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1页
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2页
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3页
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4页
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大连市第三中学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9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

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

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

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

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

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

需往来了。

但是亲属不管怎样亲密,终究还是体外之己。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

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

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

长,但是如果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

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举一

个例子:云南乡下有一种称上寅的钱会,是一种信用互助组织。我调查

了参加寅的人的关系,看到两种倾向,第一个是避免同族的亲属,第二

是侧重在没有亲属关系的朋友方面。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找同族亲属入

寅?他们的理由是很现实的。同族的亲属理论上有互通有无、相互救济

的责任,如果有能力,有好意,不必入寅就可以直接给钱帮忙。事实上,

这种慷慨的亲属并不多,如果拉了入寅,假若不按期交款时,碍于人情

不能逼,结果寅也吹了,所以他们干脆不找同族亲属。我调查时就看到

一位窦首为此发急的情形。他很感慨地说:钱上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

这句话就是我刚才所谓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的注解。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1

在中国人的社会交换体系中,人情是一个核心性的概念。我以对下

岬村送礼规则和多种形式的互惠的讨论来探讨人情。尽管互惠作为一个

抽象原则也许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但事实上在社会生活的特定情境中它

如何调节人的行为仍然不得而知。于是我开始探究赠礼、受礼和回礼的

具体活动,逐渐发现下岬村民中有四种通行的礼物交换规则,其中每一

种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互惠原则。

第一个规则是,常人总是以互惠的方式与他人往来。这种互惠以长

期的赠礼、受礼和回礼的义务为特征。正如谚语“礼尚往来”,村民们

将第二个字“尚”写成“上”,“礼”理解为“礼物”。村民眼中的“礼

上往来”意味着“人们以礼物交换的方式来往”。礼物馈赠的第二个规

则是,无论在亲属意义还是在社会意义上,随礼不能打破现存的社会地

位等级体系。为了遵守规则,避免由于无知而带来的尴尬,许多村民愿

意与同等身份的人一同去参加仪式活动,尤其是参加村外的仪式活动。

受访者们也告诫我不要拘泥于送礼的固定标准,因为还有第三条规则,

地方上称为"礼从往来",或"根据以往的相互关系来置礼"。在这条规则

下,村民们能调节他们相互之间的馈赠关系。

第四条规则涉及到回礼的方式。村民们一致认为,一个受人尊敬的

人应该避免把礼物交换视为还债。最通常的方式是略增回礼的价值,如

果处理不当,就会给人一种还债的印象。下岬村村民不愿理清他们之间

礼物交换的往来账目,这样他们就能保持与他人的积极往来。正像社会

学家布迪厄所指出的,“[甲]在任何一个社会可能都能观察到,如果

不想造成侮辱,回礼必须被推延并有所不同,因为立即送回完全相同的

物品显然等于是一种拒绝”。当一个人通过增加价值来置办一件不同的

回礼时,他不能增加太多,以免对受礼者造成异常的压力。用地方话来

说,也就是礼大压死人的意思。正如一个老村民所说:“【乙】如果你

回一份太大的礼,你就是在给受礼的人添麻烦,因为他下次就得加大礼

物来还给你,如果这个人又正好手头上没钱,不能回一份更大的礼,他

就会恨你的礼。”

显然,互惠的原则充当着下岬村中礼物交换的基本原则,但是,下

岬村(也许是整个中国农村)多数的社会交换规则可能而且经常是在众

2

多因素的影响下,根据特定的情境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动。无疑,发现

这些情况和因素,是理解中国文化中社会交换性质的关键。

正如下岬村民洞见和实践的,人情是个伦理体系,当一个人与他关

系网中的他人相处时,它指导和规范他的行为。人情伦理只能适用于一

个人的关系网络之内;关系的边界和人情的影响范围由多种形式的社会

交换,尤其是礼物交换来界定。不过,中国社会中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

是,人们倾向于将尽可能多的人拉入关系网,因而不得不将人情伦理运

用到越来越广泛的人群中。

人情伦理体系有三个结构性维度:理性计算、道德义务和情感联系。

人情在行动上的复杂性和弹性就源于这三个结构因素变动不定的组合。

尽管在涉及人情的所有社会往来中,这三个维度彼此共存,但在特定的

情况下,实际的重点可能是其中任何一个。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极端

理性,因而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仔细计算其每一个社会交换行为,而另

一个人则可能恰恰相反,注重道德义务或主要根据人际关系中的感情因

素行事。再者,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行事、根据特殊情形

的特殊需要而改变其行为重点也很常见。

(摘编自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

网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亲密社群中,不管是“算账”“清算”,还是因处理不当造成的“还

