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乐府民歌辅导韩传达一、乐府和《乐府诗集》介绍作为一种诗体,乐府是因政府管理音乐的机关——乐府而得名的。乐府,作为国家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始于何时?现在一般的文学史都认为是汉武帝的时候,主要的根据是班固的话。他在《汉书•礼乐志》中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两都赋序》也说:“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不过事实上乐府这个机关不是汉武帝时才有,秦代就有了。一九七七年出土的秦代编钟有“乐府”二字,这是最有力的证据,尽管在文字记载上还没有发现过秦代乐府的情况。汉代的政治制度多承秦制,汉初也应当有乐府机构。《汉书•礼乐志》上说过夏侯宽在汉惠帝二年做乐府令。有人说当时只有这个官,并没有乐府的机构。但是即有“乐府”这一称谓,已明示这个官署。贾谊曾经给汉朝皇帝出了一个对付匈奴的主意,说到以“乐府”来“坏其耳”,就贾谊的意思看,他已把“乐府”作为一种表演舞乐的代称,说明当时“乐府”这一个词已由官署名演变为可以代称乐府中演员的表演,只有乐府这一官署名颇为流传,才可能产生这一代称。贾谊是汉文帝时人,汉初有“乐府”机构是肯定的。不过当时规模可能比较小,汉武帝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乐府到了他的时代,大大扩展,它的功能已由原来的仅掌管郊庙朝会的乐章,发展到采集民间的音乐歌诗以供统治者的声色之乐。正如《汉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观风俗,知薄厚”不过是装门面的堂皇的理由,其实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耳目之乐。如上所述,乐府本是一个管理音乐的机关,它当始于秦代,汉承秦制,汉代也有这个机构,但到了汉武帝时规模大大扩展。但后来,“乐府”不仅作为一个机关的名称,而且作为一种诗体的代称。狭义地说,乐府这一诗体是专指汉代那些被乐府机关采集起来的民间歌诗和文人歌诗。这些歌诗的特点在当时可以配合音乐来歌唱。广义的乐府就还包括后代文人模拟汉乐府所作的诗歌,这些作品有的可能配乐(如曹操作的乐府诗),但大部分不入乐了。至于后代把宋词、元曲也称为乐府,那更是乐府的变称,与汉乐府已大相径庭了。汉代乐府诗虽包括文人所作的诗,但我们在论述汉乐府时,只把重点放在汉乐府民歌上。文人之作,内容和形式几无可取,可以置之不论。汉乐府民歌在当时被采集的很多,《汉书》的《礼乐志》和《艺文志》所提到的有赵代秦楚四个地区。其实,从《艺文志》所保留的篇名看,涉及到的区域,几乎遍及黄河上下,大江南北,有诗一百三十八篇,这些都是西汉作品。这一百三十八篇多已失传,现在我们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多是东汉时代的作品,共约四十首左右。现存汉代乐府诗多数保存在宋代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里。《乐府诗集》把上古至五代的乐府诗成分成十二类,每类之中又分眉目,分类详尽,搜罗宏富。十二类分别是:一,郊庙歌辞,二,燕射歌辞;三,鼓吹曲辞;四,横吹曲辞;五,相和歌辞;六,清商曲辞;七,舞曲歌辞;八,琴曲歌辞;九,杂曲歌辞;十,近代曲辞;十一,杂歌谣辞;十二,新乐府辞。汉代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第三类的“鼓吹曲辞”,第五类的“相和歌辞”,第九类的“杂曲歌辞”里。第十一类的“杂歌谣辞”里保存着一些汉代民谣民谚,虽并未入乐,严格说来不能算作乐府诗,但有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与汉乐府民歌属于同一性质。所谓“鼓吹曲辞”,是指配合“鼓吹曲”的音乐的歌词。鼓吹曲,又名短箫铙歌,是一种军乐,乐器用箫和笳等,是从当时的外族输入的音乐。所谓“相和歌辞”,是指配合“相和歌”的音乐的歌词。相和歌的得名是因它演唱时用丝竹这两类乐器演奏,如箫、笛、琴、瑟等,有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宋书•乐志》)的意思。所谓“杂曲歌辞”,是指配合不知归类的音乐的歌辞。有些音乐,或原来就不易分类,或后来不知如何归类,统名之曰“杂曲”。所谓“杂歌谣辞”,是指一些未入乐的民歌、民谣和民谚,收为一类,名之为杂歌谣辞。严格说并不是乐府诗,但它收集的这类作品有的与乐府民歌一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两汉乐府民歌保存在《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的主要有《汉铙歌十八首》,其中有的辞句根本不能读解,这是由于当时在演奏歌唱时,把表声调的字和表内容的辞杂写在一起,后世人们不懂这种分别,因而不能句读。其中可读通的几首有纪帝王巡游的,有表祥瑞的,有歌功颂德的,有叙战阵的,也有是写爱情的。其中的《思悲翁》、《战城南》、《有所思》、《雉子班》、《上邪》都是很优秀的民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保存的汉代民歌最多。《宋书•乐志》说:“相和,汉旧歌也。“凡乐章古词,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白头吟》之属是也。”有很多思想和艺术都比较好的汉乐府民歌都在这一类里,如《陌上桑》、《东门行》、《孤儿行》、《艳歌行》、《妇病行》等,共约二三十首。《乐府诗集•杂曲歌辞》里的汉乐府民歌有《悲歌》、《焦仲卿妻》(即《孔雀东南飞》)、《枯鱼过河泣》等,著名的《董娇娆》和《羽林郎》也在《杂曲歌辞》里。这都是乐府诗的上乘之作。《杂歌谣辞》中的歌谣谚语虽本是徒歌式民间谣谚而未被采集入乐,但它们的精神实质乃仍是“街陌谣讴”,与入乐的汉乐府民歌本是同一性质。像《颍川歌》、《后汉桓灵时谣》(“举秀才”、、《汉成帝时歌谣》(“邪径败良田”、、《后汉顺帝末京都童谣》(“直如弦”、、《后汉桓帝初小麦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等。