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目标的理念分歧摘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自引入会计准则以来一直是会计界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公允价值的起源、发展和引人会计准则的目标开始,分析其问题所在,旨在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与会计目标存在事实上的分歧,不能实现其引入初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会计的传统职能。本文对此给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关键词:公允价值;财务报表;税法;企业内在价值;管理活动论一、 公允价值的起源与发展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兴盛起来.源于围际金融市场的壮大。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会计研究公报,在论述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时提及了公允价值。此后,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项目不断增加,于90年代成为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最主要计量属性。200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采用现金流量信息和折现值》,正式把公允价值列为会计准则的计量属性。2006年9月,该委员会又颁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或买卖双方)销售某项资产所能够取得的价格或转移某项负债所可能支付的价格”,表明公允价值指的是“脱手价格”?。随后,2009年5月,在国际会计准则上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与该定义完全一致。在我国。1998年.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曾出现于“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但是由于在现实中,被不少公司利用以操纵利润表上的数据.于是在2001年被限制使用。我国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时,再度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指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投资性房地产、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具体准则均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中国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于国际趋同的需要。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重新引入“公允价值”,可以说是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这被认为是我国会计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标志_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进一步开辟了金融市场。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同时鼓励部分国有企业到香港等国际证券市场上市。趋同符合证券市场发展、国有企业到境外上市以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保护外国投资者利益的需要:同时,为了让更多的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需要增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专业性,加快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口]。二、 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初步分析公允价值的优点显而易见:第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进较好地满足了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被引入美国会计准则的初衷来看,它是“为证券监管当局提高金融监管信息的及时性而设计的金融信息报告规则”[4]。FASB在颁布的SAFS133中指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则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本身的定义表明,它是理性的双方自愿达成的公认价格.这一价格的确定并不在于是否一定会进行这笔交易。这一定义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尤其适用于'期权”、“期货”这些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第二.公允价值更适合存在通货膨胀和物价波动的市场。由于物价波动的剧烈和频繁,历史成本无法很好地反映企业的当期价值。然而.公允价值不同于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它面向现在和未来,所以公允价值计量下的财务报告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在当前经济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尤其在风险监测方面,能有助于金融监管机构更早地获知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财务困境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应用过程中导致的问题似乎更应引起大家的注意。提出公允价值的初衷在于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这些使用者包括所有者、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政府机关等等。本文认为,实际上,公允价值的应用不仅不能很好地实现决策有用的目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会计的传统职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实际上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并且难以验证。由于公允价值的主观性和难以验证性,其引入使做假账更易于操作,导致市场的非正常波动或者恶意操盘现象。从表1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引入后,利润表会有怎样的波动。15在公允价值收益产生1000万元的预期收入时,减去预期的所得税费用250万元,将得到750万元的预期净利润。但是这种利润表上的波动很可能是在交易完全没有发生的情况下,通过会计工作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通过管理层预期得到的。公允价值计量下,利润表不仅更易波动,而且对其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打上了问号。