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地区上学期12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上学期12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上学期12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上学期12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上学期12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1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们有可能预见100年后的世界吗?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过去,在预测未来的时候,除了少数例外,我们总是犯明显低估未来的错误。1893年,曾有74位名人对下一个100年的生活进行了预测。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全部低估了科学发展的速度。在我们这个时代里,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已经基本奠定了,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些基本知识不会发生重大的改变;而现代的计算机科学、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量子理论,也为我们的预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使我们相信,我们可以看到100年后世界的轮廓。但是,人们对信息时代所做的若干预测却没有成为现实。例如很多未来学家预测“无纸办公室”,然而,只要看一看任何一个办公室,你就会发现现在用纸的数量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我们再来看一下“可视电话”,在1964年世界博览会期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花了1亿美元去完善一种可以连接电话系统的电视屏幕,你在打电话时可以看到对方,对方也可以看到你。这个产品仅售出很少,这是一个代价昂贵的失败。另外,也有人预测,通过互联网召开会议将会使面对面的生意洽谈不再必要,人们都在家里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工作,城市几乎变为一座空域;“网络旅游”兴起,人们会整天躺在沙发上,通过互联网漫游世界和欣赏景色;还有人认为传统的媒体即将消失,因特网将会吞噬剧场、收音机、电视。然而,实际发生的事情并非如此。尽管在因特网上进行视频对话很容易,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并不愿意上镜头,城市的交通堵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糟;去外国旅游的人数打破了纪录;因特网改变了整个媒体的面貌,但是并没有消除电视、无线电广播和剧场的作用。为什么这些预测不能成为现实呢?我猜测大部分人拒绝这些高级的方式是因为我所说的洞穴人原理。遗传和化石证据说明,看起来很像我们的现代人是10多万年前从非洲起源的,但是我们没有证据说明,与那时相比,我们的大脑和个性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你拿出一个那个时期的人,在解剖学上他和我们是相同的;如果你给他洗个澡、再刮刮胡子,让他穿上三件套西装,然后把他放在华尔街上,他和其他人在外表上并没有任何差别。我们的需要、梦想、个性和愿望也大同小异,在10万年中恐怕也没有多大变化,我们仍然像我们的洞穴祖先那样思考问题。我想说的是,每当现代技术和我们原始祖先的愿望发生冲突时,总是这些原始的愿望占上风。这就是洞穴人原理。例如,洞穴人总是要提供“被杀死猎物的证据”,仅仅吹嘘一个大猎物跑掉了是不够的。一个到手的有血有肉的猎物,始终比跑掉的猎物要实惠得多。类似的,当处理文件时,我们总想保存一份打印稿。我们本能地不信任飘浮在我们计算机屏幕上的那些电子,因此会把电子邮件和报告统统打印出来,甚至在毫无必要时也这样做。这就是无纸办公室一直没有出现的原因。同样,我们的祖先喜欢面对面地会见。这有助于加强我们与其他人的联系,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这就是无人城市也没有出现的原因。例如,一位老板可能想要仔细地品评他的雇员,通过在线网络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以面对面的方式,老板就能够读到这个人的身体语言,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近距离观察一个人,我们就能够理解他微妙的身体语言,发现他的头脑中正在想些什么,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我们的类人猿祖先,在他们能讲话之前的几千年中都是使用身体语言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这也能解释网络观光游览始终未能代替实地旅游的现状。看一张泰姬陵的图片是一回事,亲自实地去看它则是另一回事。其中的理由是,我们古代的祖先总是希望亲自看到某件事物或事情,而不依赖道听途说。依靠实际的身体体验而不是传言,对他们在森林中幸存下去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我们的祖先是打猎的人,因此,我们喜欢看别人,甚至坐在电视机前几个小时无休止地观看我们同类的表演,但是当我们感到别人在看我们的时候就会立即感到紧张。事实上,科学家已经计算出,当陌生人盯着我们看大约4秒钟,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大约10秒钟后,我们甚至会对盯着我们看的人产生敌视。这就是为什么原来的可视电话会昙花一现。可见,现代技术和我们原始祖先的愿望之间依然存在竞争,即坐在椅子上看电视与走出去接触我们周围的事物之间的竞争。在这个竞争中,我们两者都需要。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网络空间和虚拟现实时代畅游,我们仍然有真人演出的剧院、摇滚音乐会,纸张和实地旅游。但是,如果有人拿出一张我们喜爱的歌星的免费照片和一张他的音乐会的门票,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门票。这就是洞穴人原理:我们情愿两者兼得,但是如果要我们选择,我们会像我们的洞穴人祖先那样,选择后者。让我们再回到困特网刚刚创立的时候,当时人们普遍相信它将演化为科学和进步的论坛,结果它很快就退化成一个让人为所欲为的地方,这是可以预料到的。在部落中快速传播信息的基本方法是传言,今天,部落传言的规模被大众媒体极度放大了,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就能够绕地球很多次。因此,如果你想预测将来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只要想一想10万年前我们祖先的社会关系并将其放大10亿倍即可。现在,让我们开始遐想下一个100年。(摘编自加来道雄《物理学的未来》,伍义生等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预测未来是个艰巨的任务,而了解科技的基本知识,评估科技的发展速度,有助于人们构想未来图景。B.过去,一些未来学家根据科技带来的便利想象将来的生活场景,某些场景与现在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C.我们出于原始时代“提供证据”的心理,总是要把文件打印出来,这使得无纸化办公难以得到普遍实现。D.现代城市的交通堵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这为现代技术总会与原始祖先的愿望发生冲突提供了佐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面对面的会见中,微妙的身体语言会透露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应聘者更好的面试策略是多使用肢体语言。B.作者谈及原始愿望时,常联系祖先的狩猎生活.可见原始祖先的狩猎经验对人类的影响远大于其他生活经验。C.我们的祖先在森林中生存,更需要依靠身体体验而非传言,这给我们大力整治网络谣言带来了重要的启示。D.正是由于没有意识到原始愿望对我们的影响,所以指望因特网成为科学与进步的论坛无疑是过于理想化了。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郑也夫在《神似祖先》中说到,现代人往往乐于聚餐、期待聚餐,这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获得的猎物无法长期保存。B.丹尼尔·利伯曼在《人体的故事》中提到,为了获得更健康的身体,一些人尝试像石器时代的祖先一样饮食和运动。C.德斯蒙德·莫利斯在《裸猿》中举例说,司机违规被警察截停时,常常不愿意离开驾驶室,这源于原始人保卫领地的意识。D.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及,如果我们不想想采集者祖先的饮食习惯,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一碰到最甜、最油的食物就难以抵抗。4.