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小国寡民:指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爱无差等,无论血缘关系远近,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均等的。试图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推广到整个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解决全部社会问题仁、礼学说: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如果没有仁的品质,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道统论:儒家的道统论可以说有三个面向:一是广义的判教,此在孟子那里为辟杨、墨,在韩愈、宋儒那里则为排佛、老;二是要在现实的政治权威之外标立一超越的尺度,此是相对于“政统”(或“治统”)而言道统;三是就儒家学术思想自身而言,道统亦区别于“学派”而有其特定的涵义。天命不常:所谓天命,既上天受命之意。商代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天帝,并且认为商网朝的统治是受上天保佑的,当人类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才希冀获得人类社会以外某种事物的保佑,商王朝的统治者崇信天帝,实际上是商代思想文化不很发达的表现。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却较之商代后期的天帝观念前进了一大步。这主要表现为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性恶论: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与“性善论”相对。由荀子提出。认为人的本性为恶,其善是由于人为。由此作为其礼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但又强调环境和教育对改变习性的作用。庄子至德之世:庄子所说的“至德”,实际上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法术势:法术势是中国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术语。“法”指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封建法治的刑罚制度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韩非则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是韩非政治思想的主旨。“势”在“法、术、势”三者中处于核心地位。法、术、势”的基本精神却为封建统治者所信守。他们都要凭借“法、术、势”的种种手段加强君主的权势和个人独裁,加强对民众的统治和对群臣的控制。“。天人不相关论:在中国传统社会,天命论始终作为官方哲学而受到历朝统治者的崇尚。西汉董仲舒曾对天命作过系统论证,他的天人感应理论体系将与天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天有自己的意志且能主宰人间命运(这种主宰是通过人间帝王即“天子”来实现),并通过符瑞、天谴等与人类社会沟通。简答题1为什么说性善论是殊途同归?2慎到关于君子巩固权势的思想。答慎到认为,君主巩固自己手中权势的要领主要有如下几点.不尊贤。慎到认为:“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君主如果尚贤,其结果必然是使贤人在民众中养成声望,在客观上为君主自己树立了一个敌手,那样,人民将只知有贤人而不知有君主,只知尊贤而不知道尊君,贤与君争的结果是不如无君。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慎到认为,君主要使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至于旁落,最重要的一点是设法使自己再民众中树立威信,通过得民众来挟制臣下君主无为以治臣下。慎到认为,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必须善于运用权术,以权术来驾驶臣下。3说出董仲舒的君权思想答1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他把君主看作国家政治的核心,为了给君权至上提供合理依据,董仲舒提出了“君权天予”说2董仲舒断言君主能“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天之常道是“一而不二者”,君主则必须在政治上保持“大一统”局面,实行专制统治。全国臣民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君主。君主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权威。董仲舒的论证直接为汉武帝及封建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与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3董仲舒又试图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以一定的约束,他认为,君主治理天下必须遵循天的法则,假如君主滥用权力,有悖天道,天就会给予惩罚,此所谓“天谴”说。4唐太宗依法治国的思想(145页)答:唐太宗依法治国包括两个方面意识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二是严格依法治吏。5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72-74)答: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第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第四慎征伐6法家学派有和特点?(90-91)答:法家思想的特之一,是重视法律的作用。法家思想的特点之二,是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法家思想的特点之三,是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法家思想特点之四,是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7敬浩然无君论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60页)答:8秦始皇的尊君思想(127)答:1秦始皇崇尚的“法治”很有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君主权威,加强专制统治。在皇帝的名号下,国家的最高权力将所所归属,天下臣民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君主的权威,皇帝尊号的确立是秦始皇强化君权思想的典型体现之一。