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北京市语文模拟卷汇编一一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
一、【2022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综合练习二)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
小题。(18分)
飘香的胡柚林
过了小雪节气,果园里的胡柚全都摘下树了。家里地面上,堆满金灿灿的胡柚。娇凤奶
奶坐在小竹椅上包胡柚。薄膜袋子用手捻开,吹一口气,放进一个胡柚,顺手一转,袋口拧
成一条绳。包胡柚是个简单活计,却耗时间。这满地的胡柚两万多斤,没有半个月哪里包得
完。
广播里播完新闻,开始播送戏曲。娇凤奶奶知道,11点了。她起身,把电饭煲的电源
打开,然后出门。她要去胡柚林里看看,老伴儿这会儿还在地里干活呢。今天风大了起来,
娇凤奶奶出门时紧了紧衣服——天真的冷下来了。
天气虽冷,但胡柚林却枝繁叶茂,将人藏了起来,只有轻微的声音被风送出来。娇凤奶
奶躬身钻进林子,绕过两棵树,这才见到徐老师。徐老师是她的老伴儿,正执一柄锄头,在
离胡柚树根部一米多的地方,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一棵树,总要刨
十来条浅沟。施好了肥,再用浮土覆上。也有人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那样一
浇水,肥力就流失了。徐老师觉得这么干,是对胡柚树的不尊重。
“还没好呢?该吃中饭了。”娇凤奶奶说。
听见声音,徐老师歇下锄头。风从胡柚树梢掠过,呼呼地响。徐老师额上冒出微汗。
徐老师如今七十六岁,娇凤奶奶六十九岁。两个人在一起,将近乎十年了。
胡柚的“祖宗树”就在胡柚林中。给那棵树下肥,徐老师格外舍得下本。
你这是偏心。娇凤奶奶说。
但徐老师只管自己下肥,一锄一锄,刨开地表的泥土。这棵胡柚老树,已经:百千十岁
了。当年徐老师还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在了,年年秋天挂果,满树金灿灿的。那时候,全村
也只有这么一棵,家里人都管它叫“橘子树”,只是这一棵“橘子树”结的果实,口感与别
的树不一样。
到了283年,浙江省常山县农业局调查林果资源,发现徐老师家这棵果树有些特别。特
别在哪?这棵树,看起来像香泡树,却不是香泡树;果实吃起来像橙子,又不是橙子,酸中
带甜,味道不错。由于这棵树所在的地方,是澄潭村的“胡村”这个小村庄,大家就把这果
子称为“胡柚”。专家算了算,当时那棵树的年龄,就已七十多年。
后来,县里决定繁育推广这棵果树。由这棵老树繁衍出来的胡柚群体,遍布整个常山县,
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徐老师家的这棵树,由此成为常山县的胡柚“祖宗树”。
有人追根溯源,问徐老师这棵胡柚树是从哪里来的呢?徐老师也说不好。
澄潭村的祖先,在明末从浙江汤溪迁入,但他们的祖居地,并没有柑橘栽培的历史。因
此,胡柚并不是祖先迁徙时带入的。澄潭本地倒是有各种橘树种植的传统,专家们说可能是
自然杂交产生的。看来这是块宝地,种子在这里落地发芽,诞生出美妙的果实。
在徐老师的自留地里,胡柚树的实生群体还有一批,有十几棵,树龄在五十多年。当时
为了挑选培育最有品质的胡柚,农户和科技人员一起,经历了漫长时间的选育,慢慢地才让
品种定型下来,然后推广到全县各地。
徐老师退休已经十下年了。退休前,徐老师是一名中学教师,教教学教了早才[年。
娇凤奶奶问他,你这一辈子,教了多少学生?
徐老师一下算不出来。真要算,一年两个班,那就得一百多人,四十多年,你说得有多
少?
倒是常常有学生在路上见到他,叫一声“徐老师好有时看对方面孔,面熟得很,但
徐老师也想不起对方是哪一届的学生了。
有时也有三五个学生,结伴来家里看他,顺便也看看那棵胡柚''祖宗树"。他的学生,
有开工厂的,有外出务工的,有在家种田的,跟春天胡柚树上的花朵一样多。
徐老师的儿女们都在外地,徐老师退休之后,儿女们都希望二老能享享清福,也商量着
让二老搬到城里去住,可他们没有去城里。
还是住在乡下老家舒坦。徐老师说,这角角落落,闭着眼睛都能摸到。空气好,水好。
娇凤奶奶补充说。
还有这胡柚树呢,一百多棵,也不能不管。徐老师又说,这棵胡柚''祖宗树",我得好
好照料呀。
胡柚成熟时,一两万斤果子,都要采摘下来。现在村庄里的年轻人不多,很多事情都是
老两口儿互相帮衬着,自己慢慢干。慢就慢一点,不着急。
胡柚树高高的,免不了要爬树。胡柚疏果,把青果摘下一部分来,晒干了也能卖钱。有
一次,就在爬梯时,娇凤奶奶一不小心跌了一跤,把手摔伤了。后来到省城医院住了二十天,
出院后,又在杭州的女儿家里休养了三个月。
“你们还真把自己当年轻人了,这怎么行?”“为那一点胡柚,不值当!要我们说,那
些胡柚树,干脆不要管了。”儿女们心疼地说。
老人家嘴上应承着,可心里还丢不下那些胡柚树。休养好了,回到老家,老两口儿转着
转着,又转到胡柚林中去了。
四
刚采摘下来的胡柚,并不是最好吃的。果子得放一放,放上一个月两个月,果实里面的
糖分多了,就甜了。剥开厚厚的柚壳,果实的囊粒汁液饱满,一口下去,汁水又鲜又甜。
除了口感好外,胡柚还有药用价值。胡柚清凉,利肺,能预防感冒。胡柚壳剥出来煎水
喝,村里人感冒了,这么一碗喝下去,发一身汗,感冒好得快。
徐老师和娇凤奶奶平常侍弄这些胡柚树,都是慢慢来。做得动,多做一点;做不动,少
做一点。“有得做,都是好事情。”徐老师说。
“祖宗树”上结的胡柚,特别受欢迎。这棵树年年能结果一千多斤,有人开价五千元,
想把整棵树包了。也有人说这个价钱太便宜,应该卖一万元,或者更贵一点。徐老师笑笑。
他说,“祖宗树”一百多年了,这树结的果,不能只看卖多少钱。只要大家喜欢胡柚的味道,
自己就心满意足。毕竟,胡柚的好滋味,都是用时间养出来的。
五
吃过中饭,徐老师又扛着锄头去胡柚林了。
娇凤奶奶也跟着去。徐老师干活的时候,娇凤奶奶就在一旁看一会儿。看看树,看看草。
穿过林间的小路,风吹着胡柚树叶哗啦啦地响。等这一批复合肥下完,天气会完全冷下
来,树叶也要落光了。
但是,等到冬天过去,春天再来,胡柚花开的时候,整个林子像落雪一样,那个香啊!
