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5:“情境创新类”主观题_第1页
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5:“情境创新类”主观题_第2页
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5:“情境创新类”主观题_第3页
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5:“情境创新类”主观题_第4页
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5:“情境创新类”主观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5“情境创新类”主观题[训练要语]随着新高考随文设题、因境设题的命题思路与反套路化和反模式化的命题趋势愈加清晰,越来越多的情境创新类主观题出现在试卷中。拓展试题情境来源,巧设情境呈现方式和创新设问方式,已成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改革和创新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考生在二轮复习中既要夯实基础,将知识内化于心,融会贯通,又要注重训练的广度和深度。考向一思考角度创新命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断魂筑蔡楠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坍塌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贵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地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太子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城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仿佛决定了什么,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个咸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颀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竹尺,优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声贯穿天地的妙音。众人的心一下子就被击昏了。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一阵高亢的筑音穿过,接下来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好——主人、客人还有堂下的听众禁不住欢呼起来。那个夜晚过后,我没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谁在等我们?是嬴政。不,应该叫他秦始皇,他现在已经统一六国了。战鼓声已经远离了咸阳宫,现在这里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来粉饰装点大秦的一统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熏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与秦始皇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懂我。当我在燕惜的手下发声委婉的时候,他微笑。他满足于君临四方威加海内,帝王大业从此开始。当我发声慷慨的时候,他朗笑。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我发声激昂的时候,他狂笑。他感叹一个曾经的私生子,终于统一了天下所有的声音,终于让天下最好的乐师最美的乐曲为他而奏。他狂笑着,受了我声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应该说我是长着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终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况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闪电还快的眼睛帮助他的头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我和沉重的铅块跌在大殿上,整个身子霎时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断魂筑!燕惜在秦始皇的剑下一动不动。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我的七零八落的残骸也被他聚拢起来,放在了燕惜的脚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熏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可你却偏偏……燕惜抬起头,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荆轲死后,高渐离内心十分悲痛,作为一名乐师,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不再击筑,表现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B.“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两个“拍”字,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高渐离无奈愤懑的情感。C.高渐离改名“燕惜”,在酒楼做酒保,弄筑的手指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反映亡国后的他放弃尊严自甘堕落。D.文末高渐离被杀这一悲惨的结局使人唏嘘,似有浓得化不开的沉闷和悲伤,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凝重与沉郁。