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经典卫星气象学课件2_第1页
大学经典卫星气象学课件2_第2页
大学经典卫星气象学课件2_第3页
大学经典卫星气象学课件2_第4页
大学经典卫星气象学课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气象卫星基本知识气象卫星的轨道1轨道参数和卫星轨道2气象卫星的发射3气象卫星系统4开普勒第一定律卫星运动的轨道是一个圆锥截线,该截线的一个焦点与地球的质心相重合。§2.1气象卫星的轨道开普勒第二定律卫星的地心向径,即地球质心与卫星质心间的距离向量,在相同的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开普勒第三定律

卫星运行周期的平方,与轨道椭圆长半径的立方成正比且为一常量,而该常量等于地球引力常数GM的倒数。(1)对于第一定律,卫星运动轨道是一圆锥截线,其表示式为:式中e=c/a是偏心率,a是半长轴,c是焦距,P=r(1+ecosθ)是半通径,θ是矢径r与半长轴a的夹角(真近点角)。偏心率是决定轨道形状的主要参数:①当e=0时,c=0,P=r=a,卫星轨道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圆形轨道。②当e<1时,卫星的运动轨道是以地心为一焦点的椭圆形轨道。其C≠0,焦点与椭圆中心不重合,而半通径p=a(1-)。③当e=1时,运动轨道是以地心为焦点的抛物线。焦距与半长轴相等。运动物体沿抛物线轨道飞离地球,成为太阳系的人造卫星。④当e>1时,运动轨道是以地心为焦点的双曲线,c>a,运动物体沿双曲线轨道飞离地球和太阳系,成为银河系中的一个星体。(2.7)(2)根据第二定律,有

式中dA是半径在dt时间内扫过的面积,h是一常数。卫星在椭圆轨道上的总能量为:

式中m为卫星质量,r是卫星的矢径,µ=GM为开普勒常数,G是万有引力常数,M是地球质量。可得卫星在轨道的速度为:(2.11)称为卫星活力公式,可计算出卫星在轨道上任一点的速度。由此得到卫星在近地点的速度为:(2.12)(2.13)(2.14)(3)、根据第三定律可确定卫星的周期:

可见卫星的周期仅决定于轨道的长半轴。(2.15)二、卫星的入轨速度与轨道的形状

卫星的轨道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抛物线或双曲线。卫星轨道的形状只取决于火箭将它送入轨道时一瞬间的速度-入轨速度。卫星环绕地球运行时,作用于它的有地心引力、离心力。离心力的大小决定于卫星速度。离心力小于地心引力,物体要落回地面。离心力等于地心引力时,就作平衡的圆周运动,而成为卫星。速度增大到离心力大于地心引力时,平衡的圆周运动被破坏将作椭圆运动。速度再加大,其运动轨道将为抛物线或双曲线。1、实现圆型轨道的条件是卫星入轨速度:离心力=地心引力Vc是卫星入轨速度,也称做环绕速度。如果物体在地面附近发射,则以r=R(地球半径)=6370公里代入上式,并记这时的Vc为V1,便有

V1=7.912千米/秒。这是卫星在地面发射入轨时所需要的最小速度,把它称做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在某高度作圆轨道运动,除速度必须等于环绕速度外,而且要求入轨速度方向必须与地面平行。(2.16)(2.17)圆轨运动:速度和入轨方向2、作椭圆轨道运动需要的条件如果卫星入轨速度进一步加大,其离心力加大到使卫星脱离地球引力场,即a→∞,则由活力公式得

