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广东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初,隋主受禅以来,与陈邻好甚笃,每获陈谍,皆给衣马礼遣之,而高宗犹不禁侵掠。故太建之末,隋师入寇;会高宗殂,隋主即命班师,遣使赴吊,书称姓名顿首。帝答之益骄,书末云:“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隋主不悦,以示朝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颎,对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簿,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若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于是杨素、贺若弼及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争献平江南之策。仲方上书曰:“今唯须武昌以下,蕲、和、滁等州,更帖精兵,密营度计;益、信、襄等州,速造舟楫,多张形势,为水战之具。蜀、汉二江是其上流,水路冲要,必争之所。贼虽流头、荆门、延洲等置船,然终聚汉口、峡口,以水战大决。若贼必以上流有军,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渡;如拥众自卫,上江诸军鼓行以前。彼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徒有三吴、百越之兵,非思不能自立矣。”隋主以仲方为基州刺史。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谓高颎曰:“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战船。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其柿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晋州刺史皇甫续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帝问其状,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隋主劳而遣之。(节选自《资治通鉴》)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微征eq\o\ac(□,A)士马eq\o\ac(□,B)声言eq\o\ac(□,C)掩袭eq\o\ac(□,D)彼eq\o\ac(□,E)必屯eq\o\ac(□,F)兵守御eq\o\ac(□,G)足得废eq\o\ac(□,H)其农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殂,指古代帝王、王后或太后的死亡,与“崩”的适用范围相同。B.益,指更加,与《师说》“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词义相同。C.彼,代词,他,与《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中的“彼”用法相同。D.出,指超出,与《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中的“出”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隋主对陈国采取示好的外交方式,抓获对方间谍后,赠送衣服、马匹予以遣返;在给陈后主的信函中,还写有“杨坚顿首”这样的话。B.陈后主狂傲自大、目中无人,在给隋主的书信末尾,号称自己治下的陈国为“此宇宙”,自夸清泰,语气骄矜,这使隋国君臣上下不悦。C.高须为夺取陈国积极献策,提出江南地区所有粮草都不存在地窖里,如果暗中多次派人纵火焚烧陈国的粮草,不出几年,对方必定财尽力竭。D.隋主以拯救邻国百姓为名,决定秘密出兵,命人大造战船并把碎木片投进河里,希望陈后主能改过自新、善待百姓,隋主也就不会苛求其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隋主不悦,以示朝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4分)(2)彼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徒有三臭、百越之兵,非恩不能自立矣。(4分)14.文中隋主采取高颎的计策使陈国困顿后,崔仲方汉向他提出了什么计策来平定江南?请对此进行简要概括。(3分)广东省清远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节选自《曾国藩家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B.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C.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D.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圣心,皇帝的心思。B.驾,本意是指使牲口拉车,文中指马拉车走的路程,“十驾”即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C.古文,唐代时称先秦两汉之文为古文,与“骈文”相对。后泛指以文言写成的文章。D.试帖,唐代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格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积累、坚持和专一三个角度分析了学习应具备的方法和态度。B.曾国藩告诫诸弟求业之精,需专于一业,不可兼涉其他,这与荀子的观点不谋而合。C.两文在论证观点时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使说理生动形象。D.材料一论述充满了气势和雄辩色彩;材料二则娓娓道来,语重心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分)(2)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4分)14.材料一第一段运用了对比说理,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种方法的表达效果。(3分)广东省江门市鹤山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太祖吴元年九月,新内三殿成,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后曰坤宁。六宫以次序列,皆朴素不为饰。命博士熊鼎类编古人行事可为鉴戒者,书于壁间,又命侍臣书《大学衍义》于两庑壁间。太祖曰:“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此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夏四月丙辰,上谓侍臣曰:“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其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而已。