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第5讲+两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_第1页
专题3第5讲+两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_第2页
专题3第5讲+两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_第3页
专题3第5讲+两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_第4页
专题3第5讲+两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通史概览脉络理清通史概览脉络理清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民族政权从对峙走向统一。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经济重心实现南移,社会出现一系列新变化。思想文化:儒学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逐渐成熟和转型;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辽、夏、金、元都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对峙,但以和平交往为主。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高考聚集知识整合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项目年份考向202220212020试题分布两宋政治体制的变化全国乙卷,26(通判制度)全国乙卷,26(宋代社会流动)新高考卷Ⅰ(山东卷),4(王安石变法);北京卷,5(王安石变法);全国卷Ⅱ,26(宋代科举制)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交融浙江卷,7(元朝土司制度)——高考聚集知识整合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外历史纲要高考聚集知识整合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续上表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两宋。(1)北宋最高行政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枢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权力。(2)地方行政机构前期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期变为路、州(府)、县三级制。(3)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4)《宋刑统》和《天圣令》构成法律体系。(5)南宋后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6)《吕氏乡约》成为教化乡里的范本。(7)两宋:对外贸易海路繁荣,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高考聚集知识整合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二、元朝。(1)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司法实践广引唐律;(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3)13世纪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著有《马可·波罗行纪》;(4)疆域辽阔,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5)在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税;(6)元朝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续上表真题研析考向探究考向一两宋政治体制的变化(2022·全国乙卷)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研析考向探究解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排除B项;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答案:A真题研析考向探究1.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分割相权,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研析考向探究(2)影响。积极:北宋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由于军队战斗力低下,北宋边防空虚,时常遭到辽和西夏的进攻;由于冗官和冗费的出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2.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多元评价王安石变法:(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研析考向探究(2)进步性。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局限性。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研析考向探究3.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1)原因。①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②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③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④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研析考向探究(2)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3)评价。①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其发达。②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研析考向探究考向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交融(2022·浙江卷)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研析考向探究解析:元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故B项正确;宋朝已经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排除A项;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排除C项;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答案:B真题研析考向探究1.辩证分析认识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议两宋时期的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对两宋政府来说都是接受屈辱条件,也给宋朝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和议本身是民族间友好和睦的表现,和议之后,双方减少了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的交融。2.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契丹)订立的和约。1004年,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劝真宗亲征,真宗勉强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取胜,1005年1月,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澶州又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研析考向探究3.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对少数民族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输纳“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民族间的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许多蒙古人进入中原。(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随堂巩固效果落实1.(2022·辽宁重点高三协作体高三三模)宋初,在与蕃部进行马匹交易时,“官取良而弃驽(劣),禁其私市”。之后调整为委派专门的官员“谨视马之良驽,驽即印识之,许民私市焉”。上述政策的调整说明(

)A.政府对民间交易放宽了限制B.官府扶植商品经济发展C.地方经济发展受到政府保护D.边境贸易关乎国家利益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随堂巩固效果落实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代从官方进行马匹交易,禁止私人进行马匹交易调整为允许私人进行马匹交易。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战争时有发生,对战马需求量极大,为了维护统治,因此宋朝对马匹交易进行调整。由此可知,边境贸易关乎国家利益,D项正确;A项过于表面,排除;宋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调整不是“地方经济发展受到政府保护”,排除C项。故选D项。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答案:D随堂巩固效果落实2.(2022·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4月测评)北宋初期,为了阻挡契丹骑兵的南下,政府在河北沿边的边境上占据数万顷耕地,大修塘泊,修筑了一条“水长城”;政府利用这些塘泊大兴屯田,种植水稻。这一措施(

)A.有效抵御了辽金南下

B.促进了南方农业开发C.缓解了北方驻军压力 D.推动经济重心的转移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水长城”可以起到抵御契丹骑兵的南下的作用,同时政府利用这些塘泊大兴屯田,种植水稻,可以补贴军用,缓解北方驻军压力,C项正确;A项“辽金南下”错误,排除;材料强调北方“水长城”的功效,与南方农业开发、经济重心的转移无关,排除B、D两项。故选C项。答案:C随堂巩固效果落实3.(2022·广东深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殿试在唐代武则天时已有先例,但未成定制。973年,北宋落第进士徐士廉等击登闻鼓,指控权知贡举李昉徇私用情,取舍非当。宋太祖于讲武殿复试新及第进士及诸科新选人,以李昉乡人进士武济川等材质最陋,应对失次,黜去之。李昉原录取的人中有10人落选,徐士廉经复试中举,证明指控属实,即降李昉为太常少卿,“自兹殿试遂为常式”,从此以后,士人的去取由皇帝亲自决定,所有及第的举子都成为“天子门生”。975年,殿试与省试开始完全分开,分为两榜,殿试与省试名次,也始有升降之别。975年正月,宋太祖御讲武殿复试举人王式等,对他的近臣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今朕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摘编自石静《略论北宋的科举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殿试成为“常式”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的殿试制度。专题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随堂巩固效果落实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