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一、课文简介【阅读提示】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雅兴。他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更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形下还有先“我”而至的赏雪人。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境界?如此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文字,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⑦、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⑧!”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⑨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及下船,舟子⑪喃喃曰:“莫说相公⑫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①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③[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④[拏(ná)]撑(船)。⑤[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⑥[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⑦[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⑧[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⑨[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⑩[客此]客居此地。⑪[舟子]船夫。⑫[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思考探究】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作具体分析。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明]胡来朝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明]郑烨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明]张岱二、考点精讲【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考点][崇祯五年]是指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解析]“崇祯五年”是年号纪年法。初中课本里出现了三种纪年方法。课本例句:①二世元年七月。(《陈涉世家》)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④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⑤天启壬戌秋日。(《核舟记》)其中的①②是王位纪年法(也叫帝王纪年法);③④是年号纪年法;⑤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余住西湖]我住在西湖。余:代词,自称用词,译为“我”。这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理解为“余住于西湖”。【原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考点][湖中人鸟声俱绝]在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解析]此句的阅读节奏划分为:湖中/人鸟声/俱绝。【原文】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译文]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考点][更定]晚上八时左右。[解析]更:读作gēng,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作用,最初只有巫师打,后逐渐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巡夜的职业——更夫,俗称“打更的”。一夜分为五个时段,称五更,即从晚上七时至次晨五时,每两小时为一更,每更敲一次。[拏]读作ná,牵引,这里是指“撑(船)”。[解析]“拏”是“拿”的异体字,《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把“拏”归入了“拿”的条目中。文言文中,表示“牵引”这一意思时,还是用“拏”。[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读作cuì,鸟兽的细毛。【原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文](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考点][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读作wùsōnɡ,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读作hàngdàng,白汽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上上下下一片全白。一:满,全。[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舟一芥]一叶小舟。“舟一芥”即“芥舟”,也叫“一芥之舟”。“芥舟”出自《庄子·逍遥游》,其中有一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意思是:在堂上低洼处倒一杯水,那么一根小草可给它(水)当船。芥:小草。后来就以“芥舟”比喻小舟。【原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考点][到亭上](我)到了亭子上。[解析]这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即“我”。其后的“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也是省略句,省略了谓语“见”,主语还是“余”,承前省略了,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在句首加上“看见”。【原文】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考点][见余大喜](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解析]这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他们”。[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原文】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译文](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考点][拉余同饮](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解析]这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他们”。[强饮]勉强喝了。强:读作qiǎnɡ,勉力,勉强。[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原文】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译文](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考点][是]动词,表示判断。[金陵]今南京。[解析]作者写“金陵”,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客此]客居此地。客:名词作动词,做客、客居。[解析]这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理解为“客(于)此”,解释为“客居于此地”,即“在此地客居”。【原文】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低声地说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考点][及]到,等到。[舟子]船夫。[喃喃]读作nánnán,低语声。如《北史·房陵王勇传》:“喃喃细语。”[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更:还。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者:……的人。[解析]这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更有似相公痴者。三、要点归纳(一)一词多义上下一白(副词,全)长堤一痕(数词,一)是日,更定矣(名词,古代的计时单位)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上下一白(名词,白色)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酒杯)是日,更定矣(代词,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动词,表判断)(二)文言句式1.倒装句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更有似相公痴者)客此(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此客)2.省略句见余,大喜曰(省略主语“两人”)问其姓氏(省略主语“余”)客此(省略介词“于”,客于此)3.判断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是”表判断)(三)课文要点1.课文是从三个角度写西湖雪景:(1)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没有正面写雪,写人鸟声断绝的凄清景象。(2)间接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雪后雾气弥漫,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3)全景式具体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这些景物与人,在大雪的笼罩下全部变得虚无漂纱,模糊微小,变成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具有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然而最微不足道的“两三粒”人却是这空旷寂寒的雪世界的主人,他们是赏雪的主体。作者的描写,宛如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结尾舟子的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者之“痴”找到“同调”。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但在“客”那里引起了共鸣,也与“客”“和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作者本以为是“独往”观雪,金陵人也应是自以为是唯一看雪人,但这种自以为是的“独”都被各自消解了,所以有“更有此人”的惊讶之语。而舟子的喃喃自语,则是借第三者的口气予以回应。3.三副有关湖心亭对联的理解:第一副对联: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上联从时间方面写。四季不断狂歌热舞,有谁想到,还有穷人见月而悲伤。下联从空间方面写。“六桥”种满宠柳娇花,农民已无空地栽桑种麻了。这是一副表面写景而意在讽刺的对联,其特点是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写法。前句写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难。第二副对联: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此联引用了西施、苏东坡的典故。自苏东坡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以来,西湖就有了“西子湖”的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