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共五篇)_第1页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共五篇)_第2页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共五篇)_第3页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共五篇)_第4页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共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能力目标:

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有七情六欲,有各种情感,其中有一种就是愁。下面请大家回忆

一下,我们学过的诗中有哪些是含有“愁”字的诗句?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诗人,他那种难以释怀的情愁,曾打动过无数读者的

心怀,他就是南朝诗人鲍照。下面我们将共同学习他的《拟行路难》,一起走进

他的情愁世界。

二、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3.男女同学赛读。

4.学生齐读

5.读完以后请同学们先看一下注释,你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大

意说一说吗?(能,请说说;不能,请看大屏幕)

明确:人生是由命运注定的,怎么能在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

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块,怎

么会没有感慨不平?

可是声将发而又止,犹豫不前,不敢明说。

三、诗歌探究:

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以后,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的问题。(可以前后4-6人组

成一个小组,站起来进行探究,探究完毕后请坐下来。)

探究一: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诗人为什么愁肠满腹?

明确:“愁”字。那么诗人为什么愁肠满腹?请看大屏幕。

提示:人产生某种情感,应该有内因和外因,请大家从这个角度思考诗人为

什么愁。

(1)社会背景。

(2)鲍照的生平经历。

知“人”:鲍照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人。他努力抗争,积极进取,争取机

会;却一生仕途坎坷,多做小官——怀才不遇。

论“世”:门第决定人生走向,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探究启示:(板书)

知“人”一一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

论“世”——全面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探究二:第三句中“命”是指什么?诗人认命不认命?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

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悲愤无奈

探究三: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1.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怀才不遇、悲怆难抑、苦闷

异常的形象。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拓展延伸:

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探究李白在《行路难》诗中表现的思想情感。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像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五、再读《拟行路难》,学生有感情的背诵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朗读诗歌感受作者“愁”情。

2、比较阅读,体会李白鲍照的人生困惑和面对现实不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作者“愁”情,体会面对人生困惑不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鲍照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山东炎B城)人。鲍

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元嘉期间被宋文帝刘义隆

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任临海王刘子项的前军参车、迁军刑狱参军,人称

“鲍参军”。后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

其诗歌注意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

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鲍照和庾信合称“南照北信”。有《拟行路难》18首。

(二)题目解说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

拟行路难,为乐府组诗名。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此诗是第四

首。

(三)写作背景

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

(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

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些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

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二、学习过程

任务一:

诵读诗歌感受“愁”情

任务设计:

1、诵读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2、读诗,用诗中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

3、诗歌开头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说“人生亦有命”,似乎是心平气和

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

①诗歌开头两句由泻水于平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

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

人咀嚼,引人感悟。

②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

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4、结合全诗看,诗人是“愁”情表现是什么?为何而愁?

“行坐”“叹愁”,可见作者愁情之浓重,难以排解。

原因“人生亦有命”。

联系社会背景:门阀士族,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

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

5、作者如何排解愁情的?

①“酌酒”②“歌唱《行路难》

小结: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

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

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

悲愤倾泻而出。

全诗突出写“愁”,所叹者愁,酌酒为浇愁,悲歌为泄愁,不敢言更添愁。

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且激越奔放的感情。

6、此诗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

心并作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谕,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

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诗人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

就越是深沉。这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

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7、结合诗句谈谈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全诗情感变化的层次清晰。

开头四句情感比较平静,使人明显感到诗人以理智克制情感的奔泻。到饮酒

自宽时,理智的防线在瓦解,情感的流动加快了;终于,《行路难》的悲歌冲口

而出,情感之流直泻而去。到“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诗情沸腾,就像卷石冲

岸的巨涛一样迎面涌来。最后,“吞声”一句好似一道铁闸落下,将奔流的情感

陡然截住,造成大起大落的艺术效果。

任务二:

相同的处境不同的情感

任务设计:

1、比较《拟行路难》和李白的《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上有何

异同?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同点:

①表现手法相似: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

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

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艰难。

②内容上都抒写怀才不遇。

不同点:

从情感看,李诗是高昂向上的,鲍诗却忍气吞声,徘徊辗转,愁得无以释怀。

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无力的表达,最后“吞声跳躅不敢”

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而李诗虽有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

的品格。凸现出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

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句,体会不

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陆游《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辛弃疾《永遇乐》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苏轼《定风波》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新时代!

