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研学核心命题突破大题题型目录索引
通览
阶段特征123通览阶段特征总特征晚清(1840—1912年)时期,一方面,列强通过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不断高涨主权沉沦晚清时期,列强先后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旨在挽救民族危亡。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资产阶级则进一步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社会变迁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工厂制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与此同时,近代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生活日益近代化研学核心命题考点一列强侵华和晚清统治的变化(高考常考点)考点解读:晚清时期,由于列强侵华,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朝的统治秩序受到猛烈冲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既有满足列强侵华权益的一面,也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面。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放在了这些“变化”上。主干知识•整理一、西方列强的侵华
国门洞开(1)两次鸦片战争:1840—1860年,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边疆危机:鸦片战争后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英俄侵扰中国西部、法国侵略中国西南、日本窥窃台湾,中国的边疆出现了新的危机瓜分狂潮(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瓜分中国的狂潮: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掠夺铁路和矿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西方列强以镇压义和团为由,发动了侵华战争。1901年,列强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二、晚清统治的变化
中央集权制的破坏(1)地方势力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2)列强干涉中国内政:随着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外国人在华横行霸道官僚体系的演变(1)选官制度的变化:晚清时期,科举制受到冲击。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朝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2)汉族官僚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兴办洋务中,汉族官僚势力上升,逐渐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国家治理的变化(1)国际法与外交制度的引入:鸦片战争后,产生于西方的外交制度和国际法逐渐引入中国,中国古代的宗藩体系逐渐瓦解(2)海关税收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3)教育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学堂开始出现,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命题要语·辨析1.鸦片战争是区别中国古代与近代的“界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列强抢劫、焚毁圆明园不仅仅是为了掠夺中国的文物,也是为了彻底击垮清朝最高统治集团的抵抗意志,迫使清政府答应其侵略要求。(
)3.从军事技术上讲,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占据绝对优势,这是西方列强普遍认为日本将获胜的依据。(
)√√×提示
从技术的角度看,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并不占优势,西方列强当时并不看好日本。4.晚清的海外留学培养了大批近代化的人才,促进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为改良和革命积蓄了力量。(
)5.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晚清中国的选官、外交、海关、教育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体现了半殖民地化的特征,又具有近代化的一面。(
)√√核心深化•拓展1.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2)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3)社会矛盾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4)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开始兴起。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2.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的表现(1)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侵略中国的主要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其中以英国为主;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增加了日、德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2)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在侵华中以勾结为主,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以争夺为主,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等。(3)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是为打开中国门户,进行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要求瓜分中国,进行资本输出。(4)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侵华主要是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并在镇压人民起义的基础上相互勾结;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侵华方式转变为对清王朝从勾结到政治瓜分,最后到“以华治华”。(5)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的侵略初步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3.晚清教育变革的意义(1)冲击了封建社会旧教育制度。从洋务运动起,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板块逐渐松动。经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封建纲常礼乐的教育制度进一步崩溃。(2)促进了西学的引进及传播。大量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学等译著出现在新式学堂中,西式科普读物也被译介到中国。(3)培养了新式人才。“废科举、兴学堂”培养的学生具有新式思维,学生通过新式教育学习新技术,成为国家需要的新式人才。(4)晚清“废科举、兴学堂”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新式人才。史论转化•应用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材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行片面协定关税和领事报关制度等①。1854年,江海关(上海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由外籍人士监管洋货、征收洋税的海关。1858年,中国被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规定“任凭”清政府总理大臣邀请外人“帮办税务并严查偷漏”②。其后,各开放口岸先后聘任洋人开设新式海关,洋人从“帮办税务”的“客卿”,逐步成为主管海关事务的实际领导者。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形成了以外籍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③。中国近代海关名为中国政府机构,实则为西方列强掠夺中国政治经济利益的“国际官厅”,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一个独特缩影④。——摘编自《中国海关发展简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
