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理解绝、拿、强、白、更、焉、痴等字的含义,疏通文意。

2.通过解读“独”“雪”“痴”三个关键词,走进文本,赏析雪后奇景。

3.通过解读“独”“雪”“痴”三个关键词,进一步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解读“独”“雪”“痴”三个关键词,进一步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生配乐齐读《湖心亭看雪》入境。

(配乐为《渔舟唱晚》)

师:我们看到文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凭借一篇作品,就能

在文学史上占得一席之地,而且是不可撼动的地位。比如-

师:湖心亭看雪,魅力何在?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讨论的问题,首先同

学们配乐来读一读,读完以后,你们的任务是用三两句话说说它讲了什么。

师:好,我们说说讲了什么事。

生:讲的是作者在杭州时,下了三天大雪,然后他独自一人到湖心亭看雪,

偶遇一个童子。

师:好,偶遇的是一个童子吗?

生:是两个也在湖心亭看雪的金陵人。

师:对于刚才同学所说的偶遇一个童子的事件,我们先保留看法,有机会

再来说说,在张岱心中,遇到一个童子,算不算遇到了一个人。

师:故事情节我们已经很清楚了,如果我们要把它概括成两个动宾词语,

两个字,那么两个段落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第一段是赏景。

师:赏景?可以更具体一点吗?

生:赏雪。

师:看雪,更好。第二个呢?

生:喝酒。

生:我认为第二段是遇人。

师:非常好,遇人。喝酒不是重点,遇人才是。

二、张岱的雪

师:首先,我们先和张岱一起去看一场雪。细细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一一

生:崇祯五年十二月,张岱以独自前往的方式看了一场……

师:大雪?

生:嗯,应该是的。

师:也就是说,你觉得不太好形容。我发现你的回答中有个字很重要一一

生齐:独。

师:很好,圈起来。孩子们,你们说,按我们现在的解释,张岱是独自前

去看雪的吗?

生:不是,还有舟子。

师:所以刚才有个同学说他遇到了童子,你觉得童子、舟子,可以算作是

他心目中看雪的人吗?

生齐:应该不算。

师:关于方式,还有补充的吗?

生:张岱军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哦!乘着小舟前往,注意这里比较重要的是哪个字?

生:挈。

师:“挈”是什么意思?(撑)“掣一小舟”中,比较有表现力的字是哪

个?

生:小。

师:只能是一条小船,不能是那种豪华的大船。关于方式,还有什么想补

充的吗?

生:他是在晚上。

师:晚上具体什么时候?

生:晚上八点。

师:八点以后,而且是宋朝的八点以后,而且又是那样的天气,几乎是什

么状况?

生:没有人了。

师:课文怎么说没有人的?

生: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不仅没有人声,连鸟声都没有了,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一一

生:万籁俱寂。

师:这是张岱的方式。那么他看了一场怎样的雪呢?你来,把他描写雪的

句子,读一读。

生: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这是不是你想说的?(对之前发言的同学问)你想读原文,但又觉得

读原文不妥当,是吗?(是)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先齐读一一

生齐: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空灵的境界。

师:这个词写下来,空灵。好,继续。

生:我觉得是“空茫”,因为是一片白色的。

师:白茫茫一片,啥都没有了,是不是?是空灵的,也是空茫的。

生:我觉得景色应该是非常纯净的.

师:非常纯粹的、纯净的。上下一白,也可以说成“上下一空”,是吧?

