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小说阅读题型与解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_第1页
2022届高考小说阅读题型与解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_第2页
2022届高考小说阅读题型与解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_第3页
2022届高考小说阅读题型与解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_第4页
2022届高考小说阅读题型与解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高考小说阅读题型与解读考点:1.董改正《七块红烧肉》2.伊尔斯•艾青格《被捆缚的人(节选)》3.奚同发《女法官的泪水》4.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第9车厢》5.叶伟民《父亲的66号公路》【考点研究】一、考题类型1.语句赏析(1)情节角度——为下文铺垫(2)人物角度——人物特点,同一个人前后对比,或与别人对比。(3)主题角度——思想情感。(4)修辞、表现手法角度[考点]①整体观题语句赏析分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语句本身角度,二是与上下文关系的角度。②答题模式材料句(概括情节内容、特点)+分析句(观点,情感)2.原因分析题(1)两大原因①客观原因——环境特点,具体事件等;②主观原因——心理因素,事件中产生的某种情绪。(2)答题模式材料句(环境,事件)+分析句(观点,情感)3.重复事件题(1)类型——两次类似事件,多次类似事件(2)作用①情节角度——推动情节发展(或到高潮),丰富和补充前一次事件,做铺垫。②叙述角度——选材上的详略③主题角度——突出事件的普遍性,暗示主题。④人物角度——丰富人物形象。(3)答题模式材料句(概括情节内容、特点)+分析句(观点,情感)4.反转性结尾题(1)答题角度①情节——逆转,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人物——丰富形象,内心变化③主题——深化或升化主题(2)答题模式手法句+材料句(概括情节内容、特点)+分析句(观点,情感)(3)对比不同点非反转性结尾——呼应标题或开头,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空间,揭示主题。二、阅读示例:海因里希·伯尔《一件绿绸衬衣》一件绿绸衬衣①[德]海因里希·伯尔我完全按照人家告诉我的那样行事,没有敲门就推门走进屋去。可是,当我突然见到一个又高又胖的女人站在我面前时,我吃了一惊。她那脸上有着一种难得见到的东西:美妙的色泽,健康,安详,自信。她的眼神是冷漠的。她站在桌子旁择菜,身边放着一个还装有吃剩的蛋糕的盘子,一只大胖猫正在蛋糕上闻来闻去。屋子又矮又窄,空气混浊,还有一股油腥味。我的畏缩目光在蛋糕、猫和女人健康的脸之间来回转个不停,喉咙里有一种呛人的(1)苦涩味,噎得我很难受。“什么事?”她问,眼睛抬也不抬。我用颤抖的双手打开手提包拉锁,这时脑袋碰到了低矮的门框,最后取出了我的东西:一件衬衣。“一件衬衣,”我沙哑地说,“我想……也许……一件衬衣。”“我丈夫的衬衣足够穿十年的!”她说完这话像是出于偶然地抬起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件窸窸窣窣的柔软的绿衬衣,我看到她眼睛里突然闪现一种无法克制的欲望,心想这事已十拿九稳了。她连手也不擦一擦,就抓起衬衣,提溜着衬衣的肩部,翻来覆去观察每一道接缝,然后含糊不清地嘟哝了一声。我不耐烦地内心不安地看着她又去继续把洋白菜弄干净,走到灶旁掀起一口咝咝作响的锅的盖子。一股香喷喷的热油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此时那只猫已在蛋糕上嗅了老半天,显然觉得它还不够新鲜好吃,便懒洋洋地一跳,以优美的姿态跳到椅子上,再从椅子上跳到地上,一溜烟地从我身边蹿出门去。油在沸腾,我相信听到了猪油块在盖着盖儿的锅里噼噼啪啪的蹦跳声,因为这时一段遥远往事的回忆告诉我,那是猪油,这个锅里正在炼猪油。女人继续削洋白菜。有个地方,一头母牛在哞哞低叫,一辆手推车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而我一直还站在门口,我的衬衣在肮脏的椅子靠背上晃悠,我那心爱的柔软的绿绸衬衣,对它的柔软我曾向往了七年之久……我觉得犹如站在烧得通红的炉箅子上,而沉默使我憋得透不过气来,难受得要命。蛋糕上此时已满是一片黑压压懒洋洋的苍蝇,饥饿和恶心,极其难受的恶心,合成一种呛人的苦涩味,把我的喉咙噎住了。我开始冒汗。我终于犹豫不决地伸手去拿衬衣。“您,”我说,声音比方才更嘶哑了,“您……不想要?”“您要换什么?”她连眼睛也不抬地冷冷地问。她那灵巧的手指已把洋白菜择干净,把菜叶收进一个漏勺,用水冲洗,然后又掀起那个正在炼油的锅的盖子,把菜叶倒了进去。那令人垂涎欲滴的咝咝声使我又想起往事,好像已过去一千年的往事,而我才只有二十八岁……“喂,您要换什么?”现在她更加不耐烦地问。可我不是商人,不,虽然我光顾过从格里内角②到克拉斯诺达尔③的所有黑市。我张口结舌:“猪油……面包……也许面粉,我想……”这时她第一次抬起她那冷漠的蓝眼睛,冷冷地看着我,在这一刹那,我知道自己完了……今后我将永远不会再知道猪油的味道了,猪油对我来说将永远只是一阵令人痛苦的气味回忆……我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她的目光击中了我,洞穿了我,现在我内心空空……她哑然失笑。“衬衣,”她以讥笑的口吻喊道,“我能用几张面包票去换衬衣。”我从椅子上夺过衬衣,把它系在这个大喊大叫的女人的脖子上,把她像一只淹死的猫一样吊在那黑沉沉的巨大的耶稣受难像下面的钉子上,这像就挂在她头顶上的黄粉墙上……不过,我只是在想象中这样做。