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总结+练习题汇编(含答案)(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总结+练习题汇编(含答案)(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总结+练习题汇编(含答案)(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总结+练习题汇编(含答案)(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总结+练习题汇编(含答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第21篇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课文原文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鳏美「落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

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

其林0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呈现在他

土地平旷,屋舍俨(ydn)然,有良田、

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

外人。黄发垂髻(tia。),并怡然自

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

乐。

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

答之•便要(我。)还家,设酒杀鸡作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

第1页共69页

此中人语(yu)云:“不足为外人道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

也。“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人

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

志之。及郡下,诣(yi)太守,说如处处都做记号。到了郡城,拜访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

遂迷,不复得路。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

津者。后就再也没有人探求桃花源了。

【思维导图】

[第一部分(第1段):发『桃花源"鲜美"{r②①为渲下染文了写神桃秘花的源气的氛神奇美做铺垫

行第1层:进入桃花源环境优美、和平安定、自由快乐一生活幸福)

f磊鬻11-派祥和

:‘弟'权为第2层:做客桃花源为避战乱,不复出焉,热情好客一民风淳朴」

第=部分[第1层: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①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第4、5段)[第2层:再寻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1②暗示了桃花源的故事是虚构的

【中心概括】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①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

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②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③表达了广大

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现实意义】桃花源描绘的是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以及宁静、祥和的社会环境,与现今建设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致的。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桃花源是不存在的,只有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

步,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第2页共69页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同________,意思:_

2.古今异义

(1)巧便若有光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好像

(2)阡陌笠河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于邑人来此绡填

①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②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不诊魏晋

古义:—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今义:延长、延伸

(6)便挤向路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搀扶、扶持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耳之

原意为:惊异,诧异,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第3页共69页

(2)名词用作状语

复的行

原意为:方位名词,前面,句中意为:,

(3)名词用作动词

处处存之

原意为:记号,句中意为:o

4.一词多义

「便舍船

(J屋畲俨然

、至畲(《送东阳马生序》)

其人畲然大喜(《杞人忧天》)

「寻向所志

(2)寻[•

I号病终

「遂与外人间隔

⑶遂

Y遂迷

后承无问津者

’处处有之

‘寻向所志

⑷志

‘必先苦其心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此人一一为耳言所闻

⑸4丹答之

第4页共69

各具情态(《核舟记》)

「鸡犬相用

村中印有此人

V

6)闻

陶后鲜有呼(《爱莲说》)

,军中用将军令(《周亚夫军细柳》)

网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其中往来种作

设酒杀鸡作食

⑺作

泠泠作响(《与朱元思书》)

X.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重点实词

(1)缪溪行缘:

(2)欲考其林穷:—

(3)初极狭,才通人才:—

(4)屋舍年卷俨然:一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厚属:一

(6)陟咯交通阡陌:.

(7)花如外人悉:_

(8)问所从来,再答之具:_____________

(9)设酒杀鸡作食食:

第5页共69页

(10)感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

(11)不复中焉出:_____________

(12)遂与外人回陋间隔:___________

(13)问今星何世是:_____________

(14)皆啰怩叹惋:___________

(15)便扶回路向:_____________

(16)谢太守诣:

(17)欣然那往规:_____________

(18)木果未果:

(19)后遂无问津者问津:___________

6.重点虚词

徽穷茶林

⑴其一

余人各复延至基家

-忘路之远近

(2)之­

I渔人甚异考

-见渔人,乃大惊

(3)75'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重点句子翻译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第6页共69页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

1.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先写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再写:最后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请从前两段中找出描述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3.(统编课后习题改编)“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

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4.(统编课后习题)“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

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5.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的美好生活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6.(2018甘肃)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第7页共69页

素养提升设问

1.(2018威海)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

2.《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

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知识梳理

(作者相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纳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

以春冬,将有事于西畴。黑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

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害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

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请息交以维游()

(2)农人告余以春》()

(3)吸命巾车()

(4)用形宇内复几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世与我而相违天与云与山与水

第8页共69页

B.将有事于西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胡为乎遑遑欲何々肉食者谋之

D.或植杖顶耘籽溪深加鱼肥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4.选文中哪几句表现了诗人理想中的人生状态?(2分)

虚词随文小练

【用法归纳】乃(11年1考:2009)

速记口诀:“乃”作副词于是就,判断当是代指你

意义及用法:①副词,译为“却”“竟然”“居然”等;②副词,于是,就;③副词,才、这才。

《桃花源记》一课中“乃”字用法极为典型,共出现了2处,请完成下表。

义项①副词,译为“却”“竟然”“居然”等

例句:

义项②副词,于是,就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归纳】同学们,除了《桃花源记》,你还能从其他课文中找到更多虚词“乃”的义项和例句吗?请

完成下表。

第9页共69页

义项②副词,于是,就

例句:蒙乃始就学

义项③副词,才、这才

例句: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用法归纳】然(11年2考)

