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哲学)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题汇总-上部分700题)_第1页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哲学)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题汇总-上部分700题)_第2页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哲学)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题汇总-上部分700题)_第3页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哲学)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题汇总-上部分700题)_第4页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哲学)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题汇总-上部分70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哲学)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题汇总-上部分700题)一、单选题1.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是()。A、昼夜交替B、寒来暑往C、摩擦生热D、电闪雷鸣答案:C解析:因果关系需要两个条件:①原因和结果必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②二者必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ABD三项,都只是先行后续,并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干中病树和万木春、新叶和陈叶、前波和后波等都说明了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所以答案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3.“假象是客观的,是本质的表现”,这是一种()。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答案:C解析: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假象也是客观的,是由各种条件造成的。4.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答案:A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是事物发展通过二次辩证的否定表现出来的。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5.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C、事物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质变答案:B解析: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事物变化是否超出了一定的“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数量界限。量变是事物在数量、速度和程度上的变化,表现为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保持了事物质的稳定性。6.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橘子等的关系是()。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答案:A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橘子等都是水果,反映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答案:B解析: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毛泽东同志对事物矛盾的实质的概括。他认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8.“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A、特殊性都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答案:C解析:个别和一般即特殊性与普遍性。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所以它只能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而不可能在种种特殊性之外独立存在。所以说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9.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是()。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折衷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答案:A解析:毛泽东在其《哲学批注集》中提出,辩证法就是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从矛盾普遍性的角度来说,尤其强调在对立中把握同一,认为对立面的同一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坚持和发展。10.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A、就是单纯的量变B、表现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C、就是根本质变D、量变也就是质变,质变也就是量变答案:B解析:量变具有复杂性,这体现在在量变的过程中包含着质变,即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有两种情况:①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次要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这可以叫做阶段性质变;②就全局来说事物性质围边而其中的局部发生了性质变化,这叫做局部性部分质变。1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答案:B解析: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各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称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统一又称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答案:B解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又从中国实际出发,说明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13.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中。在度中,质规定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量的变化迟早又要突破质的限制。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和“不及”。14.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答案:C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因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辩证法原理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15.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答案:D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6.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答案:D解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特殊性中包舍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17.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答案:C解析:矛盾的同一性认为,矛盾对立面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的每一方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发展为前提和条件。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这样的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因此,题干中的“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等命题说明了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1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答案:B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统一的。肯定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这就是肯定中包含否定、肯定就是否定的真实含义和丰富内容。19.只承认质的飞跃,否认量的渐进,在政治上必然导致()。A、经验主义B、教条主义C、冒险主义D、保守主义答案:C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渐进性过程的中断并不是发展的停止,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新事物。在政治上,若否认量的渐进,就是否认新事物的出现,而冒险主义正是指不顾客观条件和实际,否认新事物,盲目行动。20.“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科学技术是生产力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答案:B解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广度、深度上不断发展的根本。21.“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答案:B解析:这是恩格斯的一个著名论断。“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说明改造自然界是实践,人的智力的发展即人的认识的发展,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从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多重矛盾关系的统一中把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的本质规定性,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全面性D、真理具有相对性答案:D解析: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把握是具体的、近似的。真理的相对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①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把握,总是对无限世界的一部分或一些片段的接近或符合;②对任何具体事物的正确把握总是近似的,即只是对它的一定方面、在一定程度和水平上符合。因此,由于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24.感觉、知觉、表象是()。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答案:C解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基本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25.“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答案:B解析:“抽象”是指理性认识。“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句话实际上也就是说“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后形成的。AD两项,没涉及到感性认识的问题。C项,表述具有片面性,因为抽象的东西未必是正确的。2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②形式不同: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③特点不同: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方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具有具体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的认识,它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④阶段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7.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答案:D解析: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①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必然是相对的和有限的;②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8.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如果否认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在认识论上犯的错误是()。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唯理主义答案:C解析: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就是既看到人的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及其在理性渗透下对动物被动感知的超越性,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看到由感性认识上升、深化为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因此,否认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在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在认识论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2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其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A、本质B、基础C、动力D、升华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30.