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七第15讲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含三民主义)_第1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七第15讲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含三民主义)_第2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七第15讲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含三民主义)_第3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七第15讲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含三民主义)_第4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七第15讲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含三民主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讲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含三民主义)必备知识·拓展融合【素养点拨】1.维新思想是在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的背景下不断发展的,与洋务运动展开和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关系密切,以时空观念认识维新思想的产生和主张。2.根据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梁启超《变法通议》、严复翻译《天演论》等史料,概括维新思想的主张和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3.结合时代背景和康梁等人的动机和行动,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维新思想救亡图存的性质和影响。一、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1)必要性: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重阻碍。(2)可能性: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维新思想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产生强烈共鸣。2.代表:(1)康有为: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经学的外衣移花接木,托古改制,动摇了封建顽固派的思想基础。(2)梁启超:撰写《_________》;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提出变革科举。(3)谭嗣同:著有《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4)严复: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第一人;翻译《_______》等,用进化论原理阐明中国必须变法。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天演论3.影响: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关键词汇】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所谓“西学东渐”,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代:(1)帝国时代。即从明代至清代前期,至多可以叫做“西学东来”,因为那时西学对于中学并未构成实质性威胁。(2)转型时代。即晚清以来,西学对中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过程,客观上使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大大加速。【思维引领】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有何进步意义?它为什么不能指引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素养点拨】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分析三民主义提出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了解其在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地位。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三民主义的阶级属性,从而理解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爱国心的驱使和民族责任感,使孙中山从一个改良派变成革命派,又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孙中山的思想转变和行动实践。二、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发展1.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严重。(2)_______的统治日益腐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3)1905年8月,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___建立。清政府中国同盟会2.提出: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解释为“三大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暴力推翻_______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_________,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_________,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清王朝封建帝制全国地价3.评价:(1)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_________的要求。(2)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_________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3)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4)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_________________》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资本主义民族独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知识补遗】三民主义的局限性(1)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2)民权主义:不是真正的人民主权,民权主要是指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权。(3)民生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图解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维引领】从仿行西方制度到发起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转变的原因是什么?【素养点拨】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南北方的开展状况。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展示《青年杂志》,或者鲁迅、陈独秀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相关文章,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三、新文化运动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_________的逆流。(2)_________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_》。《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尊孔复古辛亥革命青年杂志3.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1)_______、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2)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4.内容:(1)提倡_____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2)提倡_______,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李大钊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民主新道德5.影响:(1)积极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___________开始在中国传播。②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_____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_________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民众文化转型【以图解史】数字法记忆“新文化运动”【易错陷阱】新文化运动其实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1)新文化运动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在“整理国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陈独秀、钱玄同的文字学研究等,都堪称“整理国故”的实绩,他们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2)以儒学为例,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全盘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态度上很是激进和迫切。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康梁维新思想【情境素材】1.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材料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思想宣传的特点。◆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关键信息从“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以及“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可以得出康有为中西结合的思想特点,“引经据典”是表面文章,宣传维新思想是其本质所在提示:在保留传统权威的前提下,宣扬维新变法,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2.维新改良的目的材料应该说,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其起点正是发生于19世纪末的这场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其最主要的出发点也是爱国、救国、强国。……这种爱国主义认为,致使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不在于列强威胁,而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而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思维交互: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关键信息注意两点:一是作者认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其起点正是发生于19世纪末的这场维新运动”,说明其爱国性质;二是认为这种爱国主义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在于对内改革提示:表现:改革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倡导确立近代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体制;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自身实力,逐步变弱为强;不对外正面抵抗,专注自身问题的解决等。影响:刺激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史论阐释】一、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2.原因:(1)主观原因:康有为、梁启超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2)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二、维新思想及其实践的积极意义1.从时代背景看:维新思想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逐步发展,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其思想内核,变法维新是爱国的、进步的。2.从思想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兴民主、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3.从历史影响看:维新思想的传播,使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追求,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主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名家评史】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据何晓明《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解读】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等人的误解。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先进知识分子是以西方文明的发展程度为标准,认同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落后”的。这样,在社会变革发展的形式上,认为越激进就越正确,温和就是“保守”甚至“倒退”,在分析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过程时,往往简单地认为一切与“革命”思潮不一致的就是落后的、保守的。以上材料不是对康有为等人“保守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探究点二三民主义革命思想【情境素材】1.民族主义材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①……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②。——《孙中山选集》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

