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医资料10针刺治疗阑尾炎失效病例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_第1页
1959年中医资料10针刺治疗阑尾炎失效病例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_第2页
1959年中医资料10针刺治疗阑尾炎失效病例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_第3页
1959年中医资料10针刺治疗阑尾炎失效病例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_第4页
1959年中医资料10针刺治疗阑尾炎失效病例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针刺治疗阑尾炎失效病例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仁济医院

针灸治疗疾病是祖国医学遗产丰富宝藏之一,在党的中医政策光辉照耀下获得了新的发展。针刺治疗阑尾炎的成功便是一例。各地有关这方面的经验介绍与临床病例报导为数亦较多,其疗效已被广泛公认;但其作用机制究竟何在,迄今尚不明了,且还存在着一定百分比的针刺失效病例,对其适应症尚有研究必要。

本文试图通过我院在半年来经针刺治疗阑尾炎中的15例失效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及其针刺失效原因的分析,以期进一步对针刺治疗阑尾炎的作用机制加以初步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一、病例分析

我院由去年十月开始以针刺治疗阑尾炎至今共有15例失效,并都施行了手术,其中男性占11例,女性共4例,大部份为青年工人,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为73岁。15例患者入院时均有较典型的急性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病史。右下腹麦氏点区域均有压痛及反跳痛,体温最低者为36.5℃,最高者为38.9℃,而在37℃左右居多数。白血球总数10,000以上共10例占66.7%,中性白血球在70%以上共13例占86.7%。

二、针刺方法

我们大部所采用的穴位,主穴为双侧上巨虚以上一至一寸半及足三里,疼痛剧烈者辅刺内庭,有体温上升者(38℃以上),加刺双侧曲池等,均采用重泻法并留针二小时,每十五分钟加强手法,于入院的第一个24小时,每隔6-8小时针一次,症状改善者于次日酌情改为1—2次,局部仍有压痛者,加刺右侧外陵及大巨穴,留针15分钟,约4天左右患者可基本痊愈。住院在4-7天之间。

凡经上述方法针刺后不得气或症状未得改善,且自觉腹痛转剧,右下腹压痛更为显著且有扩大趋势,局部肌卫增强,脉搏增速,甚至食欲减退伴有恶心时,有者使用抗菌素后,仍无进展时,即认为针刺失效。

三、针刺失效原因

所有针刺失效的15个病例,在手术后,阑尾组织均送病理切片,其检验结果如下: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穿孔)阑尾周围炎4例

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1例

其中有粪石阻塞6例

有血吸虫或蛔虫虫卵附着4例

结核性肉芽肿1例

其4例急性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的病例于入院后,发现体征均较严重,右下腹压痛极明显,且范围亦较广,经针刺后,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剧,有腹膜炎现象,一例因弥漫性腹膜炎而发生休克,显然针刺前已有穿孔现象。

四、讨论

针刺失效的15例病例中,病理变化均较复杂,无一例为单纯性炎症发作而起,为了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初步作了如下的观察:

1.针刺对阑尾蠕动的观察:我们曾于胃溃疡及胆囊炎的病员在腹腔手术时在不同方法的麻醉下,以直视方法直接观察其针刺时对于肠蠕动的影响,而没有得出结论,主要是以肉眼观察主观成份太多,且条件因素亦不少,手术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刺激,所以没有成功。最后与放射科医师合作以胃肠道钡剂显影时进行针刺研究。尾内腔每遭完全堵塞,由于该处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故无蠕动产生。针刺治疗后,血中乙醯胆硷的降低很可能放松了平滑肌的痉挛使蠕动得以顺利通过整个阑尾,将阑尾腔内的粪石和炎性渗出物排入盲肠,从而使阑尾的充血、水肿得以改善,炎症得以消退是即临床上的所谓痊愈。血液乙醯胆硷随着针刺而有明显的改变,似乎说明此病的针刺治疗机制中确与神经体液有关(详见“针刺治疗急性阑尾时血中乙醯胆硷变化之初步观察及其机制作用之探讨”一文)。针刺治疗阑尾炎失效病例有一例经血液乙醯胆硷测定,在每次针刺前始终不消失,是否系局部炎症或反射引起,值得加以研究,今后如能测定肾上腺素及正肾上腺素等的变化,可能对针灸机制与神经体液的关系上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4.针刺的技术操作问题:在针刺过程中若发现针刺不得气时,亦表示着针刺后未见优势现象,而病情继续恶化,即应考虑停止针刺而给予其它适当治疗。

对于针刺的操作方法,熟练与灵活掌握很属重要,尤其以手法使用及针刺间歇时间最应视为关键问题。我们自认为在针刺失效的病例中,由于取穴及手法不够或间歇时间未能掌握,亦应为失效原因之一。

5.针刺疗法的指征:按我们对针刺失效的病例加以分析研究,可以初步看到对于所有阑尾炎,不能均以针灸疗法来进行治疗,尤其我们西医师对于针灸学尚系初学,掌握不够,更宜密切注意,否则难免发生不良意外,降低了中医对阑尾炎的疗效率,并增加了并发症和复发率,甚至造成死亡事故,为此,我们依据临床实际认为有下列情况者,应对针刺疗法有所限制:

(1)年老体弱多病者,由于脉气流注不足,往往针刺不得气,不易造成优势现象,年龄超过五十岁以上者,往往对于感染的保卫机能减退,并且组织亦失去其一定的弹力性,对针刺的失效的机会亦多了。

(2)当白血球总数到达12000时结合体征多属化脓性或初期坏疽型阑尾炎,应加用适当抗菌素,以共同控制其炎症的发展及缩短疗程,如24小时内未见进步者,则应予手术治疗。

(3)若白血球达15000者,体征多属晚期坏疽性及穿孔性,则针刺往往失效的较多,应早期争取手术,以免增加并发症。

(4)慢性阑尾炎多次急性发作者,病史亦长,针刺治疗后往往易复发,为考虑其劳动出勤率及反复发作,影响健康,宜以手术治疗之。

(5)阑尾周围脓肿(包块),宜采用针刺与抗菌素合并疗法,待症状消失一个时间后,为长远打算,亦应考虑手术治疗,因其局部组织已遭受极度破坏,容易导致炎症复发。

五、小结

1.本文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半年来(1958年10月19日至1959年4月30日)针刺治疗阑尾炎失效的15例进行分析。本年4月以来,附属仁济医院对针刺治疗10例急性阑尾炎,在针刺前后测定血液乙醯胆硷浓度进行分析。

2.在分析中,初步阐明针刺的作用机制有两种:针刺引起阑尾的蠕动,将阑尾腔的粪石及炎性渗出液排出,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并消除炎症。针刺也可能降低或消失血中乙醯胆硷,解除阑尾平滑肌的痉挛,获得上项的治疗效果。至于其他作用机制: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等一系列的因素均有相互关系。

(吴生一整理)

(本文发表在1959年10期第19页上)针刺治疗阑尾炎失效病例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仁济医院

针灸治疗疾病是祖国医学遗产丰富宝藏之一,在党的中医政策光辉照耀下获得了新的发展。针刺治疗阑尾炎的成功便是一例。各地有关这方面的经验介绍与临床病例报导为数亦较多,其疗效已被广泛公认;但其作用机制究竟何在,迄今尚不明了,且还存在着一定百分比的针刺失效病例,对其适应症尚有研究必要。

本文试图通过我院在半年来经针刺治疗阑尾炎中的15例失效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及其针刺失效原因的分析,以期进一步对针刺治疗阑尾炎的作用机制加以初步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一、病例分析

我院由去年十月开始以针刺治疗阑尾炎至今共有15例失效,并都施行了手术,其中男性占11例,女性共4例,大部份为青年工人,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为73岁。15例患者入院时均有较典型的急性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病史。右下腹麦氏点区域均有压痛及反跳痛,体温最低者为36.5℃,最高者为38.9℃,而在37℃左右居多数。白血球总数10,000以上共10例占66.7%,中性白血球在70%以上共13例占86.7%。

二、针刺方法

我们大部所采用的穴位,主穴为双侧上巨虚以上一至一寸半及足三里,疼痛剧烈者辅刺内庭,有体温上升者(38℃以上),加刺双侧曲池等,均采用重泻法并留针二小时,每十五分钟加强手法,于入院的第一个24小时,每隔6-8小时针一次,症状改善者于次日酌情改为1—2次,局部仍有压痛者,加刺右侧外陵及大巨穴,留针15分钟,约4天左右患者可基本痊愈。住院在4-7天之间。

凡经上述方法针刺后不得气或症状未得改善,且自觉腹痛转剧,右下腹压痛更为显著且有扩大趋势,局部肌卫增强,脉搏增速,甚至食欲减退伴有恶心时,有者使用抗菌素后,仍无进展时,即认为针刺失效。

三、针刺失效原因

所有针刺失效的15个病例,在手术后,阑尾组织均送病理切片,其检验结果如下: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穿孔)阑尾周围炎4例

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1例

其中有粪石阻塞6例

有血吸虫或蛔虫虫卵附着4例

结核性肉芽肿1例

其4例急性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的病例于入院后,发现体征均较严重,右下腹压痛极明显,且范围亦较广,经针刺后,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剧,有腹膜炎现象,一例因弥漫性腹膜炎而发生休克,显然针刺前已有穿孔现象。

四、讨论

针刺失效的15例病例中,病理变化均较复杂,无一例为单纯性炎症发作而起,为了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初步作了如下的观察:

1.针刺对阑尾蠕动的观察:我们曾于胃溃疡及胆囊炎的病员在腹腔手术时在不同方法的麻醉下,以直视方法直接观察其针刺时对于肠蠕动的影响,而没有得出结论,主要是以肉眼观察主观成份太多,且条件因素亦不少,手术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刺激,所以没有成功。最后与放射科医师合作以胃肠道钡剂显影时进行针刺研究。

