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一、(2018·河南备考卷改编)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2分)文本一①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与“信”既有差别,又相互连通:“诚”是道德理念本体,“信”是实践理性法则;“诚”是“信”的内在自觉,“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也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基石。②在我国传统思想中,诚信是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礼记·大学》有云:“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诚信是个人正心、修身的先决条件。诚信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准则,《论语》中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人际交往,才是健康和谐的,才能得以维持和发展。诚信还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治理国家的关键是讲诚信,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国治邦安。③诚信在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重视诚信。在古代,人与人之间主要以人情关系作为重要的连接纽带,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将背负背信弃义的恶名,受到亲朋好友乃至乡邻的鄙视,所以在事关诚信的问题上,古人往往慎之又慎。而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空间日益扩大,交往机会不断增加,交往内容更加复杂,加之信用监督不力,失信成本不高,于是一些人对诚信缺乏应有的敬畏,甚至视诚信为儿戏,以致造成严重的诚信危机。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信任感缺失,对他人不信任,对社会不信任,处处设防;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弄虚作假,某些个人和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惜牺牲他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利益,如恶意拖欠、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其后果往往是生活幸福指数降低,消费信贷门槛提高,国家利益受损……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④那么,该如何应对现代社会中的诚信危机呢?首先,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强化新形势下的诚信道德重建,通过诚信文化的教化,对个人诚信观念产生积极影响,形成人人信守承诺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重视全方位落实法理规则,促进诚信社会建设。现代社会的诚信,不能仅靠人情关系来维持,更需要基于法律和社会契约的制度来保障,只有建立严格的失信惩罚制度,提高失信成本,让人不敢冒险失信,才能让守信者得到可靠的保护。同时,还应构建多层次社会诚信体系,如公民诚信、企业诚信、社区诚信、城市诚信、政府诚信等,形成严密的诚信网络,为诚信者保驾护航,让失信者寸步难行。⑤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盛。如果我们能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讲诚信,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就可以在诚信建设的基础上得以不断推进。(作者:周琳。有删改)文本二在中国文化中,历史地看,“诚”与“信”首先并不是一个合一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信”是一个比“诚”出现得更早的概念,然而从逻辑上看,“诚”却是“信”的前提和基础。这与中国文化特别重视“诚”以及中国文化对“诚”与“信”之关系的论证方式有关。《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即是说,“诚”是天本来就有的本性,对天的这种本性的主体实践即为人之诚的本性。《孟子》所说的“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天之诚是人之诚的本根。发展到后来,作为本体论的诚转化为主体性的诚,对于诚之主体而言就自然具有了伦理道德的意义,诸如朱熹所言:“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这才使“信”得以奠定在“诚”的基础上,并与“诚”合二为一。因此,“诚”是“信”之本,“信”是“诚”之用;“诚是个自然之实,信是个所为之实”;“诚”则“信”,“信”不一定“诚”。在中国文化中,只有理解了诚与信的关系,才能对“诚信”这个合一的概念有较贴切的理解。(摘编自廖小平《诚信的文化阐释》)1.【选择题】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DE】(4分)A.文本一第①段总领全文,阐述诚信的内涵,指出本文的论题是“诚信”,并强调诚信的意义和价值。B.文本一第③段将古代和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待诚信的态度等进行对比,突出了现代社会诚信危机的严重。C.从文本二来看,“诚信”最初并不是一个合一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信”这个概念出现得比“诚”早。D.在中国文化里,“诚”是“信”的根基,“信”是“诚”的运用,有了“诚”定有“信”,有了“信”也一定有“诚”。E.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围绕“诚信”话题,从宏观的角度展开论述,但都缺少典型具体的事实论据,论证缺乏针对性。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④段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示例一:首先提出本段的论题:如何应对诚信危机。(1分)然后给出两个对策:“坚持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和“构建多层次社会诚信体系”。(2分)在分析“坚持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时,又给出“强化新形势下的诚信道德重建”和“重视全方位落实法理规则”两方面的建议。(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示例二:首先提出问题:如何应对诚信危机。(1分)然后先强调“坚持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1分)并从“强化新形势下的诚信道德重建”和“重视全方位落实法理规则”两方面给出建议。(1分)接着再强调“构建多层次社会诚信体系”。(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3.文本一第②段与文本二都运用了道理(引用)论证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4分)【答案】文本一第②段引用《礼记·大学》《论语》《资治通鉴》中关于诚信的名言,从个人修养、社会交往、治理国家三个层面有力地论证了诚信在我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意义。(2分)文本二引用《中庸》和《孟子》中关于诚信的相关论述,以及朱熹关于诚信的名言,层层深入地阐述了“诚”与“信”的关系和内涵,侧重诚信的文化阐释。(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二、(2021·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12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体育设计的亮点所在。一些体育设计,以“立象取意”的方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择取适合的文化意象,突出赛事特色,展现国家形象及城市性格。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标识与会徽的设计灵感都源于“冬”字。申办时,更加强调实力、文化和承诺;举办时,更侧重“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表达对冬奥会以及每一位运动员的重视。