2李斯为强化君权而积极出谋划策,在理论上将法家的君主专制思想推向极端,他的强化君权思想具体体现为“督责”和“深罚”理论,从而实现最为彻底的“独制”、“独断”、“独行”、“独听”,李斯的这些政治主张对于秦代帝王的专制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9圣世公慎用刑罚额思想?10孔子的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8)答:孔子的德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礼治与正名。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危,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举贤才。由优秀的人才掌握国家的政治权力,是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治理国家的人,对于专制国家来说,财富寡少并不足以为患,而财富不均却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愚民政策。对于专制国家来说,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孔子愚民政策的理论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别。11唐太宗的民本思想是什么(139)答:12韩非子主张的“术”的定义是什么?109-110答:第一术的对象是群臣、百官,是君主驾驶群臣,考察群臣的手段,因而法律的特征是公开的,而术则要藏于胸中,为君主所独有第二君主无见其所欲。第三虚静无事,以---观疵。第四设法割断人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第五,循名责实,参验群臣。13贞观统治集团重贤主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144答:唐太宗集团的重贤思想中有三点最为突出:第一:重视人才。唐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大力兴办学校,完善科举制度。第二:任人唯贤。唐太宗任人唯贤,在考察与任用人才时,把“贤能”与否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只要是贤者,便可以为其所用,不计贵贱、亲疏、亦不计个人恩怨。唐太宗在人才使用上紧紧围绕一个“才”字,这也为他开创“贞观之治”省市局面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第三:用人之长。依据“贤才”标准把人才选拔到政府之中来,并非其用贤思想的全部,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这些人才,使他、人才的能力的到最大的发挥。14试论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80页)答1庄子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人们崇拜圣贤的观念十分浓重,在很多思想家看来,历史是由圣人创造的,人民是由圣贤教化的,礼仪制度是圣人制定的。庄子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人们所称道的圣人不足以为圣。历史上的圣人不值得效法,非但不值得效法,而且是历史的罪人。三皇五帝治天下,社会历史所以变得如此纷然扰乱,主要是圣人的罪过从圣人乱天下的观点出发,庄子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君主与盗贼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不同的是,盗贼仅仅盗窃财物,而诸侯却偷窃天下国家。2庄子批判的另一个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庄子认为,所谓的仁、义、礼、智等伦理规范,都是与真实的道德相违背纷然,仁、义、礼、智这些伦理规范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道德愈是败坏,礼义规范也就愈隆盛。庄子认为,儒家与墨家所倡导的礼义、兼爱,事实上只能是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庄子完全否定了礼义制度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庄子也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庄子认为,历史上的那些先王先圣留下来的经验都不过是糟粕,毫不足道,真正有益的历史经验是不可能留传下来的。庄子认为,由于人们过分地重视了先王之道,而现实社会所能继承的又只能是先王的糟粕,现实社会的政治也就只能比先王的时代更糟。15试论孔子的人生哲学(45)16试论商鞅关于法律重用与法治原则和简要评论(98)答:1商鞅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治理国家不可以一日无法。法律对国家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法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法律能够安分制定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即定分。然而,定分又必须通过法律才能实现,法令不明,名分则不定。所以,商鞅主张“立法明分”,而反对以私害法。法能够胜民。商鞅很明确地指出,法律的对象就是人民,法律如果能够起到约束民众的行为的作用,国家就必然强盛,反之,法律如果不能约束民众的行为,国家就一定混乱。法律是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保证。商鞅认为,专制国家设法立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民众服从专制国家的需要,专制君主应该操刑与赏两种工具。2商鞅对于实行法治提出了以下原则:第一:要刑无等级。商鞅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公,不以私害法是专制国家达于治的根本保证。由法律至公的性质所决定,法律必须为全体臣民所共守。第二:要明法利民。1商鞅认为,实行法治,其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公布法律条文,使法律为全体臣民知晓。欲使臣民都能够知法守法,以下两个条件是必须的。是法律条文本身必须明确易知。是要培养一批熟知法律的官吏宣传法律2商鞅认为,之所以要将法律公之于众,是因为法律不同于势,势应该为君主所独具,而法律则应为君臣所共操要轻罪重罚。1商鞅认为,为了实现法治,就必须使民众对于法律有所畏惧,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轻罪重罚,实施严刑峻法。2商鞅认为,如果是从以刑去刑的愿望出发,刑罚岁重也是可以的。17试论王宗羲对封建君主专治的批判的思想(265)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国政治思想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①思想形成期。商代、西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②思想发展期。