债”,都会给人际交往带来消极影响。

B.寅是游离于同族亲属之外的互助组织,它对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具有

约束力,减轻了因人情带来的负担。

C.人情是积极的社会参与,体现了互惠的原则,但个体主动地扩大或收

缩关系网,主要是基于利己的目的。

D.下岬村是熟人社会,在这里礼物馈赠不单是双方的事,社会地位、社

会评价都会影响赠礼、回礼等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情的维系有赖于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动态平衡,它具有长期性

的特征,因而有可能超越代际而继续存在。

3

B.在礼物馈赠中,回礼的方式、时机都有讲究,这说明人情的意义不仅

建在实物的基础上,更建立在其象征意义上。

C.研究中国文化中社会交换的性质,除了把握互惠的基本原则之外,还

需要结合特定的情境来分析人的特殊行为。

D.在社会学中,民众惯常的话语也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因为它们可以

反映民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处事原则。

3.下列《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能体现材料中的“人情”的一项是(3

分)

A.第1回,甄士隐得知寄居葫芦庙的贾雨村赶考缺少盘缠,送给他五十

两白银,并说“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

B.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临走时,王熙凤让平儿把二十两银子送

至刘姥姥跟前,并说”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

C.第22回,宝钗十五岁生日,湘云因没有准备礼物,遣人回家,“将

自己旧日作的两色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

D.第24回,贾芸从醉金刚倪二那里借来十五两银子,买了冰麝“孝顺”

王熙凤,并谎称这是一个开香铺的朋友送给他的。

4.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人情”下一个简要定义。(6分)

5.材料二两处引文都是对“回礼”的分析,请谈谈两段引文语言表达的

差异。(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选段)

巴金

有一天,觉新的幻梦终于被打破了,很残酷地打破了。事实是这样:他在师友的赞誉中

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

“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

早日抱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我想早日给你接亲,也算了结我一桩心事。……我

在外面做官好几年,积蓄虽不多,可是个人衣食是不用愁的。我现在身体不大好,想在家休

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个内助。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

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4

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

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

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

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

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钱梅芬)。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而且

祈祷着一定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是很寻常的事。他和她的感情又是

那么好。然而现在父亲却给他挑选了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

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对于他,这实在是一

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

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

到了订婚的日子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他做人家要

他做的事,他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他做这些事,好像这是他应尽的义务。到了晚上这个

把戏做完贺客散去以后,他疲倦地、忘掉一切地熟睡了。从此他丢开了化学,丢开了在学校

里所学的一切。他把平日翻看的书籍整齐地放在书橱里,不再去动它们。他整天没有目的地

游玩。他打牌,看戏,喝酒,或者听父亲的吩咐去作结婚时候的种种准备。他不大用思想,

也不敢多用思想。

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来了。祖父和父亲为了他的婚礼特别在家里搭了戏台演戏庆祝。

结婚仪式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他自己也在演戏,他一连演了三天的戏,才得到了他

的配偶。这几天他又像傀儡似地被人玩弄着;像宝贝似地被人珍爱着。他没有快乐,也没有

悲哀。他只有疲倦,但是多少还有点兴奋。可是这一次把戏做完贺客散去以后,他却不能够

忘掉一切地熟睡了,因为在他的旁边还睡着一个不相识的姑娘。在这个时候他还要做戏。

他结婚,祖父有了孙媳,父亲有了媳妇,别的许多人也有了短时间的笑乐,但他自己也

并不是一无所得。他得到一个能够体贴他的温柔的姑娘,她的相貌也并不比他那个表妹的差。

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享受了他以前不曾料想到的种种乐趣,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

美妙的幻梦,忘记了另一个女郎,忘记了他的前程。他满足了。他陶醉了,陶醉在一个少女

的爱情里。他的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而且整天躲在房里陪伴他的新婚的妻子。周围的人都羡