实际上,我抓起我的衬衣团成一团,又把它塞进手提包,然后转身向门口走去。那只猫正蹲在过道里津津有味地舔食一盘牛奶,当我走过它身旁时,它抬起头点了点,似乎要跟我打招呼,并且安慰我,在它那双模模糊糊的绿眼睛里流露出一点人性,一点无法形容的人性……可是,人家告诉过我,我要有耐心,因此我觉得应当再试一试。先是为了回避那明朗得令人感到压抑的天空,我跑到一处不知什么地方,在奇形怪状的苹果树下越过臭水坑和啄食的鸡群,来到不远的一座古老椴树浓荫匝地的较大的农家院落。一定是喉咙里的(2)苦涩味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直到最后一分钟才看到一个身材粗壮的农村小伙子坐在房前长凳上,向两匹正在吃食的马说着亲热的言语。当他见到我的时候,就笑着从一扇打开的窗子向屋里喊道:“妈,第十八号来了。”说罢他非常开心地拍拍自己的大腿,往烟斗里装起烟丝来,屋里回答他笑声的是一声响亮的咕咕声,一个脸膛棕红、精神饱满的女人在窗框里闪现了一秒钟,她的面孔像一块油亮亮的煎饼。我马上转过身去,经过水坑、鸡群和嘎嘎喊叫的鹅群向后奔去。我像疯了似的跑得飞快,手提包紧紧地夹在臂下。当我又到达村中道路时,这才放慢脚步,从半小时前登上的山上又走下去。当我重又见到我脚下那条两边长着可爱树木的亲切的灰色蛇形公路时,松了一口气。我的脉搏跳得更平稳了,当我坐在那条多石、荒芜、霉味弥漫的村中道路通向阳关大道的岔道口时,苦涩味减轻了。我大汗淋漓。蓦地,我莞尔一笑,点燃我的烟斗,从身上拉下又脏又旧、被汗水浸透的衬衣,迅速穿上凉爽柔软的绸衣,一股舒适的感觉油然而生,流过我的全身,于是一切苦涩味全都化为乌有,从我身上消失了。我在公路上重新向火车站方向走去,内心深处升起一种憧憬,渴望见到城市贫困丑陋的面貌,因为在这张变得难看的面孔后面,我还常常看到困难中的人性。【注释】①文章背景说明:二战中德国城市受到巨大破坏,战后许多市民到破坏相对较小的农村以物换物,换取生活必需品。②法国北海岸一个地方。③俄罗斯北高加索一城市。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她那脸上有着一种难得见到的东西:美妙的色泽,健康,安详,自信。(2分)

(2)我从椅子上夺过衬衣,把它系在这个大喊大叫的女人的脖子上,把她像一只淹死的猫一样吊在那黑沉沉的巨大的耶稣受难像下面的钉子上,这像就挂在她头顶上的黄粉墙上……(2分)

1.(1)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短句)写出了女人的形象特征,与“她”的自私冷漠形成对比,也为下文不交换食物等情节做铺垫。(2分。手法1分,分析1分)(2)通过想象(动作描写、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我”用衬衣换取食物失败后极其愤怒的心理。(2分。手法1分,分析1分)【解析】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首先要准确判断出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还要注意结合画线句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第一句主要运用外貌和神态描写,第二句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比喻手法,但第二句下文交代“我只是在想象中这样做”,所以从“想象”角度回答也可以。判断出表现手法之后,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即可。2.分析文中两处加点词语“苦涩味”产生的原因。(4分)(1)苦涩味:

(2)苦涩味:

2.(1)屋子内空气混浊、有油腥味让“我”喉咙不舒服,从而产生苦涩感;要去用衬衣交换食物,因心理上的畏缩、胆怯、尴尬而产生的苦涩感。(2)因强烈饥饿而产生的喉咙苦涩的生理感受;表现“我”刚刚交换失败遭受嘲讽冷眼,自尊心被伤害的内心的苦涩感。【解析】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加点词语,以及加点词语与上下文的联系。第(1)处“苦涩味”是“我”走进空气混浊的屋子后所产生的感觉,它既有因屋内空气混浊、有油腥味使得喉咙不舒服,从而产生的苦涩感,又有因心理上的畏缩、胆怯、尴尬而产生的苦涩感。第(2)处“苦涩味”出现在“我”强烈的饥饿之后,因刚刚交换物品失败遭受嘲讽冷眼,自尊心被伤害而产生的苦涩感。3.小说后来又写了“我”第二次尝试以衬衣换食物的经历,有什么作用?(6分)

3.①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为“我”下文的转变做了铺垫。②是对“我”第一次经历的补充,一详一略,强化了叙述效果。③突出了这类遭遇的普遍性,暗示小说主题。【解析】分析时要把第二次尝试以衬衣换食物的经历与第一次进行比较,写了第一次,为什么还要写第二次呢?通过阅读原文可知,第二次尝试以衬衣换食物的经历是对第一次的丰富与补充,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为“我”在下文的转变做铺垫。第二次的记叙比第一次简略,一详一略,强化叙述效果。另外,多次出现这种情况,表明这种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暗示了小说的主题。4.小说安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请分析其效果。(6分)

