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度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郭道镇中学高一语文联
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
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
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
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
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
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
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
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
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
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
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
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
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
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
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
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
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
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
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
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
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一一先是有人上前敲
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
事一一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
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
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
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
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一一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
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
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
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
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
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
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2013年第23
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使用了多种人称方式,通过有限视角和无限视角的自如转换,讲述了一
个女人驻足窗边偶然发现的“窗中戏剧”-----位老人为对面楼上的小男孩的倾情表演。
B.女人在报警时有些“语无伦次”是因为她担心老人在倒立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
况。警察敲门时按门铃“没有人应”是因为老人听力不好,又全神贯注地表演,并且离门
较远。
C.这篇小说精心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一方面尽情展示“窗中戏剧”,对老人进
行了正面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另一方面也通过小男孩的表演对老人进行了侧面烘托。
D.“窗子”这个小小的意象在小说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窗中戏剧”窗子是
观察点、立足点,女人所站立的“窗子”和老人表演的“窗子”分别是误会的源起点和终
结点。
E.小说选择了一个偏僻的题材,尽情展示了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独角戏剧,老人
表演只是为了排遣自己的孤独寂寞,让我们透视到了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
疑。
(2).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分析。(6分)
(3).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4).这篇小说在选材和情节构思上有哪些艺术性?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
(1).A、E(A中”小说使用了多种人称方式,通过有限视角和无限视角的自如转换”
错,这篇小说只是运用了单一的第三人称,无限视角;E表达局限了,这位老人表演戏剧
还有童真的形象与慈爱的情怀。)
(2).①外面很亮,老人房间里开着灯光,为老人的表演提供了明亮的环境。
②室内有灯光,窗边的女人才能清晰看得到老人的表演,为推动后面的情节发展
作了铺垫。
③老人“房间的灯光”像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
烛”这一句联想描写暗示了老人内心的童真和慈爱圣洁的情怀。(每答对一点给2分)
(3).①突然发现老人房间里的灯打开了,她在窗边站住——好奇;
②看到老人动作越来越剧烈并把身子倾在窗台上一一,愕然、担心;
③突然发现老人倒立后,她拨打电话——紧张、担心;
④继续站在窗边看老人喜怒无常、动作怪异;气喘吁吁地跟着警察——害怕、紧
张、好奇;
⑤站在老人的房间,看到楼上男孩的动作,了解真相一一释然。(①②⑤三点必
答,③④选一点或者合起来作为一点。)
(4).①以小见大。小说选材小巧独特,但主题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作者选取生活中
容易被忽略的一瞥,借站立窗边的一个女人的视角,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一位老人站立窗边
为对面的孩子表演戏剧,带来快乐的故事,充分表现了慈悲的情怀,也透视到老人的孤独
寂寞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②误会法。小说以站立窗边的女人对一位老人专门为对面的男孩上演的“戏剧”
发生误会为开始,误会层层加深,情节渐次推向高潮,直到我驻足在老人的房间,看到自
己那扇昏暗的窗户和那个可爱的小男孩,误会消除,故事结束。
③篇终露底。(或者答''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欧亨利笔法”。)小说一路
误会行进到全文最后三段,当我驻足在老人的房间,看到自己那扇昏喑的窗户和我家楼上
可爱的小男孩,真正的观众亮相,误会消除,篇终露底,很有戏剧效果。(这一收尾出人
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
④前后呼应,铺垫照应。首段中的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为后文情节做铺垫;第
二段中我对我家楼上的无住户的主观臆断与后文小男孩在我家楼上出现形成前后的矛盾呼
应;站立窗边的女人感受对面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明亮”与站立老人的房间发现我家窗户
的昏暗形成前后矛盾呼应;最后一段小男孩的顶枕头、披床单、抹笑容的精彩表演与上面
老人的“戏剧”表演相呼应,收尾很俏皮。
(任意答两点的4分,艺术技巧正确给2分,分析具体给2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
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
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
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
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一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
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
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
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
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
风景。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影。可以有
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也是天意独怜人间
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儿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
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菅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
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举杯邀明月,对影
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
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儿万里,
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