文中说,我们更愿意“走出去”而不是“看电视”,同时,我们愿意“看电视”而不太愿意用“可视电话”聊天。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4分)5.本文摘自加来道雄《物理学的未来》的引言,作者为什么在“开始遐想下一个100年”之前,先探讨“洞穴人原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度12月高三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日,第五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举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原副院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委会理事长尚俊杰向与会嘉宾提了一个问题:元宇宙常态化应用到教育领域还需多久?这也是近一年来常被探讨的话题。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近十年的大力推进,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所有学校出口带宽达到100兆以上,接入无线网的学校数超过21万所,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尚俊杰指出,元宇宙的本质就是与现实世界交互融通的数字化交互环境。狭义上,它是指基于VR/AR、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让人身临其境的虚拟世界;广义上,它可涵盖数字世界的所有概念,从当前的互联网到未来虚实融合的数字化世界都是元宇宙。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新的技术,总会给教育变革带来新的可能。元宇宙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具临场感、体验感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创造混合现实的学习环境。不过,元宇宙不是教育的万能药。教育是个“慢领域”,不要指望有某个技术能突然地变革它。可以把元宇宙看作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长期来看,元宇宙属于颠覆性技术,但短期来看,它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要重视元宇宙研究,为业界实践提供理论指引。把教育元宇宙融入教育信息化的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中,要明确发展目标和具体方案,为教育元宇宙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指导。以教育新基建推动教育元宇宙发展,将教育元宇宙纳入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推动5G、VR/AR、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落地应用,建构智能学习交互等教育新场景。“只有推动教育基建,我们的元宇宙才可能真正‘搭’起来。否则,如果网络很卡顿,学生就不会有兴趣。”尚俊杰说。加强教育元宇宙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首先要明确元宇宙的技术架构和规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教育领域的实际需求,面向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结合各学科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相关研究,发现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并进一步总结迭代,形成适用于教育领域的元宇宙技术标准和伦理规则。元宇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最终仍要落脚到学习上。元宇宙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还需慎重。此前,他们考虑进行课件的3D转换,比如把课堂上立体几何的内容通过3D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同学们,但是研究数学的老师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担心这样会限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当给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时,他们注意力究竟是比以前更集中,还是更分散?这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教育元宇宙的发展要能够把握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而是真正让技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许鑫强调。(摘编自科技日报,张盖伦《“元宇宙+教育”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材料二:自2016年起,关于虚拟现实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相关政策层出不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到虚拟现实与教育场景的有机融合,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2.0”,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机构在虚拟现实、元宇宙教育领域投入资金和精力。现将2017年以来中国VR/AR教育培训统计如下:科技进步的速度正在超越教育体系的演变速度,新知识新技术的诞生、扩散与消亡的周期正在加速变短。信息大爆炸让教育主体和传统教育范式都面临全新挑战。过去学习是为了创造,现在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而VR/AR元宇宙可以打破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边界,实现传统教育模式的升级和教学资源的平衡。VR/AR元宇宙的最大应用价值是虚实结合,可以带来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教育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机会。虽然这些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它们已经开始在教育领域中发挥作用,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元宇宙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然而,VR/AR元宇宙课程内容制作巨大且复杂,需要政府、企业、教师等多方共同发挥长处。教学管理部门应做好顶层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VR/AR元宇宙应用指南与规范;企业应不断打磨产品,提供轻量化的内容制作工具和高质量的情景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课程制作效率;教师可以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方式,基于虚拟教学空间,实现多人远程互动式情景化教学体验,提升教学效果。(摘编自瑞涯科技《元宇宙+教育:教育创新的新契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育信息化已在我国教育领域得以全面推进和应用,互联网已全面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多媒体教室几乎遍及全国中小学校。B.信息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变革,元宇宙让学生置身于虚拟世界中,深入地体验学习情境,创建虚实融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C.元宇宙作为颠覆性的技术推动了教育的快速变革,加快了教育新基建建设,颠覆了教育传统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D.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关注元宇宙教育领域,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推进虚拟现实、元宇宙的运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一段交代了尚俊杰的身份,使文本更具有权威性,他引出话题,表明元宇宙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是教育领域的正常现象。B.