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世江: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解析(任世江)公开课公开课_第1页
任世江: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解析(任世江)公开课公开课_第2页
任世江: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解析(任世江)公开课公开课_第3页
任世江: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解析(任世江)公开课公开课_第4页
任世江: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解析(任世江)公开课公开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材解析任世江2020年10月18日,福建龙岩缺点:内容太多,课时太少内容太多,课时太少。第1课与第8课。上册28万字,平均每课六七千字。用29课时完成中国通史,之前未曾有过。面面俱到,线索不清,如何删繁?李晓风:新知识占50%,甚至还多。教师两轮才能熟悉、适应。课标与教材不对应。亮点:大量引进历史研究评价历史教材的一个基本点。一、文明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相互包容。课标的要求。古代史4个单元文明史,近现代革命与现代化交错。二、教科书直接采用历史研究的成果。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的工具,孝文帝改革,三省一体化,宋代政治经济,军机处职能,鸦片战前的兵器,立宪派,民国废除不平等条约。三、教师教学用书的“学术观点”栏。君主专制的特色,北强南弱,科举制影响,宋代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唐宋变革论,明朝倭患,鸦片战争性质,武装割据思想四、教师教学用书的“重要参考资料目录”刘泽华、田余庆、王曾瑜、李华瑞、冯尔康白新良、茅海建、戚其章、陈旭麓、王奇生杨奎松、邓野;

海外:余英时、唐启华、周策纵。研究教材扬长避短教材的亮点并不尽如人意:点到为止、欲言又止、过于简略,还有采用旧说的地方。发挥教材的优点,取舍有度,删减有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不再添加。备课的基本功是确定一节课的历史叙事。有些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阅读。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第一单元解读单元线索:中华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早期国家建立了世袭王权,但始终没有打破氏族组织。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按地域设郡县制,国家完全成熟。在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华夏认同,统一国家以汉族为主体,汉族的传统观念和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基本定型。第1课:重点是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共同特征,宗法分封制对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变的意义。其次宗法制是传统观念的源头,甲骨文是华夏先进文化的标志。什么是早期国家?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国家的最根本特征:第一点是按地区划分国民;第二点是产生了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凌驾于国民之上,被全体社会成

成员公认并普遍尊奉的权力。夏商西周都没有实现按地区划分国民。禹建夏,以家天下占据并传承公共权力。建立国家,为什么没有破坏氏族制度?古希腊罗马通过对外征服战争集中权力。禹集中人力物力治水获得拥戴掌握权力。古希腊罗马不属于早期国家。西周宗法分封开始改变原有的氏族组织。商鞅变法建立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走向成熟国家伴随文化认同与汉族形成。第1课处理意见:旧石器不讲,新石器原始农业产生文明。炎黄传说还没出现,放下节课。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灭亡,不讲。三代社会性质,回避。强调生产工具和集体劳动。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大约470年。商:600余年,前1046年开始有文字记录。西周:275年,三代共计1300余年。第2课:社会转型是主题。列国纷争打乱了氏族组织,变法运动开始按地域划分国民。华夏族扩展,炎黄成为共同始祖。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思想文化的活水源头。教学顺序:经济发展与列国纷争;变法运动;百家争鸣;华夏认同(教材: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的思辨价值文科班用;孔子、老子与传统文化。炎黄传说的产生和实际意义。为什么增加阴阳学派。第3课:认识成熟国家的特征。皇帝制度使“家天下”制度化。推广郡县制完成国家形态。制度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户籍制度保证国家税收。制度要求采取统一措施:文牍需要统一文字,税收需要统一度量衡,军队需要统一驰道。重点:帝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文牍往来加快汉字成熟,征收赋税徭役促进数学计算。秦末起义简化。第4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加强中央集权,根除分裂隐患,显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优势,强化了汉族意识。儒家思想成为官学,中医药学理论成熟。关注变化:教材不提“和亲”。强调匈奴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肯定卫青、霍去病、苏武、张骞、马援的民族精神。问题:先加强中央集权,后与匈奴开战?开战的条件关键是什么?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4年,太皇太后死去。公元前133年,对匈奴开战。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套,颁布推恩令。公元前124—119年,卫青、霍去病4次大战。公元前119年,实行盐铁专卖。公元前118年,统一货币。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2年,削夺106位列侯爵位。东汉的兴衰:前70年稳定,后百年9位皇帝都没过40而亡。宦官专权,谶纬流行,自然灾害。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汉民族形成:汉人的称谓被普遍接受。两汉思想文化:汉代儒学的理论基础;《史记》的写作动机与史学资治的区别。司马迁的独立思考体现了汉民族的特质。中医药学的成熟与传统文化。《九章算术》的史学价值与数学价值。第二单元解读教材的关键词——导语:隋唐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第5课:内迁少数民族逐渐主导局势。孝文帝改革的正能量与副作用。两幅地图:南朝为什么明显处于劣势?在民族交融基础上北方的制度创新。