那这个句子可以换成这样吗?先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我觉得不可以,因为原文的意思,肯定是天云山水它们是一体的,所

以用“与”字连接,但如果用顿号连接,就显得它们分开了。

师:哦!你的意思是“与”字不仅是在句子表达中连接了字与字,而且实

际上渲染出了上下一白那种空间上的连接感、苍茫感,对吗?顿号就把这

种浑然一体的感觉,隔开了,隔断了。你看,张岱,短短的一百多字,非

常精巧。我们用朗读来表现这两者的不一样,注意读上面,我们要用连声。

(生齐读两个不同的句子。)

师:不错,那我们再看第二个句子。读一读一一

师:同桌讨论一下,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生热烈讨论)

师:好了,交流吧。

生:我觉得这句话,是以整个阔大的湖面为参照物的,所以长堤就只成为

了一痕,人就只相当于湖中的一粒。

师:你物理学得很好,但你想说的其实不是参照物,而是背景,是以白色

的---

生:世界。

师:是这个意思。不过,中国人不太喜欢说世界,中国人喜欢说一一

生:天地。

师:以白色天地为背景,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受,对吗?

生:张岱来到湖心亭,眼前就是一个白色的世界,白色的世界很大,长堤

就只有一痕了,人就变成一粒了。

师:也就是说,他把这些东西写得很小,实际上是什么很大?刚刚我们说

是天地很大,可是劳斯晨刚刚告诉我们说,不是天地很大,而是一

生:雪很大。

生:湖很大。

师:人很小?那么什么很大?

生:心。

师:对,心很大?你是这个意思吗?(生点头)非常棒!

生:我觉得“余舟一芥”和“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得很好。因为当时是

雪天,人鸟声俱绝,这个时候张岱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他应该不会想到

还会有人比他先到这里赏雪。但是后面他遇到了一个比他先到的赏雪的

人,就和您之前说的那样一一看了一本很小众的书,发现有人和你看了同

一本书,是一种知音的感觉。

师:好,等一下,我们就以你这个问题往下去导。刚才我们已经读到了这

个地方特别妙,那么关于这个写景妙在哪里,我们还有想说的吗?

生:本来景色就是一种十分素的感觉,他又用了一种十分素的语言,然后

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天地白茫茫一片,就是白描。

师:哦!这里要做笔记了,白描手法,素一一的语言?

生:素雅。

生:素净。

师:素雅、素净的语言,写出了素雅、素净的景,这就是张岱的匠心啊。

那这个地方确实写得特别棒,我们用素净的语言,轻轻地来读一读,湖上

影子,起一一

(生再次齐读)

师:这样的雪景,值不值得张岱以这样的方式去看?

生:值得!

师:刚才,我们看过雪了,现在我们去遇人。思齐刚刚说,看了一本很小

众的书,发现别人也看了,就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那么现在我们要讨论

的问题是,你觉得张岱,遇到了湖心亭的两个金陵人,是遇到了知音吗?

先读一读,再小组交流。

师:好,我们开始交流了。

生:是知音。因为前文提及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这个时候去

这个地方看雪,那两人也是,所以是知音。

师:哦,你觉得他们是情趣相投的人,是知音。

生:我本来觉得他们不是知音,因为那两个人看到张岱,是“见余大喜”,

但是张岱自己并没有什么情绪,然后到了后面也是“余强饮三大白”。这

个“强”字,说明他是被强迫的。

师:这个“强”,未必是被强迫的,但一定不是非常的愉快。如果是非常

愉快,会用什么字?