在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新知识新技术的诞生、扩散与消亡的周期加速变短,是因为科技进步的速度超越了教育体系的演变速度。C.运用元宇宙技术有助于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真实场景,这在传统课堂当中是难以体验到的。D.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对先进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相关学科的教师更应积极尝试新的技术,以提升教学效果。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的一项是()A.幼儿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将传统的玩具和游戏替换成希沃软件等的电子游戏,供孩子们观看。B.运用多媒体智慧平台为抽象的数学理论构建了直观动态的模型,并向学生展示建构思维图式、图像分析、列式计算等环节。C.通过放映影视戏剧《雷雨》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内容,学生非常关注影视的画面感和演员的表演技术。D.学生通过3D动画观看石油化工生产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并通过互动式情景参与“石油的炼制”的过程。4.新闻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以上材料如何体现新闻写作的客观性,请简要分析。5.如何促进元宇宙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有效运用?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特殊的人一定会写出特殊的诗。这些诗特殊在什么地方呢,我把它们称作“诗之新声”与“学之别体”。前者的意思是说它是中国诗词传统中的一个新形态,后者是说它是现代学人学术研究的一个有机部分。先说“诗之新声”。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新形态,它的审美气质是阴显不同于唐诗的,唐诗的特点之一是“以气胜”,甚至是特别反对才学与议论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盛唐诸公,他批评宋初的诗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诗中“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与唐代诗学推崇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不同,对诗歌形式的刻意构造,对主体审美情感的理性推敲是宋诗的一个基本技术手段。正如前人所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主理”就是有思想、有学术,这也是现代学人之诗的一个基本特色。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中有一句话,“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其实不光是近世学术,现代学人的旧体诗词也是这样。如果说宋诗是现代学人的“远源”,那么它还有一个不太容易注意到的“近源”,就是在晚清民初比较活跃的同光体诗。晚清民初的特点在于它是中国史上又一个“易代”时期,在这样的时期里,不仅最容易产生新思想,也容易产生新情感,前者往往构成新学术的对象,而后者则多半可以更新文学作品的内容。中国每一个“易代”之际,都有不同寻常的好作品出来。但大体说来,由于近代中国水深火热的现实,人们对晚清民初的文学艺术活动,关注是相当不够的。这很可能是一说到同光体诗,大家都比较陌生的原因吧。同光体诗的最大特点,一是“喜用冷僻故实”,二是“寄托遥深”。读同光体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相当深厚甚至博杂的文史功底,二是要有一种很刚强的审美心态才能硬着头皮解读下去。同光体诗人的“喜用冷僻故实”与“寄托遥深”,也恰好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为现代学人之诗奠定了基本范式,在形式方面学者的文史典故取代了诗人的直观经验并成为文本中最重要的诗眼,在内容方面建立在学术主体上的“理”取代了传统抒情主体的“情”成为主要的方面。如马一浮先生特别喜欢在诗中使用罕见的生僻字,如陈寅恪先生喜欢用非同寻常的僻典。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是把西方历史掌故引入到中国旧体诗中来。如胡小石《解醒》的“招魂谁似幽都好,欲把灵均换但丁”,再如吴世昌《清平乐》的“不见班超投笔,拜伦悔作诗人”。如果不知道“但丁”“拜伦”是谁,那将很可能再次产生“项羽拿破仑(轮)”式的现代诗学笑料。但最重要的地方是在内容上,借助于现代学术的理性精神的启蒙与洗礼,现代学人不仅在主体素质上远远超出了只知道“吟咏性情”的古代士大夫,在思想境界上也是特别容易走向“狂猬”一途的同光体诗人无法望其项背的。现代学人是以纯粹理性机能的发育为根本标志的,它必然要突破传统诗学中“言志”与“缘情”的主导性模式,一方面它把士大夫的“伦理之志”提升为一种建立在理性批判基础上的“独立之精神”,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把传统的“自然之情”发展为一种经过现代启蒙之后的“自由之思想”。如果说在形式方面现代学人之诗与同光体相去未远,那么正是在内容方面的巨大变化才使它真正超越了晚清民初的抒情境界。正是借助于这种全新的现代理性精神资源,现代学者才把已经奄奄一息的旧体诗词,提升到一个在中国诗学与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之成为一种包含了巨大的现代性内容的“诗之新声”。再看“学之别体”。如果说“诗之新声”属于在既有框架下的有限创新,那么也可以说,“学之别体”则可以看作是现代学人的一种原创性成果。它的秘密在于,主要用来抒发情感、愉悦心灵的传统诗文创作,在现代学人手中被提升为他们学术与思想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个问题可以分两层看,一是表层的“诗中有学”,如果说它不好的一面是设置了巨大的阅读障碍,那么它好的一面则是“读诗可以长学问”。近代诗学家陈衍用的一个概括是“彝鼎图书”之色。这显然与其固有的历史源流直接相关。如果说在宋诗中已经有不无炫耀色彩的“才学”,在同光体诗中也有大量“异常奇崛的才学”,那么在现代学人之诗中,由于“入诗”的已经是迥异于传统学术的中国现代学术,因此这里的思想与学术才显得特别不一样。举一个例子,比如汪辟疆的《秋思八首》,它其实很像一篇学术文章,全诗八个部分,有着相当严密的内在结构,既有个人的心理活动,也有现实世界中的风云变幻;既有相当纯粹的诗艺探索,也有忧国忧民乃至诗人的报国良策。最有意思的是,如同古代的经学研究一样,它本身也是需要注释才能读下去的。大家知道,钟嵘关于好诗有一个标准,就是“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就是好诗根本不需要任何推敲与思索就可以掌握标准。而如果一首诗一写出来就需要注释,那么它还能叫诗吗?但是也不忙下结论,因为它还有一个深层结构是“诗中有人”。如同钱钟书先生说的,真正的学问如在荒江野屋、二三素心人那里一样,这些继承着旧日世家传统、同时又只能生存在时代夹缝中的精神生命,他们的种种生存体验、痛苦思想、寂寞心事与浩渺期望,不是自己能一下子说清楚的,更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解读或领悟的。对这种未定型的、连自己都弄不明白的情感、思想与学术,最好的方法当然就是用诗歌文本把它们记录下来。对这些不同寻常的文字、意象与学理予以深入解读、梳理,不仅可以直接还原、钩沉出他们隐蔽在“冷僻故实”与“寄托遥深”背后的庐山真面目,还可由此建构一种以“学人之诗”为研究对象的微型中国现代思想史。(摘编自刘士林《现代学者旧体诗词中的学术与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诗的特点之一是“以气胜”,反对才学与议论,推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B.现代学人之诗的一个基本特色是“主理”,即有思想、有学术,同光体诗是现代学人的“近源”。C.同光体诗虽然在晚清民初比较活跃,但因其“喜用冷僻故实”的特点,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D.“易代”时期最易产生新思想和新情感,中国每一个“易代”之际,都有不同寻常的好作品出来。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指出可从“诗之新声”和“学之别体”两方面理解特殊的诗,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B.材料第二、三段运用了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诗之新声”的特点。C.材料在论证时,多处引用学者、大家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D.材料最后一段从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来论述“学之别体”,在逻辑上是递进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光体诗人“喜用冷僻故实”,如使用生僻字,或使用僻典,或引用西方历史掌故。