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预政,虽欲为乱,其可得乎?”十一月辛丑,延儒臣教授太子、诸王,以起居注魏观侍太子说书。上问太子:“近儒臣讲说经史何事?”对曰:“昨讲《汉书》七国叛汉事。”遂问:“此曲直孰在?”对曰:“曲在七国。”上曰:“此讲官偏说耳。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黜削诸侯。七国之变,实由于此。若为诸子讲此,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二年二月戊申,上与詹同论文章,上曰:“古人为文章,以明道德,通世务,皆明白易知。至如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而诚意溢出。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六年二月甲午,上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众。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秋八月,上惩元氏以宽纵失天下,颇用重典。上谓彦良曰:“法数行而辄犯,奈何?”彦良曰:“用德则逸,用法则劳。”上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也。”(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B.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C.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D.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居注,中国古代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职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B.“而诚意溢出”中的“诚”字与《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诚”字意思相同。C.文艺,有“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和“高超的技艺”两个意思,此处是前一个意思。D.“用法则劳”中的“劳”字与《送东阳马生序》“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的“劳”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太祖命人在新建宫殿的墙上书写有鉴戒意义的内容,又让人在两廊的墙上抄写《大学衍义》,可见他讲求朴素,不愿奢华。B.明太祖认识到宦官参政是加速汉、唐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即位之初就禁止宦官典兵参政,力图防止这类事件再次发生。C.明太祖认为七国之乱是因为汉景帝在做太子时杀死了吴王世子,称帝后又黜削诸侯,明太祖借此教育太子汲取历史教训。D.明太祖认为有关部门以文辞取士并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并暂停了科举考试,在他看来,察举贤才时文艺水平并不重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此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2)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14.明太祖认为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文章观?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广东省梅州市兴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成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或考中进士。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D.社稷,“社”指谷神,“一片神鸦社鼓”中“社”即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渡海到了温州。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被抓。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4分)(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4分)14.文天祥有“志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3分)广东省四会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①学半。”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节选自《礼记·学记》)注:①敩xiāo,教导,使觉悟。后作“教”。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11.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群聚而笑之 而:连词,表并列师勤而功半 而:连词,表转折B.士大夫之族 之:指示代词,意为这些其此之谓乎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则耻师焉,惑矣 惑:迷惑相说以解 说:通“悦”,愉悦D.或不焉 不:通“否”又从而庸之 庸:酬谢1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B.北面,即北面称臣,古代君主面见臣子时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朝拜。与之相反的词是南面,即南面称王。C.六艺经传:“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现今《乐》已遗失,“六经”便成了“四书五经”中的“五经”。D.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诵读时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故称“句读”。13.下列对两则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用三组对比,分别从今人错误的态度、父母错误的认识和士大夫荒唐的行为三方面说明当时不从师的坏风气,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B.《礼记·学记》提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C.