因此,申办标识更写实,而会徽则更抽象、更有运动感和力度。由此可见,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设计,并不是一味拷贝、堆积传统文化意象,而是对传统文化合情合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伴随时代发展,人们观看事物的方式不断改变,设计也必须随之而变。“面向未来”应成为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设计不仅要融入新技术、瞄准新空间,也要面向新受众。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的主要受众群,是“00后”甚至“10后”,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吉祥物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有着更高要求。因此,在设计吉祥物“冰墩墩”时,设计团队以熊猫为原型,用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赋予整体形象以“创造非凡、探索未来”的寓意,展现出浓浓的科技感。北京冬奥组委还联合专业设计团队,推出吉祥物微信表情包,让吉祥物“动”起来,走进大众生活。在设计体育图标时,考虑到移动终端传播效果与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团队同样选择将源于篆刻、古文字的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动画,既展示出现代冰雪运动的蓬勃生命力,也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认识。未来,催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新创造,将不断为世界体育运动贡献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中国开放自信、热情友善的良好形象。(摘编自林存真《中华美学赋彩体育名片——谈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1.【选择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北京冬奥会申办标识与会徽的设计灵感来源相同,而寓意不尽相同。B.末段在前文正反对比论证基础上,得出体育运动有文化价值的结论。C.文章图文并茂,三幅图片与相关论述相辅相成,增强论证的说服力。D.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述中国体育设计,视角独特新颖。2.【概括事实材料】文章第3段论证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要“面向新受众”,使用了哪些事实材料?请简要列举。(3分)【答案】①北京冬奥会设计团队设计出有科技感的吉祥物“冰墩墩”。(1分)②北京冬奥组委联合专业设计团队推出吉祥物微信表情包。(1分)③北京冬奥会设计团队将体育图标由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动画。(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3.【概括观点及论证内容】文章主要表达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两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第一问:中国体育设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分)第二问:从体育活动特点、设计追求与时代特点、受众需求两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3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一、(2018·河南)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2分)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时期,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20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最集中的体现。因而要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作者:纪秀生。有删改)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4分)【答案】①我们曾经对汉语有自信,但近现代以来,这种自信产生了动摇。②为了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有其独特的优点。④汉语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4分)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首先从人们对母语的天然情感和汉语对世界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我们曾对汉语有自信。(1分)然后指出近现代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动摇的原因,并列举自信动摇给汉语带来的危机和伤害。(2分)最后指出重拾汉语母语自信的必要性。(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3.【分析材料作用】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4分)材料一国学大师钱穆说,汉语之美在于“精”。“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材料二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答案】材料一:第④段。这则材料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可以证明“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材料二:第①段。这则材料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证明母语“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意思对即可。每则材料2分,共4分)二、(2021·恩施州)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2分)学好通用语言增强文化认同①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实现文化认同,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语言相通是人和人相通的重要环节。沟通需要语言相通,达成共识理解需要语言相通,形成文化认同更要语言相通。③因此,一个国家需要一种全民共同使用的,能够在全社会通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纽带,会极大增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地域之间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间情感,加强各民族之间联系,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几十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⑤一项在新疆南疆开展的问卷调查表明,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后,民族地区家庭月收入有明显提高;通过普通话直播,内蒙古科左后旗的一位村民脱贫致富,年收入从5000元增长到年收入超过80万元;;……在普通话助力下,少数民族群众走上富裕道路。这显现出,近年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这也表明,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异于掌握了一把开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钥匙,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社会。