十里飘香。娇凤奶奶喃喃地说着。
不止十里啊,现在一个县的胡柚面积十百亩,说百里飘香也不过分。徐老师接一句:继
续干活。
干活的声音,安安静静的,却随风飘到远远的地方去了。
(取材于周华诚的同名文章)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老师家的胡柚老树,见证了村民祖先迁徙的历史,被称为“祖宗树"。
B.作者写徐老师桃李满天下,是为了反衬出他退休后的生活辛苦而寂寞。
C.娇凤奶奶在胡柚林中畅想胡柚开花的美景,徐老师提醒她应专心干活。
D.文中加点的数字,有真实准确说明事物的作用,又有表达情感的作用。
2.本文有些对话不加引号,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3.文中徐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5分)
4.为什么说胡柚林是“飘香”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2022届北京市房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8分)
母亲的荷蒿
周爱华
①故乡,出茴蒿。
②我的家乡是长江边的一个小县城,在川东与鄂西交界的L地。县城北接一条小小的支
流,在这条支流上有一个极小的古镇。镇子被大山环抱,清可见底的小河绕着山脚流淌,出
产极好的蔬菜。街巷中,一年四季都走着挑菜担子的乡下人,担子里的菜市笔”迺。临河人
家辟有菜地的,地里冬天必种一点白菜和荷蒿,夏天则是豆荚和瓜藤。
③我家在镇子的小河边上,有一片不算小的菜地。地是母亲从乡下嫁来后开辟的,地边
界的石坎是祖父垒的。石坎上面长了一株粗大的柚子树,两棵六月桃。
④八九月间,母亲在地里撒下白菜子,也撒下茴蒿子。
⑤冬天,河岸冻得起了白霜,菜园的白菜和茴蒿正鲜嫩水灵。母亲种的茴蒿为小叶茴蒿,
叶子多缺刻,有点儿像山中小野菊细碎的叶子;颜色翠绿中带点灰绿,又像一蓬蓬玉做的海
石花。寂静寒冷的早晨,茴蒿的叶子缀满了晶莹的露珠,闪烁着初阳的千万条光线,微风轻
抚,串串滑落,那种美景令人难以忘怀。这时候拿菜刀割一把茴蒿,或对着白菜滚圆的根部
斜砍下去,露水湿鞋,菜香满怀。黄昏夕暮,缕缕蒿杳,带着涉见的苦味,更添幽静。
⑥二三月,茴蒿起苔开花。茴蒿花颜色金黄,小圆盘状,极像一轮轮小太阳,酒满菜园:
白菜和萝卜也开出了细小而繁密的花:紫色的胡豆花散发出朴实的芳香……天气渐暖,母亲
的身影总与蔬菜的花儿相伴。
⑦及至春阳灼灼,春已浓如酒。小孩子的歌声在浩荡的春风中传得很远:“荷蒿菜,开
黄花,太阳大如金南瓜;弟弟菜,起苦苔,一朵一朵掉下来……”这首《茴蒿谣》是我儿时
常常喜欢唱的。
⑧荷蒿花开,经久不谢。我的母亲每年都种荷蒿。腊月和正月里吃茴蒿是寻常的事。茴
蒿的美味也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⑨离开故乡后,就再难见茴蒿。只有一次,偶见一个卖菜农民的脚下,放一束极像菊花
叶的菜,无人过问。我问后,得知是茴蒿。我惊喜之余,赶快买下,回家一尝,果然是茴蒿。
因口感显得粗糙,于是我心中疑惑,是这里的气候和家乡不一样,致使茴蒿变成这样阔大的
样子吗?后来,在书上查明,此为大叶茴蒿。大叶茴蒿和家乡的茴蒿样子很不一样。但那熟
悉的味道仍让我满心欢喜。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故乡。
⑩在家乡,同样称为蒿的植物还有苦蒿、陈蒿。苦蒿的叶子形状极像茴蒿,只是更细碎,
秆粗长,春夏间,生于荒野,莽莽苍苍。苦蒿可割来捆成束,晒干,点燃后可驱蚊用。在四
川吃过茴蒿,煮汤,味道有些苦。昆明的茴蒿是从冬卖到夏的,不知当地人买回家去怎么吃。
在饭店吃过凉拌茴蒿,甚好,但不如家乡的有味。
⑪我母亲做茴蒿,是把茴蒿拌上米粉蒸食。蒸后的茴蒿变得极为香滑、软糯。其中还要
加入腊肉、豌豆英和一些黄豆芽。茴蒿在我们那里还有一个别名:“蒸菜“蒸菜”是冬天
和春天的菜。在冬天里吃着“蒸菜”,仿佛就看见了春天,知道春天不远了。
⑫正月初,太阳果然就热起来,走在山路上是要脱棉袄的。山间各处的坟头,都挂上了
红红绿绿的纸幡,响起零零茗落的爆竹声。那纸幡做得很精致,有大红牡丹、白色冲天的鹤,
或灯笼绣球,最寻常的是黄色的铜钱纸,叫人心生一种悲凉的欢喜——故乡人重此风俗,正
月里就开始进行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待到了清明,反而不过此节了。不知其历史渊源,也许
只是一种迎接春天的仪式,将春的消息也告知逝去的人。在故乡,春天似乎就是这样匆匆来
到。只要是从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人,就不会忘记那荒凉山野的春景一那些怀念逝者、
预示春天来临的纸花。
⑬家乡还有一个风俗:家里有刚故去的长辈,头三年的每年正月初,要在长辈坟前的野
地里,摆上菜蔬、米饭,请亲朋好友来吃。此礼节名为“燃社”。吃食中,除稀饭、凉面,
还有蒸茴蒿。关于凉面,家乡又有一个奇景:大年初一早上,满街搭了卖凉面的桌子,桌子
上排着一碗一碗的凉面,吃凉面的人在桌边站着吃:大年初三后,所有卖凉面的摊子一齐组
迹。要吃凉面,只等来年,不知何故。
⑭茴蒿在家里蒸熟,抬至山上,由主人一碗一碗分给客人。野地里,闻得见半枯的草和
经冬不凋的庄稼气息——多半是叶子里积着春水的卷心菜。
鲤人三五成群,团团而坐,喝稀饭吃茴蒿,忆往事,叹故人,有怀人、踏青、探春之
意。
⑯“亲人坟垄在,悲伤何所依?”十年前,在母亲的坟前,也吃了蒸茴蒿。那时,我已
不再是那个在菜地边唱《茴蒿谣》的小孩了。每一个人都说,茴蒿蒸得极好,豌豆荚极嫩。
“好得很呀!”三姐拍着手说。不知怎的,眼泪顷刻间从我的眼眶滚落下来。
(摘自《少年文艺》)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担子里的菜青翠欲滴青翠欲滴:指青菜的绿色多得像要溢出来。
B.缕缕蒿香,带着消冽的苦味清冽:指茴蒿的味道清爽中包含着凉意。
响起零零落落的爆竹声零零落落:指爆竹声稀少、零乱,饱含着凄凉。
D.所有卖凉面的摊子一齐绝旌绝迹:指摊子没有踪迹,永远不再出现。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巧顾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我的家乡"山水环绕,环境清幽,盛产极好的蔬菜。
B.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比喻,把小叶茴蒿叶子比作小野菊叶子。
C.第⑩段,作者用四川、昆明的荷蒿味道衬托家乡荷蒿更美味。
D.本文歌咏家乡的茴蒿,借物抒情,表达了对母亲深挚的思念。
3.第⑥⑦两段语言生动形象,请说说这两段话的语言表达效果好在哪里。(6分)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题目的作用。(6分)
三、【2022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二模(第二次统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
题。(18分)
冬天的火炉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
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
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般烟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用手推车拉柴火。我家的手推
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
