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Yellow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是中国第二、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黄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7毫米。黄河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发育了一批城市群带,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因此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称。一、沿黄城市的总体布局情况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下,沿黄城市带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随着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逐步实施,沿黄城市带在全国城市布局、重点经济区布局中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一)概况沿黄河流域自上而下逐步形成了一批群带,主要包括:以兰州、西宁为核心的兰西格城市带;以银川、吴忠为核心的宁夏沿黄城市带;以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为核心的呼包银榆城市带;以郑州、开封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沿黄城市带同时也是沿黄经济带的主要支撑。黄河流域共分布有39个地级市,其中有5个省会城市,具体参见下表。黄河流域主要城市一览表省区沿黄城市有重要辐射关系的城市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格尔木市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市、白银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山西省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运城市太原市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渭南市西安市河南省三门峡市、洛阳市、济源市、焦作市、郑州市、新乡市、开封市、濮阳市山东省聊城市、泰安市、济南市、德州市、滨州市、淄博市、东营市青岛市(二)战略布局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在“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中,陆桥通道的大部分和包昆通道的北段都属于沿黄城市带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战略层面,沿黄河流域分别有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地区、呼包鄂榆地区、中原经济区四个大的重点开发区域;山东半岛地区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和此同时,分布有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兰州—西宁地区: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上,包括甘肃省以兰州为中心的部分和青海省以西宁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新能源和水电、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西北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的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主要开发方向,一是构建以兰州、西宁为中心,以白银、格尔木为支撑,以陇海兰新铁路、包兰兰青铁路青藏铁路沿线走廊为主轴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提升兰州、西宁综合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兰州和白银、西宁和海东的一体化。壮大白银、格尔木等城市规模,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加强产业合作和城市功能对接,建设重要的能源、化工和原材料基地。建设柴达木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三是强化向西对外开放通道陆路枢纽功能,提升交通通道综合能力。四是发展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特色优势农牧产品基地建设,加强草原保护,构建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五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黄河干流和湟水河、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大青海湖保护力度,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和沙化防治,提高植被覆盖率,着力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宁夏沿黄地区: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北部,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以银川为中心的黄河沿岸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主要的开发方向,一是构建以银川一吴忠为核心,以石嘴山和中卫为两翼,以主要交通通道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提升银川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等产业,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壮大石嘴山、吴忠、中卫等节点城市的规模,加强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互补。三是加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四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农田设施建设和盐碱地改造,调整农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五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沙区资源,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
构建以和拉力南山防风防沙生态屏障、黄河湿地生态带,以及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为主体的生态格局。.呼包鄂榆地区: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北端,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山西省榆林的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主要的开发方向,一是构建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包头、鄂尔多斯和榆林为支撑,以主要交通干线和内蒙古沿黄产业带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增强呼和浩特的首府城市功能,建成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头、鄂尔多斯、榆林依托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三是统筹煤炭开采、煤电、煤化工等产业的布局,促进产业互补和产业延伸,实现区域内产业错位发展。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促进呼包鄂榆区域一体化发展。四是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及其加工基地建设。五是加强节能减排、灌区节水改造及城市和工业节水,加强黄河水生态治理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完善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构建沿黄河生态涵养带。.太原城市群(其中部分节点城市在黄河沿岸,因此特意列出):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包括山西省中部以太原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基地。今后的开发任务,一是构建以太原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以汾阳、忻州、长治、临汾等主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开发格局;二是强化太原的科技、教育、金融、商贸物流等功能,提升太原中心城市地位,推进太原一晋中同城化发展;三是增强主要节点城市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强化城市间经济联系和功能分工,承接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四是依托中心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五是实施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和太原西山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恢复,构建以山地、水库等为基础,以汾河水系为骨架的生态格局。.中原经济区: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