汉代乐府民歌虽然留存下来的不多,在数量上远少于《诗经》中的《国风》民歌,但在思想内容上却也可以和《国风》比美。它们多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街陌谣讴”,表现的也是劳动人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思想感情,与《国风》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传解诂》,引自《春秋公羊传注疏》、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脉相通的。汉乐府民歌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广泛地反映了汉代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真实地记载了汉代的社会现实。二、汉代乐府民歌描写的思想内容(一、描写统治阶级的剥削和人民的反抗的诗篇乐府民歌中首先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一些揭露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反抗情绪的作品。汉代,特别是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统治阶级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对于这种生活,劳动人民作了深刻的揭露。《鸡鸣》一诗写道: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刑法非有贷,柔协正乱名。黄金为君门,璧玉为轩堂。上有双樽酒,作使邯郸倡。刘王碧青甓,后出郭门王。舍后有方池,池中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傍。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齧桃根,李树代桃殭。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其中,黄金为门,白玉为堂,极言住宅的豪华,酒樽满盛,鸳鸯满池,侈陈生活的奢淫。这种生活当然是统治阶级的上层才有的,诗中“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正说明了这一点。语言似不着褒贬,但讽刺之意溢于言表。最后几句则揭露了统治阶级骨肉相忘的自私本质,撕下他们伪装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像这样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荒淫的作品,还有《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这些诗中所揭露的是有事实根据的,《汉书•元后传》记载:汉成帝河平二年,大将军王凤一家五人同日封侯,“而五侯群弟,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阳(按,指曲阳侯王根)最怒,坏决高都,连竟外杜,土山渐台西白虎。'其奢僭如此。”著名的《陌上桑》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这首诗写的是采桑女严辞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尽管家里姬妾成群,但是总以诱骗甚至强抢民女为乐,古典文学作品里不乏这样的主题,很多无辜的妇女被统治阶级葬送了青春和幸福。这首诗里的罗敷却是一个刚强的女性,她绝不服从统治者的淫威,不仅拒绝了使君的调戏,而且斥责了他的无耻要求,“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义正辞严,掷地作金石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揭露了使君的愚妄无耻!诗中描写颇具特色,写罗敷之美,既从正面描摹她服饰容颜之丽,更从侧面烘托她的俏丽动人,写法变幻而新奇。全诗的重点是罗敷与使君的对话,但在对话中又重点写罗敷的拒绝和夸夫,最后以罗敷的夸夫之辞作结,不仅使罗敷刚强的性格得到充分的表现,而且把使君的猥琐和扫兴以及自惭形秽的形象留给读者去想像。罗敷的形象从此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典型,她美丽、机智、刚强、忠贞,是我国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这首诗所揭露的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在封建社会里是有普遍性的,汉代的统治阶级掠人妻女的事实不胜枚举,史书上常记载贵族官僚后廷姬妾满室以及“舞郑女,作倡优”的事实,这些被禁锢被玩弄的妇女,几乎都可以说是被他们诱骗和抢掠来的。有一篇《羽林郎》,题辛延年作。写贵族豪奴调戏酒家胡女,遭严辞拒绝。题材主题与《陌上桑》相似。说明强掠民女已是当时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正直的文人也在关注着这个问题。统治阶级不仅茺淫无耻,而且凶狠残暴。他们不仅以“合法”的手段压迫剥削劳动人民,而且用非法的手段压榨人民,满足他们无穷的奢侈欲望。汉乐府中有《平陵东》的民歌: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迫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这首诗写一个“义公”被人所劫,要求他交出钱百万马两匹,他只好卖黄牛犊来凑足赎身钱。卖黄牛犊赎身,证明这个义公是一个无辜的农民。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诗先言“不知何人劫义公”,似乎“绑匪”的身分不明,但后文却又说义公被绑至“高堂下,”而追索要钱的又是“吏”,实际上暗暗点明了这股“票匪”正是官吏。劳动人民受迫害的生活在汉乐府的一些寓言诗中也得到了反映。《雉子班》写的是一个小雉被王孙公子捉住带回行所,老雉绕车哀鸣,连呼“雉子”,哀怨凄切,动人心腑。