4.①情节在结尾处发生逆转,前面写“我”屡受嘲讽与鄙夷,结尾出现巨大反转,有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②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采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写出了“我”从身体感觉到内心感受的巨大变化,从一个别人眼中的乞讨者变成一个有高度人格尊严、走向新旅程的人,使人物形象获得新的意义。③升华主旨。从“我”的视角批判战后德国农村人的冷漠、粗鄙无礼,用渴望中人性犹存的城市反衬农村人的冷漠,表达对人性回归的呼唤,使主题思想更加深刻。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意味深长”“结尾”,可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来分析。情节方面,小说结尾发生逆转,前面写“我”屡受嘲讽与鄙夷,结尾却写“我莞尔一笑”,“一股舒适的感觉油然而生”,出现巨大反差,产生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人物形象方面,结尾“我”从身体到心理与之前相比发生巨大变化,“我”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主旨方面,小说主旨变得更加深刻,特别是最后一句“我还常常看到困难中的人性”,表达了“我”对人性的期望与呼唤。【考题对接】一、董改正《七块红烧肉》七块红烧肉董改正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临走前,母亲又打开了罐子。往里面添了一勺子炼好的冻猪油,白花花的,至今我依然记得它的色泽。三十年前,大年正月的乡村是热闹的。一路走过好几个村庄,地上都是红鲜鲜的爆竹纸,屋里都是笑声,空中飘着酒菜的香气。因为细雨,初泛青绿的原野上,只有我和母亲两个行人。我的心里充满着少年的忧伤。担子很重,但路上都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她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类似于拆东墙补西墙——只是,西墙的泥水未干,又得拆来补东墙。“姆妈,我来挑一截。”“不要的,我行。”草色稀淡,野雨如烟。穿过枫河北端的滩涂,再过一个水村,绕着一条溪水转到对面的山梁,顺着山道走下,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小河时,渡船而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了。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薄膜纸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而出令人疲惫的声响,到达河边时,已是午后一点多了。河边无船。一条粗绳子横贯河面,对面,细雨落水,野渡无人。母亲已经累了,身子随着担子一起摇晃着。“姆妈,让我来。”我仄到母亲身边。“我行。”母亲不让。她大声喊:“有人吗?有人吗?”岸上的红砖房门开了,一个人走下来。也不用划桨,人站在船上,手抓着粗绳,把船悠到对岸。是个穿蓑戴笠的女人。她紧紧抓着绳子,看着我们,说:“那孩子,你先上来,帮你妈接一下!”我走上船,晃得站不稳。母亲说:“我行。”她挑着担子走上来,船大幅度晃动起来,差点没翻。女人夺过,将被子摁在船板上,厉声说:“被子湿了还能晒,人死了就死了!”母亲嗫嚅着,没说话。女人不是渡船的。她是给挖沙船上的男人们做饭的。她不要钱,只是看着我们一连串地叹息,目送我们走进了五校。报名很快就搞好了。我住进了宿舍。母亲帮我铺好了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湿了半边。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她跟我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子,但终于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这边。搞好后,她正要把我托付给同学们,他们忽然呼啦一声全飞走了。时间不早了,她也该走了。她站在走廊上,回头看着我。我拎着那袋米,双腿助夹着。“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我点点头。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你一定别忘了。”她穿好了雨衣,走进了细雨之中。远方,山已经苍茫了。我看见她不停地回望,但终于不见了。她是在第三天赶来的。来的时候,我快上下午课了,便匆匆去食堂为她打饭。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在五校待过的同学都该知道,那个上海大厨做的炸酱和红烧肉是怎样的美味啊!“你一定要吃掉,我要上课了。”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整整齐齐地挨着。酱红色的浓汁,隐隐的油光,肥厚的块儿。为她吃掉的三块红烧肉,我开心得流泪。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五块钱的伙食费。那是我在五校吃的第一次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堤上背课文,遇到了那个女子。她看着我说:“那天你妈妈回去时,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床上,帮她使劲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势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摔得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出来了。她是哭着走回去的。我站在河堤上一直看着她走,我不放心。”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你妈那天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红烧肉。你有一个好妈妈。”夕阳在天,河水粼粼。我沿着河堤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1.赏析文章划线句子。

