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北京四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北京四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北京四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北京四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1.下列词语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焚膏继号(gul)倬屈鳌牙(jie)鞭辟入理魂牵梦萦

B.封妻函子(师)风光旖眼(ni)变本加利饥肠漉漉

C.津淆视听(hiin)不蔓不枝(mAn)草长莺飞锋芒必露

D.寡廉鲜耻(xidn)既往不管(涧)积铢累寸粗制滥造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学术研讨会上,小王同学说:“我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下面请大家用掌

声欢迎李教授强房线羿.”

B.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不是为训,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

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C.他对下属要求非常严格,看见别人工作不认真,就如常鳏住喉,非要批评劝诫

一番,才觉得心里好受一些.

D.由于一味赶工期,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最终造成墙体坍塌的严重事故,真

是强举萧搠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近代以来中国爆发了多次革命运动,其斗争之坚决,牺牲之英勇,真是可歌可

泣,..千林.

B.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过去,这不是琴强△尊吗?

C.1915年夏,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野心暴露无遗,连一度追随他的梁启超也与

他分道跖虢了.

D.他衣着寒酸,还不修边强:鞋子破了也不知道补一补,有时,连两只袜子的颜

色都不一样.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故圣地圣(更加)B.若甚怪焉(怜悯)

C.无贵无贱(无论)D.冬而幼孩(养育)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师郑子吾从而师之

B.早筑以蕃不抑耗其朱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尊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尊者也

D.液偻,隆然伏行故痼且怠

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A.已去加复顾(连词,表顺承)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C.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

D.辍飨害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副词,暂且)

7.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B.奉宣室以何年传其事以为官戒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他植者则不然

D.余嘉基能行古道则与吾业者募亦有类乎

8.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理,非吾业也B.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C.师不必贤于弟子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9.在横线上默写原文。

(1)草枯鹰眼疾,o(王维《观猎》)

(2),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瞑》)

(3),松下清斋折露葵。(王维《积雨辆川庄作》)

(4)兴来每独往,。(王维《终南别业》)

(5),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其一)》)

(6)孰知不向边庭苦,。(王维《少年行(其二)》)

(7)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

(8)?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9),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0)。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11),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12)三十功名尘与土,。(岳飞《满江红》)

(13)春如旧,人空瘦,o(陆游《钗头凤》)

(14),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15)雄州雾列,•(王勃《滕王阁序》)

(16),彩彻区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1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韩

愈《师说》)

(19)古人常常借酒抒怀。李清照在《声声慢》中,“,,”

感叹淡酒无味,难敌冷风浸骨;范仲淹在《苏幕遮》中“,"借酒排

遣相思,反而更增其相思之苦。

(20)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如“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后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景物

的色彩变幻。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

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0.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毅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毂(hu)皱:有皱褶的纱。

(1)“玉楼春”,也作“木兰花”,是本词的。

(2)本词上片写景,下片言情。下片所言何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3)“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历来为人激赏,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第2页,共25页

11.请将下面的文字抄写一遍。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

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

误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权利的傲慢

王开岭

①耶路撒冷有一间名叫“芬克斯”的酒吧,面积仅30平方米,却连续多年被美

国《新闻周刊》列入世界最佳酒吧的前15名。酒吧老板是个犹太人,罗斯恰尔斯。

一天,正在中东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来到耶路撒冷,公务结束后,基辛格

博士突然想光顾一下酒吧,朋友推荐了“芬克斯”。

②博士决定亲自打电话预约,自报家门后,他以商量的口吻说:“我有10个陪

同,届时将一同前往,能否谢绝其他顾客呢?”按说,出于安全考虑,是可以理解

的,何况这样的政要造访,对一家商户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幸事。谁知老板不识抬

举,他接受了预约,但对国务卿的附加要求却不接受:“您能垂幸本店,我深感荣

耀,但因您的缘故而将他人拒之门外,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博士几乎怀疑耳朵

听错了,气冲冲挂了电话。

③第二天傍晚,“芬克斯”的电话又响了,博士语气柔和了许多,对昨天的失礼

致歉后说,这次只带三个同伴,只订一桌,且不必谢绝其他客人。

④“非常感谢您的诚意,但还是无法满足您。”

⑤“为什么?”博士惊愕得要跳起来。

⑥“对不起先生,明天是礼拜六,本店例休。”

⑦“但,我后天就要离开了,您能否破一次例呢?”

