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414页,共=sectionpages1414页试卷第=page1313页,共=sectionpages1414页陕西省汉中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龙山文化遗址中,大型墓和中型墓集中分布在墓地中部,5座随葬鼓、彩绘花盘等礼器大墓集中在一片,而墓地北部,密集分布的墓葬多为小墓、穷墓。这反映了(

)A.华夏认同已出现 B.阶级斗争激烈 C.私有制已经产生 D.早期国家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龙山文化中遗址中出现了大型墓和中型墓以及小墓、穷墓,这说明出现了贫富分化,也反映了私有制已经产生,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华夏认同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贫富分化,未体现阶级斗争激烈,排除B项;夏朝是第一个早期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2.西周之前天子和诸侯之间没有君臣之分,天子是诸侯之长。西周推行分封制,确立了天子的尊贵地位,从此天子成为诸侯之君。据此说明西周(

)A.继承了商朝的政治制度 B.统治方式实现根本变化C.已经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D.王权得到一定程度强化【答案】D【解析】西周之前天子和诸侯之间没有君臣之分,分封制确立了天子诸侯之君的尊贵地位,说明西周王权得到一定程度强化,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继承了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天子地位的变化,无法体现统治方式实现根本变化,排除B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3.孟子强调统治者要重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墨子认为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孙子主张粮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

)A.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 B.都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普遍对民生问题进行关注 D.认为农业生产应为战争服务【答案】A【解析】三位思想家的理论中都涉及到了粮食,都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中并不是共同点,而且没有体现出抑商,排除B项;重视粮食不等于普遍关注民生,排除C项;D项仅仅与孙子主张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4.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区域。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尊奉儒家义利观念 B.着重开发关中区域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政府实行官管盐铁等抑商政策,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导致山东等地的工商业逐渐由活跃转向低落,C项正确;以儒家义利观教化全国百姓,与山东商业步入低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着重开发关中区域不是山东工商业衰落的原因,排除B项;山东商人并非地方割据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5.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

)A.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 B.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C.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定族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学习中原门阀制度,来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进而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该做法带来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政策,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时,已经统一北方,排除D项。故选A项。6.下表所示内容为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类型来源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A.重视应试能力 B.限制了社会流动C.扩大科举规模 D.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科举考试考生的来源更加多样,突破了世家大族的限制,这明显是扩大了统治基础,D项正确;根据考生的来源不能说明唐朝科举制重视应试能力,排除A项;唐代的科举制有利于推动社会流动,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科举制录取人数,并不能得出扩大科举规模,排除C项。故选D项。7.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规定:“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一措施旨在A.拓宽政府的财政来源 B.遏制官僚和地主的势力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答案】A【解析】根据“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募役法的内容,根据所学募役法使地主官僚也要交钱,同时“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可能获取交钱代役的差价,这些都拓宽政府的财政来源,A正确;BCD项都是其影响,但不是其主旨目的,排除。8.《辽史百官制》记载:“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说明辽政权A.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B.因俗而治,缓和矛盾C.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 D.辽人治辽,汉人治汉【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辽政权对地处长城内外社会经济和政治落差较大的不同民族与地区实行“因俗而治”,即以奴隶制统治契丹广大畜牧业地区,以封建制统治较为发达的汉人农业生产地区。这既有利于契丹的进步和强大,也使具有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地区得到继续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辽政权实行“因俗而治”的开明民族政策,并未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选项错误,辽政权“因俗而治”,并非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按照契丹国制和汉制分别治理南北地区,不是让本民族治理本民族事务。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9.南宋时期,北方的面食在南方逐渐推广,专门制作、贩售糕饼的面食店在临安随处可见,店内饼类食物种类多样,有开炉饼、甘露饼、糖榧饼、薄脆饼、玉延饼、通神饼、菊花饼等。这反映当时(