2.文章两次写母亲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文章是如何塑造母亲形象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一、董改正《七块红烧肉》【答案】1.突出了红烧肉的珍贵,表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七块红烧肉照应题目,也呼应后文母亲拿了三块红烧肉回报船上的女人的情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本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方面鉴赏。“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母亲不舍得吃要留给“我”吃,表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酱红色的浓汁,隐隐的油光,肥厚的块儿”,写出了红烧肉的诱人,突出了红烧肉的珍贵。七块红烧肉照应题目,由“你妈那天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红烧肉。你有一个好妈妈”可知也呼应后文母亲拿了三块红烧肉回报船上的女人的情节。2.第一次是因十三岁的“我”初次离家住校不舍和担心而流泪,因被子被淋湿母亲心疼“我”而流泪,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第二次是因生活艰难心酸而流泪,使得母亲的形象更真实生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重要情节的能力。注意题目要求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母亲每次流泪的表现和心情,并说明写作效果。第一次“母亲帮我铺好了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湿了半边”,母亲因为被子湿了,心疼“我”睡不好而流泪。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要晒被子,叮嘱“我”不要睡湿的那边,她跟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想把“我”托付给同学们都表现了母亲对初次离家住校的“我”的担心与不舍。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与关心。第二次“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出来了。她是哭着走回去的”,家境贫苦,生活艰辛,之前母亲一直隐忍着,也一直忙着照顾“我”,无暇顾及其他,这时“我”已经在学校安顿好,母亲卸下了心里的防备,终于心酸地哭了。这使得母亲的形象更真实生动。3.本文主要通过母亲的行为和细节描写塑造母亲的形象。①一路上母亲不让“我”背行李,把红烧肉留给“我”,表现母亲是一个爱孩子、心疼孩子的人。②母亲自己舍不得吃红烧肉却带给船上的女人,表现母亲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③母亲坚持自己背行李、双脚浸水却一直没有告诉“我”的细节,表现母亲是一个要强、忍耐的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鉴赏人物形象的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文本,从事件行为和细节描写等方面综合分析。审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这篇文章讲了母亲送“我”上学的故事,最能体现的就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关爱这一点,比如替孩子挑行李、把红烧肉留给孩子。此外,人物的其他行为也能体现形象,比如回去的路上母亲给船上女人带去红烧肉,能看出她对之前渡船恩情的报答。最后,我们需要关注细致的人物刻画,比如文章多次提到母亲说“我行”、上船不让“我”帮忙、回家双脚浸满了水却一直没有告诉孩子,这些能体现母亲的要强、坚强和辛劳、忍耐的特点。二、伊尔斯•艾青格《被捆缚的人(节选)》被捆缚的人[奥地利]伊尔斯•艾青格他醒了,一群一群的苍蝇在他脑门上嗡嗡盘旋着。他想挥手把苍蝇赶开,这才发现自己被捆住了。他挣扎了一下,发现绳子缚得不算太紧,两腿还有些活动的余地。他的两只胳膊虽被缚在一起,却并没有绑在身上,也有一点活动的余地。他打定主意站起来,尽可能地把两膝往上抬起,把手撑在青草上,一个鲤鱼打挺,猛地蹦起来。绳子紧紧地勒进他的肌肉,他摔倒在地,痛得几乎要昏过去。逃脱的希望全寄托在绳子给予他的自由度上了。他把头向后仰,贴在草地上,就势滚翻,挣扎着两膝着地,脚趾扒地,身体向上一耸,这一来几乎没有费多大劲就站了起来。他小心俯下身,打算把绳子松开点。可是尽管绳子好像不太紧,他却无法使它更松一些。他试着走路,发现如果把脚稍微抬起一些,在绳子绷紧之前,赶紧放下,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他以同样的办法,居然也能稍微摆动胳膊了。饥饿使他头晕目眩,他觉得好像走得很快,连摩托车也撵不上他;他一会儿感到仿佛伫立不动,一会儿又感到脚下土地急速向后飞驰,好像一个逆流而上的游泳者,感到这条土地的河流向后疾速流逝。马戏团老板和他的马戏团在城郊外田野里露宿,在晨光熹微中,发现了那个被捆缚的人。他缓慢地向前走,以免被绳子勒痛,然而在这马戏团老板眼里看来,他的动作,却好像是故意把大幅度的迅速的动作,控制为小的急促的动作,显得出奇地优美,老板看得着迷了。“女士们,先生们,被捆缚的人!”