⑧“作为犹太人后裔,您该知道,礼拜六是个神圣的日子,礼拜六营业,是对神

的亵渎。”

⑨博士闻后,默默将电话挂上。

⑩读完这则故事,我默然良久,为那栋叫“芬克斯”的小屋怦然心动。我想,基

辛格博士是不会轻易忘掉这件事的。

⑪这样的事既令人沮丧,也令人鼓舞。人人生而平等,人最重要的权利即拒绝

权力的权利……博士从这位傲慢店主身上领教到的“公民”涵义,从一份商家纪律

中感受到的“尊严”与“权利”,比那些镌刻在纪念碑、印在白皮书上的,显然更

深刻,更有分量。

⑫权利,面对权力,应该是“傲慢”的。

⑬后来,我竟莫名地打量起它的真实性来,会有这等“傲慢”发生吗?

⑭很快我明白了,疑心完全是''以己推人”的结果。是对自己和周围不信任的

结果。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中深陷太久的结果。无论地理还是灵魂,

耶路撒冷,都太遥远了,像一抹神话。

⑮一件小事,仔细品味却那样陌生,那般难以企及。从开始到完成,它需要一

个人“公民”意识的长期储备,需要一种对尊严和规则牢固的持有决心,需要一个

允许这种人、这种性格、这种人生-安全、自由、稳定生长的环境……

⑯坦率地说,我对这等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不抱信心。即使这个故事让我倍受激

励,假如我有一间“芬克斯”,便能重复那样的“傲慢”吗?或许我陡然想对权力

说不,但该念头是否顽固到“不顾世情”“不计弹性”的地步,是否有足够的决绝

以抵御惯性的纠缠-而绝无事后的忐忑和反悔?我真是一点信心没有。

⑰我是我环境的产物。我的一切表现都是受环境和经验支配的,我实在拿不出

有别于他人的“异样”。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了基辛格博士两次预订“芬克斯”遭拒的经历,写出了遭拒后基辛格

的生气、惊愕和无奈,也引出了作者对“公民”内涵的思考。

B.“芬克斯”店主拒绝为基辛格服务体现了“公民”意识,这种意识让作者感受

到“尊严”与“权利”的分量。

C.因为“我”是环境的产物,“我”对自己周围的环境缺乏信任,所以尽管“芬

克斯”店主的故事激励了“我”,但“我”最终也不相信其真实性。

D.初读题目,“权利的傲慢”中“傲慢”二字似有贬义,但通读全文之后,我们

发现“傲慢”却包含着对尊严与规则的维护,别有深意。

(2)作者在文章中对“芬克斯事件”有感受,有追问,有反思,并分条简要概括

作者的思考过程。

(3)对“芬克斯事件”的态度,每个人是不同的:可以是“我向往,但我不是”;

也可以是“我不是,于是我不再向往”;还可以是“我向往,并为之努力”。你更

倾向哪一种?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由。不少于200字。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段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①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②为尚书,寓军邠州,纵

士卒无赖。土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邠宁节度使白孝德③以王故,

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日:“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

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日:“愿奉教。”太尉日:“某为泾州,甚适,少事;

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目乱,使公之人

不得害。”孝德日:“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

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旗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日:

“将奈何?"太尉日:"无伤也!”①孝德使数卜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

选老蹩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耳入日:“杀一老卒,何甲也?吾

戴吾头来矣!”甲者愕。

晞出见太尉。太尉日:“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乱天子

边,欲谁归罪?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日尚书倚副元帅。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儿

何?”言未毕,晞再拜日:“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日:

“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日:“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

日:“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②晞不解衣,戒

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节选自《段太尉逸事状》)【注】①汾阳王:即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

功,受封汾阳王,权柄隆重。

②王子晞:汾阳王郭子仪第三子郭晞。③白孝德:邠宁节度使,段太尉上司。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寓军邠州军:驻扎

