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韵。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学习目标:1.感知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2.初步掌握情景交融、以景显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3.体会本文严谨呼应的结构。4.分析结构中所体现的手法。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感知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2.熟悉掌握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一、作者、背景及题解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个人性格抑郁善感,在文学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2.背景介绍: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3.题解:“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故”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二、听读课文,理清文意

故都的秋(1)千里赴北国尝秋(2)江南秋意(慢润淡)(3)感秋(4)知秋(5)啼秋(6~10)叹秋(11)赞秋(12)赞秋无国界,深知北秋味(13)南国秋色味不浓(14)折寿欲留故都秋三、思+议:

1.阅读全文,感受故都的秋留给作者的整体印象。清、静、悲凉。2、阅读过程中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之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第一段、最后一段、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3、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试用简短的语句为每个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提示文章3到11自然段)2.秋景图第3段:庭院清秋第4段:秋槐落蕊第5段:秋蝉残声第6-10段:秋雨话凉第11段:秋果奇景展评:庭院清秋(1)庭院清秋图青天蓝朵秋草“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都突出清;“破屋、破壁”:破败萧条;“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视觉色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显示出环境的清、静、悲凉。(蓝绿)(蓝色)(黄色)冷色调秋槐落蕊(2)秋槐落蕊图:视觉:落蕊,树影,灰土,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微细极柔软”。通过视觉和触觉等多感官描写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秋蝉残声(3)秋蝉残鸣图:作者写秋蝉的目的何在?强调静。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清、静。衰弱的蝉声又能够唤起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谓,更添悲凉,加“浓”秋味。秋雨话凉(4)秋雨话凉图:

雨声、雨态、雨感——息列索落。“下得……下得……下得……”排比句,将“奇、有味、更像样”三个中心词的间距拉长,让读者在阅读中有充分的回味余地。人们的青布单衣和缓慢悠闲的声调“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更衬托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思考:作者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穿着•神态动作•言语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体味淡泊而悠远的生活态度,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之情,热爱如此之秋。展评:(5)秋果奇景图:

前四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容易理解,而“秋日胜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从中又是怎样透出“悲凉”的气息?展评:①枣树淡绿微黄的颜色是典型的秋的衰败的颜色。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②秋天的果树,是一种奇景,作者对秋是热爱歌颂的,但是歌颂中带着悲凉的情感基调,所以说是“清秋佳日”。“秋日胜果”的环境,更能折射出作者“悲凉”的心境。小结“清”体现在色调“静”体现在声音“悲凉”体现在景物中营造了清丽、宁静而略带忧伤的美,景物中渗透了作者落寞和感伤。整体意境是:清、静、悲凉。作业1、优化方案完成2、以冬季的景为描写的内容,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景显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本文严谨呼应的结构。2.分析结构中所体现的手法。交流展示:以冬季的景为描写的内容,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景显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8min)一、文章结构(5min)

故都的秋总起(1)千里赴北国尝秋(2)江南秋意(慢润淡)分写(3)感秋(4)知秋(5)啼秋(6~10)叹秋(11)赞秋叙描议论(12)赞秋无国界,深知北秋味总结(13)南国秋色味不浓(14)折寿欲留故都秋①: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②:3~12分写,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景,赞美北国之秋。③: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清、静、悲凉二、思+议:(分小组自由讨论为主)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为什么也写到了江南之秋?展评:(1)形成对比。

南国的秋本体北国的秋

黄酒

白干

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甘甜可口回味不永

(慢、润、淡)(清、静、悲凉)喻体醇香清雅后劲十足不浓易饿

味淡逗玩邀宠

有味耐饥味浓跋涉千万对比

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更能衬托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之情,感人至深。本文2和13自然段相互呼应,试问还有其他段落前后呼应吗?展评:第1自然段写作者在去故都之前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感受,第14自然段写在离开故都之后的对故都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这样前后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严谨。(2)结构上前后呼应。2.写景状物散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和描写,然而本文却同时使用了别的表达方式,请结合第12段谈谈你的看法。展评:(1)采用议论;(2)为了突出北国之秋、故都之秋。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使得整个文章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思议总结:

文中的景虽散,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情景交融,形散神不散。开头结尾都以南北之秋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主要描写故都的秋景,表现作者心境,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故都之秋。首尾呼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酣畅淋漓。拓展探究: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5min)展评:1、客观方面: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这些确实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2、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