汉唐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③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④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⑤思想转型期。晚清⑥思想变革期。辛亥革命以后。2.简述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从“无为自化”、“道法自然”的道论出发,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对“无为而治”政治主张的集中表达主要体现在《老子》五十七章的四句话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无事、无欲都是对无为的申说,也是无为主张的具体化。“好静”是针对统治者蹂躏骚扰百姓而发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政事繁苛残暴而发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贪婪糜烂的生活而发的。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为政能够实行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然发展,自然地去完善,社会就归于纯朴和安定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政若水,少私寡欲2)不尚贤,使民不争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4)绝圣弃智,使民无知无欲5)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6)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穷兵黩武3.简述商鞅富国强兵的农战思想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为此,他主张把“农战”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他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耕”与“战”,只要抓好这两件事,就可以富国强兵。他说:“国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农战》)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拥有充足的粮食和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决定能否取胜的重要条件,商鞅主张把“农战”作为基本的国策加以实施,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为了贯彻“农战”这一基本国策,商鞅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择其要者有:1)奖励耕织。他提出“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史记.商君列传》)即勤于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还规定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粮食的人,可以取得相应的官爵。2)利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打击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行为。如规定富人不得农业劳动力大兴土木;对脱离农业生产的游手好闲者收为官府奴婢;取消商店、旅店;不准自由迁徙。3)利用税收调节杠杆,保护农业生产。商鞅认为粮价便宜伤农,钱重则富商,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主张对商人征收重税,即“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外内》)。实行这些重农抑商的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利于农战,但却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总起来看,商鞅的政治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他的变法改革主张和农战思想促进了秦国的富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人性论和法治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借鉴价值。4.简述荀子的尊君爱民思想在君与民的政治互动关系的探讨上,荀子也有他自己的新见解。首先,他探讨了君与民究竟谁为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春秋以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民为君;一是君为民。荀子持后一种看法。他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基于此,在君与民的政治互动关系上,荀子提出了他的新思想——君民舟水论。他说:“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王制》)这种君民舟水论,到唐朝已经被李世民魏征等人总结成了一套很成熟的治国经验,并已成为聪明统治者的一种共识。其次,对如何君与民的关系,荀子提出君主必须“爱民”、“利民”,把人民作为治国的重点因素来考虑。他说:“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君道》)荀子给当政者指点的很清楚,你就是为了你自己的位子也得爱民,而不能胡作非为。再次,荀子告诫了君主,还总怕民犯上作乱,危机到君主的位子,就又回过头来告诫民一定要“尊君”。他说:“天子者,执位至尊,无敌于天下。”(《正论》)又说“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二能长久者。”(《致士》)可见他的尊君爱民论,本质上仍是君主专制主义。但这是一种开明专制论,尤其是当战国之时,封建君主制代替奴隶制是历史的进步。荀子这些理论,就是为将要出现的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进行理论准备的。所以,如果说在治国方略上,孔孟提出的更多的是宏观原则性意见的话,那么,荀子则更侧重实际操作性的设计。因此,务实主义、现实主义是荀子思想的突出特征。总之,荀子“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还可以说集了百家的大成,……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融会贯通了。”(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他的思想体系规模宏大,就其政治思想来说,有许多闪光之处,也有许多消极、矛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把社会等级秩序绝对化,把“少事长,贱事贵”(《仲尼》)看作是天下之通义,“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剥削阶级德立场十分明显,企图把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绝对化,看不到变化。