B.按照钟嵘对于好诗的评判标准,现代学人之诗需要注释才能读下去,算不上是好诗。C.作者认为,对现代学人之诗的文字、意象、学理予以深入解读、梳理,有重要意义。D.汪辟疆的《秋思八首》全诗八个部分,有着相当严密的内在结构,是一篇学术文章。4.材料第四段说“‘诗之新声’属于在既有框架下的有限创新”,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说明。(4分)5.假如你是光明学校“传统文化公益宣讲团”的一名志愿者,你将为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宣讲。请你结合材料为现代学者旧体诗词中“学之别体”拟写宣讲要点。(6分)广东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有关。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材料二: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能太过,可能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摘编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心理距离”要靠自己的心理调整来实现,这种距离不是时空相隔的长度,与现实的“距离”不同,它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B.竹子在古代诗人笔下具有坚韧、淡泊等人格特征,是因为这些诗人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使竹子获得了美的意味。C.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存在“内在矛盾”。“不即不离”的境界能够解决这种“矛盾”,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D.不以实用的态度而是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才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艺术作品是否有感染力,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的个人经历的吻合度有关,吻合度越高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B.艺术作品能让体验者获得美的享受,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作者运用特殊技巧,如诗化、陌生化、变形、程式化等原则。C.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情感时,都是作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D.一般人即使有丰富的现实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也不能够创作出艺术作品,因为他们不能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3.下列选项中,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的一项是(3分)()A.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明艳工词,以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B.自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展出以来,无数人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为其续上断臂。C.一位英国老太太看到《哈姆莱特》中王子与恶人决斗时,情不自禁地大叫:“那剑有毒!”D.归有光修葺了旧南阁子,在其中读书生活游玩,相隔15年完成了文章《项脊轩志》。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请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述材料的理解。(6分)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1930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社会黑暗,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让他不寒而栗。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1934年,寄托其“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难以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摘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材料二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斑斓绚烂的“纯粹”美,追求各色颜色配合相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文人山水画审美倾向上。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小说《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郭靖于江上“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如红色表示忠勇,金色表示神秘威武,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等等。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色体系”形成于西周时期,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具有独特性,隶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贯穿于民族色彩文明史。B.关于“五色”的文字较早记录在《尚书》中,虽然表达颜色的词语与今天有所不同,但与现代色彩理论中的原色相对应。C.儒家色彩观的形成,与孔子主张由“礼”达“仁”,极力维护周朝典章制度有关,也与孔子提倡中庸哲学思想密切相关。D.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显现深邃荒寒淡远之境,是画家心灵世界、运用墨色技巧、确立墨正统地位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将五原色定为“正色”,将其他色定为“间色”,说明儒家既主张色彩有尊卑,使用有等级,又追求色彩混合形成的斑斓绚烂。B.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五色(黄、红、紫、白、黑)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C.天色为玄色,即幽冥之色,故玄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天”也就成了道家思想中产生万物的本源。D.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体现了仅用水墨传神写意,臻于以墨造型、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比德”色彩观的一项是()(3分)A.按中国戏剧脸谱颜色传统,赵高、严嵩扮演者宜用白脸,如来佛、二郎神宜用金脸。B.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之洁白表明自己的节操。C.中国文人画作者大都偏爱黑色,意在用黑色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刚正不阿的品格。D.《醒世姻缘传》善用服饰色彩表现人物,如嫡母刚去世的素姐着一身艳服外出烧香。4.结合材料一梳理我国各时期的色彩观念。(4分)5.阅读下面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红楼梦》的色彩观。(6分)《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衣着:“宝玉只穿着大红棉纱小袄子”;第五十一回写袭人回家探母病时衣着:“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怡红院题词“怡红快绿”,建造之初为蕉棠两植。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艺术标准)与“真”(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求真派在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造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故在建构文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文学介入现实(“为人生”)的程度。