⑥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开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法律的明确规定,更是每一位中国人最朴素的爱国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也应从青少年抓起,助力个人成长,更好参与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⑦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新时代赋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事业新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只有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往交流、加强文化认同、不断取得发展进步。(选自2021年3月14日《光明日报》)1.请你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3分)【答案】学好通用语言,增强文化认同。(只有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往交流、加强文化认同、不断取得发展进步)(意思对即可。3分)2.【补充论据】请你联系上下文,在第⑤段空白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答案】示例:通过普通话直播,湖南省瑶族乡一位返乡青年直播鸡、鸭、鹅现场生态养殖情况,纯自然放养的模式加上网络销售,在网络市场打开了一片天地,实现了脱贫致富。(意思对即可。3分)3.请你阅读文章第⑥段,指出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并概括其作用。(3分)【答案】道理论证,(1分)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开始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4.文章第⑦段中的画线句,作为全文的结论,有哪些作用?(3分)【答案】深化中心论点,提出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只有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往交流、加强文化认同、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结论。(2分)使文章整体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统一。(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一、(安徽中考)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1~4题。(共17分)文本一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的淬炼。《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我们必须谨记:尽管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让儿童学习通过劳动创造美的世界,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由于劳动教育关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选自韩震《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光明日报》2019年1月28日,有删改)文本二2019年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显示:我市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86.79%的初中生和84.14%的高中生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70.61%的初中生和72.38%的高中生热爱劳动;68.75%的初中生、76.97%的高中生将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警察、军人”等作为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调研也发现,我市仍有部分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1.65%的初中生和1.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从不”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6.66%的初中生和2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偶尔”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摘自《长沙发布“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长沙晚报》2020年4月16日)文本三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选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民日报》2020年4月30日,有删改)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儿童若缺少劳动,可能会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B.对儿童而言,劳动教育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因为这会关涉到诸多方面的教育。C.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工程师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高。D.材料一阐述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材料三阐述了新时代如何积极开展劳动教育。2.【论证方法】文本一第二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说说它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示例一:引用论证。引用《朱子家训》,表明古人重视从生活细节培养劳动习惯,从而论证了家长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示例二:对比论证,把家长大包大揽的目的与实际结果作对比,阐述了家长不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从而论证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示例三:道理论证。剖析家长大包大揽,不让孩子做家务的危害,论证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共3分)3.请根据上述三则文本,说说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6分)【答案】①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②要端正学生劳动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③要使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④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⑤要重视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4.文本一中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5分)【答案】示例一:劳动能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美,我们打扫卫生,布置教室,张贴书法、绘画作品,使教室更美。我们要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示例二:劳动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我们在庭院、小区栽花种草,使庭院、小区更加舒适、美观。我们应该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联系生活经历3分,创造美的体验2分,共5分)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3题。(共12分)文本一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三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三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作者:陈凌。