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4/13/wKhkGWWOAr6ASMciAAMVx-XJnqU965.jpg)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4/13/wKhkGWWOAr6ASMciAAMVx-XJnqU9652.jpg)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4/13/wKhkGWWOAr6ASMciAAMVx-XJnqU9653.jpg)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4/13/wKhkGWWOAr6ASMciAAMVx-XJnqU9654.jpg)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4/13/wKhkGWWOAr6ASMciAAMVx-XJnqU96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论语》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李泽厚从中总结出中国的“乐感文化”,他认为“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多重内涵。“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爱。“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由于“乐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这就迫使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所以才会要求我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材料二:“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B.“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从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C.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D.“乐观”是一种表现为虽然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但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对“乐感文化”的内涵进行阐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B.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C.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都有一定关涉。D.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粗疏与细致之别。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乐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项是()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C.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D.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孔子问曾点之志,曾点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回答被后世誉为“曾点气象”。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曾点气象”中所体现出的“乐感文化”。5.根据材料,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标志性特征,除“乐感文化”一说之外,还有“忧患意识”说,两者矛盾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B3.A4.①“乐生”的生命精神:曾点说要在暮春时节,穿上春服跳舞唱歌,体现了他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和热爱;②“乐群”的生存智慧:曾点要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青少年同游,这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是人际和谐的体现。5.不矛盾。①二者侧重点不同,不构成矛盾关系:“乐感文化”强调面对现实要“乐生”“乐群”“乐观”,是诗性智慧;而“忧患意识”则强调作为主体的人需要在现实中居安思危,是道德意识。②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得道之乐,正是修德之忧,所以源于儒家之乐的“乐感文化”同“忧患意识”是统一关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错,据原文“乐群”的生存智慧体现为“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分析,并不轻视个人奋斗。B.“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错,据原文“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为“慎终追远”,而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少了“人伦日用”限定语,范围发生变化;另外,“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只和“慎终追远”构成因果关系,不和选项中“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构成因果关系。C.“坚信……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错,原文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可见,选项少了“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个前提。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B.“材料二……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错,材料二着重论述的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忧乐圆融一体的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句意: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明月相伴。体现的是幽居独处的清寂恬淡,与“乐感文化”精神内涵无关。B.句意: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壮志也永不止息。体现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C.句意: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符合“乐感文化”的“乐群”的生存智慧。D.句意:我试问:“岭南生活条件应该是很艰苦的吧?”回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该项体现乐观豁达的精神。