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7年秋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 )2017年秋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 )2017年秋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 )2017年秋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 )2017年秋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机械运动

课标要求

1.认识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及其测量方法。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6.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简单的物质运动形式,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本章主要内容有:

时间、长度的测量,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计算和测量等。由于速度的计算与路程和时间有关,所

以本章首先介绍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常用工具,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这些工具,使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

下,利用有限的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从而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提高了学生善于联系生活实际的

能力。本章涉及的主要考点有: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的应用;对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

对性、速度概念的理解;计算速度、路程和时间。其中参照物的选择和物体运动状态判断的题目,经常在

各类考题中出现,题的难度不大。有关物体的运动的计算,考查点一般集中在平均速度的计算上,多与体

育赛事和生活中的交通运输等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理念。

学情分析

1.对于本章中出现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要掌握这些知识,难度不

大。可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实脸和生活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对于速度,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接触,这里进一步学习,难度不大。但有的学

生对速度单位“km/h”和“m/s”之间的大小的比较和互换掌握不牢;对计算中公式的应用以及计算过程

中要用到的公式和代入单位还不适应,常常会忘记,应多加练习。

3.学生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能不能正确选择参照物.对于“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不是很理解,应多举例说明。

教学建议

1.对于测量工具、机械运动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所以本章内容可以充分利用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逐步展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既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又要让学生明白“静止”物体的存在,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可利用想象的思维方法,选择假定不动

的物体作为标准,判断所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学中的计算问题,要求不要太高,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主要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变速问题,可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将其当成简

单的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

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

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难点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钟表、手表、停表。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一定参加过或观看过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

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

的测量。请同学们思考:

1.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2.对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可采用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呢?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二、合作探究

1.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量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三角板、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学生自学】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

(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分度值、量程。(思考:零刻度磨损了看不清楚怎么办?)

②学生实际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厚;讨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③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A.刻度尺要贴紧被测物体;B.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平行;C.读数时视线

要与尺面垂直;D.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组织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进行活动:如何较准确地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丝的直径?

2.时间的测量

(1)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工具。

认识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2)学生活动:

①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归零、停止;如何读数。

②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

【知识拓展】计时工具和计时方法很多,建立一个统一的精确的计时标准就很有必要了。“秒”最

1

初定义为一年的4丁由于季节变化和潮汛等影响,地球自转并不完全均匀,这使得天文方

法所得到的时间精度受到限制。在1967年的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艳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

时间为1so宪原子钟的精确度非常高,每3000年只有1s的误差。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提问]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教师讲解】由于测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绝对精确,测量环境和测量者不同等因素对结果都有影响,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提问】错误和误差有什么不同?

【教师讲解】错误都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

的。

【总结】两者区别:错误可以消除,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

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

三、课堂小结

1.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比秒大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的换

算关系:1h=60min=3600s,

在物理实脸室中常用停表来计时,日常生活中使用各类钟表,古代还利用日暮和沙漏来计时。

2.长度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米(m),常用的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

换算关系: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m1mm=0.001m=103m

1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

(1)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量程多大、分度值是多少。

(3)正确摆放刻度尺:平行紧贴被测物体。

(4)正确读数:①视线和尺面垂直;②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有些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出,需借助特殊测量方法,如测地图上两站之间的铁路线长度可用“化曲

为直法”,测硬币的直径可用“等量替代法”,测一页纸的厚度可用“累积法”等。

5.误差与错误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任何测量中都存在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量地

减小误差.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等引起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消除的。

四、检测反馈

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物体长度.该同学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该同学读数

时的方法是(填“正确”或“错误”)的,正确读数结果应是O

答案1mm错误3.49cm

2.同一长度的四次测量记录分别是25.1mm、25.2mm、27.2mm、25.3mmo其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

它是。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个物体的长度记作O

答案27.2mm1mm25.2mm

3.一名粗心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写上单位,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应该是米()。

A.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3B.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为0.175

C.一本字典的厚度为3.5D.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为1.9

答案B

板书设计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国际单位制、长度的测址

1.国际单位制

工具:刻度尺——使用方法"

