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方略课件_第1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方略课件_第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方略课件_第3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方略课件_第4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方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复习方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文言选段,不难发现这些规律:1.从体裁上说,选文多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2.从内容上说,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南北朝至宋的这段时间内,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试题设置题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考生不可能非常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但借助语境,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知文章梗概。反过来,学生在知道文章梗概后可以来猜测相关的疑难语句,提高自己的得分率。因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传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极其重要的。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习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的对策有:一、归纳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中也有朝廷吏政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常见的官职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还有一些不表示官职的变动,但常常与官职结合在一

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①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②行:迁左丞,行徐州事;③主(掌管)“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勃:人名。《史记·吕

太后本纪》)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选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后果或影响(史书传记的体裁所定),而这种后果或影响很多时候在官职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反映。二、了解一些常见官职词语的含义。在其位,谋其政,知道了某种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适当言行。例如:很多高考复习书中都有一篇“张嘉贞”的选文,其中有这么一段:……翌日,(张嘉贞)拜监察御史,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鞠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不宜为臣而绝言事之路……在分析综合的小题中,设置了一个有关职官的干扰项:“张嘉贞在监察御史任内被人诬告,但他宽宏大量,劝阻玄宗不要加罪诬告者。

”根据文章意思,诬告内容是边将谋反,而

监察御史是京官,没有“重兵利器”,而在张嘉

贞担任过的职务中,只有“节度使”才掌握兵权,因而这个干扰项是错误的,应该是张嘉贞在节

度使任期内被人诬告。可见,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下面进行一些归类: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

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200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步骤对这种传记选段的阅读,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抵牾的地方。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第一步:整体阅读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

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添

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特别提示: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不要在个别词句上纠缠。第二步:细读题目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代入法、比较法、排除法,选出正确项。特别提示:要善于联系已有知识,实现知识迁移。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最后一题较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

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

的,另外一项的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

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能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

上会成竹在胸。特别提示:应该尊重原文,不可以偏概全。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特别提示:此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熟练运用,可少走很多弯路。切记!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命题推想不管文言文怎么个考法,实词是必考无疑的。考查的内容仍然会是句中容易理解错的课内曾经学过的词,课内未学过的词估计考生也能根据句意推断个差不多。题型还会是选择题,要求直接解释的放在翻译题中考查。二、解题技巧1、联想推断词义法

对于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

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不以外夷见忽”的“见”,我们可联想课文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不以外夷见忽”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2、语言结构推断法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 ,我们可利用这 一结构特 点推知词义。如“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属对仗,

忠”

与“

贤”

相对,

用””

相对

应为同义,所以

的意义就是

重用、的意思。3、辨析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如“据殽(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

“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4、语法分析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怀信侘傺”,“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应为名词,“忠诚”的意思。5、利用排除法(语境检验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还可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看理 解是否恰当。三、知识积累(一)、通假字:通假字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①音同形似。

如:“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②

音近形似。

如:

属予作文以记之”

。——“

属”通“嘱”,意思是“嘱咐”③音同形异。

如:“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④音近形异。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二)、古今异义: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② 有的词义缩小了

,如:

妻子

古代指妻子儿丈夫的配偶③ 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

,如

二豪贼劫持

中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此种情况犹为重要)(三)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例: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29页,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劝说,说服,音shuì;④喜欢,高兴,音yuè

。如“秦伯说”!务必联系语境分析。(四)、词类活用: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根据搭配、修饰等关系分析)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何苦而不平。(苦:形作动,愁)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尔安敢轻吾射。(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④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

如: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原指干肉,名词,这里是“使……成干肉”)无案牍之劳形。(劳,原指劳累,形容词,这里是“使……劳累”)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原指活命,不及物动词,这里是“使……活”)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

耻学于师(耻,“以……为耻”)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命题推想“常见文言虚词”多为课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在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范围内。考查常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解题技巧解答试题 ,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要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思考角度;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

注意检查,即把解释的意 思代文,联系上下文看理解是否恰当。2、要

实在

主 要起

作用

因 此

和把

握才

在疑

疑问

助感

语气

,与

。3、要有句位感

的位

不 同的

句末

,在句

在句

句 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秦王恐其破 璧”(代词);“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

,千万)。4、注意虚词前后语意间的关系。例如,“而”作连词时可表示承接,因果,递进,转折等关系,判断的重要依据就是虚词前后句意的关系。古文分析综合一、命题分析主要是指对传记类文章中人物性格描写的归类,以及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关键语句的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二、解题技巧1、