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唐以后,明
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
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
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
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一一广寒宫。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
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了吴刚伐桂,
东西方神话形不同,神相似。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
佳句?那轮“幼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
心。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⑦那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路灯。光不耀眼而持久,力不
扩张而长存。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
秋节。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
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为一一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
的共同语言。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化用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给文章增加文气,并且点明写作对
象。
B.开篇写月亮的外形特点,既告诉我们月亮代表了结束,也说明我们对月感怀的原因。
C.第③段两次提到“煞风景”,是为了强调中秋之夜的气氛静谧雅致,不适宜热烈粗狂
D.第⑤段引用“射日”等神话,说明我们对日爱恨交加,反衬了我们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9.第⑥段作者为什么说“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结合全文,概括原因。
10.本文语言典雅,请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8.B
9.①民族心理层面,从古到今,因为月亮而使中国人产生了独特的细柔、感伤、内敛的
心理;②文化方面,中国由月亮产生了无数美妙的神话传说和诗篇佳句;③民俗方面,因
月亮产生了中国独有的中秋佳节。
10.①选用了诸如“凛冽”“远古洪荒”“独怜”“翔升”“裙袂飘然”等有文言色彩的
词语,格调典雅。②文章整散句结合,既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等整句,
也有散句,使文章既有语言整饬之美,朗朗上口,又有文气舒缓的效果,错落有致,具有
典雅之美。(或:文章长短句结合,如“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
等短句,节奏急促,而和长句交替使用又使文章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具有典雅之美。)
③文章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月亮”比喻成“句号”,中秋这一天吐露心思如
“蚕吐丝”‘,写得形象生动,引人联想;“天意独怜人间燥热",充满了亲切感、人情
味。(或:文章多引用古代诗句,如第4段“举杯邀明月”等,运用典故,如第5段“射
日”“逐日”之说等,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语言雅致古典,诗意翩然。)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类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
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
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
“既告诉我们月亮代表了结束,也说明我们对月感怀的原因”,表述不当,开篇以中秋月
的外形特点,引出季节的感慨,为下文引出中国人对月亮的独特情感张本,并未写出我们
对月感怀的原因。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分析文章的写作特
点,梳理思路,然后按照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最后进行整合。本题问为什么说“中国
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
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可总结出民族心理
层面,从古到今,因为月亮而使中国人产生了独特的细柔、感伤、内敛的心理。“中秋这
个节日的诞生……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
可总结出民俗方面,因月亮产生了中国独有的中秋佳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露似珍珠月似弓”等等,自古以来以月亮为表
达对象的诗词歌赋与神话传说数不胜数,可总结出文化方面,中国由月亮产生了无数美妙
的神话传说和诗篇佳句。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可从词语
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赏析,然后结合文本作答。答题步骤第一步,概
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风格等角度);第二步,举例
分析(结合文本)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旨、情感)第三步,指出效
果(运用术语)。词语运用:“凛冽”“远古洪荒”“独怜”“翔升"''裙袂飘然"都
是文言色彩的词语,高雅而不浅俗,语句典雅。句式选择:““春之蓬勃,夏之绚丽,
秋之烂漫”是整句,“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整句,整散
结合,使文章既有语言整饬之美,错落有致。修辞方法:可以从引用或比喻等角度举例分
析。文章多引用古代诗句,第4段、第5段,多处引用,使文章语言雅致古典,诗意翩
然。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6月22日下午,记者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的“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保护未成年
人健康成长”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至6月份,全省法院共受理校园欺凌和暴力刑事、
民事案件83件,目前已审结63件。与此同时,全省法院持续开展送法进校园、关爱留守儿
童等活动,1000多名法官积极参与,踊跃奔走在法治宣传教育第一线,先后举办各类活动
400余场,受教育师生家长37万余人,发送宣传彩页6万余份、书籍5万余册、学习用品用
具1万余套,受到学生、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摘编自2017年6月23日“人民网-河南频道”)
材料二
不同类型校园暴力的具体内容:
网络欺凌(隐私、个人信息被发布到网上,在网上被同学骂、欺负等),社交欺凌(被同
学传播小道消息、八卦以及被排斥、孤立等,前两项尤为严重),言语欺凌(被同学恐吓
94%,被用不好听的外号称呼34.5%,遭到同学的当众嘲笑27.5%,被同学辱骂36.4%),身
体欺凌(被同学敲诈、勒索或抢走东西等)。
材料三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的发生率上都
要远高于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骂人、说脏话的发生
率为56.9%,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则高达85.0%;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
吵架的发生率为32.8%,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则为63.4%……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
中,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都差不多比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高一倍以
上。
(摘编自《调查: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
材料四
从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等角度讲,学生在学校中也应该有免于恐惧的权利。在校园
中,只要伤害是故意的,并导致受害学生处于惊吓或恐惧之中,无论伤害的形式如何、程度
大小,都是欺凌。站在预防同类事件的角度,学校应是预防校园欺凌的第一责任人和首要责
任人。一旦学校放弃对校园欺凌的干预和防范,必然会导致欺凌的盛行以及欺凌事件影响
的扩大。防范同类事件的发生,学校不能“和稀泥”。在对欺凌事件中的加害者进行教育
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形,适时适度进行惩戒,有其必要。如果受教育权的行使受到他人严重
干扰,那么暂停干扰者到校学习的举措也值得考虑。总而言之,打造一个更加安全、使学生
免于恐惧的校园,需要从多方入手,保障更多人的受教育权。
(摘编自《人民日报》)
6.下列关于校园欺凌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1相关内容看,我国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率较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B.校园欺凌主要有网络欺凌、社交欺凌、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等主要内容。
C.社交欺凌中表现突出的是对其他同学传播有损于当事人人格品行的谣言。
D.被恐吓、被起外号、被辱骂、被嘲笑等欺凌方式的发生率依次越来越高。
7.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后果严重,积极防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怎样具体防