2.长度的测出《

单位:m、km、dm、E、mm、/m、nm

(化曲为直法

长度的特殊测址《辅助工具法

累积法

二、时间的测证、误差

工具:钟、手表.停表

1.时间测fit

单位:s、min、h

定义

2.误四产生匣闪

戒小误差的方法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在测量长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好直接测量或由于物体形状特殊无法直接测量的问题,如细

铜丝的直径、圆柱体的周长、硬币的直径、电线杆的高度、邮票的厚度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同学们

掌握以下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一、测多算少法

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限制,某些微小量,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

集中起来,作来一个整体进行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微小量的个数,就可以得出被测量的值,这种测量

方法叫“测多算少法”。

二、量小求大法

由于被测量物体的长度远远超过了刻度尺的最大测量值,不便于用刻度尺测量,可先选取一个小物体

或一小部分,用刻度尺测其长度,然后设法测出大物体与小物体(或小部分)的倍数关系,最后根据这一倍

数关系求得大物体的长度,这种测量方法被称为“量小求大法”。

三、变曲为直法

长度测量时,要求刻度尺应紧靠被测物体,在实际测量中,有些长度并非直线,如地图上铁路或河流

的长度、圆柱体的周长等,无法直接测量,可以借助于易弯曲但弹性不大的细棉线等,与被测物体紧密接

触,然后量出细棉线的长度即可,此种方法被称为''变曲为直法”。

四、卡测法

对于部分形状规则的物体,某些长度端点位置模糊,或不易确定,如圆柱体、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

的高等,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

出该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卡测法

五、构造相似三角形法(数理结合法)

对于某些较高的树木或建筑物等,由于不能分割或攀登,可以借助于长度可测的木杆或人自身的高度,

根据物体与影长构造出两个相似三角形,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得树木或建筑物的高度,此种方法

称为“构造相似三角形法”。

第2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慨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

重点难点

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教学准备

印制达标检测反馈题。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驾驶在2000m高空飞行,忽然他看到身边有一样东西和飞

机在一起飞翔,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随手抓过来一看,原来不是昆虫,而是德军发射的一颗子弹!请大

家想一想为什么他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呢?

二、合作探究

1.机械运动

(1)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2—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交流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

现象。

【教师总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提问】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在运动,那么静止在地面上的房屋、树木也在运动吗?

(2)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一辆汽车停在路边与在路上行驶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些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学生分组实验】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教师提问】(1)选取课桌为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2)选择课本为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选择尺子为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给出参照物的概念:

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描述课本图1.2—4拖拉机的运动情况。

(1)选取地面做参照物,拖拉机是运动的;

(2)选取收割机作为参照物,拖拉机是静止的。

【教师总结】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

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描述课本图1.2—5的各种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但不能把被研究物体本身选为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

面或固定在她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

3.我们研究某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时,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

般不同,因此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四、检测反馈

1.天空中,空军的一架加油飞机正在为飞行的一架战斗机加油,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加油飞机是

的,在战斗机的驾驶员看来,加油飞机是的,这种差异是因为他们选取了不同的。

答案运动静止参照物

2.以下有关参照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行走时看到月亮也在走,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B.航天飞机跟空间站对接时,说航天飞机在运动是以空间站为参照物的

C.静止物体可以选作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不能被选作参照物

D.同一个物体,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答案D

3.我国研制并自行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卫星虽绕地心转动,但我

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太阳B.月亮C.地球D.宇宙飞船

答案C

4.若某人跳伞时看到身旁的直升机正在上升,则直升机相对地面来讲是()。

A.下降B.静止C.上升D.都有可能

答案D

5.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域,今天的长沙更是美丽壮观.位于长沙市中心处的通程大酒店建有观光

电梯,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长沙市区的美丽景色.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o

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所以乘客都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D.以路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答案0

板书设计

第2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我『I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

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一、新课导入方式

方式一:歌曲中唱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对于竹排在江中游是同学们都能认可的

事实,巍我青山真的能在两岸走吗?生活中还有许多同样的事例,如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我们在外面散步