二是大讲什么“君道”驭下之术和“臣道”“持宠处位”之术等政治权术,“货与帝王家”的意味越来越浓。所以,荀子既可说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又是使儒学媚俗邀宠走向犬儒哲学的始作俑者。他把孔子神圣纯洁的儒学原旨,变成了操作性的工具手段。三是他兼采百家是其优点,同时也导致了缺点。他的思想体系非常驳杂,充满许多矛盾。5.简述韩非的君利中心论关于君主、国家、臣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孟子从性善和仁政学说出发,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性恶论出发主张尊君爱民。而韩非则站在极端君主专制制度的立场,认为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要以君利为中心。在君主与国家的关系上,韩非说:“国者,君之车也。”(《外储说右下》)在理论上,韩非认为君主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君主的私有,因此,君主的利益也就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在君主与臣下的关系上,虽然韩非也说过君主霸天下离不开臣下的辅佐,但在君主与臣下的利益谁重要的问题上,韩非则坚决主张一切以君主的利益为转移,臣下的利益应该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他说:“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外储说右下》)而为人臣的则必须“无有二心,……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以上尽制之。”(《有度》)也就是说,臣下必须一心一意,以服从为天职,只做听话的工具。在君主与民的关系上,韩非认为民众的价值就在于能为君主所利用,“君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六反》)民对君的用处就是为君出力和卖命。能够作到这两条的有如下六种类型,即“赴险殉诚,死节之民;寡闻从令,全法之民;力作而食,生利之民;嘉厚纯粹,整谷之民;重命畏事,尊上之民;挫贼遏奸,明上之民,”(《六反》)除此六种,其他都要给以惩罚。对那些视君主若草芥,不愿为君主供职者,格杀无论。总之,臣下和民众,一切要以君主为中心,只有对君主有用、有利,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些思想比民贵说是一种极大的反动,这种君利高于一切的主张,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核心。6.简述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极端君主专制论在韩非之前的法家,慎到贵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而韩非从君利中心论出发,兼取三家之长,形成了他自己的极端君主专制的理论体系。关于“法”,韩非下定义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定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难三》)从这个定义来看法的基本特征,一是必须公开颁布,使全体百姓知晓,这是守法的前提;二是法设在官府,并以文字形式肯定下来的成文法;三是法律的统治对象是民众。韩非认为法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基本手段,而推行法的关键在于君主掌握刑、赏二柄。他说:“明主之所以导致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为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二柄》)在实践中,韩非提出实行法制的具体原则有:法不阿贵,即执行法律要公正;法一而固即法律要统一,不能随意解释;提出“法不信则君行危”(《有度》)即法要信,法律必须具有兑现的效力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于“术”,韩非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明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定法》)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南面之术,类似阴险狡诈之权术,不述也。关于“势”,即君主的地位、权力和威势。韩非认为君主所以能为君,就是由于有势,离开了势,就不成为君。所以君主一定要牢牢把臣下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时时刻刻防止为臣下所制。因此,势对君主对“势”只能独擅。除此以外,还要:禁止臣下结党营私;严格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人臣不得专擅兵权、人权。总之,韩非的“君利中心论”和“法、术、势”理论都是围绕加强君主专制而展开的,为中国走向极权道路起了极大的助恶作用。但这些主张在当时对于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7.简述董仲舒君权至上论的内容与实质理论的出发点是君权天授论。他认为君主字权力来自于天,天以天下授天子,君主根据天的意志统治天下,只有君主才是社会最高的政治权威。董仲舒认为,宇宇宙间的根本法则是一,因而专制政治的基本格局也应该是大—统,臣子应该尊君,在思想方面应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论证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同时,他也强调君主应该遵循天的法则治国,如果君主滥用权力,天就要降灾异谴告君主。其君权至上理论的实质:用天的神性论证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和至上性,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8.简述董仲舒的德治主张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德治,他认为天之道以阳为主,阴为辅,阳为德,阴为刑,因此为政治困任德不任刑。德治的基本内容有:1)行教化,在中央、地方设立学校,以儒家的仁义道德教化民众。2)省徭役,薄赋敛,减轻人民负担。3)限民名田,限制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以缓和社会矛盾。4)轻刑罚,以德治教化为主,以刑为辅,但并不是不要刑罚。9.简述李世民、魏征的民本思想1)李世民、魏征鉴于隋朝灭亡的历史,深刻认识到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君主如果得不到民众的拥戴,迟早将被民众遗弃。因而,在政治上李世民、魏征主张从民之欲,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藏富于民,宽缓刑政,以仁义治国。