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 统编版_第1页
4、第四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 统编版_第2页
4、第四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 统编版_第3页
4、第四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 统编版_第4页
4、第四单元(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理 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六上第四单元基础复习【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梳理一、易读错的字黧(lí)黑搀(chān)扶祭奠(diàn)咆(páo)哮狞(níng)笑吞没(mò)勉强(qiǎnɡ)寡(ɡuǎ)妇呻(shēn)吟蜷(quán)缩忐忑(tǎntè)魁(kuí)梧皱(zhòu)眉威胁(xié)收敛(liǎn)保佑(yòu)青稞(kē)宁静(níng)嚼碎(jiáo)唉声叹气(āi)二、易写错的字哮:右边是“孝”。废: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发”。熄:左窄右宽,左部最后一笔是点。唉:右下是“矢”,长撇不出头。喃:右边被包围的部分是“”。湃:“拜”左边是“手”的变形,右边有四横。三、一字组多词。汹(xiōng):汹涌来势汹汹涌(yǒng):涌现涌动澎(péng):澎湃澎湖湃(pài):澎湃滂湃溅(jiàn):水花四溅喷溅熄(xī):熄灯熄火掀(xiān):掀起掀开困(kùn):困难困苦唉(āi):唉声叹气淋(lín):淋水淋雨嘿(hēi):嘿嘿笑糟(zāo):糟糕糟蹋嘛(ma):干嘛皱(zhòu):皱纹皱巴巴勺(sháo):勺子饭勺棚(péng):牲口棚天棚苔(tái):苔藓苔痕藓(xiǎn):苔藓坪(píng):草坪坪坝蔗(zhè):甘蔗蔗糖瀑(pù):瀑布飞瀑缝(féng):裂缝门缝谚(yàn):谚语农谚四、多音字。宁níng(宁静)nìng(宁可)作zuō(作坊)zuò(自作自受)倒没mò(淹没)méi(没有)唉ài(唉,)强折哄五、同音字。淌(流淌)呻(呻吟)废(废品)皱(皱纹)废(废品)倘(倘若)伸(伸手)费(费事)雏(雏燕)费(费事)咆(咆哮)哑(沙哑)揪(揪住)勺(勺子)皱(皱纹)跑(跑步)亚(亚洲)秋(秋天)勾(勾引)雏(雏燕)糟(糟糕)嗓(嗓子)淌(流淌)揪(揪出)橡(橡皮)遭(遭遇)噪(噪声)倘(倘若)锹(铁锹)像(好像)六、形近字嗓(嗓子)呻(呻吟)揪(揪出)咆(咆哮)哑(沙哑)噪(噪声)伸(伸缩)锹(铁锹)跑(跑步)亚(亚洲)揪(揪住)勺(勺子)糟(糟糕)秋(秋天)勾(勾引)遭(遭遇)七、重点词语1.必须掌握的词咆哮惊慌嗓子拥戴沙哑党员呻吟废话吞没猛然渔夫风暴沉思抱怨轰鸣倾听探望照顾困难阴冷忧虑渔网糟糕后脑勺湿淋淋2.四字词语寒风呼啸魁梧黧黑缝缝补补合不拢眼3.成语势不可当跌跌撞撞汹涌澎湃心惊肉跳自言自语忐忑不安自作自受喜出望外目不转睛奄奄一息一动不动无边无涯三长两短热气腾腾重重叠叠八、近义词咆哮—怒吼惊慌—慌张放肆—肆意祭奠—祭祀沉默—缄默严肃—严厉忧虑—焦虑怒吼—怒号硬实—健壮艰苦—困苦脆弱—软弱灿烂—绚丽安顿—安置抱怨—埋怨照顾—照看均匀—匀称势不可当—势如破竹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喜出望外—大喜过望心惊肉跳—胆战心惊无边无涯—无边无际九、反义词惊慌—镇静沙哑—清脆放肆—拘谨潮湿—干燥舒适—难受清新—浑浊黧黑—白皙严肃—随和衰弱—健壮严厉—和蔼饱满—干瘪浪费—节约低沉—高亢粗糙—光滑灿烂—暗淡奄奄一息—生龙活虎势不可当—不堪一击跌跌撞撞—稳稳当当十、词语积累。1.词语搭配(清瘦)的脸(窄窄)的木桥(白茫茫)的世界(古老)的钟(放肆)地舔(痛苦)地呻吟(汹涌澎湃)的海浪(冰冷发青)的脸(严厉)地说(饱满)的情绪(湿淋淋)的渔网(苍白僵硬)的手(严峻)的脸(新鲜)的鱼汤(魁梧黧黑)的渔夫2.特殊词语。ABAC式样的词语:自作自受自言自语类似的词语:自生自灭一生一世自由自在自给自足自暴自弃3.词语拓展①描写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心惊肉跳跳类似的词语:心急如焚忧心忡忡垂头丧气百感交集悲痛欲绝②描写天气的词语:寒风呼啸风雨交加秋高气爽③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大惊失色六神无主类似的词语:泰然自若全神贯注和颜悦色神采飞扬④描写大海的词语:汹涌澎湃海风呼啸风平浪静十一、省略号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2.“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表示语意的跳跃)3.“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4.“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回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十二、句子积累。1.拟人句。(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洪水肆虐的情形再现了出来。(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地写出了洪水的肆虐,又突出了洪水的危险。2.比喻句(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把山洪比作一群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凶猛。(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把老汉比作一座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老支书沉着、坚定的高大形象。3.反问句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4.精彩句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几句话是对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桑娜矛盾的内心活动。5.常考句型(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仿写比喻句)(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仿写拟人句)(3)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仿写排比句)(4)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前一句是环境描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后一句“疯了似的折回来”写出了人们慌不择路的情景。十二、课文回顾。13.《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老支书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赞扬了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和大公无私的精神。14.《穷人》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15.