时,常常有月亮跟着我们走的感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方式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运动世界,通过观看图片和动画以及学生的

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整个世界都在运动,然后提出问题:运动的共同特

点是什么?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

二、空中加油的技术

1923年8月27日,在美国圣地亚哥湾上空完成了人类航空史上第一次空中加油试验。当时,两架飞

机在编队飞行,从在前上方飞行的飞机上垂下一根10多米长的软管,后面飞机的后座飞行员起身来用手

捉住软管,把它接在自己飞机的油箱上,整个过程全由人工操作。

二战后,英国研制出插头锥套式加油设备.1949年,美国研制出伸缩管式加油设备,使空中加油进入

了实用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空中加油技术日臻成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软管锥套式。加油机上

装有一根可以收放的软管,下端装有一锥形套篮。受油机飞到加油机后下方适当位置,将受油管伸进锥形

套篮内,燃油开始自动流进受油机。二是硬管式。加油杆不可弯曲,但可伸缩,杆的末端装有两个夹角为

130度左右的V形舵面,用来控制加油杆的位置。受油机靠加油杆的伸缩和舵面的偏转来调整加油杆的位

置,使杆末端与受油机座舱后的受油口相接,自动锁定后即开始加油。

空中加油过程一般分为四步。一是集合。加、受油机按照双方约定方式会合,受油机进入受油位置,

双机高度差保持在60米左右。二是对接。这需要勇气和高超的驾驶技术,稍有不慎,如抬高或降下机头,

其后果都可能是毁灭性的。三是加油。将加油箱内的油经输油管输往受油机油箱。当受油机加进一部分燃

油后,飞机重量就会增加,而加油机重量又会减轻,两机必须随时调整飞行的速度和姿态,以保证顺利实

施加油。四是解散。受油完毕后,各加油开关自动关闭,对接机构在拉力的作用下脱落。

未来空中加油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完善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摄像监控显示技术,提高加油机的自动化程度

和生存能力。

第3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媒体图像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重点难点

重点

建立速度的概念。

难点

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制作“龟兔赛跑”的电脑动画。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最后的冠军是乌龟而不是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平时形

容某人跑得快,不是说他跑得比兔子还快吗?没听说过比乌龟还快的呀!

赛跑时谁得冠军,就是看运动的快慢,究竟怎么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乌龟真的比兔子跑得快

吗?想解开这些疑问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合作探究

1.速度

(1)教师引导学生对运动会上运动员赛跑时的情形作分析后,作出简要概括: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

过的路程越长,它的运动就越快;在相同的路程上,物体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运动就越快。

(2)【教师提问】小亮和小军正在进行百米赛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教师总结】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教师提问】小华步行,而爸爸骑自行车,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教师总结】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教师进一步提问】在运动时间、运动路程都不等的情况下,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启发学生

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用时短的运动得快;或计算出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路程长的运

动得快。

[教师归纳]计算出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

(3)教师由比较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及意义。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S

公式:V=-

、单位:m/s或者km/h

【教师强调】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速度单位的读法。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学生练习】20m/s=km/h54km/h=m/s

2.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1.3—3,让学生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

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提问】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引出变速运动的概念,拓展学习平均速

度的计算。

(1)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

(2)平均速度:这样算出的速度是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注意:s和力的确定.

【教师总结】物体的运动速度一般来说都在改变,最常见的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

单的运动。

三、课堂小结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是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的公式

/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亡表示时间。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m/s),常用的单位是千米/时(km/h).它们之间的换算关

1

系是:1m/s=3.6km/h,1km/h=7-7m/s。

o.o

4.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是一个定值,与

路程和时间的长短无关。

5.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因速度是变化的,所以

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o平均速度等于某段总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即

s

V=~t°

四、检测反馈

1.捷克斯洛伐克WPT—TOPAS装甲抢救车主要供装备水陆坦克和TOPAS装甲车的部队使用,波兰陆军

称它为技术保障车,德国称它为抢救、保养和修理车。该车具有两栖能力,公路上的最大行驶速度为60km/h,

约合m/s,水上的最大行驶速度为10.8km/h,合m/s。

答案16.73

2.如图所示的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机拍摄的四个物体的闪光照片,其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

体是()。

ABCD

答案D

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经过6s,两车的位置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小戴跑步的平均速度: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

(2)全程的平均速度。

⑶分析表中的数据和你计算所得的数据,你可以发现小戴跑步有什么规律?

