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湍东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湍东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湍东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湍东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湍东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年秋期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襁褓(qiáng)娉婷矫揉造作(jiǎo)瞠目结舌B.筵席(yán)旁骛忧心忡忡(chōng)食不果腹C.针灸(jiū)嘶哑成吉思汗(hán)美轮美奂D.稽首(qǐ)秘诀掎角之势(jǐ)一愁莫展【答案】B【解析】【详解】A.襁褓(qiáng)——(qiǎng);C.针灸(jiū)——(jiǔ);D.一愁莫展——一筹莫展;故选B。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青松傲雪挺拔,它的坚韧让世人_____;雄鹰搏击蓝天,它的价值得以完美展现;邓稼先毅然回国,功成“两弹”,他的伟绩_____。钟南山耄耋之年,披甲逆行,悬壶济世,他的形象光彩夺目;_____人生的长度无法由人做主,_____人生的厚度可以因找准自己的位置而增加。A.惊诧家喻户晓虽然但是B.敬仰家喻户晓因为所以C.敬仰举世瞩目虽然但是D.惊诧举世瞩目因为所以【答案】C【解析】【详解】惊诧:惊讶诧异;敬仰:敬重仰慕。第一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世人对于梅花能够傲雪绽放的这种坚韧品质十分的羡慕,故“敬仰”最为恰当。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第二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邓稼先的功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后者程度更深,故“举世瞩目”最为恰当。虽然……但是:表转折关系。一般情况下,转折复句前面分句提出某种事实或情况,后面分句转而述说与更多课件教案视频等优质滋源请家威杏MXSJ663前面分句相反或相对的意思。因为……所以:表因果关系。一般情况下,因为后面的分句写出造成某种事实或情况的原因,所以后面的分句写出该原因造成的结果。第三、四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我们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增加人生的厚度,表转折关系,故“虽然……但是”最为恰当。本题应依次填入“敬仰”“举世瞩目”“虽然”“但是”。故选C。3.古诗文默写。(1)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2)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春夏时节的滁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观赏。(欧阳修《醉翁亭记》)(4)“月”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意象,但借月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唐代诗人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月夜忆舍弟》);而宋代的范仲淹则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月夜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烘托了“迁客骚人”喜悦的心情(《岳阳楼记》)。【答案】①.玉盘珍羞直万钱②.不知天上宫阙③.野芳发而幽香④.佳木秀而繁阴⑤.露从今夜白⑥.月故乡明⑦.浮光跃金⑧.静影沉璧【解析】【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文学常识要记住作者、作品等。注意本题中的“羞、直、阙、阴、跃、璧”等字词不要写错。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4.有很多成语源自经典的文学作品,这种现象在《水浒传》中格外突出。请从下列成语的出处中,任选一个,简要概括与该成语相关的情节。①倚草附木:比喻依附有能力或权势的人。出自《水浒传》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②大刀阔斧:形容军队威猛的气势,现在多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出自《水浒传》第四十七回“扑天雕双修生死书宋公明一打祝家庄”:“摇旗呐喊,擂鼓鸣锣,大刀阔斧,杀奔祝家庄来。”【答案】)①与鲁智深分别后,林冲来到柴进庄上,受到柴进厚待,引起洪教头的不满。洪教头目中无人,很瞧不起林冲,想和林冲比试。林冲一再谦让,洪教头步步紧逼,引起柴进的不快,再加上柴进想看两人的本事,便安排两人比武;几个回合后,林冲用棒直扫向洪教头,只两下,洪教头便扑倒在地了。②时迁因偷了祝家店的报晓鸡而被祝家庄的人捉去,为营救时迁,宋江带兵下山攻打祝家庄。考虑到祝家庄地形复杂,宋江派石秀、杨林前去探庄。杨林因不知盘陀路而被抓,而石秀遇到锺离老人,得知盘陀路的走法。宋江不见二人回来,急于救人,带李逵、杨雄、花荣等头领大刀阔斧地杀进祝家庄,反而中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①与“倚草附木”这个成语相关的情节是: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董薛二人由于害怕鲁智深,所以对林冲毕恭毕敬,不敢再怠慢他。鲁智深见二人有所悔改就与林冲告别,离开了。林冲在路上结识了小旋风柴进,柴进广交天下豪杰,仗义疏财,见林冲非一般的好汉,请林冲到他的庄上做客,给予他厚待。然而在柴进的庄上有一个洪教头,他狂傲至极,见林冲是个刺配的犯人,就满口狂言地否认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低估他的武艺,说他只是来攀附柴大官人的,“倚草附木”之徒,要跟林冲比武。林冲不想在柴进这里惹麻烦,也不想得罪洪教头,婉言谢绝,但洪教头坚持要比。于是林冲就与洪教头比武。林冲轻而易举打赢了洪教头,更使柴进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还给了林冲几两银子。