究竟如何计算出这样的预期让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不得而知。公允价值的计算可分为市场法、现值法以及重置成本法。采用市场法必须能够在市场上找到类似的可供参照的交易价格。计算现值的公式为:S[CF/(I+r)0从该公式可以看出,由于不知道现值所以需要通过未来现金流量来计算.但是很显然,未来现金流量CF、时点t都是不确定的,未来现金流量以及贴现率r的确定带有很明显的主观判断性,很难说得出的结果一现值是客观准确的。其计算的偏差将会导致公司净资产金额的不准确,进而影响公司的声誉或者股价(上市公司),误导小股民及其他投资者。重置成本法则体现了企业现有可复制和重复购进的资产进行替换时所需付出的最低成本,以体现现有资产的价值。但是以后年度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都要重新计算调整,这些可能导致企业人员对重置成本进行利用,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无法真正反映实时的、公允的价格。理论上,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会计计量时盯住市价,实时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和盈亏状况。但实际操作中无法反映实时的、公允的价格、难以实现现行会计目标。第一。当依据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被计人财务报表中,所谓的公允价值只能反映那一天的公允的价格或者更准确的说是那一刻的价格。市场在不断变化,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财务报表上公允的价格并不是这个时点以后的公允的价格。从实际的操作层面来说,财务报表真正到达一些小股东或者一般使用者手中,可能是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后的事情了,在那时财务报表上的价值早已不再公允了。第二,公允价值的定义表明,它是理性交易者在有序、公平的交易中所得出的公认的、自愿的价格。但是如何保证交易是有序、公平的?可以用顺周期现象来佐证。为了更好地阐明本文观点,首先明确“顺周期效应”的定义,“顺周期效应”是指:市场高涨时,交易价格上涨,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交易价格降低,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那么,公允价值是如何导致顺周期效应的呢?例如,当股市上出现第一轮价格下跌的时候,关联公司就会减计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因为根据市场现状,资产的公允价值下降了。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减计,会导致公司的利润下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计.虽不会导致当期利润的下降,但会导致股东权益减少。这样,前者导致该公司会迫切希望抛售资产以提升收入和利润,后者会导致公司进行融资以提高资本公积。这都会促使市场上形成大量资产的抛售,于是产品的公允价值进一步下跌。最终导致股市价格的下降和崩盘。在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市场上的公允价值虽然还是大家公允的.但不再体现资产真正合理的价值。然而,在会计准则要求下,会计主体仍旧要按照已经不再合理、不再公允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偏离了其本来的目标,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三、 对国际趋同的疑问国际上号召会计准则趋同最主要的理由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会计准则的可比只是形式上的可比,而会计实务的可比则是实质上的可比”。每个国家执行会计准则的环境是不同的,实质上能否趋同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有利于降低国际贸易中的交易、筹资成本。但是各国的经济利益不同,不仅如此,我国的经济环境、法律体制也与发达国家不同,趋同后的会计准则在我国实施其实有很大程度上的'水土不服”首先,我国属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不同,有全国统一的会计法来约束企业会计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趋同造成了难度。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具体准则属于规范性文件,其制定和实施应该遵循《会计法》的要求而不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趋同。依法记账的前提必须遵循,然而各国的法律都不相同,那么如何制定全球趋同甚至完全一致的会计准则?另外,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因此税务局收取企业所得税要求企业填制的纳税申报表上的应纳税所得额与企业财务报表上的利润总额不再一致。其中的原因就包括税务局并不承认企业经过公允价值计量调整后的利润。因为此时的利润包含了预期利润,可以说是一种'虚盈利”,它不为税法所承认。这无疑又加大了会计工作者的工作量.导致了会计工作难以有效地进行下去。其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其实并不十分规范、公平和公正,所计的公允价值未必真的“公允”。而且我国的非上市公司占有很大比例.股权转让的情况极少,“公允价值”基本上没有它的“用武之地”。尤其是占据资本市场上很大份额的国有股基本处于非流通状态,几乎没有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可能.“公允价值”如何形成也成为一个难点。最后,我国企业业绩的评价标准与国际上不完全相同。19世纪西方微观经济学提出,企业发展应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是因为当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统一的。经营者即企业的所有者,所以能够自然地考虑企业的长远利润而非仅仅是短期利润、眼前利润。当时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利润是股东价值的来源。然而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发展的目标应该随着这一状况由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转变为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即最大限度地追求企业价值的增值。这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收益和风险、短期利润和长期利润。此时,对管理层的评价标准就发生了改变。但是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在很多情况下,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仍然是利润。从法律法规来看:如《公司法》第137条规定,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公司法》第157条规定.公司上市后,如出现连续三年亏损的情况,其股票即暂停上市;在考核国企经理人员的业绩时,也以考核利润指标为主等等I8]。而且社会新闻媒体上评价一家企业好坏优劣以及散户购买股票时.多数看的不是该企业的净现金流量而是利润。由于各方面对利润的重视,很多上市公司都趋向于在利润上‘下功夫”。