有删改)文本二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节选自赵迎辉《阅历与读书》)1.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在谈“阅读”问题,但侧重点不同。它们各自侧重谈什么问题?(4分)【答案】文本一侧重谈阅读对于人生的独特意义(或: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2分)文本二侧重谈阅读与阅历相辅相成的关系。(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2.【论证方法】文本一第④段和文本二都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答案】文本一第④段列举曾国藩的例子,举例具体、典型,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对精神的滋养。(2分)文本二列举了“不少人”年轻的时候和中年后的阅读状况,列举为官经商、读书治学等情况,举例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有力地论证了阅读与读书的关系。(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3.文本一第⑤⑥两段能否换位?为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案】不能。(1分)因为第⑤段强调读书“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一内容与第④段的内容承接紧密;(1分)第⑥段强调读书“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与第④⑤段构成由内而外的关系;(1分)第⑤⑥段内容安排与第⑦段的“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意思相照应。(1分)(分析合理即可。共4分)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2分)认识你自己①“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一句著名箴言,意在告诫世人,人要认识自己的本质,人只有把“自己”的问题弄明白,才能明确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担起人生的使命和责任,做一个能够把握自我、拥有自我、实现自我的明白人。②认识自己,先要认识自己的“人性”。③作为一个人,首先具有“人性”。这个人性,就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④不了解自然和社会,就不懂得人性,也就不懂得人。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来看待问题,就可以既想方设法满足人的自然属性,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生活,又努力体现其社会属性,养成良好的文明习俗和精神气质。⑤认识自己,还要认识自己的“个性”。⑥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⑦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才算真正了解了自己,也才能把握自己,改变自己,展现自己,和自己和谐相处,共生共长,去创造人生的事业,去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⑧如果不认识自己的个性,不知道自己的特点,就很容易被欲望牵引,迷失自己,甚至陷入各种困惑之中,做出自相矛盾、匪夷所思的事情来,在不经意之间,损害和糟蹋了生命。⑨认识自己,更要认识自己的“可变性”。⑩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物,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可变性”。⑪也就是说,人是可塑的。现在的我,不是过去的我;今天的他,也不是明天的他。无论是身体、长相、知识、经验、感情,还是性格、智慧、眼界、胸怀、事业,都无时无刻不在随着各种实践活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既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体现,也是人生的真正意义之所在。⑫当我们认识了这一点,明白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之中的时候,就会彻底醒悟过来,打破机械僵化的思维模式,克服被动消极的悲观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朝着无限美好的人生境界,不断精进努力……把本来平淡无奇的人生,过成诗意般的生活。⑬正是人生的可变性,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让我们积累实力,夯实基础,展现才华,生发能量,创造美好的生活;也正是人生的可变性,使我们总结经验,改正错误,完善自我,提升境界,在困难和挫折中破浪前行,成就无比辉煌壮丽的人生事业。⑭总之,如果能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客观地看待自己,自觉地接纳自己,不断地改善自己,努力地壮大自己,就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生的进步,最终在发展自己和服务他人、社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作者:哲丝哲语。有删改)1.【论证结构】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请梳理本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列表格。(4分)【答案】中心论点:只有把“自己”的问题弄明白,才能明确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担起人生的使命和责任,做一个能够把握自我、拥有自我、实现自我的明白人。(1分)分论点一:认识自己,先要认识自己的“人性”。(1分)分论点二:认识自己,还要认识自己的“个性”。(1分)分论点三:认识自己,更要认识自己的“可变性”。(1分)(共4分)2.【论证方法】第⑦~⑧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案】这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1分)将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的人的生命状态与不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因而损害和糟蹋了生命的人的生命状态进行对比,鲜明有力地论证了“认识自己,还要认识自己的‘个性’”的观点。(3分)(共4分)3.下面这则【链接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吗?为什么?(4分)【链接材料】世界级文学大师、现代派文学的开山鼻祖弗兰兹·卡夫卡,他从小性格孤僻,曾为了取悦父亲,试图去改变自己,但无论他怎么努力,始终无法战胜内心的怯弱,后来他毅然选择做自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的《变形记》《判决》《城堡》等作品享誉全球,经久不衰,成为奥地利最负盛名的作家,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答案】①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1分)②因为这则材料中的卡夫卡正是因为充分地认识了自己的“个性”,勇敢地选择做自己才最终成就了自己,把握了自己的人生;(2分)③这正适合来论证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认识自己,还要认识自己的‘个性’”。(1分)(共4分)四、(2021·开封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3题。(共12分)文本一①《弟子规》在读书人当中拥有巨大影响,“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一语,尤为彻透。一旦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不是义正词严地指斥他,而是反躬自省,看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倘若有,就要马上改过;如果没有,则要警醒自己时刻惕之、戒之,以免重蹈覆辙。②一个“省”字,意蕴很深。③【甲】夏朝的伯启,就是勇于“自省”的典范。当时,诸侯有扈氏反叛,伯启受禹之命率军平叛。不幸的是,大败而回。