②与“大刀阔斧”这个成语相关的情节是:杜兴介绍祝家庄、扈家庄、李家庄三家誓盟,共拒梁山的情况及李家庄主扑天雕李应。李应修书去祝家庄要因偷了祝家店的报晓鸡而被捉的时迁,被祝氏三杰臭骂一顿,扯了书札。李应与祝彪在独龙冈前交锋,被祝彪射中臂膀,杨雄,石秀回梁山泊搬兵。宋江带两路人马,到独龙山前安寨,派石秀,杨林去看路径,石秀在酒店遇到钟离老人,问了盘陀路,方知遇见白杨树便转弯才是活路,否则都是死路。杨林因不知盘陀路被捉。宋江不见石秀、杨林,急于救人,大刀阔斧地带人杀奔祝家庄来,中计被围。5.艾青是太阳的歌者。请根据给出的诗句,写出诗作的名称,概括这些诗歌中关于“太阳”这一意象的共同作用。作品诗句“太阳”的作用(1)《_______》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4)______(2)《_______》今天/我听见/太阳对我说/“向我来/从今天/你应该快乐些呵……”(3)《________》我曾经为受欺压的人们歌唱/我歌唱抗争,我歌唱革命/在黑夜把希望寄托给黎明/在胜利的欢欣中歌唱太阳……【答案】①.《太阳的话》②.“太阳”象征着光明,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而不息的追求。③.《向太阳》

④.《光的赞歌》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内容的识记。在《太阳的话》中,艾青用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用紧闭着门户的木板房比喻当时人民生活的闭塞、陈旧、落后的环境,以第一人称代表太阳呼唤国人改变现状,迎接光明。(1)中的“我”就是太阳自称,“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是呼唤人们迎接光明。(2)“向我来/从今天/你应该快乐些呵……”诗人的心灵由于日出,由于有声有色的跃动的生活场面,而向过去苦痛而寂聊的生活最后告别。这是他的长诗《向太阳》中的节选。(3)《光的赞歌》“在黑夜把希望寄托给黎明/在胜利的欢欣中歌唱太阳”表明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是在革命胜利之后;从内容可看出,是诗人对光的赞歌。诗人坚定而明确告诉世人,虽然自己经历了二十年的磨难,但追求光的信念并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更加增强了。他要和全国人民一道,和世界人民一道,为人类的新的光明的到来而高歌猛进。(4)“太阳”这一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在诗人眼中,“太阳”这一永恒主题,是中国光明前途、也是中国必胜的信念的象征,它蕴含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琉璃烧制是一种陶瓷工艺,主体为陶坯(胎体),琉璃表面晶莹剔透的釉质的成分是由二氧化硅与其他金属氧化物混合而成的。釉质中金属氧化物比例不同,烧制后会显现出不同颜色。紫禁城中最令人震撼的是黄色琉璃瓦,如果你站在景山上向南望,光下的黄色的琉璃瓦片会在你眼前汇成金色的海洋。?这与古代的五行说有关。古人根据五行学说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分别对应不同颜色,土地之色为黄色且居于中部,故黄色为中央之色。选择以黄色琉璃瓦铺设皇宫殿顶,以示皇权居于正中,统摄四方。(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在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答案】(1)将“的成分”删去(或:将“由”和“混合而成的”删去)(2)示例:为什么紫禁城要选用黄色作为玻璃瓦屋顶的主体颜色呢【解析】【详解】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句式杂糅,“成分是……”和“是由……混合而成的”不能同时使用。去掉“的成分”或将“由”和“混合而成的”去掉。(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语段,明确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分析横线处应填写的内容,并组织语言作答。本语段对琉璃烧制及紫禁城选用黄色琉璃瓦作为殿顶主体颜色的原因作了简要说明。由横线后的“?”可知,横线后面是对所填写问句的回答,再结合前面句子中的关键词“黄色琉璃瓦”“金色的海洋”和后面文字“选择以黄色琉璃瓦铺设皇宫殿顶”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及与前后句之间的衔接性。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材料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是家长们的共识。于是,右脑开发、情商培养、创客潜质……打着形形色色“高端大气上档次”理念的早教机构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儿童早期教育固然重要,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家长在一些商家以营利为目的的宣传蛊惑下,“起跑线焦虑症”日益严重,让不少早教行为呈现盲目、抢跑甚至荒唐的状况。材料二世间万物皆有时节,孩子的成长更是如此。争夺“起跑线”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折射的是成年人的焦虑。一方面,有的家长急于求成,对子女总是抱有“过度期待”,以为只要增加培训的数量或加大投入,就能为孩子打造成功的未来;另一方面,不少家长也是出于无奈,倘若周围的孩子都已“起跑”,自家孩子却还在“热身”,未来在人生道路上岂不是要“掉队”?这样的心态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在家长之间形成攀比、“拼娃”的风气,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孩子。急功近利的教育并非育人之道,对个人来说难以获得全面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更难以培养出真正杰出的人才。材料三漫画《起跑线焦虑》(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答案】(1)社会上一些商家以营利为目的,大肆宣传早期教育思想,导致“起跑线焦虑症”日益严重;②家长急于求成,对子女总是抱有“过度期待”,以及家长之间形成了攀比、“拼娃”的风气,也是导致“起跑线焦虑”的重要因素;③起跑线焦虑日益严重,不利于个人、国家的发展。