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简评由①的信息归纳背景
由②的信息归纳作用
由③的信息归纳特点
由④的信息归纳影响
中国近代海关是列强侵华的产物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洋人成为主管中国海关事务的实际领导者,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未能起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的作用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晚清时期法律制度的变化1.(2023湖北卷,6)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D命题角度
本题以晚清法律制度的调整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解释晚清法律制度调整原因的能力。解题思路
从材料信息看,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清朝的法律体系发生改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保护海外华侨等,这说明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变化,故选D项;材料表明清朝法律顺应时局而调整,而非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法律的变化,而非对外政策的变化,排除C项。考向2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2.(2022全国甲卷,2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命题角度
本题以上海的进口货值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侵华是为了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而上海进口货值下降表明列强对华商品销售不畅。因此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列强再次发动侵华战争,要求中国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并攫取其他特权,D项正确;进口货值下降并没有阻止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倾销重心转移的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进口货值下降有可能导致列强侵华进一步扩大,不利于传统手工业的恢复,排除C项。考向3
晚清时期国际法传入中国3.(2022山东卷,5)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哉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翻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D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张斯桂对《万国公法》的观点为新情境,要求考生认识近代中国人对国际法的态度隐性联系(1)19世纪以来,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区(2)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国际纠纷也不断增加,国际法的引入也就成为必然(3)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印行,标志着源自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关键信息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学者张斯桂认为《万国公法》“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说明当时部分中国人主张选择性地吸收国际法原则考向4
列强侵略对清末选官制度的影响4.(2023湖南卷,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A命题角度
本题以顺天、山西乡试举办地点的变更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解题思路
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地方乡试只能暗地里操办,造成了材料中的局面,故选A项;这一现象与清朝的财政状况无关,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推行不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C项;1902年,新式学堂广泛建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热点预测角度1
史料实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背景1.(2023山东日照一模)1840年8月递交到英国国会两院的请愿书表明: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伦敦东印度协会,伦敦、格拉斯哥、利兹、利物浦等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这一材料的史料价值在于(
)A.证明英国政府极力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B.为揭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提供史实佐证C.表明民间力量在推动战争方面作用突出D.说明商业资产阶级为推动战争制造舆论B解析
据材料可知,虎门销烟后,英国各商会要求对中国作出强有力的行动,实质上是要求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说明鸦片战争是一次侵略战争,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而不是借口,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政府的行为,没有直观地说明商会请愿的结果,排除C项;制造舆论一般是面向公众,而不是向国会请愿,排除D项。角度2
历史阐释——晚清对外交往的特点2.(2023广东深圳一模)1874年底,荷兰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沿海设立救生船只。李鸿章回应,非通商口岸的救生船均应由当地官员管辖,因为“各国所管海面及海口、澳湾、长矶所抱之海并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据此可知,清政府(
)A.用领海理论维护主权
B.与列强实现了平等外交C.形成了对外开放意识
D.重视加强近代海防建设A解析
李鸿章拒绝荷兰的理由出自国际法,由此可知李鸿章引用国际法的原则维护主权,故选A项;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实行的是屈辱外交,排除B项;材料并无对外开放和加强海防的信息,排除C、D两项。角度3
家国情怀——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的舆论宣传3.(2023山东济南一模)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积极迎合西方“文明”话语,通过操纵“文明”话语来建构自身的“文明”形象和清朝的“野蛮”形象。日本这一做法(
)A.导致清朝宗藩体系的瓦解
B.揭示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C.促使清政府认清国际形势
D.旨在掩盖战争的侵略本质D解析
据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日本通过文明话语建构自身文明形象,实则是掩盖战争的侵略本质,故选D项;清朝宗藩体系瓦解是清朝衰落的产物,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需要从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寻找,排除B项;日本的这一做法是歪曲事实,并不能促使清政府认清国际形势,排除C项。考点二晚清中国的救亡运动和思想解放(专题综合点)考点解读:晚清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运动是中国进步的根本动力,这些救亡图存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是中国近代的希望所在。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大部分集中于这一角度,要求考生认识这些救亡图存运动的影响。主干知识•整理一、晚清中国的救亡运动
