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重点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重点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重点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重点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重点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重点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赞誉程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白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

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

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B.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无几,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

C.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文化底蕴,受到文人喜爱。

D.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

B.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

C.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涵。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______

A.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佺期的《龙池篇》致敬。

B.《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

C.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兰亭”的历史记忆。4.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5.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玛丝洛娃出庭受审

列夫•托尔斯泰

好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但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阳光和煦,青草又到处生长,不仅在林荫道上,而且在石板缝里。凡是青草没有锄尽的地方,都一片翠绿,生意盎然。桦树、杨树和稠李纷纷抽出芬芳的粘稠嫩叶,菩提树上鼓起一个个胀裂的新芽。寒鸦、麻雀和鸽子感到春天已经来临,都在欢乐地筑巢。花草树木也好,鸟雀昆虫也好,儿童也好,全都欢欢喜喜,生气蓬勃。唯独人,唯独成年人,却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那种使万物趋向和平、协调、互爱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

就因为这个缘故,省监狱办公室官员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昨天接到的那份编号盖印、写明案由的公文。公文指定今天,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以前把三名受过侦讯的在押犯,一男两女,解送法院受审。其中一名女的是主犯,须单独押解送审。八时,监狱看守长走进又暗又臭的女监走廊。他后面跟着一个面容憔悴、鬓发花白的女人,身穿袖口镶金绦的制服,腰束一根蓝边带子。这是女看守。

“您是要玛丝洛娃吧?”她同值班的看守来到一间直通走廊的牢房门口,问看守长说。

值班的看守哐啷一声开了铁锁,打开牢门,一股比走廊里更难闻的恶臭立即从里面冲了出来。看守吆喝道“玛丝洛娃,过堂去”随即又带上牢门,等待着。

牢房里传出女人的说话声和光脚板的走路声。

“喂,玛丝洛娃,快点儿,别磨磨蹭蹭的!”看守长对着牢门喝道。

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个儿不高的年轻女人,身穿白衣白裙,外面套着一件灰色囚袍,大踏步走出牢房,在看守长旁边站住。这个女人脚穿麻布袜,外套囚犯穿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显然有意让几绺乌黑的鬓发从头巾里露出来。她的脸色异常苍白,仿佛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从囚袍宽大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脖子,也是那样苍白。她那双眼睛,显得格外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十分灵活。其中一只眼睛稍微有点斜视。她挺直身子站着,丰满的胸部高高地隆起。她来到走廊里,微微仰起头,盯住看守长的眼睛,现出一副唯命是从的样子。看守长刚要关门,一个没戴头巾的白发老太婆,从牢房里探出她那张满是皱纹的脸来。老太婆对玛丝洛娃说了几句话。看守长就对着老太婆的脑袋推上牢门,把她们隔开了。牢房里响起了女人的哄笑声。玛丝洛娃也微微一笑,向牢门上装有铁栅的小窗洞转过脸去。老太婆在里面凑近窗洞,哑着嗓子说:

“千万别跟他们多啰嗦,咬定了别改口,就行了。”

“只要有个结局就行,不会比现在更糟的。”玛丝洛娃晃了晃脑袋说。

“结局当然只有一个,不会有两个。”看守长煞有介事地摆出长官的架势,显然自以为说得很俏皮。

老太婆的眼睛从窗洞里消失了。玛丝洛娃来到走廊中间,跟在看守长后面,急步走着。他们走下石楼梯,经过比女监更臭更闹、每个窗洞里都有眼睛盯着他们的男监,走进办公室。办公室里已有两个持枪的押送兵等着。坐在那里的文书把一份烟味很重的公文交给一个押送兵,说“把她带去。”

那押送兵是红脸,有麻子,他把公文掖在军大衣翻袖里,目光对着那女犯,笑嘻嘻地向颧骨很高的楚瓦什同伴挤挤眼。这两个士兵押着女犯走下台阶,向大门口走去。

大门上的一扇便门开了,两个士兵押着女犯走到院子里,再走出围墙,来到石子铺成的大街上。

马车夫、小店老板、厨娘纷纷站住,好奇地打量着女犯。有人摇摇头,心里想:“瞧,不像我们那样规规矩矩做人,就会弄到这个下场!”孩子们恐惧地望着这个女强盗,唯一可以放心的是她被士兵押着,不能再干坏事了。一个乡下人卖掉了煤炭,在茶馆里喝够了茶,走到她身边,画了个十字,送给她一个戈比。女犯脸红了,低下头,嘴里喃喃地说了句什么。

