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练第1讲+从远古到秦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_第1页
专题突破练第1讲+从远古到秦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_第2页
专题突破练第1讲+从远古到秦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_第3页
专题突破练第1讲+从远古到秦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_第4页
专题突破练第1讲+从远古到秦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从远古到秦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023广东广州一模)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国家形态的成熟C.金属工具的使用

D.奴隶的辛勤劳动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解析据材料可知,良渚古城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说明当时的良渚文明已经存在比较发达的社会生产能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故选A项;良渚文化时期还未形成成熟的国家形态,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构筑工程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手段,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良渚文化是否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2023福建莆田一模)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材料意在说明(

)A.中原文明占据主导 B.早期国家雏形产生C.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C解析材料认为中华文明起源存在着多种文化融合发展,龙山文化和炎黄部落联盟都是不同文化融合的产物,也就是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材料中仅介绍了黄河流域的文明遗迹,并不涉及其他地区,无法说明中原文明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了部落联盟的形成,并非国家,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3.(2023山东东营一模)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中指出,商周的早期青铜器上,神奇的动物具有支配性的神力,人的地位是被动与隶属性的;而周代后期的青铜器上,人从动物的神话力量之下解脱出来,常常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这一变化体现了周代后期(

)A.宗教信仰产生 B.人文意识增强C.青铜技艺提高 D.神权色彩浓厚B解析据材料可知,周代后期人的地位由原来的被动和隶属地位转变为挑战者,说明人的地位提高,人文意识增强,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周代后期人的地位的提高,没有涉及宗教信仰,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人物形象的变化,不能体现青铜技艺的提高,排除C项;根据材料“人从动物的神话力量之下解脱出来”可知,神权色彩变淡,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4.(2023山西临汾一模)西周为避免“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的局面再次出现,进行了“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天下归心”的制度设计。西周的制度设计(

)A.削弱了诸侯势力 B.蕴含着大一统思想C.实现了权力集中 D.促进了周文化传播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天下归心”,分别与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相对应,都包含了大一统的思想内涵,故选B项;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力较大,容易造成诸侯割据,排除A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宗法制与传播周文化无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5.(2023山东枣庄一模)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

)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

B.体现了治国思想进步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B解析根据材料“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可知,西周的统治观念相对商朝更加注重对百姓的关注,体现了民本思想的色彩,故选B项;商和西周时期都实行贵族等级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崩溃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宗法分封制度,排除C项;民主主义与民本思想不是一个概念,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6.(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少数民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已为华夏族所吸收、融合,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

)A.说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失B.有利于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C.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维系了民族政权间的和谐关系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有助于减少民族纷争,推动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故选B项;“民族差异基本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于秦朝,战国时尚未建立,无法“发展”,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争战不休,并非“和谐”,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7.(2023辽宁锦州一模)老子认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孟子主张君主“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由此可知,两者都(

)A.认同德主刑辅 B.主张顺应民意C.代表平民利益 D.具有辩证意识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老子主张不要用威严和死亡让人民畏惧,孟子主张了解民情,解决民困,故两者都主张顺应民意,故选B项;德主刑辅是指在国家治理中以德治和仁爱为主,以刑罚为辅,材料与德主刑辅无关,排除A项;孟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故都“代表平民利益”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中孟子的思想并不具有辩证意识,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8.(2023山东淄博期末)战国时期,魏国考选武卒,中试者“利其田宅”;吴起任魏国“西河之守”时,为攻秦国小亭,以“上田”为悬赏;秦国颁行二十等爵制,一级爵位可得田一顷。这表明当时(

)A.统一趋势日益加强 B.选官标准发生变化C.新统治秩序已确立 D.土地私有得到认可D解析材料中对有功者的奖励都是“田”,说明土地所有权允许变更,土地私有制在魏国、秦国等诸侯国已经得到认可,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国家统一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三种奖赏并无官职的信息,B项无法从材料信息得出。材料说明战国时期,新的统治秩序正在形成,但是,“确立”一说错误,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9.(2023云南昆明二模)战国时期,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墨子提出统治者要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表明当时(

