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岁时节日民俗_第1页
民俗学-岁时节日民俗_第2页
民俗学-岁时节日民俗_第3页
民俗学-岁时节日民俗_第4页
民俗学-岁时节日民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岁时节日民俗岁时节日岁时节日(timeoutoftime)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P102岁时节日民俗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相对固定的时间、周期性举行、特定的民俗活动、广泛的群众参与。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由来1.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的形成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业国家之一,农业生产一般需要准确地掌握农事季节。天象气象物象天象的观测中国古代关于天象的记述,有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之说。七政是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1)日曜日:星期日2)月曜日:星期一3)火曜日:星期二4)水曜日:星期三5)木曜日:星期四6)金曜日:星期五7)土曜日:星期六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十二次中国古代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赤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次。十二次的创立一是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二是用来说明岁星(木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以此来纪年。二十八宿日出日落,一日;月亮阴晴圆缺,一月;寒来暑往,春种秋收,一年。月份分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十二个普通月另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汉历既照顾到太阳历,又照顾到阴历,是一种阴阳合历。甲骨文年字无月为朔,满月为望二十四节气表春季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惊蛰3月5--7日春分3月20--22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夏季立夏5月5--7日小满5月20--22日芒种6月5--7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2日--24日秋季立秋8月7--9日处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寒露10月8--9日霜降10月23--24日冬季立冬1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小寒1月5--7日大寒1月20--21日独龙族历法一月,称“阿猛”,意为过雪月,在这一月里,大家休息,个别户种旱洋芋。二月,称“阿薄”,意为出草月,山草开始生长,是大量种洋芋的时候。三月,称“奢久”,意为播种月,开始播种小米、芋头、棉花等作物。四月,称“昌木蒋”,意为开花月,桃花开,鹤集中鸣叫,播种完毕。五月,称“阿石”,意为烧火山月,大量烧火山,停止下种,挖竹笋、贝母,捕鱼。六月,称“布昂”,意为饥饿月,存粮吃光,荒月,大量采集野粮。七月,称“阿茸”,意为山草开花月,薅草,采野粮。八月,称“阿长木”,意为霜降月,山草被冻死,开始收庄稼。九月,称“单罗”,意为收获月,收获小米、苞谷、稗子、荞子。十月,称“总木甲”,意为降雪月,收获完毕,储粮,山巅降雪。十一月,称“勒梗”,意为水落月,河水降落,找冬柴,砍苦荞,准备过冬。十二月,称“得则砍”,意为过年月,又叫“罗奢什腊”,妇女砍活麻、织麻布、跳牛舞。2、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与崇拜是岁时节日民俗产生的远源。原始崇拜、禁忌与迷信、祭祀、多神信仰等在原始宗教中,一些重要仪式一旦在时间上被固定下来并形成相当规模,便很容易演化为岁时节日。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节日一词的本义就是祭祀,甚至直接就写作“祭”。京都三大祭五月的葵祭七月的祗園祭十月的时代祭二、岁时节日的发展(一)中国岁时节日发展的五个阶段孕育期(先秦时期)

节日比较少,内容不够丰富,时间也不那么固定,地域不统一。节日习俗大都建立在原始崇拜基础上,信仰色彩浓厚

定型期(秦代一汉代)中国主要节日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都已基本定型

融合期(魏晋南北朝)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促进了节日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丰满期(唐代一宋代)民俗节日从禁忌迷信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向礼仪性、娱乐性的方向发展,演变成为真正的良辰佳节稳定期(明代一清代)节日的发展比较平缓(二)岁时节日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1.生产、生活方式因素以农耕生活方式为主的社会,其节日大多发生在于自然界中各种节气、季节和年轮转变的关键时期。最早记载七月初七民俗节日的传世文献东汉崔寔shí的《四民月令》:“(七月)七日,遂作麹qū

。是日也,可合蓝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作干糗qiǔ

,采葸xǐ耳。”《世说新语•排调篇》:“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世说新语•任诞篇》:“阮仲容(阮咸)、步兵(阮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2.宗教因素佛、道、基督教、伊斯兰教《说文解字》“腊”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

灵隐寺腊八粥花生米、红豆、蜜枣、桂圆、红枣、白芸豆、莲子、白果、糯米和白砂糖等十余种主辅原料构成的灵隐腊八粥数次被人称赞养生,而制作工序也颇为复杂精细。灵隐寺每年腊八施粥数量巨大,现已取消现场发放,转为在各街道社区、福利机构的发放。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佛教:目连救母——盂兰盆节道教: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是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是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3.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因素4.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清明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普通的岁时节令。《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唐代诗人卢象《寒食》:“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古代清明节民间还有植树、戴柳、插柳、射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第二节主要传统节日1、元旦(春节)《汉书》中有“三元”、“三朝”、“四始”之说。三元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四始是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总之一年的时日月岁皆从元日开始,古人又称之为“履端”。