女犯察觉向她射来的一道道目光,并不转过头,却悄悄地斜睨着那些向她注视的人。大家在注意她,她觉得高兴。这里的空气比牢房里清爽些,带有春天的气息,这也使她高兴。不过,她好久没有在石子路上行走,这会儿又穿着笨重的囚鞋,她的脚感到疼痛。她瞧瞧自己的双脚,竭力走得轻一点。他们经过一家面粉店,店门前有许多鸽子,摇摇摆摆地走来走去,没有人来打扰它们。女犯的脚差点儿碰到一只瓦灰鸽。那只鸽子拍拍翅膀飞起来,从女犯耳边飞过,给她送来一阵清风。女犯微微一笑,接着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禁长叹了一声。

(《复活》第一章,略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女牢里比走廊有“更难闻的恶臭”,而男牢房“比女监更臭更闹”,突出了监狱卫生条件之差,以及统治者对犯人的冷酷。

B.小说交代“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等,能够给读者以具体的印象,有利于把读者引入情节,引发其对当时情景的想象。

C.凑近窗洞叮嘱玛丝洛娃“千万别跟他们多啰嗦,咬定了别改口”,强调了老太婆屡经审讯、对抗经验十分丰富的个性特征。

D.《复活》尽管是长篇,但即使刻画小人物,也照样一丝不苟,使其活灵活现,如写押送兵“红脸,有麻子”,笑嘻嘻地挤眼。7.关于文中对玛丝洛娃出场时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较为详细地描写玛丝洛娃的个头、穿戴、相貌,初步确立了她的俊美形象。

B.有意在巾下露几绺乌黑鬓发,突出了玛丝洛娃自信能够引起男人们的注意。

C.脸色和脖子都异常苍白,眼睛也有点浮肿,从侧面反映了监狱生活之艰苦。

D.“一副唯命是从的样子”的细节,反映了玛丝洛娃“复活”前的自暴自弃。8.小说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9.从文中看,哪些情节可暗示玛丝洛娃能够“复活”?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B.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C.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D.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从,通“纵”,指合纵,战国时秦国最强,其他六国联合抗秦,地连南北,故称合纵。

B.“以其有齐也”与“赐钱二百万以葬”(《苏武传》)中的两个“以”字意思不同。

C.符,古代传命、调兵等的凭证,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两半相合方能生效。

D.“使屈帅师伐秦”与“自伐者无功”(《老子》)中的两个“伐”字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在楚王高兴地以为会得到商於之地,群臣又竞相祝贺的情况下,只有陈珍像听到了不幸的事情一样向楚王表示哀悼,惹得楚王十分恼火。

B.张仪认为楚国与齐国的决裂并不彻底,所以不肯兑现当初对楚王许下的诺言;楚王于是派出勇士,到齐国辱骂齐王,以此向张仪表示诚意。

C.陈珍认为楚与齐的联盟不应该被打破,因为秦国决不会看重一个孤立的楚国,如果楚国与齐国的联盟破裂,楚国的祸患很可能就会来到。

D.楚军在与秦军的战斗中失利,韩国和魏国就趁火打劫进攻楚国,楚王没有办法,只好割地与秦讲和,受到极大损失,这正应了陈珍的预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②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14.楚王在听取人言方面显得很愚蠢,其表现和后果各是什么?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梓州为四川古代政区名。②树杪:树梢。③文翁:汉代庐江人,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培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本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作为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

B.诗的首联视听结合,生动描绘万壑千山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强调当地民风淳朴。

