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并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魏徵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归于本第。——《贞观政要·悔过》材料二: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自孔安国以下,解者未有得其本指者也。《礼》曰:“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闻之于师曰:此《论语》之义疏也。请得以论其详。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扬雄有言:“有人则作之,无人则辍之。”夫苟见其作,而不见其辍,虽盗跖为伯夷可也。然古有名知从者,其效如影响,其信如著龟,此何道也?故彼其观人也,亦多术矣。委之以利,以观其节,乘之以猝,以观其量,伺之以独,以观其守,惧之以敌,以观其气。故晋文公以壶飧得赵衰,郭林宗以破甑得孟敏,是岂一道也哉。夫与仁同功而谓之仁,则公孙之布被与子路之缢袍何异,陈仲子之螬李与颜洲之箪瓢何辨。何则功者人所趋也过者人所避也审其趋避而真伪见矣。古人有言曰:“鉏麑①违命也,推其仁可以托国。”斯其为观过知仁也欤!——《苏轼集·补遗》【注】①鉏麑,春秋时晋国力士。《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宣子骤谏,公患之,使组魔贼之。展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魔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何则A功者国人所趋也C过者D人所避也回审其趋日避而G真伪田见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度,指法令制度,与《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中的“法度”词义相同。B.第,指府第,与《红楼梦》第三八回“这场我又落第了!”中的“第”用法不相同。C.义疏,是疏解经籍的著作,如《论语义疏》是现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义疏体著作。D.“浮云”一词最早出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本文的浮云意为“不值一提的事物”。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是武将出身,登基后开始专注于以儒学治国,明白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成为一个能干的皇帝。对于年轻时没能好好学习治国之道,深感懊悔。B.魏徵认为太宗下诏让魏王移居武德殿不妥,有违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礼制,逾越彼此身份行事,那就会打乱本来的秩序,是非常危险的。C.苏轼以三个比喻句,说明人心之深、之险、之变如江海、山谷、浮云般难知难测,所以非常认可扬雄所谓“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的观点。D.古人从过的角度理解詛魔违命而自杀的行为,认为他的过是无心之过失,是真情流露,可以推论得出他是仁的,可以托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4.结合材料二中对“观过,斯知仁矣”的理解,分析材料一中能体现“唐太宗是仁爱之人”的依据。(3分)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0—14题。《革命军》序章炳麟蜀邹容为《革命军》方二万言,示余曰:“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辞多恣肆,无所回避,然得无恶其不文耶?”余曰:凡事之败,在有其唱者而莫与为和,其攻击者且千百辈,故仇敌之空言,足以堕吾实事。夫中国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宰割之酷,人人所身受。然自乾隆以往,尚有吕留良、曾静、齐周华等,持正议以振聋俗,自尔遂寂泊无所闻。吾观洪氏之举义师,起而与为敌者,曾、李则柔煦小人,左宗棠喜功名乐战事徒欲为人策使顾勿问其韪非枉真,斯固无足论者。乃如罗、彭、邵、刘之伦①,皆笃行有道士也,其所操持,不洛、闽而金溪、余姚②,衡阳之《黄书》日在几阁③。孝弟之行,仇国之痛,作乱犯上之戒,宜一切习闻之;卒其行事,乃相紛戾如彼。材者张其角牙以覆宗国,其次即以身家殉满州,乐文彩者则相与鼓吹之。无他,悖德逆伦,并为一谈,故虽有衡阳之书,而视之若无见也。今者风俗臭味少变更矣,然其痛心疾首、恳恳必以逐满为职志者,虑不数人。数人者,文墨议论,又往往务为蕴藉,不欲以跳踉搏跃言之。虽余亦不免是也。嗟夫!世皆嚣昧而不知话言,不震以雷霆之声,其能化者几何!异时义师再举,其必堕于众口之不俚,既可知矣。今容为是书,一以叫啕恣言,发其惭恚,虽嚣昧若罗、彭诸子,诵之犹当流汗祗悔以是为义师先声,庶几民无异志,而材士亦知所返乎!若夫屠沽负贩之徒,利其径直易知,而能恢发智识,则其所化远矣。藉非不文,何以致是也抑吾闻之,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今中国既灭亡于逆胡,所当谋者,光复也,非革命云尔。容之署斯名何哉?谅以其所规画,不仅驱除异族而已,虽政教、学术、礼俗材性,犹有当革者焉。共和二千七百四十四年四月,余杭章炳麟序。