慕他的幸福,他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

(有删改)

5

家(选场)

曹禺

(新婚之夜,闹房的人都走了,洞房里新郎觉新与新娘瑞珏终于默默相对)

[瑞珏轻微的咳嗽,又低下眉。

觉新:(望望珏,又转过身长叹)唉!(走近窗前较远的一头,把另一扇窗扇又打开,屋

子里渐渐浸进深夜的寒气。外面杜鹃在湖滨单独而寂寞她低低呼唤了一两声,又消歇了)

瑞珏:(缓缓地抬起头,漆黑的眸子怯怯地向四面觑视,闪露出期侍抚慰的神色。一种

孤单单的感觉袭进她的心里,使这离开了家的少女,初次感觉复杂到不可言状的情怀。她低

头叹了一口气,一时眼前的恐惧,希望,悲哀,喜悦,慌乱,都纷杂地汇涌在心底,终于变

成语言,低低地诉说出来,声音亲切温婉,十分动听,如湖边的一只小鸟突然在夜半醒来,

先还凄迷地缓缓低转,逐渐畅快而悲痛地哀歌起来)哦,这真像押着宝啊,不知他是美,是

丑,是浇薄,是温厚,也不管日后是苦,是甜,是快乐,是辛酸,就再也不许悔改。就从今

天,这一晚!

觉新:(缓缓摇首)唉!……梅呀,为什么这个人不是你?

瑞珏:(翘盼)他……他想些什么?这样一声长叹!天多冷,靠着窗还望些什么哪?夜

已过了大半!

觉新:(同情地)这个人也可怜,刚进了门就尝着了冷淡!就是对一个路人,都不该这

样,我该回头看看她,哪怕是敷衍。可就在这间屋,这间屋,我哪忍?我不愿回头,为着你,

梅,我情愿一生蒙上我的眼!

端珏:(期盼地)他怎么还不转过头来?什么事啊引他想得这样深?这神情,仿佛在哪

里见过。像渔船进了避风的港。我的心忽然这样宁静。一个人能这样深沉的叹息,我懂,总

该有些性情!

觉新:(犹豫)可我还是该回过头去吧?

瑞珏:(纳闷)他在念着谁?不说一句话。

觉新:(又转过去)不,我情愿再望望月色,这湖面上的雾,雾里的花。

端珏:(猜测着)他像要来怎么又不来?别,别他也是像我一样地怕吧?

[夜风吹动窗帷。

(三个弟弟想躲在床下偷听,但发出声音被觉新发现,最终被仆人带走)

觉新:(仿佛抱歉地)我们家的孩子真多!

6

瑞珏:(出她的意外,愣了一下,诚挚地)我,我喜欢!

[湖边的杜鹃一声声酣快地低唱。

瑞珏:(低声怯怯地)天快亮了吧?

觉新:(很温和地)嗯,还早吧?第一遍鸡还没有叫呢。

[杜鹃声。

瑞珏:(望新,谛听)这是什么叫?

觉新:(渐渐觉她可亲)杜鹃。这外面是一片湖。

瑞珏:(欣悦)一片湖?(不觉走到窗前,杜鹃声)今年杜鹃叫得这么早。

觉新:(望着她的背影)嗯,湖边上有梅花。

瑞珏:(扶了窗槛向外望,天真地)多好的梅花啊,像一大片雪。

觉新:(也跟过去)嗯。(忽然)你,你喜欢梅么?

瑞珏:(感到一阵强烈的快乐,声音几乎是抖抖地)我喜欢。(羞怯地回过头望着床)那

床上不是?

觉新:(立刻走到床前,向帐檐凝了一刻,回头)你绣的?

瑞珏:(低头腼腆地)嗯。

觉新:(不由得低声称赞)好。(望望窗户迟疑一下,忽然去把妆台上油灯吹熄,像是询

问她的赞许)吹了灯?