李世民、魏征的民本思想,对于唐初的开明统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如何统治民众,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秩序,所以,民本思想并没有在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2)如何认识李世民、魏征谏议理论的实质李世民、魏征在政治上主张广开言路,求谏纳谏,认为能否求谏纳谏是明君与暗君的根本区别,兼听则明,偏借则暗,求谏纳谏的前提是君主要有自知之明,君主不能刚愎自用,集思广益是君主的责任。另一方面,臣下也负有极言直谏的义务。君臣之间能够进谏、纳谏的基本条件是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君主对待臣下尽礼,臣下事君尽忠。李世民、魏征的谏议理论对于贞观时期的开明统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本质上谅谏理论是君主专制的政治理论,君主求谏纳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长治天下,从而实现对民众的牢固统治。李世民、魏征强调臣下极言直谏的前提是臣下对于君主无条件地尽忠,而是否纳谏、求谏,在根本上决定于君主的意志。3)李世民、魏征求贤任贤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李世民、魏征认为,为政治国的关键在于得人,而为政能否得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统治者有无求贤心理,善不善于求贤。选拔人才的原则主要有三点:第一,不避亲疏,唯才是举,第二,量才授官,用得其人,第三,用人务求精而不求多。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道德品行为主。求贤任贤思想的意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人治,每一代王朝政治是否开明,政治秩序能否安定,用人是关键,求贤任贤思想恰好抓住了这一关键。贞观时期统治集团励精图治,君臣义均一体,与李世民魏征的求贤任贤思想是分不开的。10.简述唐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都达到成熟阶段。相应的,政治思想进入综合、深化阶段,走向成熟。表现在:1)儒学复兴。经王通和贞观统治集团的努力,儒学由衰落走向复兴,重获主导地位。2)当朝君主、大臣如李世民、韩愈等积极探讨为君之道,治国之术,使其达到相当高的水准。3)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做了总结。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高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他的观点代表着郡县制的最高成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11.简述墨家的尚贤思想。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在他设计的政治体系中,圣王、贤臣是同一天下之义,建立统治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墨子生活的时代,贵族政治是主流,各诸侯国君在选用官员是的基本做法还是任人唯亲。墨子对这种状况很不满。他认为,不少诸侯国之所以政治混乱,原因就是当权者不能做到任贤使能。他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则,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局限于富贵、亲戚的狭小范围内。他主张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要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选出来,给他们适当的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官员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所谓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墨子特别提出,选用贤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他的一句名言是: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因为在他看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墨子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标准。他认为,作为贤者,要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终于职守,把功劳、安乐留给君主,自己承担怨恨诽谤和忧愁。此外还要能帮助、教育民众,解决民的温饱问题,使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各安其生。墨子所谓的贤能就是既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牛津上海版九年级地理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上教版选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浙教版必修3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爬架租赁与施工安全防护方案合同4篇
- 抽沙工程合同(2篇)
- 2024版违约合同的民事起诉状
- 2025年度柑橘滞销产品“抢购”线上线下联动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屋顶广告位使用权租赁与管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男方房产无偿赠与女方婚后财产分配合同
- 垃圾处理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天疱疮患者护理
- 2025年蛇年新年金蛇贺岁金蛇狂舞春添彩玉树临风福满门模板
- 《建筑制图及阴影透视(第2版)》课件 4-直线的投影
- 2024-2030年中国IVD(体外诊断)测试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碎纸机设计说明书
- 铁路损伤图谱PDF
- 装修家庭风水学入门基础
-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吴洪贵)任务二 社群的种类与维护
- 《诗词写作常识 诗词中国普及读物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 一站到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第2801-29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