B.能为公目乱己:己经

C.稹市门外植:竖立

D.无伤也伤:妨害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王子晞为尚书今尚书恣卒为暴

第4页,共25页

B.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至则日,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C.愿奉军以从又以刃刺酒翁

D.耳大乱,若何太尉笑耳入

(3)下列划线句子大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白孝德虽然内心忧戚,但因为郭子仪的缘故不敢加以管束

B.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段太尉从泾州用文书向节度使府报告,表示愿意为他出谋划策

C.晞一营大噪,尽甲

郭晞全军营都躁动起来,纷纷披上了铠甲

D.命持马者去,旦日来

郭晞喝令牵马者出去,不到第二天不能回来

(4)分别概括①②处人物形象特点。

14.用斜线“/”给下面文段断句。

常人所欲在富君子所贵在德士庶人有德能保其身天子有德能保其天下无德而富

徒增其过恶重后日之祸患今日虽富岂能常保况天生民而立之君故君者所以为民也

(陆九渊《杂说》)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5.孟子说:“贫贱不能移。”王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勃说:“阮

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梁启超则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可以指物质上的匮乏;也可以指事物发展到极致时的状态;还可以指生命

中的困境...

面对“穷”,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A“佶屈鳌牙”的“佶”读音应为“j『,"鞭辟入理”的“理”应为“里”

B“变本加利”的“利”应为“厉”,“饥肠漉漉”的“漉”应为“辘”

C“混淆视听”的“混”读音应为“hfin”,“锋芒必露”的“必”应为“毕”

D正确

故选D

考查辨析字音字形

据“义”记“形”

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在一定的语境或词语中往往形成特定的语境氛

围,需要意义响应的字“对号入座;因此,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

如“脉搏”的“搏”字,常与“膊”字混淆.如果明确了“脉搏”是指血脉跳动,是动

作场景,而“搏”具“搏动、跳动”的意思,正好可以和“脉傅”的词境相吻合,就

会很轻松地记住“脉搏”的“搏”应是动作'"搏;而不是“胳膊”义的名词“膊”.

2.【答案】C

【解析】

A.感情色彩不当,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

两部分非常不相称.这里属于贬词褒用;

B.望文生义,不足为训I: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这里误以为不值得作为教

训;

C.正确,骨鳗在喉:鳗:鱼刺.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

非常难受.符合语境;

D.望文生义,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这里误以为祸

乱源于墙体倒塌;

故选:C.

第6页,共25页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掌握及运用的情况.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

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3.【答案】B

【解析】

A.正确,彪炳千秋: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符合语境;

B.望文生义,差强人意:差:尚,略,还;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讲的是一件

事情有很多不足,只能勉强令人接受.这里误以为“勉强人”;

C.正确,分道扬镣: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符

合语境;

D.正确,不修边幅: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原形容随随便

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符合语境;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掌握及运用的情况.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

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答案】B

【解析】

A.正确;

B.怜:爱.翻译:好像特别爱它的样子;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中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以

及语境进行辨析.

文言实词众多,并且一个实词有多个义项和用法,除了平常多积累之外,同

学们还需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有以下六种:

一、字形推断法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

的含义.

二、邻字帮助法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以单音节为主,即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而以两个

或几个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实词合起来表示一个共同的意义的现象也经常出

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其意义.

三、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

的成语,加以比较验证,这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语法分析法

所谓“语法分析法”,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来

确定其词性.一般来说,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

第8页,共25页

词.受副词、数次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然后根据词性来确

定词义,词性不同,词义往往不同.

五、代入验证法

这是最简洁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

答案.它的局限性也在这里,就是只能适用于已给义项的题目.

六、语境分析法

所谓“语境分析法”,即联系该实词在文中的前后语句甚或前后语段来推断实

词意义的方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我们

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

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所以,“语境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

法.

5.【答案】A

【解析】

A均为意动用法,以…为师,译:孔子以知子为师;我跟从他并且把他当作老

师.

B结果实,译:早结果而且多;果实,译: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

C糊涂,译: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糊涂啊;疑惑,译:不是我所

说的传授给他道理解决他的疑难问题.