而《乌生》则是写一只乌端坐树间,无辜被人杀死。诗用乌的自叙口气写出,它后悔在山中不该出来,但转念一想,任何深山老林僻静之处也未必能逃避被迫害的命运。自己的无辜被杀只能是因为人各有命。反映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无可奈何的心情。诗里虽有生死有命的消极思想,但客观上却深刻地揭示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迫害无所不在。“黄鹄摩天极高飞,后宫尚复得烹煮之。鲤鱼乃在洛水深渊中,钓钩尚得鲤里口。”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所以善良的人民只能互相提醒,小心出入。《枯鱼过河泣》写道: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一个离河的枯鱼,虽然自己被害,但它却嘱告同伴得小心出入。这几首寓言诗是汉乐府中很奇特的诗,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民歌创作中的丰富想像和创造能力。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使劳动人民处在极为悲惨境地,乐府民歌中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提示了这种情况。《妇病行》写道: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这里写的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妻子因贫病而死,死前希望丈夫爱护孤儿,不要使孩子受饥寒笪笞之苦。但家已贫穷到徒有四壁,丈夫又怎么能不辜负妻子的嘱托?诗中写妻子临终的殷殷嘱托,丈夫的涕泗交流,孤儿的啼索母抱,亲交的唏嘘感叹,令人不能卒读。这个穷苦家庭的悲惨遭遇,正是千千万万个挣扎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我国人民在历史上总是不甘忍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当他们无以生存的时候,愤怒和复仇的火焰就像火山一样喷薄而出。乐府民歌中表现劳动人民反抗情绪的作品更是其中的精华。这一类作品有写官逼民反的,也有写反对战争和徭役的。《东门行》写道: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贫穷到无以养家活口的丈夫,生活逼得他只好铤而走险,去东门外抢劫为生。而女主人却是个胆小善良的妻子,她苦苦哀求丈夫为了老婆孩子的性命不要去干这“非法”的事。诗里形象地描写了丈夫两次出东门的心理活动。第一次他出了东门,但是他毕竟知道这是违“法”的行动,所以思想斗争的结果是仍然不敢冒险。但当他又“来入门”时,看见架上无衣,缸里无米,于是又坚定了决心,毅然“拔剑东门去”。夫妻之间的对话哀怨惨绝,令人落泪。全诗不长,但却形象地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和官逼民反的汉代社会现实。正是这些“拔剑东门去”的穷苦人民,组织了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西汉和东汉的统治。这首诗和《妇病行》所写的人民的悲惨生活与《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的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的生活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劳动人民的反抗情绪不仅表现在官逼民反上,还表现在他们对战争的痛恨和厌恶上。汉乐府有一些民歌是通过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来表现人民反战情绪的。汉朝统治阶级好大喜功,常驱使人民进行战争,战争中受害的是劳动人民。《战城南》写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薄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全诗托死者自述的口气。战争过后,陈尸遍野,无人收葬,因此逃不出乌鸦的啄食是必然的,出语就已极为酸楚。死者本也不想逃却被乌鸦啄食的命运,只不过啄食之前恳求乌鸦为自己鸣叫几声,权充招魂的仪式。想像极为奇特,语言极为沉痛。诗中描写战场上的气氛阴森荒凉,后一部分对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所造成的田园荒凉、人民死亡的结果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另有一首《十五从军征》的诗,从另一方面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五从军,八十始归的老兵,当他怀着热切的希望回到家乡时,那里只是“松柏冢累累”,诗中极力描写故园的荒芜和主人公的凄凉情绪: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与《战城南》的死者相比,这位八十岁的老兵的幸运使他九死一生,终于捡回了一条性命但等待他的是家破人亡的现状,亲人们早已死尽,家园已荒凉得变成了野兔和野雉的窝巢“出门东向望”,他还能望到谁呢!这首诗通篇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复员老兵的凄凉晚景。战争带给人民的除家破人亡外,还有生产的破坏,《小麦童谣》反映了这种情况: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这首诗据史书记载是反映汉桓帝时与羌人战争的情况的。汉朝政府大肆征兵入伍,收割季节麦子多枯黄而不得收,只有留在家中的妇女下田劳作。诗不仅反映了战争破坏生产的现实,而且“请为诸君鼓咙胡”,表达了他们压抑在内心的满腔愤怒。(二)描写征夫和思妇的离别相思的诗篇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有时连生活的安定也得不到保障,战争的破坏,沉重的兵役和徭役使他们到处流浪,转死沟壑。