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B、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C、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答案:D解析: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之一。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因而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的观点。3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答案:B解析:“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的意思是指听取言论一定要寻求它的实际用途,观察行为一定要寻求它的实际功效。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全面性D、真理具有相对性答案:D解析: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把握是具体的、近似的。真理的相对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①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把握,总是对无限世界的一部分或一些片段的接近或符合;②对任何具体事物的正确把握总是近似的,即只是对它的一定方面、在一定程度和水平上符合。因此,由于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33.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是()。A、真理的阶级性B、真理的客观性C、真理的可变性D、真理的具体性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因此,即使是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依然是客观性。34.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答案:A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35.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根本原因是()。A、不懂得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B、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答案:C解析:与旧哲学的唯心主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以及形而上学的观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3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答案:B解析:一个完整的认识是对人的一次认识过程而言的,所以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就完成了一次认识过程。37.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A、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C、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答案:D解析: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反映论的基本原则是: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认识能够如实反映对象固有的性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3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客体是()。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B、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C、在人的活动之外存在的一切事物D、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答案:D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活动包括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三个要素。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领域、被主体所把握的客观对象。客体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是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39.真理一元论认为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A、只能有一种认识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C、正确认识只能一次获得D、正确的认识只能用一种方法获得答案:B解析: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的客观内容就是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而特定条件下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实际状况又总是唯一的。因此,坚持客观真理论,必然坚持真理一元论。40.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答案:D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谬误是对事物歪曲、错误的反映。A项,因为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因此,不存在绝对真理。B项,真理和谬误都是有条件的。C项,无论是真理还是谬误,其本质都是主观的。4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A、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C、本质和现象的统一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答案:A解析: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42.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作出确定检验的观点答案:A解析: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辨证法,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②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①实践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②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43.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A、主观性原则B、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D、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答案:C解析:认识的主体性,是指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自觉地将自身因素即主体因素投入认识过程,融合或凝结于认识结果而使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主体属性。认知的主体性原则是指认识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遵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原则,人的主体因素的最积极调动和各因素功能的最充分发挥。44.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客观性C、真理的辩证法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答案:C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在真理观上认为,真理是具体性与全面性的统一、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坚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真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旧唯物主义在真理观上,容易犯独断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不承认真理的辩证法。45.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B、承认绝时真理和相对真理C、承认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D、承认终极真理和永恒真理答案:B解析:真理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真理或终极真理,真理具有客观性,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真理是个发展的过程,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就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ACD三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观。4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宗教B、哲学C、艺术D、逻辑学答案:D解析:D项,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这些非意识形态是社会观念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ABC三项,属于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47.社会的观念结构或社会意识形态是指()。A、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B、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C、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D、反映一定社会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答案:C解析: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48.广义的经济结构指的是()。A、所有制结构B、产业结构C、分配结构D、生产方式结构答案:D解析: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和经济学说中,经济结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说:①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的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两个方面;②狭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力结构或生产关系。49.一切社会意识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在于()。A、它们具有阶级性B、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们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D、它们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答案:B解析:一切社会意识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的反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这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意识本质的观点,也是人类关于社会意识本质的唯一科学的看法。50.国家的政体是()。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B、国家政权的政治性质和组织原则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D、国家政权参与经济活动的形式答案:A解析:政体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力量对比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但都体现同一特定阶级的专政。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等。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1.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政治标准B、经济标准C、道德标准D、社会标准答案:B解析: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即不同的集团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同时阶级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引起的,阶级一旦产生出来,就要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派生出各个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5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案:D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是社会主义改革性质。是否进行改革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改革从实践上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53.