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吕梁学院20XX届本科毕业论文林若熹工笔花鸟画的艺术风格研究—以《迎风》为例目录TOC\o"1-3"\h\u15466引言 -1-引言林若熹生于我国五岭以南,草木生长茂密。他的自然和地理环境条件,使他有更多的空间去观察他的素描。他说:“所谓写稿能力就是写生活,不是写硬写死,通过一个画家对于自己进行正确认识理解研究对象、对象的性质、精神等内在来表现,。”很明显,他的创作内容都来自于学生写生的素描,都来自于对大自然无尽的热爱和观察,其次再深入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感受。同时,他还认为:“要改变生活中写生的一个绘画模式,而不是某种意义上西方的从生活中绘画,也不是画某种材料的绘画。”素描的写生过程其实就是在创作。当素描写生结束了,那么创作的作品也就代表结束了。这是一项已经完成的工作。"由此我们可见,他的素描写生教学方法不仅有把于中国传统,也不同于西方绘画语言,而且将两者相结合,再次绘画画面,不但要做到形容自然物体表面,还要注意到画面的构成和组合画面结构之间的联系,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他不止是在绘画物体的形状,还要加入一些自己个人的主观情感的生活体验。在林若熹老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对形体的表达和表现的独特性。在创作作品中,他运用科学理性的逻辑设计思维,镇静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学习西方文化创作发展思想的融合,呈现出观者对于生命圈的生命力。林若熹对于我们中国发展传统艺术绘画学习也是非常重视,他曾说道过∶"宋代的工笔花鸟画共同点是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运用网络信息管理高度的写生来创造技术技法,呈现出了一种具有诡秘而奇丽的绘画。作为一个中国发展当代传统工笔创作花鸟画的代表,林若熹更具有影响力。在传统的基础上,他对外国文化有着一个理性的态度,论述了两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他的描述点并不是自然对象本身,但更关注的集成思想和事情,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将自身修养以他自己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形成了主要风格特点,通过自身的发展创作一种重视个性化发展的工笔花鸟画的风格,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与艺术的魅力,把工笔花鸟画的传统与现代主义社会方面发挥引导学生学习到了作为一个极致,体现了多元的时代中国人民精神。林若熹的作品彰显了他独特的绘画艺术的风格,正因为这样使他在当代的工笔花鸟画界内有着德高望重的社会地位。一、林若熹工笔花鸟画《迎风》简介林若熹作为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的领军人物,也是当今工笔花鸟画的代表中国画家。林若熹既吸收了别人的长处,又继承发展传统,吸收平面设计构图、色彩构图等因素,营造出割据时空交错的视觉艺术效果。林若熹多采用近景,从近景中提取一些基本文化元素,重新进行组合,创造时空视觉设计效果。他在色彩和夸张的造型上更加扁平简约,林若熹具有独特的构图刻板印象,他的画面是采用多元素进行统一来表现画面的不同发展变化以及形态。在他的作品中,对点、线、面的进行了重组,相信中国所有的人物像都被认为点、线、面元素的存在,但他在追求点、线、面的发展观念重构时,他会把握住我们整个社会图景的节奏感、韵律感、平衡感以及企业和谐感。林若熹更倾向于图案和图形,结合学习西方现代平面设计构图的运用,使画面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他一般对物体信息进行分析主观的平面化,使画面既有中国自然环境美的真实性,又有笼统的形式美。在颜色方面,林若熹是不可以带一些传统的工笔画中“三矾九染”的规律的方法,但比较大胆的用对比色来加强文化色彩对比和色彩对比温度的变化,使画面变得更加和谐和丰富的内容,加强中国色彩的发展空间的变化,呈现了一种强烈的装饰美感。在作品《迎风》中,利用点、线、面等元素构成,将画面的形象抽象出来,对其进行分析、展示和重新设计,使画面呈现出新的视觉艺术效果和概念。二、工笔留白的构图形式和特征(一)对称性《迎风》中飞鸟鸽子立于莲花纹之上,孔雀站在莲花纹下方,四周缠绕着忍冬纹和缠枝纹,画面构图呈中轴线对称式构图,故而留白区域也成对称的形式,此为最基本的留白呈现。还有一种较为灵活的中心对称形式,把的六幅画看作一个整体,左三与右三各成一组,会发现两组图以中心对称的样式构成,天上的云朵大致可连成一条直线,飞鸟的位置也大致相同,花卉的位置也基本一致,石头虽看似凌乱,但相加后的个数与大小也是相等的,画面中的鸳鸯不相对称,左边的三只为雌性,头朝右摆动,右边三只为雄性,头朝左偏,左二与右二中的鸳鸯看似不相同,实则本质是一致的,都同绘有两只鸟,一只探头一只藏头,故而,此六屏图中的留白也是中心对称式,只是较之前的作品内容更为灵活。(二)流动性对称式留白的花鸟画至五代开始没落,后期基本消失,后来的画家在创造中多将禽类与植物错置排序,试图构建如工笔画那般复杂生动的空间变化。这种留白的特点由宋代后便开始兴盛,弥补了唐代花鸟画创作的不足,打破板直的局势,使得留白区域发生变化,具有“气”的神韵。