汉乐府民歌中有不少反映流亡者的悲惨凄凉生活的作品。《艳歌行》写兄弟三人流宕他乡的苦楚生活: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流宕他县,当然是为人作佣。衣服破了无人补,女主人好心相帮,却引起了男主人的猜疑。尽管他自信“水清石自见”,但内心的委屈还是使他感到“远行不如归”。诗中开头二句的起兴实际上与诗的内容是有内在联系的,堂前燕离归有时,而流宕他乡的人欲归何易?竟连堂前燕也不如。《悲歌》就反映了流浪者有家不能归的痛苦心情: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长歌固然可以当泣,但远望岂可当归?沉痛地表现了流浪者有家不能归的心情。他的不能归,固然是因为“无船”,没有归的条件,但家中已无人,归去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后一句用“肠中车轮转”比喻他不能平静的心境。这个家破人亡的游子,使我们联想到《十五从军征》中那个八十岁的复员老兵,可以想像,他的结局必然也是加入流浪者的行列。游子思乡其实主要是思念着家中的妻子亲人,而家中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日夜思念着外出的游子?《饮马长城窟行》就是这样的诗: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这是写女子怀念远行丈夫的诗。因丈夫在远道,思而不得见,故因思成梦。梦中固然甜蜜,但梦后则更添一层相思。好容易盼来一封书信,但信中并未提到归期只是说要她保重身体,并说做丈夫的也在思念妻子。游子思妇的离别和相思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它们从侧面反映了统治者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破坏。社会不安定是这类作品产生的土壤,到《古诗十九首》,这种主题的作品更多,表现的手法也更生动细致。(三)描写痛苦的爱情和婚姻的诗篇爱情和婚姻生活是文学永存的主题。《诗经》民歌中那些动人的情诗,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汉乐府民歌中爱情作品虽然在篇数上远少于《诗经》民歌的情诗,但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诗经》民歌相比,自有其动人之处。值得注意的是,汉乐府中直接描写男女恋爱和幸福婚姻的作品不多,它们的内容一是表示对爱情和婚姻的坚定态度,二是弃妇的哀怨。前一类作品以《有所思》和《上邪》为代表。《有所思》写道: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本诗写一女子,所爱之人在远方,她准备把“双珠玳瑁簪”寄赠给他。这礼物本是她自用之物,现在赠给所思,并且再用玉缠绕,足见其爱情的深挚。但女主人公的性格是刚烈的,当她听说所思已有二心,就把原准备寄赠他的礼物折断、烧毁,且当风而扬其灰,表示坚决断绝相思之心。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极写出女子从相思相怨到相决绝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刚强。后文又写她回忆当初定情之夕的情景,表现了她性格中温柔多情的一面。这样,女主人公的性格就更鲜明突出,一个刚烈但又多情的女子形象真可谓呼之欲出了。与《有所思》的决绝主题相同的有《白头吟》,《西京杂记》说是司马相如欲娶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这是附会之说。陈沆《诗比兴笺》卷一笺曰:“《玉台新咏》载此篇,题作《皑如山上雪》,不云《白头吟》,亦不云何人作也。《宋书》‘大曲'有《白头吟》,作‘古辞',《御览》、《乐府诗集》同之,亦无文君作《白头吟》之说。自《西京杂记》伪书始傅会文君,然亦不著其辞,未尝以此诗当之。说法是很正确的。《宋书•乐志》也已点明《白头吟》是“汉世街陌谣讴”,亦即是汉代的民歌。这首诗是一个女子与所爱者的决绝之辞。诗开始用“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作比爱情的纯洁光明,接写女子听到男子有“两意”,“故来相决绝”,表示从今之后两人坚决分手。接着写相爱的过程,交织着自我悔恨和对对方的谴责。这两首诗虽然主题相近,表现却颇有不同,《白头吟》的女主人公似较为温顺和柔弱,虽来决绝,但语言悲切凄怨,感情脆弱哀伤。“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是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的美好愿望。表示对爱情的坚定态度的另一首诗是《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诗当是女子对爱人的自誓之辞,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语气强烈,感情有如火山爆发似的不可遏止。诗一开始呼天作证,表示自己与爱人相爱之情永不衰竭,大胆而直接。接着连用几个比喻证明这种感情的永无变化,除非是高山变成平地,江水枯竭,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相合,爱情才会消歇。语言奔放,喷射着炽热的爱情之火,表示了女主人公的大胆和热烈的爱情追求。全诗完全是口语,长短句式杂陈,且又不加修饰辞藻,但却极富感染力。这样的作品只有在民歌中才能出现,在后代的民歌作品中就出现过与《上邪》的思想内容相近似的作品,有一首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就是这样写的: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称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全词也是用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来比喻爱情的永不能休止,立意、遣词显然受《上邪》的影响。