三、主题归纳

诗人以“泻水置平地”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以及对士族门阀制度的

压迫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痛苦和无奈。

四、当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哪躅不敢言。

1.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

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

B.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

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C.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胸中他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

于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D.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

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2.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

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C(C.“一直在正面诉说”错。)

2、①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②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③世路艰难忍气

吞声的无奈与悲哀。(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目标】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解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比兴”手法的运用。

3、对比阅读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行路难》为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

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

曲,本为汉代歌谣。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之情。

二、知人论世:

(一)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

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

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二)作者简介:

1、鲍照的生平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铺下农”。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

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

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

因此称他为鲍参军。钟噪《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2、鲍照的人生道路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

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

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

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

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

得到这一切,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

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

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3、鲍照的诗歌创作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

还是诗歌。《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

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

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三、描述诗意,整体把握

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人生是

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

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

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四、探究讨论:

1、文中有没有可以表现诗歌整体情感的词语?

“愁”(诗眼)

(1)愁什么?愁的内容一一“命”(门第决定人生)(课后练习二)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

“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

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这一既不神奇又

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

贱决定的人生哲理。暗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

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这是古代的血统论。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

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2)如何解愁?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3)愁的结果?吞声掷躅不敢言(不敢言不等于无言啊)

(4)诗歌的主旨:

明确: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表

现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对士族门阀的压迫表现出

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5)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

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课后练习一)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

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

问句,诗人暗含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大转折。上文以“人生亦有命”

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消愁”“悲歌断愁”结果是

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用反问的句式,

(6)描述并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看似平静以理自喻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暗流涌动所叹者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

心非木石岂能无愁

吞声哪躅不敢言。

忍气吞声不敢言愁

情感:看似平静一一悲愤难抑一一激昂抗争一一无奈压抑

认命----不认命----认命

III

抨击悲愤无奈

(7)比较阅读:李白的《行路难》与鲍照的《拟行路难》(课后练习三)

图片

问题1: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情感看,李白的《行路难》与鲍照的《拟行路难》

有何异同?

明确:从思想内容看,两首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

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

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742年诗人李白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

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这首诗

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

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

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

显得更高。

问题2: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李白却在行路难中

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乐观自信;而鲍照却是“吞声那

躅不敢言”,忧愤不平。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原因。

明确:

(1)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

明确: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

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

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

唐气象(雄浑、充沛的活力)

鲍照,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虽才

华横溢,又献诗言志,却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坎坷,但仍乐观自信;鲍照是

充满追求,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渴望,

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

俗偏见的阻碍时,性格上多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拟行路难(其四)》导学案

【文本解读】

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但

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流畅。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

则取决于门第。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

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

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

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全诗抒写

这种难以言表、如颐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

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诵读这首诗,仔细品味它是如何托物

寓意,表现心怀的。

【素养目标】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鲍照(约414-466)字,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

同。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铺下农”(《谢秣陵令表》)。二

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

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

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

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

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2.相关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

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那还是一个充满内乱与谋杀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而惨死,成为政治斗争下

的牺牲者。

3.解题

①“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②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4.鲍照的文学创作

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

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同时,鲍

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

觞。对此,南朝梁的萧子显、宋代的张戒、近代的刘师培、现代的陈钟凡、陈寂

亦等评论家基本持赞同态度;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钟优民等则认为鲍照诗

与宫体诗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的酒()熟用()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泻:

②吞声:

③哪躅:

④断绝:

(二)诵读感悟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跳躅/不敢言。

三、文本研究

【思考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

以分析。

【思考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思考3】第三句“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

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思考4】第五、六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形象?

【思考5】“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

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思考6】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思考7】鉴赏艺术特色

【思考8】对比与思考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哪躅不敢言!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像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题1:请比较两首诗情感的异同。

问题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四、明晰主旨

五、拓展阅读

①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

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

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颗的

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眺的诗,

郦道元、杨衙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闵丽的寺院,

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②这时代以前一一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

教;这时代以后一一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

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

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中国

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大师,也是出现在

这个时代。

③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注①]的一个

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

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

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但是

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稼郁的、华贵的、

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

最具体的表现。

④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

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气息。文笔

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

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

(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

⑤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

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

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

⑥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

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

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

“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

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

⑦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世说》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

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等山水画境

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

了!

