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挖教材

教考衔接选修上古诗词诵读系列目录选修上无衣/《诗经·秦风》先秦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初唐将进酒/李白盛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苏轼北宋词第一首《无衣》《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衣》产生于秦地。该诗反复咏唱: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衣服跟你共享。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一同奔赴战场。诗歌既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朱熹评价这首诗,强调它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与子同仇”的“欢爱之心”(《诗集传》)。诵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质朴诗句中蕴含的真挚情感。作品简介【诗经】《诗经》,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风雅颂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有160篇十五国风,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大雅》31篇,多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为个人抒情之作。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共40篇。作品简介《秦风》,是《诗经·国风》中的内容。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称著。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文本研读“王于兴师”在文中置后有何作用?(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先“议”后“叙”。探究赏析三部分的叙述有何区别?探究赏析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重章叠句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战争诗主旨描绘边塞苍凉壮美的风光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揭露战争带来的灾难歌颂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民族精神表现思妇怀人、战士思乡之情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任何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民族的互相征战与互相融合。以这些征战为题材的诗歌,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如《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意谓跟随着朝廷的军队,拿起武器,同仇敌忾,战胜来犯之敌。气势何等豪迈!楚辞中,屈原的名篇《国殇》描写了战斗的残酷和对为国牺牲者的尊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汉乐府中,《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诗歌也与边塞征战相关。三国魏曹植《白马篇》中,则有"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句。两晋南北朝的边塞诗则多沿用乐府旧题借题发挥,一般比较空泛,缺少个性。直到唐朝,边塞诗才得以确立且大放异彩。唐代边塞诗兴盛的原因,一是由于唐代国力强盛,征战频繁,为边塞诗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创作素材;二是由于唐代政治开明,使得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立边功以取封侯而出将入相,从而大大地激发了读书人投笔从戎的热情。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岑参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真诚碛西官军》)等等。三是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读书人历来具有报国济世的情怀。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高适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王昌龄的"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少年行》);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塞上曲》)等。唐人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诗人主要不是细致生动地描绘战争的场景,而是着力于抒发为国立功的豪迈气概和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是那个时代英雄主义的赞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雪山,孤城荒凉,苦斗百战,哪怕是黄沙磨穿了铁甲,但只要敌人一天消灭就一天不回还。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直到胜利。王昌龄另有《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描写边塞生活的孤寂苍凉∶"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在"风萧萧兮夜漫漫"的边城秋夜,诗人与一起守边几年未见的老朋友重逢,于是开怀痛饮,唱出了旷达豪迈的心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种写边塞生活又豪迈昂扬又旷达苍凉的诗歌,最典型的要数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激烈的战斗间隙,举起斟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正欲痛饮,战斗的号令响起,催人上马出征,情何以堪!即便是醉卧沙场,狼藉酣态,又有何妨;请不必讪笑,因为自古以来赴边的征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的呢?"古来征战几人回"这豪迈而又沉痛的一问,一千多年来回荡在历史的大漠风尘中,久久不绝!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生活的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不可避免的要受到那个时代精神的影响。盛唐过后的中晚唐边塞诗,渐渐减弱乃至失去了明亮的色泽和昂扬的基调,变得感伤和黯淡起来。如中唐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又如柳中庸的《凉州曲》∶"关山万里远征人,一望关山泪满巾。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李诗中写一个征人因思念家人而吹奏出的家乡小曲,在边塞的夜风中四处飘散,引起了征人们的强烈共鸣而"尽望乡"。柳诗中则写边塞只有冷冷的月色相照而没有暖暖的春色相伴,所以一望关山便思念远方的故乡而"泪满巾",令人不禁为之一掬同情之泪。到了晚唐,江河日下,社会动乱,民生凋敝,世风衰飒;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成了当时社会、世态和诗文的真实写照。边塞诗亦然,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士们为国赴边灭敌奋不顾身,激烈的战斗使五千貂锦捐躯。貂锦,即貂裘和锦衣;借指将士。可怜这些在无定河边战死而来不及掩埋的将士,日子一长被销蚀成一摊摊白骨,可是因为信息不通,远在故乡的妻子还不知道丈夫已经牺牲,还常常夜里在梦中与丈夫欢聚。沈彬的《吊边人》诗中亦有"白骨已枯沙上草,佳人犹自寄寒衣"的诗句,同一机杼。此情此景,催人泪下!诗人以十分冷峻的笔触,既对为国捐躯的将士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又对造成这种不幸的社会制度以有力的谴责!还有曹松的《已亥岁》诗∶"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入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结句何等深刻,何等冷峻,何等沉痛!唐以后,边塞题材的诗歌依然代代不绝,且不乏佳作;但新意难以超步,总体上已失去了唐边塞诗的气势、神采和辉煌。这是19岁的军人陈祥榕的遗作——他与另外三名战友在2020年印度军人侵袭我国边境的冲突中英勇牺牲了。短短的8个字,可谓最短的爱国诗,让国人泪目,更让国人肃然起敬!面对印军的蓄意滋事,我国军人怀着对祖国母亲的深爱,不让外敌入侵半寸,表现出超强的战斗力和坚强的毅力,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祖国的界碑!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戍边烈士陈祥榕尽管各个时期涌现的中华英烈生前的豪言壮语有所不同,但其内在与“与子同‘衣’、与子同仇”有着神似,因为我们是同宗同根的龙传人——在保家卫国的大义中,他们舍身忘死惊天地,忠骨留于他乡泣鬼神(有的无法马革裹尸还,有的尸骨难觅、尸骨不全,纵有马革也枉然)。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敬之!爱之!颂之!学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第二首《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首诗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贯串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空灵而美妙;而所有场景的转换都有内在的连续性,自然而流畅。毫无疑问,这一切是因为人的观照:人对美景的赏鉴和美景对人的情思的启发,自然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交互感发,让人心旌摇荡。诵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以月为核心意象营造出的空灵曼妙的意境,体会其中寄寓的情怀和哲思。诵读感知春江花月夜标题如何断句?(2015年浙江温州高三一模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对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标题的断句,有人认为应断为“春江/花月夜”,“江”与“夜”因为“春”和“花月”的映衬而美。台湾学者蒋勋则认为,应断为“春/江/花/月/夜”,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思路总结

