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学设计_第1页
《阿Q正传》教学设计_第2页
《阿Q正传》教学设计_第3页
《阿Q正传》教学设计_第4页
《阿Q正传》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Q正传》教学设计授课:XXX一、教学目标1.探究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原因。2.探究创作阿Q形象的意义及创作背景。3.体察鲁迅先生文字背后的悲悯情怀。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创作阿Q形象的意义2.教学难点:探究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原因;体察鲁迅先生文字背后的悲悯情怀。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自1921年发表以后,便轰动了中外文坛。阿Q这一形象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经典,走近阿Q!(二)活动:旁人眼中的阿Q,阿Q眼中的旁人小说节选中出现了如下这些人物或人群:阿Q、未庄居民(包括闲人)、城里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赵太爷。任务一: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未庄闲人,请你按照地位由高到低,给这些人排序,并给出理由。(注意:1.阿Q的位置是相对低的,赵太爷位置最高。2.要在原文找到依据。)任务二:如果你是阿Q,请你按照地位由高到低,给这些人排序,并给出理由。(注意:阿Q的位置是相对高的。)总结:一个是阿Q的现实处境,一个是阿Q的自我认知。预习作业讨论:填写表格他人行为阿Q的应对闲人揪阿Q鞭子,碰头闲人先让阿Q承认自己是虫豸,再打闲人抢阿Q的钱财王胡打阿Q假洋鬼子打阿Q表格空的两个,一个是小尼姑,一个是赵太爷。面对小尼姑:吐唾沫,摸头,语言调戏面对赵太爷:乖乖退出去任务三:探其源——性格产生的根源1、为什么阿Q的性格中充满着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的矛盾?明确:阿Q的性格中充满着矛盾,突出特征就是两重性,即两重人格。自我幻想中的阿Q与现实存在的阿Q,似乎是不相容的两种人格,但奇妙地统一在阿Q身上。阿Q的本色在他所处的恶劣环境中是不适生存的,因而自我就发生分裂,形成双重人格。真正的自我只好退回内心,沉醉在躲避现实的虚妄幻想中。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则是人格的另一面,即被封建社会严重扭曲的自我,它是在丧失自由意志的情况下实现的,是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以维持个体的生存。很明显,两重人格既是对自我的消极维护,又是对恶劣环境的痛苦适应。所以一方面是退回内心,另一方面是泯灭意志。前者实际上是反抗环境的变态反应,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心理冲突,以达到心理的平衡;后者是适应环境的变态反应。总之,阿Q两重人格的实际表现往往是:一方面用幻想以维护自我,另一面是顺从,适应环境以维护个体的生存。2、PPT展示:鲁迅认为:奴才兼有两种身份,在主子面前是奴才,而在地位比他低一等的小奴才面前则又是暴君。试着分析阿Q这种矛盾性格形成的根源?明确:在封建专制社会里,除了皇帝是绝对的主子,最底层的人民是绝对的奴隶外,其余的臣民都有两种身份,两重人格,学会了当奴才,也就学会了当主子。即使是皇帝,有时也不免要当外族统治者的奴才,而下层的人民有时也可以在自己妻子、儿子面前当暴君。这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阿Q性格的矛盾性格恰恰是产生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专制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异化。任务四:明其意——探究作品价值PPT展示写作背景这篇小说写于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扬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但它没有完成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广大农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之下,思想上没有得到根本的启蒙和解放。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问:阿Q是当时社会底层一类人的代表,鲁迅先生为何塑造这一可笑、可怜、可恨、可悲人物?