农民阶级的斗争(1)太平天国运动①原因: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自然灾害严重,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②纲领: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存在一定局限性,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③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义和团运动①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②纲领:“扶清灭洋”,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③评价:以失败告终,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清王朝的自救运动(1)洋务运动①活动: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和新式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②评价: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是,在不改变封建统治的基础上,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强国的道路(2)清末新政: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并未阻止革命的爆发民族资产阶级的救亡运动(1)戊戌维新运动①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动了中国社会②过程: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8年,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同年,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③影响: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2)实业救国: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爱国商人希望通过振兴实业来挽救民族危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辛亥革命:《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王朝已经完全变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二、晚清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介绍外国的史地知识,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2.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秉承中体西用的主张,提倡学习西方的技术,继续坚持封建制度,这也决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3.君主立宪:面对洋务运动存在的问题和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主张“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命题要语·辨析1.太平天国之后,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落入了汉人之手。这些汉族督抚既是清朝的维护者,有的时候也是清朝的威胁。(
)2.《资政新篇》反映了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体现了太平天国将士的要求,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物。(
)3.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规,但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农民战争更大。(
)√×提示
《资政新篇》是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方案,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尚未诞生,没有引起太平天国将士的关注。√4.洋务运动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戊戌维新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还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6.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迫使其采用“以华治华”的方式控制中国,避免了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分割的命运。(
)7.魏源只有“西技”概念而无“西学”概念,他采纳“西技”,仅局限在经世精神所允许的实用之学的范围之内。(
)√√√√核心深化•拓展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及其局限
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另一方面他们拒绝甚至抵制西方的民主启蒙思想,坚持封建纲常礼教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但是,企业管理严重官僚化,洋务企业一般具有垄断性,阻碍了民族企业的发展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但是,一味强调与西方和好,也不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权益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但是,由于缺乏经费、军备松弛,新式海军未能达到“求强”的目的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但是,洋务派的新式学堂却要求学生同时学习四书五经3.戊戌维新运动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史论转化•应用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材料
梁启超曾在《戊戌政变记》中明确指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①。”有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20世纪初。就影响而言,随着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不遗余力地被引介,各种启蒙刊物的广泛印行②,犹如时人所言:即苏已死之国魂而争存世界,“发明民族主义不为功矣”。就其内容而言,此时民族主义思潮业已超越了戊戌志士尚还恪守的“华夷之辨”,矢志以求的不仅仅是传统士大夫的社稷安危和宗庙覆亡③,而是明确地揭示了这一思潮作为近代最具统摄力的意识形态本质特征:也就是欲戢列强鹰瞵鹗视之态,以纾华族豆剖瓜分之祸,唯有发挥本民族种种特性,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当以建民族国家为独一无二之义④。——摘编自胡成《略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事务的构思》【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阐释由①的信息归纳民族主义的背景
由②的信息归纳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由③的信息归纳民族主义的特点
由④的信息归纳民族主义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促进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具有挽救民族危亡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有识之士对《海国图志》的评价1.(2022北京卷,6)《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日本学者对《海国图志》的评价切入,要求考生认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的相似发展态势隐性联系(1)18—19世纪,清朝和日本的德川幕府都执行闭关自守政策,对外国情形茫然无知(2)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3)《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中日两国在19世纪中期面临的相似国情,知道《海国图志》满足了中日两国有识之士的思想愿望考向2
晚清时期中国有识之士对民族自强认知的深化2.(2023湖南卷,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C命题角度
本题以世界强国和世界弱国对“公法”的不同态度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近代强国梦想形成的原因。解题思路
薛福成认为,强大的国家往往违反国际法,但是却不受制裁;弱小的国家事事遵守国际法却得不到同等的对待,旨在说明国家强大的必要性,C项正确;近代以来,国际法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并非“形同虚设”,A项错误;摆脱公法束缚不一定符合弱国利益,排除B项;随着交往的加深,晚清士人逐步认清了列强的本质,排除D项。考向3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3.(2023全国甲卷,29)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D命题角度