上面讲到的《有所思》和《上邪》均出自《汉铙歌》,本是军乐,军乐的曲辞中却搀入了写爱情的诗篇,于是封建社会的文人们就说这两首诗是以男女比君臣,说是“人臣思君而托言者也”(沈德潜《古诗源》),“歌者不见知于君,而终不忍绝也”(王先谦《汉铙歌释文笺正》),“藩国之臣,不遇而去,自抒忧愤之词也”(陈沆《诗比兴笺》),“忠臣被谗自誓之词”(同上),等等,不一而足。托男女比喻君臣,《诗》、《骚》确有此传统,但像这样没有背景的民歌,怎么可能有这种寓托?我们还是应作爱情诗看。汉乐府民歌中的弃妇诗多表现女子哀怨愁苦之情,反映了被遗弃妇女的悲惨命运。《诗经》民歌中的同类作品敢于直面悲剧的坚定表示则很少见。《上山采蘼芜》说: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这首诗始见《玉台新咏》,题作《古诗》,但《太平御览》卷五二一引作《古乐府》。我们从内容、语言风格上考察,都大异于文人所作的《古诗十九首》,应该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这首诗是弃妇诗,但被遗弃的原因却不是丈夫的薄情。从诗的内容看,弃妇对丈夫殷殷相诉,故夫对弃妇深切的恋旧和“新人不如故”的沉痛追悔,表明故夫的遗弃“故人”是另一种社会因素,是被迫离异,正如褚斌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史纲要》第一册中所说的,“大约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不在故夫,或者竟如《孔雀东南飞》所反映的那样,是由于家长的迫害。”这种理解很切合诗意。诗的内容很简单,它以女主人公的口气写出,说被遗弃以后的女主人公在一次“上山采蘼芜”后的下山归途中,偶然遇见了以前的丈夫,于是就向“故夫”发问:新婚的夫人怎么样?接着主要写男主人公从颜色、劳作两个方面把“新人”和“故人”作了比较,结论是“新人不如故”。本诗在艺术上的特点首先是善于选材,像这样的婚姻悲剧本可铺写成长篇的叙事诗,但作者只选了夫妻离异后邂逅相逢的一个场面,把丰富的悲剧内容蕴含在极简单的事件中。其次是构思新颖,它不是通过弃妇对丈夫的控诉和指责(如《诗经》的《氓》、《谷风》和汉乐府的《白头吟》等)来表现女主人公的不幸,反而通过“故夫”的恋旧反衬女主人公的无辜。另外在语言上几乎完全用口语,且用对话的形式,形式通俗,语言晓畅。《塘上行》也是一首弃妇诗。《乐府诗集》和《文选》注引《歌录》说是“古辞”,当是汉乐府民歌。它不作叙事性的描写,而是直抒胸臆的抒情诗。从诗中看丈夫的遗弃是因为听信了别人的谣言,“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交代离异的原因,接着下面直抒自己的悲伤之情,说“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相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反复诉说自己的孤独与愁苦,接着连用比喻,颇具特色: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一句话就是劝告丈夫不要捐弃结发之妻。最后以“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作结(按,原辞下还有四句,是演奏配乐时所加,与内容关系不大)。整首诗沉浸在低回愁苦之中。没有不满,只有悲哀,没有反抗,只有哀求。封建社会的妇女只是男子的附属物。她们唯一依靠的只有自己的“颜色”,但人的青春美貌岂可常驻呢?人老色衰而爱弛总叫她们担忧,《怨歌行》就写道: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首诗的作者,《文选》、《玉台新咏》都题名班婕妤。《玉台》在《怨歌行》的序里说:“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钟嵘也有婕妤“《团扇》短章”(《诗品》卷上)之语。但后人往往根据《汉书•外戚传》只言婕妤“自赋其伤悼”,并录全赋而未及怨诗,以为《怨歌行》不是班姬作。我们看诗的内容是托物以寄讽,倒确像文人所作,而不是一般的民歌。这首诗所表达的是女主人公“恐”的心情。所恐的是色衰而爱驰。这正是封建社会妇女在婚姻问题上所共有的心情。《董娇娆》题宋子侯作,但与民歌精神相去不远。内容写人与花的问答,构思十分新颖奇特。诗写一个采桑女提笼采桑,路上折落花枝,使得落花纷纷,于是下面写花与人的问答: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以花拟人,写对人的反唇相讥,表达的是人对青春难以常驻的感叹。“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正是那个时代的妇女所共同担心的。(四)《孔雀东南飞》简析《孔雀东南飞》更是汉乐府民歌中最著名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写弃妇主题的。这首诗始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其前有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说明是当时人所作,当属于汉末建安时代作品。这首诗是写封建家长所造成的一个婚姻悲剧。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一对恩爱夫妻,但兰芝不能取得婆母的欢心,夫妻在封建家长——焦母的逼迫下离异。兰芝回娘家后,兄长又逼她改嫁。最后在改嫁不愿、复婚无望的绝望中投水而死,焦仲卿也自挂庭树,夫妻双双殉情。本诗通过这一悲剧,沉痛控诉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为追求爱情幸福的反抗行为和叛逆精神,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首诗在艺术上取得了不起极大的成就,被后人称为“长篇之圣”(王世贞《艺苑卮言》)。它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叙事的有条不紊,长而不乱,作者有极大的叙事才能。诗从焦母谴妇开始写起,这就省却了很多笔墨。