(2)画面内容示例:漫画中一个家长左手拿着钱,右手拉着一个小孩,着急地参加一个又一个的兴趣班,心里想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她的孩子被身上的篮球、吉他、画板、书本,压得直不起腰,满脸不情愿;她的旁边站着一个身上写有“某些早教机构”的人,热情地向这位家长介绍着“美术兴趣班”,头上还有一个写有“右脑开发、情商培养、创客潜质”的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寓意:讽刺了家长因起跑线焦虑和早教机构的宣传,盲目给孩子大量报班而使孩子负担过重、不堪重负的教育现象。【解析】【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探究结论的能力。答题时,要细读材料,感知材料的主要内容;认真阅读,全面准确捕捉信息;将材料内容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共性,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本题可结合材料一“不少家长在一些商家以营利为目的的宣传蛊惑下,‘起跑线焦虑症’日益严重,让不少早教行为呈现盲目、抢跑甚至荒唐的状况。”材料二“一方面,有的家长急于求成,对子女总是抱有‘过度期待’……另一方面,不少家长也是出于无奈……形成攀比、‘拼娃’的风气”“急功近利的教育并非育人之道,对个人来说难以获得全面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更难以培养出真正杰出的人才”分条概括作答。(2)解答此题要认真观察画面内容,注意细节,比如人物的动作、表情、图中的文字等。应先看清楚漫画的构成要素:“某些早教机构”的人、家长、孩子、几座兴趣班的大楼。妈妈左手拿着钱,右手拉着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去上一个接一个的兴趣班;孩子身上背了很多:篮球、吉他、画板、书本,不堪重负;一个身上写有“某些早教机构”的人,指着身后的“美术兴趣班”,向妈妈介绍“右脑开发、情商培养、创客潜质”,这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按顺序介绍即可。结合漫画的标题明确漫画的内容是讽刺家长“起跑线焦虑”,然后根据漫画内容分析其寓意,即“盲目抢跑,不想输在起跑线上,花费很多金钱和时间给孩子大量报班,结果孩子负担过重”。这样急功近利的教育要不得。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共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簌簌衣巾落枣花①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②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件不如我们的,总是少要工钱。那时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哥哥姐姐很早就辍学帮着维持家里的生计。③枣树旁边是水井。小时候,每到闲下来时,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树下抽几袋烟。傍晚的风从枣树叶子间吹过来,特别是枣花开的时节,闻着清甜的枣花香,吃着母亲烙的饼、腌的菜,感觉岁月安静而美好。④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白天,阳光照耀着绿色摇曳的枣树,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闪着串串黄色的微光;有月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⑤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铺满厚厚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⑥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⑦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甭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⑧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⑨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⑩我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⑪“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河南日报》2020年6月5日)8.文章主要回顾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从父亲的角度简要概括。9.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生活温情。请以第⑦段为例,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10.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枣花”,有什么作用?1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脉络清晰、有条理,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8.(1)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枣树,他经常乐于助人,勤快知足,任劳任怨。(2)闲下来的时候,父亲惬意地坐在枣树下抽几袋烟。(3)高一那年,父亲顶着经济压力,遵从“我”的意愿,支持“我”继续上学,“我”感动地流下眼泪。(4)考上了大学后,父亲为供我继续读完大学,辛苦干活,把枣子全都拿去卖掉,挣钱供“我”读书。9.(1)叙述性语言朴实,没有刻意的渲染,没有过多的修饰,“叫到了枣树下”、“吸了半天烟”、“一直在轻轻地颤抖”等词句通俗易懂,表现了父亲由内心挣扎、犹豫到最后下定决心让我继续上学的心理过程,蕴含对我的支持和疼爱。(2)人物语言朴实自然,“五妮啊”“家里的事你甭管”等词句富有生活气息,语言朴实,口语色彩浓厚,字里行间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期望、疼爱和支持。看似平淡,但蕴含温情。