D.尾联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借以传达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16.诗的颔联与《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写山中之雨,画面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学《诗》作用很大,其中从“远”的方面陈述其作用的句子是“______”,陈述可以扩大见识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2)老子在列举了车轮、陶器、房舍三个例子,并且指出了“无”的作用之后,对“有”与“无”的关系进行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礼记》认为“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明确阐述了管好自己的家与治理好国家,以及治理好国家与天下太平的关系。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阅读历史人物的传记,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事迹和经历,也能领略他们的人格风采与人格魅力。

假设班级要举行“我谈历史人物”专题研讨会,请从“屈原”“苏武”这两个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写一份发言稿,谈谈你从这一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阐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记载古代历史的竹简木牍,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砖汉瓦,凝聚民族文化的陶瓷器皿,彰显传统艺术的敦煌壁画……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与文物“对话”,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还能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触摸①_______的文明,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理应发挥好博物馆的“大学校”作用,让文物更好融入日常生活。近年来,各大文博机构推出的文创产品让人②_______,“把文物带回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那些或精美可爱或“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也火起来,制造着一个个消费热点。

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到故宫文创产品的走红,再到云端博物馆的蓬勃发展,一个个文化现象启示我们,文物活化利用,有利于将优秀传统文化③_______。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群众的期待。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排比的构成及表达效果。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演出市场渐进高潮,①,其经典运作模式可划分为三种:一是利益输送。作为利益共同体,有的主办方、承办方暗中涨价,甚至批量销售门票给“特定用户”。这里的主办方,或为“第一手黄牛”。②。“黄牛党”动用外挂程序,抢票速度秒杀人工操作。三是海量搜求。“黄牛”往往将集资而来的定金,用于招募人员或进行身份代持,以传统的人海战术抢票。

显然,“黄牛党”的上述操作,不仅给演出市场的“报复性”复苏蒙上了阴影,也对文旅融合消费模式注入的“强心剂”发起了挑战。“黄牛”问题造成的伤害,通常要由整个社会共同买单。抵制“黄牛”,主要要看有没有决心。我们相信,③,制防、技防、人防等真正同步发力,落地见效,演出市场的“黄牛”就只能“黄”,不能“牛”了,最终受益的会是演出市场和广大消费者。22.文中画波浪线处语言极具表现力,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2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D、D、A、、【解析】(1)D.“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错,材料二“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可见不是同等重要。

故选D。

(2)D.“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错,于文无据,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

故选D。

(3)材料一观点是“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

A.没有涉及题写名胜的非对象化的特点以及胜迹书写的意义。

故选A。

(4)材料一“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可见,材料一肯定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

材料二“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肯定了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但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

(5)①结合材料一“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可知,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作为古战场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

②结合材料一“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可知,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

③结合材料一“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可知,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描写了赤壁山水及文人墨客载酒中流、扣舷而歌的情形,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

答案:

(1)D

(2)D

(3)A

(4)①相同之处在于两则材料都认为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②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

(5)①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②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③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文章,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6~9.【答案】C、B、、【解析】(1)C.“强调了老太婆屡经审讯、对抗经验十分丰富的个性特征”于文无据。文中并没有交代老太婆屡经审讯,老太婆的这些嘱托,可能是从别人处听来的。

故选C。

(2)B.“突出了玛丝洛娃自信能够引起男人们的注意”说法错误,玛丝洛娃特意在巾下露出几绺鬓发,只是她爱美的表现,也是多年沦落生活让她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地、以美貌取悦他人的行为反应。

故选B。

(3)“阳光和煦,青草又到处生长,不仅在林荫道上,而且在石板缝里。凡是青草没有锄尽的地方,都一片翠绿,生意盎然。桦树、杨树和稠李纷纷抽出芬芳的粘稠嫩叶,菩提树上鼓起一个个胀裂的新芽。寒鸦、麻雀和鸽子感到春天已经来临,都在欢乐地筑巢。花草树木也好,鸟雀昆虫也好,儿童也好,全都欢欢喜喜,生气蓬勃”写出了虽然是在城市,但春天已经显出了迹象,到处体现出了春天之美,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自然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