可见,当卫星达到速度时,就演变为行星,轨道也不是椭圆形,而是双曲线。因此卫星作椭圆轨道运动所需的入轨速度应满足

Vp=>V椭>VcVp称做抛物线速度。若将卫星在地面附近作环绕速度的Vc=V1代入Vp式,并把此时的Vp记为V2,得

V2=11.2千米/秒称为第二宇宙速度、逃逸速度,是地面发射行星所需的最小速度。(2.18)如果卫星的离心力大于太阳引力则卫星脱离太阳系进入银河系,其速度为

V3=16.9千米/秒为第三宇宙速度。§2.2

轨道参数和卫星轨道

1、卫星的轨道参数:描述卫星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

截距:卫星运行一个周期地球赤道所转过的距离。卫星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不停自转,卫星沿规定转一周约2小时,地球自转需24小时,每小时转过15度,所以卫星一个周期在赤道的截距是30个经度。高度:卫星轨道离地球表面的距离;升交点和降交点:卫星运行一个周期自南向北与地球赤道的交点为升交点,自北向南与地球赤道的交点为降交点。星下点:卫星与地球中心连线在地球表面的交点称星下点。由于卫星的运动和地球的自转,星下点在地球表面形成一条连续的轨迹,星下点常用经、纬度表示其位置。卫星轨道参数倾角: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周期:卫星沿其轨道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偏心率e:轨道的半焦距与长半轴之比。轨道长半径a:轨道在长轴方向由轨道中心到轨道上的距离。近地点角:指卫星在轨道平面内升交点与近地点直接的夹角。此外还有平均近点角,卫星真近点角,偏近点角E和轨道数…其它一些轨道参数2、气象卫星的轨道(1)、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轨道

指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取向。由于这种轨道的倾角接近90°,卫星要在极地附近通过,所以又称它为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轨道,简称极地轨道。近极地太阳同步和地球静止轨道的示意图

FY-1系列1)、太阳同步轨道的实现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跟随地球一起公转的轨道平面作平动,相对太阳的取向的改变为:360°,所以轨道平面每天取向的改变(转过的度数)为360°/365天=0.985°/天≈1°/天。为了使轨道平面相对于太阳始终有固定的取向,必须克服轨道平面每天大约1°的取向改变。对此,可以利用因地球的扁率引起轨道平面的进动去抵消它。选定合适的倾角,使轨道平面自西向东进动正好为1°/天左右,就抵消了轨道平面取向的改变,实现太阳同步轨道。

1由于太阳同步轨道近似为圆形,轨道预告、接收和资料定位都很方便;3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可以观测全球,尤其是可以观测两极地区;2利于资料的处理和使用;4在观测时有合适的照明,可以得到充足的太阳能。太阳同步轨道的优点太阳同步轨道的缺点①可以取得全球资料,但观测间隔长,对某一地区,一颗卫星在红外波段取得两次资料;②观测次数少,不利于分析变化快,生命短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③相邻两条轨道的资料不是同一时刻,这对资料的利用不利。

(2)、地球同步卫星轨道

地球同步卫星轨道是卫星轨道的倾角等于0°,赤道平面与轨道平面重合,则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并且卫星的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04秒),其旋转方向相同,这样的轨道称做地球同步卫星轨道。从地面上看,轨道上的卫星好象静止在天空某一地方不动似的,所以又叫做静止卫星轨道。这样的卫星称静止卫星。

近极地太阳同步和地球静止轨道的示意图

FY-2卫星图片

静止卫星的高度可以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算得:

(2.59)1)、地球同步轨道的实现

A、实现理想的静止卫星轨道必须满足下述条件:

①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同向运行,

②卫星轨道倾角为0°,即赤道平面与轨道平面完全重合,

③轨道偏心率e为0,即轨道是圆形的,

④周期为23小时56分04秒。

B、实际的静止卫星轨道:不可能是圆形,而带有点椭圆形,在一天当中,卫星的轨道半径有时大有时小。当轨道半径偏大时,卫星速度减小,其相对于地球就要向西漂移,当轨道半径偏小时,卫星速度加大,就要向东漂移。所以一天之内,卫星要作东西向漂移。同时,卫星轨道倾角也不正好是0°,常有1°的倾角;若不考虑其它因素,卫星在一天内将作南北漂移。如若卫星轨道即带有一点椭圆形,又有一点倾角,则卫星的星下点轨迹是上述两种结果的合成,使得每天的星下点轨迹在赤道两侧呈“8”字形摆动。