D患病,译:他患有佝偻病,行走时脊背鼓起来,脸朝下;困苦,译:所以我们

困苦又疲劳.

故选A

考查一词多义

病的含义和用法:

①<动>病加重.《论语?述而》:“子疾〜,子路请祷.”

②〈名〉泛指疾病.《察今》:“〜万变,药亦万变.“

③〈名〉重病.《扁鹊见蔡桓公》:“君之〜在肌肤.”

④〈动〉生病.《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口寸,常称〜.”【又】〈形〉疲劳;

困苦不堪.《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

⑤〈名〉弊病;毛病;缺点.《原毁》:“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也.”《训俭示

康》:“人亦嗤吾固陋,吾之〜也.”

⑥<动>羞辱;伤害.《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非独见〜,亦以〜吾子.”

⑦<动>担忧;忧虑.《论语?卫灵公》:“君子〜无能焉,不〜人之不己知

也.”

6.【答案】D

【解析】

A译:已经离开了又回头看.

B译: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

C译:不被世俗限制.

D副词,尚且,译: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连供奉给这些当官的足够的饮食的精力

尚且都没有.

故选D

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

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

语.)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

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

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第10页,共25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

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

“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

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

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

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

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

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7.【答案】C

【解析】

解析:

A项第一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

B项第一个“以”,在...时间;第二个“以”,介词,把;C项两句里“则”都表转折,

却;D项第一个“其”,代词,代李蟠;第二个“其”,表推测的语气副词,大概.

故选:C

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

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很多时候都是判断使用是否一致,多

数情况下一句来源于课文,一句来源干所给文言文,因此只要我们知道课文

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就可以判断两句当中虚词意义与用法是否一致.

做此类题一定要熟知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同时要熟悉课文中虚词的意义与

用法,还要能翻译整个句子,了解语法,只有做到这些,我们在做这类题时才

会轻松而简单.

8.【答案】C

【解析】

解析:例句状语后置句,应为“其闻道也固乎吾先”,翻译:他懂得道理本来也

比我早;

A项为判断句,“…也”表判断,翻译: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B项为定语后置句,应为“凡长安为观游及卖果豪富人”,翻译:凡是长安城里

为了观赏树木以及买卖果树的富豪人家;

C项为状语后置句,应为“师不必于弟子贤”,翻译:师傅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D项为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

惑;

答案:C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课内文言特殊句式,弄清它们

的特点,便于区分.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

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

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

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

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

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

动句.

第12页,共25页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

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

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

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

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五、疑问句式: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

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

独、其”等.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六、否定句式: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

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

七、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

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

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该题中考核的都是“特殊句式”.

9.【答案】雪尽马蹄轻;竹喧归浣女;山中习静观朝槿;胜事空自知:相逢意气为君饮:

纵死犹闻侠骨香;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宵酒醒何处;两情若是久长时;云中谁寄锦书来;

莫道不销魂;八千里路云和月;泪痕红酒皎绡透;零落成泥碾作尘;俊采星驰;云销雨

霁;落霞与孤瞥齐飞: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杯两盏淡

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解析】

(1)雪尽马蹄轻(重点词:蹄、轻)

(2)竹喧归浣女(重点词:喧、浣)

(3)山中习静观朝槿(重点词:习、槿)

(4)胜事空自知(重点词:胜、知)

(5)相逢意气为君饮(重点词:意)

(6)纵死犹闻侠骨香(重点词:纵、犹、侠)

(7)燕然未勒归无计(重点词:燕、勒)

(8)今宵酒醒何处(重点词:宵)

(9)两情若是久长时(重点词:长)

(10)云中谁寄锦书来(重点词:锦)

(11)莫道不销魂(重点词:销、魂)

(12)八千里路云和月(重点词:路)

(13)泪痕红遇鲸绡透(重点词:渔、鲸、绡)

(14)零落成泥碾作尘(重点词:零、碾、作)

(15)俊采星驰(重点词:采、驰)

(16)云销雨霁;落霞与孤鹫齐飞.(重点词:销、霁、鹫)

(1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重点词:道)

(18)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重点词:道)

(19)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重点词:盏、

敌、愁、作)

(20)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重点词:潦、潭、清、凝、紫)

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级.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句和名

篇.要领悟句子的含义,突破生僻难写字,注重形近、音近词.名句名篇主要

靠的是点滴积累,聚沙成塔,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要注重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又知其

义.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幽”的意思是“隐蔽的、隐藏

的“,极易误写为“忧”.