求美派则在继承“诗缘情”“诗有别趣”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借鉴新批评和其他形式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蕴和情感表现的张力(“无功利”)。这两种文学批评标准之争持续了二十余年,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这一论争才告一段落。时至今日,文学批评所面对的作品和现象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化、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这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今天应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恩格斯当年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由于其包容性为日后研究者留下了充裕的阐释空间,也使其在今天依然被普遍视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学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这不仅是基于中国文艺创作实际对“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的全新阐释,同时也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提供了指导思想。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中西对话不应像过去一样仅仅是对国外学术观点的翻译介绍或简单解释,而是应转变为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的双向交流。具体路径包括但不限于邀请国外学者长期来华访问讲学,中国学者出国访学并与西方学界直接交流、发表外文论文与西方学者进行直接的理论对话等,在此过程中积极对外展示来自中国学界的最新思考和成果,真正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历史已反复证明,拿西方的理论话语直接“剪裁”中国文学实践是行不通的。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学需要新的批评标准进行体系化的评价,且针对不同类型文学的批评标准应有不同的侧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文学,其不仅在本土飞速发展,而且已通过翻译初步产生了国际影响。因此,建构中国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已迫在眉睫。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显然需要考虑到文化、读者、市场与媒介等诸多因素,而非“市场标准”或“文化标准”能够简单概括。任何文学批评标准的提出与建构都不应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相信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能够在今天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为契机,为促进世界人文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摘编自陈新儒《文学批评标准的西学之鉴与本土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B.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民族思想解放。C.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真”与“美”的争论,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才暂时停止。D.“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和内涵,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应当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文化,但二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有所不同。B.求真派与求美派二者的文学批评理论都有对新的文学批评形式的借鉴与发展。C.恩格斯所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时至今日依然发挥较大的作用与其包容性有关。D.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不能直接拿西方的理论话语“剪裁”中国文学实践。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B.清代学者赵翼在《论诗》中提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C.唐太宗《帝范》中说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D.清代诗人郑板桥写道:“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一文化现象。(4分)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1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们有可能预见100年后的世界吗?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过去,在预测未来的时候,除了少数例外,我们总是犯明显低估未来的错误。1893年,曾有74位名人对下一个100年的生活进行了预测。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全部低估了科学发展的速度。在我们这个时代里,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已经基本奠定了,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些基本知识不会发生重大的改变;而现代的计算机科学、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量子理论,也为我们的预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使我们相信,我们可以看到100年后世界的轮廓。但是,人们对信息时代所做的若干预测却没有成为现实。例如很多未来学家预测“无纸办公室”,然而,只要看一看任何一个办公室,你就会发现现在用纸的数量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我们再来看一下“可视电话”,在1964年世界博览会期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花了1亿美元去完善一种可以连接电话系统的电视屏幕,你在打电话时可以看到对方,对方也可以看到你。这个产品仅售出很少,这是一个代价昂贵的失败。另外,也有人预测,通过互联网召开会议将会使面对面的生意洽谈不再必要,人们都在家里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工作,城市几乎变为一座空域;“网络旅游”兴起,人们会整天躺在沙发上,通过互联网漫游世界和欣赏景色;还有人认为传统的媒体即将消失,因特网将会吞噬剧场、收音机、电视。然而,实际发生的事情并非如此。尽管在因特网上进行视频对话很容易,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并不愿意上镜头,城市的交通堵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糟;去外国旅游的人数打破了纪录;因特网改变了整个媒体的面貌,但是并没有消除电视、无线电广播和剧场的作用。为什么这些预测不能成为现实呢?我猜测大部分人拒绝这些高级的方式是因为我所说的洞穴人原理。遗传和化石证据说明,看起来很像我们的现代人是10多万年前从非洲起源的,但是我们没有证据说明,与那时相比,我们的大脑和个性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你拿出一个那个时期的人,在解剖学上他和我们是相同的;如果你给他洗个澡、再刮刮胡子,让他穿上三件套西装,然后把他放在华尔街上,他和其他人在外表上并没有任何差别。我们的需要、梦想、个性和愿望也大同小异,在10万年中恐怕也没有多大变化,我们仍然像我们的洞穴祖先那样思考问题。我想说的是,每当现代技术和我们原始祖先的愿望发生冲突时,总是这些原始的愿望占上风。这就是洞穴人原理。例如,洞穴人总是要提供“被杀死猎物的证据”,仅仅吹嘘一个大猎物跑掉了是不够的。一个到手的有血有肉的猎物,始终比跑掉的猎物要实惠得多。类似的,当处理文件时,我们总想保存一份打印稿。我们本能地不信任飘浮在我们计算机屏幕上的那些电子,因此会把电子邮件和报告统统打印出来,甚至在毫无必要时也这样做。这就是无纸办公室一直没有出现的原因。同样,我们的祖先喜欢面对面地会见。