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文化_第1页
中国古代科举文化_第2页
中国古代科举文化_第3页
中国古代科举文化_第4页
中国古代科举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科举文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秦以前: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至清末:科举制血统军功德才品第考试科举制度在唐代隋朝灭亡后,唐朝承袭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为主要科目。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前者易,后者难。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考生试成为举人)科举制度在唐代省试(礼部试/春试/春闱)常科考试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故称省试或礼部试。宋代开始每三年一次,一般在二三月进行,故又称春试或春闱。进士及第(登龙门/雁塔题名)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科举制度在唐代选试(吏部复试/释褐试)进士及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制度在唐代*殿试始于武则天时期,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学馆(生徒)解试(举人)省试(进士)选试授官科举制度在唐代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陟先责旧文,仍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一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韦陟开元二十九年知贡举科举制度在唐代投卷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皆可推荐人才,参与决定名单名次,谓之“通榜”。考生为增加及第可能或提高名次,将自己的文学代表作编成长卷,在考试前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获得推荐。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唐之举人先籍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唐代有名的投卷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唐摭言》卷七《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馀科举制度在宋代正式确定为三年一次。正式确立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其它科目总称诸科。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科举制度在宋代解试(州试/秋试/秋闱)是科举程序中的第一级,由地方学正监考,历考三天,共考三场。考试时间在农历秋季八月,也叫秋试或秋闱。第一名称为“解元”(也可作为对读书人的通称或尊称)。金董解元(读书人)、明唐解元(乡试第一)科举制度在宋代蟾宫折桂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红楼梦》第九回:“彼时黛玉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刘商《送李元规昆季赴举》:见诵甘泉赋,心期折桂归。科举制度在宋代省试(礼部试/春试/春闱)在解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科举制度在宋代礼部贡院阅进士试欧阳修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科举制度在宋代殿试于省试的当年举行。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科举制度在宋代传胪科举制度中,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传胪即唱名之意。宋·沈括《梦溪笔谈》:“进士在集英殿唱第日,皇帝临轩,宰相进一甲三名卷子,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由是阁门承之以传胪。”明代称二甲、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殿试第四名)为传胪。科举制度在宋代独占鳌头传唱完毕,传胪官引导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走到天子座前的阶下迎接殿试榜。其中的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鳌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这就是“独占鳌头”的由来。谓科举时代称中状元,后来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科举制度在宋代名落孙山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宋·范公偁《过庭录》科举制度在元代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元代的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前解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前省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时办时废,共举办过十六次,取士一千余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科举制度在明代童试(童生试)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通过县试、府试的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秀才)。第一名的称为案首。秀才分三等: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增生,不供给粮食;附生,附学生员。科举制度在明代岁考和科考按成绩分为六等。一、二等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科举制度在明代监生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校)读书的学生。;官僚子弟入监,称荫监;举人落第入监,称举监;捐资入监,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科举制度在明代乡试(乡闱/秋闱/秋试/大比)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考期在秋季八月。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位于南京夫子庙风景区的江南贡院

现为中国科举博物馆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占地约30万平方米,拥有考试号舍20644间号舍号舍科举制度在明代初八日天气微凉,人悉兼衣。及明午暴热,日如火炙,甚于三伏,又旁置红炉,后叠衣服,遂致两眼昏懵,气不能出。至二场以单衣进。十一夜半,大雨忽来,陡然寒冷,体僵齿战……——《明斋小识》科举制度在明代会试(礼闱/春闱)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师举行,考期在春季二月。考中的称贡士(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放榜时间正值杏花绽放,故称“杏榜”。科举制度在明代殿试(御试/廷试/廷对)在会试后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科举制度在明代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八股文(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从四书五经里出题。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个部分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副榜明清乡试、会试在正榜之外设有副榜,即于规定录取名额之外,再取若干人,另出一榜。乡试一般是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录取副榜者称为“副贡”,可以入国子监读书,但不能参加会试。会试副榜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