速记口诀:放在动后近似于,放在形后是样子,句末疑问或感叹

意义及用法:①作词尾,表状态,……的样子;②连词,然而,但是;③代词,这样,那样;④连词,与

“则”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桃花源记》一课中“然”字用法极为典型,共出现了4处,请完成下表。

义项①作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归纳】同学们,除了《桃花源记》,你还能从其他课文中找到更多虚词“然”的义项和例句吗?请

完成下表。

义项②连词,然而,但是

例句: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义项③代词,这样,那样

第10页共69页

例句:然后有千里马

义项④连词,与“则”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异义随文小练

1.仿佛若有光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好像

2.阡陌穿淮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绡填

①古义:__________,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②古义:__________,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闻魏晋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延长、延伸

6.便球向路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搀扶、扶持

7.芳草鲜美

第11页共69页

古义:,今义:多指味道鲜美

第22篇小石潭记(2011课标)

唐•柳宗元

课文原文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

dng)竹,闻水声,如鸣琬1环,心乐之。

像佩带的琳1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情为之高兴。砍倒竹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

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

石以为底,近岸,卷(qudn)石底以

凉。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

出,为土氐(chi),为屿,为峨(kan),

,露出水面,成为土氐、屿、峨、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

为岩。青树攀蔓,一,蒙络摇缀,…参差披

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

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y曰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

然不动,俶(chU)尔远逝,往来翕(x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

I)忽,似与游者相乐。一同欢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见。其岸势犬牙差牙I)互,不可知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

其源。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

人,凄神寒胃悄怆JLwhg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

ng)幽邃(sui)。以其境过清,不可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

久居,乃记之而去。去。

第12页共69页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跟随着同去

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日奉壹。

【思维导图】

顺序写法抒情

移步换景、点面

’(第1段)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快乐

结合、正面描写1

(第2段)潭中景物[潭水:清澈(侧面特写镜头、侧面

(第2段)辞,物j游鱼:活泼(动静)j

小描写、动静结合

石(第段)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行•时隐时现

311形象比喻

潭(弟3k)源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j

记1[环苑疆野}寂寥凄清]

(第4段)潭中气氛-寓情于景

1卜情:黑盘}凄凉哀怨J

、(第5段)记录同游者凄苦

【中心概括】这篇游记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的失意孤凄

之情。

【写作特色】(1)移步换景。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2)用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表现水的

清澈见底。(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渗透了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物

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效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

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卜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今义:认为

(2)不可久居

第13页共69页

古义:今义:居住

(3)乃记之而去

古义:今义:去,至往

(4)崔氏二个生

古义:________一今义:戏剧中的一种角色

2.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①从小丘四行百二十步

原意为:西方,句中意为:O

②皆若室游无所依

原意为:空中,句中意为:。

③4折蝮行

原意为:北斗星,句中意为:。

原意为:蛇,句中意为:。

④其岸势木月差互

原意为:狗的牙齿,句中意为:。

(2)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

原意为:近的,句中意为:。

②日光下懑

原意为:清澈,句中意为:。

第14页共69页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

原意为:快乐,句意为:。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禳神搴骨

原意为:凄凉,句中意为:。原意为:寒冷,句中意为:

3.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⑴可Y

不平久居

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⑵可水尤演冽-------------------

以其境过洋

"皆若空湃无所依

⑶游Y

同源者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沛(《送东阳马生序》)

⑷乐产之-------------------

似与游者相乐

⑸环I如鸣瑕午------------------

四面竹树午合

4.重点实词

(1)如鸣琬I环如:

第15页共69页

(2)伊竹取道伐:一

(3)下见小潭下:.

(4)水尤清水尤:一

冽:一

(5)卷石底以出卷:—

(6)为母垠:.

(7)为瞿修

(8)潭中鱼可百件头许:.

(9)皆年空游无所依若:

依:.

(10)饵您不动怡然:

(11).冬远逝俶尔:

(12)往来拿留翕忽:

(13)倬憧幽厚悄怆:

邃:一

(14)申而丛者隶:.

从:_

重点虚词

(1)为垠,为屿

,,偿石底以出

⑵以一

以其境过清

第16页共69页

6.重点句子翻译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琳I环。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

1.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表现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2016岳阳)《小石潭记》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的名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3.全文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

4.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的写景具有哪些特点?

5.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素养提升设问

第17页共69页

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人,为什么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金题演练

(主题相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花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

触石,涧悬激注;休木②界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

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

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欹(qi)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②休木:一本作“佳木”。休,美好。③

置州以来: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营州,后改为道州。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常皆怪石()

(2)休木耳竹()

(3)垂阳相荫()

(4)以裨形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可为都邑之胜境以君为长者

C.为之怅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乃疏凿芜秽乃记之而去

第18页共69页

D.遂命之曰“右溪”心乐之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4.试分析选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2分)

第23篇核舟记

明•魏学海

*

知识梳理

重点字词句归纳

1.通假字

(1)讹右臂支船

同,意思:。

(2)左手倚一衡木

同,意思:»

2.古今异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今义:曾经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状语