2.关于文中燕惜闻筑声重新击筑演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也为后文重新击筑做了铺垫。B.燕惜再次击筑演奏时,换上华服,整容净面,从中可以看出他对音乐的尊重。C.燕惜心念故国旧友,一心复仇,击筑时故意唱起《易水歌》,从而暴露身份。D.众人听到燕惜击筑的声音,沉醉其中,不禁欢呼,写出了燕惜演奏技艺的高超。3.小说中的高渐离除了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演奏家之外,其形象还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战国策》中记载:“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本文叙述这件历史故事,却使用了古乐器“筑”的视角,这样的视角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二情境设置创新命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经世致用黄晖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最热闹的时候,都莫过于新生入学那几天。面对浪潮般涌入的一张张满是渴望、朝气勃勃的青春笑脸,谁会不热血澎湃呢?看到他们,就像是看到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美好未来呀!轻快而忙碌的脚步匆匆穿过一师①走廊。一张张写着新生姓名的红纸贴在了寝室门上;一间间寝室里,一个个铺位也同样贴上了名字;一块块班级牌挂在了教室门口,一张张课桌贴上了写有学生姓名的红纸;崭新的课本,崭新的校服、校徽发到了新生们的手中……八班寝室里,新生们收拾着床铺、用品。子鹏正把“第一师范”的领章钉上校服领子,易永畦给满头大汗的他帮着忙。子鹏对面的床上,刘俊卿正木然地扣着新校服的扣子。就数毛泽东动静最大,他收拾好床铺,换上新校服,伸伸胳膊伸伸腿,好像总感觉校服小了一点。刘俊卿抱着新发的课本,心事重重的样子,木然出了寝室。走过一师走廊,他想去教室,却看见萧子升②闷头坐在走廊栏杆上。他心里一紧:我不是把他的考卷给……为什么他还能考那么好的成绩?真是奇怪!正想着,又看到萧三匆匆跑了过来,他赶紧往前走了几步,躲到走廊的圆柱后面。身后传来萧家兄弟的对话:“哥,来都来了,就别再东想西想了。那件事,都怪我和润之哥,是我弄丢的文章,是润之哥要帮这个忙,哥,别坐在这儿了,回寝室吧。”随着一声轻轻的叹息,刘俊卿听到萧家兄弟的脚步声,他从圆柱后面探出头来,望着萧家兄弟离去的背影,他脸上的木然一扫而空,只剩一脸阴沉沉的疑惑——“润之帮忙?”天黑了,随着校役摇动的铜铃声和喊声,一只手拉动电灯拉绳,室内电灯陡然亮起,照亮了全寝室十个穿着崭新校服的青年。“各位各位——”周世钊拍了拍巴掌,“从今天起,我们十个人就是同寝室的室友了。今天呢,借这个机会,大家互相认识一下——就从我这个寝室长开始,我姓周,周世钊,宁乡人。”同学们次第举手示意,介绍着自己:“易永畦,浏阳人。”“刘俊卿,长沙人。”……“毛泽东,湘潭的。”周世钊说:“你就不用介绍了,今科状元嘛,谁不知道?”大家都笑了起来,只有刘俊卿冷着脸,望了毛泽东一眼。“那以后就这样排定了——润之兄是我们寝室的老大,我老二。”周世钊一个个指点着……里面正排着序,外面走廊上孔昭绶③与方维夏④并肩走来,听到旁边寝室传出一阵热烈的笑声,孔昭绶不由停住脚步,抬头看寝室门上标着“本科第八班”,第一个名字就是“毛泽东”。方维夏与孔昭绶进了门,说:“嘿,好热闹啊。”学生们都赶忙站了起来向他们问好。孔昭绶和蔼地摆摆手,示意大家都坐下,说:“大家不用客气,都坐吧。我和大家一起聊聊天,好不好?”“好的好的,我正有一个问题要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师范?”毛泽东一直想读北大,只是因为没有钱才来读了一师,所以,很想把这个问题弄明白。大家都坐下来,刘俊卿忙不迭地给孔昭绶与方维夏倒来了水。油灯映照下,学生们簇拥着孔昭绶与方维夏,专心地听着孔昭绶的话——“诸位今日走入师范之门,习教育之法,今后也要致力于国民教育,如果不解决读书的目的这个问题,则必学而不得其旨,思而不知其意。到头来,不明白自己五年的大好青春、一番功夫都下在了哪里。”孔昭绶喝一口水停了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要从我们第一师范的办学宗旨讲起。“大家都知道,自南宋理学大儒张栻张南轩先生在此地创办城南书院发祥,800余年间,虽天灾、战祸,虽朝代变迁、帝王更迭,而绵绵不息直垂于今日……”孔昭绶的声音中,一双双脚悄悄停在门外。一个个经过的学生静静地站在了门口。“如孙鼎臣、何绍基,如曾国藩、李元度,如谭嗣同、黄兴。历代人才辈出而灿若星辰,成为湖湘学派生生不息之重要一支,为什么?我想,一句话可以概括: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经世致用者,就是说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我们求学的动力,是为了学得知识,以求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社会。那种关进书斋里,埋头故纸堆中做些于国于民无关痛痒的所谓之学问,不是我湖湘学派的特点,湖南人读书,向来只为了两个字:做事!做什么事呢?做于国于民有用之事!”毛泽东迫不及待地插嘴道:“那——什么事于国于民最有用呢?”孔昭绶鼓励地看了他一眼,回答道:“以今时今日论,我以为首要大事,当推教育。”“我中华百年积弱,正因为民智未开,只有大兴教育,才能以新知识,新文化扫除全民族的愚昧落后,教育人人,则人人得治,人人自治,则社会必良,社会改良,则人才必盛,真才既出,则国势必张……”寝室外的走廊上,早已静悄悄挤满了入校的新生。孔昭绶的声音仿佛巨大的磁石,正吸引着更多的人不断聚集……孔昭绶说:“以此而推论,当今之中国,有什么事比教育还大?读师范,学教育,他日学成,以我之所学,为民智之开启而效绵薄,为中华之振兴而尽一己之力,这,不正是诸位经世致用的最佳途径吗?”一片沉思的寂静中,突然响起了掌声。孔昭绶一回头,这才发现身后居然密不透风地挤满了学生。(节选自《恰同学少年》第七章,有删改)【注】①一师: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②萧子升,文中新考入湖南一师的学生。颇有才华,人称“湘乡第一才子”,刘俊卿嫉妒他的才华,暗中破坏,偷走了他和弟弟萧三的考试作文。