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和经济密集区。主要的开发方向,一是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以郑州为中心,以郑汴一体化区域为核心层、以“半小时经济圈”城市为紧密层,以“一小时交通圈”城市为辐射层的“一极两圈三层”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强化郑州先进制造、科技教育、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功能,重点建设郑汴新区,推进郑汴一体化,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三是提升洛阳区域副中心的地位,重点建设洛阳新区。壮大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等重要节点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四是建设郑汴洛工业走廊和沿京广、南太行、伏牛东产业带,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区。五是加强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枢纽。六是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和黄河滩区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搞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绿化,推进平原地区和沙化地区的土地治理,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和纵观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山东半岛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南翼,包括山东省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区。整体属于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该区域(山东半岛地区)的定位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陆海交通走廊,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今后主要的开发建设任务,一是强化青岛航运中心功能,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旅游经济、港口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化程度,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二是提升胶东半岛沿海发展带整体水平,加强烟台、威海等城市的产业配套能力及其功能互补,和青岛共同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三是建设黄河三角洲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增强东营、滨州等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点。四是发展外向型农业,发展渔业及其加工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五是在地下水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并实施严格保护,推进低山丘陵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加强黄河三角洲水资源集约利用,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海岸带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以山东半岛中部生态脊为中心,向南北两翼延展的生态网络和沿海生态廊道。、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情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黄城市的组团式协同发展趋势已经显现。在国家和地方省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黄河流域自上而下正在形成几个大的城市群带,并且出现了明显的一体化发展趋势。(一)兰西格城市带兰西格经济区的大致范围包括甘肃省的兰州市,白银市,临夏州,武威市的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定西市的安定区、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通渭县;青海省的西宁市,海北州,海东地区,海西州(不含唐古拉山镇),黄南州的尖扎县、同仁县,海南州的贵德县、共和县。总面积4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600万,地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相应的城市群发展情况。中心城市主要包括:兰州市、西宁市,次中心包括格尔木市、白银市、武威市、定西市等。主要的发展趋势是:甘肃省的兰州白银一体化进程加快;青海省的西宁平安一体化进程加快。.青海省的城市化战略及其发展现状海省的沿黄河城市带,主要涉及西宁市,海北州,海东地区,海西州(不含唐古拉山镇),黄南州的尖扎县、同仁县,海南州的贵德县、共和县。就发展现状而言,该区域不仅是青海省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青海省经济要素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区域。但总体上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人口等经济要素的集聚还不够,一体化发展初现端倪。目前,兰州白银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西宁和格尔木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随着国家层面兰西格经济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该区域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快。——沿湟[1]城市带成为空间开发的重点。根据青海省总空间布局规划,其重点开发区包括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和以格尔木、德令哈为重心的柴达木地区,其功能定位为国家兰西格重点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和水电、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基地,区域性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全省工业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人口和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沿湟城市带成为城市化的重点。根据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东部城市群是今后
青海省城市化的重点。加快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按照“一核一带一圈”的空间布局,“一核”即核心区,指西宁市主城区;“一带”主要指平安、乐都、民和城镇发展带;“一圈”即以西宁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主要包括大通、湟中、湟源、互助。“一核”是引领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原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青藏高原重要的宜居城市;“一带一圈”是承接产业梯级转移的重要地区,全省重要的现代制造业、新型建材、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城市群“菜篮子”主要生产、供应和保障基地,全省重要的宜居宜业地区。主要发展方向是,强化西宁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平安、乐都、民和、互助等沿湟带城市化发展,着力提升大通、湟中、湟源等1小时城市圈的功能。通过区域统一规划、共同建设等措施,逐步实现城市带的一体化协调发展。规划到2015年东部城市群的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城市化率大奥52%,其中西宁市的城市化率达到67%。.甘肃省的城市化战略及其发展现状甘肃省区域发展总体构想是: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整合要素资源,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中沿黄河城市的一体化战略的重点是,加快建设兰州新区,并积极推进兰州白银一体化发展。其要点:——兰白一体化是甘肃省空间开发格局中的重点区域。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要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发挥“中心带动”辐射作用;推进酒嘉、张掖、金武、平庆、天水(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实现“两翼齐飞”;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支持甘南、临夏、定西、陇南“两州两市”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支持张掖、武威等河西绿色经济区和金昌、白银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区域“组团发展”和全省发展的“整体推进”。实施国家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六大片区”为主体的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格局、“一带三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和“三屏四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可见,兰白一体化的建设,是甘肃省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其城市化战略的核心要点。其目标和定位是,要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撑区域、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地区科技研发创新基地、西北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和引领全省经