治校园欺凌呢?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
6.D
7.政法部门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渠道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对已经发生的校园
欺凌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欺凌者以制裁或惩戒;落实学校相关人员的主体责任,确保干预
防治校园欺凌、建设安全校园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文中重要概念把握和理解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
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
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关于校园欺凌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D项,“被恐吓、被起外号、被辱骂、被嘲笑等欺凌方式的发生率依次越来越高”
说法错误,若依照愈来愈高的顺序,应该为被恐吓、被嘲笑、被起外号、被辱骂。故选
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
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划定答题区域,仔细也读,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仔细阅读,让后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根据材料,概括怎样具体防治校园欺
凌。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一和材料四,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
选出“全省法院持续开展送法进校园、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1000多名法官积极参与,踊跃
奔走在法治宣传教育第一线,先后举办各类活动400余场,受教育师生家长37万余人,发送
宣传彩页6万余份、书籍5万余册、学习用品用具1万余套,受到学生、学校、家长及社
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校园中,只要伤害是故意的,并导致受害学生处于惊吓
或恐惧之中,无论伤害的形式如何、程度大小,都是欺凌”“学校应是预防校园欺凌的第一
责任人和首要责任人”“一旦学校放弃对校园欺凌的干预和防范,必然会导致欺凌的盛行
以及欺凌事件影响的扩大”“在对欺凌事件中的加害者进行教育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形,适
时适度进行惩戒,有其必要”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怎样具体防治校园欺凌。
【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
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
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
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
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擢崇文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
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兄布以论市易事被
责,亦夺肇主判。滞于馆下,又多揣旨窥伺①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元祐初,为中
书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肇言:”维为朝廷辨邪
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不草制。四年,春旱,有司犹讲春宴。肇同彭汝砺上疏曰:
“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翌日,有旨罢宴。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
论。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
之议。是岁当效,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徒
江宁府。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肇言:“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起之士,
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官,亲近瞽御②,其损益相去万万矣。”贵近
恶其语,出知瀛州。徽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日食四月晦,当降诏求言。肇具述帝
旨,诏下,投酬③者如织。章惇恶之,欲因事去肇,帝不听。布之拜相,肇适当制,国朝
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衣冠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奏日又当食四月。肇请对
言:“比岁H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
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言发涕下,帝悚然顺纳。崇宁初,落
职,谪知和州。四年,归润而卒,年六十一。肇天资仁厚,而容貌端严,自少力学,博览
经传,为文温润有法。更十一州,类多善政。绍兴初,谥日文昭。
(节选自《宋史?曾肇传》)
【注】①窥伺:暗中查看(有所图谋)。②瞽御:左右亲近的小臣。③投IS:臣民向
皇帝上书。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
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B.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
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宣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C.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
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D.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
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
绅。
D.“晦,农历每月月初。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肇博览群书,熟悉礼制。他努力学习,广泛阅览;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文献残缺,
他做了许多工作,关于礼制的见解多年后仍然受到肯定。
B.曾肇刚毅正直,敢于直言。太皇太后认为韩在诬陷范,他说韩维明辨正邪,拒绝起草
命令;春旱时官吏饮宴,他同彭汝砺上疏请求延期举行。
C.曾肇稳重自持,处事冷静。他受兄长牵连被撤官,但并不钻营,平和淡定;为蔡确辩
护一事,谏官认为他出卖朋友,他也不为自己辩解。
D.曾肇忠诚国事,屡遭排挤。他建议选拔贤良,不要亲信近臣,结果被排挤出京;起草
诏令征求臣民意见,招致章惇厌恶,想借机打击他。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滞于馆下,又多揣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参考答案:
8.B9,D10.B
11.(1)停留在馆中的人,有很多专门揣摩皇上的意旨、暗中查看,有所图谋的人,大
家都感到处境危险,曾肇却安然没有怨怒。(译出大意给2分:“滞”“危”“愠”三
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译出大
意给1分;“所以”“其……乎”,每译对一处给1分)
(3)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挨、不受冻,这样还不能实行王
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译出大意给1分:“饥”“寒”“王”三处活用,“未之
有”倒装,每译对一处给1分)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
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
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
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最重要的是要从语意相对独立完整的
角度来断句,这样就要关注句子中的名词或代词,因为名词或代词在句中能做主琼中或宾
语。本句的大体意思是:接连几年正阳位置发生日食,灾异很显然。陛下简朴、清净无为
的程度是否比前低?声色犬马等奢侈的爱好,是否有时在心中蠢动?忠臣奸臣、贤人不肖
之徒的分别是否还不彻底?奖惩是否还有不当之处?左右小臣,阿谀奉承,阻碍别人的
意见,假借您的名义提拔人,老百姓有冤屈无处申诉。这些都应该反省检查,自责自勉,
以免再发生天变。据此句子可以断开为: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
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
天变。故选D。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多了解古代文化常
识,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项,朔,农历每月初一。
识记文学常识可以采用积少成多法。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
部记下来,因此要长期坚持。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
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
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