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打气筒,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
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
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
姐姐干活实在,父亲每次都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八九岁光景,但为了让他养
成爱劳动的习惯,父亲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
通常吃过早饭就出发,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
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
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惊飞。
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
烧火。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
记得有枝梗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
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有令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
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发现。
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
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
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
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
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
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
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
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
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
于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司空见惯。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
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柱,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
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
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
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
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
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哆悻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
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
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酸痛
极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又知道生冻疮的滋
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
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
“喏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柒火燃烧的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会
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
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
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
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
逝!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氐碘的一项是()(3分)
A.春天期如来临时姗姗:缓缓地
B.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当景光景:年纪
C.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本分:坚持原则
D.父亲常常啜摩我嗔怪:责骂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生顾的一项是()(3分)
A.父亲是家中顶梁柱,勤劳乐观风趣,作者印象中父亲歌声难听,能惊走树上的鸟。
B.文章中作者姐姐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具体的言行却证明了她的“干活实在"。
C.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火炉,凸显它对东北人民寒冬生活的重要性。
D.火炉与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火炉的影子总会浮现在作者的记忆中。
3.本文题为《冬天的火炉》,而文本内容主要述说作者童年上山寻柴、扛柴等生活往事。作
者这样谋篇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4.文章结尾写道:“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人的生活中都有
这样令人感怀的声音。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类“歌声”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
的“歌声”内容以及你获得的体验或感悟。(6分)
四、【2022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18分)
十二背后
阿来
①十二背后不是抽象的数学猜想,不是神秘的数字游戏,,是一个实在的地名,位于贵州
省遵义市绥阳县。关于十二背后这个地名,有说是十二道岭背后,有说是十二条溪背后,还