10.(1)枣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2)通过对枣花开时一家人乘凉、洗衣场面的描写,营造了温馨的氛围,表现了对那段岁月的怀念;(3)枣花是父爱的象征,塑造了一个为子女日夜操劳、默默付出的父亲形象,赞扬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突出主题;(4)枣花也寄托了我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11.(1)明暗线交织,条理清晰。将枣花作为明线,串起我和父亲关于枣树、枣花的故事,暗线则是父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怀念;(2)详略得当。略写了父亲种枣树、一家人在树下乘凉温馨场景;详写父亲顶着压力让我上学的事情,更能突出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重点突出,条理清晰。(3)采用时间顺序,小时候、高一时、上大学、毕业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使文章条理清晰,中心突出。【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文章第②段20多年前写了父亲在老家院里亲手栽下一棵枣树,他开朗乐观,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第③段写在闲暇的时间,父亲喜欢在枣树下悠闲的抽上几袋烟;第⑦⑧两段写父亲决定无论生活多艰难,也要供“我”读高中。第⑨段写为了挣钱维持生活和供“我”读高中父亲起早贪黑的干活,后来为供“我”读大学父亲更加辛苦忙碌。【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特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语段内容品味、理解、分析。从表达方式看,本段记叙与描写相结合,无论是记叙还是描写的文字语言均朴实无华,真实自然,“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表现了在家庭面临困境时,父亲在是否供我“读”高中这件事上的犹豫、矛盾的心情;而“父亲终于说话了”则表现了父亲经过一翻慎重考虑已下定了继续供“我”读书的决心;对父亲的语言描写情真意切,符合一个勤劳淳朴的农民这一身份,“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甭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口语化的语言朴实、亲切、自然,表达了一位普通的农民对女儿读书的重视及对女儿浓浓的爱。【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意象的理解。因为“枣花”一词既反复出现在文本中,也出现在文题中,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主题并结合题目的作用去理解分析。文章从头到尾大部分段落都写到了“枣花”,“枣花”起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使文章结构清晰;作者以枣花为背景,描写了一家人在枣树下的活动,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及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文中写父亲为家庭生计和供“我”读书辛苦挣钱,枣树是父亲种下的,“枣花”象征了父爱,以此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恩和思念及对伟大无私的父爱的赞美,从而彰显了文章主旨。【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脉络的梳理。解答此题要理解全文内容,理清段落层次,把握选材特点。本文以“枣花”这一意象组织材料,贯穿全文,在枣花这一背景下,写了我们一家在枣树下纳凉,“我”感受着枣花的清香,父亲辛勤的劳作挣钱卖枣子等情节。枣花贯穿全文,构成一条明晰的线索。文中写父亲栽枣树,为了全家的生计及供“我”读书不辞辛苦,体现了浓浓的父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重和感恩,父爱就是暗含在文中的一条线索;文章选材得当,中心突出,对父亲种枣树,乐于助人等情节写得简略,为了突出父爱这一中心,详细的写了父亲决定无论生活多艰难也要供“我”读高中,为了挣钱维持生活和供“我”读高中父亲起早贪黑的干活以及后来为供“我”读大学父亲更加辛苦忙碌等情节;全文以“小时候、上高一的时候、上大学、毕业后”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二)(共12分)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①最近,“复旦旧书店”在网上走红。“宝藏”“最美书店”……网友不吝溢美之词,探店爱好者纷纷慕名前往。其实,这家书店已驻扎存续将近20年时间,复旦师生广为知晓。它与复旦大学另一知识地标“鹿鸣书店”一样,成为校园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互联网大潮中这样的实体书店散发着独特魅力。②身处流量时代,知识和资讯仿若湍急河流。“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当下互联网语境下的知识景观。有的人难以自控,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被眼花缭乱的信息推着走,迷失于虚拟场景。而有些人则习惯于追逐信息片段或思想边角料,在网上阅读多是漫游式的,“日理万机”,“机不择食”,眼睛很忙碌,内心很焦虑。目光与拇指合谋,致使读者的理智和意志经常遭到劫持。这种走马观花式的网上阅读,少有思维的深潜,读者的感觉似乎很丰盈,但实质上多是视觉层面的愉悦,停留于浏览或浅阅读。正如,马克·鲍尔莱恩有言:“在网络中可以养成一种识读能力,它能加快沟通的速度,同时促使每个人的措辞和风格趋于同质化。但这些能力无益于习得知识;无益于形成别具一格的语言特征和行文方式;无益于获取持久连续的推理能力;无益于培养洞若观火的解读能力”。长此以往,恐怕无益于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③流量时代,究竟该怎样成就更好的阅读?一方面,在“形散”已经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想保证“神不散”,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阅读的时间可以碎片化,但阅读的内容不能碎片化,即要形成知识体系。