他的最初几个动作就引起了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站在舞台边上的老板听到这阵掌声,激动得满腔热血都涌到脸上来了。被捆缚的人跪下,起立,蹦跳,把大车的轱辘推得骨碌碌满台转。绳索非但不能约束他的行动,反而使他插上了翅膀,就像夏季的候鸟展翅北飞前,在天空转着圈子翱翔盘旋。被捆缚的人和其他演员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每次演出后,别人都卸装,而他却从来不解开绳索。马戏团老板很清楚,演员们都嫉妒这个被捆缚的人。走钢索的演员们在练习跳火的那个夜晚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开玩笑地抬着他在火上晃来晃去,被捆缚的人落到火焰边上,那根绳子已经烧焦了一点儿,要不是马戏团老板抓住他的胳膊,赶快把他拖开的话,他就要被灼伤了。被捆缚的人觉得这些人想弄断他的绳索未免有些奇怪,因为他要是想使自己自由的话,随时都可以做到。可是说也奇怪,他在初夏以前对绳子不感兴趣,现在一想到要失去绳子却又感到心灰意懒。收割庄稼的人的歌声使他心里充满不祥的预兆。他明白很快就要换衣服了,一旦解开绳子,肯定就不能再捆得和原来一模一样。马戏团里的一只幼狼逃走了,大家纷纷责骂马戏团给邻近村庄带来危害,好多人都不来看马戏了。一天晚上他在附近小树林看见两颗绿莹莹的磷光,他明白这是什么。如果他没有被捆缚,也许就要试图逃走了,可是既然无法溜跑,他竟然毫不惧怕。他镇定地俯视着,狼倒竖的毛底下的肌肉,像他在绳子下面的肌肉一样绷得紧梆梆的。他以为他和狼之间还隔开一段距离,不料就在这时这野兽突然跃扑过来。被捆缚的人此时全神贯注,顺从绳索的约束而行动。他运用了经过多次考验的审慎思考力,猛然抓住狼的喉咙。他做了个大鸟展翼般的动作,——他突然感到,只有当人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捆缚的时候,飞翔才是可能的——飞扑到这只野兽身上,把它摔到地上,他为失去了四肢的自由而感到欣喜,因为正是这种致命的自由使人败在野兽的爪牙之下。正是由于四肢的每一动作,必须适应捆缚他的绳索,他在这场搏斗中才获得了自由——这是豹子的自由、狼的自由,或是在晚风中摇曳的花朵的自由。他用自己的赤脚夹住狼的两只后腿,用手抱住狼头,差不多没费多大力气就把狼头卡勒得紧紧的,他感到绳子一点也没有阻碍自己的动作。马戏团的老板娘试图劝她的丈夫不要提起狼是被捆缚的人打死的。可是他不听劝告,想宣布被捆缚的人徒手毙狼的奇迹,借以恢复夏季座无虚席的盛况。那天晚上观众要求他重演搏狼的一幕。狂暴的观众冲破了警戒圈,把他逼到兽笼跟前。他钻进笼子拍拍手吸引这只野兽的注意,就在这一瞬间,一把刀搁在他手腕上,像秋天的河水一样凉嗖嗖的。他想挣脱已经来不及了,绳子松开卷成一团纠缠在他身边,像蛇蜕皮一样。他顿时感到全身的血都流到脚上,他腿一软突然疲乏无力了。像罗网一样落到他脚下的绳索比陌生人钻进笼子更使那只狼激怒,它向后一蹲伏准备腾跳飞扑过来。那人打了个踉跄,一转身抓住悬挂在笼旁以防万一的手枪,在谁也来不及阻拦之前,朝那条狼的两眼之间放了一枪,那只野兽前腿拱了起来,爪子刚碰到他,就倒了下去。他向河畔奔跑,听到追赶的人杂沓的脚步声,他藏到一堆灌木丛里,听得他们匆匆跑过,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回过来向马戏团的大帐篷涌去。月亮照在草地上,在月光里草地显露出生长与死亡的颜色。他回到河边时,怒气平息了。在破晓时分他觉得河水里仿佛浮起了冰块,天仿佛飘起了霏霏的雪花,他记忆模糊了。(有删改)1.小说两次写“被捆缚的人”与狼搏斗的场景,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被捆缚的人”这一形象,体现了现化派小说人物塑造抽象化、类型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伊尔斯•艾青格《被捆缚的人(节选)》【答案】1.第一次写未解除捆缚却能徒手杀狼,寓示顺从约束反倒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甚至可以创造奇迹;第二次写解除捆缚后却要借助手枪杀狼,暗示有形的束缚解开后,新的无形束缚又捆缚了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两次写到和狼搏斗的场面,第一次是马戏团的一只幼狼逃走了,他在被捆缚的情况下遇到了狼,但是他毫不畏惧,并且在与狼的搏斗时顺从绳索的约束而行动,在搏斗中获得了自由,最终差不多没费多大力气就把狼头卡勒得紧紧的,所以“被绑缚的人”在未解除捆绑的情况下徒手杀狼,寓示顺从约束反倒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甚至可以创造奇迹。第二次写与狼的搏斗,他被逼到兽笼跟前,有人用刀把他的绳索割断,他顿时感到全身的血都流到脚上,疲软无力。当狼被激怒后向后一蹲准备腾跃飞扑过来,“被绑缚的人”打了个踉跄,抓住悬挂在笼旁的手枪,朝狼的两眼之间放了一枪,所以“被绑缚的人”在解除绑缚的情况下却要借助手枪杀狼,暗示有形的束缚解开后,他反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新的无形束缚又捆缚了他。2.象征意味丰富;哲理思考深刻;想象空间广阔、自由;有普遍的价值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被绑缚的人”醒来发现自己被捆住了,于是他一个鲤鱼打挺蹦起来,但绳子紧紧地勒进他的肌肉,而当他师者走路,发现如果把脚稍微抬起一些,赶紧放下,就可以一步步地向前移动,同样的方法使他的胳膊也能稍微摆动,并且后文又写到他在舞台上灵活地表演、在被绑缚的情况下徒手杀狼,而当他失去绳索的绑缚却只能借助枪把狼杀掉。“被绑缚的人”的一系列行为所具有的丰富的象征意味,这些都表现出他顺从约束反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同时,通过“被绑缚的人”的行为,也能说明约束和自由之间的关系,人有了一定的约束并且顺从约束反而获得更大的自由,所以“被绑缚的人”这一形象具有深刻的哲理性。