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汇编_第1页
放射科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汇编_第2页
放射科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汇编_第3页
放射科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汇编_第4页
放射科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放射科质量管理相关制度一、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7.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二、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室质量控制,特对科室质量控制管理小组作如下调整:组长:张凯副组长:金艳霞(护士长)邓宏亮(副主任)吴大雄(副主任)金汉葵(副主任)普放组:吴大雄(兼)CT:组邓宏亮(兼)MRI:组金汉葵(兼)介入组:吴大雄(兼)技术组:周雄刚(技术组长)三、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1.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质量标准及措施。2.建立健全本科室医疗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3.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4.负责落实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5.负责制定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措施。四、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节》。管理目标(1)提高各级影像专业技术水平;(2)改善影像科各专业人员间的关系,全面进行质量管理;(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为影像诊断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客观、正确的决策。管理方案(1)放射科“科室质量控制管理小组”(下称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2)管理小组以下列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和准则,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和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包括《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儿童X射线放射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育龄妇女和孕妇的X线检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以及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为贯彻执行以上法规而做出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认真执行医院的有关规定。(3)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减少差错的重要环节。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认真执行。管理小组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并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4)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放射科分为普放、CT、MR及介入四个亚专科。各亚专科带头人应该是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其他医师、技师采取定期轮换,以保证质量和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轮换医师的诊断报告由主治以上医师审核签发。实施细则(1)坚持集体读片和会诊制度。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主持,全科人员参加并作好记录。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要主动请上级医师或其它医师进行会诊。凡是要求会诊的医师必须首先介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照片上的各种影像征象,并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见。(2)从事放射诊断不满三年的住院医师中、晚班的诊断报告一定要注明“临时报告,以正式报告为准”,并嘱患者第二天早上取正式报告,以免错、漏诊。在值班中遇紧急的疑难病例应及时要求上级医师回科会诊,或报告科主任。凡被要求参加会诊的医师均须无条件迅速回科会诊。(3)认真执行《病例随访制度》,病例随访制是检查诊断质量、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积累科研教学资料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内设有专门登记本,每月下旬派医师到病房和病案室查阅病历,核对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及最后诊断并进行登记,并进行回顾性读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4)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诊断报告书是放射科最重要的医疗文件;是放射科工作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反映诊断水平高低的最终表现。报告书写要规范化,要按卫生部编撰的《放射科管理和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诊断报告的书写要求和格式”书写诊断报告。普通X线报告:急诊20分钟,普通1小时发出。CT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1小时发出。(5)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每月一次负责随机抽查20份照片,按《放射科报告质量要求及评分标准》对照片质量进行评定,规范诊断报告书写,对诊断质量进行评定,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师,评定结果作为专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废片、错、漏、误诊与当月绩效挂钩。(6)摄片技术、照片质量是X线诊断质量控制的极为重要环节,也是作好受检人员防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应协助科主任组织本组业务学习、技术研讨、改进技术提高照片质量。(7)评片制度是保证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措施,每天由质控成员组织评片,全科人员都必须参加。实事求是地评判照片等级,作为技术考核依据。对废片要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作好记录。为了能准确掌握标准,应定期组织学习《X线影片质量标准》,甲级片率要达到≥55%,废片率≤2%。达不到标准者按考核标准扣分。(8)摄片时要仔细认真,要求作到三查七对:查申请单:核对姓名、病历号、X线号、摄片部位和位置。查患者:核对检查部位和脏器、胶片尺寸、照片范围。查摄影条件:核对电源电压、台次、程序、焦点和摄影参数(如kV、mAs等)。凡是复查照片的,应参考原照片及各种摄影条件。(9)CT扫描前要向患者解释扫描方法,训练患者按指令屏气。