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_第1页
智慧教育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_第2页
智慧教育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_第3页
智慧教育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_第4页
智慧教育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慧教育,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加快教育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大纲领性文件出台,二者远近结合,各有分工和侧重,共同构成了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方案。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书写新时代中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的重要举措。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而推动融合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通过智慧教育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成为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打破传统,课堂与“智慧”结缘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知识更新加速,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传授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这就要求教师及早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改变传统学习中被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了适应智慧课堂的发展,教师应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主动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实践。对此,南昌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南昌一中)于2015年9月起在高一年级两个班试点实施智慧课堂教学。通过制定教师信息化发展规划,开展信息化专业培训,逐步进行试点和推广应用。从整体布局到高位推进,可以说,我校把智慧教育建设上升到关乎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这个依托“互联网+教育”大背景而启动的系统工程正逐渐清晰。开展智慧教育,除了理念的创新,还需要技术的支撑。南昌一中采取“一生一平板”“一师一账号”的方法,让智慧教育普及化、实用化。2017年,学校与科大讯飞公司联合,让其技术人员驻点学校,就智学和智课系统对全员进行培训,并在每个学科集体备课时,邀请先行先试的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与此同时,南昌一中每年都会组织教师前往杭州市第九中学、合肥市第八中学、上海市第二中学等全国智慧课堂优秀示范校进行观摩和赛课,通过交流学习,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升教师的智慧课堂教学能力。善用技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技术应用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7年智慧课堂在南昌一中高中部三个年级全面铺开以来,技术与教学已融为一体,成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一部分。南昌一中数学组教师彭勇是智慧课堂的受益者之一。彭老师根据课前导学引导学生预习,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交流,随堂检测,高效反馈。课后,对于学生难懂的知识点或习题,老师会采取录制微课的形式进行再次讲解。学生的作业则在平板上提交,教师在线上即时批阅,并在后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线点评、答疑,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训练题强化巩固。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将传统课堂变成便捷、高效的新型课堂。在新技术的带动下,彭老师突破了个人的专业瓶颈,探索出全新的成长路径,他多次在全市开放教学研讨中进行成功经验分享,在第十届“全国创新实践观摩活动”中,其智慧课堂教学展示,获得了多方认可。“每次考后,我都会先查看智学网上的年级报告和班级报告,再做试卷讲评。智学网的分析数据清晰明了,大幅缩短了讲评试卷的时间。”南昌一中物理组教师张兴中利用大数据技术辅助教学,结合“小题分析”和“知识点分析”定位班级的教学难点,同时将阅卷时标记好的“优秀卷”“典型卷”导入平板,利用“拓展资源”和题库,筛选相应教学难点的变式训练题,做成“自定义练习”,存入智学网练习中心,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练习与考试数据,找到学生的薄弱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录制微课,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智慧课堂是实现历史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应用。”历史组教师曹刚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的教材和生动的音像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理性认识历史。他还将线索之间的因果关系、派生关系运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教材中分割的历史知识运用图表网络串成线、化成面,以方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从2017年至今,南昌一中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智慧平台已逐步常态化,近三年平均每学年使用智慧课堂授课达6684次,老师课后给学生分享资源平均每学年达5934个,网上阅卷平均每学年2324次。合作探究,助力学科组建设智慧课堂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征:开放性即拓展了学习场所,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体系,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交互性即教育信息在人机和人人之间双向流通,促进师生、生生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这必然会推动教师之间的协作沟通。南昌一中打破了传统的集体备课模式,借助“智慧课堂”平台,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教师将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并进行个性化修改,形成自己的备课方案,同步上传至资源库供同行分享。2019年,南昌一中建立大数据教研中心和学生个性化学习中心两大功能室,让大数据精准教研成为各学科组教研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学网中的“学科学情”模块让南昌一中教研组教师能够根据考点训练频度及掌握情况,分析出当前教学的遗漏点和薄弱点,并通过错题库分析学情,精准找出学生高频出错的知识点和难点,精准指导师生的教与学。此外,在学业分析模块,备课组依据全年级的学业成绩发展趋势图以及历次各班各学科的学业对比情况,对各班各学科教学进行指导。南昌一中每学年都会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讯飞杯”智慧课堂名师示范课、智慧课堂优秀课例展示课等竞赛评比活动,推进了智慧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促进了“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昌一中动员全体师生利用现有智慧教育产品(智学网直播课、智慧课堂平台),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各教研组统筹安排,指导备课组制订线上教学计划,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师在上好直播课的基础上做好学生课后的任务检查、作业批改和答疑解惑工作。疫情期间,南昌一中共开设直播课3547节,课后答疑3231次,让线上教学工作得以扎实开展。最近,南昌一中围绕国家“新高考、新课标、新课程”的总体要求,针对不同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特点,通过“高中教学参考”微信公众号平台,让不同学科、不同起点的教师基于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学习,提升“新课标、新课程”应用能力。效应良好,持续探索与推进对教师来说,智慧课堂是新事物,在教学实践应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南昌一中的老师们以问题为课题,进行思考、研究、实践,大家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自开展智慧课堂以来,学校已申报1个国家课题、11个省级课题和几十个市级课题,获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5个、二等奖16个,同时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有关智慧课堂教学的论文。近年来,南昌一中的黄志斌、曹刚、傅晓芳、刘逸敏、余梦瑶等一大批教师外出参加全国智慧课堂展示交流活动,屡获好评。学校有8人被评为南昌市首批信息化应用教学骨干教师,5人被评为南昌市学科带头人,2人被评为江西省首批信息化教学应用骨干教师,1人被评为江西省信息化教学应用学科带头人。作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南昌一中近年来接待了2000多人次参观交流。教育部科技司原司长王延觉充分肯定了南昌一中智慧课堂的运用和发展,表示“信息化建设平台效应良好,优质资源辐射效应良好,教师信息化技能良好”;中央电教馆原馆长王珠珠评价学校“智慧课堂,成果斐然,人机互动,服务学生”。2020年,学校加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名校联盟,在教学、教研等应用环节,与各联盟校深度交流、协作共赢。南昌一中的智慧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探索:第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对智慧课堂信息化环境建设做进一步升级和完善,促进学科教学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第二,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选择性学习需求,结合新课程改革,加强智慧课堂的深层次应用,探索分层教学、走班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第三,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开发智能教学系统等新手段,促进教育教学的智能化发展;第四,开展智慧教学评价,探索伴随式教学诊断评价,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动态学习测评和即时反馈,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从认知评价转向学习者情感评价、态度评价等全面评价,让考试评价从鉴别走向诊断,重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这些问题既是新课程改革因不断深化而产生的新要求,也是现代科技与课堂教学融合创新的必然趋势,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