本文通过写“被绑缚的人”从不适应绑缚到适应绑缚,并且通过在舞台上表演以及徒手杀狼表明已经离不开绑缚的约束,而最终因失去绑缚而借助手枪才能杀狼,从而对自己此时存在的价值感到迷茫,从而可以看出这一形象的塑造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小说在叙述的过程中悬念不断,比如他发现自己被捆绑之后应该怎么办,他在马戏团里会发生什么事,他在被捆绑的情况下遇到狼的时会怎么样,在解除捆绑后和狼搏斗结果怎么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三、奚同发《女法官的泪水》女法官的泪水奚同发刘大爷走进那间两面流水檐的平房时,索小叶已在那个办公室当了七年的小镇法庭庭长。与以往不同的是,刘大爷面对热情让座的索小叶却摇头摆手说:不坐,不坐,小叶法官,跟我出来一下嘛!行!女法官说着双手整理一下头发,把放在桌头的大盖帽拿起来,戴端正,跟刘大爷出门。左腿跨出门槛,右腿还在门里,眼前的情形让她大吃一惊。院里站着一个个树桩似的小伙子,少说也有三四十人,个个身强力壮,而且不像往常庄稼人那样穿得松松垮垮。刘大爷说话时嗓音有些沙哑,态度却异常坚决:小叶法官,你可不能走呀。索小叶一头雾水:我到哪儿去啊?刘大爷说,乡亲们都知道了,都在传,你要调走哩。他们找到我,让我一定把你留下。我知道,你三十多岁,要相亲哩,咱这儿有的是好小伙。你看,刘大爷用手一指院子说,这是我从各村找来的,你随便挑哪个都行……索小叶的脸“腾”一下红了,一时间不知如何开口,心里翻江倒海,五味涨潮,双眼噙上泪花子……原来,几天前索小叶与外地来的同学在镇上小饭馆吃饭,同学给她介绍对象,并说对方有能力把她调到市里。这事被乡亲听到,就传开了。索小叶当法官的小镇,依山天成,其权力范围有很大一部分延伸到山的深处。加上经济不发达,穷乡僻壤,几乎没有一个法官可以干三年以上。索小叶却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村民们已习惯了有事就找索法官。针对村民的官司,索小叶尽量庭外调解,以减少当事人的花费;就是开庭,也常常是带着书记员把法庭搬到农家的小院或炕头。断案环境一变,案子办得顺利多了。农村乡邻,鸡零狗碎,哪有什么解不开的结呀!七年中,索小叶调走的机会多的是。她不走,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她不会跟别人说,也不能跟别人说。索小叶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中级人民法院,从书记员做起,由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后来参加考试的优异成绩,很快成为审判员。当法官,是她儿时的梦,农村的童年给她留下了太深的烙印。邻居上访被警察打死在派出所里,虽然行凶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可判给他家的经济赔偿,一直因为派出所缺少经费而不能执行。一位身躯如弓的老人,从此踏上漫漫的上访路,一床黑乎乎的被卷外裹塑料布走南过北,让人心酸。当时年幼的索小叶咬牙,立志长大要做一名法官,虽然如愿了,但她的理想很快被破坏了……那是一个让她感到无比屈辱的过程。看完卷宗,经历几年的职业训练早已能平静如水的她怒气冲天地把材料摔在案头:严惩!脑海里飞快地以各条款法律量刑。这时电话响了,是市委副秘书长打来的。对方暗示她这个案子不能判有罪,而且说这不是他本人的意思,是谁谁的意思。她的大脑乱起来,第一次面临艰难的选择:一边是法律的公正,一边将影响到她未来的发展,甚至是这个案子后她的直接命运。最终让她崩溃的是她无法回避的制度。虽然想顶住,但由于院长的压力,三人的合议庭两位陪审员以二对一的比例,压倒她的意见。作为审判长,她不得不第一次流着泪去写判决书,几次把笔摔了,又不得不捡回来,这是她的职责,不仅要写,还要找理由,把这个她本来反对的结果写得有理有据。作为一名法官,自己竟然受到法律的伤害……最终选择离开,在得知小镇的情况后,她毫不犹豫地来了。在这个小天地里,她才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怎么可能走?她能到哪里去?望着刘大爷,索小叶哽咽着说:都回吧,让大伙……都回吧……老人像做错了事似的,结舌说,看……不上,再,另寻……她强忍着泪说:回吧,让大家回吧……我不走……说出最后一句最关键的话,她摇摇手回到办公室,顺手关了门。腿发软,背倚门,泪水肆无忌惮地奔泻而下,已听不清小院里的人是如何离去的……这是索小叶当法官后第二次流泪。果真一诺千金,她在小镇上生活了近二十年,一直没有出嫁,49岁因病而逝。临终时她说:真的舍不了小镇,就让小镇作为我最后的家吧!此前,小镇从来没有立碑的习惯,但是大家在进镇的路口为她立了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石碑正面,因大家争执不休,不得不写成“闺女姐姐妈妈”三个并列竖排称谓,下面才是“法官索小叶”,但是老人们还是玩了个心眼儿,前两个字写得稍大,由于每年清明都有人用金粉为字一层层上色,进镇的人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闺女。1.主人公索小叶是可敬的,但她的一生也让人觉得可怜,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索小叶“可敬”和“可怜”的原因。(7分)

