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试题_第1页
常德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试题_第2页
常德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试题_第3页
常德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试题_第4页
常德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常德市一中2019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卷生物(A)一、选择题1。下列概念与实例的相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相对性状——豌豆的高茎与矮茎 B.纯合子--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C.等位基因——基因A和a D。杂合子-—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是对遗传学基本概念的考查,需要学生掌握相对性状、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等基本概念。【详解】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豌豆的高茎与矮茎符合“同种生物”与“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A正确;纯合子是指由相同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其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都是纯合子,B正确;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基因A和a属于等位基因,C正确;杂合子是指由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是纯合子,D错误。2。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女孩,这对夫妇可能的基因型组合是()A.aa×aa B.AA×AA C.Aa×Aa D。Aa×aa【答案】C【解析】【分析】白化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则患白化病的女孩基因型为aa,则正常夫妇的基因型是Aa和Aa。【详解】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双亲正常生出患病的孩子,说明双亲都是杂合子.故选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基因型为YyRr的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共有()A.1种 B.2种 C。3种 D.4种【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详解】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

因此,子代的表现型共有4种,即D正确。

故选D.4.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aabb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后代的基因型比例()A。9:3:3:1 B。1:1:1:1 C.3:1:3:1 D。3:1【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详解】AaBb与aabb杂交,求其后代的基因型:先分解为二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有2种基因型(1Aa∶1aa),同理,Bb×bb→后代有2种基因型(1Bb:1bb),因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故知AaBb×aabb杂交后代中基因型比例为(1∶1)×(1∶1)=1∶1∶1∶1;即B正确。故选B。5.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某时期,该细胞的名称是()A。初级卵母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C。次级卵母细胞 D.次级精母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图示细胞中着丝点分裂,且无同源染色体,而且细胞质将要不均等分裂,故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C正确。故选C。6.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和DNA之比()A.1:2 B.2:1 C。1:1 D。4:1【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加倍,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与DNA数目之比是1:2。【详解】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每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和DNA之比1:2。故选A。【点睛】解题关键能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特别要注意着丝点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7。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是()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B.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C。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D。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答案】C【解析】【分析】1、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正确;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错误。8.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夫妇妻子患红绿色盲,丈夫色觉正常,他们所生女儿患色盲的概率是A1 B。1/2 C。1/4 D.0【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初步判断出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其次再根据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推断其后代的基因型、表新型及概率。【详解】根据题干中“某夫妇妻子患红绿色盲,丈夫色觉正常”,可推知丈夫的基因型是XBY,妻子的基因型为XbXb(B表示正常基因,b表示色盲基因),因此其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儿子的基因为XbY,即其女儿不患色盲,儿子全患色盲。故选D。9.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侵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A.DNA B.蛋白质 C.DNA和蛋白质 D.整个噬菌体【答案】A【解析】【分析】噬菌体属于DNA病毒,只含有DNA和蛋白质外壳两种成分,不含有RNA。【详解】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时,蛋白质吸附在细菌外,把DNA注入进去。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10。下列各图中,图形○

分别代表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在制作脱氧核糖核酸模型时,各部件之间需要连接,下列连接中正确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分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1分子脱氧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含氮碱基和1分子脱氧核糖组成,含氮碱基连接在1号碳原子上,磷酸连接在5号碳原子上。【详解】由脱氧核苷酸的组成和连接方式可知,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时,各部件之间需要连接都正确的是B。故选B。11.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皮肤、黏膜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核酸C.艾滋病病毒主要破坏人体B细胞 D。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详解】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B错误;艾滋病病毒主要破坏人体T细胞,C错误;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防卫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2。某双链DNA分子中,胞嘧啶(C)占全部碱基的30%,则鸟嘌呤占全部碱基的A。10% B.20% C.30% D。40%【答案】C【解析】【分析】双链DNA分子中,A=T,C=G,因此,嘌呤数等于嘧啶数。遇到碱基数目或碱基比例问题时,可采用简要的图示进行分析计算。【详解】由题意,C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30%,由于双链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C=G,因此,G也占全部碱基的30%,选C项。13.完成DNA分子复制所需的条件中,下列哪项是最合理的①模板②原料③能量④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有关DNA分子的复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DNA复制过程为:

(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2.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3.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详解】DNA分子复制所需的条件有: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时期、条件、特点、方式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4。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每个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B。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基因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答案】A【解析】一条染色体上有1或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因此一条染色体上也有很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项错误,B、C项正确;由于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D项正确.【点睛】理清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5.mRNA一段碱基序列是…A—U—G—U—A—C…它包含的密码子个数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答案】B【解析】【分析】遗传密码: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做1个密码子.【详解】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此mRNA碱基序列共6个碱基,它包含的密码子个数有2个.B正确。A、C、D不正确。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密码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生物发生定向的基因突变C.生物发生定向的基因重组 D。生物发生定向的染色体变异【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过程是生物进化的过程,即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A正确;B、基因突变发是不定向的,B错误;C、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不会定向改变,C错误;D、染色体变异属于突变,也是不定向的,D错误。故选A.17.下列有关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基因发生突变,该基因控制的生物体性状不一定改变D.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与环境无关【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合成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表现型才会相同.【详解】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基因也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B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发生突变,该基因控制的生物体性状不一定改变,C正确;生物体的性状受基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D错误;故错误的选D。18。化学物质X导致核苷酸序列发生如下改变。这种变化属于()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不可遗传变异【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DNA复制的过程中,基因突变能为生物的变异提供最初的原材料。【详解】图中显示,化学物质X导致DNA的核苷酸序列发生了改变,即图中碱基排列顺序中发生了单个碱基的替换,即由G变成了T,结合分析可知,这种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即A正确。故选A.19.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后代个体之间的性状总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原因是()A。基因重组 B。基因分离 C。染色体变异 D。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详解】通过有性生殖实现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此可知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后代个体之间存在性状上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即A正确。故选A。20.二倍体水稻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共24条染色体。那么水稻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染色体()A.2条 B。4条 C.8条 D。12条【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详解】二倍体水稻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共24条染色体,则水稻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染色体数目为24÷2=12条,即D正确。故选D。21.下列不属于对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措施的是A.B超检查 B.羊水检查C。孕妇血细胞检查 D。心理咨询【答案】D【解析】孕妇B超检查属于产前诊断,A错误;胎儿羊水检查属于产前诊断,B错误;孕妇血细胞的检查属于产前诊断,C错误;心理咨询不属于对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措施,D正确;答案是D.【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名师点睛】知识拓展: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手段主要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优生措施: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等。22。利用高产不抗病小麦和低产抗病小麦,经过杂交,多次自交,选择培育出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这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是()A。基因工程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分析】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高产不抗病小麦和低产抗病小麦杂交然后自交得到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该育种方式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故选D。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育种方式及原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3.在生物学育种中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是A。诱变育种 B。杂交育种 C。基因工程育种 D.单倍体育种【答案】B【解析】【分析】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杂交可以使双亲的基因重新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为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详解】根据题干中“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可判断,该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它可以将双亲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结合于一体,或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起来,产生在各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正确选择亲本并予以合理组配是杂交育种成败的关键.故选B项。【点睛】有关杂交育种的概念、原理及优缺点:1。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2.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3.优点: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4。缺点:不会产生新基因,且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育种过程缓慢,过程复杂。24.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科学家应用X射线和化学诱变剂处理大豆,选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的大豆新品种。这种育种方法属于()A.诱变育种B.杂交育种C.多倍体育种D。单倍体育种【答案】A【解析】应用X射线和化学诱变剂处理大豆均可导致大豆发生基因突变,这种育种方法属于诱变育种,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25.关于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是()①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③提取目的基因;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A。③①②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②①④【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详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故选D。【定位】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26。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C。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D.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水生植物【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详解】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不是种群,A错误;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属于种群,B正确;C、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C错误;D、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水生植物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D错误。故选B。27.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40%,aa基因型个体占20%,Aa基因型个体占40%。则A的基因频率为A.0。6 B。0。4 C.0.3 D。0。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已知,AA=40%,aa=20%,Aa=40%,则A的基因频率=40%+1/2×40%=60%,故选A。28。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地理隔离C。地理隔离一定导致产生生殖隔离D。生殖隔离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答案】A【解析】【分析】生殖隔离一旦形成,新物种就产生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详解】AD、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正确;D错误;B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产生进化,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B错误;C错误;故选A。【定位】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点睛】知识拓展: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现象.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会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会经过生殖隔离。29。公鹿往外用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现代公鹿角发达是以下哪一过程作用的结果A。用进废退 B.定向变异 C。自然选择 D。由神创造【答案】C【解析】达尔文认为,古代的公鹿的鹿角存在着发达和不发达的变异,公鹿之间为争夺配偶要进行生存斗争,由于生存斗争,有发达鹿角的公鹿能够得到配偶并把这种变异遗传下去,这是适者生存;没有发达鹿角的公鹿因争夺不到配偶,其变异就不会遗传下去,这是不适者被淘汰。这样经过一代代的选择进化,就成了今天的有发达鹿角的公鹿。可见现代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C。3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C.有性生殖的出现,减缓了生物进化的步伐或物种多样性的形成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与生存斗争无关【答案】A【解析】【分析】共同进化就是同种生物之间、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详解】A、生物多样性形成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A正确;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如狼的灭绝,羊会因为天敌减少而导致进化的速度变慢,B错误;C、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或物种多样性的形成,C错误;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与生存斗争有关,D错误.故选A。31.概念图中的a、b分别代表()A.细胞外液、内环境 B。血浆、细胞内液 C。血浆、内环境 D。内环境、血浆【答案】C【解析】【分析】血浆可以和组织液进行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交换;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最后进入左右锁骨下静脉,即淋巴最后注入血浆。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外界环境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内环境运输到组织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通过内环境运输到肺泡和肾脏,通过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详解】AD、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则a表示血浆,A和D错误;BC、细胞只能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内环境,图中b表示内环境,因此,B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内环境的组成,以及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再根据题意作答。3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水 B.葡萄糖 C。血红蛋白 D。血浆蛋白【答案】C【解析】水、葡萄糖、血浆蛋白均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选C。【点睛】内环境存在与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举例归类类别物质举例存在的营养物质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甘油代谢产物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抗体、溶菌酶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不存在的细胞内特有呼吸酶、血红蛋白、DNA聚合酶、糖原细胞膜上的载体、受体消化道中的消化酶不被吸收的麦芽糖、纤维素3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稳态只需要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C。目前普遍认为人体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的多少,A正确;B、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故稳态不只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来维持,B错误;C、目前普遍认为人体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C错误;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不完全相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故选A。3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B。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维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维持稳态需要各种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详解】A、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A错误;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D、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因此维持稳态需要各种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D正确。故选A。35.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强度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电位为()A.外正内负 B。外负内正 C。外正内正 D.外负内负【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K+外流,产生静息电位,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接受刺激后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即B正确。故选B。36.神经纤维受刺激时,下列哪项能表示受刺激部位(箭头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A. B。C. D.【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详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的产生和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7.下列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与其分泌的激素的搭配中,不正确的是A.性腺——性激素 B。垂体-—促甲状腺激素C.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 D。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答案】C【解析】【分析】性腺分泌性激素;垂体的腺垂体部分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而不是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故C错误。【点睛】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38。图示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其中“甲”代表()A。垂体 B。大脑皮层 C.肾脏 D.脑干【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由分析可知,图中的甲为垂体,因为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合成并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即A正确.故选A.【点睛】熟知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和合成部位是本题的易错点。39。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错误的是()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A