因为没有目的的阅读,就如同没有购买需求的主妇进了大集市,熙熙攘攘,浮光掠影,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也要建构良好的阅读环境。因此,尽管时代在快速发展,网络阅读越来越普及、便利,我们的城乡社区依然需要一批优质的实体书店。实体书店的存在,仿佛一盏盏明亮的路灯,可以照亮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些人阅读模式化现象。近年来,在多方努力下,实体书店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些隐忧。如今,书店单一的卖书模式难以为继,实体书店只能错位竞争、强化体验功能,通过拓展业务单元、增强附属功能,寻找市场支点。但如果千篇一律地复制类似模式,过度放大书店的延伸功能,也容易偏离开办书店的初心。归根结底,还是要依托内容上的优质经营,让读者体验以书为中心。否则,过度开发读者的在场体验,可能会导致审美疲劳,甚至本末倒置。④流量时代,我们还应思考:面对过载的信息,如何作出选择?什么才是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既需要让传统书店在互联网场景中有存在感,也应当让流量化知识有价值依归和精神向度。“复旦旧书店”引发关注,彰显了互联网连接的力量。因此,不妨给予实体书店更多的网络能见度。与此同时,加强规范和引导,提升网络流量知识的品质。前不久,有网络平台与文化机构合作,联合启动“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借力智能推荐、智能搜索等技术,为大众化阅读提供精准导航,就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⑤让传统阅读更有时代感,让流量阅读更有深度,在二者之间达至某种平衡。这不仅关乎智慧,更关乎价值。(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6月1日,有删改)文本二在碎片化时代,获得优质的阅读内容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在海量信息中,读者要学会取舍,要明确区分各种阅读的类型与目的,据此审慎选择和平衡阅读的对象和方式,不要被所谓的排行榜、点赞等商业筛选机制所蒙蔽和干扰,对当前一些占据手机内存和我们大量阅读时间的无关紧要的信息源要学会辨别。目前一些资讯类APP,无意义的公众号,八卦、生活、情感类的无营养的话题都是吞噬时间的黑洞,应该及时定期清理,这既能实现阅读内容的聚焦,也能避免信息爆炸带来的焦虑感。(节选自《信息过量时代,如何克服阅读焦虑》)文本三有效的深度阅读加上主动的思考,往往会产生新的知识。当我们通过持续的有目的的阅读建立了自身的知识库,再经过思考和借助阅读笔记将各种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就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互联网时代,信息急剧膨胀,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读者对笔记也有了新的需求。目前已经有很多服务于碎片化阅读的适配工具,如数字笔记本、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便捷储存、标记、分类和检索,而且能满足多终端、跨平台记录的需求,实现在多场景下的知识获取,有助于读者将知识整合与内化。(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2.结合三段文本,概括在流量时代怎样才能做到更有深度的阅读。13.下面这则材料应该放在文本一的第几段?为什么?比如一些书店一改传统书店的模样,装修越来越豪华,设计越来越前卫,甚至出现了不少概念化的书店,如“咖啡书店”“餐饮书店”“景区书店”“宾馆书店”。而一摞摞的书籍,一本本的作品,却成为“网红书店”的文化摆设。这些书店吸引了不少的市民打卡拍照,但真正阅读的人少之又少。当书店变得景点化和表面化,它们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距离也就越来越远了。14.文本一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活泼。请结合第②段的内容,说说语言的生动活泼是如何体现的。【答案】12.(1)在阅读活动过程中,读者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建构良好的阅读环境,给予优质的实体书店更多的网络能见度。加强对流量知识的规范和引导,提升网络流量知识的品质。(3)区分、取舍信息,从而获得优质的阅读内容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4)阅读后主动地思考,借助笔记将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13.第③段。因为材料论述的是某些书店只是改造读者体验的外部环境,而忽视内容上的优质经营;而第三段则强调书店要依托内容上的优质经营,让读者体验以书为中心。否则,过度开发读者的在场体验,可能会导致审美疲劳,甚至本末倒置。材料和第3段的观点相符,因此放在第③段。14.①“日理万机”、“机不择食”化用成语,形象地写出了流量时代人们漫游式阅读状态,语言幽默风趣。②“目光与拇指合谋,致使读者的理智和意志经常遭到劫持”、“知识和资讯仿若湍急河流”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论述了人们在流量冲击下意志迷失的状态,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引用诗句,生动地写出了流量时代语境下知识景观的特点,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文化韵味。【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作答时锁定相关段落,找到相关语句概括即可。文本一第③段,“一方面,在“形散”已经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想保证“神不散”,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可知,在阅读活动过程中,读者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文本一第④段,“面对过载的信息,如何作出选择?什么才是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既需要让传统书店在互联网场景中有存在感,也应当让流量化知识有价值依归和精神向度。