在趋同之后,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上市公司管理层就更容易去操纵利润表数据。四、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会计目标的理念分歧公允价值的引入源于会计目标的变革,引入公允价值是为了有助于实现'决策有用观”。本文认为.不仅决策有用观的确定有一定的问题,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也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相反,还损害了会计的传统职能。首先,基于“决策有用观”目标的财务报表,是否一定可以满足决策者的需求?决策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公众等等。这些决策者的需求是不同的。只要当决策者的决策方向、决策方式不同时,他们的需求就不再相同。我们也无法一概而论规定决策者的先后重要程度,因为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单位以及不同的情况下,财务报表决策者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其次.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投资者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即公司资产的价值到底是多少。投资者对公司进行投资表现为对公司股权的购买。股权的购买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公司总体股权的购买,一种是对公司局部股权的购买(表现为购买公司部分流通的股票)。对公司总体股权的购买在实际中表现为对公司的并购。这一部分投资者实际上是公司的所有者,是大股东。他们关注的是公司的长远发展。相应的,这部分投资者所作出的决策是关于公司长远发展的决策。他们在实际决策时,并不完全依赖财务报告。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去来决定是否购买该公司总体股权。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资产评估结果。在实际中,作为中介的资产评估师的评估报告只是作为谈判时的筹码,更多的,投资者会有内部的资产评估,这是他们作出决策的主要依据。但是实际操作过程是复杂的.很可能最后的成交价格仍旧相差很远。对公司局部股权的购买者是潜在投资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股市交易市场上的散户和一些为获取短期利润进行股票交易的公司。他们所作出的决策是短期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决策。理论上.无论是公司总体股权还是公司局部股权的购买者,关注的都应是股权的内在价值n。然而,公允价值无法准确估计股权的内在价值。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股权内在价值是价值,根据公允价值定义,公允价值是一个“脱手价格”,价格只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在现实市场中,“价格:价值”的情况十分罕见.不应该以价格去完全替代价值。第二。理论上,股东权益的买卖应该与股权内在价值相对应,所以资产负债表越是能够解释企业价值,则越能满足决策有用。实际上,公允价值只是对部分单项资产及单项负债的计量,很多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如优越的地理位置、杰出的管理团队、政局等等)是不能被货币计量的,因此,它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在资产负债表上无法反映出来。那么依据公允价值计量的单项资产和单项负债去评估股票价值无疑类似于盲人摸象。第三,即使假设所有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都被考虑进来,权益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上都体现出来了,但是单项资产和单项负债的加总未必就等于总体价值:同时也仍旧难以满足“决策有用”的目标:公司的年终财务报表一般在第二年三月份前后经审计公布。大部分公司每年会公布四个季度的报表。这些财务报表是潜在投资者购买股票参考信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但是,一年只有四张财务报表,而股市除了收盘时间,一年的其他时间都一直开放,进行着大量的、活跃的、持续不断的股票交易。由于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所以只有在四张报表发布的前后几天,其数据对股市交易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而一年中大多数时间的交易,都无法找到可靠的数据以供决策。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公司第四季度报表会与第二年第一季度报表同时发布,实际上一年只有三张报表。第四,对于绝大多数局部股权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并不关注企业价值,他们属于投机者,关注的只是短期的股价走势,而并不在乎在自己抛售股票后企业的发展情况。在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主要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项目.不难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设定为股票的交易决策需要服务。并且参考最多的也是股市上的交易者和投机者。而经上文分析,这一目标基本上很难以实现。其实会计准则原先有利于投资的意愿已经转变为有利于投机。投机过程无非是一个重新分配资金和利润的过程。它本身不会创造价值,只是一部分狡猾或者有经验的投机者获取了其他一些失败的投机者的资金而已。这极易造成金融市场的混乱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不仅如此,当会计变成了为金融估值、预期服务的工具时,就已经严重损害了会计的传统功能一一如实记录企业财务状况、交易事项。与此同时,公允价值的引进并未在实质上带来会计工作者、会计学科地位的提高.因为例如现金流量的计算、资产减值的测试实际上仍旧由其他部门操作。五、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能解(一) 关于会计目标的反思会计的本质和目标指导一切会计工作的进行.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原则。会计界著名学者阎达五提倡的“会计管理活动论”指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这一观点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会计不仅为微观的企业管理服务,更为国家宏观管理服务。这是我国会计的主要目标所在,而不是现在所倡导的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下的会计目标——为证券投资者服务。会计工作者最主要的任务应是如实记录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不是对企业资产进行估值,资产评估工作超出了会计工作者的职责。如实记录企业的财务状况要求依据合法的会计凭证,真实记录企业发生的每一笔交易和金额。在此种情况下编制的财务报表能有效、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反映管理层实施的某项措施以及日常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管理层参考财务报表进行管理上的改进。