作用途径

体液运输

反射弧

B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C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D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A。A B。B C。C D。D【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但二者又是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的。【详解】A、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故A项错误.BCD、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反应迅速,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BCD均错误。故选A。考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点评:本题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属于简单题.40。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中①属于反射弧的是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②上有神经节,所以②是传入神经,则①是感受器,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反射弧的成分。二、填空题41.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黄色圆粒。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孟德尔通过研究发现了自由组合规律。(1)孟德尔研究的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黄色和__________。F2中,圆粒:皱粒=___________.(2)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包括__________(从下列叙述中选填序号)。①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②F1在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③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3)为验证假说,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请完成测交实验遗传图解: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4)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_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答案】(1)。圆粒(2)。3:1(3).①②③(4).Yr(5)。YyRr(6).绿色圆粒(7).等位【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四种,比例是1:1:1:1,可以用测交实验进行验证。【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由于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黄色圆粒,说明孟德尔研究的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黄色和圆粒。F2中,圆粒:皱粒=3:1。(2)孟德尔在解释自由组合现象时,认为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F1在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并据此对杂交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即包括了①②③。(3)为验证假说,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F1的基因型为YyRr,能产生YR、Yr、yR、yr四种配子,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有YyRr、Yyrr、yyRr、yyrr,表现型依次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由此可知遗传图解中的①、②、③分别是Yy、YyRr、绿色圆粒。(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点睛】熟知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验推理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42。下图表示遗传信息在细胞中的传递过程,①~④为分子。据图回答:(1)在细胞核内,由分子①形成分子②的过程叫做________,催化该过程的酶是________。②表示的分子是_______,它的一段碱基序列为—AUGGCU—,则其对应的DNA模板链的碱基序列是________。(2)在核糖体上由分子②形成分子④的过程叫做________,在此过程中需要③________的参与.(3)由图可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基因控制________合成来实现的。【答案】(1).转录(2)。RNA聚合酶(3).mRNA(4).—TACCGA—(5)。翻译(6)。tRNA(7).蛋白质【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分子①是DNA,分子②是mRNA,分子④是多肽,分子③是tRNA,分子④为多肽链,由分子①形成②的过程称为转录,需RNA聚合酶催化,由分子②形成分子④的过程叫作翻译。【详解】(1)由分析可知,由分子①DNA形成分子②mRNA的过程叫做转录,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催化该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分子②的一段碱基序列为—AUGGCU—,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其对应的DNA模板链的碱基序列是—TACCGA—.(2)在核糖体上以分子②mRNA为模板形成分子④多肽链的过程叫做翻译,在此过程中需要③tRNA作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3)由图可知,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了对性状的控制。【点睛】准确识别图中数字所示物质的名称并突破转录、翻译生理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3。下图甲表示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图乙是图甲中①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__。(2)图甲所示的反射弧由感受器、__________、神经中枢、传出神经、_________五个部分组成。(3)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___________信号的形式传导的。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两侧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内外两侧电位变化成__________,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电位差,使兴奋向前传导.(4)兴奋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是通过图乙所示的___________来传递的,该结构由突触前膜、②所示的____________及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此处传递兴奋的物质是___________。【答案】(1)。反射(2).传入神经(3).效应器(4)。电(5).外负内正(6).突触(7)。突触间隙(8).神经递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