《金色的鱼钩》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十三、背诵积累。1.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1)通过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3)从小说的环境描写中理解人物形象。2.日积月累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十四、单元复习要点1.阅读《桥》,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并感受老支书的伟大形象。2.抓住《穷人》中的心理描写,体会桑娜和丈夫的形象。3.弄清《金色的鱼钩》的故事情节,感受老班长的光辉形象。4.会发挥想象,创编小说。十五、“1+X”阅读推荐篇目:竹林《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推荐理由:这篇文章讲述了杭州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一个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阅读方法:我们可将这篇文章与课文《桥》进行对比阅读。两者虽然题目中都写了“桥”,但在表达的主题思想上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同样是写“生命之桥”但两者在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十六、素养与能力①《桥》有感情地朗读,找出写老支书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深刻理解课文。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其作用;讨论结尾点明人物关系的好处。②《穷人》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美好心灵,分析作者运用对话和心里活动描写及环境描写的好处。了解作者托尔斯泰的情况。了解文中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③《金色的鱼钩》在读中体会小说生动的情节,在小组互助合作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文字描述体会老班长的高尚的情操和高度的革命热情,让情感教育深入学生心中。课文知识梳理第13课:《桥》1.课题解读《桥》这篇课文描写了老支书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撤离,舍己为人的故事。2.课文重点理解(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理解:这几句是环境描写,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营造出危急的形势。环境描写的好处:烘托出当时紧张的气氛,突出形势的危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步步有力地烘托出了老支书沉着冷静、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崇高品质。(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理解:前一句是环境描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后一句“疯了似的折回来”写出了人们慌不择路的情景。(3)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理解: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汉比作一座山,与人们“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老支书沉稳干练、在村民们心中很有威信。(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理解:(1)“冲上前”“揪出”“吼”是对老汉的动作描写。“凶得像只豹子”是对老汉的神态描写。“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是对老汉的语言描写,让人体会到老汉的铁面无私。(2)一“揪”一“推”让我们体会到老汉在亲人和群众面前以身作则又爱子心切的崇高形象。(3)老汉第一次吼是站在党员的角度。第二次吼是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在对人民群众的大爱中,也深藏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真爱。(4)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理解:“凶得像只豹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汉因无私无畏而自然生成的威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5)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理解: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和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形,同时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6)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理解:“她丈夫”指的是老支书,“她儿子”指的是那个小伙子。小说最后才点明小伙子和老支书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出乎意料的结尾,更能震撼人心,烘托出老支书的光辉形象。3.主题概括。《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老支书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赞扬了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和大公无私的精神。4.学有所得大爱无言!困难面前临危不惧,生死面前舍我其谁。这是多么崇高的品格!正是这些党员们的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才有了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老汉形象?临危不乱、心系村民、镇定果断、威信极高、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沉着无畏、深爱儿子……(2)村民们一起奔向的是一座什么样的木桥?小说围绕木桥产生了哪几次冲突?村民:慌不择路——老汉:如山般站在桥前个别人:抱怨——老汉:坚持原则一个党员小伙子:排在前面——老汉:揪出小伙子老汉与小伙子相互推让,希望对方先过桥(3)老汉为什么让党员排在后边?这体现了什么?因为中国共产党对党员的要求高于人民群众,老汉这样要求体现了他极强的原则性。另外,老汉也是一名党员,他让党员排在后边,自己也就排在了后边,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不利用职权为自己的安全考虑,而是严格要求自己,体现了党员纯洁的党性。