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农村养老的优势分析及社会工作的介入——基于对江苏、云南、陕西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摘要】本文对江苏、云南、陕西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缺乏,生活照料状况也不容乐观,而精神慰藉方面相对较好;农村社会存在良好的互助传统,但是很多老年人求助意识消极,制约了自身养老质量的提高。在此根底之上,本文结合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优势视角,对农村老年人进行了优势分析,并设想在农村社区建立一支“赤脚社工〞队伍,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效劳,希望能为农村地区的养老事业做出一定的奉献。【关键词】农村养老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受助意愿选题缘由及意义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开展的趋势,无论兴旺国家还是开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来自老龄化的挑战。按国际划分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到达总人口的10%,或是65岁以上的人口到达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被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在世纪之交即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根据我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统计公报,截止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5989万人,占总人口的1%,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956万人,占总人口的%。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网址可见,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愈趋严重,养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传统中国养老所依赖的多子女的大家庭正在被核心家庭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网址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参见[M]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2/3左右参见:邬沧萍[M]本文由此开展调查,将农村老人的养老现状分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并调查了农村老人的受助意愿,这是以往的研究不曾涉及的一个方面,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笔者在现状的根底上挖掘老人生活中各种可利用的资源,结合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联系当前政府购置社会效劳的理念,提出一种可能的途径将社会工作队伍引进农村,帮助农村老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养老水平的差距,为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提出可行建议,同时促进社会工作在城乡间的平衡开展。针对此领域的研究对中国养老问题的研究,过去的学者较多地集中在城镇养老领域,针对农村养老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目前主要涉及养老模式、养老内容、养老资源以及养老需求等方面。关于现有的农村养老模式的探讨,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养老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但是在具体的养老模式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穆光宗认为“养老涉及三个方面,即经济或物质的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根据三方面‘养老支持力’的来源,至少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尝试将养老模式区分为三种,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引自: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及社会对策问题[J].中州学刊.1999〔1〕熊巍俊认为,从长期看,家庭养老只是一种过渡形式。家庭养老形式的存在是与低生产力水平下的“养儿防老〞的思想相联系的。引自:引自: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及社会对策问题[J].中州学刊.1999〔1〕引自:熊巍俊.论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养老问题[J].人口学刊.1994(4).参见:王锦成.居家养老:中国城镇老人的必然选择[J].人口学刊.2000(4)在养老需求的研究方面,学者普遍认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并不只是局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往往横跨经济、生理、心理、居住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政策等各个层面。在这种日趋流行的养老资源供应模式中,社会工作正在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养老资源供应的重要支柱;参见:[J].