事后,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诿过于人,而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自己所属的国家,兵多地广,又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等优势,可是却强不敌弱,一定是个人德行和才能不够所致。因此,他励精图治,兴利除弊,礼贤下士,体恤百姓。此后,国渐富,兵日强,政通人和,众志成城。一年后,有扈氏闻知,顿时打消进犯之念,自缚其身,俯首请降。④数千年来,孔子一直被奉为圣贤的化身和代表,他也是“三省吾身”的终生践行者。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带众弟子周游列国时,途中断炊,多亏颜回讨来一些米,才解燃眉之急。饭快要煮熟时,孔子却无意间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心里很不高兴。随后,颜回恭请老师吃饭,孔子却说:“我刚才梦见了先父,正好这饭洁净,我就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颜回一听就急了:“使不得,这饭已经不干净了。刚才煮饭时,有炭灰掉进锅里,丢掉可惜,我就将脏的地方抓起来吃了。”孔子一听,不禁慨叹道:“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呀。”倘若人们自以为是,不能自觉地时时“自省”,就会不经意间犯下很多错误。⑤“自省”乃一剂良药。荀子靠它“日参省乎己”,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孔子靠它“见不贤而内自省”,进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国。看来,“自省”的确很有必要。(作者:马军。有删改)文本二①现实生活中,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己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②“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③【乙】危急时刻,人们往往会警醒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而在平常时候,人们则容易失去警觉,自省机制失去效力,危险就会接踵而至。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足、缺点和失误。“自己排队时,不希望别人插队;自己插队时,要求别人闭嘴”。凡事责人而不自省,只找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己原因;只指责别人过错,而不找自己的问题,往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④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古人云“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⑤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这一古今佳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事当前,我们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应,即便一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题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作者:何聪。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D】(4分)A.鲁迅名言“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可以作为文本一第⑤段段首的道理论据。B.文本一第③段和第④段都写了历史人物反省的事件,两段中都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又连续运用短句子,使文章论述显得严谨有力。C.文本二告诉我们要时时自省,事事自省,才可以避免把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D.两个文本的第②段都分别独立成段,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都阐明观点,领起后文的分段论述。E.两个文本的第⑤段都融入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论证思路】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述其论证思路。(4分)【答案】文章开头引用《弟子规》的句子,引出论题;(1分)然后列举伯启自省后兵强国盛、孔子误解颜回后自省明理的两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自省的重要性;(2分)最后,在文章结尾得出本文论点“‘自省’的确很有必要”。(1分)(共4分)3.【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证明论点的“利器”,请比较阅读两个文本中的【甲】【乙】两段,说说它们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何异同。(4分)【答案】同:【甲】【乙】两处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甲】处举“夏朝伯启勇于自省”的事例,证明了自省的必要性;【乙】处举“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不检视自己”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自省的力量。(2分)异:【乙】处还运用了对比论证,而【甲】处没有。【乙】处把“危急时刻,人们反省自己”和“平常时候,人们容易失去警觉”两种表现进行对比,阐述自省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分)(共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2分)敬畏平常①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在《自然与人生》一书中,表达过这样的主张:人要亲近自然。而我也一直认为,人就该多些自然的情怀,少些人为的设定、纠结或算计。我们几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们刻意去做一件事,结果十之八九做不成。这就说明:刻意做事,容易让我们变得患得患失,进而影响了做事的投入度,而一个人的投入度不够,就很难做成事。②没有种种的刻意,我们的心才会变得澄澈。而这样的心,就是赤子之心。傅雷说,赤子之心,能创造一个世界。龟兔赛跑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那龟就有这样的心。虽然它自己走得慢,可是它却按照自己的速度一步步往前赶,而兔子自觉得比它跑得快而起了骄傲之心,便在比赛中途睡了一觉,而那龟仍然继续前行,最终率先到达终点,成为冠军。其实,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者,几乎都拥有这样的心。再说,人的精力就那些,如果你在别的方面还有消耗,那么你在该做的事情上就会出现精力不足的情况。而精力不足,往往就不能将事情做好。③因此,不要在不该想的方面想多了,否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些想法往往又不正确或毫无根据,它们可能就会误导你,甚至将你带向歧途。《徒然草》里就有这样的例子。明云座主,遇到一位相士,便问道:“请看看我会有兵仗之难吗?”相士说:“看面相应该是有。”座主又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相士答道:“以座主的身份,本来未必会有此难,但是既然你因担心这件事来问我,看来是有兵仗之难的前兆了。”后来果然应验,明云座主不久便中箭身亡了。他总是这样担心,自己把自己往错误的路上引领,所以,就遇上了本该可以避免的灾难。如果他没有这样的担心,并且也不往那方面去想,那么他就可能不会遇此劫难。很多时候,人是自己把自己吓死的。④事实就是这样——不好的想法,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甚至是致命的。尤其那些思想、觉悟低的人们,他们更容易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而事情一旦想复杂了,也就容易想歪了,进而会引起自己的担心、恐惧或邪念,从而殃及自己的心情、生活乃至生命。⑤可见,拥有一颗平常心是多么的重要。而这,才是我们最该拥有的正确想法。有一次,赵州禅师问南泉禅师:“什么是道?”南泉禅师回答:“平常心是道。”赵州禅师问:“可以接近它吗?”南泉禅师说:“你打算接近就背离道了。”