2.小说中的索小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奚同发《女法官的泪水》【答案】1.(1)“可敬”的原因:①为了真正实现自己当法官的梦想,竟然一辈子坚守在偏僻的小镇;②冒着牺牲自己的前途的危险,顶住压力,坚决捍卫法律的公正;③她真诚对待小镇乡民,为小镇乡民服务,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2)“可怜”的原因:①作为审判长,面对错误的审判结果,她却不得不违心而无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身为以法律为武器伸张正义的法官,反而被法律伤害;②为了一个承诺,索小叶牺牲了自己的终身幸福,且英年早逝。2.①善良。同情上访邻居的遭遇,立志当法官;对于乡亲们的官司,尽量庭外调解。②正直。断案受到强权的干扰,仍能坚持己见;改变不了判决的结果,便选择了离开。③有牺牲精神。扎根小镇工作近二十年,为小镇百姓服务,终身未嫁。四、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第9车厢》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①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②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句数限制)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③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④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⑤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⑥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⑦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⑧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⑨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事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本文有修改)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2.补写第二段中“极度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四、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第9车厢》1.(1)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2)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3)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解析】首段作用要知道,尤其是小说首段作用,先从“交代了……”、“渲染了……”、“提示了……”三方面考虑,然后再考虑有没有作铺垫、引出下文、与后文作对照。如果有手法,按照手作情中答,有内涵挖内涵。整理思路,会发现开头这段文字提示了下文主要故事的内容,为后文作了铺垫;揭示了这类现象的普遍性;与后文的主要故事形成对照,强化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2.您的遭遇与我和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解析】找到空格的上下文(见绿体字),提示1我们可以看出空格里一定要填跟开头故事有关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个来信者一定提到了类似的经历。提示2可以看出空格里的内容一定有来信者的邀请,否则作者不会用“正好”这个词。另外,空格里的内容标明了是两句话,填写的时候要注意句数限制。3.第三人称叙述。(1)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2)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解析】第一问第三人称是送分题,不作解释。第二问要答上第三人称的作用:客观。另外,注意此题比较新颖的地方在于它问都不是通篇的人称,而是中间的主体部分,这个时候就要结合上下文来找区别,也就是要跟开头结尾的第一人称作一下区别的阐释,即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4.(1)“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2)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3)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名的已成泡影的旅行构成了对照。【解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最重要的结构作用就是渲染气氛,一定要考虑到,“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内容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也是经常考的作用是暗示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或是心情,此处是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另外,这段环境描写出现在故事的结尾,要注意和文章的结尾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此处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名的已成泡影的旅行构成了对照。5.