人口学刊.2007〔3〕而张和清等人通过云南省某一农村推行的社会实践中,认为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是当下中国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范式转向。参见:[J].人口学刊.2007〔3〕参见:———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J].社会学研究.2023(6)参见:[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7)在回忆已有研究的时候,笔者发现,目前针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大局部依然停留在对养老现状的分析和对养老模式的探讨上,在具体的国家如何主导、社会怎样参与等方面,也仅有理论上的探索,虽然有局部学者提出将社会工作引入到农村养老中,但是基于实地调查的研究还是很少,更没有提出具体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而本文在这些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三、理论根底——优势视角的模式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方法立足于问题视角,认为案主之所以成为案主,是因为他们有瑕疵、有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从解决这些问题出发来帮助案主更好地适应生活。如果将问题视角模式运用到老年效劳中,问题的标签对老年人有蚕食效应,会改变老人对自身的看法和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长远看来,这些变化融入老人的自我认同,使老人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心,这将极大地限制老年人自我力量的发挥。而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反对将效劳对象问题化,它要求我们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效劳对象、他们的环境和他们的现状,把眼光投向可能性。塞勒伯提出:“作为社会工作者所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个体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到达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引自:引自:塞伯勒〔著〕,李亚文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简单地说,优势视角实践就是发动效劳对象自身的力量〔天才、知识、能力和资源〕来到达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这样,他们将会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其中蕴含了几个根本信念:〔1〕赋权〔empowerment〕,是指帮助个人、小组、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它不仅仅是为案主倡导更多的权力和利益。赋权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得以实现。〔2〕抗逆力〔resilience〕,是指个人具有面对逆境时的反弹、回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在这种能力的引导下,个体可以自己超越和克服困难。〔3〕对话与合作。通过对话我们确认别人的重要,开始弥合个人、他人和制度之间的裂缝,带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合作,真正了解案主的期望和所需,使我们可以成为他们的代理、他们的参谋。因此,用优势视角的实践模式指导农村养老效劳的提供,使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个老人及其所处的环境都充满资源,工作者在与老人的相互合作中开掘和利用这种资源,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优势视角还不是一种理论,但它却开创了一种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思路。四、研究方法〔一〕抽样方法与样本确定本文作者利用寒假时间,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各抽取了一个省份——江苏、云南和陕西,利用熟人社会的关系网,在各自所居住的农村开展调查,以获取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所在的三个地区在地域特点、经济开展、人口特征、地区文化等方面都存在比拟显著的差异,所以利于进行比拟研究。本文采取的是非概率抽样——滚雪球抽样的方式。在样本确实定上,作者采取国际上通用的判断标准,即开展中国家以60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界限,拟对农村60岁以上老人开展调查。但是经过预调查发现,60-64岁阶段的老人根本不存在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养老问题,所以为了增强调查的针对性和数据的有效性,在实际调查中,作者将调查对象的年龄提高到65岁以上。由于老年人群的某些特殊性〔例如老年痴呆、听力障碍、身患重病的老人不适合接受调查〕,使得调查结果未能全面反映出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这是本次调查的一个局限。〔二〕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调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采用个案访谈的方式,与老人进行深入的交谈,以获得详细、生动、丰富的资料,前期的调查既作为一次预调查,也作为后期调查的补充。