“复旦旧书店”引发关注,彰显了互联网连接的力量。因此,不妨给予实体书店更多的网络能见度。与此同时,加强规范和引导,提升网络流量知识的品质”可知,给予优质的实体书店更多的网络能见度。加强对流量知识的规范和引导,提升网络流量知识的品质。文本二,“在碎片化时代,获得优质的阅读内容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在海量信息中,读者要学会取舍,要明确区分各种阅读的类型与目的”可知,区分、取舍信息,从而获得优质的阅读内容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文本三,“有效的深度阅读加上主动的思考,往往会产生新的知识。当我们通过持续的有目的的阅读建立了自身的知识库,再经过思考和借助阅读笔记将各种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就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可知,阅读后主动地思考,借助笔记将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13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的理解与衔接。材料的内容“比如一些书店一改传统书店的模样,装修越来越豪华,设计越来越前卫,甚至出现了不少概念化的书店”是说书店某些书店只是改造读者体验的外部环境;“当书店变得景点化和表面化,它们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距离也就越来越远了”是说这些书店忽视了内容上的优质经营,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距离越来越远;这个观点与第③段“如今,书店单一的卖书模式难以为继,实体书店只能错位竞争、强化体验功能,通过拓展业务单元、增强附属功能,寻找市场支点。但如果千篇一律地复制类似模式,过度放大书店的延伸功能,也容易偏离开办书店的初心。归根结底,还是要依托内容上的优质经营,让读者体验以书为中心。否则,过度开发读者的在场体验,可能会导致审美疲劳,甚至本末倒置”内容相似,因此材料要放在第③段。【14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生动性与准确性。表达方式多样、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使用大量的修饰性的词语,都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具体找出句子分析即可。①“而有些人则习惯于追逐信息片段或思想边角料,在网上阅读多是漫游式的,‘日理万机’,‘机不择食’,眼睛很忙碌,内心很焦虑”。这句话中化用了“日理万机”、“机不择食”两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在网上阅读多是漫游式的”状态,使语言幽默风趣。②“目光与拇指合谋,致使读者的理智和意志经常遭到劫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身处流量时代,知识和资讯仿若湍急河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有的人难以自控,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被眼花缭乱的信息推着走,迷失于虚拟场景”,这两句话形象地论述了人们在流量冲击下意志迷失的状态,使语言显得生动有趣。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当下互联网语境下的知识景观”,这句话写出了当下互联网语境下的知识景观的特点,引用诗句增加了文章语言的形象性和文化韵味。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甲文】嗟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注: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③昃(zè),太阳偏西。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或异二者之为()②去之南都入学舍()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微斯人,吾谁与归?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18.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答案】15.①.为:心理活动,两种心情;②.去:离开,离家。16.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17.①.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中心);②.议论;③.记叙18.从家世贫苦了解人民的疾苦,从小立志苦读大通六经之旨奠定了儒家“仁爱”思想等方面回答。【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为:心理活动,两种心情。②句意: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去:离开。【16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微,没有;斯,这;谁与归,宾语前置,与谁归。【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及表达方式的理解。根据甲文“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乙文的“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揭示主题的作用。甲文选文阐述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表现了自己的旷达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讲述范仲淹小时候怎样读书的事,是记叙。【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弄懂文意,了解事件大意的基础上概括即可。