《礼记·学记》将“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以设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D.《师说》选文第一段将对比重心放在批判对象上,从反面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学记》选文第三段则将对比重心放在善学者上,从正面解说增进学问的方式。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共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材料二: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材料三: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2.解释下列加点字(6分)①圣人无常师②郯子之徒③作《师说》以贻之④河、洛之士翕然师之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⑥至无雪乃已13.用斜线给文中波浪线句子断句,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涂。(3分)由A魏B晋C氏D以E下F人G益H不I事J师K今L之M世N不O闻P有Q师R有S辄T哗U笑V之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3分)例句: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A.而谁敢炫怪于群目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D.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5.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加点字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例句:邑犬群吠,吠所怪也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艺,《师说》“六艺经传将皆道习之”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论语》六种经书。B.说,古代一种文体。可叙事、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或现象的看法。C.字,古人除了“名”之外,还有“字”。男性通常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字与名的意义有相关性。D.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者称进士,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赞李蟠“不拘于时”“行古道”既是在说明写作缘由,更是在倡导从师学习的良好风气。B.杨时在颍昌以师礼拜见程颢,二人相处融洽,当他返乡的时候,程颢相信他能传播自己的道。C.韦中立专程从京城来拜柳宗元为师,但柳宗元以自身学识浅薄,不能胜任为理由,拒绝了他。D.柳宗元痛恨流俗,对为人师者遭谩骂深感不满。但同时也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8分)(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文言文阅读广东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初,隋主受禅以来,与陈邻好甚笃,每获陈谍,皆给衣马礼遣之,而高宗犹不禁侵掠。故太建之末,隋师入寇;会高宗殂,隋主即命班师,遣使赴吊,书称姓名顿首。帝答之益骄,书末云:“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隋主不悦,以示朝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颎,对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簿,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若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于是杨素、贺若弼及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争献平江南之策。仲方上书曰:“今唯须武昌以下,蕲、和、滁等州,更帖精兵,密营度计;益、信、襄等州,速造舟楫,多张形势,为水战之具。蜀、汉二江是其上流,水路冲要,必争之所。贼虽流头、荆门、延洲等置船,然终聚汉口、峡口,以水战大决。若贼必以上流有军,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渡;如拥众自卫,上江诸军鼓行以前。彼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徒有三吴、百越之兵,非思不能自立矣。”隋主以仲方为基州刺史。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谓高颎曰:“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战船。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其柿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晋州刺史皇甫续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帝问其状,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隋主劳而遣之。(节选自《资治通鉴》)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微征eq\o\ac(□,A)士马eq\o\ac(□,B)声言eq\o\ac(□,C)掩袭eq\o\ac(□,D)彼eq\o\ac(□,E)必屯eq\o\ac(□,F)兵守御eq\o\ac(□,G)足得废eq\o\ac(□,H)其农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殂,指古代帝王、王后或太后的死亡,与“崩”的适用范围相同。B.益,指更加,与《师说》“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词义相同。C.彼,代词,他,与《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中的“彼”用法相同。D.出,指超出,与《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中的“出”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隋主对陈国采取示好的外交方式,抓获对方间谍后,赠送衣服、马匹予以遣返;在给陈后主的信函中,还写有“杨坚顿首”这样的话。B.陈后主狂傲自大、目中无人,在给隋主的书信末尾,号称自己治下的陈国为“此宇宙”,自夸清泰,语气骄矜,这使隋国君臣上下不悦。C.