历代元旦夏代正月初一

商代十二月初一周代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建国的次日,即发出《改历改元通电》:“各省都督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黄帝纪元4609年,清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对应公元1912年1月1日。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二十一日,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致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定四季节假呈》:“乘时布令,当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应从社会之习惯……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遗留问题:第一,古代立春的重农、劝农节气功能,因“春节”的转移而弱化;第二,因不再有“岁节”,使以岁纪年和干支历为基础的生肖文化容易出现混乱。晋东南地区歌谣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老北京: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二十三祭灶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腊月二十五,接玉帝二十八,贴花花二十八,把面发除夕祭祖,吃年饭,贴春联,守岁,压岁钱爆竹一声除旧,新年万象更新大年初一穿新衣拜年多种禁忌:不许讲不吉利的话;女儿不准于初一回娘家,否则会吃穷娘家;不许打破碗碟,忌“破产”;不许动剪刀(忌口舌之争);不许扫地(忌去财运);不许吃稀饭(否则一年出行必遇雨)等等开门炮占岁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自秦汉以来,则以夜半子时即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一天的开始。这是旧年与新年交接的时刻。不过,从古人生活来看,一般以黎明、鸡叫作为一天的开始。正所谓“鸡报已判春”(晚唐诗人司空图《丙午岁旦》)。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

正月初二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正月初三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初三是俗传“老鼠娶亲”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正月初三面塑大年初四有“接灶神”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烧金纸、神马。清《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

正月初四初五也叫“破五”,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正月初五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武财神:赵公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书的《搜神记》和《真诰》等,都有赵公明的神迹,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或是瘟神。元明之间,赵公明的神迹才有完整的记载称。赵公元帅姓赵名朗、玄朗,字公明,终南山下周至赵代村人。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武财神:关公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公生前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形象威武,忠肝义胆,可镇宅避邪、护佑平安、招财进宝,故被民间奉之为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又称增福相公,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姓李名诡祖,淄川五松山人。传说李诡祖是上界太白金星下凡,生日九月十七。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赐封“财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代(1271-1368)被赐封“福善平施公”。北方民谣《正月初五迎财神》:爆竹一响把门开,增福相公进家来。相公本是天上仙,家住淄川五松山。相公是咱曲周人。阴阳两界都为神。左如意,右元宝,财也来,福也到。左青龙,右白虎,福禄寿喜进我府。上管官,下管民,管了福禄管财运。一撒金,二撒银,撒完摇钱树,再撒聚宝盆。保你五谷丰登收成好,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顺。《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寿禄福财喜鸡鸣烧罢岁朝香,马路熹微透曙光。

挈姊呼姨趁吉利,大家兜个喜神方。

绕过西边又向东,人丛来往太匆匆。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

行尽街头转个弯,娇嘘无力态姗姗。

西风蓦地吹来紧,怕揭衣裙唤小鬟。

游倦归来满面春,果盘花烛一时新。

今朝有个开盘客,便把郎君当喜神。

——1910年上海《图画日报》“兜喜神”

近代刘豁公《上海竹枝词》:

旭日上红墙,多少佳人理晓妆。

戚畹招邀浑不应,大家争赴喜神方。

朱延寿《岁事竹枝词》:

百年难遇岁朝春,择定何方有喜神。

驾驭汽车行驶过,风驰电闪蔽风尘。

何韫若《锦城旧事竹枝词·游喜神方》:“神有喜怒与人同,四时方位兆吉凶。独怪年年南门好,起因侯庙敬无穷。巴金《家》:“(女人们)到了街上,向着本年的喜神方走去,算是干了一年一度的‘出行’的把戏。”清人傅崇矩《成都通览》:“初一日、初五日、初九日、十五日,均游武侯祠。”李劼人《说成都》:“武侯祠只有在正月初三到初五这三天最热闹。城里游人几乎牵成线地从南门走来。”新年仿古祭表演程序表(一)时间:正月初一上午(二)地点:刘备殿(三)表演队:全部由剧团演员、乐队担任。设:主祭官、司仪各一名(男性);助祭四名(女性);銮驾队十六名;(乐队人数待定)。(四)程序:表演人员全部在大门外列队,待门外节目表演完后,主持人宣布仿古祭祀表演开始!表演人员各自到刘备殿前就位。(乐队奏起悠扬的古曲)司仪官:“游喜神方,祈求吉祥”,迎新年仿古祭拜表演开始!奏迎春曲(此曲欢快、悦耳),(乐队奏乐时同时撞钟九下,钟停、乐止)司仪官:主祭官就位!(主祭官到达祭位)三叩首!进香!(主祭官进三柱香)进帛!(助祭二人捧篚,二人捧帛至主祭官前,主祭官放帛入篚后,助祭再放篚至原位)进爵(助祭一人捧罐,三人捧盘,盘中置爵至主祭官前,主祭官斟酒入爵,一祭天二祭地三敬观众。再斟三爵酒,由助祭放置祭桌上)主叩首!宣读新年祝文!主祭官:(面向观众读祝文。)司仪官:三叩首!退位。(主祭退位)望燎举柴,焚祝、帛!(助祭二人至鼎前点火,另二人从篚中取出帛与主祭官一齐至鼎前,将帛和祝文投入鼎中焚烧。)司仪官:(待火势减弱后)銮驾队和观从参拜关帝、诸葛丞相和文武大臣!奏乐!(乐队奏古曲,撞钟三下)司仪官:祈求吉祥!(全体齐声)祝国家昌盛!百姓安康!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仿古祭拜表演结束!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