毛泽东代萧家兄弟重写了作文上交,萧子升最终以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③孔昭绶(1876—1929),长沙人。我国近代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民主教育的先驱”。时任一师校长。④方维夏(1880—1936),湖南平江人,近代教育家、革命烈士。时任一师学监主任。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一段以热情洋溢的笔墨表达了学校开学给人带来的喜悦和期待之情,给全文奠定了昂扬振奋的感情基调。B.寝室长周世钊让大家自我介绍时,说毛泽东是今科状元不用介绍,这侧面交代了毛泽东的出众才华已经众人皆知。C.孔昭绶列举孙鼎臣、何绍基、曾国藩、李元度、谭嗣同、黄兴等历代人才,旨在证明湖湘学派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D.学生们密不透风地簇拥着两位师长聆听谆谆教诲,展现了有旺盛求知欲和强烈责任感的一代青年的风貌,呼应了开头。6.关于文中刘俊卿偷听萧家兄弟谈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心事重重”“一脸阴沉沉”和“冷着脸”描写刘俊卿,以此来展现这个人物性格的阴郁。B.综合一些细节来看,刘俊卿烦恼的真正根源是他曾经对萧子升的试卷动过手脚。C.萧子升能顺利进入一师就读,是因为毛泽东给予了他帮助,而这让他很有负担。D.偷听而知实情,很多文艺作品采用这一手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也有相似情节。7.孔昭绶对学生讲关于“经世致用”的话反映了他对现实与教育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章第二、三两段展现开学场景,如电影镜头般富于动感和感染力,请对此加以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三题型设置创新命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6分)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海子荷尔德林一生不幸,死后仍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人们才发现他诗歌中的灿烂和光辉。荷尔德林的诗,歌唱生命的痛苦,令人灵魂颤抖。他写道: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正是这种走遍大地的孤独,使他自觉为神的儿子。他写莱茵河,从源头,从阿尔卑斯冰雪山巅,众神宫殿,如一架沉重的大弓,歌声和河流,这长长的箭,一去不回头。一支长长的歌,河水中半神,撕开了两岸。看着荷尔德林的诗,我内心的一片茫茫无际的大沙漠,开始有清泉涌出,在神圣的黑夜里涌出了一条养育万物的大河,一个半神在河上漫游,唱歌,漂泊,一个神子在唱歌,像人间的儿童,赤子,唱歌,这个活着的,抖动的,心脏的,人形的,流血的,琴。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凡·高和荷尔德林就是后一类诗人。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他们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从“热爱自我”进入“热爱景色”,把景色当成“大宇宙神秘”的一部分来热爱,就超出了第一类狭窄的抒情诗人的队伍。然而,景色也是不够的。好像一条河,你热爱河流两岸的丰收或荒芜,热爱河流两岸的居民,也可能喜欢像半神一样在河流上漂泊、流浪航行,做一个大自然的儿子,甚至你或者是一个喜欢渡河的人,你热爱两岸的酒楼、马车店、河流上空的飞鸟、渡口、麦地、乡村等等。但这些都是景色。这些都不够。你应体会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样。他在流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诞生和死亡。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要尊重元素和他的秘密。你不仅要热爱河流两岸,还要热爱正在流逝的河流自身,热爱河水的生和死。有时热爱他的养育,有时还要带着爱意忍受洪水的破坏。忍受他的秘密。忍受你的痛苦直到产生欢乐。这就是荷尔德林的诗歌,要热爱生命不要热爱自我,要热爱风景而不要仅仅热爱自己的眼睛,做一个热爱“人类秘密”的诗人。这秘密既包括人兽之间的秘密,也包括人神、天地之间的秘密。做一个诗人,你必须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从荷尔德林我懂得,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克服对于修辞的追求、对于视觉和官能感觉的刺激,以及对于细节的琐碎的描绘。从荷尔德林我懂得,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诗歌不是视觉。甚至不是语言。她是精神的安静而神秘的中心。她不在修辞中做窝。她只是一个安静的本质,不需要那些俗人来扰乱她。她是单纯的,有自己的领土和王座。她是安静的。有她自己的呼吸。荷尔德林忠告青年诗人:“假如大师使你们恐惧,向伟大的自然请求忠告。”痛苦和漫游加重了弓箭和琴,使草原开花。荷尔德林这样写他的归乡和痛苦:航海者愉快地归来,到那静静河畔/他来自远方岛屿,要是满载而归我也要这样回到生长我的土地/倘使怀中的财货多得和痛苦一样。荷尔德林的诗,是真实的,自然的,正在生长的,像一棵树在四月的山上开满了杜鹃,诗和开花,风吹过来,火向上升起一样。荷尔德林早期的诗,是沉醉的,没有尽头的,因为后来生命经历的痛苦——痛苦一刀砍下来,诗就短了,甚至有些枯燥,像大沙漠中废墟和断头台的火砖,整齐,坚硬,结实,干脆,排着,码着。“安静地”“神圣地”“本质地”走来。热爱风景的抒情诗人走进了宇宙的神殿风景进入了大自然。自我进入了生命。没有谁能像荷尔德林那样把风景和元素完美地结合成大自然,并将自然和生命融入诗歌——转瞬即逝的歌声和一场大火,从此永生。在1800年后,荷尔德林的自由节奏颂歌体诗,有着无人企及的令人神往的光辉和美,虽然我读到的只是其中几首,我就永远地爱上了荷尔德林的诗和荷尔德林。(节选自《海子全集》)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一架沉重的大弓”来形容荷尔德林诗歌的力感,而这源自他主动承受黑暗中走遍大地的孤独、自觉作为神的儿子的选择。B.