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01考点解读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02考查方式鉴赏表达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某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03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3.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5.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朱嘉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6.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8.借古讽今。借评价古人及事件、达到讽今的目的。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2.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3.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也可以是乐景衬喜情,乐景衬哀情。4.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5.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6.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7.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之分。8.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9.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10.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11.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通感、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04试题举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离亭燕张昇①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获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注释:①张昇(992—1077)字杲卿,一生经历了北宋由真宗到神宗国运渐衰的过程,这首词是他辞官退居金陵(南京)后所作。离亭燕,词牌名。②低亚:低垂。【问题】请赏析“寒日无言西下”一句。【答案】作者以自身的感觉写视觉,使用拟人的修辞(“寒日无言”实为词人无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词人面对国运的衰败极其担忧与无奈的孤寂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句。“寒日无言西下”的意思是:只见凄凉的夕阳默默地西沉。此处从视觉角度写夕阳西下的景象,“寒日无言”将寒日拟人化,赋予“无言”的情态,实际上是写作者面对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的景象,没有任何的话语言说,而夕阳不仅是眼前之景,更象征国家命运的衰微,诗人融情于景,表达了对国运衰微的担忧和自身的孤寂之感。二、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霁夜孔平仲寂历①帘栊②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③。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注释】①寂历:寂静。②帘栊:窗帘和窗户。③戍墙铃:一种铃铛。【问题】有人说,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将时间向前、向后进行了延展,扩大了诗歌容量。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答案】示例:本诗颔联“狂风送雨”,是回忆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尾联是虚写,由霁夜想到明朝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这种时间的延展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霁夜”,这里是指雨霁之夜。在作诗手法上,诗人更是别出心裁,为了更好地创造意境,不仅将时间延展了,而且将顺序交叉着。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而是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的感受。诗中画面相对独立,而时空转换又为复杂。诗人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合一体,读者体会这种跳越而感受得更真切丰富,诗篇本身也随之扩大了容量,避免了板滞平直。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的开头却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看夜色在前,而梦觉在后,这是一种倒叙;颔联出句又先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又是一种回叙;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仍然是回叙;末联由夜推想到朝,悬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回叙霁前的风雨和推想第二日的山色。这种时间的交叉和延展,不仅避免了平直,而且扩大了容量。据此分析进行提炼概括即可。三、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闻鹊喜·吴山①观涛周密天水碧②,染就一江秋色。鳌③戴④雪山龙起蛰⑤,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注】①吴山:在杭州,是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的分界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绝佳之地。②天水碧:是一种浅青的染色。③鳌:神龟。④戴:背负。⑤蛰:潜伏。【问题】赏析“鳌戴雪山龙起蛰”一句的妙处。【答案】“螯戴雪山龙起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汹涌而来的海潮比作神龟背负的雪山,又比作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钱塘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解析】本题考查词的句子的赏析。赏析诗词语句,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螯戴雪山龙起蛰”,句子的意思是: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力量强盛,声势浩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好像亲身来到那种境界一样。【点睛】参考译文: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像是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疾风掀起海水像竖起的墙壁。远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雾气青翠欲滴。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唐·方干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注】欹:qī,依靠,倚靠。【问题】请简要赏析诗句“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的妙处。【答案】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窗外明月高悬,听着虫叫声,表现了诗人的孤苦,触发思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意思是:空空荡荡,透着窗子看着高悬寂寥的月亮,虫儿靠着墙壁悉悉索索地叫着。联系“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可知,这时候是半夜三更,深夜本就寂静,能够清楚地听到虫鸣声,运用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夜之寂寥;联系“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可知,诗人离家很久,漂泊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孤苦,表现了诗人的思乡念亲的情感。05优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凤栖梧·兰溪①曹冠桂棹②悠悠分浪稳,烟幕层峦,绿水连天远。