(选自《章太炎政论文选集》,有删改)【注】①罗、彭、邵、刘:指罗泽南、彭玉麟、邵懿辰、刘蓉,都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不洛、闽而金溪、余姚:不是程、朱理学,就是陆、王心学。③衡阳:指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主张反清复明。《黄书》主要是总结汉族统治者在历代民族斗争中失败的经验教训。10.文章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左宗棠喜A功名B乐战事C徒欲为人D策使E顾勿问F其韪非G枉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宗国,古代称同姓的诸侯国家。因与天子同宗,为其支庶,故称。在本文中则是指太平天国。B.臭味,本义指气味,文中所用的是引申义,与成语“臭味相投”中的“臭味”意思并不相同。C.藉,意为“含蓄委婉”,与本文第3段中“又往往务为蕴藉”的“藉”的读音和含义是相同的。D.共和,这里是中国古代纪年,共和二千七百四十四年即公元1903年。作者刻意不用清朝纪元。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前革命失败,在于有倡导者却无响应者,不切实际的反革命言论过多,足以毁灭革命事业。B.在乾隆皇帝的时代,有吕留良、曾静、齐周华等人宣扬公正唤醒百姓,从那以后就不曾听闻了。C.罗、彭、邵、刘这类人,本都品行纯厚又有学问,但他们的行为却与所学相违背,言行不一。D.作者认为,大部分革命宣传文字过于含蓄委婉,不够慷慨有力,无法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13.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辞多恣肆,无所回避,然得无恶其不文耶?(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认为邹容《革命军》一书文风“不文”的现实意义。(3分)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①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生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②。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之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注】①辟阳侯:审食其。②往税:前去赠送。税:赠送,特指以财务助人办丧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吕太后崩A大臣B诛C诸吕D辟阳侯E于诸吕F至深G而H卒不诛。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善,指友好、交好,与《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中“善”的意思相同。B.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另外三者是指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和齐国的孟尝君。C.“倍”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中“然”都是通假字。D.而,指你们,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中“而”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建曾担任过淮南王黥布的国相,但因有罪而离去,后又重新在黥布手下干事。B.黥布想造反时,问朱建怎样看此事,朱建极力反对,但黥布没有听从他的意见。C.朱建家境贫寒,连给母亲出殡送丧的钱都没有,陆生借钱给朱建,让他可以为母发丧。D.朱建的儿子后来出使匈奴,由于单于悖慢无礼,他大骂单于,死在了匈奴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4分)(2)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4分)14.朱建的刚正不阿、坚守道义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教学调研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乙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螯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节选自苏轼《六国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B.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C.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D.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合,文中指天地四方,即天下,与《过秦论》中的“宇内”“四海”意思相同。B.七庙,古代以天子的宗庙来代指国家,与《短歌行》中以“杜康”代指酒用法相同。C.失职,文中是指失所、失去常业的意思,和现在多指不尽职守的“失职”含义不同。D.归田亩,意思是回归乡间,“归”与《论语》中“天下归仁焉”的“归”含义相同。