摄胸片和腹部平片应训练患者呼吸屏气方法。(10)检查完毕要认真填写各种记录,整理好申请单、照片和片袋,严格核对,发现不符要立刻纠正。同一病人,同一天同一部位第二次照片时应在X线片上标明照片顺序。(11)为了减少因取报告时间问题上的无谓纠纷,摄片人员必须在申请单上注明检查时间,并及时把影像传送到工作站处理。(12)为了缩短危重病人在放射科停留时间和减少搬动病人,凡是绿色通道的危重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即不管患者要照多少部位,均由首先接诊的技师完成,检查完后即刻进行影像处理,并将打印好的照片交给医师诊断。(13)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有利于机器的保养和维护。=1\*GB3①CT、MRI、血管机(包括乳腺机)等大型设备,原则上按规定需取得上岗证后方可操作。=2\*GB3②设备责任人要做好所操作机器的清洁工作。任何人工作中发现机器故障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并记录故障情况。=3\*GB3③工作人员应刻熟悉设备性能、操作方法和规程,不熟悉设备及操作规程者,不能单独操作机器。(14)影像投照技术是稳定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15)做特殊造影或增强时,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掌握适应症,履行告知并让患者或家属签字,做好处理抢救过敏及毒性反应的准备工作。(16)CT扫描室和X线机房内应备有充足的医技人员和病人用防护用品,执行各种防护规程,做好医患的防护工作。(17)登记室人员应严格执行登记室工作制度和借片制度,认真编写CT号和X线号,防止错号重号,预约造影时,一定要向病人或其家属解释清楚注意事项。五、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1.照片质量监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按《技术读片、评片制度》进行读片,及时统计照片质量,查找影响照片质量的原因并整改。2.照片质量:X线摄影的甲片率≥60%、废片率<2%。3.设备完好率≥95%4.普通片阳性率≥50%,CT片阳性率≥60%,MRI片阳性率≥60%,诊断符合率大于70%。六、X线照片质量等级标准(一)甲级片标准: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二)乙级片标准: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三)丙级片标准: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四)废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七、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一)一般项目:1.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二)叙述部分:1.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顺序描述异常影像所见。阐明有否临床所疑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进行描述,描述应简洁、形象、贴切,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者说明“未见”。如:肺癌的毛刺征;骨、关节病变的死骨、钙化和骨膜反应、关节面及关节间隙等。此外,还应对与疾病的定位和定性有关的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如:肠梗阻有无充气扩张肠管有无液平,形态、位置如何,有无鱼骨刺征,假肿瘤征等。2.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疾病征象如:外伤发现骨软骨瘤、退变、各种正常变异等应在诊断意见里体现。3.成像伪影、外影应在描述中加以说明;难于解释和不能据此作出影像诊断的一些表现等,应在描述后建议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三)诊断意见和建议:在详细描述的基础上以影像表现为依据,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以得出客观的诊断结论。临床和影像表现典型者肯定诊断;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者,可结合临床诊断;影像表现和临床均无特征性而难于下结论时,可提出某种或某些诊断可能性以及进一步检查的建议。(四)医师签署:一份完整的影像诊断报告,应有医师在“报告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住院医师或以上;另一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在“审核医师”项签名,医师应签全名且字迹应工整,易于辨认。疑难读片讨论制度一、定期举行疑难读片讨论或每天综合读片时选取疑难病例,开展科室内讨论。二、定期或不定期与相关科室联合读片。做到明确分工,指派专人负责各系统的读片,准备读片内容并负责联系相关科室的读片。三、对疑难介入手术病例,应由多科室联合读片,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并报院领导批准四、记录疑难读片结果。手术随访制度一、明确分工,指派专人负责各系统疾病的手术病例追查工作,并作好记录,或每周安排人员负责手术病例追查。二、登记疑难病例,定期安排医师进行手术或临床随访。三、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手术随访结果讨论,每年至少6次。四、定期统计影像诊断的正确率 疑难、危重病历会诊讨论制度一、对疑难患者1.各病区对确诊困难或疗效不确切的患者,应在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医师指导下尽快完善各项检查,进行病历讨论。2.全科每周进行1次疑难病例讨论,各病区疑难病例必须提交全科病历讨论,以最终确诊,并明确治疗、手术方案。讨论须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主持,相关医师参加,术者必须参加,病历及记录本中应详细记录。讨论前经治医师应准备好相关材料,必要时检索文献。3.对科内讨论不能明确诊治方案的患者,应报告医务科,以组织全员相关科室联合会诊,或请院外专家会诊。4.节假日或急诊疑难患者应由值班组副主任医师主持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做好详细记录,并向科主任及院总值班汇报,以明确诊治方案,避免延误病情。二、对危重患者1.各治疗组(或病区)在病房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带领下,应及时讨论、确定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护患者,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记录病程。2.在每日下午下班前,主管医师应向科主任汇报病情,及时发现诊治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治疗方案,并在病历中做好记录。3.对于特殊危重患者除以上讨论外,应及时组织全科讨论及相应科室的全院讨论。放射科危急值报告制度为了更好的抓好医疗安全工作,使危重病人及时得到诊断结果,结合我科实际,特制订危急值报告制度。一、放射科危急值报告范围:1.中枢神经系统:(1)严重的脑内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2)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3)脑疝、急性脑积水;(4)颅脑CT或MRI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5)脑出血或脑梗塞复查CT或MRI,出血或梗塞程度加重,与近期片对比超过15%以上。2.脊柱、脊髓疾病:X线检查诊断为脊柱骨折,脊柱长轴成角畸形、椎体粉碎性骨折压迫硬膜囊。3.呼吸系统:(1)气管、支气管异物;(2)大量胸腔积液;(3)肺栓塞、肺梗死;(4)重症肺炎。4.