赢得锦囊③诗句满,兴来豪饮挥金碗④。飞絮撩人花照眼,天阔风微,燕外晴丝卷。翠竹谁家门可款⑤?舣舟⑥闲上斜阳岸。【注】①兰溪:在浙江省金华县,这里是词人曹冠的故乡。②桂棹:指船。③锦囊:唐代诗人李贺出游时,携一锦囊,当想到好诗句时,即刻写好投入囊中。④挥金碗:形容豪饮的狂态。⑤款:敲打,扣。⑥舣舟:停船靠岸。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描写泛舟兰溪的闲情逸致,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山川风景的热爱。B.词的最后两句写出词人因沉醉于山水忘归,只好停船靠岸,不知到谁家借宿的惆怅。C.“赢得锦囊诗句满”运用典故表现出词人雅兴顿起,边豪饮边吟诗的狂态和情致。D.全词意境和婉优美,语言朴素平易,节奏轻捷明快,读之颇觉轻松,回味又觉恬淡温馨。2.有人说“飞絮撩人花照眼”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答案】1.B2.示例: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柳絮漫天飞舞的情态,用“照”字表现出花朵色彩艳丽。【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理解和赏析。B.由“翠竹谁家门可款?舣舟闲上斜阳岸”可知,词人边观赏风景,一边饮酒赋诗,可知时间过得很快,夕阳西下该回去了,遥望岸上,于是他想到,那绿竹掩映的人家,谁家可以款待我呢?整首词节奏轻快,意境优美,且通过译文可知,没有体现出词人的惆怅。故选B。2.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飞絮撩人花照眼”,“撩”字和“照”字,把漫天飞舞的柳絮和五彩缤纷的花朵写活了。“撩人”“照眼”,是人的主观感觉,此句中的“人”,反而变成了被动者,“飞絮”和“花”反而成了“使动者”,从中可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柳絮漫天飞舞,花朵色彩艳丽的情态,表现出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据此回答即可。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3.指出《月夜忆舍弟》诗理解不当的一项(

)A.诗人从边塞凄凉的秋景写起,是为“月夜”渲染悲凉气氛。B.颔联写客观实景,“见寒露”、“望明月”无不间接表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里的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表现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D.全诗处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望“月”照应“忆舍弟”;“无家”照应“寄书不达”;人“分散”照应“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4.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表达效果。【答案】3.B4.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解析】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有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意: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月是故乡明”为作者想象之景;故选B。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意: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节候。那是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无形中渲染了一种稍显凄凉的氛围。“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路有不同。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把个人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这是融情于景的手法,或者说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这两句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孟浩然水亭凉气多,闲棹①晚来过。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②荷。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幽赏未云③遍,烟光奈夕何。【注释】①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②芰:菱角。两角的是菱,四角的为芰。③云:助词,无实义。5.请简要赏析“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写景精妙之处。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5.这两句充分调动视觉、嗅觉感官,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水中倒映着松枝竹影,潭间散发着芰荷芳香,流动的涧水、荷花的清香,动静相映,勾画出一幅清爽幽静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情。6.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山水的恬淡闲适之情。首联交代赏景的季节和地点,写出悠闲的心情。颈联描绘美景,传达闲适惬意之情;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对周围美景的留恋之情。【解析】5.考查诗句赏析。“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意为:水中倒映着藤萝青竹,潭间散发出芰荷的芳香。“涧影见松竹”是看到的,是视觉感官,而“潭香闻芰荷”是闻到的,是嗅觉感官。且流动的山涧之水是动态的呈现,松竹以及荷花的缕缕清香是静态的呈现,写景动静结合。画面的特点是较为幽静的,传达的是诗人的一种闲适惬意的心情。6.首联写夏日的水亭格外凉爽,交代赏景的季节和地点,写出悠闲的心情。颔联写“水中倒映着藤萝青竹,潭间散发出芰荷的芳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是诗人乘船所见的实景。颈联写“村野小童扶着醉步蹒跚的老翁,山间的鸟儿欢叫助人高歌”,对仗工稳,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山野之人恬淡闲适的生活。尾联意为:优美的景色还没有赏遍,只是天色已晚,无法欣赏美丽的风光了。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周围美景的留恋之情。所以这首诗描写了美丽的田园山水风光,流露出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山水的恬淡闲适之情。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平凉①明代•李攀龙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宛马②如云开汉苑③,秦兵④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②“宛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③“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④秦兵,指明朝军队。7.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白日斜”点明时间推移,日过中天,夕阳残照,渲染了凄迷、惘然的氮,给那荒芜萧条的平凉城蒙上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最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C.尾联借用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自己愿意投身保卫国土的事业,却又叹息壮志难酬D.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两句的妙处。【答案】7.D8.两句诗运用比喻修辞,把战马迅猛奔跑比作形云翻流,形象地描绘战马极多驰骋作战的图景,极具动态感,表达了作者立志报国的情感。【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D.有误,“视线由近及远”错误,诗歌先写的是看见的远方的夕阳残日,再写眼前的青山之景,所以说视线由远及近。故选D。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意思是:平凉府的大牧马场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多如云,明朝军队二月向西胡开去。此句把战马迅猛奔跑比作彤云翻滚,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战马极多驰骋作战的图景,富有动态和画面感,抒发了作者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