(1)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2)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五、叶伟民《父亲的66号公路》父亲的66号公路①叶伟民①2008年初,我们家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经济危机——我爸的食品厂和纸皮厂倒闭了。此时,一场中小企业破产潮正横扫珠三角。②我家位于广东西南的一个县城。从清末开始这里的人们就大量飘洋逃荒,我的爷爷也因此葬身于菲律宾。缺财少丁、海外关系加上历次运动的洗礼,造就了谨小慎微的集体性格,典型代表就是那勤勉低调的小商人群体。③如今,我们这个小商人之家再也无计可施,数百万的银行贷款如泰山压顶,抹去任何一丝希望。当年我爸已经58岁,基本失去了东山再起的世俗筹码。④春节过后,我爸遣散工人,在机床破落、杂物满地的车间里,100多号淳朴勤劳的新市民逐一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板道别。人们握手,鞠躬,拥抱,哭泣,缅怀岁月,也彼此祝福前程。除去部分幸运的进入大厂,老工人则多数沦为钟点工、保姆或无牌小菜贩。若在街头偶遇,无论家里缺不缺粮,我爸总争先帮衬,昔日主雇小心翼翼地挑着好话说,成全彼此仅存的颜面。⑤我们所谓的“家”,其实也是生意人凑合的产物,一个建在厂房顶层的砖混加铁皮的简易建筑,冬冷夏热。破产后的那个夏天,台风也跟着来施虐,刮跑了我家的屋顶。我爸后脚刚冲出门外,房子轰的就塌了。⑥第二天我从外地赶回来,看着我爸蹲在碎石和玻璃渣中一件件地淘着东西,捞出一件就端详半天,嘴里嘟囔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收拾了整整一个星期,累了,我就躺在阳台半湿的书堆上,我爸则坐在一把木椅上,两人一边看着久违的晚霞落日,一边商量着生计前程。⑦“还是把厂房卖掉还债吧,大不了再来。”我这样劝我爸。而他总是迟疑,话也越来越少,每天起来就戴着老花镜按计算器,要不就背着阳光枯坐。那个几乎无家可归的夏天结束后,他宣布:“不卖。”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这个理性的现实主义者一点一滴建立了他的事业,就连命运夺走我的母亲也未能将其打倒。后来一位叔叔和我说,我爸主要是舍不得,厂子是他们夫妻俩打下的基业,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我很内疚,更觉难过,想起了杰克∙伦敦笔下的老拳手,摇摇晃晃地拉开双拳,只为那块代表着尊严的牛排。⑧既然不卖,物业出租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我爸先试验性地改造了一批廉租房,效果一般,溢价少且严重依赖中介,一个月下来连银行利息都还不起。⑨我寄过几次微薄的薪水以表支持,但总有滴水入海之感,我似乎下意识地在等靴子落地。直至某次长假回家,我才发现悲观从未在这里生长。这里大变了模样,昔日的车间被改造成一间间精心设计过的、极度标准化的短租公寓,格局一样,家具一样——折了桌腿到隔壁掰一根就能接上的那种。⑩我爸站在我面前,

,显然已成功从一个食品商人转型为“包租公”。我警觉地问:“钱哪来的?”我爸说:“再贷呗。”⑪这意味着,他已成功将家庭赤字推至历史最高峰。我很愤怒,在回去的路上,坐在那辆仅因为太破而没卖出去的老雅阁里,我把头扭向窗外。⑫我爸读完初三就遇“文革”辍学,以后分别以养鸭、做草帽、补鞋、裁缝等生计匍匐在私营经济的“歪路”上,直至市场经济被扶正,他的事业才迎来春天。也正因为第一代个体户在经验主义上的成功,他在我成长路上充当了某种反智主义者的角色,例如他反对我高考志愿填企业管理,“那里面没有什么。”我爸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每次见到房客总会问上几句,并记下他们的意见(或吐槽),择其优者而改进。“我就是个生意佬,说不出啥大道理,但有个原则:多从客户角度出发。”“找一个新住户不如维护好一个老住户,而且做坏了名声很麻烦。”他架上老花镜,拿出他的小本,上面写满了加减乘除。这个极其珍视用户体验的房东无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他获得人们的尊重和信赖,一些住客开始向他说些困难和需求,例如想要台二手电脑或想换份工作。我爸都认真记在本子上,见到其他租客时就顺便问问,一些供需竟无意间对接上了。⑬后来我爸干脆挂出一块大黑板,让住户进行信息交流。一些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交互开始出现——“58同楼”来了。五六百名住户开始组建以兴趣或家乡为划分的微信群,聊天灌水,互通有无,还开始零星组织一些线上线下的活动。⑭随着业务量不断增大,他打算开一个房屋中介公司,但在大门快装上的最后一刻却改变了主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世界上最短命的公司,我爸毫不犹豫地退掉了包括桌椅电脑在内的所有东西,在电话里和我说:“我想明白了,我需要的根本不是一家公司。”⑮“建一家公司除了给自己增加成本和招来一堆竞争对手外,真的没什么好处。”我爸说,“各取所需就好了。”⑯我的家庭逐渐走出了困境,债务成幂次法则在递减。这场家庭“自救”还让我开始了继童年之后的第二次父亲崇拜期。在我眼中,他似乎知之甚少,又所做极是,无意中捎带出这个浮躁时代最难得的微言大义。一个夕阳猛烈的傍晚,我又坐上我爸那辆开了11年翻新的高龄雅阁,久别多年的小城电台竟也文艺了很多,放起鲍勃∙迪伦。我爸带我走了一条新路,柏油黑亮,笔直通天,竟也沾了点辽阔的西部感。⑰我爸扭头问我知不知道新路的名字。太阳从他背后射来,好像在头上戴上一顶金色的牛仔帽。我觉得此时他像极了一个开着旧皮卡的老嬉皮,奔驰在伟大的66号公路。我突然想恶作剧一下,于是朝我爸竖起摇滚的手势,捏着西部片里的烟熏喉对他喊:“向着太阳飞奔吧,牛仔!”⑱我爸伸手关掉收音机,他一定觉得我有病。(节选自《意林文汇》2019年第13期,有删改。)【注释】①66号公路:横贯北美的一条公路,是北美人民开拓与勇敢精神的象征,是美国流行文化的元素,文艺与摇滚青年的毒药。6(6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