济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同时,依托兰白核心经济区,增强对定西、临夏、甘南、武威等周边市州和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沿黄河经济带,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分工合作,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正在加快兰白核心经济城市带一体化进程,并将之打造成为甘肃省的核心经济区。经济平台方面,着力把兰州新区和兰州、白银国家开发区、白银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强统筹协调,促进融合发展。产业发展方面,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之间的关联配套和集聚发展;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会展及科技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方面,加快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循环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稀土新材料、动力电池、电池材料、陶瓷建材等专业园区建设。公共服务方面,加快建设兰州新区水、电、气、暖、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体场馆、金融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依托兰州和白银主城区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和科技人才综合优势,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调整城市布局,优化空间开发结构,不断改善并增强城市功能。在支持政策方面,鼓励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打造兰白核心经济区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实施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全面推进兰州新区建设,规划建设白银工业集中区,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目前,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扎实推进,兰州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并被国家批准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二)呼包鄂银榆经济区的两大城市群目前,从国家层面正在编制这些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其中基本完成规划的是呼包银榆经济区规划。该区域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腹地,是沟通华北和西部经济联系的重要枢纽,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锡林郭勒盟的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市的集宁区、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的沙坡头区和中宁县,陕西省的榆林市所辖行政区域,区域面积37.4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常住人口为18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50万人左右,
约占总人口的20%,地区生产总值达至U1154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至U6300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呼包银榆经济区规划从经济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状况和国家发展需要出发,按照统筹开发、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科学界定功能分区,推进沿黄河产业-城市集聚,在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和榆林市发展现代农牧业,对区内分布的荒漠草原、沙地、山地丘陵等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形成两大城市群、六大产业带和三大重点生态治理区的空间格局。沿黄河两岸集中了经济区的主要城市,为了发挥这些城市的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科技教育等优势,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群发展的方向,以促进其形成经济区的发展中枢。呼包鄂榆城市群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人口约1000万。主要发展方向是增强呼和浩特的首府城市功能,建成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头、鄂尔多斯、榆林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集聚,促进呼包鄂榆一体化发展。沿黄城市群包括宁夏自治区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海市,人口约700万。提升银川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推进沿黄城市带一体化发展,打造西北地区宜居宜业城市群。壮大城市规模,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内蒙古呼包鄂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中,把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蒙西地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地区,提出要大力培育呼包鄂城镇群,其中呼和浩特、包头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和结构,建设200万上人口规模的城市。鄂尔多斯中心城市要建设1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内蒙古自治区提出,要鼓励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蒙西地区率先发展,积极推进呼包鄂一体化进程,重点推动在产业分工协作、城镇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对接、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共建等领域的突破。建设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交通干线经济带,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带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升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技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的先导区。.宁夏沿黄河城市带发展战略
宁夏沿黄河城市群以银川、吴忠为核心,以石嘴山市、中卫市为两翼,宁夏沿黄城市带以黄河为纽带,以引黄灌区为依托,范围包括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4个地级市宁夏沿黄经济区,是宁夏的精华地带,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之一,以45%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区61%的人口、90%的经济总量和94%的财政收入。宁夏自治区提出在沿黄经济区内划出一块区域设立银川内陆开放型经济特区,依托穆斯林文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内陆开放的示范区、现代产业的聚集区、通过开放带动中南部扶贫开发的试验区。第一,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依托,促进城镇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统筹协调发展。一是加速推进同城化进程。大力提升银川-吴忠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扩大石嘴山市、中卫市城市规模,推进产业分工和功能互补,加快推进“六个一体化”,发展城际轨道交通,推进沿黄城市同城化。二是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公共交通、商贸物流、城乡电网、供排水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融合,明确城乡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积极推进和中南部山区协调发展。以沿黄城市带为龙头,带动中南部地区人口向沿黄经济区集聚,妥善安置和承接来自中南部地区的生态移民,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逐步实现试验区和中南部地区一体化。第二,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依托,促进和周边城市带(群)之间在基础设施、产业、服务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和合作共赢。一是将宁夏沿黄城市带建设成为宜居地,为以“能源金三角”为主的周边地区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集聚人口,做大生活服务业;二是将宁夏沿黄城市带打造成为能源资源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的研发基地,为西北地区能源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吸引公司总部进驻,成为总部经济的良好目的地;三是全面提升宁夏沿黄城市带的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提高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休闲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做大休闲旅游产业,吸引大量国内外观光旅游者。第三,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依托,促进我国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一是充分利用中阿经贸合作论坛,拓展功能,争取举办中阿博览会和建设综合保税区,推进形成中阿自由贸易区。二是推进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标准化和国际互认,并以此将宁夏沿黄城市带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出口基地。三是利用宁夏穆斯林文化优势,打造国际合作平台,