……要知道,世间一切美好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你若给它任意提速,就无异于拔苗助长。因此,顺其自然,一切以平常心待之,才是明智之举。⑥可是,世间有太多急功近利之徒。这样的人,做起事来,往往就会丢失了平常心。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都直奔主题,却忽略了过程,而很多的快乐与美好往往都在过程中。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恋花的丽蝶,累累的果实,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明的大道。然而在前进的征途中,却逐渐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到达了一个荒漠。”可见,失去了平常心,往往也失去了人生本该拥有的快乐与美好。而最为可怕的是,我们在缺席平常心时,往往会走向极端,甚至丢掉性命。正如《论语》中所言:“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意思是说,我们如果总是担心自己会失去什么,那就会什么事都做得出来。⑦其实,人生原本就很平常,就像路一样,有平坦,也有崎岖——这是外在的平常;还有内在的平常,它主要表现在——当平坦或崎岖出现的时候,我们都会以平常心待之。无数事实早已证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抵达那梦寐以求的远方。⑧所以,不要无视或忽略平常,相反,要好好地敬畏平常。(作者:韩青)1.【句段作用】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用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话引出自己的观点:人就该多些自然的情怀,少些人为的设定、纠结或算计。②列举人们的日常经历说明刻意做事往往很难做成事,从反面证明作者的观点。(每点2分,共4分)2.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是怎样对论据进行分析的?(4分)【答案】(1)第③段列举了明云座主总是担心有兵仗之难,不久便中箭身亡的例子,然后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他总是自己把自己往错误的道路上引领。(2)接着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论述不往不该想的方面多想就不会遇此劫难的观点。(每点2分,共4分)3.请具体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4分)【答案】①“因此”一词对上文事例进行总结,得出“不要在不该想的方面想多了,否则,它们可能就会误导你,甚至将你带向歧途”的结论,自然引出《徒然草》里明云座主的事例,推进论证的过程。②“可见”继续推进论证,对上文进行总结,得出“拥有一颗平常心是多么的重要”的结论。③“可是”表转折,进一步论述失去平常心的后果。④“所以”,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要敬畏平常。”(每点1分,共4分)六、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1~4题。(共16分)文本一就本质而言,文学的属性首先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需要经过艺术加工才会获得文学性;其次,文学诉诸感情,能够通过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感动人是文学的追求;再次,文学是人们需要的非物质化的“食粮”,它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文学可以这样界说,即文学是一种用语言承载感情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凝结人类精神向往与需求的高尚艺术。语言敞开的是这样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处于天地之间的人栖居在世界之家中。这也证明了文学艺术的语言特色,即它是一种凝结与承载着人类精神向往与需求的高尚艺术。由于文学艺术这种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联系,使得它在以往、当今、乃至后世都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艺术。也正因如此,进行文学欣赏就成了我们作为社会人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需求。(节选自《文学欣赏与创作》。有删改)文本二文学作品总是影响人的心灵和行为,帮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净化灵魂,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文学的“初级关怀”与“终极关怀”。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如通俗读物。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如《俄狄浦斯王》绝望的挣扎,《浮士德》顽强的探索,《哈姆雷特》沉痛的反思,《离骚》上下求索,《牡丹亭》生死之恋,《红楼梦》色空之谜等。这些作品都具备终极关怀,文学所实现的“初级关怀”也便具有了人道主义的合理价值;而在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当人们的物质欲望已得到充分膨胀,渴望获得必要的感性超越和精神救赎的情况下,文学艺术则应该更多地承担起“终极关怀”的文化使命。(节选自《文学欣赏》。有删改)文本三①了解是欣赏的边缘,欣赏是了解的极致。②我们希望能和当代的作家心印神交,或者尚友古人,单靠理智上了解他们的作品,是不够的;还要羼进些感情上的因素,能够欣赏它,才成功。③只是了解了刚算做了一半儿,严格来说,文学了解的大门,竟是敲打不开的,除非你能使用一把感情的钥匙。④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⑤“解”就是了解。⑥“不求甚解”,是不像郑氏对于《三礼》、毛公对于《诗经》那样过甚求解的意思,大意是要求通的(据冯钝吟《杂录》)。⑦若像一般人囫囵吞枣地去读书,自然便说不上什么爱“好”了。⑧“每有会意”便是赏,“欣然忘食”便是欣。⑨这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一样的意思。⑩“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潜《移居》),靖节原已这么说过了的。⑪我们因为好读书,才去多多地求了解,了解了之后,才能欣赏它而更加强了读书的乐趣——这是循环而渐进的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消你肯迈出第一步去!(节选自《中国文学欣赏发凡》。有删改)1.对三个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4分)A.文本一从本质上阐述了文学的属性,并界定了“文学”的核心概念,接着紧扣“文学”的本质特点展开阐述,最后得出进行文学欣赏是我们作为社会人所需要的精神需求的结论。B.文本二主要阐述了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文段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初级关怀”与“终极关怀”两个角度阐述了文学艺术所应承担的文化使命。C.文本三主要从“了解与欣赏的关系”这个角度入手,运用了丰富的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着重阐述了“了解”之于“欣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D.三个文本分别从文学欣赏的必要性,文学欣赏的文化使命,如何欣赏这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文学欣赏的现代意义。2.文本三在论述中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试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和表达效果。(4分)【答案】(1)第④句引用陶渊明的名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旨在对文学欣赏中的“了解”与“欣赏”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同时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2分)(2)第⑨句引用“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在文中实际上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生动形象地让读者感知到“欣赏”的乐趣,同时引发读者的一种惬意的联想,不知不觉地感知到“欣赏”的含义。