12.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认为秦国能凭借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一统天下的盛势,却快速走向灭亡,是因为秦王不施仁政而导致形势发生变化。B.苏轼认为,因为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都不愿意自食其力,而是靠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所以帝王要与他们共享富贵,社会才能安定。C.历代国君都会根据习俗来制订相应法律,统一人才选择的途径,但不同的时代选拔途径不一样,隋唐至北宋的选拔途径是科举考试。D.苏轼强调虽然秦朝灭亡发生在秦二世,但秦始皇在其一统天下之后,坚持依靠法律而不任用人才,这才是加速秦王朝灭亡的原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1)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鳌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2)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减)【注】①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孝文皇帝初立A闻河南守吴公B治平C为天下第一D故与李斯同邑E而尝学事焉F乃征为廷尉。11.下列对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才,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文中指优异的才能。B.超迁,越级提拔。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古代表示官职提升的还有“拔”“擢”“陟”等。C.害,嫉妒,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词义相同。D.无状,行为失检,没有礼貌,与成语“出言无状”中“无状”的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诽谤,说他年轻学浅,总想擅权弄事。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使文帝夜半前席。D.贾谊因文帝分封淮南厉王子上奏疏,并多次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2)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14.屈原和贾谊生于不同朝代,但是司马迁却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列传里,请结合文本,试分析司马迁这样处理的原因。文言文阅读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并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魏徵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归于本第。——《贞观政要·悔过》材料二: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自孔安国以下,解者未有得其本指者也。《礼》曰:“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闻之于师曰:此《论语》之义疏也。请得以论其详。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扬雄有言:“有人则作之,无人则辍之。”夫苟见其作,而不见其辍,虽盗跖为伯夷可也。然古有名知从者,其效如影响,其信如著龟,此何道也?故彼其观人也,亦多术矣。委之以利,以观其节,乘之以猝,以观其量,伺之以独,以观其守,惧之以敌,以观其气。故晋文公以壶飧得赵衰,郭林宗以破甑得孟敏,是岂一道也哉。夫与仁同功而谓之仁,则公孙之布被与子路之缢袍何异,陈仲子之螬李与颜洲之箪瓢何辨。何则功者人所趋也过者人所避也审其趋避而真伪见矣。古人有言曰:“鉏麑①违命也,推其仁可以托国。”斯其为观过知仁也欤!——《苏轼集·补遗》【注】①鉏麑,春秋时晋国力士。《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宣子骤谏,公患之,使组魔贼之。展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魔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何则A功者国人所趋也C过者D人所避也回审其趋日避而G真伪田见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度,指法令制度,与《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中的“法度”词义相同。B.第,指府第,与《红楼梦》第三八回“这场我又落第了!”中的“第”用法不相同。C.义疏,是疏解经籍的著作,如《论语义疏》是现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义疏体著作。D.“浮云”一词最早出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本文的浮云意为“不值一提的事物”。