不断拓展能源、服务贸易、货物贸易、金融和文化旅游合作,促进中阿全方位投资合作。四是大力培养中阿经贸合作各类人才队伍,为我国向西开发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陕西省榆林市城市化发展战略陕西省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46.5%,规划到2015年达到57%,说明陕西省将进入城市化发展更快的时期。陕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同时要推进榆林、汉中、渭南等城市规模扩张、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形成百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榆林在国家层面的城市化战略中属于呼包鄂榆城市群,和陕西省西安市的经济联系相对不够紧密。未来如何推进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发展,还需要再协调机制方面有所创新。(三)山西省城市群布局及规划发展情况根据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山西省同时提出,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了促进城市群内结构的层次化,山西省实施了“大县城”战略,计划建设1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县城20个,5—10万人口规模的县城40个。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设1万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四)中原城市群规划情况
去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正式出台,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及其相应的城市群发展正式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件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在战略定位上,把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空间布局方面,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核心带动”,提升郑州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推进郑(州)汴(开封)一体化发展,建设郑(州)洛(阳)工业走廊,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轴带发展”,依托亚欧大陆桥通道,壮大沿陇海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拓展纵向发展轴;依托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培育新的发展轴,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节点提升”,逐步扩大轴带节点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推进错位发展,提升辐射能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对接周边”,加强对外联系通道建设,促进和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密切和周边经济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产业方面,在强化粮食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是发展壮大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优势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化工、有色、钢铁、纺织产业,形成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群,积极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升郑州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发挥洛阳区域副中心城市作用,加强各城市间分工合作,推进交
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支持郑汴新区加快发展,建设内陆开发开放高地,打造“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形成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推进教育、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电信、金融同城,加快郑汴一体化进程。加强郑州和洛阳、新乡、许昌、焦作等毗邻城市的高效联系,实现融合发展。推进城市群内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城际功能对接、联动发展,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同时强调,要增强城镇承载能力。科学编制城镇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建设集约紧凑、生态宜居、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支持中心城市优化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县城和功能区为组团的空间格局。增强郑州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能力,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制定覆盖全行政区的城乡规划,建设内涵发展、紧凑布局的复合型功能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五)山东省的城市化战略及黄河三角洲发展定位山东省的城市化战略包括三点:(1)发展壮大中心城市。适度拓展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规模,增强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合理扩大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容量,加快要素集聚,增强城市承载能力。积极发展城市群,以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城市间规划对接、产业合作和发展融合,推进资源共用、设施共建、环境共治、成果共享。(2)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3)大力发展县级市、县城和重点镇。量大面广的中小城镇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县级市和县城,要强化城镇规划龙头作用,加快产业集约、要素集聚、人口集中,积极稳妥推进撤乡设镇、乡镇改街办,提高承载能力,向中等城市发展。改革城镇管理体制,实施扩权强镇,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支持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加快膨胀规模,向小城市发展。(4)规范有序建设农村社区和中心村。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改造空心村,建设特色村,积极稳妥引导
农民适当集中居住,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布局,积极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向乡镇和农村社区延伸。黄河三角洲包括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依托东营、滨州、潍坊港和烟台港莱州港区,加快建设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形成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拥有800多万亩未利用土地,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受黄河冲击影响,土地后备资源还在以每年1.5万亩的速度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同时,该区域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4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从国家战略层面,黄河三角洲地区今后将致力于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以生态优势融入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三、沿黄城市带主要特点我国沿黄城市带各个城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发展历史、经济基础、社会条件等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发展差异,形成了格局特色的城市群落。