“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图经》)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初六也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

正月初六

正月初七也称“人日”、“人胜节”、“七元”。

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是吉祥,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

正月初七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古人会于人日当天戴上“人胜”(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唐代人胜剪纸人胜节风俗戴人胜:在屏风床帐贴人胜的风俗,是对创世的纪念,也带有生育巫术的痕迹。七宝羹:是用七种菜果做成的菜羹。各地差异,所用的菜果有所不同,大致有芹菜、芥菜、菠菜、青葱、大蒜等。人日还有登高风俗元宵节,也称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元宵节兴起于汉代,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宋朝时,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到明代更延长到十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民俗活动的特征为大张灯火。广东揭阳跳火堆普宁市南溪镇玉窖村元宵跳火堆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怀仁旺火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武大郎设宴(打一成语)一(打一成语)一个孩子生的好,衣服穿了七八套,头上戴着红缨帽,身上装着珍珠宝。(打一植物)红关公,白刘备,黑张飞,叁结义。(打一水果)坐也是坐,立也是坐,行也是坐,卧也是坐。(打一动物)坐也是立,立也是立,行也是立,卧也是立。(打一动物)坐也是行,立也是行,行也是行,卧也是行。(打一动物)坐也是卧,立也是卧,行也是卧,卧也是卧。(打一动物)灯谜二月二,龙抬头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中唐时二月二日有出郊外游玩的春游活动,如白居易有以二月二日为题的诗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描写春游的青年很多,在渡口都排列成一队行走的情形。唐末五代初李绰《秦中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由上可知,唐代民间有二月二日春游踏青之俗,采菜是其中的一种活动。在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就连小孩剃头也叫“剃龙头”。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汉族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其风俗多是郊游雅宴,自北宋开始,增加了种花、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晋人周处《风土记》:“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

花朝zhao节第一节民间节日︽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南朝梁元帝萧绎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南朝张正见花朝诗云:“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诗人方干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立春(春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白青黑红黄四时秋春冬夏土存四时鞭春牛打牛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

“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

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将不佳。东郊迎春《礼记•月令》孟春: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立春是超出四时一般节气的节日。春帖又叫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宋代很盛行。司马光皇帝阁春帖子词一肇履璇玑(星斗)历,重飞缇室(古察候节气之室)灰。寒随土牛尽,暖应斗车回。二鸾路迎长日,农祥正晓天。九垓同燠沐,万物向蕃鲜。三盛德方应木,柔风渐布和。省耕将效驾,击壤已闻歌。四候雁来归北,寒鱼涉负冰。相鸟风色改,赐谷日华升。咬春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三月三,上巳节

“上巳”就是三月中第一个出现“巳”的日子,因此叫“上巳”,三国魏以后就固定在三月三这一天了。修禊、流饮是上巳节独特的习俗修禊

是指上巳日赴水滨的沐浴活动。周时已有此俗,《周礼·春官·女巫》曰:“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即在三月上巳日要来到水边祭祀,并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这样就可以祓除疾病和不祥。史书上称这种礼仪为“禊”或“修禊”、“祓禊”。流觞

指上巳节进行的一种饮酒习俗,常称“曲水流觞”。佩兰祓(fú)禊(xì),曲水流觞

上巳还被解释为求子。孙作云《关于上巳节二三事》(收入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中华书局1966年)认为,“上巳”的“巳”字即“子”字,“上巳”即“尚子”,上巳的最初意义是为了求子。上巳节与商族的高媒祭祀、以燕为图腾的原始信仰有关。《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族始妣简逖吞鸟卵,因此怀孕生下契。行浴就是祓禊。简逖被奉为高媒神,祭祀她,在后代演变为上巳节的祓禊求子。后代上巳节还有曲水浮卵之戏,也应追溯到东夷诸族以鸟为图腾,传说他们的始妣吞鸟卵而生子的原始信仰。端午节

端午,另有端阳、端节、端五、重五、五月节、女儿节、浴兰节等说中称呼,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学者研究证明,端午节俗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存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久远的历史,醇厚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民族意蕴,使得端午节的文化影响跨越了地域条件和民族文化的种种差异,被东亚许多国家地区广为接受。例如,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便是来源于中国的端午节。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端午节的来历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来历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迎涛神端午节的来历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详情见备注)龙的节日端午节的来历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