明确:鲁迅塑造这一人物的目的就是要唤醒这些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鲁迅创作阿Q这一形象,就是要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PPT展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附:预习学案与补充阅读材料电子版《阿Q正传》预习学案活动:旁人眼中的阿Q,阿Q眼中的旁人小说节选中出现了如下这些人物或人群:阿Q、未庄居民(包括闲人)、城里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赵太爷。任务一: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未庄闲人,请你按照地位由高到低,给这些人排序,并给出理由。任务二:如果你是阿Q,请你按照地位由高到低,给这些人排序,并给出理由。阅读课文,填写对比表格:他人行为阿Q的应对闲人揪阿Q鞭子,碰头闲人先让阿Q承认自己是虫豸,再打闲人抢阿Q的钱财王胡打阿Q假洋鬼子打阿Q思考:1.小说中除了阿Q,其他人物对待地位高的人是怎样的态度,行为;对待地位低的,或者是地位相近实力不济的人时,是怎样的态度,行为。2.鲁迅在小说中,批判的,只是阿Q吗?3.鲁迅在小说中,对于阿Q,只是批判吗?(请设身处地为阿Q想一想,精神胜利法对他来说,是否完全没有一点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4.鲁迅在小说中,批判的只是“人”吗?《阿Q正传》补充阅读精神胜利法(名词解释):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善于忘却、自轻自贱、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豪无人格而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论阿Q的性格系统》一文中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个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这样的描述,完整地体现出了阿Q身上矛盾的性格特征。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在清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资本主义和顽固的封建主义作斗争的大背景之下,以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不起眼的阿Q作为主线,辛辣的讽刺当时人们受到压榨却不知道,甚至乐在其中的麻木和愚钝。人物分析:阿Q,一贫如洗,无家无业,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住在未庄的土谷祠,只给人家做短工,平日只要吃饱了肚子,有几文钱,便神气活现地喝酒赌博,调笑打闹,生活满足得很。后来在他“中兴”之后,更是满足、神气非常“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阿Q不仅在生活上十分满足和得意;在精神上,也有其满足和沾沾自喜之处。阿Q得意于自己“先前阔”,或者“我的儿子会阔多啦”,加以他“进了几回城”,自恃“见识高”,便更自负。他讥笑未庄人是“多么可笑的乡下人”,竟不知城里的煎鱼和条凳,打麻将的手艺也远不及城里人。然而一面又鄙薄城里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不用葱叶而用葱丝,他认为“这是错的,可笑。”这样,阿Q又在精神上获得了满足。在这种卑琐陋劣的生活方式下,阿Q处于可怜的境地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下去。他身上最明显的旧中国的国民劣根性便是精神胜利法和奴隶根性。自尊自大:阿Q本身是个非常卑微而且贫贱的人物,但是他却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甚至是家乡有钱有势的赵太爷,他也认为,“我的儿子将来比较阔的多”。而且因为去过城里,甚至连城里人也看不起,拿别人的缺陷肆意嘲笑,然后引起为荣。自轻自贱:阿Q能够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在自轻自贱了之后,还能够认为这种轻贱使自己的“地位”更加上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的时候,阿Q就自己说自己是“虫豸”,将自己贬低为“虫豸”希望别人放了自己。并且在轻贱自己为“虫豸”之后,又犯了自尊自大的毛病,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所谓的“第一个”就是无上的荣耀,于是阿Q又在精神上胜利了。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阿Q常常用于安慰自己的表现,以让自己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比如被别人打,他可以想象成自己被“儿子”打了,认为整个世界不像样,没了伦理,于是又按照自己的意愿转败为胜,心满意足。