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是武将出身,登基后开始专注于以儒学治国,明白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成为一个能干的皇帝。对于年轻时没能好好学习治国之道,深感懊悔。B.魏徵认为太宗下诏让魏王移居武德殿不妥,有违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礼制,逾越彼此身份行事,那就会打乱本来的秩序,是非常危险的。C.苏轼以三个比喻句,说明人心之深、之险、之变如江海、山谷、浮云般难知难测,所以非常认可扬雄所谓“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的观点。D.古人从过的角度理解詛魔违命而自杀的行为,认为他的过是无心之过失,是真情流露,可以推论得出他是仁的,可以托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4.结合材料二中对“观过,斯知仁矣”的理解,分析材料一中能体现“唐太宗是仁爱之人”的依据。(3分)10.ACE,何则?功者人所趋也,过者人所避也。审其趋避而真伪见矣。11.D,应为“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12.C,苏轼认为扬雄所谓“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实乃不立之论。要知人,须“多术”,而非“一道”。13.(1)近来四海安宁,身为君主,即使不能自己手拿书卷阅读,也要叫人读来听。(4分。“比来”“执”“使”各1分,整句信达雅1分。)(2)孔子说:“见到一个品德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就要想着自己要努力跟他一样;见到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一样的缺点。”(4分。“齐”“贤”“内自省”各1分,整句信达雅1分。)14.①太宗悔过,已经处在帝王位置,非为“与仁同功”;②太宗悔悟自己的过往,属于内省,不避讳,勇于自省反思;③太宗善于接纳意见,闻过即改,避免自己酿成大错。(3分,每点1分)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问。我当年因为各路顽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带兵打仗,没有时间读书。近来四海安宁,身为君主,即使不能自己手拿书卷阅读,也要叫人读来听。君臣父子的伦常、政治教化的种种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就像面对着墙壁,头脑一片空白,遇到事情就麻烦了。’这确实不是句空话,我现在想起小时候做的事情,觉得很多都做得不对。”贞观年间,太子李承乾常常不讲法度,而魏王李泰因为出众的才华深得唐太宗的喜爱,唐太宗特地下诏让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佳。魏微上书劝阻,说:“魏王既然是陛下的爱子,应当知道自己的名分和地位,保证自身的安全,遇事应该控制骄傲奢侈的习气,不住在招惹是非的地方。现在他搬到武德殿来居住,就在太子东宫的西边,过去海陵住在那里,当时的人都认为不合适。现在形势虽然变了,恐怕还是会引来风言风语,魏王的内心,也不平静,李泰既然因为受到宠爱而感到害怕,何不退居原处,成人之美呢?”唐太宗说:“我没仔细考虑就这么做了,差点酿成大错。”于是就让李泰回到原来的住所居住。材料二:孔子说:“人的过失,可以各自归入不同的类别。只要审察那人的过失,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种人了。”自孔安国之后,就没有人能解释出这句话的真实意思。《礼记》说:“和仁人共同获利,并不能看出他的仁爱;和仁人共同犯错的,就可以看出他的仁爱了。”听老师说:这是《论语》注解的。请允许我详细地做一个评说。人心难测,这大家都知道,连江海都没办法说明他的深,山谷没办法匹配上他的险,浮云不足以相比他的变化。扬雄说过:“有人在就做,没有人在就停止了。”这大约就是我们常见到他在做而见不到他没在做的原因了,即便是盗跖伪装成伯夷也是可能的。然而古代有名有追随者的人,影响力大得像如影随形;忠诚度高得像是著草及龟甲,这说的又是什么呢?所以观察一个人,也是有多种方法的啊。托付利益,可以观察他的气节;猝不及防地攻击他,可以观察他的雅量;只他一人的时候伺候他,可以观察他的操守;用强大的敌人恐吓他,可以观察他的气度。所以,晋文公因为一壶水泡饭得到赵衰,郭林宗因为一口破甑得到孟敏,这难道不是同一个道理吗?如果“和仁人共同获利,并不能看出他的仁爱”,那么,“公孙之布被与子路之缢袍”“陈仲子之李与颜渊之箪瓢”二者的情伪就难辨了。这是为什么呢?功劳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过错是每个人都想避免的,看他所追求和避免的东西就能辨别真伪了。古人说:“鉏麑违抗命令,因为看到赵宣子的仁爱就推测是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的。”这大概也就是看一个人(鉏麑)犯的错也能推测他的仁爱吧。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0—14题。《革命军》序章炳麟蜀邹容为《革命军》方二万言,示余曰:“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辞多恣肆,无所回避,然得无恶其不文耶?”余曰:凡事之败,在有其唱者而莫与为和,其攻击者且千百辈,故仇敌之空言,足以堕吾实事。夫中国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宰割之酷,人人所身受。