文章列举了两类抒情诗人,形成对照并引出凡·高和荷尔德林,是在说荷尔德林已超越对自我的热爱,达到将宇宙作为景色来热爱的境界。C.文章提出热爱“景色也是不够的”,强调要爱“元素”。爱“元素”就是爱生命中的一切,包括破坏、死亡、痛苦等,忍受它们,直到快乐。D.文章引用了荷尔德林对青年诗人的忠告,意思是大自然比大师更可靠,因为诗歌是单纯、真实、自然的,自然比大师更接近于此。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标题“我热爱的诗人”,暗示全文的观察视角是“我”,即以作者海子的阅读体验来写对荷尔德林的认识,“诗”只是载体,“人”才是重点。B.文章开篇引用荷尔德林的诗歌,既证明了荷尔德林诗歌具有“歌唱生命的痛苦”的特点,也引出了荷尔德林忍受痛苦,并追逐快乐的个性。C.最后一段与第一段首尾呼应,高度评价了荷尔德林诗歌的艺术成就,海子强调自己仅读几首便已热爱,可以吸引读者主动关注、阅读。D.全文多用短句,具有节奏感,或列举意象,或赏析诗句,或展开想象,让文章思绪飞扬,凝练而充满诗性,将读者带入荷尔德林的世界。★11.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诗林漫步”栏目将刊发荷尔德林的诗,并配发一段推荐辞。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辞。(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运用本文画线句的观点,表达你对下面这首荷尔德林诗歌的理解。(6分)人,诗意地栖居当生命充满艰辛,人/就会仰天长问:难道我/也宁愿如此辛劳终生?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依然与人心相伴,人就会不无欣喜地拿神性/来测度自己。神灵莫测而不可知?/抑或神明湛若青天?/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人功勋斐然,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请允许我斗胆放言,/就连那缀满星辰的夜之倩影,/也不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更为明澈纯真。/大地之上可还另有尺规?/绝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C项,“他放弃尊严自甘堕落”错误。根据原文“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可知,高渐离一直没有忘记亡国之痛,并没有因为生活放弃尊严自甘堕落。]2.C[C项,“击筑时故意唱起《易水歌》”错误。根据原文“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可知,应是“不由自主地唱起”。]3.解析根据原文“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可得知,高渐离有政治远见,能通过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做法,预知燕国不保。根据原文“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可以看出,高渐离与荆轲感情深厚,从他后面缅怀荆轲,以及文章后面他不惜牺牲生命刺杀秦始皇来报仇的行为,可以看出他重情重义,眷恋故国。根据原文“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虽然高渐离后来到一统天下的秦始皇身边击筑,在外人看来似乎飞黄腾达,但高渐离最终却做出了行刺秦始皇的选择,并最终为此殒命,由此可见,他忠于燕国,以死报国。答案①有政治远见。从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行为,能预知燕国不保。②怀念故友,眷恋故国。忆起荆轲刺秦失败的伤感,对燕国的眷恋,以及知音难觅的孤寂,此时从心底发出的音乐没有人能真正地听懂,回忆里的荆轲和燕国再次撞击他的心灵。③以死报国,忠于燕国。从刺秦失败的遗憾,对燕国不变的忠贞可看出。4.解析作品以“筑”这一物的视角进行叙述,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高渐离能看到的事物,也能看到高渐离看不到的事物,甚至还能通晓高渐离的内心所想,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如“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筑”作为高渐离身边的事物,不仅能看到高渐离的言行举止,还能看破高渐离迫于时势外在伪装下的真实想法,如“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正是这些内心所想,促使高渐离不断做出新的选择,这也在无形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文章表现的虽是高渐离这一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生平经历,却没有从他的视角展开描写,而是从他身边与之形影不离的“筑”入手,这不仅充分体现高渐离音乐人的身份,并且也是作为高渐离最终击杀秦始皇不成含恨而去的见证,这一视角另辟蹊径,使文章充满新意。答案①从人物形象上看,让静物“筑”开口。通过对“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②从主旨上看,用“筑”讲述历史人物真实的遭遇,充分表现了历史文化中深层的悲壮与厚重,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③从表达效果上看,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感情,视角独特,引人入胜。5.C[C项,“旨在证明湖湘学派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理解有误。孔昭绶列举这些英才,是为了引出第一师范办学宗旨“经世致用”。]6.B[B项,“刘俊卿烦恼的真正根源是他曾经对萧子升的试卷动过手脚”推断有误。综合上下文看,刘俊卿这个人物性格复杂,嫉妒心和功利心都很强,“对萧子升的试卷动过手脚”可能会让他心理上有点压力,但不是烦恼的真正根源。]7.①孔昭绶深感中华百年积弱,民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