本题以“绅商”代替民族资产阶级,要求考生通过“绅商”的特点判断其真实的阶级属性。解题思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发展很不充分,这导致绅商一方面“带有近代趋向”,另一方面“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说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D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部分绅士属于民族资产阶级范畴,是社会转型的主要推动力,A项错误;“‘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与“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不符,B项错误;“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的说法太绝对,C项错误。考向4
西学东渐对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4.(2022湖南卷,6)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C命题角度
本题以晚清墨学的复兴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西学东渐加深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随着西学东渐,墨学又得到时人的重视,出现复兴局面,C项正确;中国古代的传统科技没有能够实现转型,排除A项;“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科技以经验总结为基础,排除D项。热点预测角度1
历史阐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2023广东名校一模)1862年,安徽巡抚唐训方发布《兴办屯垦告示》募民垦荒,并规定“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牛力籽种,准其开垦”。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A.经商风气冲击重农思想
B.农民大量前往上海谋生C.屡经战乱人口大量减少
D.实业浪潮改变就业结构C解析
据材料可知,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安徽人口锐减,安徽当地政府积极招揽流民恢复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中出现招揽流民耕种的主要原因是战乱导致的人口减少,排除A项;战乱导致的人口流失去向不局限于上海,排除B项;19世纪6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对就业结构影响有限,排除D项。角度2
社会变革——洋务运动的新思想2.(2023湖北高中名校联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学者提出地方自治、工业化和军事自强等问题是彼此相关的,为了促成政治的革新,有必要大规模训练技术专家人才,这一建议首先运用于福州船政局下设的“船政学堂”运作中。这主要说明当时(
)A.新式教育得到迅速发展B.国防建设在借鉴中创新C.洋务实践孕育着新突破D.中体西用得到广泛认可C解析
根据材料“有学者提出地方自治、工业化和军事自强等问题是彼此相关的”可知,该学者将“地方自治、工业化和军事自强”与“政治的革新”联系起来,说明其主张洋务实践需要突破器物层面,且人才的培养有助于中国的近代化,体现了洋务运动孕育着新突破,故选C项;京师大学堂的创建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A项;材料虽提及军事自强,但不涉及国防建设的“借鉴”与“创新”,排除B项;该学者认为工业化、政治革新与人才培养相关,这已经突破中体西用,排除D项。角度3
史料实证——戊戌变法并不涉及“开议会”的原因3.(2023辽宁大连一模)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他提出了设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并对皇帝负责的设想。这说明康有为(
)A.政治思想开始成熟B.试图减少变法的阻力C.认清了中国的国情D.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解析
材料说明康有为不敢触动皇帝的权威,缓开议院,设立制度局,都着眼于争取皇帝对变法的支持,故选B项;不敢发动群众是康有为政治思想不成熟的主要表现,材料中康有为并未提出发动群众,排除A项;不开议院表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排除C项;康有为的转变说明其为推行变法而作的妥协,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无关,排除D项。考点三晚清经济的变化与社会变革(选必链接点)考点解读: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革在必修教材中不是重点内容,但是,选择性必修2的核心主题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近几年高考对经济史的考查多集中在“社会生活”上,立足于对社会微观的考查。主干知识•整理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厂制的引入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后来,一批民族资本家开办工厂,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商业贸易的变化鸦片战争后,新的商业贸易形式被引入中国,银行、股份制企业、证券机构、百货公司等新商业贸易形式相继出现交通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近代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发展起来,京杭大运河的地位下降,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格局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买办阶层出现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发展起来,中国近代城市具有明显的半殖民性迈出国门(1)华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形成苦力贸易。华工出国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2)留学生: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为中国近代化培养的大批人才,也在中国传播了西方文化饮食服饰鸦片战争后,西方饮食、服饰传入中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中西饮食服饰交相辉映西医传入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和西医院校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对于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命题要语·辨析1.清末民初,无论是政府还是商家,不管是厂矿还是企业,大多以“爱国”“国货”为题材来做商标广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2.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民族资本家将工厂制度引进到中国,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商业模式也逐渐传入中国。(
)√×提示
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4.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的出现,洋务运动开始大规模涉足民用企业。(
)5.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城市获得较大发展,但是,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
)6.鸦片战争后,西医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核心深化•拓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3.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外界因素列强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被移植过来政治因素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的各种改革;资产阶级发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等经济因素及内在动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人们的愿望与追求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增加,加快了新式生活方式的推广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人们接受新生活的能力史论转化•应用中国近代商业贸易形式的变化材料