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1)“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句,结合文中例子“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爱”比较分析,曾点的回答体现了他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和热爱,故“曾点气象”体现出了“乐感文化”中“乐生”的生命精神;(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句,写曾点要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青少年同游;结合“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分析,他与他人同游表明这是他们精神上的相互扶持,是人际和谐的体现。故“曾点气象”体现出了“乐感文化”中“乐群”的生存智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回答“不矛盾”,然后结合相关内容,从两者的侧重点和关系等分析不矛盾的原因。(1)二者侧重点不同,不构成矛盾关系。根据“‘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分析,“乐感文化”强调面对现实要“乐生”“乐群”“乐观”,是诗性智慧;根据“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分析,“忧患意识”则强调作为主体的人需要在现实中居安思危,是道德意识。(2)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根据“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分析,得道之乐,正是修德之忧,所以源于儒家之乐的“乐感文化”同“忧患意识”是统一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钓鱼的医生汪曾祺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这条河里的鱼以白条子和鲫鱼为多。白条子他是不钓的,他这种钓法,是钓鲫鱼的。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的诗,造就了一个好名字。王淡人的家很好认。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术绍歧黄”“杏林春暖”“橘井流芳”“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匾都有年头了,匾上的金字都已经发暗。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谈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自从他种了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的菜蔬了。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什么病都看。王家三代都是如此。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这些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很少当下交款,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有的送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礼物:枇杷、扇子、月饼、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一只鸡、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有人说:王淡人很傻。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平地水深丈二,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像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这真是玩儿命的事!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连一片瓦都没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就这样,他还抽鸦片!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王淡人一看,这是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说:“你不用走了!”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选自汪曾祺小说《故乡人》,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描写了王淡人钓鱼工具、钓鱼方式的独特之处,最主要是为了表现他钓鱼技术的高超。此处文笔自然朴实、简练传神。B.王淡人特意从外地找了瓢菜种子,专门种来和扁豆配对的,是因为他喜爱郑板桥的一副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C.“神仙难识丸散”的意思是中药中的丸药和粉剂,没有标记,不能分辨。文中王淡人也因不能分辨药面子,所以只能自己炮制。D.有些找王淡人看病的病人不付现钱而送“华而不实”的东西,暗含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劣根性的批判。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一句富有诗意,营造了宁静恬淡氛围,映衬了王淡人悠然闲适的特点。B.“有人说:‘王淡人很傻’。”该句明贬实褒,起到了反讽效果;结构上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下文。C.本文略写王淡人为汪炳治病的过程,仅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这一情节,目的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D.结尾处“一庭春雨,满架秋风”,以景作结,含蓄地表现出了王淡人的志趣,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8.文中画线处大门通道里的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汪曾祺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和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请结合文本分析王淡人身上的“人性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6.B7.B8.①交代王淡人家里世代行医的背景;②暗示(衬托)他医术高明,医德仁心,有传统文化和道德传承;③引出后面王淡人的匾,与王淡人的“急公好义”形成鲜明对比,引起读者兴趣。9.①体现在他淡泊恬静的性格。追求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很有诗意。②体现在他同情怜悯之心(善良)。来看病的人太穷,他鼻子一酸,诊费免收,连钱也白送。③体现在他急公好义的品质。冒着生命危险救助被洪水围困的村民。④体现在他安贫乐道的乐观精神。为汪炳看病用掉珍贵的药材,面对妻子的询问,他却能笑着说,我还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A.“最主要是为了表现他钓鱼技术的高超”理解有误,描写王淡人钓鱼工具和钓鱼方式是为了表现其自得其乐、闲适洒脱的性格。C.“王淡人也因不能分辨药面子,所以只能自己炮制”理解有误,是因为王淡人不相信药铺能讲诚信用足药面子,所以才自己炮制。D.“暗含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劣根性的批判”说法错误。文中说“这些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可见这种付酬方式是当地的习俗,而且可以体现出王淡人与患者之间关系的融洽,并不是“爱占小便宜”,没有暗含作者对人性劣根性的批判。