发现问题。D项,“罢黜韩维”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应是:太皇太后认为韩在诬陷范,让
韩出任邓州知州。故选D。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
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
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关键词“臆说”“稽据”“厘
正”,第二句中关键词“更用"''称”“入对”,都要特别留意。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
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
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
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一一串意一一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
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
用意译。
参考译文:
曾肇,字子开,考取进士后,调任黄岩县主簿,被推荐任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
常礼院。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有关文献残缺不全。先辈儒者各自凭借主观推测的说
法,没有考查依据,曾肇担任官职期间,纠正了不少错误。他的兄长曾布因为议论商业制
度被责罚,曾肇所任的主判官也被撤销。停留在馆中的人,有很多专门揣摩皇上的意
旨、暗中查看,有所图谋的人,大家都感到处境危险,曾肇却安然没有怨怒。元祐初年,
升任起居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弹劾范百禄,太皇太后认为韩在诬陷范,让韩出任邓州知
州。曾肇说:“韩维替朝廷辨别好人、坏人,评价人与事的是非得失,不能凭主观想象认
为他错了就赶走他。”拒绝替皇帝起草命令。元祐四年,发生春旱,官府仍讲究春天饮
宴。曾肇同彭汝砺一起上书说:“他们却一块儿大吃大喝,歌舞升平,恐怕无力补救天灾
了。”第二天,皇上就下令停止宴请。蔡确被贬斥到新州,曾肇事先同汝砺约好一起为
蔡辩护。恰好碰上曾肇改任给事中,汝砺只好独自上书,一些人认为曾肇出卖了朋友汝
砺,曾肇也懒得辩解。曾肇在礼院任职时,开创了皇上亲自祭祀北郊的先例。这年又该郊
祀了,曾肇坚决捍卫以前的观点。结果还是合祭天地,乃自我弹劾,改任刑部侍郎。仍
要求降职,于是下放知徐州,又调任江宁府。哲宗亲自当权后,改用元老旧臣,旧臣们多
次称赞曾肇熟悉礼制,于是召他回京。曾肇说:”应该在此时精心选拔忠诚、端正、善良
之士,放在身边,以便咨询、讨论、顾问。这比深处禁宫、亲近宦官女人,所得的好处要
强万万倍。”皇上身边的近侍贵宠们讨厌他的这番话,调他任瀛州知州。徽宗即位后,
又被召回京师任中书舍人。四月初发生日食,皇帝应当下诏广泛征求意见。曾肇将皇帝的
旨意全面地写入了他起草的诏令中,诏令下达后,意见书络绎不绝。章惇很反感,想找
点理由除掉曾肇,徽宗不听。曾布升任宰相时,恰好碰上该曾肇起草委任状。宋朝的学
士中弟弟替哥哥起草委任状的,只有韩维、曾肇两人,士子们都引以为荣。建中靖国元
年,太史上奏书,说四月又有日食。曾肇奏说:“接连几年正阳位置发生日食,灾异很显
然。陛下简朴、清净无为的程度是否比前低?声色犬马等奢侈的爱好,是否有时在心中蠢
动?忠臣奸臣、贤人不肖之徒的分别是否还不彻底?奖惩是否还有不当之处?左右小
臣,阿谀奉承,阻碍别人的意见,假借您的名义提拔人,老百姓有冤屈无处申诉。这些都
应该反省检查,自责自勉,以免再发生天变。”说完泪如雨下,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崇宁初,被削职,贬任和州知州。四年,回到润州而死,死时六十一岁。曾肇天性仁厚,
容貌端庄严肃。从小就认真学习,博览经书史传,写的文章温和、圆润而有章法。历任十
一州,大多有善政。绍兴初得谥号文昭。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
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
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
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
日:“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先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
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
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兜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
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
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
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
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
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B.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C.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D.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扎
B.君子亦有穷乎穷:贫穷
C.子贡色作作:改变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担忧
1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老者安之
B.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孔子用于楚舜有天下,选于众
D.孔子欣然而笑曰任重而道远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打算去楚国拜见回礼,陈和蔡的执政大夫恐怕孔子被楚重用对自己不利,就发兵
把孔子和他的随从学生包围在旷野上。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仍讲习诵读,传授诗书
礼乐不间断。
B.面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
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因他在“穷”境之中流露出了信仰危机,所以遭
到了孔子的批评。
C.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
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忘返;
并且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14.翻译句子。
(1)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
也。予一以贯之。”
(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参考答案:
10.C11.B12.BI3.C
14.(1)孔子说:“赐(子贡名端木赐,字子贡)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识的人
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基本观念)
贯串于全部学说。”
(2)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
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
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太史公
日: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
人”,这段话是说“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
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他。我阅读孔子的著作,
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太史公”“诗”“之”“余”“孔
氏书”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曰"表对话,其后要断开,这就排除
BD两项;“乡往”的宾语是“之”,且“然”表转折的时候,一般放在句首,这就排除A
项。故选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
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君子亦有穷乎”中
“穷”是古今异义词,“穷”的古义是“困厄”“处境艰难”。考生可以联系《管仲列
传》中的句子“君子亦有穷乎”来解答。故选B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这是考
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
A项,”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中“之”是结构助词,的;“老者安之”中“之”是代
词,代“老者”。B项,两个“所”均为“所”字结构。C项,“孔子用于楚”中“于”
是介词,表被动,被;“舜有天下,选于众”中“于”是介词,在,从。D项,“孔子欣
然而笑曰”中“而”是连词,表修饰;”任重而道远”中“而”是连词,表并列。故选B
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
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
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许诺将来让颜
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错误,这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
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
家”。故选C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
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
