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应有有精精神神丁肇中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题解:“格物”就是探察事物,“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本文主张要有通过实验观察事物,获得知识的精神。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者简介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预习课文整体感知默读全文并查工具书解释词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袖手旁观:一帆风顺: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端正心思。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什么叫“格物”和“致知”?
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整体感知梳理结构通过掌握的议论文知识,初步阅读本文,整理出文章脉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段:中国学生如何学习自然科学(2)----(12)段:(2)谈“格物”、“致知”(3-5)传统并未真正“格物”、“致知”。(6-12)现代科学需要“格物”、“致知”。(13)段:希望我们做到“格物”、“致知”。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4、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学生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5、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6、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7、用课文原话回答,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题即是论点)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感知课文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验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三、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实验的方法你能举一些例子吗?四、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五、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六、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是什么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出自《大学》。《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作者对《大学》中“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吗?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用“可能”二字还准确吗?“真正的”三字可以删除吗?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这样”指什么指: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参读:《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作者用什么证明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举例论证王阳明是什么人?王阳明(1472—1529)〕即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余姚(现在属浙江)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大儒作者认为王阳明“格”竹子
为什么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所以称之“唯心主义哲学家”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
竹子应当怎样“格”?
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
看谁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
作者主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阅读6-12自然段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朗读: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怎样实验?朗读: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你对哪句话感触最深?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用什么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以他个人的经验为证(请你读一读):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用功”加引号指什么?文中有答案。此例有代表性吗?阅读最后一段朗读: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朗读: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两个“意义”是什么意思?“意思”或“含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的“新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实验精神”归纳练习3、按照“提出论题—分析论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苏教版秋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丨苏教版
- 学习2025年雷锋精神六十二周年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3份)-76
-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含答案
- 人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期末测试卷
- 2025年河南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辽宁省安全员知识题库
- 医院钢结构居间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城市综合体车位租赁合同
- 2025年度股权质押合同工商局备案及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服务协议
- SHAFER气液联动执行机构培训
- 湖南省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课堂达标检测试卷全册含答案
- 他们创造了数学:50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 《普洱茶的定义》课件
- 2023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真题题库
- 《定向运动》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要素)
- 内浮顶储罐检修安全规范
- 特殊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年版)
- 注塑员工绩效考核方案
- DCMM理论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