:(

1

)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2

)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看两者意思是否符合。2、概括评价法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

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

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

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

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3、排

法考

:夸

;偷换

;正

。翻

意 错误。解

辨明题干要求,了解干扰形式,就能达到解答目的。文句翻译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语法现象:实词: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重要虚词、固定句式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特殊句式1.积累性的。一、命题推想直

题型

会 变

,—

的 固定

一是

。二、解题技巧1

.借助语境正确理解句式和句义。同一个句子独立存在与在一定的语境中,其省略的成分或表达的意义就有区别。对于要翻译的句子如果孤立地看,就很可能判断错误,只有放人文中,结合上下文才能“明察秋毫”。2、

。—

题 形式

,常

两句

个 词

。如题

,具

”(

)和

因此

要准

语的

。3、注意译句中是否有特殊句式。高考有时将对特殊句式的考查融人对句意理解的考查之中。如题对“何由济乎?”一句的翻译,一为“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一为“有什么

理由能成功呢?”考生只要懂得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就可一下子排除后者。4、注

。如题

”的

:—

;二

永 给他

。虽

的作动

法 ,但从

确的

。5、注意译文是否通顺。通常说译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不通顺就是不达。有时考查的侧重点就是判断译文是否“达”。如题“或妄夕怒”的译文有二:或者胡乱地发怒;或者狂妄地发怒。后者显然不通,因为“发怒”不能用“狂妄”来修饰。再如题“独擅其利”的译文有二:独自专占其利;独自擅用其利。后者明显搭配不当。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译文要表意要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这一点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

最高要求。这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①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翻译。如“侍中”、“侍郎”、“尚书”、“长史”、“参军”、“诸侯”、

“烛之武”、“南阳” “里” “斗” “亩”等。但名称不全、只用了省写简称的,翻译时要补全,如“桓、灵”补译为“桓帝、灵帝”,“泸”补译为“泸水”,“忌”(人名的单字)应补译出姓。(二)文言文翻译方法1、不译。②、当时的称谓可以不译。如“先帝

”、“陛下”。“陛下”也可以译为第二人称尊称“您”或“陛下您”。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③、古今同义的词语不必译。如"创业"、"天下"、"危急存亡"、"晓畅"、"和睦"、"计日而待"、"谨慎"、"然后施行

"、"危难"、"贤臣"、"小人"。即使要译也无非是解释该词而已。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例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日行千里。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2、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 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翻译下面的句子:1、灌水之

溪焉,东 流入潇水。灌水的

北面有 溪流

向东

流入潇水灌水的北面有一条溪流,向东流入潇水。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去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对译时注意一下几点:①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中道”→“中途”,

“崩殂”→“逝世”,“忠志”→“忠诚”。“岁征民间”中“岁”应换成“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家祭无忘告乃翁。”“余”“若”“乃翁”应分别换成“我”、“你”、“你爹”。②拆.单音节词 双音节词如“天雨墙坏”译为“天上下雨围墙被淋坏”。古汉语的部分单音节词两个连用,不要误以为是今天的一个合成词,要拆开作两个单音节词来翻译,如:"志行"→"志向行为","良实"→"善良诚实"其他类似的:晋军秦军妻子子孙绝境中间祖父地方③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例如: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昂其直,居为奇货。旦曰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④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的一 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七条: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在这

个句子中d项最恰当。⑤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例如:“得无……乎?”译为“恐怕……吧”、“莫非……吧”。例句: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得无病乎?附: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动)、特……耳(只是……而已)。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

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3、增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如:“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促织》 )“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在翻译时,应补出“感到”、“觉得”。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4、删除。删去不译的词。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顷之,炎烟张头。” “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应删去。①、无义或现代汉语中无对应的虚词。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虽我之死"中的"之","言之,貌若甚戚者"中的"之"。②、偏义复词中的偏义语素。如"不宜异同"中,删去"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③、为避免重复而删去相同的字词。如"宫中之事,事无大小"中,第二个"事"就应删去。“仇雠敌战之国”中,仇雠是同义词连用,可只译一个。(5)调整。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蚓无爪牙之利”可调成“蚓无利爪牙”的形式。附: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式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如:“操虽托名

汉相,其实汉贼也。”2、无标志判断句。如:“曹操天下枭雄。”3、

“乃、必、亦、即、诚、皆、则”等也可表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二、被动句式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②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③用“见”,“见......于......。”表被动。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暴见于王。”④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六国为秦所灭”“若属皆且为所虏”⑤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举孝廉不行” “感斯人言”。三、主谓倒装