三个地区分别做了20个个案访谈,详细记录了访谈情况。后期根据前期调查的情况设计问卷,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由于老年人群的特殊性,调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由访问员亲自填写,提高了问卷的回收率。三个地区总共做了226份问卷,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95.1%,其中江苏75份,云南73份,陕西67份。〔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辅相成,本文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求对样本在总体上有一个客观、明确的把握,保证结论的有效性和代表性。对个案访谈的结果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作为定量分析的补充,使得出的结论更丰富、更具体。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农村养老现状分析〔一〕被调查老年人的根本情况此次研究共调查65岁以上老人215个,其中男性为98人,女性为117人,性别比为84:100;在年龄构成上,所有被调查老人中,65-69岁占25.58%,70-74岁占23.26%,75-79岁占26.51%,80-84岁占17.21%,85岁以上占7.44%,其中最高年龄为90岁。分地区来看样本的年龄分布,三个地区有明显区别。如表1:表1:分地区老年人年龄分布比例〔n=215〕%地区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85岁以上江苏云南陕西1110总计江苏地区80岁以上的老人占44%,而云南和陕西分别只占10.95%和17.91%,而且在85岁以上的老人比例中,也是江苏地区的比例最大。从上表可见,江苏高龄化的趋势比拟严重,而云南和陕西的老年人口相对年轻。相关研究说明,中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开展水平具有一致性,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且地区间差距较大,参见:参见:在受教育程度方面,被调查者中,文盲占59.1%,小学占32.6%,初中占7.4%,高中及以上占0.9%,可见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我们在介入农村养老效劳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农村老人的文化背景和受教育情况,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老人进行交谈,这在调查中笔者也特别注意到了。婚姻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老年人倾向于从配偶那里获得精神支持和日常生活照顾,子女大多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提供不密集、短时间的支持,配偶提供支持的持续时间最长、可能性最大并且支持范围也最为广泛。参见:“空巢〞家庭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23(1)0.93%0.93%42.33%1.4%55.35%从未结过婚丧偶离婚已婚图1:被调查老人婚姻状况在我们的调查中,无配偶老人的比例几乎占到全部老人的一半〔如图1〕。因此,如何为农村无配偶老人提供足够的养老保障、做好无配偶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养老工作将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二〕养老资源利用现状1、经济供养老年人经济资源的多少从根本上决定了其物质生活的质量。调查发现,农村老人的收入普遍较低,如表2所示:表2:分地区受访老人的月收入〔n=215〕%江苏云南陕西300元以下300~499元500~699元0700~899元900元以上不仅地区之间农村老人的收入存在差距,江苏地区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而云南和陕西的农村老人普遍集中在低收入阶段,而且整体上三个地区农村老人的收入水平均比拟低,在215个样本中,有53.5%的老人月收入在300元以下,而只有13.5%的老人月收入在900元以上。可见,经济问题依然是农村老人养老中的主要问题。这一结论可以从另外两个角度来说明。一方面,调查发现,在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中,因为没钱而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占到了%,经济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老年人身体等方面的健康以及社会活动的参与。这个结论在我们的访谈中可以找到进一步解释:个案一,女,78岁,丧偶,与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同住在一起,另有四个女儿。老人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从政府领取的低保。老人患有严重的风湿,五六年了,但是没有去治疗。正如老人所言:“没钱也没方法,只能熬一天算一天了,政府已经对我很好了,子女不好是怪不得别人的……〞“出门串亲戚是要花钱的,我又没什么可以给别人的,还是算了吧。〞个案二,男,73岁,与配偶居住在一起,有三个儿子在外地打工,另有三个女儿。老人除了依靠自己的积蓄,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子女给的赡养费,但是数额很低,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子女才会给两三百。老人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但是“不发病的话是从不去医院的,去医院要花大钱的!……血压自己感觉一下就知道是不是正常了,平时吃的药也是最廉价的。没方法,子女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另一方面,在调查老年人是否需要经济帮助时,有43%的老人表示需要帮助,但是考虑到实际调查中有些老年人碍于面子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实际情况应该比这个比例更高。