解析小戴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月Qm、3.1m/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tfO.ZS

S240tn

i/2=-=——^4.3m/so分析表中的数据和计算所得的数据,小戴先是做加速运动,后来做减速运

t2y.2s

动。

答案3.1m/s4.3m/s小戴先是做加速运动,后来做减速运动。

板书设计

第3节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广.<一路程一米(m>t—时■间一秒

(s)l速度一米每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若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

3.平均速度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一、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物体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

大小是物体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

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移或时间段中,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称为速度,速度

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是一样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和平均速率也是相等的,匀速运动的位移和时间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s="。

二、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日常看到的直线运动,往往不是匀速直线运动。飞机起飞的时候,运动越来越快,在相等的时间

里位移不相等。火车进站的时候,运动越来越慢,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也不相等。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

动的位移一时间图象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平均速度。

2.能联系实际,运用速度公式测物体的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脸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平均速度较深入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测速度的实验过程中,能按要求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有用平均速度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3.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难点

如何准确地测量出小车运动的时间。

教学准备

斜面、小车(或小球)、刻度尺、停表、金属片(或位移传感器、计算机)。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例题:已知小明家距学校1080m,小明从家到校门要走15分钟,那么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让同学们根据这道题的计算总结测出平均速度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平均速度公式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知道各种器材如何使用

思路1:

教师可以事先制订好实验报告,将此项实验能经历的几个探究过程列在其中,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

设计实脸、进行实验、搜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几个方面完成实验。

(这是学生第一次经历较完整的实验探究,对实验探究过程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

加强引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思路2:

根据桌面提供的实脸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后总结实险探究

的几个过程。

(对于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地区采用这种方法,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更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三、实脸过程中注意强调几点注意事项

1.刻度尺测路程

测量路程时不可从斜面顶端量到斜面的末端或中点,必须从小车的头量到头,或小车的尾量到尾。

2.时间的测量

要弄清停表的使用,测量小车运动时间时应使小车做直线运动,小车运动时间较短,测量误差较大,

可以听小车碰到金属片的声音来计时。

3.斜面的坡度不可过小,否则小车做变速运动不明显.坡度也不可太大,否则小车运动太快,时间

太短,不便于测量.(建议正式测时间之前,应先练习几次,熟练之后再测量,会更加准确。)

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位移传感器进行实脸,完成教材中的扩展性实险

(使学生体会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

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五、阅读科学世界,对超声波测距有简单了解

板书设计

第4节测址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测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田

3.实验过程,①提出问题②设计实验③进行实验

④搜集数据⑤分析数据⑥评估交流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一、新课导入资料

课前复习:①平均速度的基础知识;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复习后,教师:同学们知道你们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吗?大家可估计一下。(同学们估计完后)师:

同学们估计的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才能测出平均速度呢?(根据学生对测量方法的回答,思考需要哪些测

量器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利用现有器材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二、实验时需注意的事项

1.因第一次实验,教师一定要组织好,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2.实验时注意让同学们分工合作,自行设计表格,各自独立探讨使用的实验器材,可以充分调动和

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3.斜面倾角要小。可用书本将斜面木板一端支起,改变书本的厚度可改变斜面的倾角,即改变小车

运动的快慢。

4.小车从斜面下滑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可让学生多试几次。

5.实验前还要让学生明确停表的使用方法,如停表每个小格代表多少秒。

三、由实验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1.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

在s这段路程或大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来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就没有意

义。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1.1m/s,汽车行驶速度30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

论的,并不要求指明时间或路程。

2.物体的运动情况变化时,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和全程的平均速度也发生变化。

四、教学建议

1.让学生做完书中23页实验后思考:

①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②全程平均速度是否等于前半段平均速度和后半段平均速度的平均?这三个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如

何?

