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经国序民:古代中国的法律教化与社会基层治理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经国序民:古代中国的法律教化与社会基层治理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经国序民:古代中国的法律教化与社会基层治理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经国序民:古代中国的法律教化与社会基层治理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经国序民:古代中国的法律教化与社会基层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经国序民——古代中国的法律教化与社会基层治理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国家权力延伸到社会的最基层,全面掌握地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因此,从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汲取经验、教训有助于提升我国当下社会治理能力。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话题串讲·深化认知关注点1社会治理——古代中国的法律与教化1.古代法律与教化的演变项目法律教化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特别突出,其具体体现在儒法之争,但最终法家思想因更切合社会现实而受君主们青睐儒家认为“礼”可以治国,主张用道德礼义教化民众秦汉至隋唐统治者重视法律,但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律令儒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统治者重视“孝”和家训,提倡礼制和基层教化宋元到明清宋明法律以唐律为蓝本,明清法律重视“例”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中,乡约是进行教化的基本载体,明清的乡约具有法律约束力2.“天理、人情、国法”相结合的中华法系(1)古代法律儒家化的三个阶段①汉朝“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发端。逐渐确立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朝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②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③唐朝“礼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确立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数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2)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主要特点3.古代中国的基层教化西汉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教化的主要内容魏晋隋唐魏晋至隋唐,政府推广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宋代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清乡约内容逐渐变为由中央政府颁布,并具有约束力,与法律逐渐合流关注点2治世济民——古代的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1.户籍制度的主要特点2.古代基层治理的基本途径关注点3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与社会救济1.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趋势(1)演变历程西周贡赋春秋后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秦朝按人丁收税,征发徭役、兵役汉朝“编户齐民”制度,依据百姓资产多少对封建国家承担田租、赋税、徭役、兵役北魏租调制隋唐租庸调制,按人丁收税,以“庸”代役唐中后期两税法,由人丁税转为财产税北宋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明朝后期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规定“摊丁入亩”(2)演变趋势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废除。②赋税品种: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③征税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⑤人身控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2.古代中国社会救济的主要渠道(1)政府行为:中国古代历代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是社会救济的主体,尤其是面对大灾大难的情况,政府会动用国家储备大规模救灾。同时,政府还鼓励民间相互救助和民间积蓄。(2)宗教组织:中国古代的宗教组织有举办慈善事业的传统,如唐朝寺院设立的悲田院,专门关注老而无依者,饥饿施粥,有病给药,死则安葬。(3)宗族救助: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宗族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家族往往设有族田、义庄、义田、义塾等。(4)慈善组织: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这些机构对特定区域内的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学术前沿·史学新论学术引领1春秋战国时期“士”的社会担当[史学新论]

战国的士,作为一个掌握文化知识的特殊群体,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国时期,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李悝、商鞅、范雎、张仪、苏秦等,若以身份论,都可以归为“士”的范畴。不仅各国国君喜欢招徕贤士,许以高官厚爵,以求为己所用;各国的贵族、封君也纷纷以养士为荣,其下门客之数往往成百上千,所养之士,或任智囊,或当侍卫,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于凯《战国史》[探究]

依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士”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当时的“士”通过哪些活动推动了时代进步?(12分)答案:(1)特点:掌握文化知识;身份多样;服务上层;作用突出。(6分)(2)活动:主持变法;参与筹划、指挥兼并战争;办私学。(6分)[点拨]

史学新论列举了战国时期李悝、商鞅、范雎、张仪、苏秦等人都是战国的“士”,作为一个掌握文化知识的特殊群体,胸怀天下,或著书立说,发表自己对社会变革和治理国家的主张;或奔走游说,参与诸侯国的变法改革。他们肩负社会责任,胸怀政治理想,在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悲喜剧,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术引领2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的“政治难题”[史学新论]

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的改造,要解决什么样的政治难题?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第六,如何处理中央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探究]

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答案:示例一见解:我认为如何防范地方势力做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首要解决的难题。(2分)论述:要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就要剥夺或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方式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力量,解决了汉初以来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初期,汲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分别从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将地方的各项权力收归中央,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10分)示例二见解:我认为抑制外朝官僚集团做大是古代君主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2分)论述:君主要加强自身的权力,就必须杜绝官僚集团势力的膨胀。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内朝”制度,开启了任用身边的侍从亲信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决策的先河,这就剥夺了外朝官僚集团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的独断性。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处理繁重的政务而设置的内阁,同样是直接听命于君主的内侍机构,外朝六部只有行政事务的执行权而无决策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0分)(“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点拨]

史学新论列举了六类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表述清晰,观点明确。探究时结合材料“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等“政治难题”,自拟观点进行论证,并要注意史论结合。权威预测·创新应用1.[2023·临沂高三二模]某“族约”曰:“今恐吾宗散乱,或为习俗所移,不守先训,则是上贻辱于前人,下有愧于厥后,故吾姓子孙者,告之以孝悌忠信之行,申之以礼义廉耻之教,务要为子孝,为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该“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A.注重血缘纽带,推动理学普及B.激励家族成员,追求功名利禄C.强化宗族特权,维护家族秩序D.凝聚宗族力量,加强基层教化答案:D解析:根据该“族约”中的“今恐吾宗散乱,或为习俗所移”可知,其功能是凝聚宗族力量,根据“族约”中“故吾姓子孙者,告之以孝悌忠信之行,申之以礼义廉耻之教,务要为子孝,为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可知,其功能是加强基层教化,故选D项。2.唐朝时,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唐前期农民家庭主要是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的小户型,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家庭,农民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伦理的影响B.社会经济的发展C.家庭观念的变化D.赋税制度的变革答案:D解析:由材料“唐前期农民家庭主要是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的小户型,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家庭,农民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结合唐朝赋税制度改革的史实可知,唐中后期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田亩和资产为主,之前为了逃避人丁税而隐藏的人口显现出来,导致家庭人口的增加,故选D项;儒家伦理强调家庭成员间的等级关系,对家庭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推动人口总量的增加,但不是家庭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家庭观念的有关内容,排除C项。3.王阳明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违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这些措施(

)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C.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违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可知,王阳明的这些措施是基层管理的措施,“呈官究治”“请兵灭之”是将地方基层管理与国家治理结合,故选C项。4.[2023·湖南三湘名校联考]下表是学者对唐宋时期家训内容的统计,据此可知,唐至南宋(

)A.文化心态趋于开拓外向

B.理学主导地位确立C.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

D.社会矛盾渐趋缓和唐、北宋、南宋家训内容(单位:篇数)

内容唐北宋南宋总计1处己(修身、励志)51918422勉学、治学31415323睦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368174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61410305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51610316从政111162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