(4)小说最后才点名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文章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进一步体现了人物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精神。出乎意料的结尾,更能震撼人心,烘托老支书的光辉形象。(5)这篇小说为什么以“桥”命题,而不用“老支书”或“一位老汉”来命题。“桥”具有象征意义,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纽带,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是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6)这篇小说以“桥”为题有怎样的深意?(7)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7.课后拓展(1)简介作者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出生于河北龙烟铁矿,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河北省龙烟铁矿西二区小学、河北宣化第四中学就读。1970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做过锅炉工、修理工、车间主任、地质队长、机关秘书、宣传干部、报社记者、政府副市长等职务。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共发表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有1500余万字。(2)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人物形象在环境变化中也更加鲜明、突出。本文就是通过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让老支书的形象在环境描写的烘托下更加鲜明。运用环境描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环境描写一定要与小说要揭示的主题相一致,不能脱离小说的主题。(2)环境描写一定要为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服务。(3)环境描写要适可而止,不能在小说中占据主要位置。课文范例: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写法品析: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暴雨、山洪的突如其来和形势的危急,同时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也为老支书的牺牲埋下伏笔。(3)拓展延伸一座山我不知道你的姓,你的名,但我知道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啊,老汉!你是一座山,一座镇定的山,征服了肆虐的洪水。一座刚毅的山,抵挡了可怕的灾难,更是一座深情的山,饱含着宽广无私的爱。啊,老汉!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永远,永远!第14课:《穷人》1.课题解读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2.课文重点理解(1)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理解:这段环境描写,将屋内的温暖舒适与屋外的寒风呼啸进行对比,充分说明了桑娜勤劳能干,也暗示出渔夫出海打鱼的危险,侧面反映了渔夫的勤劳和他们生活的贫穷。(2)“他现在在哪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理解:暴风雨声音似乎在时刻提醒着桑娜,丈夫尚未归来,危险时刻存在。对丈夫担忧与期盼他能安然回来的心情,伴随着焦虑度过着这一分一秒。无能为力的她此时也只能祈求神的保佑了。(3)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理解:寡妇的日子的确不好过,与桑娜家的温暖舒适不同,这里没有炉子里发出的暖暖的火光,显得“潮湿又阴冷”。暗示西蒙的生活很困窘。(4)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理解:“忐忑不安”在这里有惴惴不安的意思,到底什么使她不安呢,那就是家境窘困,勉强维持。“这是闹着玩的吗?”自然不是闹着玩的,拼死拼活地干也只够填饱七个人的肚子,现在一下子就多了两个啊!这里的省略号很好地描写出桑娜这种矛盾的心情。思维断断续续,心疼丈夫为家庭所付出的,担心丈夫会责怪。但对抱回孩子这件事的结果是不变的,宁肯丈夫不认同,被打,只要收留下那两个孩子,她都愿意。自责的背后是善良,对丈夫的体恤,心甘情愿是源于对孤儿的不忍抛弃。(5)“我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理解:一段沉默后,桑娜终于下定决心要跟丈夫谈及这件事,但她对丈夫能否接受这两个孤儿心中没底,因而表述断断续续,这里的省略号恰到好处的表现这一点。这里“沉默”是一种等待,等待丈夫的表态,更是一种难过,为如此小的孩子就没有的父母而痛心。(6)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理解:(1)“熬”这个字表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2)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3.主题概括。本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手的可贵品质。4.学有所得桑娜拉开帐子的那一刻,两颗美好的心灵交融在一起。桑娜和渔夫用行动诠释了真善美,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用爱温暖世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桑娜一家的生活条件是怎样的?他们一家十分贫穷,渔夫要冒着风暴出海打渔,两人终日辛苦劳作,只能勉强填饱肚子。(2)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刻画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文中甚至还写了她责备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会有损桑娜高尚的形象吗?这样的心理实际上更让人觉得桑娜的想法真实可信。正因为桑娜虽然一度后悔、自责,最终却情愿挨揍也要收养两个孩子,反而让人觉得她的形象更加高大。(3)从渔夫回家开始,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说说分别体现了渔夫和桑娜怎样的性格。“糟糕、倒霉”这样一些简短的话语体现出渔夫心直口快、性格豪爽的特点。从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粗中有细和善良。桑娜语无伦次的回答和如释重负地告诉丈夫孤儿已经抱过来,体现了她善良、高尚的心灵。(4)在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中,有两次沉默,这两次沉默体现了桑娜怎样的品质?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不知道该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情,这沉默里包含着矛盾和斗争,也包含着寻求解决问题的苦心。