生:痛饮、畅饮。

生继续:但最后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们都是痴人,

都痴于湖心亭的雪景。

师:你的思路真的很好。两个人都是痴人,痴人不是傻人,是很傻很天真

很纯粹的人。

生:我个人同意他们两个情趣相投,但我不认为他们是知音。我觉得他们

的心理境界是不一样的。首先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这里说明他们是约了

好友一起。但张岱未必是没有朋友,他如果想和别人一起看雪,也可以约

自己的朋友一起,所以我觉得张岱是更享受一个人在天地茫茫之间的这种

空旷感。而这两个人拉他一起喝酒,就破坏了这份宁静,打破了这种孤独

感。

师:他不是没有朋友,但面对湖心亭这样的美景,他只原意独处。而金陵

人呢,是铺毡对坐。我记得毕淑敏说过,看风景时我愿意一个人去,两个

人一起的话,心思就有一半在另一个人身上。继续。

生:我个人感觉他们整个的境界和想法有点不同。张岱去湖心亭纯粹是为

了看雪,但是另外两个人铺毡对坐,更像是为了与好友喝酒聊天。而且他

们喝的是热酒,张岱更像是忍受寒冷也要去看雪,而金陵人更像是趁着雪

景喝酒而已。所以后面舟子说他们都痴,有一点目光短浅。

师:不能说舟子目光短浅,只能说他的境界可能低一些。我们可以联想到

李清照《如梦令》笔下的卷帘人。李清照“试问卷帘人”,卷帘人“却道

海棠依旧”。他们没有这么精美的审美感受,是不是?你说得特别好,总

结一下:张岱看雪,雪就是目的;而金陵人看雪,雪只是背景,喝酒是目

的。而且他喝的是热酒,如果张岱也带了一壶酒,你觉得那个酒,应该是

什么样的酒?

生:冷的。

生:清冽的。

师:用大壶装着还是小瓶子装着?

生:小瓶子。

师:他会怎么喝?

生:小口小口抿。

师:非常棒。我觉得我们7班同学的心灵境界都很高。通过刚刚我们的分

析,我们发现,表面上看这两个人是知音,实际上他们的情趣相同但境界

不一样。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动词,也说明张岱遇到的并不是知音,哪个?

(生七嘴八舌,后有人答“而别”)

师:对,我发现你真是越来越棒了。“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表时间长

还是时间短?

生:短。

师:“强饮三大白而别”说明,喝完了酒张岱就走了,如果没有这两个金

陵人,他可能会坐下来与天地对话,看很久的雪,是不是?所以张岱遇到

的,并不是知音。你看,我们在这一点上,就已经超过了全国大多数学生。

孩子们,张岱大雪三日后往湖心亭看雪,遇到了两个同样看雪的人以后却

匆匆而别,那么他到底在追求什么呢?

生:大雪和美景都融为一体的境界。

生:我觉得他是在追求一种安定。因为我们了解时代背景的话,他抛弃了

朋友,抛弃了享受,独自来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但是两个金陵人共

饮热酒,打破了这种和谐与美好,打破了他自己思考的空间。

师:这种和谐与美好,不是在人群中取得,是在和自己独处以及和天地对

话中取得。这时候,我们想到庄子的什么话?

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师:那如此看来,你们觉得张岱可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猜一猜。

生:我觉得张岱可能一直是独来独往的。

生:高洁。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很纯粹而且享受孤独的人。

师:那这样说来,他是不是和屈原有点像?跟柳宗元有点像?来我们来看

一看真实的张岱,或者说崇祯五年的张岱是什么样的。

师:你们在“哇哇哇”什么?

生:他是官二代!

师:他可是官N代,不止是二代啊。用个词语来形容,张岱家里是世代簪

缨,钟鸣鼎食。他自己是家里的嫡长子,精通各种学问,被舅父夸为“今

之江淹"。我们再看,他本人是不是习惯独来独往的人。这是当年的张岱

师:有一个词反复出现。

生:好。

师:“好”是什么意思?

生:喜欢。

师:仅仅是喜欢吗?

生:嗜好。

师:对,嗜好、痴迷、沉溺、热爱。沉迷到一个什么的程度?

生:不能自拔。

师:那么这样看上去,张岱过的,可能是独来独往的生活吗?是一个高洁

的人吗?用课文第二段的一个词来说,他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生:痴。

生:不对!不对!

生:沸。

师:很好,我们班同学真棒,无论多难的题你们总能答出来。把“沸”圈

起来。他过的是一种沸腾的生活啊,这么一个沸腾热烈的人,在大雪三日

后独往湖心亭看雪,他到底要追求什么?