)A.儒家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B.各学派思想逐渐融合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C解析材料中三人都强调民众应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说明当时思想家看到了稳定民众的收入在维护统治秩序中的作用,C项正确。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主流不符合战国时期的史实,A项错误。诸子百家的思想相互借鉴,但是,并未出现“融合”的趋势,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抑商,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0.(2023山西大同期末)战国末期,荀子游历秦国,感慨“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而汉初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这反映了两者(

)A.阶级立场的不同 B.文化趋向的迥异C.政治理念的不同 D.生活态度的差异C解析荀子立足于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现实,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在提高秦国国力方面的作用;贾谊生活于汉初,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认为商鞅变法败坏了社会风气,两者的政治理念不同,C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1.(2023福建厦门二模)据秦简《法律答问》,父母告子女不孝辄拘捕子女;子女告父母概不受理,且治告者罪。这表明秦代(

)A.奉行严刑峻法 B.伦常秩序受政府重视C.强化基层治理 D.律令儒家化初具雏形B解析材料体现了父母和子女在互相状告中的不同规定,可知秦律的制定考虑到家庭伦理关系的因素,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量刑情况,无法体现是否严苛,排除A项;基层治理主要体现在户籍编订和乡里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2.(2023湖北襄樊一模)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欺”。这说明该政策(

)A.完善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B.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C.保障了商品的质量稳定

D.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D解析材料说明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后,价格稳定,减少了欺民的现象,规范了市场秩序,D项正确。一般情况下,政府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是加强监管,而不是“专卖”,A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盐铁买卖公开公平,但是,不能体现“物美价廉”“质量稳定”,B、C两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3.(2023湖北鄂州一模)古老地名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折射了社会的变迁。以下是汉代河套地区的一些县名:西河郡的美稷、广田、谷罗、饶、富昌;五原郡的田辟、宜梁、临沃;朔方郡的沃野、广牧。据此可知,汉代(

)A.河套地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B.移民实边政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C.政府重视边疆土地资源的开发D.儒家文化在边疆得到传播与认同C解析由材料可知,河套地区的美稷、广田、谷罗、饶、富昌、田辟、宜梁、沃野、广牧等县名反映了这一地区良田广辟,庄稼茂盛,粮食丰收,富饶昌盛,适宜田牧,反映出农业迅速发展,说明汉代政府重视边疆土地资源的开发,C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4.(2023北京海淀期末)东汉末年为了对抗农民起义,出现了许多“坞堡”。坞堡是豪强地主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而形成的武装组织,且耕且战,自保自存。这一组织(

)A.是政府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B.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素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东汉末年局面混乱,坞堡是豪强地主将庄园军事化的产物,强化了庄园的自给自足性,C项正确。坞堡的发展与汉末的战乱有关,并非政府重农抑商的结果,排除A项;坞堡是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农民的产物,不利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威胁了中央集权,排除B、D两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5.(2023福建南平一模)《史记》中有“世家”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汉书》则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传”,删去“世家”一体;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的做法。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C.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D.官修史书缺乏固定体例B解析《汉书》以后的史书删除“世家”,将王侯编入“传”,反映了王侯在史书中的地位降低,这符合汉代王国势力逐渐被削弱、中央集权强化的史实,B项正确;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司马迁、班固等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史学家,思想境界并无很大差异,排除C项;《史记》与《汉书》都是纪传体史书,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非选择题16.(2023山东济南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才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材料一

独秦(国)不然……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宋·洪迈)春秋以来,尤唯贵戚世臣是赖,虽以罪诛,皆不绝世……列国独秦无世臣,而迭天下。(清·钟文丞)材料二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战国·墨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战国·韩非)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概括材料一中对秦国用人的不同见解,并指出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2)指出材料二用人观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并说明秦国变法相关举措与这一变化的联系。见解:用人不疑;不论出身。目的:实现天下统一大业。变化:社会下层人士的政治地位向上流动(或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联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秦国商鞅变法的进行。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