(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3.【论证思路】请简述文本三的写作思路。(4分)【答案】①首先明确本段观点“了解是欣赏的边缘,欣赏是了解的极致”。②然后进行阐释:阅读文学作品必须在了解的基础上“羼进”感情,能够欣赏,才算成功。③接着,具体阐释本段的两个核心概念“了解”与“欣赏”。④最后得出结论:好读书者只有由“了解”自觉地走向“欣赏”,才能收获更多读书的乐趣。(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4分)4.关于文学与文学欣赏,三个文本的理解有哪些共通之处?(4分)【答案】①三则材料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文学可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影响人的心灵与思想的功能。②文学欣赏必须有感情的介入。③文学欣赏对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2021·荆州)阅读下文,完成1~5题。(共12分)趣话“三年”①很多事以“三年”划段,如孩子上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专也三年;家中老人去世,需有三周年纪念。但在日常语境中,三年大多是泛指,有多年、长期之意。投资者“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节俭者“一顿省一把,三年买匹马”,如此等等,不一而足。②人们为何常以“三年”为限?盖因“三年”有规律,“三年”成法则。很多学问,时间短学不全,时间长熬不住,三年正好打基础,所谓“一年生,两年熟,三年正好能上路”“学戏先练三年声,打铁先打三年钉”。很多事需要三年去形成、去验证,很多理需要三年才能看得清、想得通,所谓“赶车三年知马性”“吃药三年会行医”。老司机为何说“一年虎二年狼,三年变成小绵羊”,就因为见得多了,才越开越怕,才能真正体会小心驾驶之重要。③“三年”可以让很多东西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对于个人而言,三年的时间,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希望有可能化为泡影,痛苦的可能变成了乐趣,厌恶的可能变成了不舍。俗话说“分家三年成邻居”“当家三年狗也嫌”。其世态之变,冷暖炎凉,总让人心生几多感慨。三年能显露很多事情,“做贼三年,不打自招”。古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其实何须七年?三年足矣。④“三年”,是岁月的一个符号,之于历史,三年实乃一瞬;而之于人生,三年却是重要阶段。三年可干很多事,能知很多理,即便不慎失误,尚有回旋余地;即便偶有落伍,奋起直追也来得及。“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体现的是为文者专志笃学、推敲锤炼之苦;“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是为政者韬光养晦、励精图治之功。只要功夫深,“石头上坐三年,石头也会发热”。但此话对“三年不目月”者无用,因为“好马闲三年,连块粗糠也驮不动”。⑤学器乐的说“一年筝两年笛,三年二胡不咋地”,做木工的说“一年斧子二年锛,三年刨子学不真”。故欲成大事者,须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而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习武者尚需“入门先站三年桩”,更何况成就一番大事业?一个人要放到盐水里泡三年、热水里烫三年、糖水里浸三年、冰水里冻三年,才算真成熟。话虽偏颇,却也不无道理。⑥人生短暂,不过百年,以“三年”划段,不过三十多个“三年”。一生太远,命运或难自控,但三年之期,自己或可说了算。驾驭好“三年”,“三年”就是收获的标志牌、前进的里程碑;轻薄了“三年”,“三年”也是成败的分水岭、胜负的分界线。(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月15日,有删改,作者:张英俊)1.本文看似“趣话”,却是正论。请你说说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2分)【答案】欲成大事者,须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也可扣住“目标”“毅力”“实干”三个关键词自行归纳)(2分)2.文章第①段是如何引出话题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答案】列举常见的生活现象,引用俗语,自然地引出话题,(1分)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思考,更具说服力。(1分)(共2分)3.【分析句子含义】研读第④段,分别说说“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目月”的含义。(2分)【答案】三年不窥园:即三年不去看自己的花园。形容专心治学,心无旁骛。(1分)三年不目月:即三年不见日月,萎靡不振。比喻懒于修养,不求进取。(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4.【分析词句特点】赏读第⑤段画线句子,自选角度,给这句话做一条批注。(3分)【答案】示例一:运用比喻论证,将人生的种种历练比作盐水泡、热水烫、糖水浸、冰水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主要观点。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的种种历练比作盐水泡、热水烫、糖水浸、冰水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一个人只有经过种种磨炼才能真正成熟的道理。示例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人生中的种种历练,显得句式整齐,内容丰富。示例四:运用“泡”“烫”“浸”“冻”一系列动词,准确而传神地表现了一个人经受种种磨炼的状态和过程。(写作手法1分,赏析2分,共3分)5.下面三句俗语可以分别补充到文中的三个段落,应该怎样匹配?请连线完成。(3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3题。(共12分)文本一让“文化老树”长出新枝①如果要问春节期间有哪些文化节目迅猛“出圈”,央视推出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和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应该是榜上有名的。一众“自来水”不吝啬点赞和转发,在年节期间掀起一波传统文化的传播热潮。②近些年,我们围绕传统文化,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诸多文艺创新之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比如《国家宝藏》的编导,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将画卷背后的故事细细还原,让国宝在众人眼前“活”了、“近”了、亲切了。他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采用贴近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使用时尚有趣的方式包装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中华文化也更能深入人心。事实上,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国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并且总是能够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节选自中国青年网。有删改)文本二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活起来”又要“火起来”①近年来,“故宫跑”、京剧“潮”、敦煌美、诗词热……诸多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态渐成热潮,伴随着传播热度的是,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换言之,文化热,不能热在一时,而要在持续支持与扶持中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②应该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的背后,藏着对其支持与扶持的紧迫性。仔细观察一些火热的传统文化形态,多数是因为某个“IP人物”的带动而进入人们视野。这是好现象,却也值得反思。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如何更有持续性?