生:我觉得这可以从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感受来说。就是我们玩久了以后,

就会产生一种空虚感,张岱也是如此。他就想来看雪,好好和大自然对话。

师:哦!他在这些东西里沉迷久了,他怕失去自我,于是在大自然中寻找

自己。

生:他可能是觉得在世俗的生活中活得太累了,突然想清心寡欲一下。

师:也就是说,张岱其实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矛盾。

师:对,他的生活好像有两面:一面是世俗的生活,一面是精神的生活。

同学们的猜测都很有道理。如果说这篇文章就写于崇祯五年十二月,张岱

湖心亭看雪回来的那个晚上或者第二天早晨,你们的猜测都是正确的,但

这篇文章是他后来写的。

三、张岱的客

师:《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这本书给你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很像到了老年给自己写的自传。

师:自传或者回忆录,你这个感觉很好。一个人老了,给自己写回忆录,

有什么味道?我们等一下再去找这个词语。

生:我觉得梦的感觉比较虚幻的,就感觉他沉迷在这里,但在某一个时间,

突然想到自己曾经去看过的雪,然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师:曾经在回忆里,就像做了一场梦一般,是吧?好,同学们的感悟非常

好,我们来看看张岱自己怎么说。

师:这里面是否有些词触动你,让你有跟之前不一样的感受。

生:忏悔。

师:就是刚才你们说的,老了回忆之前的那些行为,他的心情是忏悔。他

是写在国破家亡之后,这里有个词语特别重要,学过明清历史就会知道

生:披发入山。

师:为什么这个词会吸引你?

生:明清发型不一样。

师:当时有一句什么话?

生: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师:披发入山是为什么?

生:寻死。

师:寻死吗?没有,他要写书,披发入山表明了他跟满清朝廷的什么态度?

生:断绝关系。

师:不合作的态度。因为张岱故意不标明写作的年月,所以我们无法确定

《湖心亭看雪》到底写在哪一年,但一定是写在一一

生:明朝灭亡以后。

师:明朝灭亡后,一个曾经的纨绮美少年,在某一天,在温饱都不能解决

的情况下,在东躲西藏时刻都有性命危险的情况下,回想起崇祯五年的那

一场雪,那一次看雪的自己,他的心情,跟当年会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

再读课文。课文中其实有些很奇怪的地方,你把奇怪的地方找出来,你就

了解了解读这篇课文的密码。

生:我认为有问题的是二人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让我理解文章产

生了转变。我认为张岱写这篇文章是将这二人当做从前的自己,然后与现

在国破家亡的自己形成一种照应。相当于把自己代入到从前去,再从现在

的自己去看从前的自己。

师:不管你的理解是不是对的,但我发现你非常聪明敏锐,你发现了这里

有个时空的转移,对吗?非常好,你值得掌声鼓励。再找找。

生:“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那个“强饮”是不太愿意,既然不愿意,为什

么还问人家是哪里人呢?

师:这可能是一种闲聊,一种客套吧。但这个地方,确实有些奇怪,你们

发现了吗?

生:我觉得张岱问姓氏,他答的是却家乡。金陵就是南京,是明朝的陪都,

这里有深意。

师:你值得掌声鼓励。首先你看出了里面的答非所问。孩子们,我现在就

跟你们对话,我问你叫什么,你会跟我说是金陵人吗?不会,不正常。那

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答非所问。首先,我们来猜测一下,当时这两个金

陵人有没有告诉张岱自己的名字?他们都一起喝酒了,会不会告诉?

生:会。

师:那为什么张岱后来没写呢?

生:不重要,忘记了……

师:那为什么却记住了“金陵人”呢?这是什么心态?

生:他是明朝的遗民。

师:作为明朝的遗民,在多年以后除了对“金陵”这个词语特别有感觉以

外,还可能对哪个字特别有感觉?

生:客此。

师:哇!你们太聪明了,把“客”字重重地圈出来。客有三重境界一一

(生齐读)

师:这三种境界,我们找个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第一重的“客”,是就是客人。

师:就是我们说的游子。那个家乡在不在那里?

生:在。

师:是可以回去的。第二个“客”,是元末明初蒋捷《虞美人•听雨》里

面的句子,这个“客”,既是是指回不去的家乡,还指一一

生:还回不去他的时代,他的王国

师:那么第三重呢?