但是却又通过刘兰芝对焦仲卿的一席话交代了兰芝的知书识礼、勤于劳作和焦母的刻薄寡恩: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通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这一段的叙述既详又略,不厌其烦地叙述刘兰芝发我前的生活和婚后的辛苦,可谓详尽;但对焦母的刻薄却又只隐约地说“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又可谓简略,详略处理很合理。对丈夫说自己的品质才能,当然可以说尽,对丈夫批评婆母,当然只能隐约其辞。补叙完这一节,接着写仲卿的求情,阿母的不允,兰芝的被谴,娘家的逼嫁,夫妻的诀别,双双的殉情,基本是按时间的顺序写来,情节交代得十分清楚,层次井然,脉络分明。《孔雀东南飞》是三百五十多句,一千七百多字的长诗,所写人物之多、事件之纷繁,都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少有的,能叙述得如此清楚,反映了古代叙事诗已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孔雀东南飞》的第二个成就是塑造的人物形象各具个性,性格极为鲜明。全诗所写的人物有十个左右,其中最突出的是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和刘兄。刘兰芝是诗中的主人公,是作者倾力塑造的人物。她勤劳、善良、聪明、美丽,对爱情忠贞专一,富于反抗精神。她知书识礼,勤于劳作,“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结婚以后,丈夫在外作吏,她操持家务,“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守节情不移”。即使是以封建社会的“妇德”来要求,也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就是这样的人,也不被封建专制所容,遭到了在那个社会里妇女最不体面、最难堪的被遣归娘家的结果。兰芝的性格也是温柔善良的,当婆母逼她回娘家时,她心中的痛苦是难以言状的,她在向丈夫的申诉中对婆母的怨言只有“大人故嫌迟”和“君家妇难为”。当她告别婆婆时还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虽然语含讽刺,但也可以看出她的善良本性。“念母劳家里”,实际上也是出于她的真心。兰芝的性格是发展的,温柔中包含着刚强和反抗。她在对丈夫的申诉中已表示出对婆母专制的不满,“大人故嫌迟”,一个“故”字,表示了她的愤怒的情绪,“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表示了她的倔强。她对丈夫可以申诉自己的无辜,满心委屈,但对婆母,她却从不哀求。“昔作女儿时”几句对婆母的告别话,温顺中含有不满,谦辞中语涉讽刺。她的倔强和反抗的性格在被遣之后得到更强烈、更集中的表现。当县令遣媒求婚时,她誓不答应。当兄长再逼嫁时,她又说“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表现了她不能寄人篱下的决心,实际上,正如李因笃所说是“故作满意之语,其死决矣”(转引自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第555页)。最后当迎婚在即之时,她“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以死表达了自己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对爱情的忠贞。刘兰芝的形象在封建社会里极具典型意义,在那个社会里,无数的妇女遭到了与她共同的悲惨命运,她是她们的典型代表。比较而言,焦仲卿的性格要软弱一些。但这个人物形象也塑造得极为鲜明生动。他爱刘兰芝,但他不敢反抗专制的母亲。兰芝遭遣,他向母亲询其原因,并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是当母亲槌床大怒时,他就不敢再争辩,只好劝兰芝暂时还家,企图以此来缓和矛盾,希望母亲日后改变态度。这种错误的对策,说明他还不敢与封建家长正面冲突,还没有认清作为家长制代表的母亲的残酷无情,对她还存在幻想。他是软弱的,但他对爱情却是忠诚的,他自始至终站在刘兰芝一边,母亲的危言耸听和威逼引诱,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兰芝的爱情,他同情兰芝的不幸,挚爱她的一切,他把自己与兰芝的结合看成是“幸复得此妇”,认为兰芝的所作所为是“女行无偏斜”。兰芝被遣,他依依相送,恋恋不舍,殷殷相诉,誓不相负。当他得知兰芝已答应改嫁,便说兰芝背弃了誓言,表示“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要以死殉于自己的爱情。而当兰芝道破了自己的处境和决心以后,他们便以死相约,最后“自挂东南枝”。他对爱情是始终不渝的。焦仲卿的性格也是发展的,从犹豫走向坚定,从顺从走向反抗,这一发展过程,合情合理。当兰芝被遣之前,他向母亲申辩,并且以“终老不复取”威吓母亲,并且设计一个假离异的计策,这时的焦仲卿是软弱的。当他与兰芝相约而死后,他的内心冲突十分激烈,他向母亲倾诉了一段话,暗示自己将要自杀,但他对母亲以后的孤单凄凉心存挂念。应该说这时他还在犹豫,只有当他闻兰芝已“举身赴清池”时,他才“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完成了性格上从软弱到坚强,从心存幻想到以死反抗的转变。一些次要人物的性格刻画得也很富于个性。焦母是个专横而残忍的人物,是诗中封建势力的代表。她对兰芝的谴弃理由仅仅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而这个理由完全是她的捏造。兰芝本知书识礼,所谓的“德、言、工、貌”,无所不具。可是仅仅因为兰芝不能取悦于她,就一定要活活拆散这对恩爱夫妻,其专横偏狭无以复加。其实她的谴弃兰芝还有另外的原因,就是她自认为自己家庭出身比兰芝高贵。兰芝采桑织布裁衣都会,应是劳动家庭出身。焦母认为这样的出身有辱门楣,她对儿子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表现了她的虚荣;儿子已表示要自杀,她虽“零泪应声落”,但也未表示后悔和自责,反而要儿子别娶东家女,说什么“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还是坚持儿子与兰芝有贵贱之别,谴弃兰芝不是“情薄”,其残忍和偏狭毫不改变。