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我与地坛(节选)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及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2.探讨自然给予生命的启示。3.能正确地理解和对待欲望。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探讨自然给予生命的启示。2.思考探究如何对待欲望。三、教学课时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观看视频《子午书简·内心无一日止息之奔腾》,了解作者“人”字,两条腿支撑起一个躯干,双腿残废的人能不能站起来?那他怎么称得上是“人”呢?靠什么?《内心无一日止息之奔腾》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总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平实的文字,然后让你大吃一惊。真正获得宁静的人,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及其敏感及其温厚的,也是极其丰富的。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为树叶的飘落而感伤,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女孩而担忧。他欣赏刘易斯流动的美感,他对去世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娓娓道来,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幻灯补充史铁生的代表作,建议学生阅读,感受身残志坚的人对生命的思考,尤其是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的,从而获得启发与精神力量。(“对困境先要对它说‘是’,接纳它,然后试着跟它周旋,输了也是赢。”——史铁生)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67年清华附中毕业,69年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第一篇小说是发表于1979年的《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姓名往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魄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作者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2002年3月20日,首次访问中国的前世界田坛巨人卡尔·刘易斯同中国作家史铁生会面。史铁生两年前为刘易斯作了一首诗后两人开始了通信。图为卡尔·刘易斯(右)向作家史铁生赠送了一双签名的跑鞋。(二)简介地坛公园前身的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帝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方泽坛、皇祗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三)分析、探讨*“我”为什么要去地坛?1.废弃的古园(第1自然段)——残废的人(同病相怜)地坛给予抚慰2.地坛离我家很近(第2自然段)——便利,可能,宿命3.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第3自然段)4.宁静(第4自然段)5.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第5自然段)——(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提供思考人生,审视自我的空间6.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第5自然段)——启发:“我”残疾但并不颓废从而参悟生死的难题(第6自然段)“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在这里以沉凝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告诉我们他经过几的思考: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作者在述说自己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所思所想,并没有谈论这样严肃的内涵,而是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向读者作了倾诉,并且还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个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运吗?显然不是。不难理解,当一个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7.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第7自然段)——助“我”参悟生死(是激励“我”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四)详读细品*地坛给作者提供思考人生,审视自我的空间,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1.第三自然段写景部分。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它”指什么——地坛?(换为被动句才对)四百多年里,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被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被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又散落了。可见不是地坛让自己“剥蚀”、“淡褪”、“坍圮”和“散落”的,而是“自然”(或是上帝)。形容词“浮夸”“炫耀”,名词“高墙”“玉砌雕栏”展现了地坛曾经的富丽堂皇,而动词“剥蚀”、“淡褪”、“坍圮”和“散落”又展现了地坛如今的荒芜冷落,从中作者窥见了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力量强大,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人生。2.第五自然段写景部分冷静下来之后,地坛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通过对卑微的小昆虫和草木的描写,展现生机勃勃,竞相生长的景象。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在生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有了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地坛向作者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作者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3.第七自然段写景部分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落日平铺灿烂譬如雨燕高歌苍凉譬如雪地孩子脚印譬如古柏苍黑镇静譬如暴雨激起气味譬如秋风播散味道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乐观,向上,希望,坦然,丰富——荒芜但并不衰败,生生不息怎样活的问题作者没有明确回答(如每天什么时候做什么),因为他获得的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力量,地坛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历久弥新,充满活力的地坛对作者关于生命意义的启发,自然法则下生生不息的自然的生命力。写法提示:散文形散神聚,在选材时要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即共性,要概括归纳,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4.小结:三段景物描写反映了作者三个思想状态阶段,先是颓废,迷惘、困惑,然后冷静,豁然开朗,顿悟死生的问题,最终积极乐观,生命焕发勃勃生机。(五)、拓展有关死生体会的名句1.不知生,焉知死——孔子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3.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4.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黑格尔第二课时(一)补充介绍该文其它部分的内容。(5分钟)(二)小组探讨史铁生是如何理解和对待欲望的。(10分钟)(三)思考自己对欲望的理解并做小组交流和表达。(25分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说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对《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重心主要放在学生自主的领悟和探究自然对生命的启示上,同时也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渗透。高中语文课程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由此指导下,我将《我与地坛》的教学目标定为:1.理解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及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2.探讨自然给予生命的启示。3.能正确地理解和对待欲望。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是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必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对生命进行思考,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实现正确的价值追求。)《我与地坛》教学重点、难点我设定为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探讨自然给予生命的启示。2.思考探究如何对待欲望。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依据是作者失去双腿后被“生与死”“怎样活”的问题陷入了困境,然而地坛中的几处景物却给了他生命的启示,让他勇敢顽强地活了下来。所以地坛中景物描写对作者的启示是重中之重,这几处景物描写的寓意内涵也正展现了作者“同病相怜—珍爱生命—活出精彩”的心路历程。史铁生是从自然中寻求生命的启示走出困境的,我们不能单一地就文论文,还要注重学生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将“自然对生命的启示”这一个大类作为拓展延伸的教学重点,又由于学生之前很少接触到这类以“从自然中寻求生命启示”为主题的文章,在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而选文的第二部分是围绕“欲望”的话题展开,该话题既抽象但又是人类无法回避的大问题,就学生的积累而言,要有比较深入到位的理解和认识是比较困难的。教学过程的引入和介绍是通过相关名人事件和地坛的景色图片展示,可以给学生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中景物描写的感受和理解。初读并思考“我为什么去地坛的问题”是梳理文章思路,主要体现课前预习与课堂交流相结合、诵读法等教法学法。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部分学生并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同时也考虑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所以环节我设计了自由快速阅读的环节,让学生再次通过阅读感知文章并能准确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起到了初读课文的作用,也注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详读细品环节是赏析景物描写,通过三处景物描写可以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体会地坛对作者生命的启示。三处景物描写巧妙地展现了作者“同病相怜—珍爱生命—活出精彩”的感悟过程,而第三处景物描写在这三处中是情感和感悟的最高峰,所以也是重点品味探讨的部分。改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内容,我采用了“提出问题—精读品味—思考讨论—交流评价”的步骤来教学。先提出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在第一次初读文本的基础上再次精读景物描写部分。这样安排是为了能让学生多读多品味,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并提高自身阅读的能力和效率。这里的精读和刚开始设计的初读都是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强调语文学习阅读的重要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认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探究”就是探讨研究,独立思考是必要的,但个人想出的东西总是单一的,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那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更简单、更多样了。所以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这样的活动效果也是明显的,学生在互相的指导下能得到提高,探究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