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A、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B、根据生产力要求调整生产关系,以免阻碍生产力发展C、运用生产关系改变生产力发展的方向D、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应调整生产关系答案:B论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还是超越于生产力,都会对生产力破坏。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54.“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C、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D、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创新是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无知技术力量。新的生产力的获得,将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并由此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55.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答案:C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的根源是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从而剥削无产阶级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上都没有根本的对立。在职业分工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异也不是很明显。唯一能够将二者区分开的是经济方面的利益。5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答案:C解析: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它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同时又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形式,其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57.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是由()。A、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B、生产关系自身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所决定的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D、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所决定的答案:B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的变化,新的生产关系就要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8.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C、它是否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答案:D解析: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不取决于自身的性质与状况,而是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那么就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不适合则起阻碍作用。59.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A、改革就是否定社会的一切B、改革就是社会形态的质变C、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答案:C解析:改革的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引起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60.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答案:D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从构成上说,生产关系表现为三个方面: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支配;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具体内容包括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怎样交换其活动,各自处于何等地位等;③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在生产关系诸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决定作用,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显然,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6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D、运输设备的状况答案:B解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者即劳动力占主体地位,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组织资料和组织手段,起主要作用,而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起主要作用,因此,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水平。62.在生产关系结构中,决定生产关系本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交换关系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答案:A解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历史上依次经历的五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适应,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类型,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性质;②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中,由于具体形式不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也有不同特点。6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答案:C解析: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体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集成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其中,第三种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64.社会政治结构或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哲学B、宗教C、政治思想D、国家政权答案:D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统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65.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性质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根本方向D、生产关系可以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解析: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的,但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①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6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A、唯一规律B、根本规律C、特殊规律D、暂时的规律答案:B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些辩证关系的综合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67.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答案:A解析: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68.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答案:D解析: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实质是阶级之间根本经济地位、经济利益的冲突和较量,但它同时也必然扩展到同经济斗争相联系的政治思想领域。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69.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问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B解析: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上层建筑维护旧的经济基础,阻挠社会前进时,必然引起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导致社会革命的发生。70.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A、多变的、活跃的因素B、以生产力为物质基础的精神因素C、相对稳定的因素D、决定生产力性质的因素答案:C解析: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71.“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辩证法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机械论观点答案:C解析: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72.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答案:D解析:杰出人物是指代表先进生产方式,反映先进阶级、阶层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反动人物是指代表落后的生产方式,逆历史潮流而动,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73.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A、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D、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答案:C解析: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74.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A、人民群众占人口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答案:B解析:人民群众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并且通过在这个基础上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以及精神领域等方面的活动,来创造历史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7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原理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答案:B解析:人民群众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并且通过在这个基础上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以及精神领域等方面的活动来创造历史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7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答案:D解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与源泉,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会激发起人们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77.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答案:B解析:历史决定论有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辩证决定论是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的历史决定论。它既坚持了决定论的基本原则,又科学地阐明了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因此,主体选择的概念表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78.唯物史观认为,人在价值关系中()。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答案:D解析:唯物史观认为,价值总是与人的社会联系在一起,总是同人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对象价值和实现了自身价值。主体及其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只有人才是价值主体、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受者;客体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又一根据,客体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79.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答案:C解析: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80.