◆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概念(三民主义)的能力关键信息①②处画线信息说明革命者推翻清政府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即“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提示: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指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2.三民主义的创新和特点材料“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

——《孙中山全集》思维交互:孙中山曾自述“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用联系的视角解释三民主义发展特点的能力关键信息①“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民主主义之鼻祖”“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表明其继承传统的因素②“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表明其学习西方的因素③“采用外国的……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表明其创新的地方提示:因袭: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规抚: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民主共和体制。创获:实行“五权分立”(或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史论阐释】多个视角认识三民主义时代背景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纲领内容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朝统治民生意识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民主政治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式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时代发展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探究点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认识【情境素材】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实质材料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①。……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②。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原因及实质关键信息①处“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说明陈独秀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②处说明陈独秀推崇科学和民主,以促进国民的思想解放提示: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其中民主与科学是前期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实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2.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材料20世纪前期,《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20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思维交互:新文化运动的某些学者为什么要主张废汉字?说明了什么问题?◆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汉字存废问题争论。废除汉字的理由:难识难写,无“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尤其是汉字“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提示:原因: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强、融入世界的障碍。问题:说明新文化运动比较激进,存在着否定传统文化的绝对化倾向。3.关于新文化运动对儒学态度的反思材料新文化运动通过思想革命使中国人从传统道德或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反对的是封建礼教,而非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在文学革命方面,主张文学应描写人生,强调社会政治功能,这与儒家的文学思想是一致的,其主要内容都从儒学传统中吸取丰富营养。此外,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接受,仅限于把它作为传统更新的工具,例如,五四新文化派不仅把民主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更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过程,这与儒家的政治理想相通。

——摘编自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与传统文化之间是何种关系?依据是什么?◆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解释历史事物;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助推中华民族的复兴关键信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但不反对儒学的基本价值新文化运动的文学从“儒学传统中吸取丰富营养”,而民主也“与儒家的政治理想相通”提示:关系: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据:①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但不反对儒学的基本价值;②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儒学传统中吸取丰富营养;③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通过接受西方思想来更新传统文化。【史论阐释】一、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为实现民主政治。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为主;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二、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1.不同点:(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创造历史根据。(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劣根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2.相同点:(1)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宗旨。(2)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源;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家思想存在的某些合理成分,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3.决定因素: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决定的。名家评史材料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一步都要引起同中国文化的冲突;而每经历一次冲突,中国“国民即受一次觉悟”。……然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实行的却是假共和,专制并没有结束,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用鲁迅的话说,是“首在立人”。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解读】上述材料实际是在论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目标。从背景分析,一是强调西方文化在输入中国过程中,与中国文化的每一次冲突都推动了国人的思想解放;二是辛亥革命后仿行西方政治制度没有成功。因此,下一步就是“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目标是“首在立人”,促进“吾人最后之觉悟”,即思想解放、促成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研透高考·命题前瞻【考情播报】【真题示例】