但总体而言,这些城市群落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城市的发展受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土地利用类型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我国不适宜和较不适宜人居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5%。;较适宜人居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2%;最适宜人居的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3%左右。黄河两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较为丰富,灌溉条件较好,交通发达,适宜人类居住和城市发展。由此可见,我国沿黄城市基本上都是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但是,从未来发展需求来看,这些城市化地区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同时,也存在着水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随着沿黄河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有关研究表明,如果维持现状使用情况,到203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强度将达到100%。由于水资源缺乏,不仅造成城市缺水,也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恶化。水资源日益紧缺的状况该区域城市加快的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是黄河城市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了避免黄河流域城市群落“因水而衰”,必须全面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把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作为黄河城市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城镇、节水型工业,控制高耗水行业发展,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同时,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应该严格执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禁止开发地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河湖水体、地表水源涵养区、地下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行滞洪区)、限制发展地区(农田、草原、高原、重要河流沿岸、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开发地区(城镇、工矿区),切实加强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之路。(二)粮食基地,生态屏障我国沿黄城市带都是依托黄河(包括主要的支流)灌区而发展起来的,黄河绿洲是其重要的粮食基地和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原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银川平原,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随着宜农荒地的进一步开垦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粮食增产中心地位更加凸显。随着这些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挤占农业用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妥善解决好人地矛盾,成为该区域城市化发展中的又一个重大课题。无论城市化如何发展,都离不开粮食的稳定供给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必须加速推进城市化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国策,加强人地关系紧张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耕地保护,保持优质耕地数量,不断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保证粮食稳步增产。同时,应积极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农业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休闲为主导的特色文化小城镇等,集聚人口和生产要素,一方面带动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和大中城市形成合理匹配、协调发展格局。(三)经济命脉,能源保障我国沿黄河城市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腹地之一,其兴衰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如何处理好该区域的能源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腹地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产地、商品粮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产地和水能、太阳能、风能富集区域,也是我国未来重要的能源接续地之一。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富集区和主产区。分布有晋北、晋西、晋中、神东、蒙西、宁东、鲁西等大型煤电基地;齐鲁石化、兰州石化等大型炼油基地;龙羊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以煤炭产量为例,晋蒙陕甘宁地区煤炭现状产量占全国近一半,增量占全国九成。黄河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经济可开发量分别为3283万千瓦和2892万千瓦,均占全国的10%以上。(四)历史厚重,文化长廊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成长土壤。如何在沿黄河城市带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掘、整理、继承、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应当成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成为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如何利用文化元素提升产业发展、城市形象品位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打造文化产业走廊,是沿黄河城市带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四、沿黄城市带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总体城市体系发展构想,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展潜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这是既是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方向,也是对未来我国城市群带发展趋势的一个基本判断,为城市的组团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明确指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大城市规模偏大、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弱、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小城镇发展不足等主要问题。
(一)发展趋势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城市群带的发展走向是:生产要素流动加速带来的城市一体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毗邻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成为必然趋势;城市板块之间互动、产业梯次转移步伐加快。各个城市之间由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从恶性竞争到优势互补,从经济竞争到文化竞争,从重视投资到重视管理,将成为今后黄河城市群带发展的显著特征。.城市组团。黄河流域各城市,将逐步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有关城市之间分工协作、组团发展、合作竞争、实现共赢将成为共识和方向。城市之间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将给沿黄河城市带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本来就是城市化发展的主线。但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竞争发展的特征明显,给产业集聚带来一定的困难。各城市之间产业同质化问题相对比较普遍。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和产业机构调整优化的深入,相关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发展已经逐步成为政府管理人员和企业决策者的共识。黄河城市群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将是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发展。在集聚过程中形成相互关联、竞争合作的产业集群,从而以更强的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板块互动。城市群落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城市群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