10.【答案】词牌

【解析】

(1)“玉楼春”决定了词的格式,所以是词牌(或:词牌子、词牌名).

(2)扣住关键词句.“长恨”的遗憾之情;“留”,的留恋之意.

(3)首先指出“闹”的含义,“热闹、春意盎然”的意思.然后指出手法,把红杏写

第14页,共25页

活了,最后点出情感-欢乐.

答案:

(1)词牌(或:词牌子、词牌名)

(2)①对无常、短促之生命的遗憾.②对欢愉、美好之春光的留恋.

(3)指出“闹”字用得绝妙.(1分)对词句阐述(1分)以拟人(或通感)手法,(1

分)灵动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1分)饱含了作者喜迎春色的欢愉之

情.(1分)

【译文】

东城外面的景色,越来越美.湖面上棉纱一样的波浪,负载着游船,承载着

游客的欢乐.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了,只有早上,尚余轻寒.红杏枝头,

蜂飞蝶舞,春意盎然.

人生的欢乐是多么少啊!愿拿千金换一笑.他端起斟满的酒杯,邀请夕阳,

劝夕阳同干一杯.希望金色的晚照,能够在美丽的花丛中多停留一会儿!

【赏析】

本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上片写初春的风

景.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叙述的语气缓缓写来,表面上似不经意,但

“好”字已压抑不住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以下三句就是“风光好”的具体发挥与

形象写照.首先是“毂皱波纹迎客棹”,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盈盈春水,那一条

条漾动着水的波纹,仿佛是在向客人招手表示欢迎.然后又要人们随着他去

观赏“绿杨”,“绿杨”句点出“客棹”来临的时光与特色.“晓寒轻”写的是春意,

也是作者心头的情意.“波纹”、“绿杨”都象征着春天.但是,更能象征春天的

却是春花,在此前提下,上片最后一句终于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

唱.如果说这一句是画面上的点睛之笔,还不如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

朵.“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

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下片再从词人主观情感上对春光美好做进一步的

烘托.“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二句,是从功名利禄这两个方面来

衬托春天的可爱与可贵.词人身居要职,官务缠身,很少有时间或机会从春

天里寻取人生的乐趣,故引以为“浮生”之“长恨于是,就有了宁弃“千金”而

不愿放过从春光中获取短暂“一笑”的感慨.既然春天如此可贵可爱,词人禁

不住“为君持酒劝斜阳”,明确提出“且向花间留晚照”的强烈主观要求.这要

求是“无理”的,因此也是不可能的,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珍视,

对光阴的爱惜.这种对时光与生命的珍惜,与晏殊在富贵中所产生的“闲愁”

同一根源,在宋祁其它词作中也时有流露,如《浪淘沙近》说:“少年不管,流光

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至如今,始惜月满、花满、酒满.”

这首词最精彩之处,是第四句的“闹”字.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

评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一个字,即传达出春日万物争喧的情景,

这正是词人的高明之处.不过,也有人反对这个“闹”字.清代学者李渔曾写道:

“闹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于诗词当然,这

不过是他一己之见.对于春天,诸多诗家学者,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观

照.宋代无名氏有诗写道:“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

开,花开又被风吹落.”该诗从两个方面对春日春风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我们

知道,一年分四季,自然界不会永远是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人生也何尝不是

如此?人生的道路上也不会总是一马平川,风平浪静,不会总是月白风清,

良辰美景,不会总是成功的欢乐、动人的微笑、甜蜜的絮语、悦耳的歌声.所

以,当您的人生中遇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举步维艰的时候;

当你的人生遇到“无边落木萧萧下”“黑云压城城欲摧",困难重重的时候;当您

第16页,共25页

的人生遇到“千里黄云白日璃,北风吹雁雪纷纷“,天寒地冻的时候,请您不要

气馁,不要退缩,不要一蹶不振,要相信当冬天到来的时候,春天还会远吗?