然自乾隆以往,尚有吕留良、曾静、齐周华等,持正议以振聋俗,自尔遂寂泊无所闻。吾观洪氏之举义师,起而与为敌者,曾、李则柔煦小人,左宗棠喜功名乐战事徒欲为人策使顾勿问其韪非枉真,斯固无足论者。乃如罗、彭、邵、刘之伦①,皆笃行有道士也,其所操持,不洛、闽而金溪、余姚②,衡阳之《黄书》日在几阁③。孝弟之行,仇国之痛,作乱犯上之戒,宜一切习闻之;卒其行事,乃相紛戾如彼。材者张其角牙以覆宗国,其次即以身家殉满州,乐文彩者则相与鼓吹之。无他,悖德逆伦,并为一谈,故虽有衡阳之书,而视之若无见也。今者风俗臭味少变更矣,然其痛心疾首、恳恳必以逐满为职志者,虑不数人。数人者,文墨议论,又往往务为蕴藉,不欲以跳踉搏跃言之。虽余亦不免是也。嗟夫!世皆嚣昧而不知话言,不震以雷霆之声,其能化者几何!异时义师再举,其必堕于众口之不俚,既可知矣。今容为是书,一以叫啕恣言,发其惭恚,虽嚣昧若罗、彭诸子,诵之犹当流汗祗悔以是为义师先声,庶几民无异志,而材士亦知所返乎!若夫屠沽负贩之徒,利其径直易知,而能恢发智识,则其所化远矣。藉非不文,何以致是也抑吾闻之,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今中国既灭亡于逆胡,所当谋者,光复也,非革命云尔。容之署斯名何哉?谅以其所规画,不仅驱除异族而已,虽政教、学术、礼俗材性,犹有当革者焉。共和二千七百四十四年四月,余杭章炳麟序。(选自《章太炎政论文选集》,有删改)【注】①罗、彭、邵、刘:指罗泽南、彭玉麟、邵懿辰、刘蓉,都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不洛、闽而金溪、余姚:不是程、朱理学,就是陆、王心学。③衡阳:指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主张反清复明。《黄书》主要是总结汉族统治者在历代民族斗争中失败的经验教训。10.文章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左宗棠喜A功名B乐战事C徒欲为人D策使E顾勿问F其韪非G枉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宗国,古代称同姓的诸侯国家。因与天子同宗,为其支庶,故称。在本文中则是指太平天国。B.臭味,本义指气味,文中所用的是引申义,与成语“臭味相投”中的“臭味”意思并不相同。C.藉,意为“含蓄委婉”,与本文第3段中“又往往务为蕴藉”的“藉”的读音和含义是相同的。D.共和,这里是中国古代纪年,共和二千七百四十四年即公元1903年。作者刻意不用清朝纪元。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前革命失败,在于有倡导者却无响应者,不切实际的反革命言论过多,足以毁灭革命事业。B.在乾隆皇帝的时代,有吕留良、曾静、齐周华等人宣扬公正唤醒百姓,从那以后就不曾听闻了。C.罗、彭、邵、刘这类人,本都品行纯厚又有学问,但他们的行为却与所学相违背,言行不一。D.作者认为,大部分革命宣传文字过于含蓄委婉,不够慷慨有力,无法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13.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辞多恣肆,无所回避,然得无恶其不文耶?(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认为邹容《革命军》一书文风“不文”的现实意义。(3分)10.BCE。【解析】译文:左宗棠好功名,喜战事,白白被清政府驱策,却不在乎是非曲直。11.C【解析】此处“藉”是“假如”的意思。12.B【解析】不是在乾隆皇帝的时代,而是在乾隆皇帝以前。13.(1)我想(借此书)振奋懦夫,坚定民志,因此语言直接慷慨,无所回避,但是恐怕会有人嫌弃它缺乏文采吧?(“立”,使动,使……站立(可以直接译成动词);“定”,使动,使……坚定(可以直接译成动词);“恣肆”,直接慷慨;“得无……耶”,恐怕(难道)……吧;“恶”,嫌恶。1点1分,按得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2)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见:显露。自是:自以为是。伐、矜:夸耀。1点1分,按得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14.(1)文辞慷慨有力,才能发聋振聩,宣扬正确的革命舆论,为革命起辅助作用;(1分)(2)只有用“雷霆之声”,才可能使有才之士受到震慑而悔过自己以往的作为;(1分)(3)文辞通俗,便于缺乏文化的普通百姓理解,起到启悟百姓的效果。(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四川邹容写了二万余字的《革命军》一书,给我看说:“我想(借此书)振奋懦夫,坚定民志,因此语言直接慷慨,无所回避,但是恐怕会有人嫌弃它缺乏文采吧?”我说:做一件事之所以失败,在于有倡导者却无响应者,破坏这件事的人(比支持的人)多千百倍,因此敌人不切实际(这里指反革命的)的言论,足以毁灭我们的切实的革命事业。中国被清政府统治已二百六十年了,清政府统治压迫剥削之酷烈,人人都能感受到。然而,在乾隆皇帝以前,尚有吕留良、曾静、齐周华等人,宣扬公正的道理(指民族思想)来唤醒蒙昧麻木的百姓,从那以后这样的事就无声无息,再也没听过。我看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与他为敌的人中,曾国藩、李鸿章是卑顺的小人(听命于清政府),左宗棠好功名,喜战事,白白被清政府驱策,却不在乎是非曲直,这些都是不值得谈论的人。至于罗泽南、彭玉麟、邵懿辰、刘蓉这类人,都是品行纯厚,又有学问的人,他们信奉的,不是程、朱理学,就是陆、王心学。