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概念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概念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概念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概念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本文研究“概念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运用。分析“概念图”的内涵及特点;从借助“概念图”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借助“概念图”扩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借助“概念图”逐步感悟数学思想三角度出发进行论述,列举教学策略。期望本文能夠为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关键词】概念图;初中数学;解题;教学所谓“概念图”,指的就是一种能够展示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结构关系的图形,是思维可视化的表征。一幅概念图通常应包含如下三要素:节点、连接、文字标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概念图既可被教师视作教学策略来使用,又可被学生视作学习策略、解题策略来使用。数学题是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知识的最为重要的载体,它至少包含如下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条件(已知条件、前提条件等)、结论(未知结论、求解结论、求证结论、求作结论等)。在解题中,题目给出的条件是学生构建解题思维的起点,结论则是问题解决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调动脑海中学过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突破题目设置的障碍,这需要学生正确分析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找到未知条件,使用运算、推理等方式,求出题目所求结论。学生可使用概念图辅助这一解题过程,使其得以高效完成。一、“概念图”特点概念图(Conceptmap)的理论基础是Ausubel的学习理论,此种理论认为,学习者构建知识的过程,就是借助脑海中的已有概念,对事物展开进一步的观察及认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通过构建概念网络,并不断向这一网络中添加新的内容,高效理解、记忆新的知识体系。概念图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着极佳的契合性,它至少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一)层级结构特征所谓层级结构特征,主要指的是概念图能够以分层形式,清晰、明了地展示各知识点之间的层级关系。一般来讲,在整个概念图中,含义最为广泛也最具概括性的概念,位于图案的上方,更多细化的概念、概括性不强的概念,依次排列于图案的下方,学习者可较为直观地理清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二)交叉连接特征所谓交叉连接特征,主要指的是在概念图中,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某些领域知识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创建新概念图时,这种交叉连接也表明了知识概念之间的跳跃性。(三)理性与情感交融特征数学解题课堂中,教师会使用概念图表达数学概念、题目条件以及相应的命题,这具有突出的理性色彩,但概念图同时也是对师生情感状态的直观展示,映射了概念图创建者、学习者的情感品质。二、“概念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运用(一)借助“概念图”,扩宽学生解题思路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得尚不够健全,在学习、生活中,更习惯以形象思维认识事物、学习知识,很多学生甚至是在步入初一后,才开始慢慢地接触逻辑推理,此种情况下,借助“概念图”,帮助其实现解题思维可视化是很有必要的。在上文所述的“思路探求”环节中,针对同一道题,学生的脑海中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此时教师可借助概念图,辅助学生进行推理。一般来讲,针对一道数学题,学生可从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推理:首先,由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逐步推理,获得结论;其次,由结论入手,层层向前,追溯至题目所给的条件,之后推出要使得结论成立,已知或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必须成立;最后,由已知与结论两条线出发,同时进行推理,推出中间共同条件成立。【案例1】图1所示AB线段中,C为中点,D在线段BC上,AD=6,BD=4,求线段CD的长度。如下出示针对此题的概念图:解题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三种推理思路”进行具体分析。第一种,由已知到未知进行推理,也就是所谓的综合法,可先借助线段AD、DB的长,求出AB的长,再结合中点条件,求出AC的长,最后借助AD的长,求出CD的长;第二种,由结论(问题)追溯已知条件,也就是所谓的分析法,结合题目条件不难看出,欲求CD,需求AD-AC或CB-DB,要求AC与BC,需要求出AB,而AB又等于AD+DB,为已知条件;第三种,由已知条件、结论同时出发进行分析,依据线段AD、DB的长,可求出AB的长,结合中点条件,可求出AC、BC的长,欲求线段CD的长,需求AD-AC或BC-DB,而这些条件均已求出,可见三种思路均可顺利解答此题。学生在解答此题时,熟悉如何用三种不同的思路,推出题目所求条件后,教师可给予学生变式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概念图”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习惯。变式1:图1所示AB线段中,C为中点,D在线段BC上,AD=6,CD=1,求线段BD的长度。变式2:图1所示AB线段中,C为中点,D在线段BC上,BD=4,CD=1,求线段AD的长度。在解答变式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互逆命题”这一数学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发展。(二)借助“概念图”,逐步感悟数学思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会形成适应社会生活及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可见,数学思想教育,是初中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解题教学,无疑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的好时机。教师可在解题环节中,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图”分析问题,学习、体会、应用数学思想,规范书写表达过程,达到更高的学习境界。【案例2】点A、B、C、D在数轴上位置如图3所示,AB=3,BC=2,CD=4,求:(1)若点C为原点,求点A表示的数。(2)若点A、B、C、D分别表示有理数a、b、c、d,求a-c+d-b-a-d=?(3)如图3,点P、Q分别从A、D两点同时出发,点P沿着线段AB,以每秒1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到达B点后立刻折返,速度与之前一致;点Q沿线段DC以每秒2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C点后立刻折返,P、Q中有一点回到出发点,两点同时停止运动。求①停止运动时两点之间距离;②设运动时间为t(单位:秒),则t为何值时,PQ=5?题目中,(3)问有着较高的难度,因此本文进行重点论述,设计如下概念图,以供参考:解题思路如下:①由题目所给条件不难得出点P从出发到回到点A需要花费6秒,点Q从出发到回到点D需要花费4秒,两点停止运动时,Q與D重合,点P会运动到点B左边一个单位长度的位置,如图5,由BP+CB+CD可得答案为7。②如图6,P、Q相向而行,0≤t≤2时,AP=t,AB=3,BP=3-t;DQ=2t,CD=4,可得CQ=4-2t。因此PQ=BP+BC+CQ=3-t+2+4-2t=9-3t。由PQ=5,可知9-3t=5,可得t=4/3。点P、Q同向而行时,有图7:由AP=t,AB=3,可得BP=3-t。由CD=4,CD+CQ=2t,可得CQ=2t-4。因此PQ=BP+BC+CQ=3-t+2+2t-4=t+1。由于PQ=5,因此t+1=5,可解得t=4,不符合题目所给条件,因此可排除。点P、Q反向而行时,3<t≤4,有图8:<p="">AB+BP=t,AB=3,可得BP=t-3;DC+CQ=2t,DC=4,可得CQ=2t-4。因此可列式PQ=BP+BC+CQ=t-3+2+2t-4=3t-5。PQ=5,带入可解得t=10/3。综上,t为4/3或10/3时,PQ=5。三、结束语结合如上教学案例,不难看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概念图,对各种数学概念实施加工、概括,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组织结构,引导学生更好地在脑海中构建起数学知识体系,对各类数学知识点产生更为深刻的记忆。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概念图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可应用可视化手段,将各种知识“节点”联系在一起,构成脉络体系,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稳步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