如何能百花齐放?如何能激发内生动力、散发外在魅力?思考并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和扶持大有裨益。③这就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给予支持和扶持。这几年,围绕敦煌的文化话题之所以火热,与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不无相关。人们不仅知道敦煌文化,而且了解以“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代表的研究文化,更是借助诸如《敦煌飞天》的芭蕾舞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意义,才能真正既“活”又“火”。④这就需要具有博大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以敦煌文化为例,其文化风格之丰富、文化样态之精彩,很大程度上在于历史上的中西文明交流,这是互相学习借鉴的成果。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再次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发展、交流互鉴提供了契机,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就能学习借鉴到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应该说,中华文化之伟大在于包容互鉴,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更需要秉持包容精神。⑤“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新时代,我们追随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就都能够活起来,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也必定具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节选自人民网。有删改)1.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在谈“传统文化”问题,但侧重点不同。它们各自侧重谈什么问题?(4分)【答案】文本一侧重谈以文艺创新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2分)文本二侧重谈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在持续支持与扶持中焕发生命力。(2分)(只答题目不给分。共4分)2.文本一第②段和文本二第③段画线句都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答案】文本一第②段画线句列举《国家宝藏》的例子,具体、典型,有力地论证了文艺创新作品使中华文化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2分)文本二第③段画线句列举了因深入研究文化使敦煌文化话题火热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给予支持和扶持的分论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3.请简要分析文本二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首先由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态渐成热潮引出“要在持续支持与扶持中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观点;接着对这些火热的传统文化形态进行反思、分析;然后从“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给予支持和扶持”和“就需要具有博大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两方面阐述支持与扶持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最后阐述了新时代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条理清晰,分析合理即可。共4分)(2021·郑州一模)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2分)读想象文学的“不要”①为了从“不要”的角度来说明如何阅读想象文学作品,就有必要比较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的差异,这些差异会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阅读哲学作品一样阅读小说,或是像证明数学理论那样阅读诗。②最明显的差别,是两种文体的目的不同。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在读者经验中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想象文学是在阐述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助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目的不同,这两种作品对心智便有不同的诉求。想象文学主要经由感官与想象来体验,而论述性作品主要运用判断与推论来理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思考时用不上想象力,或我们的感官和想象完全独立于理性的洞察与反应之外,关键在强调哪一方面而已,小说主要是运用想象力,这也是称之为想象文学的原因。以上事实引出了我们要建议的一个否定指令——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在阅读一个故事时,一定要让它在我们身上活动,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我们一定得打开心灵,接纳它。③因为目的不同,这两种作品的写法也必然不同。论说性作品的逻辑目标是完全清晰的,任何可以陈述的事都得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不能有其他的含义。相反地,想象文学却要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想象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意义,来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表现力;也会用隐喻的方式让整本书整合起来,隐喻所传达的讯息,有时比文字本身还要丰富。④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想象文学中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授权委托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办公场所租赁合同样本2篇
- 二零二四年度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投放与创意设计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房产买卖及法律咨询服务合同
- 全新教育培训机构合作经营合同(2024年度)
- 2024年度智慧物流系统开发与部署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合同(新材料应用)3篇
- 2024年度企业级软件系统定制开发合同2篇
- 2024年度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合同2篇
- 电大财务大数据分析编程作业5
- MOOC 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高清版)WST 421-2024 抗酵母样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 肉汤稀释法
- FZT 73001-2016 袜子行业标准
- 《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标准 JGJT+195-2018》详细解读
- 餐厅经营策划方案
- 小学英语教育就业规划
- 2024年重庆高职分类考试《电子技术基础》备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胸腺癌的护理查房
- 日本健康管理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综合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