⑧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

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

对于友谊,都有可述。如,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

接不暇。着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六、素材积累一鲍照名句

1.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2.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3.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

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4.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5.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6.贫交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7.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答案

一、1.明远、元嘉三大家

二、初读感悟

(一)1.酌酒(zhuo)鄂躅(zhizhu)

2.①泻:倾,倒。

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③哪躅:徘徊不前。

④断绝:停止

三、文本研究

【思考11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①开头两句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

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②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③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

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④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

出了抗争。

⑤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

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

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

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思考2】明确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

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

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

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

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思考3】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

愤怒的控诉。

【思考4】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

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

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

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

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

其愁的沉郁了。

【思考5】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

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

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

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

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

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思考6】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

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思考7】明确①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②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③此诗直抒胸臆,以真情动人。诗人信手拈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

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思考8】

问题1:明确①相同之处是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抑郁,都表达了宦

途的艰难。②《拟行路难》虽有对命运的抗争,但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

痛苦;《行路难》虽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但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

问题2:明确李诗语言上充满了豪迈气派,俊逸之气,鲍诗语言上过于

沉郁伤感。

四、明确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鲤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

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抒写诗人

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课题《拟行路难(其四)》单元一学科语文年级高一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把握诗歌的内容。

学习

2.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提高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

11标

3.学习以意逆志之人密室的诗歌鉴赏方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提高阅读诗歌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乐观豁达的情怀。

重点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古人借用《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来写诗,李白在优美的创设情境,

并非第一人,在他之前有一位诗人鲍照,今天我语言中进铺设情感

们就来学习《拟行路难》。赏析这首作品,从中入情境。场,在诗意

领悟鲍照对唐代诗歌发展所起的作用。氛围中走

进本词。

讲授新课一、文化常识

作者

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代文学家,与

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人称鲍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

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学生大声夯实基础

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朗读,识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铺下记。

农”。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

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

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

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

此称他为鲍参军。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

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

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

成就最高的作者。

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了解关于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学生识记、鲍照、门阀

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整理、归制度的相

“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世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纳。关文学的

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汉武帝时“独尊儒常识。积

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且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累。

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其后代承家学而累世为官,

到东汉中叶便有了世代官宦的大姓豪族。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地主,

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

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在国家的经

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殊

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这就为

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隋唐时期:为了巩

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

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

了门阀制度的没落。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地主,

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

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在国家的经

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殊

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这就为

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隋唐时期:为了巩

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理解作者

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的身世、生

了门阀制度的没落。平。知人论世,

鲍照出身寒微,“身地孤贱”,空有一身才华,郁有利于深

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官。他的诗文与谢刻理解作

灵运一样很有影响,居然史书无传。可见鲍照身听录音,初品内容及

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况。钟峻为之叹道:''才秀读诗词,整作家情感。

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门阀制度像大山体感知诗

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词句读。

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把握诗词

知人:的音韵节

鲍照努力抗争,积极进取,争取机会;一生仕途奏,有利于

坎坷,多做小官,怀才不遇。正确理解

论世:本词,达到

门第决定人生走向,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诵读诗词,

之路。理解词义

二、听名家朗诵,初读本诗理解诗词。的目的

三、文白对译

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译文: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原文在文白对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照中整体

译文:理解本诗。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原文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译文: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跳躅不敢言!

鉴赏文本:

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以小组为

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单位鉴赏

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诗词。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

理?

为什么诗人一开篇就写景呢?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

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理解诗歌

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具体内容。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

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

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

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

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

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

了一种令人惊异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

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

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

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

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学生深层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阅读诗歌,

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体会作者

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气你情感。

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

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

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在欣赏中

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鉴赏,在鉴

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赏中赏析

的控诉。文本。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

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

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

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

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

难抑的情态。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

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

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

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

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

“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

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

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归纳总结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大转折。诗歌情

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感,;理解

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诗人形象。

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

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高潮。

四、合作探究:

诗人从哪些方面写“愁”的?

从日常坐卧不宁的叹息写愁,通过酌酒消愁,用

悲歌为断愁,心里的郁闷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

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提高学生

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的归纳总

全诗通过刻画诗人满怀郁结,举杯驱愁却大放悲结能力。

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难抑的自我形象,抒发了

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表达课上进行

了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愤慨。自主练习。

诗人怎样抒发的?

比兴反问动作心里

通过这个形象,诗歌逐层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平静恬淡一开始

倾泻悲愤—高潮

五、课堂练习

检测本节

行路难

课所学知

李白

识。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馈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拓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