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起到了反讽效果”错误,此处是赞美王淡人医德仁心、急公好义的品质,没有讽刺意味。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中重要物象能力。从内容上看,王淡人家“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而且“匾都有年头了”,说明王淡人家世代行医的背景。“匾上写的是‘功福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术绍岐黄’‘杏林春暖’‘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说明了王淡人医术高超,医德仁心,有传统文化和道德传承。从行文结构看,引出后文王淡人家里的匾“只有一块很新”,说明这块匾是送给王淡人的,而且才送不久;而重点描述了其中一块匾,“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且“这块匾与医术关系不大”,前后对比,突出出王淡人急公好义、不顾自身安危热心助人、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引起读者兴趣。【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王淡人的生活习惯“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王淡人的院子质朴淡雅,喜爱“起水鲜”,喜欢郑板桥的对子,这些都体现出王淡人富有生活情趣,性格淡泊恬静,追求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很有诗意。根据“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遇有实在困难,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可见王淡人自己炮制散药,免收穷人诊费,白送药钱,为汪炳治病还管吃管喝,体现出他的医者仁心,对穷人的同情怜悯之心。根据“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拉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可见王淡人为救村民,不顾自身安危,不辞辛劳,乐于助人,急公好义。根据“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为汪炳看病用掉珍贵的药材,面对妻子的询问,他却能笑着说,我还有。这体现在他安贫乐道的乐观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为路寝,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叶民有倍心,而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惠。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进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下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成邑,而尧无天下矣。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于细,故民无大乱。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安取怀惠之民?上君之民无利害,说以“悦近来远”,亦可舍己。(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材料二: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曰:“善为政者若之何?”仲尼对曰:“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子墨子闻之曰:“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叶公子高岂不知善为政者之远者近也,而旧者新是哉?问所以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节选自《墨子·耕柱》)【注】①叶公子高:楚国大夫,姓沈,名诸果,字子高,封地在叶,所以被称为叶公。②路寝:君主居住的正屋,此指建有齐景公正屋的高台,即路寝之台。③三棘六异:即三翮(hé)六翼,九鼎之别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B.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C.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D.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乘,文中指“一车四马”,同《登泰山记》中的“自京师乘风雪”的“乘”词义不同。B.倍,文中指“违背,背弃”,同成语“倍道而行”中的“倍”词义相同。C.智,文中通“知”,意思是“知道,了解”,与《老子四章》中“知人者智”中的“智”词义不同。D.是,文中是代词,意思是“这”,同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中的“是”用法和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公子高、鲁哀公及齐景公均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略,同一问题孔子给出不同答案。子贡对此不解,后经孔子解释,才知三国人心向背不同。B.圣明的君主善于在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在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的阴谋与动乱,这值得那些只知依赖效仿舜的君主们学习。C.墨子认为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政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是因为孔子告诉了叶公子高本人已经知晓的答案,没有告诉叶公子高本人所不知晓的内容。D.面对孔子对叶公子高有关政事的回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有的人认为孔子的回答属于亡国之言,而墨子则认为孔子属于无效作答。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2)善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14.根据材料二,墨子认为应该用什么治国?为什么?【答案】10.D11.B12.A13.(1)民众知道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所以急切地在事业上谋取功利,而不接受来自于君主的恩赐。(2)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以前的人,要像刚结交一样对待他们。14.①墨子认为应该用“义”治国。②以“义”治国,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义可以使人民得利。【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以恩赐作为治国手段,无功可以得赏,有罪可以免罚,这是法制败坏的原因。法制败坏,政治就会混乱,用乱政治理乱民,没有见过行得通的。“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ABC;“此……也”,判断句,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治败民”,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一车四马。/冒着。句意: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B.错误。违背,背弃。/加倍。句意:叶地民众对国君有背叛之意。