(2020·全国Ⅰ卷·T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解题思维】【悟法有道】“推理、判断”类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技巧(1)题型特点:①从立意看,“推理、判断”类选择题就是根据已知的若干条件,通过逻辑思维将相关的信息加以整合,得出符合所给标准的结论,主要考查理解、判断和认识的能力。②从命题设计看,这类试题设问常用的方式是“据此可知”“由此可知”“这一论断”等,这说明考查的主要方向是论从史出,从历史材料中得出结论,这也体现了高考命题的主要趋势。(2)解题技巧:①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紧扣题干主体内容进行客观分析,逐个排除干扰项。因此平时要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②推理反证法: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对主体与评价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进行逐一推理分析,然后再将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反向推理论证,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已考真题】角度一联系民族危机考查严复的社会进化论思想1.(2018·全国Ⅲ卷·T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解析】选D。严复是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严复主张救亡图存、维新变法,严复的《天演论》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其目的是面对民族危机,主张救亡图存,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正确;严复是维新思想家,其目的不是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故A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B错误;严复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主张,故C错误。角度二西学传播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2.(2017·全国Ⅰ卷·T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选A。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省留日学生人数较多,而这些地区正是近代被迫开放较早、旧的政治思想等因素受冲击比较早的地区;其他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等较少,旧的观念影响较大,所以留日学生也少,故A正确;此时革命运动主要集中在两广地区,到武昌起义时,中心才转移到长江流域,留日学生的多寡与革命运动的涨落未形成对应关系,故B错误;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国人到日本留学,留学政策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学生也多,故D错误。角度三社会主流意识影响文化生活3.(2016·全国Ⅲ卷·T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选C。梁启超是维新派,“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不是梁启超的主张,A不正确;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时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推动的,并不是梁启超,B不符合史实;改良思潮的开端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是早期维新派王韬和郑观应,不是在甲午战后,也不是梁启超,所以D错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正是救亡图存的需要,所以C正确。角度四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意图4.(2019·全国Ⅲ卷·T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选B。根据1916年、陈独秀、《青年杂志》等信息可以判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个人权利的重要性,提倡民主、自由,他最后将矛头指向传统的“道德政治”,故B正确。陈独秀在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故A错误;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故C错误;1916年马克思主义尚未传入中国,故D错误。【地方高考题组】1.(2020·山东等级考·T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1873年”,结合时代背景,此时中国正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先进中国人探索的是如何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摆脱民族危机的问题,华蘅芳等人翻译《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这说明进化的思想与中国进步思想家要求变革的思想产生了共鸣,C正确;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以及传播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不是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欢迎的主要原因,排除A、B;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的是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排除D。2.(2019·浙江4月选考真题)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解析】选D。根据材料“1917年起,为数渐增……真正轰动一时……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所学,1917年新文化运动发起了“文学革命”,故选D;自强求富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A;实业救国论以张謇等人为代表,早在19世纪末就已提出,排除B;辛亥革命已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3.(2019·天津文综·T6)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在1903年这一时期,吴玉章虽然感觉社会主义的学说很新鲜,但是由于当时他主要是参加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故没有深入研究,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学说虽然是先进理论,但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是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D正确;此题的时间是1903年,故A、B、C都不符合这一限制。4.(2018·浙江11月选考真题)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

)A.振作少年精神 B.发动文学改良C.推动文学革命 D.反对愚昧与专制【解析】选C。材料中“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可看出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思想,这属于陈独秀的思想,因此C符合题意。振作少年精神与材料中的文学革命无关,故排除A。文学改良属于胡适的思想,与“推倒”“建设”不符,故排除B。该文主要倡导文学革命,并没有反对愚昧与专制,故排除D。5.(2018·浙江11月选考真题)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解析】选D。从材料中可看出这里说的“社会革命”是指解决民生问题,即“平均地权”,因此选D。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指的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C“创立民国”指的是民权主义的内容,因此A、B、C不符合题意。6.(2017·浙江11月选考真题·T9)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 (

)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解析】选C。这段材料描述的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将进化论思想引进中国后所带来的影响,对哲学、伦理、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使得变法思想广泛传播,与维新思想成熟无关;共和思想在辛亥革命后逐渐深入人心;材料中未提及民生思想,故排除A、B、D。故答案为C。7.(2017·浙江11月选考真题·T10)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解析】选B。在材料中,从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到“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可看出,新文化运动改变了研究风气,注重科学研究,D与题意相反;而题目中并未提到文学革命及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故排除A、C。故答案为B。【待考预测】1.严复认为“欲通知外情,不能不详述外事,欲详述外事,不能不广译各国之报”。因此,严复打算聘请“通晓各国文学之士”收集、翻译各国报纸。这反映了 (

)A.维新派注意宣传西方思想B.重视引进西方工业文明成果C.中国报刊朝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