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财务报表包含了预期的金额.并未发生事实上的交易,所以无法给管理层以有效信息。企业部分单项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利于证券投资者掌握实时的当期损益,但经过分析得出其有用性仍1IE1有限;且另一方面,它使会计以及财务报表的传统功能受到了损害,并且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也难以进行审计。(二) 改革会计目标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首先,会计目标的改革导致会计计量要素的改革,会计理论体系应当基于目标而建立。会计目标是大方向。从会计目标上进行变革,是从整体方向上把握会计的正确演进方向,当整体宏观方向正确了,对会计具体计量要素所要进行的改进工作会变得容易向同样正确的方向迈进。由于财务报告具备两个特点:第一,财务报告是定期报告,这决定了它的及时性较差;第二,财务报告具有通用性,它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用户的报告,相关性较差。财务报告的两个特点很明显地反映了其难以实现决策有用观的目标。要使一张财务报表满足所有使用者的需要,几乎是无法实现的,这加大了会计工作的难度,超出了会计工作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工作范围。并且,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为了编制满足某一使用者决策需要的财务报表而篡改数据的可能性。根据上述推理。普遍的观点是,会计目标应当由决策有用观回归受托责任制。因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就存在责任受托关系。会计工作者是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中介。他应当以尽可能客观的立场来反映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保证会计工作能够如实反映管理层是否履行了对公司受托经营和管理的责任,有助于会计如实记录财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的业绩。支持企业管理工作的进行。但本文认为,会计目标既非决策有用观,也非受托责任制。仅仅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如果一家店铺是甲投资并且由他个人进行管理,那么他进行会计记账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从他个人来讲,不存在受托责任关系,进行会计记账是因为有助于他进行店铺经营管理,以及帮助他更好地履行缴税的义务。那么会计目标究竟应该是什么?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本文先进行如下前提假设:政府是有效率的、为社会良好运行而服务的政府。根据上述前提,政府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能为企业生存、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政策扶持、完善的公共设施、便利的交通、优越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等等。由此本文认为,会计目标界定为为国家宏观管理服务,其实质上就是为企业持续发展而服务:与此同时,会计应当与税收一致而非与金融分析一致。反之,会计目标是以为投资者服务的弊端很大:基于上述假设前提的政府为其行为担负责任,有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的核心目标,但是投资者和管理者作为一个个个体,共同组成了企业,他们的行为属于个体行为.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行为不一定都是切实为企业持续发展而服务的。会计工作者是企业的一部分,对于投资者、管理人员有受托责任的契约关系。如果投资者为投机者,投机者作出的决策很可能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会计丁作者无论是以受托责任制或者决策有用性为会计目标,所作出的相对应的会计账务的处理,都是与管理层或者投资者一致,故不一定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即便会计工作者本身有职业判断力,但在这两个会计目标其中之一的任何约束下,都必须尽可能地遵循投资者或者管理层的意图和决策由此推理可以得出,会计不能仅仅依靠其会计目标和准则来进行。会计流程需要遵循法律制度。会计目标既不应该是受托责任制也非决策有用观,而应当是为国家宏观管理而服务。因为在此会计目标下。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其次,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目前完全取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回归历史成本并不是最优选择。因为历史成本也有其自身缺点、完全由历史成本代替一切计量方法有待商榷。但是应该明确一个观点,即坚持以历史成本为最主要的计量属性。因为历史成本虽然记录的是过去的交易和价值.但是历史成本计量下的会计信息是公司管理层决策能力强有力的证明.是公司经营状况较为可靠的描述,根据历史成本计量下的会计信息可以有助于投资者据此预计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这是会计所带来的附加作用。但估计和预期绝对不是会计的最主要功能[10]。同时,历史成本符合税法的要求,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提高会计信息的法律效力,使会计工作者能够有效地遵循税法进行工作.有利于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由于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反映较新的市场信息,弥补历史成本的不足之处,所以可以与历史成本共存,但是应当明确,净收益不应当成为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的混合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答辩
- 炭素工艺学课程设计
- 顺序设计法课程设计方式
- 明天我们毕业课程设计
- 高电压课程设计总结
- 职场规划插画课程设计
- 教育科技产业的市场分析与投资机会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企业与对冲基金合作
- 2025年10月中学工会工作总结模版(三篇)
- 2025年一年级班主任年度个人工作总结例文(3篇)
- 投标人情况表
- GB/T 34241-2017卷式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元件
- GB/T 12494-1990食品机械专用白油
- 运输供应商年度评价表
- 北京语言大学保卫处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招考聘用【共500题附答案解析】模拟试卷
- 肺癌的诊治指南课件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完整版课件
- 商场装修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教材解读 PPT
-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600题直接打印
- ASCO7000系列GROUP5控制盘使用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