这有助于加强我们与其他人的联系,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这就是无人城市也没有出现的原因。例如,一位老板可能想要仔细地品评他的雇员,通过在线网络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以面对面的方式,老板就能够读到这个人的身体语言,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近距离观察一个人,我们就能够理解他微妙的身体语言,发现他的头脑中正在想些什么,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我们的类人猿祖先,在他们能讲话之前的几千年中都是使用身体语言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这也能解释网络观光游览始终未能代替实地旅游的现状。看一张泰姬陵的图片是一回事,亲自实地去看它则是另一回事。其中的理由是,我们古代的祖先总是希望亲自看到某件事物或事情,而不依赖道听途说。依靠实际的身体体验而不是传言,对他们在森林中幸存下去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我们的祖先是打猎的人,因此,我们喜欢看别人,甚至坐在电视机前几个小时无休止地观看我们同类的表演,但是当我们感到别人在看我们的时候就会立即感到紧张。事实上,科学家已经计算出,当陌生人盯着我们看大约4秒钟,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大约10秒钟后,我们甚至会对盯着我们看的人产生敌视。这就是为什么原来的可视电话会昙花一现。可见,现代技术和我们原始祖先的愿望之间依然存在竞争,即坐在椅子上看电视与走出去接触我们周围的事物之间的竞争。在这个竞争中,我们两者都需要。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网络空间和虚拟现实时代畅游,我们仍然有真人演出的剧院、摇滚音乐会,纸张和实地旅游。但是,如果有人拿出一张我们喜爱的歌星的免费照片和一张他的音乐会的门票,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门票。这就是洞穴人原理:我们情愿两者兼得,但是如果要我们选择,我们会像我们的洞穴人祖先那样,选择后者。让我们再回到困特网刚刚创立的时候,当时人们普遍相信它将演化为科学和进步的论坛,结果它很快就退化成一个让人为所欲为的地方,这是可以预料到的。在部落中快速传播信息的基本方法是传言,今天,部落传言的规模被大众媒体极度放大了,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就能够绕地球很多次。因此,如果你想预测将来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只要想一想10万年前我们祖先的社会关系并将其放大10亿倍即可。现在,让我们开始遐想下一个100年。(摘编自加来道雄《物理学的未来》,伍义生等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预测未来是个艰巨的任务,而了解科技的基本知识,评估科技的发展速度,有助于人们构想未来图景。B.过去,一些未来学家根据科技带来的便利想象将来的生活场景,某些场景与现在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C.我们出于原始时代“提供证据”的心理,总是要把文件打印出来,这使得无纸化办公难以得到普遍实现。D.现代城市的交通堵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这为现代技术总会与原始祖先的愿望发生冲突提供了佐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面对面的会见中,微妙的身体语言会透露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应聘者更好的面试策略是多使用肢体语言。B.作者谈及原始愿望时,常联系祖先的狩猎生活.可见原始祖先的狩猎经验对人类的影响远大于其他生活经验。C.我们的祖先在森林中生存,更需要依靠身体体验而非传言,这给我们大力整治网络谣言带来了重要的启示。D.正是由于没有意识到原始愿望对我们的影响,所以指望因特网成为科学与进步的论坛无疑是过于理想化了。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郑也夫在《神似祖先》中说到,现代人往往乐于聚餐、期待聚餐,这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获得的猎物无法长期保存。B.丹尼尔·利伯曼在《人体的故事》中提到,为了获得更健康的身体,一些人尝试像石器时代的祖先一样饮食和运动。C.德斯蒙德·莫利斯在《裸猿》中举例说,司机违规被警察截停时,常常不愿意离开驾驶室,这源于原始人保卫领地的意识。D.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及,如果我们不想想采集者祖先的饮食习惯,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一碰到最甜、最油的食物就难以抵抗。4.文中说,我们更愿意“走出去”而不是“看电视”,同时,我们愿意“看电视”而不太愿意用“可视电话”聊天。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4分)5.本文摘自加来道雄《物理学的未来》的引言,作者为什么在“开始遐想下一个100年”之前,先探讨“洞穴人原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1.(3分)D2.(3分)D3.(3分)B4.(4分)①因为我们的祖先更喜欢亲眼看到事物,依靠身体体验认识事物,所以我们更愿意“走出去”,而不是“看电视”;②因为我们的祖先更愿意看别人,而在别人看自己时会感到紧张,所以我们愿意“看电视”,而不是用“可视电话”聊天。[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6分)①“洞穴人原理”指出现代技术和我们原始祖先的愿望一直共存且相互竞争,当两者冲突时,总是原始的愿望占上风;②作者先用洞穴人原理解释了过去未来学家预测失准的原因,是忽略了原始祖先的愿望;③再将洞穴人原理运用于下一个100年的预测,强调要兼顾科技与人文两大因素。[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度12月高三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日,第五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举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原副院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委会理事长尚俊杰向与会嘉宾提了一个问题:元宇宙常态化应用到教育领域还需多久?这也是近一年来常被探讨的话题。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近十年的大力推进,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所有学校出口带宽达到100兆以上,接入无线网的学校数超过21万所,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尚俊杰指出,元宇宙的本质就是与现实世界交互融通的数字化交互环境。狭义上,它是指基于VR/AR、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让人身临其境的虚拟世界;广义上,它可涵盖数字世界的所有概念,从当前的互联网到未来虚实融合的数字化世界都是元宇宙。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新的技术,总会给教育变革带来新的可能。元宇宙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具临场感、体验感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创造混合现实的学习环境。不过,元宇宙不是教育的万能药。教育是个“慢领域”,不要指望有某个技术能突然地变革它。可以把元宇宙看作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长期来看,元宇宙属于颠覆性技术,但短期来看,它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要重视元宇宙研究,为业界实践提供理论指引。把教育元宇宙融入教育信息化的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中,要明确发展目标和具体方案,为教育元宇宙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指导。以教育新基建推动教育元宇宙发展,将教育元宇宙纳入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推动5G、VR/AR、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落地应用,建构智能学习交互等教育新场景。“只有推动教育基建,我们的元宇宙才可能真正‘搭’起来。否则,如果网络很卡顿,学生就不会有兴趣。”尚俊杰说。