《迎风》还是保留了唐代花鸟画的基本构图,禽类在画面的前下方,身后是山石树木,只是其背弃了对称原则。山鹧鸟处在画面的左下方,尾部纤长,向上微翘延伸至画面边缘,中部的山石后生长着各种野植,荆棘枝干上站立着身形各异的山雀,若该画为唐代画师所作,山鹧鸟会处在荆棘的正下方,枝干上的山雀也会呈双数,画中之景都出处于均衡对称,平面感强,而这幅画中的山鹧、岩石与荆棘、麻雀组成了一道流动的“S”型曲线,这也反映出了工笔留白在构图上的流动性。(三)聚焦性《迎风》便是典型的“折枝花”题材花鸟画,自左向右依次描绘了海棠、栀子花、芙蓉和梅花,细节描绘十分生动,犹如现代摄影中的特写技巧,选取整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放大局部进行刻画,由这一部分,观者就可以想象整片花丛的艳丽,少部分的留白更是将画面全聚焦在主体上,更好地向观赏者呈现画面内容。三、当代工笔留白艺术的创作价值和时代意义(一)画面开合布局《迎风》开合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上到画面的整体性构成,再到下方的细枝末节,都控制在开合的范围之中。留白除了营造画面大的走势意境外,对于画面的开合布局也起到关键作用,开合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如上开,那么下合,或者下开,上部分就是合,左右易与之相同,讲究构图的高低错落,画面基本都控制在开合的范围之中,不同的开合起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是与画面的留白密不可分的,不只是简单的塑造深入就可以做到的。作为山水画构图技巧的重要原则,开合和其他技巧要素,诸如疏密、虚实、等在整个画面共同存在,以此来突出整体画面的气韵流动。《迎风》就采用了“开合”手法来对工笔画构图进行处理。图中山石呈龙形起伏,并继续向上延伸,近处的山石与远处的主峰相连,左右两侧的岩石组合形成较大的开合关系。同时岩石、树木和泉水的组合也反映了开合关系,主峰在画面的主要位置,左右两侧还有许多其他的小山,烟云笼罩,让人感觉空气在流动。整幅画中的树木、泉水、村舍,相互呼应,开合布局细腻,充分体现了“龙脉为体,开合起伏用之”。(二)虚实藏露相融世界上所有的因素都有一种无形的联系,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也是如此。中国画中的虚实是非常重要的。虚实的灵活运用,能更好地处理画面的和谐,达到气韵相生的效果,使中国工笔画中传统的审美观念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进而凸显其空灵委婉的境界。工笔画中留白的运用也要考虑辩证法,以实带虚,以虚代真。古人认为“笔墨若厚,则写一道淡淡的柘山之间”,即恰当运用黑白对比,突出虚实之间的空间关系。工笔画中“实”与“虚”的对比,突出了画面所要表达的意境,“实”是画面的具体事物,它不仅反映客观形象,而且受制于画家的情感需求。《迎风》用黑白对比和阴阳融合来突出宇宙。老子认为“唯一恍惚”的空间是中国画的“万千奇门”。画面中的留白空间,往往会在画家创作、欣赏时引发人们想象,并在这种想象中使外景得到满足。老子认为“没有相生”、“有利无用”、“世无生,无生有无”,这些都表明中国哲学中的“无”比“有”更重要。因此,《迎风》突出了“无处之美”的功能,即“无画之美皆有之”,有时留白的画面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想象。(三)空间合理分割《迎风》中的留白与春流、云烟效果相似。其目的是在近距离与远距离之间,或在左侧构图与右侧构图之间使用留白的方法创造一种空间感或画面感,还是以倪瓒的作品为例,把这幅画分成两个主要部分,但没有完全分开,画面之间仍然相连,但画面具备了更加强烈的空间感。作者认为,在使用留白来分割空间时,不应该过分思考形式,而是要注意整张图片的空间视觉感受,借助留白更好地对空间进行合理分割。(四)主题意境营造《迎风》注重意境的创造,对意境的追求空洞而深远,“留白”是达到这种境界所必需的艺术加工技巧。如果我们对虚拟与现实的相互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那么留白空间的规划应该是黑色的,留白的恰当表达,可以创造出广阔而深远的意境。在处理留白与虚拟现实关系时,画家们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客观形象与心理想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共同发展,从而在有限的画面之中进行想象与转变,使其具备无限的想象空间。《迎风》中具备很多不一样的艺术创作方法,例如细节、黑白以及选择、有无与重量等,这些都是从虚实关系中衍生出来的。中国工笔画具有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留白空间,使观者在欣赏美丽山水时产生无尽的遐想和情感升华。中国工笔画的艺术创作往往在于意境的创造,而意境的创造又是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也凸显了中国工笔画的艺术价值。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外学自然,从中取心”,这说明中国工笔画创作的意境必须来自画家自身的内心感受、思想。只有吸收和包容外在的事物,结合画家自身的思想感情,画家才能用娴熟的绘画创作技巧,表达自身情感,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目的,超越了风景本身的意境,这是画家创造的精神境界。