高须为夺取陈国积极献策,提出江南地区所有粮草都不存在地窖里,如果暗中多次派人纵火焚烧陈国的粮草,不出几年,对方必定财尽力竭。D.隋主以拯救邻国百姓为名,决定秘密出兵,命人大造战船并把碎木片投进河里,希望陈后主能改过自新、善待百姓,隋主也就不会苛求其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隋主不悦,以示朝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4分)(2)彼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徒有三臭、百越之兵,非恩不能自立矣。(4分)14.文中隋主采取高颎的计策使陈国困顿后,崔仲方汉向他提出了什么计策来平定江南?请对此进行简要概括。(3分)10.BD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该句的翻译为:我们征集少量军队,声言要袭击江南,他们必定屯兵守御,这样足够使他们耽误农时。11.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殂”泛指人的死亡,与“崩”的适用范围并不相同。)12.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决定秘密出兵”错误。由原文“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可知,隋文帝认为自己将要替天行道进行讨伐,没有什么可保密的。)13.(1)隋文帝(看了回信)很不高兴,并把它展示给朝臣,上柱国杨素认为君主受辱,臣下应当受死,拜两次请罪。(“以为”“辱”“再拜”各1分,句意1分)(2)陈国虽然可以倚仗九江、五湖的险要地势,但没有德行就无从固守;白白地拥有(精锐骁勇的)三吴、百越的士兵,没有恩义也就无法自立于当世。(“恃”“无以”“徒”各1分,句意1分)14.①在武昌以下,蕲州、和州等地增加精兵,秘密部署。②在益州、信州等地,立刻建造舟船,同时壮大声势,做好水战准备。③如果陈国断定我们只在上游部署有重兵,因而命令精锐部队赴上游增援,我们在下游的将帅即可率军趁机横渡长江;如果陈国把精锐部队部署在下游守卫,我们的上游诸军即可顺流而下。(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参考译文】起初,隋文帝受禅即位以来,与邻国陈国十分友好,每次抓获陈国的间谍,都赠送衣服、马匹,客气地予以遣返,然而陈宣帝还是不断地让军队侵扰边境。所以在太建末年,隋国军队对陈国发动了一次进攻;适逢陈宣帝去世,隋文帝即下令班师退军,又派遣使者前去吊唁,在给陈后主的信中有“杨坚顿首”之语。陈后主的回信却越发狂妄自大,信末说:“想你统治的区域内安好,我这里天下清平。”隋文帝(看了回信)很不高兴,并把它展示给朝臣,上柱国杨素认为君主受辱,臣下应当受死,拜两次请罪。隋文帝向高题询问平定陈国的策略,高题回答说:“长江以北地区天气寒冷,田里庄稼的收获要晚一些;而江南地区水田里庄稼要成熟得早一些。估计到了对方的收获季节,我们征集少量军队,声言要袭击江南,他们必定屯兵守御,这样足够使他们耽误农时。等到对方聚集了军队,我们便可以解甲散兵。如此反复,他们就会习以为常;然后我们再调集大军准备进攻,他们必然不会相信。在他们还在犹豫的时候,我们的大军已经渡过了长江;我军渡江登岸与敌军作战,士气就会大增。再说,江南水浅土薄,房舍多用茅竹搭成,所有的储积都不是藏在地窖里。如果我们暗中派人借风纵火,焚烧他们的储积,等他们重修后,再去焚烧,这样不超出几年,对方必定财尽力竭。”隋文帝采纳了高题的计谋,陈国人开始感到疲惫不堪。于是上柱国杨素、吴州总管贺若弼以及光州刺史高励、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都争着进献平定陈国的策略。崔仲方上书说:“如今必须自武昌以下,在薪、和滁等州,增加精兵,秘密进行部署、筹划;在益、信、襄等州,立刻建造舟船,同时尽量壮大声势,作好水战的准备。蜀、汉二江在长江的上流,是水陆要地,势所必争。陈国虽然在流头、荆门、延洲等地置备了船只,但最终还是要聚集大军于汉口、峡口,通过水战来与我们决战。如果陈国断定我们只在上游部署有重兵,因而命令精锐部队赶赴上游增援,我们在下游的将帅即可率军乘机横渡长江;如果陈国把精锐部队都部署在下游守卫,我们的上游诸军即可顺流而下,鼓行向前。陈国虽然可以倚仗九江、五湖的险要地势,但没有德行就无从固守;白白地拥有(精锐骁勇的)三吴、百越的士兵,没有恩义也就无法自立于当世。”于是隋文帝任命崔仲方为基州刺史。等到陈国接受后梁萧岩等人投降,隋文帝更加愤怒,对高题说:“我作为天下百姓的父母,怎么能因为有长江一条衣带宽的水而不去拯救他们呢!”于是命令大造战船。有人建议应该秘密准备进攻,隋文帝说:“我将要替天行道进行讨伐,有什么可保密的呢!”并让造船者把砍削下的碎木片投进江里,使其顺流而下,说:“如果陈后主害怕,改过自新,我还能再要求什么呢!”隋国晋州刺史皇甫续将要赴任,在向隋文帝辞行时叩头行礼上言平定陈朝有三条理由。隋文帝问具体情况,皇甫续回答说:“第一是以大国吞并小国;第二是以有道讨伐无道;第三是陈朝接纳叛臣萧岩等人,我们师出有名。陛下如果命将出师,我愿意效微薄之力。”隋文帝对他加以慰劳,然后让他赴晋州上任。广东省清远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节选自《曾国藩家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B.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C.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D.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圣心,皇帝的心思。B.驾,本意是指使牲口拉车,文中指马拉车走的路程,“十驾”即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C.古文,唐代时称先秦两汉之文为古文,与“骈文”相对。后泛指以文言写成的文章。D.试帖,唐代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格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积累、坚持和专一三个角度分析了学习应具备的方法和态度。B.曾国藩告诫诸弟求业之精,需专于一业,不可兼涉其他,这与荀子的观点不谋而合。C.两文在论证观点时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使说理生动形象。D.材料一论述充满了气势和雄辩色彩;材料二则娓娓道来,语重心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分)(2)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4分)14.材料一第一段运用了对比说理,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种方法的表达效果。(3分)10.【参考答案】D【解析】句意: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详问”与“极言”并列,共同受“且须”的修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即可”是“就可以”的意思,和下文相衔接,排除B、C。故选D。11.【参考答案】A【解析】圣心是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故选A。