/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C.正确。通“知”,知道,了解/智慧。句意:民众仅知道有那么一个人而已。/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只是依赖仿效舜而不失民心有所倚仗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D.正确。这。/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这不是天下的宝物。/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绝对服从。/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三国人心向背不同”错误,从原文可知,孔子回答不同是因为三国国内形势不同,叶地是人心背离,鲁国是奸臣当道,齐国是君王的所作所为,故“人心向背”错误。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诛赏”,责罚与奖赏;“身”,自己,自身;“疾”,用力、奋力、努力。(2)“为”,动词,实施、治理;“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亲近;“新”,形容词用作动词,像新交一样对待。【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结合“用义为政于国家……义,天下之良宝也”可知,墨子认为应该用“义”治国。结合“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义可以利人”可知,以“义”治国,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义可以使人民得利。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国的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使远者归顺。”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于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这三个人走了,子贡问道:“三个人问您的同样是政事,您回答他们的话却不同,为什么?”孔子说:“叶地附城大而都城小,民众有背叛之意,所以我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鲁哀公有三个大臣,他们对外阻挡四邻诸侯的士人到鲁国来,对内结党营私来愚弄君主。使宗庙得不到洒扫,社稷得不到血祭的,一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我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修筑雍门,建造路寝高台,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所以我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有人说:孔子的回答,是亡国的论调。叶地民众对国君有背叛之意,孔子却劝说叶公“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这便是要教人寄希望于恩赐。以恩赐作为治国手段,无功可以得赏,有罪可以免罚,这是法制败坏的原因。法制败坏,政治就会混乱,用乱政治理乱民,没有见过行得通的。再说民众有背叛之意,是由于君主的明察有所不周。不使叶公在明察上有所长进,却让他取悦近者而招徕远者,这是舍弃自身权势的制约作用,却使他和臣下一样用施惠手段去争夺民众,这不是能掌握权势的办法。尧的贤明,列于尧、舜、禹、汤、文、武六王之首,然而舜搬迁一次,所到之处就形成新的城邑,结果尧失去了天下。有人不能用方法来控制臣下,只依赖仿效舜而不失民心,不也是没有治国的办法吗?明君能从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所以民众没有大阴谋;从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乱。这就叫做“处理难事要从易处着手,处理大事要从小处开始。”现在有功的人一定得赏,受赏的人并不感激君主的恩德,因为这是出力得来的;犯罪的人一定受罚,受罚的人并不怨恨君主,因为这是罪行造成的。民众知道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所以努力在事业上谋取功利,而不接受君主的恩赐。“最高明的君主,民众仅知道有那么一个人而已。”这话是说,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没有什么喜爱,哪里还有什么希望恩赐的民众呢?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不讲利害(无欢喜和憎恶),那么用“取悦近者、招徕远者”的话劝说君主,也可以作罢了!材料二:墨子说:“和氏璧、隋侯珠、九鼎,这些都是诸侯们所谓的宝物,可以用来使国家富足,人口增加,邢政得到治理,政权得到安定吗?答案是不可以。所谓值得珍重的宝物,是因为它可以使人们得到利益。然而和氏璧、隋侯珠、九鼎,不能给人以利益,所以这不是天下的宝物。现在用义施政于国家,人口一定会增加,刑政一定会得到治理,政权一定会安定。人们认为宝物值得珍重,是因为可以使人们得到利益。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到利益,所以说,义是天下的宝物。”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施政之道,说:“善于施政的人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以前的人,要像新交一样对待他们。”墨子听了就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未能正确地回答。叶公子高难道会不知道善于施政的人要亲近疏远的人,对故旧要待之如新吗?他是问要怎么样去做。不拿人家所不懂的告诉人家,而拿人家已经懂的去告诉人家,所以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没有正确地回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密州上元【注】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此时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正赶上元宵佳节,外出游览,并由此产生感想,故而写下此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杭州上元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B.“更无一点尘随马”与前人诗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都点明了“尘”与“马”的关系。“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清润。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过渡句,使情调陡转。“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写密州民生凋敝,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箫鼓乐曲。D.“火冷灯稀霜露下”,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同时还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忧愁。16.《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抒情性的文学体裁。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概括分析。【答案】15.D16.①对杭州(钱塘)繁华景象的怀念。词上片写人、灯、月,渲染出杭州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②对密州的冷清和年事已高的感慨。