有说是十二个洞的背后,十二个坝的背后,十二道石崖的背后,无论是什么的背后,所有十
二的背后,总说的是此地天远地荒。
②一片发育充分的喀斯特地貌中,道路起伏蜿蜒,视野里是雨后青山。山间平坝,缘溪,
临塘,都辟为层层水田。如此白事才&,不由得要想起徐霞客,他当年游黔,行迹在南,但
小辱华荤,越岭过溪时的感觉却如此相似。那种小套本可,那种疑无路时的曲径通幽与豁然
开朗的感觉应该是一模一样吧。
③黄昏时分,三山夹峙,两河蜿蜒,倚山面水耸立一座寨子,这就是我抵达的地方,叫
做双河。到达的时候,正是亮灯时分,层叠的木楼投影于寨前的人工水景中,好一个幽静的
清凉世界。
④真是来到了“背后”,喧腾急切的世界背后,高温灼烤的世界背后。
⑤徐霞客游黔,在三百多年前。他终日饱览青山绿水,似这样的日暮时分,却每每为食
宿无着所苦。如今,天上地下,航空线高速路纵横交织,酒店民宿星罗棋布。再无须“人迹
板桥霜”睁哆用道,再不必“鸡声茅店月”0口[,宿。
⑥今天,从遵义市出发,一个多小时车程已到了双河寨前。开发十二背后的女老板梅尔
出来相迎,沿石阶而上,经过一株喷香的桂树,右拐,进门洞,入一望台,石板铺地。电子
门禁嘀嘀作响,进屋,木板壁,大花窗,高屋顶。楼下可以饮茶书写,上曲折楼梯,楼上可
以高卧,可以倚窗读书。作为十二背后景区的一个部分,双河寨二十多幢依坡面水的错落寨
楼,在保持外观原貌和原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装修,已然改造成了雅致民宿。
⑦在更高的另一寨中,男主人置酒,欢迎一行远客。席间相谈甚欢,我问他们夫妇从江
苏来此投资开发的缘故,男主人说:“被美所伤害。”女主人写诗,男主人不写,却说了一句
很有诗意的话。这一“伤害”,使他们投资建设十二背后,已有十年之久了。他们不是拿钱
一砸了之。而是凭对这片山水人民的热爱,所有营建开发都亲力亲为,都渗透自己的审美,
都带着一份珍重的心意,把从别处收罗来的老家具,老建筑构件,一扇雕花的窗,一只嵌螺
钿的柜,一块古匾,一张刺绣,都嵌入精心构建的民宿中,自然朴素之中含着雍容与文雅。
⑧这样的地方,由不得不早起,沿清澈小河散步,空山鸟鸣,与青草味与绿树一样清新。
溯小河行,不到两里地,一道壁立的石灰岩下,贴地处,赫然张开一个巨洞。立身洞口,在
阴阳交割处短暂驻足,阳光已在身后,身前阴影中冷气扑面。再移步,就进入了地下世界。
人声在静谧的空间激起回响。
⑨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我几乎去遍了广西、贵州、云南和湖南向游客开放的所有溶洞,
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审美厌倦。大自然敞开地下的秘室,让人在一个幽闭的、时间流逝十分
缓慢的空间中,呈现地球的部分演化史,但我们的旅游开发者却似乎都生活在人类的经型时
期,智识还停留在简单的象形阶段。一切岩溶形成的奇观都被简单指认为一些象形的物体。
这根岩柱是龙王的定海神针,那片钟乳石幔是《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此是香蕉,彼是菠萝,
此是犀牛望月,彼是雄鹰展翅。林林总总,几无例外。还都用舞台布置般的灯光加强与渲染。
因此,二十余年间,再也没有去过此类景点。想和人去探未开发的野洞,和洪荒直接对话,
却没有探险家的身手。
⑩直到今年冬天,在遵义偶遇梅尔女士,谈到他们夫妇正在开发的十二背后。我现在置
身其中的幽深洞穴就是其中一个部分。当时是朋友请酒,稍微过量的酒让我可以这样问梅老
板:“恕我斗胆,你们真的没有用象形思维,把溶洞弄成一个神话角色陈列馆,或打造成一
个丰收田园?”她说保证没有。眼前的景象证实了她的话。灯光很多制,只是照出隐约的路
径,只是照出洞中大稷的空间。石灰岩的洞穴还是本来的样子。如聂鲁达的诗:“这充盈着
寂静的最高容器,如此众多生命之后一个石头的生命。”
⑪就不说那些洞穴中的石头生成是多么怪异了,那是比所有雕塑师都伟大的那个雕塑师
的杰作。这个雕塑师就是地球自己。地球已经形成四十多亿年,人在地球上只出现了二百多
万年。人以天计算生命的时间,以年计算文明的时间。那是在地面,阳光照耀之处。而在地
下世界,地球计数以更大的时间单元,如“系”,如“纪”,一个单元最起码也是以百万年作
基本单位。昨夜卧读景区准备的资料,知道构成眼下这些地下洞穴的岩石形成于寒武纪至奥
陶纪,距今天已经5.7亿年。沉积物缓慢堆积,形成了眼下这些在水中生成的岩石,一层层
包含了那些生物体的化石,一层层凝结了时间。
颔见在,我就置身在岩石中间,在另一个时间维度中,在数亿年前地球的伟力创造的景
观中间。身处在这样的世界里,确实只感觉造化的伟力,只感到地老天荒。几个小时时间,
在洞穴中,浏览了几亿年岩石的历史。
碘了洞,就是光,是草、水寸、云、人。出了洞,又回到了生物时间。一天,一夜,一
月,一年。第二天清晨,乘飞机去川西高原。机翼下,高原平面上众多的海子在初升太阳照
耀下金光闪烁。在这个地火造成的岩石世界,一切都凝固无言,汪洋之水造成的四川盆地渺
不可见,更东边的十二背后的喀斯特世界渺不可见。但我知道,这一切都与我同在,在同一
个地球,由宇宙的伟力推动,在幽深阔大到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缓缓旋转。
⑭^十二个月的背后,在黄道十二宫背后,在十二个宇宙洪荒的背后。……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走砸的一项是()(3分)
A."山重水复”"山屏水萦""山叠水环"三个词意思相同。
B."临歧问道""叩门借宿"两个词说明古代旅行不便。
C.人类的纫稚时期幼稚:初级的、思维简单的
D.灯光很克制克制:节俭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俄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题目"十二背后”使用双关手法,匠心独运,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⑩段引用聂鲁达的诗句,表明作者对梅尔夫妇保留洞穴本来样子的认可。
C.第⑫段"几个小时"和"几亿年"对比,意在突出作者游览溶洞太过仓促。
D.作者写景叙事多用短句,使文章的语言呈现出简洁生动、清新明快的特点。
3.文章②⑤两段写徐霞客游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4.民宿男主人说:“被美所伤害。”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这句话富有诗意。(6
分)
五、【2022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18分)
老街
老街坐落在镇江西北隅的云台山麓。镇江有名的是金山焦山北固山,云台山名气不大。
但这不要紧,老街就那么不小不兀地坦然于南山北水之间,有如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看的
事多了,也就把一切看得很淡。“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前几年,一位很有点名气的文
化人来这里走了一遭,说了这么两句话。他究竟说的是人看街,还是街看人呢?搞不大清楚,
大概都有那么点意思吧,因为老街确实是很老了
老街的名字叫西津渡街。西津渡自然是江边的渡口,又叫金陵津渡,和扬州的瓜洲渡隔
江相望。这一说人们便不由得肃然起敬了,因为就在这隔江相望中,曾“望”出了不少传之
千古的好诗。例如唐代诗人张祜的这一首《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是很有才气的,这首《题金陵渡》写得凄清冷丽,几乎无可匹敌。当时他住在渡口
一个叫小山楼的旅馆里,遥望江北,牵挂着明天能不能过江,或许还想到了其他一些不开心
的事,不然又“愁”从何来呢?