最后,给朋友们送上两句话:一句是,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一句是,

留得根蒂在,岁岁有春风.

(1)本题考查词的词牌名.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

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

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

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1.【答案】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

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

大误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音同形异的字的辨析

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

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另一种误用情况也必须引起注意,即由于读音相同造成事实上的生造词语,

这种情况高考中已多次出现.

例如:把“部署”写成“布署”,把“迫不及待''写成“迫不急待”,把“殴打”写成“欧

打”等.

12.【答案】C

【解析】

解析:

(1)C有两点错误.一是“我”是环境的产物,与“我”不相信其真实性没有因果

关系.二是“我''不相信其真实性,说法错误,文章中“很快我明白了,疑心完

全是‘以己推人’的结果.是对自己和周围不信任的结果.”从这里看出,作者

是认可这件事情的真实性的.

(2)前9自然段都是对故事的讲述,所以本题应该从第10自然段开始思

考.①该段“怦然心动”的原因是11段的“既令人沮丧,也令人鼓舞,'同时也应

该抓住“博士从这位傲慢店主身上领教到的‘公民'涵义,从一份商家纪律中感

受到的,尊严,与,权利,,,的含义②13段的“后来我竟莫名地打量起它的真实

性来”是一个转性的句子,在这里,作者开始怀疑其真实性,在14段,作者

“很快明白了,疑心完全是‘以己推人’的结果③15、16、17自然段是作者对

怀疑的追问与反思.

(3)这是个探究题,做探究题时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去找论述的依据,并把

这些依据组织到答案里去.观点应明确,看法要积极正确,不可反动消极.要

揣摩命题者意图,表达否定看法时要慎重,尽量站在作者的立场去理解作

者.还要充分利用题干本身提供的信息,答案符合题干要求.最关键的是结

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要联系自身的实际经验和感受,谈谈对其中一种观点

态度的认识理解.

答案:

(DC

(2)答题要点:感受是怦然心动、令人鼓舞,(1分),原因是体现了公民的深刻

内涵,(1分);怀疑其真实性,(1分),原因:以己推人,对自己和周围的不抱信

心,(1分);对怀疑的追问及思考,反思我们的文化和制度,(2分);不分条直

第18页,共25页

接扣(3分).

(3)事例一:(我向往,并为之努力)我认为的苦行,是为了一种追求,不断超

越自己,为了梦想,不畏艰苦,努力寻找前行的路.

事例二:(我不是,于是我不再向往)认清自我,从实际出发,另辟蹊径,寻找

人生的超越.

事例三:(我向往,但是我不是)追求之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它是人的一种

本能,所以我们应该向往、追慕.但是我们又得认清自己,从实际出发,另辟

蹊径,让人生有新的出彩.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2)考查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

(3)考查作品的社会内涵、同时考查学生思考生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一、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

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

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记录,这种题型往往不设置唯一的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

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究和思辨的精神.他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

动生活经验进行探索.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

见解.

二、小说线索、思路的答题指津:

1、熟悉相关知识,牢记答题术语;

2、小说线索特点,明暗双线交织;

3、小说思路问题,注意审清题目;

4、问什么答什么,分清答题角度;

5、内容情感结构,人物环境情节;

6、开头巧设悬念,结尾出人意料;

7、中间一波三折,铺垫伏笔衬托

8、揭示深化主题,塑造刻画人物;

9、创设故事情境,渲染环境氛围;

10、层层推动情节,暗示故事发展.

13.【答案】B;B;D

【解析】

解析:

(1)B项“已”解释为“已经”有误,应解释为“阻止”,句子翻译为:我就能替您制

止暴乱.

(2)B项“则”均为连词,且意义相同,就;A项“为”均是动词,但意义不同,第

一个“为”,担任;第二个“为",制造;C项第一个“以",连词,表修饰;第二个

“以”介词,用;D项“且“用法和意义均不同.第一个“且”,副词将要;第二个

“且”,连词,并且.