加强教育元宇宙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首先要明确元宇宙的技术架构和规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教育领域的实际需求,面向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结合各学科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相关研究,发现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并进一步总结迭代,形成适用于教育领域的元宇宙技术标准和伦理规则。元宇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最终仍要落脚到学习上。元宇宙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还需慎重。此前,他们考虑进行课件的3D转换,比如把课堂上立体几何的内容通过3D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同学们,但是研究数学的老师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担心这样会限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当给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时,他们注意力究竟是比以前更集中,还是更分散?这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教育元宇宙的发展要能够把握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而是真正让技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许鑫强调。(摘编自科技日报,张盖伦《“元宇宙+教育”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材料二:自2016年起,关于虚拟现实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相关政策层出不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到虚拟现实与教育场景的有机融合,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2.0”,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机构在虚拟现实、元宇宙教育领域投入资金和精力。现将2017年以来中国VR/AR教育培训统计如下:科技进步的速度正在超越教育体系的演变速度,新知识新技术的诞生、扩散与消亡的周期正在加速变短。信息大爆炸让教育主体和传统教育范式都面临全新挑战。过去学习是为了创造,现在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而VR/AR元宇宙可以打破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边界,实现传统教育模式的升级和教学资源的平衡。VR/AR元宇宙的最大应用价值是虚实结合,可以带来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教育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机会。虽然这些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它们已经开始在教育领域中发挥作用,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元宇宙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然而,VR/AR元宇宙课程内容制作巨大且复杂,需要政府、企业、教师等多方共同发挥长处。教学管理部门应做好顶层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VR/AR元宇宙应用指南与规范;企业应不断打磨产品,提供轻量化的内容制作工具和高质量的情景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课程制作效率;教师可以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方式,基于虚拟教学空间,实现多人远程互动式情景化教学体验,提升教学效果。(摘编自瑞涯科技《元宇宙+教育:教育创新的新契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育信息化已在我国教育领域得以全面推进和应用,互联网已全面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多媒体教室几乎遍及全国中小学校。B.信息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变革,元宇宙让学生置身于虚拟世界中,深入地体验学习情境,创建虚实融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C.元宇宙作为颠覆性的技术推动了教育的快速变革,加快了教育新基建建设,颠覆了教育传统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D.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关注元宇宙教育领域,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推进虚拟现实、元宇宙的运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一段交代了尚俊杰的身份,使文本更具有权威性,他引出话题,表明元宇宙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是教育领域的正常现象。B.在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新知识新技术的诞生、扩散与消亡的周期加速变短,是因为科技进步的速度超越了教育体系的演变速度。C.运用元宇宙技术有助于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真实场景,这在传统课堂当中是难以体验到的。D.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对先进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相关学科的教师更应积极尝试新的技术,以提升教学效果。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的一项是()A.幼儿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将传统的玩具和游戏替换成希沃软件等的电子游戏,供孩子们观看。B.运用多媒体智慧平台为抽象的数学理论构建了直观动态的模型,并向学生展示建构思维图式、图像分析、列式计算等环节。C.通过放映影视戏剧《雷雨》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内容,学生非常关注影视的画面感和演员的表演技术。D.学生通过3D动画观看石油化工生产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并通过互动式情景参与“石油的炼制”的过程。4.新闻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以上材料如何体现新闻写作的客观性,请简要分析。5.如何促进元宇宙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有效运用?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C2.B3.D4.①引用大量第一手的真实数据,体现数据信息来源的客观性。②引用专家说法以及国家政策文件,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体现了新闻写作的客观性。③观点全面,既展示了教育信息化的优点,也指出其当下不足并给予可行性建议,体现了观点的客观性。5.①教育管理部分要做好顶层规划,做好教育元宇宙融入教育信息化的长远规划,并制定好明确标准规则。②企业等应做好教育基建工作,打好网络基础,并不断打磨产品,提供轻量化的内容制作工具和高质量的情景化教学资源。③教师既要牢牢记住教育元宇宙和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进步这一纲领,也要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方式,丰富教学体验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过于绝对。对于元宇宙应用到教育领域,人们对此也存在担忧,比如“当给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时,他们注意力究竟是比以前更集中,还是更分散?这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可见并不绝对就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因为科技进步的速度超越了教育体系的演变速度”强加因果。