[灯熄了,窗外月光如水,泻进屋内。屋里只有桌上龙凤烛的低弱的光,照着一角。

瑞珏:(没有惊讶,自然而宁贴地)嗯,吹了灯好看月亮。

[觉新十分快慰,仿佛遇见一个故友,而又不敢冒认,那样欣欣然,涩涩然地,微微点

头,望着她。然后走到窗前,把整个一排长窗窗幔完全拉开。窗扇是新方才就开开了的。此

刻在一片迷离的月光下,湖波山影,和远远雪似的梅花像梦一般地从敞开的窗里涌现在眼前。

[月明如画,杜鹃轻快响亮地在湖滨时而单独,时而成双,又时而一先一后地酣唱。

(有删改)

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觉新父亲立足觉新年龄和未来处境、父亲与自己的心理、家庭状况、自己的意愿等方

面与觉新的谈话,可以看出他考虑周全并对觉新充满温情与爱护。

B.小说中“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不大

用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展现出觉新稚嫩软弱的青年形象。

C.小说中在描写觉新订婚与结婚时,两次提到“傀儡”“宝贝”,虽然句式不同,但都说明

7

了觉新的处境,“傀儡”表现觉新的不自由,也为作品主题服务。

D.从两个文本看,瑞珏是一个相貌俊美,声音温婉动听,处处为觉新着想、温柔体贴,交

谈中让觉新感到快慰,新婚之夜内心忐忑、紧张、情绪纷杂的姑娘。

7.下列对选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作品都注重心理描写,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南描写,而剧本通过舞台说明、心理

独白等表达,从效果看,剧本更胜一筹。

B.剧本中,杜鹃声贯穿始终,成为背景音效,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而且杜鹃声的变化也

与主人公心境变化相契合,创作技巧高超。

C.两人都喜欢“梅”,“梅”成为两人深入交流的媒介,但觉新想的梅却比瑞珏的含义丰富,

还有对表妹的思念,这是瑞珏不了解的。

D.剧本中,剧情的推进独具匠心,通过三兄弟在床下被发现并带走的情节设计,使文章由

前文的心理独白向对话过渡,水到渠成。

8.请分析剧本中划线的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9.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请分析剧本呈现的戏剧冲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债

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

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

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日;“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日;“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

善而刑浮,养民如子,垂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散之如

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

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

虱,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虱宗,士有朋友,

庶人、工、商、皂、隶、牧、困皆有亲呢,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医之,患则救之,

8

失则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

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日:'道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

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天之爱民苦矣岂决便一人建于民上以

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材料三

凡百元首,承天芾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做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

怒,终苟兔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

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天A之B爱C民D甚E矣F岂G其H使I—J人K建L于M民N上。以P从Q其R淫S而T

弃U天V地W之X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和“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诸”字的含义

相同。

B.“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和“《国风》好色而不淫”(《屈原列传》)中的“淫”字的含义相

同。

C.“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和“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中的“盖”字的含义不

同。

D.“承天景命”和“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的“景”字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相互责备,一国就会贡备成风;一人贪婪暴戾,

一国就会大乱。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调整好自己的家族。

B.在儒家看来,不能教育好家人的那些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好自己的家

以后,就树立了一个榜样,产生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都会来仿效。

C.魏征分别从正面“在殷忧”和反面“既得志”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归结到守业的君主易

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民结怨。

9

D.能够像师旷、魏征那样,在君权神圣、各国君主专注于扩充自己实力的历史时代,敢于

当着国君的面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观点,难能可贵,值得载入史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晋侯日:“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日:“或者其君实甚”

(2)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14.三段文本在治国理政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问菊

【清】曹雪芹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留病可相思?

体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东篱”一词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呼应了题目中的“菊”,

首联表明“问菊”的原因。

B.颔联中“一样花开为底迟”一句,诗人表达了对菊花(秋季开放)开放时间晚于百花(春

季开放)的不解和埋怨。

C.颈联中,霜寒露重,百花凋零,菊花寂寞开放:鸿雁南归,蟋蟀将死,菊花孤独自守。

渲染出菊花的遗世独立的形象。

D.尾联中,诗人把自己当成菊的知己,此时,前面对菊的所有发问也就变成了自问,菊花

的形象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16.诗歌的题目是“问菊”,诗人之语每每切合一个“问”字。请从遣词和用句的角度对此

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直接描写了诗人一生常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的生活状况的两句是

(2)辛弃疾《善游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以鸟鸣为主要描写对象,表达了词人沉郁苦闷的