此段结尾处,作者对成年人进行了一番嘲讽,“唯独人,唯独成年人,却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那种使万物趋向和平、协调、互爱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手段”,这些描写与开头处对春天的生机勃勃、花草鸟雀与儿童的欢欢喜喜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和平、互爱之思想,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从下一段“就因为这个缘故,省监狱办公室官员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昨天接到的那份编号盖印、写明案由的公文”可知,作者通过对成年人的评论,引出下文的押玛丝洛娃出庭受审的情节,让两部分的内容自然衔接,不显得突兀。

(4)对于暗示玛丝洛娃能够“复活”的情节,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是在“一个乡下人卖掉了煤炭,在茶馆里喝够了茶,走到她身边,画了个十字,送给她一个戈比。女犯脸红了,低下头,嘴里喃喃地说了句什么”,从“女犯脸红了”“低下头”等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她对于这种施舍感到不适应,这说明她还有羞耻感,她内心有着自尊,这种自尊随时可以把她从沉沦中拯救出来。

其次,“这里的空气比牢房里清爽些,带有春天的气息,这也使她高兴”的描写,说明她喜欢外面空气的清新,其实是对监狱生活的厌倦,也暗含对过去生活的厌倦,这其中就蕴含着她将来“复活”的种子。

最后,在玛丝洛娃看到广场上的鸽子时,“女犯的脚差点儿碰到一只瓦灰鸽。那只鸽子拍拍翅膀飞起来,从女犯耳边飞过,给她送来一阵清风。女犯微微一笑,接着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禁长叹了一声”,鸽子是自由的,可以自由散步、飞翔,而玛丝洛娃却身陷囹圄,失去了自由。她把自己与鸽子进行对比后长叹一声,这说明她对自己现在处境的不满,有改变自己处境的愿望,也就是“复活”的愿望。

答案:

(1)C

(2)B

(3)①写出了城市中的春天之美,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自然环境。②以自然的生机勃勃、花草鸟雀与儿童的欢欢喜喜,与成年人的自欺欺人、害人害己形成对比,突出和平、互爱之思想。③以对成年人的评论引出下文的押玛丝洛娃出庭受审的情节。

(4)①乡下人给玛丝洛娃一个戈比时,她脸红了,这说明她还有羞耻感,不是真正的沉沦。②呼吸到牢房外清新空气时,她高兴,这说明她厌恶旧的生活。③她把自己与鸽子进行对比后长叹一声,这说明她有改变自己处境的愿望。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明确艺术特色,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出场时描写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及人物描写的特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不同位置语段的作用,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概括作答。

文字类选择题解答步骤:

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

此类题4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

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

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

第三步两相比较,问三问。

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原文中有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10~14.【答案】C、D、B、、【解析】(1)“秦”为“至”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张仪”为“随”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句子翻译为: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大王,这样,大王在北方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在西方从秦国生出了祸患。为大王打算,不如暗中与齐国联合而表面上和齐断交,派人跟着张仪回秦国,如果给了我们土地,再与齐国断交也不晚。”

(2)D.“意思相同”错误。派屈匄率兵攻打秦国。伐:攻打/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伐:夸耀。

故选:D。

(3)B.“张仪认为楚国与齐国的决裂并不彻底,所以不肯兑现当初对楚王许下的诺言”说法错误。后来的事实证明,楚、齐彻底决裂,张仪也不肯兑现诺言,从中可以看出张仪许诺给楚国的土地,从开始就没有想兑现诺言。

故选:B。

(4)①诚:如果;绝约:断绝盟约。句子翻译为:大王如果能够听我的,关闭国门,断绝与齐的盟约,我请求献出六百里的商於之地。

②并兵:合兵;亡地:失去土地。句子翻译为:与秦国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在秦国这儿失去了土地,从齐国得到了补偿。

(5)根据原文“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可知:楚王听信张仪的谎言,而对陈轸的话则不以为然。其对外国使者张仪的话完全信从,而对自己国家的谋臣陈珍的话毫不理会。可见其分不清远近,是愚蠢的表现。

根据原文“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可知,因为楚王的愚蠢行为,导致楚国丧失盟国,丢失土地,国力受损。

答案:

(1)C

(2)D

(3)B

(4)①大王如果能够听我的,关闭国门,断绝与齐的盟约,我请求献出六百里的商於之地。

②与秦国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在秦国这儿失去了土地,从齐国得到了补偿。

(5)①表现:对外国使者张仪的话完全信从,而对自己国家的谋臣陈轸的话毫不理会。

②后果:丧失盟国,丢失土地,国力受损。

参考译文:

秦王想要攻打齐国,担心齐国、楚国合纵亲近,就派张仪到楚国,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够听我的,关闭国门,断绝与齐的盟约,我请求献出六百里的商於之地,使秦女能够做供大王役使的妾,秦与楚娶女嫁女,长久做亲兄弟般的国家。”楚王高兴地答应了他。楚国群臣都祝贺,单单陈轸认为这是不幸而表示哀悼。楚王生气地说:“我不用派出军队就能得到六百里土地,你为什么要哀悼?”陈轸回答说:“不是这样。就我看这件事,商於之地是不可能得到的,但齐国和秦国会联合。齐国和秦国联合起来,那么我们国家的祸患就来了。”楚王说:“有什么道理吗?”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看重楚国,是因为楚国有齐国这样的盟国。现在如果关闭国门,断绝与齐的盟约,那么楚国就孤立了,秦国怎么会图谋和一个孤立的国家交往,而给它六百里的商於之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大王,这样,大王在北方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在西方从秦国生出了祸患。为大王打算,不如暗中与齐国联合而表面上和齐断交,派人跟着张仪回秦国,如果给了我们土地,再与齐国断交也不晚。”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口,不要再说了,你就等着我得到土地吧!”就把相印授予张仪,优厚地赏赐他。于是关闭国门,与齐国断绝盟约,派一个将军随着张仪到秦国去。张仪假装掉下车去受了伤,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到这个情况,说:“张仪认为我楚国与齐国的盟约断得还不彻底吗?”就派一个名叫宋遗的勇士借来宋国的符节,北上辱骂齐王。齐王大怒,屈尊去结交秦国,齐国和秦国订立了盟约。张仪这才上朝,见到楚国的使者,说:“你怎么不接受土地?从某地到某地,纵横有六里。”使者发怒,回来报告楚王。楚王大怒,想要派兵攻打秦国。陈珍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打秦国不如趁机赠予秦国一座大城,与秦国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在秦国这儿失去了土地,从齐国得到了补偿。如今大王已经和齐国断绝了盟约,又要向秦国责备其欺骗行为,这就是促成秦和齐的结交而招来天下的军队的侵犯呀,楚国一定会大受损害!”楚王不听,派屈匄率兵攻打秦国。秦也发兵派庶长魏章攻打楚军。秦军与楚军在丹阳开战,楚军大败;秦军斩杀了楚军战士八万人,俘虏了将军屈匄以及列侯七十多人,并夺取了汉中郡。楚王调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军,在蓝田大战,楚国军队大败。韩国和魏国听闻楚国的困境,向南袭击楚国,打到邓地。楚军听说这件事,就引兵回国,割让了两座城池来与秦国讲和。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15~16.【答案】C、【解析】(1)C.曲解诗意,理解错误。颈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说的是梓州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的人们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这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暗示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而这些职事完成起来可能并不轻松,为尾联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有所作为蓄势。

故选C。

(2)审读题干,把握关键信息为“画面特点有何不同”。首先,“画面特点”指向的鉴赏诗歌的意境;其次,“有何不同”强调的是两首诗歌中诗句的比较赏析。答题时,注意扣住诗歌整体理解诗句含义,再以简洁、准确、凝练的短语概括画面特点。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写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诗句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就像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这两句描绘出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呈现了蜀地山中雨景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天气像晚来的秋天。诗句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清新宜人而又幽静闲适的雨后山村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答案:

(1)C

(2)①“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写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描绘出的是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蜀地山中雨景图。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描绘出的是清新宜人而又幽静闲适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译文:

千山万壑之中,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到处都是杜鹃的啼鸣声。

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

汉水的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常常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赏析: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首联是说,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颔联是说,山里昨夜不停的下起了透彻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或像泻着百道清泉。

