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五章课件_第1页
管理心理学第五章课件_第2页
管理心理学第五章课件_第3页
管理心理学第五章课件_第4页
管理心理学第五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1教者:王迪第

章 课时:课题:态度理论与管理授课时间: 第10

周目的要求2了解态度的涵义了解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了解态度的测定了解态度改变的方法重点与难点态度的涵义态度改变的理论3If

you

don’t

like

something,

change

it.

If

youcan‘t

change

it,

change

your

attitude.

Don’tcomplain.4如果你不喜欢某物,就改变它;如果你不能改变它,就改变你的态度。不要抱怨。—Maya

Angelou

麦亚·安吉洛2.

The

greatest

discovery

of

my

generationisthat

a

man

can

alter

his

life

simply

by

alteringhis

attitude

of

mind.5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伟大的发现。—William

James

威廉·詹姆士.

Our

attitude

toward

lifedetermines

life's

attitude

towardsus.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决定着生活对我们的态度。6—

Earl

Nightingale厄尔·南丁格尔第一节态度概述7一、什么是态度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比较持久的认知、情感和

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

心理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教材):态度通常是指个人对某一客体所持的评价与心理倾向。2。态度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它客体。3。态度成分(

态度的心理构成)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即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和

感受部分。态度的意向部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84.态度的特征9态度的社会性: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形成、修正、改变和完善个人的态度体系。态度的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态度的稳定性:人的态度一经形成便表现得非常稳固、持久,也最难转化。态度的针对性(对具体客体的观念态度的协调性

(认知、情感、意向相互协调)5。态度的功能10认知功能

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①导致刻板印象;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③导致晕轮效应。情感功能

情绪情感是反映事物是否符合主体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调节功能

态度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具有影响作用。效率功能

态度会影响个体行为效率。(教材)(一)态度的社会性判断(二)态度与忍耐力(三)态度与工作效率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1一、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需要的影响

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好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的态度。知识形成态度,也改2、知识的影响变态度。3、团体的影响4、个性的影响5、行为的影响6、其它

个人的经验二、态度的改变12态度的改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态度的方向,二是态度的强度。以一种新的态度取代原有的态度,这就是方向的改变。只是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方向不变,这就是强度的改变。西方学者 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了态度形成或改变的模式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

表面服从的行为。13①外力性 ②表里不一性 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

⑤模仿性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了新态度。三、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4态度本身的特性(持久性、极端性、一贯性、复杂性、协调性、价值性、满足性)个体特征(性格、性别的差异)个人的群体观念(个人态度受家庭单位团体的影响)四、态度改变的理论151、认知失调理论2、平衡理论3、参与改变理论我们先请几位同学来讲讲这几种理论,然后我们再一起来分析这几种理论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16(Festinger)弗斯廷格把人的认知元素分成若干个基本单位,如思维、想象、需要、态度、兴趣、理想、信念等因素。弗斯廷格把上述任何两种元素单位之间的关系分为协调、不协调、不相关三种情况。其中任何两种元素的不一致,就产生失调。失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一是与自己的态度相矛盾的行动。认知不协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具有动机作用,会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它,这样有时候就可以引导人们改变行为。解除或减少失调状态的方法主要有:1、改变某种认知元素2、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态。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172、海德Heider的平衡理论18Heider认为,人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物、事件及概念,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则互相联结起来,组合为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所认识。海德把这种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其关系可以由类似、接近、相属而形成。人们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喜恶、赞成或反对的情感与评价倾向,海德称此为思想感情。海德认为人们在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当单元形成与个体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相调合时,其认知体系便呈现平衡的状态。反之,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和对单元内两个对象所持

的态度趋于相反方向时,其认知体系便出现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将会引起个体心

理的紧张而产生不满情绪。解除心理紧张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程。19海德Heider的平衡理论海德提出

O-P-X 图式,并认为个体将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OPX——OPX++OPX+—OPX—++OPX++——OPX+—++OPX—++—OP———X203,参与改变理论21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方式,既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勒温在他的群体动力研究中,发现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型的人,这种人主动参与群体活动,自觉地遵守群体的规范,另一种是被动型的人,他们只是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等。第三节态度的测定22(一)总加量表法(二)社会距离尺度法(三)五点法(四)一点法(五)主题统觉测验总加量表法总加量表法总加量表法由美国心理学家李克特提出,因此又称为李克特量表。测量每一种态度就用一个态度量表,

态度量表针对某个态度对象而设计,

它由若干个问题组成,根据被试对每

个问题的反应给予分数,以代表该人

对某个对象所持态度强弱。23总加量表法大约由20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在意义的大小上并无本质的区别,受试者只

需对所提出的问题表示赞成或反对的程度进

行选择。程度可以分为三等(赞成、无所谓、反对)、五等(最赞成、赞成、稍赞成、无

所谓、反对、最反对)、七等(最赞成、赞

成、稍赞成、无所谓、稍反对、反对、最反

对),甚至更多。测定每一项态度,提出的

问题最低不得少于5个,最高不要超过25个。24社会距离尺度法25这个方法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的,是由研究者设计出一套能反映不同社会关系距离的陈述意见,让被测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看法在相应的陈述上做上记号,然后将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的意见加以统计,制成曲线图,反映一个群体对某个对象所持态度的距离分布;不同的群体对同一事物的态度的距离分布可以作比较,同一群体对几个事物的态度的距离分布也可以作比较.例:愿意和XX做知己;愿意请XX参加自己所属的团体活动;愿意和XX做邻居;