10

心情的两句是“,"。

(3)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苏轼《赤

壁赋》中“"一句用星宿给月亮定位,李白《蜀道难》中“”一句则通过星宿

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作为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日月盈仄,辰宿列张,不知启发了

多少中国人的哲学思考和诗意想象。现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让

曾经的①变得近在眼前。中国空间站在地球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我们即便借助

特殊的望远镜拍摄,它也不过是一个浩瀚宇宙背景中的小点。然而,这并不妨碍很多人对“天

宫”的亲近感。每一次太空出征,总能引来'‘全民围观”。“高光时刻”频频刷屏的背后,浓

缩了无数人的关注与期待。在海南文昌,许多游客不远千里而来,只为近距离感受发射现场

的震撼;在故宫、长城、丽江古城,当中国空间站经过上空,人们纷纷定格瞬间、同框合影;

在展览馆,神舟飞船返回舱、天和核心舱模型旁,参观者始终②o闪烁星辰化为求

索未知的热情,牧星耕宇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也方便着日常生活。随着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能在更多领域体脸航天科技创造的获得感。在浩瀚宇宙中,中国空间站或许只是③

却把一个文明古国对科学探索的崭新高度标注在了无垠苍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1分)

丰子恺格外向往孩子们充满童真的世界,认为大人经常会为一些琐事牵绊,忘记

人生的根本,只有孩子才能保住天真,独具慧眼。《拉黄包车》(图1)的画面中,

两个孩子在玩“过家家”,在他们的小世界里,一个孩子是“车夫”,①;,

即便没有玩具,孩子们也总是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出了很多乐趣。他们是最自由、

最快乐的人,他们的世界很大,从来不会被任何东西限制。比起大人,孩子们的世界

更加天真、自由。丰子恺的漫画不仅②;,还描绘了儿童热爱劳动、互帮

互助的一面。《大家动手大家吃豆》(图2)的画面中,③;,他们通过

劳作获得自己想要的果实,这幅漫画赞美了儿童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11

丰子恺通过对瞻瞻、阿宝、软软等几个孩子的细致观察创作了一系列被收录在《丰

子恺漫画金集》第二卷中的描绘儿童生活的漫画。丰子恺提出了“童心观”,表达了

对儿童时期的眷恋和珍惜o

(图1)拉黄包车(图2)大家动手大家吃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一个长句,请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

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次模拟考试总结会上,成绩第一名的同学介绍了两条经验:一是学习需要硬拼,二

是我每次都很幸运。硬拼就是努力,幸运就是恰好考到自己拿手的试题了。对此,老师又补

充道:幸运是建立在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绝非偶然。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生活中的幸运与成功”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准备在班内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南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2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

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

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

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

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

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

需往来了。

但是亲属不管怎样亲密,终究还是体外之己。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

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

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

长,但是如果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

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举一

个例子:云南乡下有一种称上寅的钱会,是一种信用互助组织。我调查

了参加寅的人的关系,看到两种倾向,第一个是避免同族的亲属,第二

是侧重在没有亲属关系的朋友方面。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找同族亲属入

寅?他们的理由是很现实的。同族的亲属理论上有互通有无、相互救济

的责任,如果有能力,有好意,不必入寅就可以直接给钱帮忙。事实上,

这种慷慨的亲属并不多,如果拉了入寅,假若不按期交款时,碍于人情

不能逼,结果寅也吹了,所以他们干脆不找同族亲属。我调查时就看到

一位窦首为此发急的情形。他很感慨地说:钱上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

这句话就是我刚才所谓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的注解。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13