因此,从老人的主观需求上来说,经济困难也是养老中的主要困难。事实确是如此,在笔者走访农村调查的时候,很多老人都一再强调“缺钱〞,在经济方面向我们表示了强烈的求助意愿,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调查为他们寻找更多的收入来源。老人的收入来源越多,提高经济收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我们也对老人们实际的收入来源做了调查。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地区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有比拟显著的差异。江苏农村老年人的退休金收入在全部经济来源中的比例最高,到达36.0%,而云南和陕西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15.1%和20.1%。退休金在老人的收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所有收入来源中,退休金比拟稳定且数额相对较高,这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无疑是一个硬保障。但实际上,农村老人在年轻的时候绝大多数都靠土地为生,农业收入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因此对大局部老人来说,退休金不可能成为他们的生活保障源。而随着个体生理机能的衰老,无法从事大量农业劳动成为老人们的共性,收入也就随之减少了。表3:分地区老人的经济来源江苏云南陕西经济来源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总计退休金27111420.152子女赡养费24574567.2126政府救助91212农业收入331725375征地补偿10023亲戚救助2125积蓄102113总计751007310067100215除了退休金,政府救助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一个重要依赖。表3中,享有政府救助的老人有12人,其中江苏地区就占有9人,地区之间政府救助的落实程度差距较大,经济兴旺地区落实情况相对较好。由此可见,政府对农村老人的经济支持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欠兴旺地区。2、生活照料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各项生理机能老化,身体素质下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患病和需人照料的可能性随之上升。在我们的调查中,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就有69.5%,超过了全部老人数量的2/3。表4:分年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不能自理局部不能自理完全能自理年龄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总计64—69岁0.022335570—74岁0.018325075—79岁0.019385780—84岁114223785岁以上241016总计377135215表4是不同年龄阶段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由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全部集中在80岁以上,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完全能自理的老人比例下降。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是养老中的一大困难,谁来负责老人的生活起居?怎样照顾老人?如何才能照顾好老人?这是在养老效劳提供中特别关键的一方面。众所周知,在农村,家庭是老人获取生活照料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来源,可喜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象并不多,所有受访老人中,只有18个老人卧病在床时无人照顾,有79个老人未曾有卧病在床的情况,剩下118个老人卧病在床时都能够得到照顾,其中,有老伴儿照顾的占25.7%,有子女照顾的占77.9%。但在深感欣慰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依然有13.2%的老人无人照料。在探究其原因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老人是因为老两口都已经年老力衰,没有能力长期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伴儿,更有些丧偶的老人单独居住,无人照应。虽然老人们子女数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得到的家庭照顾也多。我们的访谈为我们呈现了这一问题:个案三,女,81岁。“儿子都在外地打工,一年才回家一两次,媳妇儿又不是自家人,有时候婆媳关系不好非但得不到照料,还得反过来孝敬‘她’。女儿虽好,但毕竟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算偶尔回娘家伺候一阵,也解决不了问题〞。其实在调查中,很多老人都为我们讲述了类似的情况。在农村,老人们“养儿防老〞的思想非常普遍,而事实让这句话落空了。在我们调查老年人不和子女一起生活的原因时,我们发现选择最多的就是子女在外工作〔如图2〕,这也证实了老人们所说,得不到生活照料的很大原因就是子女不在身边。1.14%1.14%2.27%2.27%9.09%45.45%39.77%其他子女住房条件差无子女/子女亡故与子女关系不和子女在外工作生活能自理,不愿增添子女负担图2:未和子女一起生活的原因实际上,近年来农民进城打工早已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笔者在自己的家乡了解到,三个地区的农村外出打工现象都已非常普遍,江苏农村甚至已经开始流行出国打工。