张祜住过的小山楼现在已无可寻觅,但古渡口的石阶犹在,只是上面已不见水渍和苔痕。
岁月早已把大江的风涛留在深深的淤泥下,留在唐诗宋词的幽怨和叹息中。沿着石阶一级级
走上去,脚步的回声凝重而悠远,如同踩着一段依稀的残梦。好在上面还有一座待渡亭,那
么就小憩片刻吧。
走进待渡亭,摩学着清代画家周镐的汉白玉石刻《西津古渡图》,我突然有一种朦朦胧
胧的亲切感,仿佛故地重游,一切都似曾相识。难道说,我上辈子曾来过这里,对这里早已
熟门熟路?或者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其实都潜藏着一份“待渡情结”?
我想到了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戏曲中的长亭,想到了朔风羌笛中的阳关和长安郊外的浦
桥。但与之相比,这里的待渡亭似乎有着更为峻厉的生命体验和更为舒展的审美空间。因为
前者只是单向的送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该说的话已经说过了,于是劝君更尽一
杯酒,挥挥手飘然上路。而后者就不那么简单了,旅人面对的是滔滔大江。在那个时代,旅
人能不能上路,什么时候上路都是不确定因素,因此便有了待渡的焦虑、期盼、惆怅和想象。
这时候,天空中的一缕浮云,江面上的一片白帆,或何处飞来的几许笛声,都会触动他们敏
感的诗心。心旌摇动,览物伤情,一出口便是好诗。相反,若一切都那么顺畅舒坦,没有了
人与自然的对峙和望穿秋水的等待,生命体验难免浮泛,诗也随之走向平席。当然,这时候
的诗大抵不会有什么惊天豪语,却一句句都是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且看王昌龄的这一首: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得何等真挚朴实。大概渡船已经泊在岸边,艄公正在解缆催促,只能这样叮嘱几句了。
但就是这洗尽铅华的寥寥数句,却胜过了多少注层港车的应景之作!
这是送行者的心情。
那么旅人呢?他上了船,却把心思留在岸边。风涛一路,青衫飘然,那站衣欲湿的也不
知是浪沫还是泪水。到了对岸,仍禁不住要回望江南。江南,却只有青山满目,那座他和友
人盘桓待渡的小亭子已看不到了,放达中便有了几分惆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那种一步三回头的依恋可以想见。
西津古渡见惯了太多的送往迎来,也呼举了卷册琳琅的绝妙好词。渡口的石阶上熙来接
往,骆宾王、李白、刘禹锡、张祜、杜牧走过去了;王安石、苏东坡、米芾、陆游、辛弃疾
走过去了……
公元13世纪末期,一个意大利人踏着这里的石阶走上来,他叫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已经在中国游历了不少地方,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官,算得上是中国
通了。后来他在震惊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介绍镇江:“他们靠经营工商业谋生,
广有财富……”
这位洋人来自地中海畔的水城威尼斯,那里是欧洲商业文化的摇篮,他是以一个商人的
目光来审视镇江的,话也说得不错。当然,这中间似乎少了点历史的诗情。
走出待渡亭,踏着青石板向老街的深处走去,两旁多半是雕花窗根的两层楼房,很有些
古意。当年的那些茶楼酒肆、店铺馆栈犹依稀在目。这里地处交通要津,商旅繁荣带来了百
业兴旺,这是历史上镇江经济的底气所在。街道两旁的里弄口,那吉瑞里、长安里、南星巷
的名称就刻在古老的砖石上,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遗物。里弄两边延伸着民宅,宁静而雅致。
这里横可通四邻,竖可通街面,前可登云山,后可达长江边,一如镇江人的性格那般畅达平
稳。多数里弄都有一方深井,几个老人坐在石井栏上,对着收音机听扬州评话,那种自足平
和的生活情调实在令人心折。是的,镇江西邻南京,北望扬州,但它既没有南京那样的金陵
王气、六朝金粉,也没有扬州那样歌吹入云的浮华和喧嚣。镇江是平朴而本分的,这里的人
们长于经商,却又从不把金钱看得很重,每天有的是听书喝茶的时间。过年时,他们则成群
结队地骑着毛驴上金山寺烧香,那与其说是对命运的祈盼,还不如说是一种休闲娱乐。当然,
战争来了,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地走上城堞,弄出惊天动地的声响。至于平时爬上北固山,对
着大江抒发忧国忧民感慨的,大都是些外地的游客。
但老街终于终结了,终结于那座东印度式的建筑群,那是当年的英国领事馆。第二次鸦
片战争后,开镇江为商埠,老街一带沦为英租界,遂建领事馆于云台山麓。如果说,西津古
渡是一部自足而岁的镇江史话,那么,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则最后终结了这部史话。
走下英国领事馆的台阶,我突然想起元代诗人萨都剌在这里写的两句诗:
去客来天地老,潮生潮落古今愁。
萨都剌属于雄浑一派,诗的气象很大。西津渡街确实是“老”了,但诗人“愁”什么呢?
我一时说不清楚。
起风了,远处的江涛声隐约可闻。老街在涛声中坦然静谧着,有如一个历尽沧桑的老
人....