生:第三重就是感觉自己毫无牵挂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后发现自己又毫无

牵挂地走了。

师:来这世界一遭,就是做了一个客一样?这里有种什么感觉?

生:人生苦短。

师:好匆忙。张岱当年听“金陵人,客此”的时候,他觉得这个“客”是

什么客?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那么明朝灭亡以后,是一一

生:壮年听雨客舟中。

师:他觉得自己的前五十年,就是一场大梦,那么当他在写《陶庵梦忆》

的时候,就像你们说的那样,觉得他当年眼中的金陵人,就是现在他眼中

的当年的自己。他在跟自己对话。那么湖心亭里面当年那个自己,就是一

个被观察、被审视的对象,就不再是一个主体,而是一个客体,对吗?

生:....

师:我再说一下,这个地方是最难的。你有没有回忆过你的童年?当你回

忆你的童年,你甚至能清晰地看到你在哪个地方玩耍,对吗?可是那个玩

耍的自己,已经成为了过去,你去看他的时候,你既像是看自己,更像是

生:看别人!

师:你在回忆的时候,其实也在观察他、在审视他,对不对?那一种跳出

自己当下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角度。这种角度,课文中是有的,你们找

到了吗?

生: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为什么你觉得是这里?

生:因为我感觉他是站在另一人的角度,去看舟里面的人。

师:他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能看出舟中人是两三粒吗?他是站在什么地

方才会觉得?

生:天空。

师:就是从天上往下俯瞰,我们把这个视角叫做一一

生:上帝视角。《岳阳楼记》中我们学过的。

师:这个地方,张岱有一个视角转换。当他转换视觉之后,他就不再是自

己,而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客”。那么这个"粒”能不能换成“颗”?

师:大家都摇头了,为什么?

生:“颗”太大了!

生:“粒”更卑微。

师:而且我们会说一颗果子,一颗宝石,我们会说一粒豆子,一粒米。“粒”

比“颗”更加小,就像有同学说的,更加卑微,卑贱。当张岱说“舟中人

两三粒而已”的时候,你觉得张岱可能想起了哪句话?

生齐:寄蜉螂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师:对,就是这一句,我们齐读。

(生齐读)

师:这是苏轼在黄州写的,苏轼这个时候也是开启了一一

生:上帝视角。

师:苏轼遭遇了黄州贬谪,才会这样的感悟。所以关于这句话,我有个大

胆的猜测,看同学们同不同意。我觉得这句话不可能是张岱三十五岁崇祯

五年的感受。一个三十五岁的翩翩公子,纨绮少年,我觉得不太可能出现

这种感受。这种感受有可能是一一后来回忆和写作的时候,加上去的。当

然,我这个猜测没有学术依据,是我的一种感觉,但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

的。当一个人把自己的过去当做客体来审视的时候,就会产生苏轼所说的

“人生如梦”的感觉。张岱把自己的两部作品,都以“梦”来命名一一《陶

庵梦忆》《西湖梦寻》。

师:这篇文章短短一百多字,它为什么成为经典,甚至是不可逾越的经典?

语言当然很美,更重要的是,这里面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生活,是清雅

的。注意,我刚刚没用“优雅”,记笔记。他的精神疆域是辽阔的。我觉

得你们要把这些句子记下来一一生活方式的清雅,精神疆域的辽阔,自我

审视的深刻。

(生做笔记)

师总结:这种清雅、辽阔和深刻,它指向一个人心灵的安顿方式,所以《湖

心亭看雪》,它其实讲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灵。所以千

百年来,魅力不减,我们现在仍会被长长久久地感动。

导入: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写道:“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

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

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

的《湖心亭看雪》。”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散文家张岱的传世之作,经典山水小品文《湖心亭

看雪》。

(一)前后矛盾处悟“独”

L一读题目:谈谈你的疑问

预设:湖心亭在哪?张岱是谁?为什么要去看雪?明末清初的人生经历对作者有何影

响?对于这篇文章有什么影响?是怎样一场雪?