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答案:B解析:人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价值关系的主体,自然是价值关系的客体。一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来说,一方面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并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获得需要的满足;但另一方面他又能以其自身的存在和活动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成为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客体。81.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A、人的劳动B、人具有理性C、人具有自由D、人的意志答案:A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意识的发生史和人类的发生史来阐述劳动在猿变成人的作用的,认为“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必备的生活资料”。可见,人的“意识”是由人类的特殊谋生活动——“劳动”或者说“实践”决定的,“劳动”或“实践”是比“意识”更为根本的人与动物的区别。82.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C、人的自然属性D、人的社会关系答案:D解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人的本质应当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一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本性”。所以,我们既要研究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的一般本性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和发展的历史中实现和变化的。83.人的本质决定于它的()。A、生物性B、社会性C、历史性D、阶级性答案:B解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有机体,社会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在这些众多的社会关系中,主要有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人伦关系等等。现实的人,就是处在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而在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它对其他社会关系起着决定作用。84.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答案:C解析: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超出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找自由。人的自由不在于摆脱必然性,而在于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必然性。人们一旦认识了必然性,把握了规律,就能比较准确地判断事物,确定行动计划,把握和利用这种必然性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因此,从外在限制转化为自由,始于人们对必然的认识。85.唯物史观认为人的自由是指()。A、从自然力的奴役下,从社会关系的压迫下和从人自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B、按照人的意志行事C、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和约束的活动状态D、我行我素独往独来答案:A解析: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必然王国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即客观规律的尚未认识和掌握,人的活动不得不受盲目力量支配和奴役。自由王国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的规律成了历史的主人,从而能自觉的创造自己的历史形态。86.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性,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历史观C、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观点D、唯物史观的观点答案:B解析: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劳动。唯心主义历史观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精神。87.“人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一观点是()。A、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科学主义的观点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目的与手段的观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把目的理解为人在思维中对活动的结果,人在提出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手段。创造手段和使用手段是人的本质的特点。手段是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体现,又是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发展程度的标志。因此,“人是目的,也是手段。”8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两种不同的道路B、两种不同的状态C、两种不同的方式D、两种不同的结果答案:B解析: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必然与自由这对范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必然王国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主要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的一种社会形态;而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自己本身的主人的一种社会状态。89.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研究人的本质应当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一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本性”。所以,我们既要研究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的一般本性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和发展的历史中实现和变化的。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0.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就是()。A、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B、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C、实现按人的意志办事的愿望D、实现绝对的自由答案:B解析: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必然与自由这对范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必然王国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主要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的一种社会形态;而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91.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A、永恒不变的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答案:C解析:人的本质受社会关系的影响。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在不断变化,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92.社会形态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答案:D解析: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9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人的社会属性B、人的生理结构C、人的心理状况D、人的自然属性答案:A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社会属性。人是群居物种,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互相作用、互相满足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人不能离开社会,离群而居,而必须在社会中形成和体现自身价值,离开社会,人什么都不是。94.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①水集鱼聚,木茂鸟集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A解析:“北极熊减肥”现象体现的是根据气候变化,主动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体现的是联系的条件性,①③符合。②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故本题选A。95.“激变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否认质变中有量的扩张C、否认量变中有部分质变D、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答案:A解析:“激变论”认为不存在量变,事物总是从一个质态一下子就变为另一个质态。事物只有在一定量的累积上才会发生质变,而“激变论”将量变与质变割裂开来。故本题选A。96.现在建造大楼,第一步是搞设计,然后才有大楼的建成。设计就是求大楼之理,因此“理在事先”。这种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直观唯物主义的表现D、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答案:A解析:“理在事先”是宋代朱熹的观点,这一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脱离人而存在的精神实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A。97.“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诡辩论C、辩证法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答案:A解析:“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是东晋僧肇的观点,凡是从现实观点看来处于运动变化中的事物、甚至处于剧烈变动中的事物比如狂风呼啸、河水奔流、'野马奔腾,他都认为是安静异常,根本不存在运动变化。这是典型的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把事物的相对静止绝对化,否认事物运动的绝对性。故本题选A。98.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答案:A解析:“意念移物”和“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片面地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本题选A。9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答案:A解析:变化不等于发展,B项表述不正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A。100.“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B、只有否定才能发展C、否定是自我否定D、否定中包含肯定答案:A解析: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意指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是十分可贵的。提出疑问后,判断真伪、正误,得出答案这一过程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探索。产生疑问才是发展、进步的契机。这正是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表明否定是发展的必要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101.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论断是()。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诡辩主义观点D、经验主义观点答案:A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次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矛盾的主次方面同样也可以转化。谬误和真理就像是矛盾的主次方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当其内部因素量变到一定阶段会出现质变,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因此本题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相对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诡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变种,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经验主义,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故本题选A。102.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变化说明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同时人类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符合①。