如:“甚矣,汝之不惠!”四、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五、定语后置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六、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乎”等组成的介宾短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具告以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七、省略句式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致,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在翻译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2、省略谓语。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又如:“竖子不足与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6)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也不敢占有。文言文翻译歌诀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二、国年官地,保留不译。三、遇有省略,补充词语。四、字字落实,准确第一;明确代词,译出用法;单音词语,双音换替。五、调整词序,删去无义。翻译的程序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文言翻译练习将文中两处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一)①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

奇才耳。

”上曰:“②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人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答案】①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

1分),(封德彝)很长时间没有找到举荐的人(

1分)

。②君子使用人才如同(人们)使用器

物一样,各取(他们的)长处(1分)

。古代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从别的朝代借用人才吗?(1分)(你)正应该忧虑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能够诬毁全天下的人呢?

1分)(二)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①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

乎!”

②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答案】①如今我处在朝廷之外,你处在朝廷里面,只要我们齐心合力,大概就会成功吧。②不久,刘仁之被调到朝中做中书令(三)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①即事

不计,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朱棣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答案】①

即使事情不能成功,也应当为国家而死!②

攻克京城的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希望您不要杀害他。(四)子曰:“贤哉,(颜)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答案】别人一定无法忍受这种忧患,但颜回不改变自己的快乐(方法),颜回,多么有贤德啊。(五)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寒花葬志》)【答案】魏孺人常让她(“婢”译作“她”,以示喜爱)坐在桌边和我们一起吃饭,将要开饭时,她的眼睛在桌上移来移去。这时,妻子又指给我看,我常常认为这好笑。(六)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

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

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

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浮生六记》)【答案】(儿时的我)又会把一些蚊子留在白帐中,然后慢慢地向帐中喷烟,让蚊子在烟中飞舞鸣叫。造成青云白鹤的景象,果然就像是有鹤在云中叫,这让我非常高兴、快乐。(七)魏文侯使舍人毋择献鹄(天鹅)于齐侯。①毋择行道失之,徒献空笼。见齐侯曰:“寡使臣毋择献鹄,②道饥渴,臣出而饮食之。鹄飞冲天,遂不复反。③念思非无钱以买鹄也,恶有为其君使,轻易其币(礼物)者乎?念思非不能拔剑刎颈,腐肉暴骨于中野也,为吾君贵鹄而贱士也;念思非不敢走陈蔡之间也,恶绝两君之使。

【答案】①毋择在路上让天鹅跑了,仅仅献了一只空笼子。②半路上天鹅又饿又渴,我放它出来让它喝点水吃点东西。③我心想不是没有钱再买一只天鹅,只是觉得哪有作为国君的使者,却看轻并改变他的礼品的呢?(八)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1]驾君车者罪至刖[2]。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3]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①弥子食桃而甘,

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②忘其口而念我!"[2]刖,砍掉双脚的酷刑。注释:[1]窃,私下。

[3]矫,假传君命。【答案】①弥子吃到特别甘甜的桃子,没吃完就把它献给卫君。②忘记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九)管仲曰:“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答案】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十)修(欧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①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②求其生

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答案】①你父亲为官时,常常(或:曾经)在晚上点灯处理官府的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② (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十一)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①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

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

“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②武节始

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

以未尝一遇。”[注]武节,泛指武艺兵法。【答案】①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②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十二)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①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②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谙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答案】①盗贼害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②王烈派人寻找,竟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十三)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

何谓得之于

心? 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焉,求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

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注: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彀:拉弓。【答案】①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②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十四)书吴道子画后 苏轼①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⑴,得自然之数⑵,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

然世罕有

真者,如史全(人名)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注]

⑴乘除:抵销。这是说上述的各种技法如顺逆、旁⑵侧、斜直的合理运用,使之互相补充,从而获得平衡。自然之数:指符合自然的情理。【答案】①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②不过世上很少有(吴道子)真迹,像史全所收藏(的真迹或精品),(我)平生大概只能见到一二次罢了。(十五)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①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②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月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答案】①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②(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十六)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①邑宰时令猎户扑之,

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知沂岭多虎,②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返。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答案】①县官经常派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猛虎吃掉。(重点:“邑宰”“扑”、被动句式)。② (他)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将它杀死,扛着老虎回家。(重点:“辄”“负”)。(十七)太平崔默庵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牛。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

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

得其因而后已。诊次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耳,

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啖,①盖目眶尽肿,不可开

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②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答案】①原来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②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该怎么办?)••••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