欺软怕硬:阿Q本身就是非常卑贱的小人物,身体瘦弱、口才也木讷,不论打架还是骂人都不是别人的对手。于是阿Q在于是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是先估量对手的力量,专门捡软柿子捏,木讷的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如果遇到打不过也骂不了的,就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典型的欺软怕硬的行为,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赵太爷,在小说的描述当中,应该算是在阿Q所生活的地方,一个最具有权势的人,是所有未庄的居民都崇拜和憧憬的对象。因为有钱、有权利、有大房子、有文化,所以可以有身份、有尊严、有剥削他人的可能。赵太爷是小说当最能够反衬出阿Q形象卑微的一个人物。因为阿Q从生到死,拥有的也一直都只有贫穷,甚至连姓“赵”的权利都被赵太爷剥夺。赵太爷是未庄的强权者,能够压迫阿Q,压迫未庄的所有弱者,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封建意识形态的人物。在小说当中,赵太爷表现出了对封建统治和封建意识的绝对维护,比如,讨厌假洋鬼子;对假洋鬼子的假辫子表现出了反感;反对革命。但是关于革命,赵太爷在最初的反对过后,又为了赚取自身的利益而反而“投身革命”,这种腐朽的自保观念,也是赵太爷具有强烈封建意识的表现之一。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赵太爷却对革命深恶痛绝,而且内心非常明白,作为封建势力的残余势力,革命以及人民的觉醒,会给他的地位带来实质性的威胁。赵太爷的这种行动实际上是非常明智的,因为阿Q如果真的在革命当中逐渐觉悟和有所觉醒的话,很有可能对现实的封建秩序引起混乱甚至是颠覆,因此在赵太爷的封建统治根据还没有被撼动之前,他坚决将心心念念要反抗的阿Q置于死地,彻底扼杀了反抗的迹象。并且以阿Q被杀头的事实,对未庄所有的居民提出了警告:“革命”即是“反动”,是要丢掉性命毫无利益的蠢事。使赵家在未庄的地位更加牢固。在《阿Q正传》小说当中,赵太爷是现实社会当中的胜利者,与阿Q的“精神胜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封建社会当中的社会强者势力的代表。而通过赵太爷的强悍形象和实际胜利,也说明了所有在“精神上”具有胜利的人,实际上都是在现实当中空虚无力的弱势群体,而所谓的“精神胜利”,最终只能是飘渺云烟,永远抵不过现实当中他人所拥有的一切。假洋鬼子、赵秀才:《阿Q正传》小说当中的读书人,实际上是两种类型的读书人,而且鲁迅先生对这两种读书人都保持着否定和讽刺的态度:一种是以假洋鬼子为代表的富裕阶层的读书人,有实力学习洋务,有钱留洋,有资本说参与革命但是实际上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另外一种则是赵秀才,接受正统封建教育成长起来,封建统治的坚决维护者。从本质上来说,假洋鬼子和赵秀才是一样,都是造成阿Q悲剧结果的罪魁祸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两人具有相同的特点。首先,不论是假洋鬼子还是赵秀才,都出身于封建大家庭,是富裕阶级的成员,与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彻底对立的。从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的身上,都看不到他们对劳动者的同情和爱护。假洋鬼子虽然接收了外国教育,学习了自由、平等,但是骨子里仍然带有统治阶级的优越感。看不起阿Q,用手里的权杖敲打阿Q,追骂阿Q,并且认为阿Q没有资格参加革命,将阿Q打出门去。而赵秀才对阿Q这种下等人也是毫不留情,在阿Q向吴妈求欢的时候,毫不手软地棒打阿Q,甚至还剥削身无分文的阿Q出钱了事。在革命之时,向官府通风报信,将阿Q作为“革命者”捉拿归案,彻底害死了阿Q。其次,不论是假洋鬼子,还是赵秀才,都是利用革命风潮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小人。两人集合在静修庵去革命,只是简单做做革命的样子,因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而且就算是撤掉了这块龙牌,两个人也绝对不会因为“革命”而有什么实际性的损失,在革命风潮被镇压之后,可以简单抽身而毫发无损。而且在静修庵里,两个人封建腐朽思想,以及自私自利的面孔被表现无遗,两人相互争抢在皇帝龙牌前的一件古董,可见两人的目的并不在于革命,而是在于利用革命作为争取利益的工具而已。《阿Q正传》:阿Q的性格特点深埋在国人的潜意识之中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运用白描的手法,紧紧围绕着中心人物阿Q进行了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阿Q是一个在政治上受到压迫,同时在经济方面也受到剥削的普通农民。