诗里对这个封建家长式的老太婆的刻画是相当成功的。刘兄是另一个反面人物,诗刻画了他的自私和无情。兰芝回娘家之后,他自认为是连累了他,逼她改嫁,而且认为妹妹“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自私和虚荣而且毫不顾惜骨肉之情,其欲凭借妹妹改嫁巴结权贵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对这些反面人物的描写控诉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揭露了封建宗法势力的吃人行径在这里,什么母子之情、兄妹之情都被抛到九霄云外,留下的只是自私、贪婪、虚伪和残忍!掩罩在封建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被撕得粉碎,让读者看清了那血淋淋的本质在语言运用上本诗成就也很突出。它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开展故事,表现矛盾冲突,更难得的是“杂述十许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沈德潜《古诗源》卷四)。也就是说人物所述的语言很切合人物的身分性格。如写焦母的两段话,一段是: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rh 乃由。……”另一段是: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老太婆的专横偏狭。刘兄的市侩嘴脸也是通过他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当他听到兰芝不愿改嫁时,他说妹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斥责、引诱和威吓都集中表现在这几句话中。至于主要人物兰芝和仲卿的语言更是切合人物的身分性格。除了对话的语言,叙述性的语言也颇有特色。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发展时,并不是纯客观地叙述,而是饱含着感情,表达了诗人的爱与恨,谴责与同情。例如兰芝被谴临离焦家前,作者反复地叙述了兰芝的衣着打扮,不仅是为了突出她的美丽从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兰芝的同情,“上堂谢阿母,母听去不止”,看似客观的叙述,但爱憎之情是判然分明的。另外,像“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帐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叙述中都饱含感情。有时也在叙述中插入纯粹抒情的语言,来表达掩饰不住的感情,像“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等,使叙事抒情很好地结合,收到更强的艺术效果。本诗语言上另一点值得提出的是纯朴与华缛相结合。《孔雀东南飞》作为民间创作,语言多是质朴的,有很多明白如口语的地方。但也有华丽的词句,例如告别丈夫家之前写她精心打扮修饰,以及太守行聘几节文字都极华美。临别前的反复打扮,兰芝的貌美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描写,不仅弥补了前文对兰芝美丽的容貌描写的不足,而且突出了她被弃前的自信无辜和倔强。太守行聘一节则极力渲染太守家的富贵气派,反衬出兰芝的视富贵如浮云的淡泊心境。沈德潜评论说:“长篇诗若平平叙去,恐无色泽,中间须点染华缛,五色陆离,使读者心目俱眩。”(《古诗源》卷四)这恐怕看到的还是皮相。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现实主义的诗篇中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本诗基本上是一首现实主义作品,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选择了焦、刘婚姻悲剧这个在封建社会中司空见惯的题材,然后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揭示了它的悲剧结局。但在诗的最后,在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之后有一段精采的浪漫主义描写: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树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诗中用鸳鸯鸟象征着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精灵,象征着他们灵魂不死,爱心未歇。这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但是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而且完全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心愿,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这样的描写手法,后世民间传说和故事中常常运用。干宝《搜神记》里记韩凭夫妻恩爱,宋康王强夺韩凭妻,双双殉情,最后也是“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这与《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多么相似!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也有双双化为蝴蝶的结局,这些都应是受到了《孔雀东南飞》的影响。总之,《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通过《孔雀东南飞》及其他一些反映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汉乐府民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乐府民歌的爱情诗有两个特点,一是很少有写幸福的爱情生活的,二是很少有写美满的婚姻生活的。