王夫之《黄书》,天天放在桌子上阅读。孝悌的行为,丧国之痛,作乱犯上的教训,应该都是了然于胸的;结果他们的所作所为,竟那样违背他们所学。(他们之中)有才能的人就张牙舞爪地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指彭、刘),才能稍差的人就以自己和家庭甘心为清朝殉葬(指罗、邵),那些喜欢舞文弄墨的人则拼命帮他们鼓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将太平天国起义)与封建观念中的违逆犯上,混为一谈,因此即使看到了王夫之的《黄书》,也当作没有看到。当下,不良的社会风气稍微有些变化,但是能对清政府感到深恶痛绝、诚心恳切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为人生志向的人,估计没有几个。这几个人,在写文章发表看法时,又往往含蓄委婉,文字不够慷慨激昂、直白有力。即使是我,也不能例外。哎,世人大都愚昧无知看不懂寓意深刻的语言,如果不用响亮激烈的声音去震撼世人,能被感化的人又有几个!将来革命再度兴起,一定会由于宣传得不够通俗而失败,这是可以预料的了。现在邹容写了这本书,是为了用大声疾呼,畅所欲言的方式,让世人感到惭愧愤恨,即使是像罗泽南、彭玉麟这样愚昧的人,读到也会因惭愧而流汗懊悔;借此为革命先行发声(制造舆论),也许可以使老百姓同心同德,有才之士也会后悔改过。那杀猪卖酒的、挑担零卖的小贩,也能从直截了当、通俗易懂的书中获利,就能扩大见识,启发觉悟,那么启悟世人的目标就不远了。假如不写得直白通俗,怎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听说,同族更替,叫作革命;驱除异族,叫作光复。现在中国既然被清政府统治,我们应当谋划的,是光复,并非革命。邹容为何要为书取名《革命军》呢?我思量,是因为他所谋划的,不仅仅是驱除异族,即使在社会的政教、学术、礼俗、人性方面,也有应当改革之处。公元1903年,余杭章炳麟作序。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①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生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②。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之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注】①辟阳侯:审食其。②往税:前去赠送。税:赠送,特指以财务助人办丧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吕太后崩A大臣B诛C诸吕D辟阳侯E于诸吕F至深G而H卒不诛。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善,指友好、交好,与《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中“善”的意思相同。B.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另外三者是指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和齐国的孟尝君。C.“倍”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中“然”都是通假字。D.而,指你们,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中“而”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建曾担任过淮南王黥布的国相,但因有罪而离去,后又重新在黥布手下干事。B.黥布想造反时,问朱建怎样看此事,朱建极力反对,但黥布没有听从他的意见。C.朱建家境贫寒,连给母亲出殡送丧的钱都没有,陆生借钱给朱建,让他可以为母发丧。D.朱建的儿子后来出使匈奴,由于单于悖慢无礼,他大骂单于,死在了匈奴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4分)(2)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4分)14.朱建的刚正不阿、坚守道义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10.ADG11.A、B都对【解析】A.不正确。后一个“善”指完美。C.正确。“倍”,通“背”,背叛;“然”,通“燃”。D.正确。后一个“而”表示假设。句意:连累不到你们身上。12.C【解析】陆生没有借钱给朱建13(1)他行事不随便迎合(附和),讲求道义而不曲意讨好取悦于人。辟阳侯品行不端正,却能够被吕太后宠幸。(4分)(得分点:苟合,随便迎合(附和);取容,曲意讨好去约他人;得幸吕太后,被动句式;句子通顺1分)(2)大臣大多厌恶辟阳侯的品行,也想就此杀了他。辟阳侯很着急,便派人去见平原君。(4分)(得分点:害,厌恶;遂,就;因,于是;句子通顺1分)14.①朱建劝黥布不要造反,黥布不听,朱建没有参与造反的阴谋活动。②辟阳侯审食其品行不端,他很想和平原君交好,但平原君就是不肯见他。(写出一点1分,写出两点3分)参考译文:平原侯朱建,是楚国人。原先担任过淮南王黥布的相,因有罪离职,后来又侍奉黥布。黥布想造反时,问过平原君,平原君不赞成,黥布不听而听梁父侯的话,于是造反。汉朝杀黥布后,听说平原君劝阻过黥布而且没有参与阴谋,得以免被诛杀。平原君朱建这个人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同时他又刚正不阿,恪守廉洁无私的节操,在长安安了家。他行事不随便附和,讲求道义而不曲意讨好取悦于人。