近代人士盛宣怀,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投身洋务,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考察西方银行机构后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①。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扰,故能维持不敝②。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③……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④。”——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思考】
根据材料,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理由①从国家治理的角度
②从现代金融的优越性的角度
③从夺洋商之利的角度
④从促进铁路建设融资的角度
银行是治国理财的重要手段
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晚清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1.(2023全国乙卷,28)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D命题角度
本题以中英电讯联系的建立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电讯联系的建立对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地位的影响。解题思路
材料表明,19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稳定,受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小。此后由于科技进步、信息畅通,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深受伦敦市场上茶叶价格变动的影响,同时受到印度、日本等地茶叶的冲击,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呈现出下降的趋向,故D项正确。材料仅提及中国茶叶出口价格的变动,这并不等于中国茶叶出口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和销售数量的变动受世界经济影响,这一现象不足以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状况的是鸦片的输入,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和销售数量的变动受到世界经济变动的影响,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考向2
晚清发展实业的目的2.(2022山东卷,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A命题角度
本题对比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目的,要求考生认识晚清以富国为目的的改革旨在挽救统治危机。解题思路
材料显示两次“新政”都重视发展近代企业,其目的均是“求富”。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主张“中体西用”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也是为了挽救危局,维护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而非地主阶级洋务派和清政府的主张,排除B项;“以商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项。考向3
清末戏剧与民主革命思潮3.(2023全国甲卷,28)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C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思潮隐性联系(1)充分理解材料中戏剧与反清的关系(2)材料未呈现传统戏剧的演出情况,得不出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的结论,且清末传统戏剧如京剧流行全国,涌现出“同光十三绝”等艺人(3)材料未体现戏剧内容和受众变化的信息(4)材料主体是戏剧,不是反清书籍,而且戏剧比书籍更有利于宣传革命思想,并不意味着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关键信息陈去病认为利用戏剧宣传民主革命,效果和作用要比革命党人殚精竭虑写出的《革命军》《驳康书》等册子大得多。所以,他号召青年人应利用戏剧传播民主革命思想考向4
近代大企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4.(2022湖南卷,7)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D命题角度
本题以近代纺纱企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特定背景下,家庭手工业与近代大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知大生纱厂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又挽救了濒临破产的大生纱厂,由此可知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与新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形成互助,说明个体手工业可以纳入新的经济体系,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生命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织”“耕”分离是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热点预测角度1
学术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化1.(2023福建泉州二模)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成为人们的历史常识。现代一些学者质疑这个传统观点,认为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形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转折点。这是基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A.推动统治者的制度变革
B.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C.导致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D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故选D项;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统治者都没有对制度进行变革,排除A项;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清末宗藩关系逐渐解体是从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开始,排除C项。角度2
历史阐释——近代中国外贸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2.(2023福建龙岩二模)下表为1867年到1894年中国铁、锡、煤等原料进口量变化情况(单位:海关两)。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项目铁锡煤1867年2645035821469926491894年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低楼层房出租合同范本
- 2024年代理桶装水合同范本
- 2024年冲床买卖二手合同范本
- 上肢截肢康复治疗方案
- 关于护理教学方法
- 【高中数学课件】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 2024至2030年中国硅酸根自动监测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陶瓷电容编带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3年汽车隔音材料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视频延迟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主体验收施工单位发言稿
- 四川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国际经济法课件
- 2023年四川天府银行校园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PPT
- 酒店工程管理的意义
- 做一个有温度护士课件
- 全屋定制家具订单管理流程图课件
- 眼科器械的机械清洗课件
- 汽车维修质量管理培训教材课件
- 实验室生物安全组织框架
- 超星尔雅学习通《海上丝绸之路》章节测试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