12.【参考答案】B【解析】原文中没有说“不可兼涉其他”,而是说“亦不必尽废他业”。故选B。13.(1)借助船只船桨的人,即便不善于游水,但也能横渡江河。(“水”1分,“绝”1分,大意2分)(2)我挖了很多井却没有水可以喝,这是不专一的过错。(“而”1分,“咎”1分,大意2分)14. 将呼唤、招手、渡河使用不同方式后达成效果的截然不同作对比(1分),突出了利用外物的重要性(1分),从而论证了学习可以增强人的能力(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略材料二: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不专心。我挖了很多井却没有水可以喝,这是不专一的过错。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果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没有专一的爱好。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制义,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切记切记!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广东省江门市鹤山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太祖吴元年九月,新内三殿成,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后曰坤宁。六宫以次序列,皆朴素不为饰。命博士熊鼎类编古人行事可为鉴戒者,书于壁间,又命侍臣书《大学衍义》于两庑壁间。太祖曰:“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此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夏四月丙辰,上谓侍臣曰:“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其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而已。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预政,虽欲为乱,其可得乎?”十一月辛丑,延儒臣教授太子、诸王,以起居注魏观侍太子说书。上问太子:“近儒臣讲说经史何事?”对曰:“昨讲《汉书》七国叛汉事。”遂问:“此曲直孰在?”对曰:“曲在七国。”上曰:“此讲官偏说耳。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黜削诸侯。七国之变,实由于此。若为诸子讲此,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二年二月戊申,上与詹同论文章,上曰:“古人为文章,以明道德,通世务,皆明白易知。至如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而诚意溢出。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六年二月甲午,上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众。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秋八月,上惩元氏以宽纵失天下,颇用重典。上谓彦良曰:“法数行而辄犯,奈何?”彦良曰:“用德则逸,用法则劳。”上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也。”(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B.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C.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D.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居注,中国古代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职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B.“而诚意溢出”中的“诚”字与《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诚”字意思相同。C.文艺,有“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和“高超的技艺”两个意思,此处是前一个意思。D.“用法则劳”中的“劳”字与《送东阳马生序》“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的“劳”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太祖命人在新建宫殿的墙上书写有鉴戒意义的内容,又让人在两廊的墙上抄写《大学衍义》,可见他讲求朴素,不愿奢华。B.明太祖认识到宦官参政是加速汉、唐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即位之初就禁止宦官典兵参政,力图防止这类事件再次发生。C.明太祖认为七国之乱是因为汉景帝在做太子时杀死了吴王世子,称帝后又黜削诸侯,明太祖借此教育太子汲取历史教训。D.明太祖认为有关部门以文辞取士并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并暂停了科举考试,在他看来,察举贤才时文艺水平并不重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此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2)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14.明太祖认为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文章观?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10.故C。句意:如果给众诸侯王讲说这件事,就应该说藩王一定要对上尊重国君,对下安抚百姓,做国家的辅国重臣,不要扰乱国家的法令。这样,做太子的就知道亲厚和睦亲族,崇尚亲近亲族的情谊,众位做诸侯王的知道辅佐王室,尽到君臣的情谊。”“上尊天子”与“下抚百姓”是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子,中间要断开,排除AD。“挠”,动词,扰乱,“天下公法”作“挠”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11.B.“而诚意溢出”的“诚”,真诚。句意:却诚意满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诚”,确实。句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12.D.“察举贤才时文艺水平并不重要”说法错误,“文艺次之”的意思是“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次之”,这并不意味着文艺水平不重要。13.