根据(2.11)式可以求得静止卫星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

2)、静止卫星轨道的有效利用

地球同步卫星轨道是赤道上空约35860公里高处的圆形轨道,尽管这条轨道的圆周很长,但是由于连续不断地发射静止卫星,卫星的位置迟早会出现拥挤现象,静止卫星只能在唯一的这条轨道上。同时即使不考虑卫星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假如卫星过于接近,也存在相邻卫星间的电波干扰问题;这就是从地面向卫星发射电波,它附近的卫星就会收到,从而产生干扰。为防止卫星间的相互干扰,要求地面站具有高方向性定向窄波束天线。例如对于3°间隔的卫星,波束宽度应小于2±0.5°,若每隔3°放置一颗静止卫星,绕地球一圈可放120颗静止卫星,则两个相邻卫星的圆周弧距为:△S=2π(R+H)/120°=2210.04(km)

静止卫星的使用价值很高,各国都希望尽早发射自己的卫星,世界各国又都集中在欧洲、亚洲,非洲这一带,南北美洲国家也很集中,但是卫星的位置是有限的,这就涉及到如何合理地、有效地使用静止卫星轨道。

3)、卫星食

①卫星食:当太阳、月亮和地球依次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时,太阳被月亮挡住,就出现日食;当太阳、地球和月亮处于一条直线时,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就发生月食。人造卫星也会发生这种情况,若太阳、地球和人造卫星在一条直线上时,人造卫星进入地球阴影区,就出现卫星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也出现卫星食。卫星食的时间长短,决定于卫星高度和卫星经过各地的地方时时间。

日环食月食静止卫星食示意图4)太阳干扰:当太阳、静止卫星和地球上的接收天线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面接收天线正好对着太阳。在卫星进入接收天线波束期间,在强烈的太阳射电噪声影响下,接收电波受严重干扰,地面接收天线收不到讯号,这样的干扰称太阳干扰。这种情况在春分和秋分前后连续数天发生,受干扰的时间的长短随天线直径大小而异。

“日凌中断通信”现象

高度高,视野广一个卫星可对南北70°S--70°N,东西140个经度,约占地球表面1/3约1.7亿平方公里进行观测;连续观测约半小时提供一张全景圆面图,特殊需要时,3-5分钟对某小区域进行一次观测;云系演变特别是生命短,变化快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如果把间隔为5分钟的图片连接成电影环,可以连续观察天气云系的演变。静止卫星的优点静止卫星的缺点①它不能观测南北极区。②由于其离地球很远,若要得到清楚图片,对仪器的要求很高。③卫星轨道有限。

垂直上升转弯飞行自由飞行卫星入轨此段,火箭很大很重及空气密度大,大气的阻力也大,所以火箭垂直缓慢穿过大气层,仅几秒时间;火箭垂直穿过稠密大气层后,制导系统控制下转弯进入转弯飞行段,将火箭引向预定轨道;主要火箭荷重已脱离,剩余火箭及卫星在空间靠惯性自由飞行,以节省燃料;火箭达预定高度、速度,点燃第三级火箭,到卫星轨道应具有高度、速度和方向,卫星与火箭分离,进入轨道。§2.3、气象卫星的发射

1.卫星的发射和入轨过程

人造卫星是火箭技术迅速发展的结果。为了将卫星送入轨道,一般采用多级火箭。当第一级火箭点火后,整个火箭便慢慢地离开发射台,第一级火箭级燃料烧尽时,将壳体分离抛弃,得速度V1;然后第二级点火,第二级推进剂烧完,又把壳体抛弃,速度增量V2;接着第三级点火,速度增量为V3,最终速度为V1十V2十V3。