第19页共69页

①箸篷覆之

原意为:箸竹叶,句中意为:一

②中峭感而多髯者为东坡

原意为:高高的帽子,句中意为:一

③居右者帙髻仰面

原意为:椎形发髻,句中意为:

4.一词多义

“、在「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1)前V,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可高可二黍许

I珠可历历数也

⑶端「东坡右手执卷强

L其人视强容寂

5.重点实词

(1)能以彳至寸之木径:一

(2)因不用势零形罔不:一

因:一

象:一

(3)尝也余核舟一贻:_____________

(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_____________

第20页共69页

兴:

(5)佛印反右居:_____________

(6)如有所讲语:_____________

(7)其两膝相生者比:_____________

(8)佛印绝斐弥勒类:_____________

(9)期首昂视矫:_____________

(10)神情与苏、黄不尽属:

(11)珠可切切数也历历:___________

(12)其船背稍事夷:

(13)钩画[[了了:

(14)而计其长曾不承寸盈:

(1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_____________

6.重点虚词

(1)能以径寸之木

伽宫室、器皿、人物

(2)为y-

中轩敞者为舱

7.重点句子翻译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第24篇北冥有鱼(2011课标)

第21页共69页

《庄子》

课文原文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鲸。鲸体积巨大,不知

北冥有鱼,其名为崛(kun)o鳗之

道有几千里;鲸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

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

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的时候,那展开

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

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

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

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嬲

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

鸟迂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

冥也,,水煮二千里,…技加妲)装搔而上

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

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

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

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

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遁,是它真正的颜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

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

也,亦若是则已矣。

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第1层:描写了鲤、鹏的外形鳏之大一不知其几千里;^之背一不知其几千里。

教参段层,第2层: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水击三千里,扶摇九万里。

,第3层:作者仰观苍天一»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中心概括】本文节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作者通过鲸、鹏变化和鹏飞南冥两个故

事,抒发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反映了庄子希望超越时间和空间,.

摆脱客观现实的束缚,追求“逍遥”的人生观。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通假字

北冥有鱼

第22页共69页

_同________,意思:o

2.古今异义

浮年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今义:用船舶在海上运输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状语

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原意为:方位名词,与“下”相对,句中意为:

4.重点实词

(1)号而飞怒:一

(2)其翼若事天之云垂:

(3)南冥者,赤淮也天池:一

(4),春怪者也志:—

(5)水声■三千里击:____________

(6)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拉:____________

(7)去以六月号者也去:____________

息:____________

(8)生物之以息相咚也吹:______

(9)亦若是则已矣是:____________

5.重点虚词

(1)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第23页共69页

(2)去以六月息者也

6.重点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

1.(统编课后习题)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作者是怎样描写“鹏”这个形象的呢?

3.文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第25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知识梳理

重点字词句归纳

1.重点实词

(1)鳏鱼出游丛容从容:

(2)家知鱼之乐安:

(3)图不知子矣固:

(4)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

(5)请循其本循:

第24页共69页

2.重点虚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是鱼年乐也

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3.重点句子翻译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第26篇虽有嘉肴(2011课标)

《礼记》

全国视野:2018年全国考情一对比:恩施、齐齐哈尔。

课文原文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教参段层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第1层:用“嘉肴”与

虽有嘉肴(yd。),弗食,

不知道其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至道”类比说明学习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的重要性。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第2层:从“教”和“学”

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两个方面说明它们的相

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

困,然后能自强(qidng)也。互作用,进而得出中心

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

故白:教学相长也。〃《兑论点: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

(yue)命》曰“学(xiao)

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第3层:引用《兑命》

第25页共69页

学半”,其此之谓乎!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中的话作为佐证,进一

步加强论证。

【中心概括】本文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与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道理。

【写作特色](1)多为对偶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节奏感强。(2)类比说理,生动形象。

文中以吃美味的菜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来说明学习的道理:再好的道理

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通假字

学学半

同________>意思:。

2.古今异义

(1)弗食,不知其目也

古义: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印

古义:今义:困难;疲乏

第26页共69页

3.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

弗学,不知其萼也

原意为:好的,句中意为:

4.重点实词

(1)虽有聚肴嘉:

(2)虽有圣道至:_________________

道:

(3)星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一

(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一

(5)然后能自强也强:_________________

(6)教学相片也长:_________________

5.重点虚词

■"弗食,不知不旨也

之一

L其此之谓乎

6.重点句子翻译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

第27页共69页

(统编课后习题)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素养提升设问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知识梳理

(内容相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

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畲问,其奚决©焉?

嬖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②”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

裕。”孟子论:“求放心④”,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

学”,问且先于学也。

(节选自刘开《问说》)

【注释】①决:判断,解决。②正:匡正。③交相问难:互相诘问。④放心:古今异义,放纵散漫的

心思。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非问无以广识

(2)舍问,其奚决焉

(3)贤于己者)

第28页共69页

(4)学问之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加或不达于事足肤皴裂地不知

B.基奚决焉若真不知马也

C.问焉以破其疑徒以有先生也

D.问且先于学也告之于帝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2)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4.选文和《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联系?(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