从乙文可知,少年时的范仲淹就勤奋好学,虽然家庭极度贫困,吃不饱,穿不暖,但这都没有阻碍他上进的心,他之所以会经常告诫自己:“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从文中可知,是因为他读了《六经》,并精通其中的要领,由此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来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根据这些理解整理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乙】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长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太阳偏西才吃第二顿饭。终于,他领会并精通了六经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9.请自选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颔联。20.本诗的作者被贬官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未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9.用典,运用向秀、王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了对友人的怀念,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物是人非)惆怅和感慨。(或从炼字等角度赏析,言之有理即可)20.凄凉的巴山楚水、“闻笛赋”和“烂柯人”,“沉舟”和“病树”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被贬的辛酸、对友人的怀念、物是人非的惆怅等难以平静的心绪;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不乏刚健昂扬之气。作者选取意象,无论是悲还是喜,“皆着我之色彩”,历历分明。【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该句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故,可以加以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闻笛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对政治改革中被贬被杀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二十三年的感慨,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这两句写到凄凉的巴山楚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用“闻笛赋”和“烂柯人”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但“千帆过”“万木春”可以看出诗人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一句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据此概括出答案。四、作文(50分)21.还记得独臂女孩李欣雨吗?2008年,7岁的李欣雨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右手。面对磨难,她并不气馁,短短两三个月,就用左手练出了一手好字。今年高考,这个身残志坚的小姑娘更是考出了超出一本线96分的好成绩。突患重疾的安徽学子桂浩,在病魔的折磨下依然为梦想拼尽全力,忍受着全身20多处骨头的疼痛,坚持参加完今年高考,为自己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人生道路上,我们难免遇到一座又一座的高山,但只要翻过这些高山,便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平原、浩瀚壮阔的大海。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1)请以“成长的路上,我终于翻过那座山”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遇到了怎样的磨难和挫折,又是如何战胜的?(2)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对“磨难”的思考和认识。要求:①请按文体要求作文,600字左右。②不要套作,不要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例文一:成长的路上,我终于翻过那座山于我来说,2018年的经历无异于翻过一座山峰。然而现在再次回味那段经历,我竟然从苦涩中品出了一丝甜,就像山上的奇峰怪石,纵然危险也有一番风情。2016年,我小升初,当时我唯一的任务就是,考入好的初中,翻过那座山。六年的逍遥时光戛然而止,原本只在书上看到过的“两点一线式”生活硬生生地套在了我的身上。我已经习惯了放学回家先打开游戏,习惯了在父母无数声的催促后磨磨叽叽地拿起笔,习惯了不紧不慢优哉游哉地面对学校的生活……现在这座山要求我改变这一切。起初,我很抗拒。我开始抨击中国的应试教育,开始试图给省教育厅写信举报辅导班的“暴行”,试图以一己之力将生活拉回原来的轨道。我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座山峰,是每个人都必须翻越的。当我意识到我无法改变这一切时,已经过完了春节。那时,鞭炮声已经淡去,摆在我面前的是背不完的知识点、数不清的试卷。“还有四个月呢,不慌。”我对自己说。但当身边的同学陆续收到各重点初中的录取通知书时,我开始慌了。我试图把自己禁锢在书桌前,试图让自己钻入试卷,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在誓师大会上喊出的“决战小升初”之类的口号在现实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夏天终于来了,一起来的还有各重点初中往年的招生考试真题。卷子一张张做着,成绩一天天降着,我第一次感到了绝望。我仿佛站在半山腰,身后是万丈深渊,我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不顾一切地前进!时间,不允许我再犹豫;空间,不允许我再逃避!“你还记得自己的梦想吗?”父亲有一天突然问我。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震颤了一下。我记得,曾经有一个稚嫩的小男孩,坚定地举着拳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