见过杭州上元的热闹,再看密州上元的凄清,这让词人倍感寂寞。时光流逝,顿觉衰老失意。③对密州百姓生活感到忧虑。当地上元一片萧条,箫鼓不为玩乐,而是以祈丰收,表明此地贫穷,这让身为密州知州的作者心生忧虑。【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错误。“火冷灯稀霜露下”的意思是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此句中的“霜露”应为自然界中的霜露水气,不是强调月光的皎洁,而是与后文的“云垂野”形成统一的景象。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写人、灯、月,渲染出杭州元宵节明月如霜,人如画,笙管悠扬,罗帐芬芳,灯火辉煌的热闹与繁华的景象。据此分析出,作者对杭州(钱塘)繁华景象的怀念。词上片写人、灯、月,渲染出杭州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②“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写词人自觉密州的元宵节凄清,山城寂寞,箫鼓粗犷,灯火稀疏,暗云垂野,呈现一派荒凉萧条的景象,密州再无江南之诗情。用对比手法描写了两地迥然不同的元宵节,就像两幅相互映衬的节令风俗画。所以,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这让作者倍感寂寞。“寂寞山城人老也”可以看出远离京城的寂寞。苏轼于熙宁七年由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十一月到任,这首词即作于次年的元宵节。杭州是繁华的都市,密州是荒凉的山城,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作者仕途不顺,感叹人生衰老的失意伤感。据此分析出,作者对密州的冷清和年事已高的感慨。见过杭州上元的热闹,再看密州上元的凄清,这让词人倍感寂寞。时光流逝,顿觉衰老失意。③“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意思是打着鼓,吹着箫,乐声粗犷,到农村举行社祭,祈求吉祥。比起自身遭遇,作者更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连年蝗灾,民不聊生,令作者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担忧。体现出作者心怀百姓,对密州国计民生的忧患意识。据此分析出,作者对密州百姓生活感到忧虑。当地上元一片萧条,箫鼓不为玩乐,而是以祈丰收,表明此地贫穷,这让身为密州知州的作者心生忧虑。(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新时代青年责任重大,须有远大志向,担负起时代使命。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在《论语·泰伯》中就对士人和君子提出了相同的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遥对明月,李太白畅饮美酒,在《将进酒》中通过“____________”表达明月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在《春江花月夜》中以江月年年相似来引出“____________”的哲理。(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自己的外貌特征,反映其命运坎坷、心力交瘁。【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代代无穷已(3)尘满面⑥.鬓如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活着总要对得起这一天三顿饭,而我只会画画和写点东西。对我来说,写东西是比较快活的,快活的基础是好多朋友喜欢看我写的东西。至于画画,我的朋友也喜欢,但画画更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卖钱,卖了钱可以请朋友吃饭,可以玩,但画画没有写文章那么让我开心。我的每一张画都是带着遗憾完成的。画完一张画,发现问题了,告诉自己下张要注意,但到了下张画,又有其他遗憾,所以画画是一辈子在遗憾的过程。但我对文学是比较认真的。我写文章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检查,有时一小段话要改好几遍。我胆子小,因为这里的前辈很多,不能不小心。过去,我很害怕表叔沈从文先生,他看我的文章一定要改很多,改的甚至比我写的还多。他不像我,我是盐,他是棉花,如果历史是雨的话,他将越来越重,而我将越来越轻。我是经不起历史淋浴的,因为我太贪玩而又不太用功。我的生活很简单,我的手指头从来没有碰过电脑。有人问我电器方面懂得什么,我说手电筒——除了手电筒,别的我都是外行。唉,世界长大了,我也老了。18.下列句子中的“那么”与文中加点的“那么”,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但这些人必没有到过镇江、扬州,那儿的干丝比南京细得多,又从来不那么甜。B.这样做既然不行,那么你打算怎么办呢?C.因此改变了计划,用文字代替色彩,来描写见闻。那么工作了一年,自己方发现,文字所能表现的,也有个限度。D.我已经快六十了,买下那么两三所小房,吃房租,也够咱一天吃两顿白面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修改成:“我对现代的电器设备一概不懂。”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8.A19.①原文语句运用转述问答的形式,②“手电筒”这个出乎读者意料的答案,形成一种喜剧感,体现出作者的幽默风趣,③也表达出作者对简单生活的追求。④改句仅为笼统的简单陈述,达不到原句的表达效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那么”在文中是指示代词,用来指示程度。A.指示代词,用来指示程度。B.连词,表示顺着上文的意思,引出应有的结果。C.用来指示方式。D.放数量词前,表示估计数目。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原文“有人问我电器方面懂得什么,我说手电筒——除了手电筒,别的我都是外行”,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且并非直接引用原句,而是采用了转述问答的形式;②“有人问我电器方面懂得什么”,一般的思路肯定要围绕“电器”去思考,而作者却回答“手电筒”,这个出乎读者意料的答案,形成一种喜剧感,体现出作者的幽默风趣;③看来作者真的是对电器一窍不通,“除了手电筒,别的我都是外行”,表达出作者对简单生活的追求。④而改句“我对现代的电器设备一概不懂”仅为笼统的简单陈述,达不到原句的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个人房屋租赁的合同(2篇)
- 2025年个人房屋买卖协议参考模板(2篇)
- 2025年二手房转让房产协议范文(2篇)
- 2025年五年级上班队工作总结(二篇)
- 2025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协议(6篇)
- 大型机械拆卸运输合同
- 儿童乐园对公装修合同
- 铁路热熔标线施工方案
- 宾馆改造瓦工单包合同
- 化妆品快递配送合同范本
- 行政区域代码表Excel
- 少儿财商教育少儿篇
- GB 1886.11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紫胶(又名虫胶)
- 初二上册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envi二次开发素材包-idl培训
- 2022年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
- 西门子starter软件简易使用手册
-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及措施
- 桂花-作文ppt-PPT课件(共14张)
- 配电房日常检查记录表.docx
- 高一数学概率部分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解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