)A.南北经济贸易联系更加密切 B.临安饮食具有区域性特点C.人口迁徙影响社会生活变化 D.市民阶层追求新奇与变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北方的各种面食在南方逐步推广,反映了北方人口南迁背景下北方饮食文化影响到南方社会生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之间经贸往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城市与临安城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市民阶层追求新奇,排除D项。故选C项。10.王祯的《农书》于1313年刊印问世,此后不断被翻刻和模仿。该书序言中的一个“备”字,点出了王祯力图综合南北农业技术,为地方官员提供一本完备的养民知识汇编的编撰意图。这表明元代(

)A.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B.经济发展导致政府职能的转变C.民间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不断被翻刻和模仿”、“王祯力图综合南北农业技术,为地方官员提供一本完备的养民知识汇编的编撰意图”可知,王祯编写《农书》时注重综合南北方,为地方官员考虑,且多次翻刻发行,反映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1.在唐代,纸质图书交易已很发达,有经书、医术、佛经,还有诗人的个人专辑;到宋代,官方出版与民间出版竞相发展,大相国寺就有很大的图书市场,并且兼营字画、古玩交易。这可以反映A.商品经济已发展到新阶段B.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C.古代民众的文化素质较高D.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重视【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因为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图书的价格,故才会出现图书交易民间出版业比较发达的情形,故选B项。市的发展到了宋代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品经济才渐渐地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显然这无法概括唐代图书交易发达的情形,排除A项;图书交易繁荣不一定就表明民众文化素质高,如古代下层目不识丁的民众很多,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文化教育事业重视,排除D项。12.曾任明朝内阁首辅的徐溥称:“国家设文渊阁,命学士居之,诚欲其谟谋政事,讲论经史,培养本原,匡弼阙失,非欲其阿谀顺旨,惟言莫违也。”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责的多样性 B.内阁大臣掌国家实权C.君主专制日益削弱 D.皇帝与内阁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国家设文渊阁,命学士居之,诚欲其谟谋政事,讲论经史,培养本原,匡弼阙失,非欲其阿谀顺旨,惟言莫违也”可知,内阁学士的职责有谋划政事、讲经论史、匡正朝政的失误等,体现了内阁职责的多样性,A项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是皇帝的顾问秘书机构,没有掌握国家实权,排除B项;内阁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C项;内阁是皇帝的顾问秘书机构,是为皇帝服务的,排除D项。故选A项。13.在拟旨过程中,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处于皇帝的严密监督之下,不能另立意见与皇帝相抗。故清人有言“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这表明军机处(

)A.取代了内阁行使票拟之权 B.属于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C.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成为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答案】D【解析】根据“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处于皇帝的严密监督之下,不能另立意见与皇帝相抗”可知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所以军机处成为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D项正确;军机处没有票拟权,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AB项;军机处是加强了君主专制,而非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14.明清时期,晋商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帮,它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它的崛起()A.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区域化 B.受益于明清对外开放政策C.加强了中外之间经济联系 D.提高了明清商人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晋商在世界范围内经商,从而加强了中外经济联系,C项正确;材料涉及到国商贸活动,排除A项;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人政治地位没有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5.黄宗羲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提出“分权众治”思想。二者都(

)A.倡导实行民主政治 B.批判君主专制制度C.推崇责任内阁制 D.维护理学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分权众治”可以看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批判和反对君主专制,B项正确;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仅在反对君主专制,并没有倡导民主政治,排除A项;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仅在反对君主专制,没有提出具体的制度设计,排除C项;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是批判的继承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表是不同时代的文学主流形式和内容节选。由此判断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为(

)文学形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内容节选群窈嗟内安能使我今宵杨柳地也天也我见见了A.表现出地域化特点 B.形式多样相互影响C.越来越走向平民化 D.内容丰富贴近时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群窈嗟内”、“地也天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语言越来越通俗易懂,利于大众接受传播,反映出文学发展越来越通俗化,平民化,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学形式的相互影响,排除B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7.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中方代表耆英再次向英国提出交涉,他认为“多得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系大皇帝逾格天恩”,日后如果有其他国家要求去福州等四处口岸经商,“应有英国与之讲解,俾仍在粵通商,无致生事。”此项交涉反映了耆英(