(取材于夏坚勇的同名散文)
L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街就那么不卑不在地坦然于南山北水之间不卑不亢:自然质朴
B.却胜过了多少浮率源孽的应景之作浮皮潦草:不切实际
C.也咚拾了卷册琳琅的绝妙好词收拾:收集,敛聚
D.西津古渡是一部自足而懑津的镇江史话滋润:繁荣,富裕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硬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的游踪为:渡口石阶一一待渡亭一一老街深处一一当年的英国领事馆。
B.文中的"待渡情结”是指包含了期吩、焦虑、惆怅等复杂情感的生命体验。
C.作者写马可・波罗来到西津渡,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写出了老街的历史风貌。
D.文章倒数第四段的三个"终结",强调了西津渡老街必将走向消亡的结局。
3.作者引用张祜、王昌龄、王安石、萨都剌的诗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意赏析。
(6分)
4.文章题目“老街”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六、【2022届北京市房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8分)
村口
李光彪
①不知你是否来自乡村?如果是,我们老家的村口,也许就是你们老家的村口。
②如果你来自城市,问一问你的父母或是甘爷、奶奶,他们会告诉你,你的血脉就从老
家的村口流出。
③因为,人类从漂泊到定居,自种植庄稼、驯恭家禽六畜开始,便诞生了村庄。随着过
剩产品的交换便催生了集市,慢慢演变为今天的城市。不管你走多远,飞多高,村口是你迈
出山村的第一步,脚印是你留在村庄的胎记。
④我生于云南的山肚子里,长在云南的山肚皮上,从小在山村怀里被喂养大,对村口尤
为熟悉。
⑤老家的村庄,堆砌在蓝天白云下的半山腰,出门就是坡,只有一条“蛇路”从山脚蜿
蜒爬向村庄。从对面坡上望去,路如山的脐带系着村庄,仿佛是上天打在大山上的一个逗号。
路与村庄接吻的地方,就是村口。
⑥村口是村庄的一扇门。村里的人不论谁出生,办完祝米酒,都会把“坐月子”婆娘吃
过的鸡蛋壳,在满月那天夜里,点燃香火,送到村口,撒在路心,让出入村庄的人踩踏,提
示村里人,自家捡得一个儿女。从此,蛋壳通知村口,村庄又添了一个新人。
⑦村口是孩子的腹地。上学前的娃娃常逃离父母的视线,不约而同,像小狗一样溜到村
口玩耍,直到家人喊吃饭,找到村口,才被灰头土脸地领回家。上学的孩子,几乎黎明都在
村口等候,像一群飞离村庄的麻雀,叽叽喳喳下山读书。从此,有的麻雀变成了金凤凰飞出
村口,飞离了山皆显。
⑧村口是村庄的屏幕。一块不大的乡场(生产队时留下的晒场)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
有几个人聚在村口,轮流做村庄的门卫。晚上更为热闹,唱民歌调子的,跳左脚舞蹈的,吹
牛聊天的,都像开会似的集中到村口。如今已看不到的露天电影,自编自演的乡村戏剧都曾
经在村口上演。因此,村口成了村庄的荧屏,播放着全村人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乡村文化
的生活画面。
⑨村口是老人的乐园。村里的老人像孩子,坐在树下那几条石凳上,有的抽着旱烟,有
的搓着麻线;有时晒太阳,有时躲荫凉。一边侃家长里短,一边朝着进村的路眺望,盼望漂
泊在外的游子归来。那些像古树守候在村口的老人中,有一对就是我们的父母,或是爷爷、
奶奶。
⑩村口是村庄的门槛。娶进村的新媳妇,不管是古时骑马坐轿来的,还是近代坐马车来
的,或是今天坐汽车来的,都会被拦在村口,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和喷呐声中,由两个举着
熊熊燃烧火把的金童玉女引路,走进婆家。要出嫁的姑娘也不例外,哭哭啼啼地被舅老公(新
娘的哥哥)背出家门,在村口进行隆重的交接仪式后,才出门。从此,村口又有一粒种子撒
向另一片泥土,即将成为一棵嫁接的果树。
⑩寸口是村庄的伤口。外出打工的村民中,不小心残了手脚,患了绝症,同样会被泪水
送进村口。山外的小商贩隔三差五,常来村口摆地摊,兜售商品如食品、药品等,或是买猪
鸡牛羊,假冒伪劣、短斤少两时有发生,让父老乡亲吃了不少哑巴亏。也有像黄鼠狼一样趁
黑夜潜入村庄的贼,偷鸡摸狗,被村民们逮住,大家蜂拥而上将其打伤,最后竟打死在村口。
望着警察用亮铮铮的手铐把领头人带走,泪水盈盈。不知防卫过当的乡亲们,顿时心口和村
口一样被撕裂,有点儿痛。
颔寸口是村里人生命的句号。不论是谁,一辈子驻守在村庄的,常年在外漂泊的,中途
天折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死后装尸体的棺材、骨灰盒,都会停放在村口。先让道师(巫
师)的指明去阴间的路,再让前来送葬、披麻戴孝的人群绕着棺材走三圈,最后才敲敲打打,
哭唱着把死者送上村庄背后的坟莹。从此,村庄又一个灵魂从村口升上了天堂。
⑬其实,村口是村庄的一只眼睛,村里所发生的喜怒哀乐,都历历在目。村口也是村里
每个人呱呱坠地的出口,出生入死的咽喉。
(选自《读者》)
1.结合语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碰的一项是()(3分)
A.老家的村庄,堆砌在蓝天白云下的半山腰
堆砌:指村庄的房舍密集地坐落在半山腰
B.像一群飞离村庄的麻雀,吼吼嗔嗔下山读书
叽叽喳喳:这里形容孩子多、人声嘈杂令人厌恶
C.在震耳欲拿的爆竹声和啖呐声中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大,烘托出娶亲时的热闹气氛
D.大家蜂朋池上将其打伤,最后竟打死在村口
蜂拥而上:如蜜蜂般簇拥而上,写出村民群情激奋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思珍的一项是()(3分)
A.③段写出人类发展进程中村庄是群居的起点,村口是迈出山村的第一步。
B.⑤段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山路的蜿蜒曲折与纽带作用。
C.⑧段村口的乐事是每天晚上都在播放着露天电影和自编自演的乡村戏剧。
D.本文以"村口"为线索,展现了云南山村人们淳朴的生活和独特的风俗。
3.文章写出了云南山村一些独特的风俗,请简述这些独特的风俗。(6分)
4.文章结尾说“村口是村庄的一只眼睛”,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七、【2022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18分)