2.二读文章:把文章读准确

①学生自由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崇祯(zhGn)、更(g@ng)定、挛(nd)、鑫

(cui)衣、沆扬(hangddng)、更(geng)有此人)

②学生合作朗读,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3.三听范读:找前后矛盾之处,进一步体悟张岱的“看雪之旅”独在哪里?

预设: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的矛盾

①说文解字:

板书篆文写法'雨"。独,篆文凝T(犬,表示行猎)碱(蜀,四川)造字本义:一

种活跃于蜀地的不合群的野兽。众人合群在圈内,张岱不合群在圈外,从文字本义出发,去

探寻张岱的“不合群”之处,进而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②咬文嚼字: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盘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

--------读出“天寒地冻、万箱俱寂、唯我独往”之独。

2)西湖之美: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读出“他人(舟子)不解雪湖之美,文人孤赏、特立独行”之独。

设计意图:

①学贵有疑:学生自动找课下注释互问互答;同时了解了张岱寓居杭州、明亡后不仕的

生平经历;

②知人论世:了解寓居杭州四十余载,他乡为故乡的特殊情感;知晓明灭是作者人生的

转折点,更好地为下文的理解做铺垫;

③走进张岱:从行文矛盾处了解到舟子不是看雪人,唯有特立独行的张岱是这一场西湖

奇雪的知己。

4.教师小结:从一个“独”字悟出——读出了张岱这位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和乐趣

所在。

(二)描写传神处赏“雪”

L这场西湖夜雪有什么魅力?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预设①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男生读,读出气势)

预设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女生

读,读出柔美)

2.活动一:反复朗读,对比赏析

①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雾淞沆扬,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设计意图:通过大批学生反复的朗读,感受三个“与”字的奥妙。进而帮助学生感知:

前句更能突出三日大雪的意境,表现了苍茫难辨、天地融合之美。(白描技法)

3.活动二:作画比较,直观感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支)、舟中人两三(个)

而已。

设计意图:通过在同样篇幅的白纸上作画,感受四组量词的奥妙,进而帮助学生感知:

张岱虽人在舟中,视南却在“天上”,原句更能表现出雪夜西湖,天地的浩大苍茫和人、物

的渺小。

4.教师小结:从一个“雪”字赏出——眼中苍茫其实为心中天地,看的不只是雪,亦

是人生感慨。

(三)奇遇传情处解“痴”

1.分角色朗读文本: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怎样理解舟子对张岱的评价“痴”?舟子眼中的一对“痴人”,是不是真正的知己?

课文再现:金陵人小剧场

旁白:湖心亭中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在旁侧烧酒炉正沸。

金陵人(大喜):天寒地冻,想不到还有你这样的人!哈哈哈,来来来,相请不如偶遇,这位仁兄,

喝杯酒暖暖身子!(话毕,一只手便来拉张岱入亭饮酒。)

张岱:?(作何反应?)

预设:

观点一:是知己(①“强饮”三大白的尽力而为②雪夜独往遇知己的欣喜)

观点二:不是知己(①只写金陵人喜,而不写自己喜②金陵人是热热闹闹的喝酒赏雪,而

张岱是一人独往的清雅看雪,二者虽相遇,但境界不同)

3.资料链接(此处历来有争议,文人雅士历来是“乘兴而起,尽兴而归”,所以很难摸

透他们真正的心理,但是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思考,文中这处答非所问:“问其姓氏,是

金陵人,客此。”怎么理解呢?客此与寓居相互联系,引入资料)

材料一:张岱一生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他四岁第一次随祖父游杭州,此后八岁、十一岁的时候

两次游杭州,二十八岁在杭州读书,三十岁时往返于绍兴与杭州之间,四十多岁时多次游览西湖,

明亡后,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两次游览西湖。

材料二:《西湖梦寻》自序中: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明亡后)至断

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天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材料三:金陵即南京,乃明朝开国国都。

材料三:1632年即明崇祯五年,“湖心亭看雪”发生。1644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同年,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