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5岁及其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其以上老年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数据来自: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3、精神慰藉我国卫生部2000,比全国农村总人口的自杀率高出,,数据来自:数据来自:我们的调查发现,在所有受访老人中,有%的老人有关系比拟好的老年朋友,而且在我们的访谈中,很多老人表示会经常跟朋友一起打牌、散步或者唠家常;有55.3%的老人平时会找人诉说心事,剩下44.7%的老人表示不会找人诉说心事或者没什么心事可说。在询问老人是否在精神生活方面需要帮助时,只有7.44%的老人表示需要。由这几个数据可以看出,总体上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相对于其他方面要好一些,不管是在实际人际资源上还是在主观需求上都表达出这一点。而且调查发现,农村老人的精神支持源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如图3,在全部老人中,有194人的子女和小辈会经常探望他们,有98人的老年朋友会经常探望他们,邻居和其他亲属的数量分别为72和60,由此可见,农村老人的主要精神支持来源依次是亲人、朋友和邻居,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阐述的那样,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所谓的“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这一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以亲属关系为根底而形成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引自:引自:图3:您在家时是否会有以下这些人来看望您?其他其他村委组织老年朋友邻居其他亲属子女和小辈200150100500549872601944、受助意愿由于笔者调查的目的之一是探索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养老,所以在调查老年人养老资源的同时,我们也调查了农村社区的助人现状与老年人的受助意愿。结果如表5、表6所示:表5:以前您的邻居是否会来帮助您?表6:如果有人给您提供帮助,您愿意接受吗?频数比例经常2210.2%偶尔12055.8%从不7334.0%总计215100.0%频数比例是12558.1%否9041.9%总计215100.0%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助人传统比拟好,邻居经常会来帮助的占10.2%,偶尔来帮助的占55.8%,从不来帮助的占到了34.0%,而在老人的受助意愿方面,有58.1%的老人愿意接受帮助,41.9%的老人不愿意接受帮助。这个比例可以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王思斌教授《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一文中找到解释。“在传统社会条件下,受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及传统福利意识形态〔主要是儒家和道家观念〕的影响,人们主要是在具有血缘和亲属关系的范围内相互帮助,人们向他人的求助是消极的,这种对他人的消极求助行为是以‘差序格局’为根底的。〞引自:——助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4〕我们的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论断,我们的问题是“您更希望以下哪种人来帮助您?〞选项有两个,一是“熟识的乡亲、邻居〞,二是“不认识的陌生人〞。结果在选择愿意接受帮助的全部老人中,有69.67%的老人表示需要自己熟识的乡亲、邻居帮助自己。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老人不愿接受帮助的原因,笔者将此问题设计为开放式问题,由于答案比拟集中,故整理结果如下列图:其他其他暂时没什么需要帮助的社会没有人情味,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不愿欠别人的人情自己有子女,子女可以提供帮助3020100图4:不愿意接受别人帮助的原因〔N=90〕在所有不愿接受帮助的老人中,有28个老人认为“自己有子女,如果接受别人的帮助会丢面子〞,有27个老人表示“不愿欠别人的人情〞,有13个老人认为“社会没有人情味,不会有这样的好事〞。由此可见,如果想真正帮助农村老人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减轻他们的这些顾虑就显得非常必要。社会工作的介入以上调查分析,从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角度为我们呈现了现今农村老人的养老现状,现实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究竟该怎样帮助这些老年人?很多研究都在关注这个问题,笔者从社会工作实践的角度,试提出一些改善农村养老现状的建议。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由刻板印象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参见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由刻板印象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参见[M]参考文献:[1][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3〔2〕[2][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3][M][4][M][5]李建新等.中国农村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5)[6]“空巢〞家庭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23〔1〕[7]卢海清.