全诗描绘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景,循着月在一夜之间的经历,看其在“月升—月悬—月斜—月落”的过程中统摄的景物,及景物包含的哲理,寄寓的深情。

前一部分由对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后一部分由“孤月”引出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手法赏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半部分描绘“春江花月图”,后半部分长江流水,清风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多种意象层叠错落、交替出现。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等意象排列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小结】春江花月(景)思妇游子(情)宇宙人生(理)完美融合

主旨: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与对人生真谛的追寻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主旨总结明月初升:月上中天:月渐西落:月沉江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明写月亮运行诗句春江花月夜月下之景江水浩渺月色无垠画意美月下之思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美月下之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诗情美(前四韵)(5至8韵)(余下全部)

此诗描写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进行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虽然略带感伤,但仍然流露了对生活的爱与期待的积极人生态度。春江花月(风景)宇宙人生(哲理)思妇游子(情感)景理情有机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月”

是全诗的灵魂: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景物描写的主体哲理思考的凭借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经典意象月思乡怀亲、时空永恒、高洁清幽、凄清悲苦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经典意象江

水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人生短暂——历史长河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落

花经典意象伤春核心意象韶华易逝、命运难料、人生迟暮孤寂落寞情怀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啼鸟乱人意,落花销客魂。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知识点: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即景抒情诗

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2.表达作者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情绪。表达作者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抒情层次】春江花月(景)思妇游子(情)宇宙人生(理)完美融合第三首《将进酒》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怀才不遇,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宴饮,借酒抒情,一泄其寂寞的愁怀,由此产生了《将进酒》这首诗。诗中所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而“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等语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黄河奔流入海的宏大空间,无疑也暗示了时光流逝;“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感叹,更使诗人的郁愤、失意之情具有了典型意义。诵读时,要细心体会诗人豪迈激昂的笔调,感受他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考点挖掘起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由黄河水东流,引发对人生的感慨。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白发比喻成雪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天地、朝夕对比以头发的朝晚变化进行对比

表达作者抱负得不到施展,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悲伤、痛苦考点挖掘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夸张

抒发了作者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寻求自我安慰。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直抒胸臆考点挖掘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三字句,句式变换效果:①诗歌节奏富于变化②加快了诗歌的节奏,旋律加快③反映诗人情感的变化:欢乐变狂放考点挖掘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圣贤: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人,怀才不遇,与己相似,自况。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更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激。曹植:“曹子建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很有才华,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以曹植自比,表达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用典借代“钟鼓”借代富贵生活考点挖掘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夸张总结这首诗中,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诗人感情的基调是什么?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脉络:悲欢愤总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一愁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二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三愁情感诗句手法内容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愤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狂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夸张、比喻、反衬、比兴时间的流逝人生易老生命的渺小朋友相聚、及时行乐高度自信实则是旷达之下的无奈与自我安慰夸张、直抒胸臆对比、用典、借代怀才不遇,志不能行夸张借酒消愁,释放豪情小结:主要流露出的情感内容(1)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怀才不遇、蔑视权贵,尽吐胸中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第四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生死相隔,深情难忘。这首悼亡词一开篇便抒发作者对妻子诚笃的感情。生死,是一种隔;妻子葬于千里外的故乡,是一种隔;岁月沧桑,即使相逢也认不出,又是一种隔;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还是一种隔。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诵读这首词,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踌躇满志的苏轼豪放不羁的苏轼旷达自信的苏轼豁达乐观的苏轼文化常识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悼亡诗最有名的悼亡诗离思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最悲情的悼亡诗沈园

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最酸楚的悼亡诗浣溪沙

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整体感知—上阙本词题为“记梦”—写“梦”,作者是怎样围绕“梦”展开的?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梦中——梦后

记梦梦前思量(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梦中相逢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梦醒悲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

直接抒情: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哀悼。为全文奠定下了伤感哀痛的感情基调。“不思量,自难忘”——“此情无计可消除”“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相思太苦、旧情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的坟墓远在千里之外的眉山,我连跟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的地方都没有。“千里”和“十年”写出了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能再相逢的遗憾。“凄凉”,不只是思念亡妻,同时政治仕途不顺,生活困苦,都是凄凉之因。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凄凉无助。“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人生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从想象中的亡妻的反应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材料补充: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上阙抒写对亡妻永远难忘的思念之情和爱妻去世后自己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为下阙“记梦”做铺垫。上阙小结“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小轩窗,正梳妆”——白描,实际是夫妻二人生前甜蜜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此时无声胜有声”

别后十年,夫妻相见,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使梦境更添一丝凄凉。文化常识白描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事辞藻雕饰,不加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白描手法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对写,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