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以……为",”以为、认为……是";“识”,记;“然”,对,正确;“非与",反
问句,难道不是吗;“一以贯之”,宾语前置结构,应为“以一贯之”,“以”,用,
“贯”,贯串。第二句中,“道”,学说;“既”,已经;“大修”,宏大美好;“不
用”,被动句,“用”,采用;“是……也”是判断句,“是”,这;“丑”,耻辱。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
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
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
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
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
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
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
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
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
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
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
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
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
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
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
常常用“日,,“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
"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
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
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
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
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
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
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
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
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
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
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
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
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
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
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
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住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
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
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
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
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的站
不起来。但孔于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
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
了。”
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对他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
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通
所有的事物。”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就召见子路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
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
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德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
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
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
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入门进见……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
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
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比,老师推
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
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
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
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大路让人行
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他。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
的为人。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
中演习礼仪。我徘徊留连不愿意离开。天下的君王直至贤人有很多,他们生前都很荣耀,
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十几代人,读书人仍
然尊奉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经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衡量评判的标准,孔
子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高祖胜,以
燕。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
避难改焉,未详孰是。父装,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
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魏永安中
以别将随尔珠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
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定服其能,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及周文?讨悦,
宁与李弼来归。孝武西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从禽窦泰,复弘农,破
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及梁定反,以
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九
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十六年,拜大将
军。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
射。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武成初,出为同州刺史。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邑
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
军。薨于同州。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
勖。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勖嗣。时
以此多之。及宁薨,勖袭爵。
?周文: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杀
孝武帝,立元宝矩为帝,是为西魏。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20年,其子建北周,追谥日文
皇帝。豆卢宁时为西魏、北周将领。
(节选自《北史•豆卢宁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
平凉川/相与肄射
B.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
平凉川/相与肄射
C.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
平凉川/相与肄射
D.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磔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
平凉川/相与肄射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