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与前瞻性思考[D].2006[8][M][9]塞伯勒〔著〕,李亚文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10][M][11]邬沧萍,王琳,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人口研究[J].人口研究.2004(1)[12][M][13]——助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4〕[14]王思斌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工作.1996(2)[15][J].人口学刊.2007〔3〕[16]杨宗传.老年社会保障与家庭养老层次性分析[J].老龄问题研究.1997[17][M][18]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Z].1996-10.[19]Fischer,ClaudS.,1982,ToDwellamongfriends:PersonalNetworkinTownandCity.Chicago:Universityof[20]Ginsberg,L.H.(ed.)1976,SocialWorkinRuralCommunities:ABookofReading.NewYork:CouncilonSocialWorkEducation.[21]Lohmann,N.&R.A.Lohmann2005,RuralSocialWorkPractice.NewYork:Columbia【附录一】问卷编号:______调查地区:________调查时间:________老年人养老情况调查表您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为了了解农村养老现状,探索农村养老的有效模式,我们在此开展调查研究。本调查不用填写真实姓名,问卷仅作研究,所有信息不会像任何单位和个人泄露,请您根据实际情况答复。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2006级【填答说明】:
1.请访问员在每一个问题后符合情况的答案选项上划钩,或者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内容。2.假设无特殊说明,每一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3.注意填写问卷时,防止受访者与他人商量。A.根本情况A1.性别(1)男(2)女现_____周岁,生肖_____〔65岁及以上的继续调查,小于65岁的中断〕A3.现有文化程度(1)文盲(2)小学(3)初中(4)高中(5)中专(6)大学专科(7)大学本科及以上A4.婚姻状况(1)已婚(2)离婚(3)丧偶(4)从未结过婚A5.现有子女个数_____B.经济供养B1.您有以下收入来源吗?〔1〕退休金是否〔2〕子女赡养费是否〔3〕政府救助是否〔4〕农业收入是否〔5〕征地补偿是否〔6〕亲戚救济是否B2.您个人的月收入是多少?〔单位:元〕〔1〕300元以下〔2〕300-499〔3〕500-699〔4〕700-899〔5〕900以上B3.您觉得这些钱对您来说够用吗?〔1〕不够用〔2〕勉强够用〔3〕有充裕C.生活照料目前实际与谁生活在一起?〔1〕独居〔2〕配偶〔3〕与子女(跳答C3)〔4〕配偶及子女(跳答C3)〔5〕其他________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单项选择〕〔1〕生活能够自理,不愿给子女增添负担〔2〕子女在外工作〔3〕与子女关系不和〔4〕无子女或子女亡故〔5〕子女住房条件差〔6〕其他____________C3.您的生活自理能力怎样?(1)完全不能自理〔2〕局部不能自理〔3〕完全能自理C4.您是否患有慢性病?〔1〕是〔2〕否〔跳答C7〕C5.您患病的时候有得到及时治疗吗?(1)没有〔2〕有〔跳答C7〕C6.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单项选择〕〔1〕没钱(2)路远不方便(3)子女不在身边无人送去治疗(4)想先拖一段时间,能熬那么熬(5)怕去医院治疗没人照顾(6)其他____________卧病在床的时候有人照顾你吗?〔1〕有〔2〕没有〔跳答D1〕(3)没有这种情况〔跳答D1〕卧病在床的时候照顾您?〔1〕老伴儿是否〔2〕子女是否〔3〕亲戚是否〔4〕邻居是否D.精神慰藉D1.您有没有关系比拟好的老年朋友?〔1〕有〔2〕无D2.您是否外出探访亲友?〔1〕是〔2〕否D3.您在家时是否会有以下这些人来看望您?〔1〕子女和小辈是否〔2〕其他亲属是否〔3〕邻居是否〔4〕老年朋友是否〔5〕村委组织是否D4.您是否经常找人诉说心事?〔1〕是〔2〕否〔跳答E1〕D5.您平时会找以下这些人诉说心事吗?(1)子女是否(2)老人朋友是否(3)老伴儿是否(4)邻居是否E.受助意愿E1.以前您的邻居是否会来帮助您?〔1〕是〔2〕否E2.如果在您有困难的时候,有人为您提供帮助,您愿意接受吗?〔1〕是〔跳答E4〕〔2〕否E3.为什么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4.您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呢?(可多项选择)〔1〕经济上〔2〕生活上〔3〕精神上E5.您更希望下面哪种人来帮助您?〔1〕您认识的乡亲、邻居〔2〕您不认识的陌生人〔3〕以上两种人都可以问卷到此结束,感谢您的合作!【附录二】老年人养老情况访谈提纲您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为了了解农村养老现状,探索农村养老的有效模式,我们在此开展调查研究。本调查不用填写真实姓名,问卷仅作研究,所有信息不会像任何单位和个人泄露,请您根据实际情况答复。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2006级一.根本情况1.性别(1)男(2)女2.年龄出生于____年__月__日,现_____周岁,生肖_____〔60岁及以上的继续调查〕3.现有文化程度(1)文盲(2)小学(3)初中(4)高中(5)中专(6)大学专科(7)大学本科及以上4.婚姻状况(1)已婚(2)离婚(3)丧偶(4)从未结过婚5.现有子女个数_____,______个儿子,_______个女儿。二.经济供养1.您平时的生活费用有那些来源?每年或者每月大概有多少钱?2.这些钱对您来说够用吗?3.