隋唐制度的渊源在北朝。史实:北强南弱,最终北方统一南方。单元主线:北方民族内迁、中原汉人南迁

形成民族融合的新格局。北方的民族融合

是双向的,制度不断创新。南方汉族政权

因循守旧,形成北强南弱的格局,最终北

方统一南方。隋朝暂短而“兴盛”。在各

民族文化相互整合的基础上,唐朝出现中

华文明一个高峰期,政治制度独一无二,

经济实力傲视全球,文化魅力光芒四射。第5课处理意见:淡化三国的理由:小说突出了三国地位。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士族在南朝的地位,南朝融合东南部族。孝文帝改革不能只强调汉化。为什么教材说: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指出:第7课的选官制度、三省制度、均田及赋税制度的来源,隋唐文化的继承。第6课处理意见:隋朝为何暂短而兴盛?教材暗示的问题。探究放在高一还是文科班?开元盛世的基础:政治、军事、经济。注意:太宗、高宗的对手是突厥和回纥,高宗、武周的对手是吐蕃。

唐末吐蕃瓦解,1000左右产生喇嘛教。

第35页与第51、53页三幅地图中的吐蕃、吐蕃诸部。唐朝存在了289年,安史之乱后152年。从制度上分析内乱的发生和后果。第7课处理意见:选官考试方式的由来:北朝重视考试。隋文帝考试选拔吏员,隋炀帝开进士科。唐代叫贡举,考试内容变化,公平性缺乏保证,选官的途径。西方文官制度受中国科举制影响?三省制的由来,共议国事和一体化趋势。均田制的由来,授田和租庸调制,条件。学习拓展:唐律的儒家化。第8课处理意见:内容太杂:三教流行,19个人名,4本书…太平道是民间秘密宗教,发展为道教。道教理论,兴盛原因,道教医学。佛教是重点,本土化趋势,寺院经济,韩愈提出复兴儒学接续宋代理学。诗歌与社会风尚,书法理论与风格,绘画的特点,科技阅读。日本不是完全学习中国。第三单元解读导语中的两个主线——宋朝政治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华文明的又一个高峰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契丹、女真的汉化,元朝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贡献。理学及其社会影响,文学的下沉趋势。第9课处理意见:充分利用两个图示:台谏的地位和作用。崇文抑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言者无罪的政治环境,重用文官的军事弊端,优渥文官的经济后果。王安石变法达到富国目的,强兵效果不明显,加重人民负担。教材的评价与学界的争论。文科班分析?宋辽、宋夏、辽金、宋金之战。南宋偏安,经济发展,海外贸易活跃。第10课处理意见:辽:半游牧半农耕,契丹的汉化与消失。西夏:元昊的凶残,党项人被蒙古灭绝。金:辽边民,迁都后汉化,元朝的汉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地区,形成蒙古族。蒙文来源于畏兀儿文。畏兀儿信仰佛教。插图:萨迦灵骨塔有何意义?忽必烈皈依喇嘛教,蒙藏建立特殊关系。中亚人进入中国,保持宗教,形成回族。第11课处理意见:农业的发展是基础,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活跃,市场需求促进生产,社会关系出现新变化。宋朝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科举制加强社会上下的流动。——唐宋变革论。元朝中断了唐宋制度,中国历史的发展势

头发生逆转。出现纸币与产生金融业的可能。第12课处理意见:重点是理学:理学的价值观,理学的社会伦理观,理学宇宙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二程与朱熹的贡献。理学的普及。理学在两宋的地位,南宋末50年成为官学从宋词到元曲,文学的下沉趋势。少数民族文字被汉字取代。八思巴字是元朝官方文字,藏文42个字母拼写蒙古语。第4单元解读单元线索清晰:——明至清中叶,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明清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最后:面对世界大势故步自封、闭关锁国。标题侧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疆域稳固重在民族关系。满蒙关系是基础

满蒙藏纽带是宗教。强大是保证。五族相

互依存,清末出现中华民族的概念。第13课处理意见:朱元璋加强皇权和社会控制:户帖与路引,礼治与法治,棺材与发结。明朝的政治生态:锦衣卫和东西厂。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有多大?文科班有用。嘉靖时的倭患问题。不同立场的结论。长城如何防御?土木堡之变不重要。明朝时期蒙藏关系的发展,明朝政府的作用,满蒙关系的建立。明朝灭亡从简。第14课处理建议:康雍乾三朝的治理:密折制度与军机处的职责。为何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康雍乾三朝奠定疆域:牢固的满蒙关系。满蒙藏以尊崇喇嘛教为纽带,以军事实力打击分裂势力,因地制宜管理新疆地区。人口增长是现象,不是危机。英国要求扩大贸易,不是危机。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使清朝大伤元气。第15课处理建议: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讲农民生活水平。鸦片战后的中国市场:购买力低下。徽商、晋商兴衰与专制社会的经商环境。陆王心学的底线也是三纲五常,李贽的反叛,东林书院与复社的宗旨。小说反映意识形态,《本草纲目》的缺陷《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的总结方式。西学东渐的阻力:万国坤舆图。第五单元解说如何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民族危机全面加深是如何造成的?哪些斗争明确为救亡图存?太平天国改变了清朝的政治格局。洋务运动迈出现代化第一步。收复新疆保持了领土完整。中日甲午战争是救亡图存的分水岭。慈禧太后将国家推向半殖民地深渊。第16课处理意见:鸦片战争战败的直接原因。林则徐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

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

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

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清军的圆形炮弹里面有火药吗?