(3)D项翻译有误,主语不是郭晞,而是段太尉;这里“去”,离开.句子翻译为:

段太尉命令牵马的人回去,次日清早再来.

(4)第一处“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蹙者一人持马,

至晞门下”意思是白孝德派几十名士兵跟随太尉,太尉全都辞掉了.他解下佩

刀,挑选了一个又老又跛的士兵牵马,来到郭晞门下,可见他很有勇气,而且

有谋略;第二处“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

改过",关键词“不解衣”“柝卫太尉”,可看出他对于保护段太尉显得小心谨慎,

“谢不能,请改过”,可以看出他知错能改.

答案:

(DB

(2)B

(3)D

(4)①段太尉有勇有谋

②郭晞处事谨慎,知过则改

参考译文:

第20页,共25页

段太尉刚任泾州刺史的时候,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扎在蒲

州.汾阳王的儿子郭晞担任尚书之职,暂时驻军在邠州,纵容士兵违纪枉

法.有些士卒用贿赂手段使自己有军队的名号,恣意妄为,官吏都不能干

涉.邠宁节度使白孝德虽然内心忧戚,但因为郭子仪的缘故不敢加以管束.

段太尉从泾州用文书报告白孝德,表示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到了白孝德府

中,他就说:“天子把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到百姓受到残暴的伤害,却无动于

衷.大乱将要发生,您怎么办?”白孝德说:“我愿意听您的指教.”段太尉说:

“我担任泾州刺史,很空闲,事务不多;现在不忍心百姓没有外敌却惨遭杀害,

使得天子的边防被扰乱.假如你任命我为都虞候,我就能替您制止暴乱,使

您的百姓不再遭到伤害."白孝德说:“太好了”,便听从了段太尉的请求.

段太尉担任都虞候职务一个月后,郭晞部下十七人进街市拿酒,又用兵器

刺酿酒的技工,砸坏酒器,使酒流进河沟中.段太尉布置士兵去抓获这十七

人,全都砍了头,把头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外.郭晞全军营都骚动起来,

纷纷披上了铠甲.白孝德惊慌失措,把段太尉叫来问道:“怎么办呢?”段太尉

说:“没有关系!”白孝德派几十名士兵跟随太尉,太尉全都辞掉了.他解下佩

刀,挑选了一个又老又跛的士兵牵马,来到郭晞门下.全副武装的士兵涌了

出来,段太尉边笑边走进营门,说:“杀一个老兵,何必全副武装呢?我带着我

的头颅来啦!”士兵们大惊.

郭晞出来会见太尉.段太尉说:“副元帅的功勋充塞于天地之间,应该使其

流传.现在您放纵士兵为非作歹,这样将造成变乱,扰乱天子边地,应该归罪

于谁?大乱从您这儿发生,人们都会说您是倚仗了副元帅的势力,不管束部

下.那么郭家的功名,将还能保存多少呢?“话没有说完,郭晞拜了两拜道:

“承蒙您用大道理开导我,我愿意率领部下听从您.”郭晞回头呵斥手下士兵

说:“全都卸去武装,解散回到自己的队伍里去,谁敢闹事,格杀勿论!”段太尉

说:“我还未吃晚饭,请为我代办点简单的食物.”吃完后,又说:“我的老毛病

又犯了,想留宿在您营中.”段太尉命令牵马的人回去,次日清早再来.于是

段太尉就睡在营中.郭晞连衣服也不脱,命警卫敲打着梆子保卫段太尉.第

二天一早,郭晞和段太尉一起来到白孝德那儿,郭晞道歉说自己实在无能,

请求允许改正错误.邠州从此没有了祸乱.

(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

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比较两个句子使用的虚词意义用法是否

相同,我们可从后面的句子入手,因为这些句子是我们在课文里学过的,我

们了解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然后我们再看第一句文言文出现在文中哪个地方,

再来比较两者意义用法是否一致.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

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找到描写语句,具体的概括.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

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

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

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

人能够办到;

第22页,共25页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

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

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

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

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4.【答案】君子与常人对比,句式结构一致,故君前断;

土庶人,句子主语,有,谓语,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