)A.对签约后形势存在担忧 B.力图抗辩《南京条约》内容C.对英态度转变加以拉拢 D.延续“天朝上国”傲慢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方代表耆英再次向英国提出交涉,他认为‘多得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系大皇帝逾格天恩’,日后如果有其他国家要求去福州等四处口岸经商,‘应有英国与之讲解,俾仍在粵通商,无致生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耆英对《南京条约》签订后的形势存在担忧,担心其他列强效仿英国,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耆英力图抗辩《南京条约》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耆英对英态度转变加以拉拢,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耆英延续“天朝上国”傲慢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8.《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这表明《海国图志》(

)A.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 B.深受主流思想排斥C.对后世产生影响甚微 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并结合所学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冲击了中国士大夫固有的思想体系,遭到了仇视,可见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下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心理,《海国图志》深受主流思想排斥,B项正确;当时并不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国图志》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排除C项;《海国图志》的出版和传播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19.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曾国藩组建团练武装“湘军”。湘军以营为单位,先设官,然后由官回本乡招兵,形成了士兵只服从将领、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的局面。这反映了(

)A.中国近代化进程受阻 B.列强侵略战争加剧C.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D.中央权力逐渐下移【答案】D【解析】根据“形成了士兵只服从将领、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的局面”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湘军由曾国藩这个地方官员一人掌控,反映了中央权力逐渐下降,D项正确;曾国藩创办湘军,用洋枪洋炮武装,有利于军事近代化,排除A项;曾国藩创办湘军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排除B项;材料所说的现象并没有变成地方割据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20.甲午战争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华的资本输出额由战前的2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02年的15亿美元,外资企业深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合法化 B.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十分缓慢【答案】A【解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由于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列强也获取了这一特权,自此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有了合法化的条约依据,A项正确;南就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排除B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是“资本输出”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十分缓慢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产生的严重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不久,先后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这表明,义和团运动A.具有强烈的爱国倾向 B.受到清政府招抚利用C.遭到列强的大力镇压 D.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答案】A【解析】义和团的口号显示了这一运动强烈的民族意识,主张反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倾向,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只罗列了义和团运动的旗帜,得不出当时列强对义和团镇压的结论,排除C项;通过口号并不能看出其领导阶级的落后性,排除D项。故选A项。22.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11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中“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显示出列强对中国旧式精英的心理征服 B.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兴起C.导致清廷中的封建顽固势力逐渐失势 D.导致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答案】A【解析】据材料“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华北是义和团活动的地区,这一条款是对华北地区所有知识分子的惩罚,显示出列强对中国旧式精英的心理征服,A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于甲午战后,孙中山于1894年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排除B项;《辛丑条约》并没有导致封建顽固势力失势,排除C项;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23.辛亥革命带来的中国政治新发展,集中体现在政治权威的合理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化等方面。此后,法理型政治权威取代君主型的政治权威,“宪政之治”逐渐取代儒家圣王传统,新的社会团体进入政治体制,政治发展的新模式日益形成。这反映出辛亥革命(

)A.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B.标志着民主革命的基本胜利C.初步实现了平等的政治氛围 D.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里程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政治权威的合理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化”“宪政之治”“新的社会团体”“政治发展的新模式日益形成”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里程碑,D项正确;A项表述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排除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C项“平等”之说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4.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一些带有“青年”“少年”“青春”等词的杂志、学会,如陈独秀创立的《青年杂志》以及李大钊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1917年2月,李大钊撰文号召“新中华民族之少年”致力于“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这表明进步知识分子(