循环系统: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消化系统:(1)食道异物;(2)消化道穿孔、急性肠梗阻;(3)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4)肝脾胰肾等腹腔脏器出血。6.颌面五官急症:(1)眼眶内异物;(2)严重眼眶骨折及眼内容物破裂。二、如遇到以上情况,及时与开单医师联系,并先口头报告临时诊断结果。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管理制度一、严格管理,高标准要求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二、专人负责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进修实习计划。三、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在上级医师带领下参与日常工作,学习各种临床检查技能。四、上级医师负责指导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五、定期给进修、实习生上课,提高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六、建立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早上读片制度,锻炼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的读片能力。七、建立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请假制度。请假3天,应经科主任批准。3天以上,应经科主任同意,报科教科(医务科)审批。新业务、新技术准入管理制度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技术管理,促进卫生科技进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重新修定医疗新技术准入管理制度。第二条凡引进本院尚未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均应严格遵守本准入管理制度。第三条新医疗技术分为以下三类:(一)探索使用技术,指医疗机构引进或自主开发的在国内尚未使用的新技术。(二)限制度使用技术(高难、高新技术),指需要在限定范围和具备一定条件方可使用的技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医疗技术。(三)一般诊疗技术,指除国家或省卫生行政部门规定限制度使用外的常用诊疗项目,具体是指在国内已开展且基本成熟或完全成熟的医疗技术。第四条医院鼓励研究、开发和应用新的医疗技术,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禁止使用已明显落后或不再适用、需要淘汰或技术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伦理及法律等方面与保障公民健康不相适应的技术。第五条在业务院长领导下,由医务科具体负责,医院学术委员会及科室医疗新技术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及专家3-5人组成),全面负责新技术项目的理论和技术论证,并提供权威性的评价。包括:提出医疗技术准入政策建议;提出限制度使用技术项目的建议及相关的技术规范和准入标准;负责探索和限制度使用技木项目技术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对重大技术准入项目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评估,以及其他与技术准入有关的咨询工作。第六条严格规范医疗新技术的临床准入制度,凡引进本院尚未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首先须由所在科室进行可行性研究,在确认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包括伦理、道德方面评定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指导临床实践,同时要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人员和设施,经科室集中讨论和科主任同意后,填写“新技术新业务申请表”交医务科审核和学术委员会评估论证。申请开展新技术必须提交以下有关材料:(一)科室基本情况,包括床位数、科室设置、技术人员、设备和技术条件等;(二)拟开展新技术项目相关的技术条件、设备条件、项目负责医师资质证明以及技术人员情况;(三)拟开展新技术项目相关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四)拟开展新技术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五)卫生行政部门或医学会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第七条每个科室必须至少申报一个项目,经学术委员会论证立项的项目中确定8—10个重点资助项目,每个项目给予5000—10000元的项目资助经费。第八条医务科职责:(一)医务科负责组织管理全院医疗技术准入工作,制度定有关医疗技术准入政策、规划,协调并监督本制度的实施。(二)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法规要求,组织审核新技术项目是否超范围执业,如属于超范围执业,由医务科向市卫生局申报批准。(三)医务科负责实施全院医疗技术准入的日常监督管理,包括对已申报和开展的医疗新技术进行跟踪,了解其进展、协助培训相关人员、邀请院外专家指导,解决进展中的问题和困难等。第九条各科室每年按规定时间将本年度计划开展的医疗新技术项目报医务办,并核准和落实医疗新技术主要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填写相关申请材料。科室医疗新技术管理小组组织并督促医疗技术按计划实施,定期与主管部门联系,确保医疗新技术顺利开展。医疗新技术项目负责人要对已开展的技术项目做到随时注意国内外、省内外发展动态,收集信息,组织各类型的学术交流,及时总结和提高。第十条在实施新技术、新项目前必须征得病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的同意并书面签名备案。第十一条申报医疗新技术成果奖:(一)申报科室于年底将所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进行总结,填写新技术、新业务评选申请表,上报医务科参加医院年度评比。申报材料要求完整、准确和实事求是,包括技术完成情况及效果、完成病例数以及必要的病历资料(临床效果及必要的对照)、国内外及省内应用现状、论文发表情况和相关查新报告以及该领域全国知名专家的意见说明及经济效益情况等。(二)医务科每年底对已经开展并取得成果的医疗新技术,组织医院学术委员会专家采用高效、公正的程序进行评审,对其中非常有价值的项目授予奖励并向上级部门推介。(三)医务科每年底对以往已开展或已评奖的医疗新技术,组织医院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回顾性总结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评估,对已失去实用价值或停止的医疗技术作出相应结论。(四)未按上述程序申报的新技术不得参加医院年终新技术评奖。第十二条经医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对获奖项目分别给予3000—5000元、2000—3000元、1000—2000元奖励;对获奖项目的科室,根据业务收入与支出结算给予科室纯利的1%奖励;在晋升时获奖项目负责人予以优先考虑。第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准入管理批准而擅自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第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的医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第十五条本制度如出现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相关医疗技术准入制度相冲突的情况,按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相关医疗技术准入制度执行。