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认识的不一致说明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符合②。题干不能体现③,④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故本题选A。103.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到:“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A解析:歌词的改动反映的问题是“星辰闪耀”“常春藤缠绕”的原因是上帝还是科学。10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A、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B、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C、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答案:A解析: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即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2)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3)交往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4)人是交往的主体。故本题选A。105.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认识和实践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或者叫做人的解放。10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A、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B、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C、人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D、人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是能够制造工具并能够使用生产工具以从事生产劳动的动物,这一点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故本题选A。10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A、实践的观点B、革命的观点C、阶级的观点D、历史的观点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故本题选A。108.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髙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A、人的意识是能动的,动物则是出于本能B、人的意识水平比动物的意识水平高得多C、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D、蜜蜂的智慧在某些方面比人类高得多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强调:“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而动物是出于本能。故本题选A。109.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答案:A解析: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人们看不到它的生长,它钻出地面后快速长高,这反映了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110.当前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双方可以依据一定条件转化C、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联系的D、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答案:A解析: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同时,它又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正是矛盾普遍性的体现。1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C、运动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答案:A解析: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所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哲学观和唯心主义哲学观的根本区别。运动与静止是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故本题应选A。1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答案:A解析: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13.下列关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①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认识是感性认识,真理则是理性认识⑤真理是认识,而认识不一定是真理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④⑤D、③④⑤答案:A解析: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其存在的条件,当条件发生改变时,真理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故①错误。排除C、D两项。真理和认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故③正确。排除B。故本题选A。114.“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表明()。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④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A解析: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说明了意识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体现了意识的选择性,所以①应选。上海世博会主题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体现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所以②应选。故选A。③④观点都没有对社会意识的性质进行区分,是错误的。115.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答案:A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就已经把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部分地包含在内。进入生产过程中的人是劳动者,劳动者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因此,社会存在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116.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生存实践C、人口因素D、生产关系答案:A解析: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取得方式。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又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因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17.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占主体地位。A、劳动者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答案:A解析: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劳动资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其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劳动工具所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就构成生产资料。在上述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要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者的掌握和作用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故本题选A。118.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A解析:王符这句话的意思是:德行不足以适应所承担的重任,遇到的祸患必定是严酷的;能力不足以胜任所居的职位,遭受的灾殃必定是很大的。这句话意在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故本题选A。119.康德认为:“因果联系只是人们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的形式。”马赫认为:“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他们的观点()。A、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依据B、否认了自觉创造世界的可能C、否认了人的感觉和思维的客观实在性D、否认了人的意识可以改造客观存在答案:A解析:唯物主义决定论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必然性)。康德认为客观世界没有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知性形式。马赫则认为因果关系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臆想中产生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是错误的。故本题选A。120.“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A、物质决定意识B、事物绝对运动C、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答案:A解析: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本题正确答案为A。121.1997年以来,黄河每年都有断流现象。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调查分析,从1972年到1996年,黄河下游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业累计直接经济损失约268亿元。这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B、任何事物的质变都是由量变引起的C、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答案:A解析: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或现象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起作用而被引起的现象。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或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在本题中,黄河下游断流和供水不足是原因,工业损失巨大是结果。故本题选A。122.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在于()。①前者反映了复杂事物中诸矛盾的不平衡性,后者反映了具体矛盾中矛盾双方的不平衡②前者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后者要解决的是事物的主流、支流和性质问题③前者要分析的是诸多矛盾的关系,后者分析的是同一事物矛盾双方的关系④二者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同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在方法论上,抓主要矛盾就是重点论,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要抓主流。故本题选A。123.“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适用范围B、真理和谬误可以任意转化C、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D、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答案:A解析:真理都是具体的,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哪怕多走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同样,只要原来的条件和范围得到恢复,谬误回到原来的条件和范围之内,它又会变成真理。也就是说真理和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本题选A。12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是()。A、法律思想B、立法制度C、军队D、警察答案:A解析: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立法制度、军队、警察均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法律思想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范畴,故本题应选A。125.“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规律的原理答案:B解析:“防微杜渐”比喻要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质量互变规律,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质量互变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意义体现在,它要求人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不要让坏的思想由小变大,最终酿成大错。故本题选B。126.“飞矢不动”这一观点是指()。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