(1)以前朝代的宫殿,大多用绘画(装饰),我用这些准备早晚观看,难道不是胜过了绘画吗?“施”,采用;“备”,准备;“愈”,胜过。(2)我以真实的心意寻求贤才,但天下人用空洞的文字来响应我,这非常不合乎我的心意。“实心”,真实的心意,诚心;“虚文”,空洞的文字;“称”,符合,合乎。14.明太祖认为明道德、通世务、明白易知、无事浮藻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反映了他讲实用、尚质朴的文章观。参考译文:明太祖吴元年九月,新的内廷三大殿建成,殿的后面是宫,前面的叫乾清宫,后面的叫坤宁宫。六宫按照次序排列,都很质朴不做装饰。明太祖命令博士熊鼎分类编录可以被借鉴警惕的古人的行为,写在墙壁上,又命令左右近臣在宫殿东西两廊的墙壁上书写《大学衍义》。明太祖说:“以前朝代的宫殿,大多用绘画(装饰),我用这些准备早晚观看,难道不是胜过了绘画吗?”夏季四月丙辰日,皇上对左右近臣说:“汉、唐末期,都被宦官败坏蛀蚀。宦官在宫廷中,只能让他们任洒水扫地之职,供人使唤罢了。假使宦官不能掌管军事、参与国家大事,他们即使想要作乱,怎么能够做到呢?”十一月辛丑日,皇上招请儒臣教授太子、各诸侯王,让起居注魏观陪从太子讲说书籍。皇上问太子:“近来儒臣讲述解说了经史里的什么事?”太子回答说:“昨天讲了《汉书》七国背叛汉朝之事。”皇上于是问:“这件事是非在谁?”太子回答说:“错在七国。”皇上说:“这是侍讲官员偏颇的言论罢了。汉景帝做太子时,曾经扔棋盘杀死了吴王世子。等到(汉景帝)做了皇帝,又听信晁错的话,罢免削除诸侯。七国之乱,实际上是因为这。如果给众诸侯王讲说这件事,就应该说藩王一定要对上尊重国君,对下安抚百姓,做国家的辅国重臣,不要扰乱国家的法令。这样,做太子的就知道亲厚和睦亲族,崇尚亲近亲族的情谊,众位做诸侯王的知道辅佐王室,尽到君臣的情谊。”洪武二年二月戊申日,皇上与詹同讨论文章,皇上说:“古人作文章,用来彰明道德,传告谋身治世的道理,都清楚易于理解。至于像诸葛亮的《出师表》,又何曾刻意修饰文辞,却诚意满溢。从今往后翰林写文章,只选取通晓事理、阐明谋身治世的道理的,不要使用浮华辞藻的。”洪武六年二月甲午日,皇上晓谕中书省大臣说:“我设立科举,是为寻求天下贤才来供任命使用的。现在有关部门大多凭借文章取用人才,等到任用时,不能安排于实际事务的人有很多。我以真实的心意寻求贤才,但天下人用空洞的文字来响应我,这非常不合乎我的心意。还是暂停天下科举。有关部门考察推举贤才,一定要以道德品行为根本,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次之。”秋季八月,皇上以元朝因为宽容放纵失去天下为鉴戒,很注重用严厉的刑律。皇上对彦良说:“法律多次推行却总是有人触犯,怎么办?”彦良说:“以德治国就会安逸,用法治国就会使人劳累。”皇上说:“江南大儒,只有你一个人。”广东省梅州市兴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成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或考中进士。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D.社稷,“社”指谷神,“一片神鸦社鼓”中“社”即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渡海到了温州。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被抓。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4分)(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4分)14.文天祥有“志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3分)10.B本句意为: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人的军队。“郡中豪杰”是指郡中的豪杰,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诸豪杰”作“皆应”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11.D“‘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错误,应该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12.C“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原文信息是“使如军中请和”。13.(1)(张弘范的)近侍(或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或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2)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本题关键为:两处省略各1分;左右:近侍、身边的人,1分;遂:于是、就,1分。(2)捍:保卫,1分;乃:却,竟然,1分;叛:叛离、背叛,1分;乎:句末疑问语气助词,译为“吗”,1分。14.①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②见元将张弘范时,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左右命之拜,不拜”);③元世祖问他心愿时,文天祥回答说身为宋朝宰相,不会侍奉别的皇帝。(“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一点一分)参考译文: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二十岁参加进士考试,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文天祥以“遵守天道,勤奋不息”为题,回答皇帝的策问,他的对策文章写了一万多字,不打草稿,一气呵成,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考官王麟上奏说:“这份卷子中存在的古代典籍之义理犹如明镜,可以起借鉴作用,这个人忠肝义胆如同铁石,所以臣敢为陛下得到人才而庆贺。”不久父亲去世,服丧而归。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佑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说:“如今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跟驱赶羊群去跟猛虎搏斗又有何不同。”文天祥说:“我也知道是这样。只是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以义而胜者谋立功,人数众多就能成功,这样国家还能保住。”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于是到了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崖山被攻破,张弘范派遣使者护送到首都。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向南方叩拜而死。文天祥终年四十七岁。广东省四会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①学半。”