第十六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另有规定的医疗技术准入项目或实验医疗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辐射防护相关制度放射防护管理制度一、放射工作单位必须取得《放射装置工作许可证》后方可从事许可范围内的工作。二、必须接受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与指导。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影像质量,减少重拍率、误诊率及漏诊率。四、注意受检者的屏蔽防护,减少和控制受检者的受照剂量。辐射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一、法律法规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2005年12月1日起实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1号,2016年3月1日起实施)等有关辐射防护法律、法规,接受、配合各级环保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二、管理机构成立辐射安全管理小组并加强监督和管理。三、相关手续按相关规定履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辐射安全许可证》申领以及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手续。领取许可证后,方可从事许可范围内的辐射工作。改变辐射工作内容或终止辐射工作时,必须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四、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如:1.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要参加环保部门组织的上岗培训,接受辐射防护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合格方可持证上岗,并每2年组织复训。2.单位从事辐射安全管理的人员也要定期接受辐射防护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教育,加强辐射安全管理。五、个人剂量和健康管理如:1.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在工作期间佩带个人剂量仪,每季度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将监测记录存档。2.组织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每1年接受身体检查,并将健康档案存档。一旦发现任何健康问题,立即送有资质单位救治。3.加强辐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发放相关津贴,加强营养等。六、辐射工作场所的监测如:1.已与签订委托监测合同,每年由该单位对我单位的辐射工作场所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上报当地环保部门。2.已配备或拟配备的监测仪器以及剂量率仪器:七、年度评估报告每年进行一次辐射源安全和防护状况评估,内容应包括:辐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台帐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和维护,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建立和落实,事故和应急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于每年年底前上报地方环保部门,并抄送省级环保部门。八、辐射事故应急处置发生辐射事故,必须立即采取防护措施,控制事故影响,保护事故现场,并及时向环保、公安和卫生部门报告。放射诊疗安全防护制度1.放射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配合有关临床医师做好X线检查的临床判断,遵循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正确、合理地使用X线诊断。2.除临床必需的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以减少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3.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根据检查对象和目的,选择最佳工作条件,在不影响获得诊断信息的前提下,一般应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原则进行工作。4.用X线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对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都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5.摄影时,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根据使用的不同管电压更换附加过滤板;并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范围内,同时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特别注意保护性腺、活性骨髓、女性乳腺、胎儿及儿童骨骺等辐射敏感器官。。6.摄影时,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在屏蔽室等防护设施内进行曝光,除正在接受检查的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当受检者需要携扶时,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7.只有把受检者送到固定设备进行检查不现实或医学上不可接受情况下,才可使用移动式和携带式X线机施行检查,检查时做好防护措施。8.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须报请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批准。9.进行X线检查时,对受检者的性腺部位要特殊注意防护。非特殊需要,不得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孕妇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以避免对胎儿的照射。10.在放射科临床教学中,对学员必须进行射线防护知识的教育,并注意他们的防护;对示教病例严禁随意增加曝光时间。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一、我单位所使用的射线装置主要用作医疗,在医院里使用,检修、维护或节假日时存放在专门的贮存场所。二、辐射工作场所采取哪些辐射安全措施如:1.工作场所已设置(或拟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并有“当心电离辐射”的中文注释,决不随意拆除;2.工作场所划有辐射安全警戒线,严禁无关人员进入;3.设有安全连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灯等;4.部分房间配备防辐射屏。三、现有(或拟建)的储存场所已经采取哪些辐射安全措施如:1.独立使用和存放,确保防盗、防火、防潮、防爆和防泄漏;2.储存场所配有双锁,钥匙由辐射安全管理小组副组长及指定的辐射工作人员保管;3.储存场所里的东西定期由专人清点、记录。四、辐射工作人员每周对辐射工作场所进行清扫整理,做到无杂物、无积灰,地面整洁干净;检查随身携带的钥匙有无遗失,储源室保险柜、防盗门有无损坏。放射事故应急响应计划一、 发生放射事故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故影响,保护事故现场,并向县以上卫生、公安部门报告,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必须同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