原文“科技进步的速度正在超越教育体系的演变速度,新知识新技术的诞生、扩散与消亡的周期正在加速变短”中两者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教育元宇宙的发展要能够把握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而是真正让技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因此选用论据应重在强调学生成长进步这一结果。A.重在“提高教学效率”,与学习结果无关。B.构建直观动态的模型可能会涉及到“他们担心这样会限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C.“学生非常关注影视的画面感和演员的表演技术”与解读文本内容的教育目的无关,不能体现技术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D.“并通过互动式情景参与‘石油的炼制’的过程”通过技术突破让学生更加了解并“亲身参与”学习过程。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的能力。上述材料新闻的客观性,首先体现在引用数据的真实性,比如材料一中的“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所有学校出口带宽达到100兆以上,接入无线网的学校数超过21万所,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材料二中的“2017年以来中国VR/AR教育培训统计”及相关表格,都向读者展示了第一手原始数据,体现了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其次,引用专家言论,如“尚俊杰指出,元宇宙的本质就是与现实世界交互融通的数字化交互环境”,以及国家政策文件,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等,而非作者自己主观臆断的说辞,也增强了材料新闻写作的客观性。此外,对于元宇宙纳入教育这一新兴现象,作者既指出其优点,如“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新的技术,总会给教育变革带来新的可能。元宇宙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具临场感、体验感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创造混合现实的学习环境”,也指出其不足,如“但短期来看,它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要重视元宇宙研究,为业界实践提供理论指引”“他们担心这样会限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从而提出应如何正确对待的态度“教育元宇宙的发展要能够把握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而是真正让技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如何促进的建议“VR/AR元宇宙课程内容制作巨大且复杂,需要政府、企业、教师等多方共同发挥长处……”,观点理性全面,而不盲目地站队,也体现了材料新闻写作的客观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把教育元宇宙融入教育信息化的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中,要明确发展目标和具体方案,为教育元宇宙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加强教育元宇宙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首先要明确元宇宙的技术架构和规则,在此基础上……并进一步总结迭代,形成适用于教育领域的元宇宙技术标准和伦理规则”以及材料二“教学管理部门应做好顶层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VR/AR元宇宙应用指南与规范”可以得出:教育管理部分要做好顶层规划,做好教育元宇宙融入教育信息化的长远规划,并制定好明确标准规则。根据材料一“只有推动教育基建,我们的元宇宙才可能真正‘搭’起来。否则,如果网络很卡顿,学生就不会有兴趣”以及材料二“企业应不断打磨产品,提供轻量化的内容制作工具和高质量的情景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课程制作效率”可知,企业等应做好教育基建工作,打好网络基础,并不断打磨产品,提供轻量化的内容制作工具和高质量的情景化教学资源。根据材料一“元宇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最终仍要落脚到学习上”“当给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时,他们注意力究竟是比以前更集中,还是更分散?这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材料二“教师可以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方式,基于虚拟教学空间,实现多人远程互动式情景化教学体验,提升教学效果”可知,教师既要牢牢记住教育元宇宙和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进步这一纲领,也要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方式,丰富教学体验等。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特殊的人一定会写出特殊的诗。这些诗特殊在什么地方呢,我把它们称作“诗之新声”与“学之别体”。前者的意思是说它是中国诗词传统中的一个新形态,后者是说它是现代学人学术研究的一个有机部分。先说“诗之新声”。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新形态,它的审美气质是阴显不同于唐诗的,唐诗的特点之一是“以气胜”,甚至是特别反对才学与议论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盛唐诸公,他批评宋初的诗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诗中“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与唐代诗学推崇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不同,对诗歌形式的刻意构造,对主体审美情感的理性推敲是宋诗的一个基本技术手段。正如前人所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主理”就是有思想、有学术,这也是现代学人之诗的一个基本特色。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中有一句话,“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其实不光是近世学术,现代学人的旧体诗词也是这样。如果说宋诗是现代学人的“远源”,那么它还有一个不太容易注意到的“近源”,就是在晚清民初比较活跃的同光体诗。晚清民初的特点在于它是中国史上又一个“易代”时期,在这样的时期里,不仅最容易产生新思想,也容易产生新情感,前者往往构成新学术的对象,而后者则多半可以更新文学作品的内容。中国每一个“易代”之际,都有不同寻常的好作品出来。但大体说来,由于近代中国水深火热的现实,人们对晚清民初的文学艺术活动,关注是相当不够的。这很可能是一说到同光体诗,大家都比较陌生的原因吧。同光体诗的最大特点,一是“喜用冷僻故实”,二是“寄托遥深”。读同光体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相当深厚甚至博杂的文史功底,二是要有一种很刚强的审美心态才能硬着头皮解读下去。同光体诗人的“喜用冷僻故实”与“寄托遥深”,也恰好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为现代学人之诗奠定了基本范式,在形式方面学者的文史典故取代了诗人的直观经验并成为文本中最重要的诗眼,在内容方面建立在学术主体上的“理”取代了传统抒情主体的“情”成为主要的方面。如马一浮先生特别喜欢在诗中使用罕见的生僻字,如陈寅恪先生喜欢用非同寻常的僻典。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是把西方历史掌故引入到中国旧体诗中来。如胡小石《解醒》的“招魂谁似幽都好,欲把灵均换但丁”,再如吴世昌《清平乐》的“不见班超投笔,拜伦悔作诗人”。如果不知道“但丁”“拜伦”是谁,那将很可能再次产生“项羽拿破仑(轮)”式的现代诗学笑料。但最重要的地方是在内容上,借助于现代学术的理性精神的启蒙与洗礼,现代学人不仅在主体素质上远远超出了只知道“吟咏性情”的古代士大夫,在思想境界上也是特别容易走向“狂猬”一途的同光体诗人无法望其项背的。现代学人是以纯粹理性机能的发育为根本标志的,它必然要突破传统诗学中“言志”与“缘情”的主导性模式,一方面它把士大夫的“伦理之志”提升为一种建立在理性批判基础上的“独立之精神”,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把传统的“自然之情”发展为一种经过现代启蒙之后的“自由之思想”。如果说在形式方面现代学人之诗与同光体相去未远,那么正是在内容方面的巨大变化才使它真正超越了晚清民初的抒情境界。正是借助于这种全新的现代理性精神资源,现代学者才把已经奄奄一息的旧体诗词,提升到一个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