辟阳侯品行不端正,得到吕太后的宠幸。当时辟阳侯想结交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他。等到平原君母亲去世。陆生素来和平原君交好,去拜访他。平原君家境贫穷,没有钱办丧事,正在借发丧所需的器物用品,陆生让平原君发丧。陆生去见辟阳侯,祝贺说:“平原君的母亲去世了。”辟阳侯说:“平原君的母亲去世了,有什么好祝贺我的呢?”陆生说:“前些日子您想要结交平原君,平原君重义而不跟您结交,是因为他母亲还活着,现在他母亲去世了,您如果能送他一笔厚厚的丧礼,那他便能为您去死了。”辟阳侯便送上一百金作为丧礼。其他列侯贵人因辟阳侯的缘故,前去送礼吊丧的不少,送礼金五百金。辟阳侯特受吕太后的宠幸,有人在孝惠帝面前说辟阳侯的坏话,孝惠帝大怒,把辟阳侯交给司法官员审讯,要杀他。吕太后心里有愧,不方便讲话。大臣大多厌恶辟阳侯的品行,也想就此杀了他。辟阳侯很着急,便派人去见平原君。平原君推辞说:“案子风声很紧,我不敢会见您。”接着平原君就去求见孝惠帝的宠臣闳籍孺,劝他说:“您得到皇帝宠幸的原因,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现在辟阳候因为受宠于太后而被交付法官,外边都说是您说了他的坏话,想杀掉他。今天辟阳侯被杀,明天太后有气,也会杀您。您为什么不脱了上衣为辟阳侯向皇帝说情呢?皇帝听了您的话放出辟阳侯,太后很高兴。太后、皇帝都宠幸您,您的富贵就更为加倍了。”于是阂籍孺十分害怕,听从了平原君的主意,向皇帝进言,果然放出了辟阳侯。辟阳侯被关起来,想见平原君的时候,平原君不见他,辟阳侯认为他背叛自己,十分生气。等到平原君成功救出他,这才大吃一惊。吕太后去世,大臣们杀死了诸吕,辟阳侯和诸吕关系很深,但最终没有被杀。为他谋划保全他性命的,全靠陆生、平原君出力。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了辟阳侯,是因为他和诸吕的关系。文帝听说辟阳侯的门客平原君曾为辟阳侯出谋策划,就派遣官吏去逮捕他,要治他的罪。听说官吏上门,平原君想要自杀。他的几个儿子和(负责逮捕他的)官员都说:“事情究竟如何还不知道,为什么早早就自杀呢?”平原君说:“我死去祸患就到此为止,连累不到你们身上。”便自杀了。孝文帝听说之后,感到很可惜,说:“我并没有打算杀了他。”孝文帝于是召见平原君的儿子,任命他为中大夫。出使匈奴,匈奴首领单于无礼,他便大骂单于,最终死在匈奴中。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教学调研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乙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螯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节选自苏轼《六国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B.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C.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D.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合,文中指天地四方,即天下,与《过秦论》中的“宇内”“四海”意思相同。B.七庙,古代以天子的宗庙来代指国家,与《短歌行》中以“杜康”代指酒用法相同。C.失职,文中是指失所、失去常业的意思,和现在多指不尽职守的“失职”含义不同。D.归田亩,意思是回归乡间,“归”与《论语》中“天下归仁焉”的“归”含义相同。12.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认为秦国能凭借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一统天下的盛势,却快速走向灭亡,是因为秦王不施仁政而导致形势发生变化。B.苏轼认为,因为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都不愿意自食其力,而是靠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所以帝王要与他们共享富贵,社会才能安定。C.历代国君都会根据习俗来制订相应法律,统一人才选择的途径,但不同的时代选拔途径不一样,隋唐至北宋的选拔途径是科举考试。D.苏轼强调虽然秦朝灭亡发生在秦二世,但秦始皇在其一统天下之后,坚持依靠法律而不任用人才,这才是加速秦王朝灭亡的原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B句意: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虽不尽然”的“尽”修饰“然”“然”指代前文“先王”的做法,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以客”做“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11.D“归“含义不相同,“归田亩“中“归”是回归,句意:回归乡间“天下归仁”中“归”是“赞许”句意: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12.B.“都不愿意自食其力”错,根据原文“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可知,意思是: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原文表达的是“不能自己吃穿不好而去奉养他人”。13.