(4)和XX有来往;(5)和XX保持一定的距离

(6)和XX断绝交往。26五点法27这种方法把某人对某事的态度划为五个等级,其中两端为极端态度,中间为中性态度,每个等级给分如下:非常反对反对无所谓赞成非常赞成-2-1

0

1

2以五点为尺度测定态度,有两种具体方法:

1.主试根据所测的中心问题,与大量被试进行个别谈话,诱发他们讲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评分的标准,由主试给每个被试打出态度分数。2.主试用问卷量表提出问题。量表中所提出的问题分为正负两种,其正问题回答时越同意得分越高,负问题回答时越同意得分越低,量表中每个问题的下方均有5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选择其中的一个答案,并在所选答案上打圈即可。被测者对量表上的全部问题作答以后,主持测量者便可按标准评分,这样通过统计处理将全部项目的分数综合起来,便可得到被测者的态度分数,由此分数便可推断某人对某一事物的态度。28一点法瑟斯顿认为测量态度的最好办法是:首先选取一组有关某一问题的简单、直接、涉及面广的陈述,再要求被试对其中的每个陈述做出一种反应,依据应答评记分数,这种分数代表被试者对某一事物所持的态度及态度的强弱。瑟斯顿量表的特点是制作者事先经过大量样本的测试后,再根据每道题确定不同水平的态度等级(如1为非常赞成;6为中等;11为非常不赞成)。测定时,被试只要对所提问题进行回答,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就可确定态度的方向和强度。29主题统觉测验30TAT是投射法的一种,投射法是一种利用某些

材料引起被试的自由联想,做出无拘束而不受

限制的反应,从而间接地分析出投射到其中的

心理准备状态。主题统觉测验是由哈佛大学的

默里(H·A·Murray,1938)设计的,其做法是给被试几张图片,请他们凭想象自编一个故事,并要求说明:中所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情境;种情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演变下去会有什么结果;个人有什么感想。第四节改变态度的方法31一、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最好能引导他积极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或是在活动扮演一定的角色,或是在活动中让他发挥自己主动性。这些都有利于个人态度的转变。二、组织规定组织的规章制度、公约、法规,一般地说,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通过国家、团体和组织做出某些规定,使这些规定在客观上带有法令和准法令性质,并使它逐步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使之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对的便会得到社会、团体和组织的肯定,不对的便会受到社会、团体和组织的批评和否定,这种规定促使人们产生服从感。32三、逐步提出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首先必须了解他原来的态度立场,然后再估计一下两者的差距是否过于悬殊,若差距过大,反而会发生反作用,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则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要改变人们的态度,不能操之过急,最好逐步提出要求。33四、利用睡眠者效应储存信息内容的方式与信息源的方式不同,而且我们回忆这些信息时,成功的程度也会有所区别。34五、利用宣传手段1、“名片”效应所谓“名片”效应,就是指宣传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之前,先表明自己在许多问题上与

听众有一致的意见。先亮出这种“名片”,会使宣传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表明自己与听众

之间有许多共同的见解,会造成一种印象,

使听众认为他们彼此之间有许多共同观点,

这样能够使听众更容易接受宣传者的观点。

因为事先宣布有共同的见解,可以削弱对立

情绪,从而减少听众对宣传观点的挑剔态度。352、“自己人”效应不仅宣传者与宣传对象之间存在观点一致,而且他们之间任何其他的相似之处,都

会提高宣传的效果。因为相似之处会使

人产生表同的趋向,把宣传者看成是自

己人,进而产生“自己人”效应。363、“印象”效应37研究者认为如果听众对宣传者本人怀有良好的印象,他们会更容易接受宣传者的观点。如果听众对宣传者本人怀有不好的印象甚至

抱有反感,他们会对宣传者的观点持挑剔态

度,很难接受他们的观点。国外管理界有一句名言:“如果你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首先必

须让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

”4、“社会支持”效应38当听众的观点与宣传者的观点有很大距离的时候,如果宣传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则会使持反对观点的听众改变态度。这是因为多数人的支持会形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能迫使宣传对象改变态度。请同学们分组准备,13周准备交流1、公务员心理(公务员职业心理、官本位心理、经济心理、吃喝心理、服务心理)2、大学生心理(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担任学生干部心理、情感心理、道德心理)3、劳动者心理(职业心理、疲劳心理、)4、消费者心理393.

There

are

only

two

ways

to

live

yourlife.

One

is

as

though

nothing

is

amiracle.

The

other

is

as

if

everythingis.只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认为根本没有奇迹;一种是认为事事皆奇迹。40—

Albert

Einstein艾伯特·爱因斯坦

我们的承诺:不做不良品。10月-2310月-23Saturday,October

21,

2023

为别人鼓掌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鼓掌。15:22:3315:22:3315:2210/21/2023

3:22:33

PM

入海之前先探风,上岗之前先练功。10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