首联从大处落笔,气势不凡;颔联则从细处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笔。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联“山”字,“树杪”句承首联“树”字,两句又一泻而下,天然工巧。这两联挺拔流动,自然奇妙,画面、意境、气势、结构、语言俱佳。前人所谓“起四句高调摩云”(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语)。“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诚非虚夸。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的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末两句是说,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

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淳朴,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整首诗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这首赠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

在艺术上这首赠别诗写的很有特色。前半首悬想梓州山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这样下来,神完气足精当不移。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一道比较阅读题。答题时要通读两首诗歌,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画面形象的比较分析。

分析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17.【答案】【小题1】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小题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小题3】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解析】故答案为:

(1)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重点字:兽)

(2)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重点字:利)

(3)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重点字:治)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大学之道》名句辑录:

1.《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2.《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的句子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3.《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的句子是“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4.《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大学之道》中,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18.【答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我谈“苏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能有这样一个发言的机会,我深感荣幸。我想谈的是苏武,一提起苏武,我的脑海里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苏武牧羊》这首歌:“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恸心酸。”

人生能有几个“十九年”?苏武,他硬是将自己活成了华夏儿女心目中的精神丰碑。

是苏武告诉我,做人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确,只有顶天地立,方是伟丈夫。单于使卫律招降,即使刀剑加颈,苏武也是毫无惧色;卫律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引诱他,苏武以“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的怒骂相回应。对苏武而言,富贵岂足道,生死何所畏!“富贵”“生死”犹如“照妖镜”,映照出小人的贪生畏死,映照出英雄的铁骨铮铮,更映照出我内心有过的犹豫和彷徨。我曾自私地以为“人是为自己而活着的”,什么“家国情怀”都是别人的事,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的奋斗就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但读了《苏武传》,我真正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原来我的想法是那样自私,情操是何等的卑下。如果当今的年轻人都只想着自己的“小日子”,那么民族的精神命脉将断绝于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们就是民族的罪人。

还是苏武,是他让我明白,人生越是身处逆境,就越应该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想一想,人生能有几个十九年?十九年后,我们三十七岁,人处中年,青春已是过往;再过十九年,我们就五十七了,已是花甲之年,青春更是只能在梦里追寻。苏武大好的“十九年”被困于北天雪地的北海,这是怎样的一个悲剧?但他偏偏坚守了下来。“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传》里短短的十一个字浸透着无穷无尽的辛酸悲苦。什么是逆境?我那些自以为是的“逆境”与苏武的逆境相比,实在令我感到羞愧,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那么一点学习和生活上的挫折,都能让我意志动摇,先不奢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而奋斗,就谈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也是痴人说梦。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何事可成?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坚忍才能开辟出康庄大道。

能走近苏武,我很高兴;能感受到他伟大的灵魂和崇高的精神,更是我的人生之幸。我将以苏武的精神力量鼓舞自己前进,并以此与大家共勉!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题目设定了具体的写作情境——“我谈历史人物”专题研讨会,要求考生写一篇发言稿,此处要注意人物必须从“屈原”和“苏武”中任选其一。

若是以屈原为对象,作文可挖掘屈原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清高孤傲的品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屈原系心楚国,关心黎民。虽屡遭小人排挤、君王疏离,屈原仍“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但屈原的人生经历也提醒我们有时“以死明志”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在“为人处世”的策略上要讲究一定的策略;而且,报国并非只有“庙堂”这一条路,身处“江湖”同样可以为国为民。若是以苏武为对象,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堪称“大丈夫”,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也为世人传诵和敬仰,他身处逆境坚定不移的信念也为后人钦佩学习。

发言稿要明确写作的核心内容,谈自己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文章可谈“汲取的精神力量”,也可谈“获得的经验教训”;但最好以谈“精神力量”为主,因为屈原和苏武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表现出来的“忠君”思想和狭隘的民族观虽有历史的局限性,但也是时代的必然,不应苛责。文章应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切勿写成以记叙为主的人物小传。

参考立意:

1.屈子忠魂映日月,忧国忧民醒后人。(屈原)

2.其志洁,其行廉,三闾大夫活成历史的“丰碑”。(屈原)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苏武)

4.心有报国志,冰雪何足畏,生死岂顾惜!(苏武)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