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节选自《礼记·学记》)注:①敩xiāo,教导,使觉悟。后作“教”。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11.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群聚而笑之 而:连词,表并列师勤而功半 而:连词,表转折B.士大夫之族 之:指示代词,意为这些其此之谓乎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则耻师焉,惑矣 惑:迷惑相说以解 说:通“悦”,愉悦D.或不焉 不:通“否”又从而庸之 庸:酬谢1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B.北面,即北面称臣,古代君主面见臣子时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朝拜。与之相反的词是南面,即南面称王。C.六艺经传:“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现今《乐》已遗失,“六经”便成了“四书五经”中的“五经”。D.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诵读时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故称“句读”。13.下列对两则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用三组对比,分别从今人错误的态度、父母错误的认识和士大夫荒唐的行为三方面说明当时不从师的坏风气,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B.《礼记·学记》提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C.《礼记·学记》将“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以设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D.《师说》选文第一段将对比重心放在批判对象上,从反面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学记》选文第三段则将对比重心放在善学者上,从正面解说增进学问的方式。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0.B11.D12.D13.C14.(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2)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不足以”,是“为人师”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后要断开,排除AC;“乎”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排除A:“力”是“不能问”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D。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或用法的能力。A.“而”表修饰。句意: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嘲笑他们。“而”表转折,却。句意:即使老师很勤苦自己却收效甚少。B.“之”,指示代词,这些。句意:士大夫这一类人。“之”,提宾的标志。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C.“惑”意为糊涂。句意: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问题就会容易解决。“说”,通“脱”,脱落。句意:问题就会容易解决。D.正确。句意: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并能感激教师。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D.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诵读时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错误,此处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参考:(1)“之”,这些:“不齿”,不与同列:“乃”,竟然:“不能及”,赶不上:“其”,翻译为表强调语气或反问语气皆可。(2)“虽”,即使:“旨”,美味:“至道”,至善之道;“善”,精妙。参考译文:材料一: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与同列,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知识(学问)才会受到尊重;知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轻松不费力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等到这样时间长了,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留有提问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时间;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可治理;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因时制宜的人无所不可不拘于一途。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节选自《礼记·学记》)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共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材料二: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材料三: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2.解释下列加点字(6分)①圣人无常师②郯子之徒③作《师说》以贻之④河、洛之士翕然师之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⑥至无雪乃已13.用斜线给文中波浪线句子断句,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涂。(3分)由A魏B晋C氏D以E下F人G益H不I事J师K今L之M世N不O闻P有Q师R有S辄T哗U笑V之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3分)例句: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A.而谁敢炫怪于群目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