您是怎么分配这些钱的?为什么?4.您平均多长时间吃一次鱼、肉?为什么?三.生活照料1.生活用品、衣服之类的是自己去买的还是?2.如果要理发或者需要其他效劳,您是怎么解决的?3.现在您实际与谁生活在一起?为什么?4.您的生活自理能力怎样?您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5.您是否患有慢性病?如果生病了,您得到及时治疗了吗?四.精神慰藉1.您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怎么样?2.您和邻居之间的关系怎么样?3.您有没有关系比拟好的老年朋友?你们平时在一起会做些什么?4.您是否经常外出探访亲友?为什么?5.您在家时一般会有谁来看望您?为什么?6.您是否经常找人诉说心事?您平时会找哪些人诉说心事?五.受助意愿1.您目前是否需要别人的照料?为什么?2.您的邻居是否会来帮助你?他们一般会帮您做些什么?3.如果有邻居或者乡亲来帮助您,您愿意接受吗?您希望他们帮您做些什么?4.您觉得您更愿意接受哪种人的帮助,是陌生人呢还是熟人?访谈到此结束,感谢您的合作!以下是笔者基于优势视角的实践模式,以本次调查为根底,针对农村老年社会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一〕优势分析1、个人我们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老人无论经济上、生活上还是情感上的处境有多艰难,他们都安于现状,都成认自己老而无用了,不可能像年轻时那样创造更好的生活,“等待〞似乎是他们心中唯一的选择。农村社会,多数老人年轻时务农,年老了没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他们更无力为自己寻求转变,加上社会给老年人贴上的标签严重扭曲了老人的自我概念、降低了他们的自我认同,使老人们只好忍气吞声地面对生活的安排。社会工作者在了解这些背景之后,可以与老人建立一对一的工作关系,在对老人形成一个初步评估之后,从老人们的心理弱势着手,帮助他们重新定位自我。在改变现状方面,充分利用老人自身的性格特点、传统权威、家族地位等,改变老人被动的现状,消除他们的主观无用感,重视老人自我力量的发挥。农村老人很多都处在比拟困难的生活环境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其积极期望的驱动力量去激发老人的抗逆力,向他们做出挑战,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力量和资源,来改善现状,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帮助、等待改变。2、家庭我们的调查发现,老人在经济、生活和情感上最大的支持源自家庭,主要就是配偶和子女,但是很多老人没有足够的养老保障却也是由于家庭保障的缺乏。有些孤寡老人失去了配偶的照料、支持,连根本生活都无法保障,有些是因为子女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有些也是老人没有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也有一些是子女没有能力赡养老人。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妥善协调家庭成员的关系,利用他们的集体力量共同解决老人的问题。在现今多子女现象依然比拟普遍的农村社会,在赡养老人问题上,容易出现子女相互间推卸责任的情况,只有处理好了家庭矛盾,才能让子女主动承当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而在有些子女没有能力更好照顾老人的家庭,缺乏足够的资源,更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自身力量帮助他们挖掘资源。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老人家庭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例如开展家庭会议等,让子女之间、子女和老人之间有一个充分交流和倾听的时机。在赡养老人或解决老人现有问题的认识上要使家庭成员达成一致,然后通过赋权,帮助老人及其家庭挖掘内外部的资源,并利用它来改变现状。在赋权关系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是解决紧张与冲突,对付压制老人的不利环境,帮助老人从他们的抑制之中解放自己。这里的内部环境指的主要就是家庭,而外部环境就是老人生活的社区环境。其实社区也是老人养老的一个重要资源。3、社区调查发现,很多老人衣食无着,根本没有收入,子女却也没有给老人赡养费,在访谈中,老人们提到,“其实很多子女都很孝顺,只是他们自己也不宽裕,还要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城市中的教育机器人技术应用探讨
- 提升在线教育体验的交互技术探讨
- 智慧教室的构建与教育信息化战略布局
- 医疗健康类游戏化产品的用户需求分析
- 未来教育政策走向预测
- 创新教育模式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 教育技术在培训领域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教育基金在商业创新中的多元运用探讨
- 教育心理学与校园欺凌的预防
- 2024年天津武清区卫健系统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真题
- 【中兴通讯】2025年AI RAN白皮书
- 输血管理委员会2024年工作总结
-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原卷版)
- 乘除法练习题1000道助你攻克难关
- 钢塔施工方案
- (完整版)高考英语词汇3500词(精校版)
- 2024年平凉泾川县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选调考试真题
- 道路白改黑施工方案及工艺
- 中高档竹工艺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
-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 工图机械制图试卷专题11综合型组合体三视图求法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