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惧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所以也没有说话。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去世的消息告诉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桑娜的沉默里充满对孤儿的同情,也饱含着对丈夫的试探和期待。两次沉默体现了她善良的品质。(5)小说以“穷人”为题,你觉得桑娜和渔夫穷吗?示例:我觉得桑娜和渔夫不“穷”。虽然他们的物质生活是贫穷的,渔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但是他们精神和品德上是富有的,因为他们勤劳、善良。7.课后拓展(1)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99年多部优秀的作品问世。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2)写作背景《穷人》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榨取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却高尚淳朴。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3)马灯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沿海地区大部分用于船上,也有“船灯”的叫法,尤其是有风有雨的天气,真是渔民的照明利器!(4)妙笔生花,感悟名家手法。环境描写细致生动课文第一段,写桑娜等待丈夫归来的焦灼心情,是通过屋外和屋内两种环境的对比来具体描述的。“屋外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而室内却宁静而舒适。桑娜不时倾听风暴的声音,“感到心惊肉跳”,祈求上帝保佑出海的丈夫平安地归来。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桑娜一家过着贫困的生活,还知道她勤劳贤慧,把渔家小屋收拾得整洁而温暖,同时心地善良,爱怜丈夫。通过写桑娜一家艰难困苦的生活与下文收养孤儿的举动形成了对比,写她爱怜丈夫的焦灼心情与下文收养孤儿的心愿构成了矛盾,有力地映衬了她美好的心灵。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在矛盾冲突中显示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尤其是第二段描写了桑娜矛盾痛苦、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当她发现邻居西蒙已死,毫不犹豫地抱回两个遗孤,可她又“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家境本来就很穷困,又有五个孩子,丈夫的担子已经很重了,现在再加两个孩子,能养活吗?所以,桑娜的担心是很自然的。可是她又想:“嗯,揍我一顿也好!”可见她更坚定了收养孤儿的决心。是什么原因形成桑娜矛盾复杂的心理呢?是罪恶的剥削制度造成的穷困,是穷苦人民在现实情况下一种真实心理的写照。它不但不会减少桑娜善良性格、纯洁心灵的光彩,反而在思想斗争中,增添了她克己待人的光辉形象!细节描写细腻传神第三段细节描写,细腻传神,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当桑娜把西蒙已死的消息告诉渔夫时,渔夫说:“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放在一起怎么行!”可是他为什么“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他知道应该救孩子啊!可是孩子太多,又担心收养不起。但他马上就作出了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出来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可“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了,她那紧张害怕的心理顿时化为乌有,此时完全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之中了。我们抓住桑娜和渔夫“不谋而合”的情节,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情和动作细节,就可体会出憨厚、正直的渔夫同样具有一颗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深刻反映了穷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好品质。语言描写朴实无华全文语言恰如其分,朴实无华,感人肺腑,是本文的又一特色。文章开始的环境交代,只用了“心惊肉跳”一词,却突出地表现了环境的“险恶”和桑娜“担心”的程度。写桑娜的沉思:“丈夫……她……可是……孩子们没有鞋穿……吃的是黑面包……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作者没有深奥的词语,没有高亢激越的句子,却深切地道出了她一家生活的艰辛。在表现她对邻居的关心时写道:“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进去看看吧!”几句平平常常的话,使她的善良脱纸而出。再如渔夫说:“……我们,我们总能熬出来的人!……”一个“熬”字,却极大容量地表明不遗余力收养孤儿的决心。又如桑娜知道丈夫和她的想法一致时,才“拉开了帐子”,文章嘎然而止,却给人留下了无穷的余味:穷人的心灵是多么美好高尚!第15课:《金色的鱼钩》1.课题解读本文是一篇小说,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2.课文重点解读(1)从那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理解:这里省略了老班长钓鱼和为“我们”做饭的艰辛过程,而用“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这样的结果代替过程,这从侧面体现了老班长无私奉献的精神。(2)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理解:老班长所说的“比你们还先吃呢”竟然是这样的情形!这让文中的“我”无比震撼。为了照顾好“我们”,老班长做出了这样无私的牺牲,怎能不令人动容呢?(3)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理解:老班长用善意的谎言来稳定大家情绪的举动,令人感动。(4)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理解:一个“熬”字体现了当时情况的极端艰苦,“还要二十天”则预示了还有更大的困难在等着他们。(5)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理解:这句话是老班长看到“我们”都不忍喝鱼汤时,对“我”的劝慰,怕“我”的表现会影响两个小战士。老班长无论如何也要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照顾好三个病号,体现了他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5)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理解:已经奄奄一息的老班长毅然拒绝了“我”端来的鱼汤,在这里,老班长的无私和伟大让人由衷敬佩。