风雨雪雾回故乡
第一次去凤凰,好像不是去他乡:而是回去,回故乡。
多亏了黄永玉,当然,还有沈从文。一百多年了,故乡不断被抛弃,人们一直在被教育
如何成为一个异乡人,离开家,获得体面的观念、职业和身份。故乡在溃败,走人,失血。
《边城》里翠翠的一抹亮色,像串飘在深山里的野物,留着一个遥远的念想。后来,来了黄
永玉,“一路唱回故乡!”——他一本书的名字。那么欢乐,自信,有劲!85岁,他开始写
长篇自传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讲童年故乡的风霜雨雪、往事人情。跟读这部小说四
年了,真的哭过,真的笑过,真的长长地安静过。我家乡不在凤凰,但一样有山,有水。夏
天下河游泳,涨水了,站在高岸上看;冬天在岩头看下面的河水清到透底……那种枝枝相当、
叶叶相覆、根根相连的整幅生命图画,正是童年故乡的记忆啊。
去凤凰前,被打了不少“预防针”,说凤凰变了,商业味很浓,会失望的。尽管有这样
的心理准备,出现在眼前的拥挤、嘈杂还是让我震惊了。晚上几个人跟着黄永玉去江边吊脚
楼的咖啡店。他走前面,高高低低的青石板路对他来说完全不是问题。看着这个在黑暗中快
步向前的背影,很多疑问和答案似乎同时涌上来……乐声震耳,从隔壁四周传来,我试探:
“黄先生,您觉得现在的凤凰和以前的比?”“无所谓!”“怎么无所谓?嘉善战役死了那
么多凤凰子弟,那时凤凰城人都没了,哭声都稀罕。现在热闹一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方式,
无所谓!”——“人心不要变就好。”他补充。
在清寂的准提庵,看到黄永玉十幅佛教主题的壁画。“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
落花上坐着的白衣大士,笑得那么开怀,那么深。沱江虹桥上的题字和对联,是黄永玉写的。
广场上被游人团团围住的凤凰雕塑,是黄永玉做的(包括广场设计)。幸运地进了文昌阁小
学,一进校门看见百年校庆时黄永玉捐建的教室和礼堂。去老家寨的山道旁,看到抄本的“春
草一号”(黄永玉为他在家乡捐建的小学取名“春草”,一共有多少号?不知道)想起在吉首
大学看到的“黄永玉艺术博物馆”,黄永玉把毕生收藏的30多件文物,捐给了故乡的大学一
一“从文表叔说,看到好东西就想往家里搬……”听说还有酒鬼酒,茶峭的翠翠雕像……
曾设身处地地想,谁离家后回去的次数怕都不会多。沈从文先生3岁离开湘西,一生的
乡愁也只寄托在可数的两三次回家中。艰难世事,不用说了;就算太平岁月,到异乡安家,
有子女,有工作,有面前纷纷扰扰的世界,年纪再慢慢大上去,路途也不易……关键是,故
乡在文化上失落了,和外面的世界差不多……回家的意思,渐渐淡去,即使有念想,也成为
心底不想去碰的地方。
直到在凤凰,看到这些不同年份里黄永玉做的事,才知道我的这些“设身处地”,离他
太远。原来,除了写作“无愁河”,在离家的人潮越来越汹涌的这些年间,黄永玉还走着一
条真正的回家路。
那时玉氏山房的画室墙上,已有了四座桥的设计图。四桥以“风、雨、雪、雾”命名,
正如黄永玉小说中童年故乡的图景。因为游客多,一座虹桥已不能满足进出城的需要。头回
见识这种厚作的我,模仿着周围人气定神闲的样子,心头抑有重重的惊叹号:86岁!画画!
写长篇连载!从北京跑来湘西!还设计桥!还四座!
听起来,像点石成金那么容易,很潇洒、气派,不是,家乡人都知道,他为家乡做的每
一件事都是苦行:他终究只是一名画家,一个“文星街老百姓",一个不要钱的“志愿者
碰到能欣赏、能会心珍惜的人,自然是好。但哪里个个都那么顺?不理解、误解,也是有的。
黄永玉曾给陷入困境,经历风吹而打、遭遇雪霰雾霭的朋友提过“忠告”,也应是他的夫子
自道——“一,不要哭:二,不要去想自己的冤枉,就想不冤枉的;三,看书!我送你一套
不列颠百科全书……系统地读……”
黄永玉为桥写过美妙的句子,他懂桥。二十多年前他走在巴黎,想“桥,是巴黎的发簪”:
也想家乡的桥,''杜鹃声里阑干”,想人在桥上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善良的感应,他说:''桥
不会破坏风景,桥本身就是风景。”想一想,就美,美得庄严,不用,号斗。
今年七月,凤凰四座后再捐的吉首的四座桥(花桥、爱桥、肥桥、醉桥)落成。大热天,
黄永玉又回湘西。邀请朋友们也去。肥桥旁边,有一座小小碑刻,镌刻着5月30日黄永玉
的一封信。那时,吉首四桥建设的负责人去万荷堂汇报工程进展,黄永玉忽然间:修桥的工
人都是本地人吗?答:大部分是。哎。黄永玉一面应着,一面走到一旁,裁了张纸下来,提
笔写了一封信,请带回来。
信不长,照录如下:
明河四桥工程的工人同志:
谢谢这一年来在四座桥上下的功夫、费的力气,每次听到来北京谈情况进展的同志讲到
各位为故乡建设的积极精神和吃苦干劲,都让我感动,多谢!
建桥事小,对祖国对故乡的感情事大,我领会到你们的精神,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我们湘西人就是这种脾气,不论多难,要干就干得像个样子,干得漂亮,为的就是一口
气。
我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不晓得哪个时候叭噗一下完事;各位有一天也会老,但桥是您亲
手建造的,有您流的汗水,各位将骄傲地告诉您的妻子、孩子、孙子:“这桥是我造的。”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这次见着那位负责人,问怎么想起把这封信刻成碑,好点子。他说:“当时看了信,心
头一动,觉得这桥好像和我有关系、和更多人有关系了。”
四座桥,换人心里的一动。
值。
当我第一次去凤凰,脑子里冒出“跟黄永玉回故乡”这句话时,以为是终于得了喜悦,
可以借“无愁河”之力,一脸阳光地回去面对养育自己的故乡。慢慢知道不仅仅这样。跟黄
永玉回故乡,是看他在已经变化的故乡中,怎么自处,怎么努力,记忆如何成长为信念,有
面向未来的生命。
(取材于芳菲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F确的一项是()(3分)
A.像军酸在深山里的野物宝藏:珍藏、埋藏
B.看到打本的"春草一号"朴素:简陋、简单
C.头回见识这种麻俅的我阵仗:情形、场景
D.……美得庄严,不可学尊不可思议:难以想象、难以说清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硼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感动于黄永玉的长篇小说,因为书中的故事也唤起了作者的童年回忆。
B.在作者看来,对于故乡变得越来越嘈杂、越来越商业化,黄永玉是失望的。
C.作者列举黄永玉在不同年份为家乡做的事,展示其走着一条真正的回家路。
D."桥”在文中不仅是一处风景,也是连接游子、本地人、故乡三者的纽带。
3.文中写道:“四座桥,换人心里的一动。值。”“四座桥”为什么能“换人心里的一动”?