2.课后可让学生做实践活动,如:

①设计“测量从家到学校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的活动方案;

②设计“测量汽车或出租车的平均速度”的活动方案。

3.还要以做课外调查;如:①汽车里程表的记录内容;②出租车专用发票项目;③火车时刻表的记

录内容。

五、精典例题

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斜面的作用是

(2)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下表是重复三次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_______________

运动时

路程平均速度

ti=%=28.85

1Si=75cm

2.6scm/s

亡2=Kz=

2S2=75cm

2.5s______cm/s

t3=匕=

3S3=75cm

2.4s______cm/s

答案:(1)使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

⑵设定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终点位置和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路程

(3)k2=30cm/s16=31.25m/s

第二章声现象

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止和减弱噪声的途径.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

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

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

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

学情分析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脸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

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

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每次拨动都要控

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脸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

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

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教学建议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

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

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

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脸,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脸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

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

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险。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准备

教具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

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教学设计

教ffli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欣赏音乐.陶冶

创设情境.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情操.

导入新课

加深对书富多彩的让学生对耳濡目

列举自然界中千富多彩的声音实例・

声现象的圣性认识,提高染的声现重产生研究

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胭.由此导

学习兴煌.的兴趣.

人新课.

进行新课观察嫡图.聆听相关图音并茂,加深学

一、声音的产生的声音.生的感忸.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7页最上面的培养归纳能力.

图片•在学生观察的同时•依次播放与插

图描述的声现软所对应的声音.

让学生归纳出四幅图的相同点.以此归纳出:都育物体在学生初次进行探

为基础.引出探究的课题:声音是怎样产发声.究.需要加强指导.

生的.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明了实验目的和实培养评估能力与

提问检查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全班验方法•三人一组做实交流合作能力.

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验.并归纳出实验结果:强化学生时一声是

演示:音又实验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

反馈练习(一)学生举手回答.其他认识.体会放大谩小振

引导学生分析图2.1-1.2.1-2«学生评估.动的实验方法.

述的几种声现象各是什么物体振动产视察、思甘.指导学生用所学

生的.讨论、作答.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指导学生纣论教材第28页第二段.举手发言.检查学生平时搜

让学生互相交渲对论的结果.学生热烈“论.相互集资料的情况.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28页第三段:交流.触类旁通•加深对

机械唱片的用理.要学生找出生活中有类自学教材.并列举所学知识的理解.

似原理的物品.实春

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网

二、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29页第二探究的几个基本要拿.

段•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初步培养探究能力.

的.思号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泰有哪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白学并枳极思与.进行

些i并指导学生按教材要求进行冏体实验结果.分组实验.并相互讨论.并

传声的实验•让学生判断实验结果是粽合、归纳•举手流•作出判断.

否证宴了猜想和假设.发言.讨论、作答.

反馈珠习(二)阅读.思号.举手作出假设•完成实验的

以“所到E机声”为实例.让学生答密初步设计.

作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分组讨论、集体观察、思号、作出判断.

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交航现后录像.白学教材.

演示:真空罩中的闱怜宴验分组对论、交流•举手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假设汇报内论结果.

是否正确.

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微起声波深层次体会“声是一种

传人人耳।让学生探对声音在液体内波”.

能否传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

演示:液体传声实验6生活现软中的物理实质

让学生琮合前面的几个实验结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果.归纳出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及时小结.让知识系

气帐统化.

从实例着手引人声速也念.介绍自发学生从阅读中找

声速单位.指导学生阅读30页小出规律.

我札闪测fit声速需要较大

要求学生分组设想出测收声速的空间•无法在教室内完

的方法.在全班交it•并要求学生在成.故只在课内交流设想.

课后完成测量产检行.课后再完成测心.

测评与小结做测试题.

①深堂小测试检测学习效果.

②测试反旋生共同讲评.从知识、方法两个角

③请学生小结度小结.

布置作业及时鸵习巩固.

板书设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宓介质传播.真空不解传声.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

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却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电内叫做声速.《2》一般情况下.声音

在冏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3)15P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10m/s.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一、对学生误区的解释

1.振动停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