(1)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的士兵,并不能匹敌九国军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2)那些努力耕作来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做他们的领导,这是六国之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1)“谪戍”,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1分);“抗”,匹敌、相当、抗衡(1分);“道”,方法、策略(1分);“乡时”,先前、以前(1分)。(2)“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判断句(1分);“椎鲁”,愚钝,愚蠢(1分);“先”,先导,领导,表率(1分);“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判断句(1分)。①甲文通过陈涉与山东之国力量的对比,秦灭实力雄厚的六国与秦被实力单薄的陈涉所灭的对比,强调统治者施行仁政的重要性。②乙文通过六国久存与秦朝速亡的对比,阐述重视人才的重要性。附:文言文(二)译文国家有坏人,就像鸟兽中有猛离,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明察。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四种人虽然各不相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都从同一途径中出身:三代以上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官吏的选拔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出身,从隋唐到现在是由科举考试出身。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钟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奉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认为百姓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认为官吏不必有才华,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就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对于百姓中优秀而又有特殊才干的人,将他们遣散还乡。从前就食于战国四公于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面黄肌瘦的老死在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秦期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去常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把上百万头虎狼放到山林里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是要吃人的。世人认为奉始皇聪明,我是不相信的。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1)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鳌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2)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减)【注】①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孝文皇帝初立A闻河南守吴公B治平C为天下第一D故与李斯同邑E而尝学事焉F乃征为廷尉。11.下列对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才,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文中指优异的才能。B.超迁,越级提拔。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古代表示官职提升的还有“拔”“擢”“陟”等。C.害,嫉妒,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词义相同。D.无状,行为失检,没有礼貌,与成语“出言无状”中“无状”的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诽谤,说他年轻学浅,总想擅权弄事。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使文帝夜半前席。D.贾谊因文帝分封淮南厉王子上奏疏,并多次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2)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14.屈原和贾谊生于不同朝代,但是司马迁却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列传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