3.主题概括本文是一篇小说,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4.学有所得老班长,一个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舍己为人的真正含义。他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的典型代表,正是因为有他们,才能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我们因此才能过上今天幸福的生活。为此,我们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忘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5.结构导图6.问题探究(1)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我们”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和鱼骨头来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到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愿意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我”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2)你觉得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3)为什么说老班长的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象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不仅赞美了老班长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还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4)作者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意?“金色的鱼钩”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更象征着老班长金子般闪耀的思想光芒,象征着革命精神永垂不朽。4.课外拓展(1)长征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红军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2)草地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它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连接段。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偏离道路,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3)青稞也叫元麦,大麦的一种。成熟时麦粒易从壳内脱出。粒大皮薄,麦麸少。我国西藏、青海等地称作青稞,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也可酿酒。(4)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5)歌颂长征精神的诗句。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杨成武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聂荣臻当年抢英雄,敌军重重,红军冒死建奇功。而今又踏长征路,山河峥嵘。——张爱萍红军遗迹今犹在,莫忘英雄夺险桥。——魏传统(6)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向来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的人讲解金色鱼钩的故事。示例:开头:各位游客朋友,欢迎您来到这里。我是这次的导游小明。现在呈现在各位面前的这一枚锈迹斑斑的鱼钩,有一个特殊的来历。中间:(用简单的话概述课文中故事)结尾:正因为有了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它才被陈列在这里。语文园地1.交流平台理解:课文《桥》中对老支书在桥前的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让我们感知到其心系群众、临危不乱、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老支书在组织逃生时揪出自己儿子的情节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他不徇私情的崇高品质。逐渐变得恶劣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老支书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我们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感知人物形象。《桥》中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老支书的沉着镇定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我们可以多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以及小说的情节与环境描写,从而深入感受人物形象。2.字词句运用(1)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许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如,“长坂桥张飞退曹军”就是一个经典情节。朗读下面的片段,读出张飞的神勇。☆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理解:张飞睁大眼睛,隐隐约约看到后面的队伍高举青罗伞盖、旌旗蔽日,浩浩荡荡地来了,料定是曹操心中疑虑,亲自来察看。于是张飞高声大叫道:“我是燕人张翼德!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音像雷声一样大。曹军听到这声音,腿都战栗不止。正面描写: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侧面描写: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方法指导:朗读时,要读出张飞的勇武过人。如抓住人物语言读出粗犷豪迈,抓住动作“睁圆环眼”“厉声大喝”读出勇猛气概。读时语气要有顿挫感,让人感觉心惊胆战;“曹军闻之,尽皆股栗”,略作停顿,读出震慑的感觉。拓展:“长坂桥张飞退曹军”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描述的是:曹操亲率大军在长坂坡追上了仓皇南撤的刘备。在混战中,赵云及两位夫人与刘备失散。麋芳认为赵云已投降曹操,刘备并不相信,但张飞却信以为真。于是,张飞带着二十多名骑兵来到了长坂桥前。此时,赵云怀抱刘禅再度杀入重围。张飞让赵云赶紧过桥,自己单人独骑立于长板桥边。他面对的是曹操亲自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