正常阑尾于针刺后半小时透视,即见阑尾蠕动出现蜷曲,二小时后观察,阑尾腔内钡剂只存少许,盲肠及升结肠钡剂排空尤为迅速而显著。在局部有压痛,迴盲部有粘连现象的慢性阑尾炎病例中,经针刺后24小时发现迴盲肠部及升结肠腔内钡剂均已排空,而阑尾腔充盈如故。可是我们只进行了5例的观察,不能视为肯定的结果,不过我们按巴甫洛夫氏Дaвлсв的兴奋集中和乌赫托母斯基氏yхToncknй的优势现象来解释,阑尾炎时由于炎症反应使肠壁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一定的兴奋灶,因此我们在针刺时该处经穴之组织遭受刺激后,使大脑皮质建立另一个兴奋灶,而此时针刺不断加强后,使第二个兴奋灶的强度超过第一个兴奋灶,那末第一个兴奋灶的兴奋性被抑制,并且被第二兴奋灶的作用所转移过去,因此使阑尾腔壁和肠壁血管的反射性痉挛得到缓解,疼痛亦消失,甚至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使阑尾的蠕动得到恢复或亢进而解除梗阻,将阑尾腔内的粪石及炎性分泌物得到排出,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并消除炎症。但慢性阑尾炎的阑尾壁因过去的炎症后,已呈织维化组织增殖,一旦急性发作时,在针刺后,则其蠕动必受限制甚至消失,无法解除阑尾腔内之阻塞现象(腹痛可能一时改善)促使感染增剧,不论急性或慢性阑尾炎当炎症的变化无法以针刺重泻法加以控制时(即针刺后没有起优势现象),那末将导致阑尾的炎症继续增剧,引起坏疽或穿孔等不良后果。

2.针刺对白血球增减的观察:我们针刺阑尾炎,在临床现象的血象变化中,见到白血球在各种不同情况下有所改变,在大部份治疗成功的病例中,于首次或第一个12小时内经针刺后,白血球总数一时反见增多,且其分类种数之中性多形核亦增多,此后才逐渐下降,最后恢复至正常范围。

因此,我们初步认为,针刺后可给予机体以某种刺激时,能增加机体对外界抵御力,即白血球总数增高,其噬菌作用亦增加,此与陕西省西安卫生学校曾以动物实验的电针后白血球的噬菌作用显著增强,以后逐渐复原的结果相符合,可是在针刺失效的病例中有个别病例,虽然白血球总数及中性多形核细胞有明显下降,可是局部体征反见恶化,其主要原因系阑尾腔受阻塞,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或炎症虽被控制,然阑尾系膜血管可能发生栓塞、组织水肿、本身的调节和修复能力已丧失,以致加速组织坏死,终于穿孔,并不能认为针刺失效,仅是针刺无法控制其炎症之发展。

3.针刺对血中乙醯胆碱之出现与消失的关系:乙醯胆硷为神经末梢所分泌的化学解质、极易被胆脂硷酶破坏,在正常人的血液中不能测得,在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血液中,我们曾进行10余例分析研究,发现有一致的规律,即均有不同程度之升高,而在针刺后则降低或消失。

我们认为急性阑尾炎时,在炎性病变近端通常都有阑尾平滑肌的痉挛,因之阑尾内腔每遭完全堵塞,由于该处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故无蠕动产生。针刺治疗后,血中乙醯胆硷的降低很可能放松了平滑肌的痉挛使蠕动得以顺利通过整个阑尾,将阑尾腔内的粪石和炎性渗出物排入盲肠,从而使阑尾的充血、水肿得以改善,炎症得以消退是即临床上的所谓痊愈。血液乙醯胆硷随着针刺而有明显的改变,似乎说明此病的针刺治疗机制中确与神经体液有关(详见“针刺治疗急性阑尾时血中乙醯胆硷变化之初步观察及其机制作用之探讨”一文)。针刺治疗阑尾炎失效病例有一例经血液乙醯胆硷测定,在每次针刺前始终不消失,是否系局部炎症或反射引起,值得加以研究,今后如能测定肾上腺素及正肾上腺素等的变化,可能对针灸机制与神经体液的关系上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4.针刺的技术操作问题:在针刺过程中若发现针刺不得气时,亦表示着针刺后未见优势现象,而病情继续恶化,即应考虑停止针刺而给予其它适当治疗。

对于针刺的操作方法,熟练与灵活掌握很属重要,尤其以手法使用及针刺间歇时间最应视为关键问题。我们自认为在针刺失效的病例中,由于取穴及手法不够或间歇时间未能掌握,亦应为失效原因之一。

5.针刺疗法的指征:按我们对针刺失效的病例加以分析研究,可以初步看到对于所有阑尾炎,不能均以针灸疗法来进行治疗,尤其我们西医师对于针灸学尚系初学,掌握不够,更宜密切注意,否则难免发生不良意外,降低了中医对阑尾炎的疗效率,并增加了并发症和复发率,甚至造成死亡事故,为此,我们依据临床实际认为有下列情况者,应对针刺疗法有所限制:

(1)年老体弱多病者,由于脉气流注不足,往往针刺不得气,不易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