为什么清军的火炮笨重且射程太近?两江总督牛鉴描述吴淞战况:“该逆大兵

船连桅高有数十丈,船身三层俱有炮眼,

不见一人,其火轮等船,亦均不见一人。

该游击与提臣陈化成督战时,连用大炮击

中火轮船三只后艄,提臣以为可以沉没,

阅时竟安然无恙。我兵用炮击中大船正身,

反将炮子碰回,毙我守炮之兵,提臣见

此光景,顿足长叹,自言事不可为,俄而

被炮子击中左臂而毙。”条约签订前夕,道光帝要求前方主帅奕经搞清楚:英吉利在何方?水路距离多远?

为何22岁女主为国王?她有丈夫吗?是干

什么的?英国除了向中国售卖鸦片,还有

别的企图吗?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何4年才结束?大沽之战取胜的原因,火烧圆明园的起因公使驻京及其礼仪之争。学生阅读材料。开眼看世界的尺度。第17课处理意见:注意教材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和学习聚焦。《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矛盾。洋务运动是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主观不是

探索国家出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现实意义。宗藩关系与中法战争,从简。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研究成果有关中国资产阶级产生的学界共识。第18课处理意见:读书人爱国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提倡学习日本的勇气和理性,清醒的爱国比群情激愤更有价值。日本影响中国。维新派以办报和学会进行社会动员。百日维新的策略失误。慈禧太后对变法的态度及政变的动机。义和团反帝不反日,为何反洋教?为何蔓延到农村?为何南方没有义和团?慈禧太后与列强的关系,利用义和团的心

理,守旧官僚的忽悠。北京“义和团”的盲目排外行为。东南各省扣押宣战诏书,刘坤一、张之洞电奏反对“论兵力,一国焉能敌各国,不

败不止;论大势,各国焉肯输一国,不胜

不止。”东南13省互保,事后未究。与11国共签《辛丑条约》。清末新政开始启动。第六单元解说革命发生在清末新政10年间,立宪运动发

生在新政最后4年。武昌起义成功是革命派

与立宪派合力的结果。《临时约法》体现

民主革命的性质和追求。民初军阀割据,

中央权力有限,创造了发展民族工业的条件,宽松的政治环境是新文化运动的前提。注意,教师用书推荐的书目。第19课处理建议:新政背景下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革命与立宪先后两股力量,在革命与改良两种方式两个范围致力于实现资本主义。新的经济方式、新的文化观念与旧制度。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的作用。革命前的五族共和论,中华民族的概念形成。满蒙藏回维拥护五族共和民族平等。《临时约法》的影响和意义。第20课处理建议:政治:1912至1927年,9届国家元首,42届内阁总理,57人次,7部宪法。保持国会和省议会、县议会,实行民选和地方自治。外交收回领事裁判权,第一次得到战争赔款。军阀连年战争。孙中山反政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法律法规。人口4亿,10万人以上城市51个,1700万人言论出版自由是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条件。第七单元解读线索简单:中共成立及其中国革命新局面。教师用书:周策纵、杨奎松、王奇生。第21课处理意见: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流行,从简。共产国际为什么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苏俄为什么支持孙中山和国民党?苏俄与国民党的本质关系。第22课处理意见:民族工业发展的机遇是民众运动?学习拓展:1930年的中原大战。武装反抗:共产国际中心城市暴动的错误。中共武装割据的方针和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日军入侵,苏区发展,国际指示,苏区经济。长征的目的地:原定计划?独立自主的遵义会议。初到陕北的困境,国际与张学良的援助。第八单元解读两节对外战争,一节国内战争。蒋介石一直要消灭共产党,坚持必先安内。逼出来的西安事变。抗战中没有国民党政府始终坚持抵抗,敌后抗战不可能起到牵制作用。正确处理皖南事变证明中共以团结抗战为重。1944至1946年国内政治军事受美苏影响,内战不可避免,国民党失败是大势所趋。从1948年9月到1949年4月的内战,宜粗不宜细。第23课处理意见:东北军26万,东三省4个月零18天沦陷,原因?自发抵抗10多支队伍,估计20万人。一二八抗战,第三次围剿;蒋介石安内。一二九运动与西安事变;张学良的计划和要求,史料阅读的通电。全面抗战结束了14省半自主的状态,军队统一指挥,各党派各界人士团结抗战。日军暴行材料,学生阅读为宜。第24课处理意见:淞沪会战:中央军70万;徐州会战,地方军60万;武汉会战,100万,苏联援助;第三次长沙会会战,毙敌5万。中日装备对比,八路军只能打游击。农村是空白地区,毛泽东的英明之处。1940年是抗战最艰难的一年:财政拮据,苏日协议,汪伪政权;美国中立。1942年转折,中国战区,远征军,废约。1944年国内外战场形势,国共斗争。1944-1946:决定中国命运1944年:豫湘桂战役与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