卫星发射过程

2、静止轨道卫星的发射

静止卫星轨道是离地面高度约35860公里的赤道平面轨道,用火箭一下子送到这样高的轨道,需要花费相当巨大的能量,先由火箭把卫星发射到180-250公里的低高度轨道上,称暂定轨道或初始轨道。当运行到与赤道平面相交处,点燃火箭,使卫星进入远地点高度为35860公里的偏心率很大的椭圆轨道,叫转移轨道。当卫星沿转移轨道运行几圈后,到达远地点赤道上空时,点燃远地点发动机使卫星获得速度增量,偏离椭圆轨道。卫星切线速度Vo轨=3.07千米/秒时,卫星便进入接近预定的圆形轨道,称为漂移轨道,也叫近静止轨道,最后用小推力喷嘴,修正最后发射误差,把卫星送到静止卫星轨道上。

气象卫星通常由基本卫星系统和探测仪器设备系统两部分组成。基本卫星系统的任务是保障探测系统正常工作,包括卫星姿态控制,能源的供给,温度控制和指令通讯系统。探测设备系统是各种探测仪器。

1、卫星的姿态

卫星的姿态是指卫星在空间相对于轨道平面,地球表面或任何坐标系的固定取向,它决定卫星仪器对地面的观测方式和资料的可利用性。仪器正对地面观测,图片对称,比例一致。仪器斜对地面观测,图片被压缩或拉长,比例不一,不利于应用。为此必须对卫星的姿态作控制。

§2.4气象卫星系统(1)自旋稳定:卫星围绕自身对称轴以一定角速度旋转,在没有空气阻力下,卫星的角动量守恒,自转轴方向始终不变,这种使卫星稳定下来的方式称自旋稳定。泰罗斯卫星采用“平动式”自旋稳定,仪器装在卫星底部,卫星绕地球旋转时,只有部分时间取得资料。以后的艾萨和静止卫星采用“滚轮式”自旋稳定,自旋轴与轨道平面相垂直,仪器装在卫星侧面,当仪器转到朝向地面时进行观测,卫星能在整个周期内获得资料。TIROS-1卫星未来美国第5代静止气象卫星工作示意图(2)三轴定向稳定:三轴定向稳定是卫星在三个方向上保持稳定。如图,三个轴是:(a)俯仰轴,与轨道平面垂直,控制卫星上下摆动,(b)横滚轴,平行于轨道平面,且与轨道方向相一致,控制卫星左右摆动,(c)偏航轴,指向地球中心,控制卫星沿轨道方向运行。在卫星绕地球转动一圈中,轨道方向改变360°,偏航轴与横滚轴的方向也要改变360°,才能保持卫星姿态稳定。

(3)重力梯度稳定:由于地球对一个物体的引力随高度而减小,所以地球重力场是不均匀的,有重力梯度。当卫星在重力场内运动时,因受重力梯度的作用,使卫星趋向一个平衡位置,由此实现重力梯度稳定。

2、卫星在静止轨道上位置的控制由于地球引力的不均匀和太阳、月亮引力的作用,常使卫星漂移静止轨道,如不加控制,这种偏离会愈来愈大,以至卫星超出地面接收天线的波束范围,接收不到卫星讯号。为消除卫星的漂移,在卫星上装有轴向和横向两个气体喷射推进系统,通过喷气产生反作用力,实现卫星漂移的修正。

3、卫星的结构和形状卫星的结构不仅能经得起剧烈的力学环境,而且要做得尽量以保证星上专用设备的重量。卫星的形状常与其采用的姿态稳定方式有关,如自旋稳定的卫星,相对自旋轴的重量分配平衡,做成圆柱形。三轴定向稳定的卫星,形状不限,但为了利用太阳能,常将太阳电池翼板伸出。重力梯度稳定的卫星常做成哑铃型。4、卫星的电源

能否正常地向卫星上各种仪器供电,常是卫星成败的重要问题,初期发射的卫星,一般用蓄电池电源,但是其贮存电能有限,在短期内就会用完,一旦没有电,卫星就要停止工作;由于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且太阳电池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和寿命长,故目前大多数卫星都采用太阳电池。也有采用原子能和化学电池的。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