在中国人的社会交换体系中,人情是一个核心性的概念。我以对下

岬村送礼规则和多种形式的互惠的讨论来探讨人情。尽管互惠作为一个

抽象原则也许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但事实上在社会生活的特定情境中它

如何调节人的行为仍然不得而知。于是我开始探究赠礼、受礼和回礼的

具体活动,逐渐发现下岬村民中有四种通行的礼物交换规则,其中每一

种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互惠原则。

第一个规则是,常人总是以互惠的方式与他人往来。这种互惠以长

期的赠礼、受礼和回礼的义务为特征。正如谚语“礼尚往来”,村民们

将第二个字“尚”写成“上”,“礼”理解为“礼物”。村民眼中的“礼

上往来”意味着“人们以礼物交换的方式来往”。礼物馈赠的第二个规

则是,无论在亲属意义还是在社会意义上,随礼不能打破现存的社会地

位等级体系。为了遵守规则,避免由于无知而带来的尴尬,许多村民愿

意与同等身份的人一同去参加仪式活动,尤其是参加村外的仪式活动。

受访者们也告诫我不要拘泥于送礼的固定标准,因为还有第三条规则,

地方上称为"礼从往来",或"根据以往的相互关系来置礼"。在这条规则

下,村民们能调节他们相互之间的馈赠关系。

第四条规则涉及到回礼的方式。村民们一致认为,一个受人尊敬的

人应该避免把礼物交换视为还债。最通常的方式是略增回礼的价值,如

果处理不当,就会给人一种还债的印象。下岬村村民不愿理清他们之间

礼物交换的往来账目,这样他们就能保持与他人的积极往来。正像社会

学家布迪厄所指出的,“[甲]在任何一个社会可能都能观察到,如果

不想造成侮辱,回礼必须被推延并有所不同,因为立即送回完全相同的

物品显然等于是一种拒绝”。当一个人通过增加价值来置办一件不同的

回礼时,他不能增加太多,以免对受礼者造成异常的压力。用地方话来

说,也就是礼大压死人的意思。正如一个老村民所说:“【乙】如果你

回一份太大的礼,你就是在给受礼的人添麻烦,因为他下次就得加大礼

物来还给你,如果这个人又正好手头上没钱,不能回一份更大的礼,他

就会恨你的礼。”

显然,互惠的原则充当着下岬村中礼物交换的基本原则,但是,下

岬村(也许是整个中国农村)多数的社会交换规则可能而且经常是在众

14

多因素的影响下,根据特定的情境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动。无疑,发现

这些情况和因素,是理解中国文化中社会交换性质的关键。

正如下岬村民洞见和实践的,人情是个伦理体系,当一个人与他关

系网中的他人相处时,它指导和规范他的行为。人情伦理只能适用于一

个人的关系网络之内;关系的边界和人情的影响范围由多种形式的社会

交换,尤其是礼物交换来界定。不过,中国社会中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

是,人们倾向于将尽可能多的人拉入关系网,因而不得不将人情伦理运

用到越来越广泛的人群中。

人情伦理体系有三个结构性维度:理性计算、道德义务和情感联系。

人情在行动上的复杂性和弹性就源于这三个结构因素变动不定的组合。

尽管在涉及人情的所有社会往来中,这三个维度彼此共存,但在特定的

情况下,实际的重点可能是其中任何一个。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极端

理性,因而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仔细计算其每一个社会交换行为,而另

一个人则可能恰恰相反,注重道德义务或主要根据人际关系中的感情因

素行事。再者,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行事、根据特殊情形

的特殊需要而改变其行为重点也很常见。

(摘编自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

网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亲密社群中,不管是“算账”“清算”,还是因处理不当造成的“还

债”,都会给人际交往带来消极影响。

B.寅是游离于同族亲属之外的互助组织,它对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具有

约束力,减轻了因人情带来的负担。

C.人情是积极的社会参与,体现了互惠的原则,但个体主动地扩大或收

缩关系网,主要是基于利己的目的。

D.下岬村是熟人社会,在这里礼物馈赠不单是双方的事,社会地位、社

会评价都会影响赠礼、回礼等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情的维系有赖于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动态平衡,它具有长期性

的特征,因而有可能超越代际而继续存在。

15

B.在礼物馈赠中,回礼的方式、时机都有讲究,这说明人情的意义不仅

建在实物的基础上,更建立在其象征意义上。

C.研究中国文化中社会交换的性质,除了把握互惠的基本原则之外,还

需要结合特定的情境来分析人的特殊行为。

D.在社会学中,民众惯常的话语也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因为它们可以

反映民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处事原则。

3.下列《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能体现材料中的“人情”的一项是(3

分)

A.第1回,甄士隐得知寄居葫芦庙的贾雨村赶考缺少盘缠,送给他五十

两白银,并说“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