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值”?请根据文意,简述理由。(6分)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妙处。(6分)
八、【2022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一模(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
小题。(18分)
随李零⑺先生回家
①先生的老家北良侯村,看起来再普通不过了:黄土的岗,砖砌的房错落地分布在山坡
上。可进村没走几步,便有座古庙现于眼前,匾额上写着“福源院”,“国保”的碑识赫然而
立。真是村小庙大!这座“福源院”,先生曾多次向我提起,也讲过去年如何成为国保单位
的曲折故事,那种自豪感,像是孩子在游戏里打了胜仗一样。可既然到了家门口,我们当然
顾不得参观别处,而直着向先生的老宅奔去。
②院子里勺券填司,亲戚们忙着生火做饭,村里人围观,还有县里的领导上来握手寒暄。
大名人回乡,跟过节一样。先生挨个介绍他的亲戚朋友,表哥、堂妹和村中的晚辈。他们只
顾笑着,不多言语,来回忙着招待大家。老宅不住人,像是个小型陈列馆,先生三岁时与家
人的合影挂在墙上,那副聪颖倔强的神情,与今天没什么两样。
③在当地,先生的父亲李逸三,实在是太有名了:一九二七年,他年仅二十一岁就入了
党,参加广州起义,头部中弹,后赴湘鄂苏区加入红军;战役失联后,回到武乡成立中共武
乡县委,任第一任县委书记,建立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后蔓延至整个上党地区;“文革”后
创办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革命中他两次被捕入狱,二00三年去世。
④在先生身上,父亲的影子是很重的。在学问的探究和历险中,先生也似乎从来没有怀
疑过,犹豫过,惧怕过,他拓展的研究领域,也像是抗战时期的根据地一样,从无到有,a
腋成裘。
⑤一天前,我们去洪教院参观,当地正办庙会,先生说一定要找到一个叫“李跃山”的
人,他们同村,两人父亲曾共同参加革命。李跃山是武乡跑腿秧歌的“说唱手”,家里就是
一个戏台。在洪教院,他和他的乐班迅速搭起了帐篷,开口就唱,声音激荡,我们根本听不
出究竟在唱些什么,唱词里偶尔听到了“考古学家”几个字,笑得我们前仰后合。其实,这
种跑腿秧歌并不复杂,重复的曲调一听就会,在回程的车上,我还小声哼哼了一路。
⑥来到李跃山家,见他稳稳地坐在戏台中央等着我们呢。他满脸皱纹,骨骼凸起,皮肤
被太阳晒得紫红发亮;一手持胡琴,一手拉琴弓,一只脚拴着线绳,上端连着木棍,用来敲
打木板控制节奏。跑腿秧歌根植于黄土地,调子高亢,音色粗犷,一点儿也不悠扬。而因老
人的声音略带碎裂感,高调处全凭一股气力,便更会显出泥土的气息和岁月的沧桑。老人家
3车种用,足足唱了一整段,又突然站起来,比比画画,大声讲解。
⑦这时候,又来人招呼我们吃饭了。先生就坐在我的旁边,我吃没吃相,却也自然,他
看着我笑,不时地问我吃没吃好。紧挨着先生另一边坐着的老人,也是庄稼人的模样,总是
眯眯地笑着;他已年过八旬,精神很好,边吃边跟先生唠着家常。我看得出,先生对老人尤
为尊重,再细问,原来就是把老父亲从太原双塔烈士陵园接回老家的那位宫名学学的表兄李
社雄!
⑧这位表兄,当然值得尊敬。先生回乡插队那五年,在村子里当小学老师,当时的校长
就是表兄。我不知先生那几年感觉怎样,但从社雄表兄神情里,完全可以猜得出他曾经得到
过的保护和安慰。如今,两人都老了,可每一次先生回乡,甚至在当地田野考察,他的表兄
都会慢慢地跟着走,上山下田,寸步不离。
⑨我开始懂得,先生在《上党,我的天堂》中写下的字句:
我在老家整整住了五年,乡亲们待我太好。他们干净,比我想象的干净。他们聪明,比
我想象的聪明。他们没有势力,因此没有势利眼。他们是受苦人,因此最同情受苦人。
当你和他们一起受苦,他们会帮助你。
⑩于是,我也开始懂得,参观福源院的时候,当看到庙中的那尊北魏石佛被老百姓涂得
浓妆艳抹时,先生为何只是微微一笑;当他得知福源院西殿的元构琉璃脊被人偷掉时,又有
多么地遗憾。两天后,在长治城隍庙参观时,他还急切地向当地文保人员询问琉璃件的价格,
靠摸着买一套重新安装在福源院的殿脊上。
⑩寸委会前的广场上,好些人坐在墙根下消暑抽烟。我们也走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定制化汽车吊机租赁及维修保障合同3篇
- 2024年绿植租赁项目专用合同3篇
- 2024幼儿园保育员幼儿健康管理及预防聘用合同3篇
- 2025年药物饲料添加剂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绿化苗木种植项目投资合同3篇
- 2025版高空作业吊车长期租赁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物业管理中心经理招聘合同版
- 2024年版红木家具交易协议细则
- 2024年黄豆种植与购销合作框架合同版
- 2025版酒店客房餐饮服务及增值服务合同3篇
- GB/T 14361.1-1993船用纤维索滑车木壳滑车
- GA/T 1073-2013生物样品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乙醛、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的顶空-气相色谱检验方法
- 三大构成之立体构成-课件
- 河南高职单招政策解读与报名课件
-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螺旋千斤顶设计说明书
- ××市××项目复盘报告【正式版】课件
- 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体外培育牛黄技术幻灯3课件
- 任人处置的作文完整的
- 《护理临床带教》课件
- 艾滋病病毒抗体快速检测技术手册(2011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