他平时在大户人家打零工,割麦子、舂米、撑船,拿着低廉的工资,从来没有人留心过他的举动。不仅不被记住,经常还有人拿他开玩笑。不过,阿Q是一个极其有“自尊”的人,他凭借自己曾经去过几次城镇的见多识广和做零工时“能干”的能力,还有据他的话来说自己先前“曾阔过”,一直自视甚高,常常不将未庄的人放在眼里,认为别人和自己相比都“算是什么东西”。他欺软硬,只得用精神胜利法来消除自己的挫败感,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所谓“精神胜利法”在阿Q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自己头上的癞疮疤被别人嘲笑,他说“你还不配……”,并且这个时候他头上的疮疤竟然成为了高尚的光荣。未庄的人拿他的癞头疮撩他,他见自己的怒目无效后,双方打了起来,虽然表面上阿Q被打败了,被人揪住辫子撞墙,但是阿Q的心里会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阿Q说自己是却依然被人抓住去碰头,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抛去“自轻自贱”,他颇为自己的“第一”感到荣耀。在赌博后赢的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钱被人抢走,为了缓解自己的痛苦,他用力抽自己耳光,后来觉得自己像是在打别人一样舒服。在被庄里有名的赵太爷打后,认为自己也因此出名,做了赵太爷的父亲,大家都格外尊敬他,因此得意了许多年。假洋鬼子打了自己,认为像一件悬而未决的事情终于结束了,顿时轻松了许多。甚至在临死前画押,羞愧于自己的圆圈画的不是很圆,最后安慰自己“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这种精神胜利法一直伴随着他,每一次失败受辱后成为了他治愈的良药,一次又一次他不仅不觉得羞耻,反而感到了极大地满足。精神胜利法的特点使对于发生在自身上的一切屈辱和伤害,采取一种麻木、忘却的自我安慰的方式来缓解精神上的痛苦,最终得到征服的胜利快感。阿Q之所以性格中有精神胜利法的特点,源于他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受到威胁和压迫的境况。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自认为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去斗争反抗。他骨子里流露出的奴性和自卑让他只能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忍气吞声。久而久之形成了这种性格,在受到凌辱后会成为一种自然的反应。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清朝末年,地主阶级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长期腐蚀国人的思想。而农民是一群地位低下且一贫如洗的弱势群体,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也无意识维护自己的权力,面对强势的一方只能够任人宰割,默默承受剥削和压迫,无力改变。在整个大环境的熏染下,形成了低阶层国民一种普遍的劣根性。这种谨慎胜利法只是一种暂时性的麻醉,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使人们于自我陶醉的满意中去,失去更多自己本身特有的精神和性格,满足于现状,不知悔改不知进取,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束缚。此外,阿Q还有一些鲜明的特点。赵大爷打他耳光时说他不配姓赵,他没有抗辩,只是摸着左脸退了出去;赵秀才的一句话专事官府阔人用的“王八蛋’就可以让他不自觉的怕起来;讷的就骂,力气小的就打;不敢大意地坐在别人旁边,却敢招惹自己藐视的王胡;打骂抢了自己饭碗的小D……这些都能看出阿Q。拧女人大脚,认为女人在外面走就是想诱惑野男人,对小尼姑动手动脚,然后从而对女人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进而和吴妈求婚,表现出虽然有封建礼教的束缚,仍然免不了他对于女人产生的龌龊思想。和王胡比较身上的虱子大小和数量可以看出他的乏味无聊。看见假洋鬼子拿着哭丧棒向自己走来,知道要挨打,于是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着;在大堂上面对长衫人物,膝关节自然宽松,身不由己地跪下。可以看出他天生带有的一种奴性。做了一次窃贼之后回到未庄炫耀,将偷来的东西低价出售,在大家纷纷讨好的态度里趾高气昂,也可以看出他扭曲的价值观。《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阿Q正传》教学反思《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作品。这部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