工笔画对意境创作最直接的技巧就是留白。它能直观地使观看者更好地感知画面内容,对如何建构意境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也丰富了整部作品的内涵,使观者有意识地停下来思考作品的内在意义。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看,“静胜于声”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传统水墨画中,这种现象非常明显。用“无”来表达画面的意境和本质,是每一位画家的内心感受。结束语通过对林若熹优秀传统工笔花鸟画《迎风》艺术研究中,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对优秀工笔传统花鸟绘画艺术要求做到的是取其美之精华、去其糟粕,创作呈现出以符合时代、人和自然生命的当代艺术的作品,为我国工笔花鸟画的持续发展开辟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他在创作现代工笔花鸟画的整个过程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传统的绘画,同时还结合西方现代社会艺术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在画面上。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中,我们可以不知道工笔花鸟画未来的发展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局面,但面对这些问题的来临,我们要做到涌往前进,要结合传统绘画和现当代绘画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发展,从中得到启发,在新教学过程下,通过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勇于去探索开垦新的特色,创造出具有时代性的艺术设计作品,在传统与创新中使得工笔花鸟画,在内容与形式得以快速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多元文化的时代下,要不断地去更新完善它。参考文献[1]牛文娟.意志表现——林若熹的重彩艺术[J].2022(2).[2]赵英芝.江宏伟,林若熹工笔花鸟的艺术风格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15.[3]孙智谱,余永健,刘明孝,etal.工笔花鸟新作展示[J].艺术工作,1997(5):10-28.[4]林若熹.没骨水艺:当代水墨的技术分析[J].收藏,2012(06X):6.[5]严善錞.林若熹的艺术实验[J].美术界,2020.[6]黄小玲."极静"与"狂迷"中庸的结果——解读林若熹中国画作品,以《春晖》为例[J].艺术品鉴,2019(4X):2.[7]林若熹绘,林若熹.林若熹工笔花鸟画[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8]林若熹.源与流--从继承发展中看中国画的前路[J].美术大观,2001,000(007):6-8.[9]华秀萍,宋丽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题申报参考:教育强国背景下教育家型教师的时代画像与培养路径研究
- 2025年度木托盘出口退税与免税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码头岸线使用权转让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鲁佳与配偶解除婚姻关系财产分配协议4篇
- 二零二五版钢结构与石材幕墙施工技术指导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能物流项目股权投资协议书4篇
- 二零二五版航空货运租赁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度总经理聘任合同范本适用于高科技企业4篇
- 2025版教育产品销售公司在线课程开发外包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度模特时尚秀场工作合同4篇
- 我的家乡琼海
- (2025)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题库(附含答案)
- 《互联网现状和发展》课件
- 【MOOC】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上海健康医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 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年版)解读
- EDIFIER漫步者S880使用说明书
-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5届高二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IP授权合作合同模板
- 大国重器北斗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