)A.认为青少年是革命主力军 B.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C.积极探寻民族振兴新力量 D.力图激发各阶层民族意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一些带有‘青年’‘少年’‘青春’等词的杂志、学会李大钊撰文号召‘新中华民族之少年’致力于‘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力图唤起青少年,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反映出他们积极探寻新力量来振兴民族,C项正确;青少年是革命主力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各阶层的民族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本人具有极强的政治野心,希望在其统治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以满足无限膨胀的权力欲望。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自商鞅变法后,秦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善于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摘编自胡学宇《集权主义以及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探》材料二由于奴隶制的分封是依据宗法制世袭,所以,作为朝廷中大臣的卿士自然也是世卿世禄了。在封建制建立的过程中,世卿世禄制是新兴地主阶级首先要摧毁的对象。封建君主不以“亲”、“贵”,而以“贤”、“能”为标准选拔大臣。丞相的出现正是在任官制度上突破宗法界限和改变世卿世禄的里程碑。因此,它是封建官僚机构逐渐完善的重要标志,在当时是一大进步。——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材料三《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一》记载:“武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由于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所以,后来往往把唐朝廷的官制概括为三省六部制度。——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丞相的出现“在当时是一大进步”的理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答案】(1)背景:秦始皇个人的政治野心;商鞅变法的推动;维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法家思想的影响。(2)理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比较完备的官僚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特点: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作用:使官僚机构形成严密完整的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起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加强了皇权,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1)背景:由材料“秦始皇本人具有极强的政治野心,希望在其统治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以满足无限膨胀的权力欲望。”可以得出秦始皇个人的政治野心;从材料“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要以找出信息,商鞅变法的推动,维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材料中“韩非善于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得出信息受法家思想的影响。(2)理由:根据材料“丞相的出现正是在任官制度上突破宗法界限和改变世卿世禄的里程碑”并结合所学知识,丞相由皇帝直接任免,打破了原来的世卿世禄制,所以是一大进步;丞相的出现构建了封建官僚制度的雏形是历史的进步。(3)特点: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三省各自职权明确,并且互相牵制,三省的设立是为加强皇权专制。历史作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失误,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加强了皇权;在唐以后各朝各代都基本沿用了三省六部制,对我国后来的中央官制产生了深远影响。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元代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大批汉人被流放到黑龙江的奴尔干城一带,并在蒙古地区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屯田,在漠北蒙古设岭北行省,调动大批蒙古人、汉人、南人在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梅海等地屯田6万多亩;在云南(原大理国属地)设云南行省,汉人张立道做劝农使时,“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并介绍内地养蚕植桑的经验。——摘编自齐涛《古代中国经济史》材料三: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政府开发边疆的举措。(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前期稳固边疆的特点及意义。【答案】(1)方式: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2)举措:设置行省,加强对边疆的控制;迁移汉民、组织各族民众屯田开荒,发展农耕;传播内地先进生产技术、生产经验。(3)特点: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有限分权;推行因地制宜的法律制度(通过立法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因俗而治(因俗设官),缓和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治理措施多样;注重发展边疆经济等。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了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稳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地理疆域的基本版图等。【解析】(1)根据材料“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可以得出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根据材料“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可以得出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根据材料“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可以得出扶植农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可以得出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2)根据材料“元代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在漠北蒙古设岭北行省”“在云南(原大理国属地)设云南行省”可以得出设置行省,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根据材料“大批汉人被流放到黑龙江的奴尔干城一带,并在蒙古地区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屯田”“调动大批蒙古人、汉人、南人在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梅海等地屯田6万多亩”可以得出迁移汉民、组织各族民众屯田开荒,发展农耕;根据材料“汉人张立道做劝农使时,‘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并介绍内地养蚕植桑的经验。”可以得出传播内地先进生产技术、生产经验。(3)特点:根据材料“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可以得出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有限分权;根据材料“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可以得出推行因地制宜的法律制度(通过立法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根据材料“各地因俗设官(制)”可以得出因俗而治(因俗设官),缓和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根据材料“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可以得出注重发展边疆经济等;通过分析整则材料,可知有政治管理、制定法律、因俗而治、发展经济等措施,可以得出治理措施多样。意义:根据材料清政府通过政治管理、制定法律、因俗而治、发展经济等措施,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了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稳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地理疆域的基本版图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861年开始到1895年,清朝统治集团一部分当权人物和某些开明的士大夫开展的洋务运动,以“求强”“求富”为目的,在军事、工商企业、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向西方国家学习。这场历时35年的洋务运动,以1884年爆发的中法战争分为前、后两期。洋务运动虽然成效有限,客观上助成了一些新的政治和社会因素产生。——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二:洋务运动开始时以军事工业为重点,随着军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