这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政策后,以孔孟之道为理论基础的封建伦理纲常逐渐形成。加在妇女身上的思想枷锁更加沉重,她们的地位更加低下,完全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因此她们不可能像《诗经》时代的女性那样,敢于追求自己的美满的爱情和婚姻,而只能时时处在“常恐秋节至”的境地,并在遭到玩弄与遗弃之后作一些无力的哀诉。文学的时代特征在此可见一证。三、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有关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我们在讨论具体的诗篇中,已作了一些分析。现在我们再综合起来加以说明。首先,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另外汉乐府民歌在批判社会时更直接、更大胆,所谓“温柔敦厚”之风在汉乐府民歌中是少见的。像《东门行》这样歌唱走上反抗道路的作品在《诗经》民歌中是没有的,《硕鼠》中表现人民的怨怒情绪固然很强烈,但也只是想逃到“乐土”中去寻求美好生活。后世一些批判社会的作品,其精神当然是与《诗经》反映现实的作品一脉相承的,但它们更直接继承的还是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的成熟。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至于《诗经》民歌中的作品,则很少有可以被正经地称为叙事诗的。一些有一定叙事内容的作品,一般缺少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只有《氓》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可以说是初具规模的叙事诗。但叙事中,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不是主要由客观的叙述来表达主观的感情。所以我们说叙事诗在《诗经》民歌中还处在萌芽状态。如果说《诗经》民歌标志着我国抒情诗的成熟,那么,叙事诗成熟的标志就是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中虽也有抒情诗,象《悲歌》、《古歌》、《白头吟》等,但占突出地位的还是叙事诗。汉乐府本是“缘事而发”,因此,作品中多叙事。一般来说,叙事的情况可分两类,一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场面叙事,另一个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前者可以《上山采蘼芜》为代表,后者则可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叙述得比较详细,情节比较完整。《上山采蘼芜》写的是“故人”在上山采蘼芜归来时与“故夫”相遇时一番问答。但却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言语。情节是完整的,人物的形象是鲜明的,表现了叙事的高度技巧。至于《孔雀东南飞》,前面我们更做过详细的分析,篇幅之长,叙事之纷繁,人物之众多都是古代叙事诗中无可比拟的。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正是肯定了它作为叙事诗的成就。作为叙事的基本方式,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不用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通信电子线路》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健身气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黄山学院《导游业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新世纪文学批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菜籽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师范学院《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汽车运用工程1》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编译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园艺植物栽培学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2102T+0114-2024海鲜预制菜产业园区建设指南
- 2024年中考历史九年级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部编版)
- 眼科门诊经营方案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智慧小区建设售后服务方案
- 软件使用授权书
- Unit1KnowingMeKnowingYou如何写读后感课件高一下学期英语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护理(2023年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DB21T 2885-2023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规范
- 2023秋二年级上册《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学习能力调研卷
- 项目三婴幼儿皮肤疾病预防与照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