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研究生入学《法硕非法学》重点考试题库高分预测题_第1页
2023年研究生入学《法硕非法学》重点考试题库高分预测题_第2页
2023年研究生入学《法硕非法学》重点考试题库高分预测题_第3页
2023年研究生入学《法硕非法学》重点考试题库高分预测题_第4页
2023年研究生入学《法硕非法学》重点考试题库高分预测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法硕非法学题库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地区、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

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

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第I卷)

第I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将刑事诉讼费用称为()。

•A.钧石

•B.束矢

•C.质剂

•D.傅别

"答案:A

凶本题解析:

【精解】西周时期将刑事诉讼费用称为"钧石",将民事诉讼费用称为"束矢",将买卖契约称为“质

剂",将借贷契约称为"傅别",故选A项。

2、依据"准五服以制罪”制度,如果以尊犯卑,则处罚最重的亲等是()。

・A.斩衰亲

•B.子衰亲

,C.大功亲

•D.缠麻亲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依据“服制定罪",以尊犯卑,亲等越远,处刑越重,缠麻亲的亲等最远,故选D项。

3、根据我国《选举法》规定,在直接选举中,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在选举之前公布。下列选

项属于正确公布日期的是()。

•A.5日之前

•B.10日之前

•C.20日之前

•D.15日之前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选举法》第31条的规定,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候选人,由各选区选民和

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提名推荐。选举委员会汇总后,在选举日的15日以前公布,并交各该选区

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选举法》第

30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由选举委员会交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根据较多数选民

的意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对正式代表候选人不能形成较为一致意见的,进行预选,根

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5

日以前公布。故选A项。

4、"条法事类"这一法律形式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宋朝为了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把敕、令、格、式分门别类加以汇编,这一法律汇编称

为"条法事类"。较为著名的条法事类是《庆元条法事类》和《淳熙条法事类》。"条法事类"这一

法律形式为宋朝独有,其他朝代没有这一法律形式,故选C项。

5、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A.甲买回剧毒农药意图杀害妻子,后念及夫妻多年情分,悄悄将农药处理掉

・B.乙以出卖为目的,买到一婴儿后,尚未出手即被抓获

•C.丙尾随从银行取款出来的刘某,意图抢劫,在小区人口处被保安阻拦

•D.丁乘某女不备,将其扑倒,意欲强奸,却被该女制服

答案:C

本题解析:

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常见的预备行为如练习犯罪手段,犯罪前

调查、排除障碍等。需要注意的是,途中行为、尾随行为、守候行为、寻找行为都是预备行为,

而不是实行行为。A项属于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中止;B项属于拐卖妇女罪的犯罪既遂;D项构成

强奸罪的犯罪未遂。

6、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合称为()。

•A.授权性规则

•B.权义复合性规则

•C.义务性规则

・D.强行性规则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义务性规则是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分为命令性规则(必须

为一定行为)和禁止性规则(不得或不准为一定行为)。

7、将诉讼区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秦朝把"贼杀伤、盗他人"等杀人、偷盗犯罪列为严惩对象,称为“公室告",对此,官府

必须受理。对于“子盗父母、父母擅刑"以及"髡子、奴妾"等的犯罪,列为“非公室告",对此,官

府不予受理。故选A项。

8、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B.傅别

・C.券书

•D.契券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借贷契约称为傅别,汉朝的买卖契约称为券书,古代对

契约统称为契券,故选A项。

9、某人在唐朝首都长安犯强盗罪,三次入狱,依律应分别处徒刑1年、1年半、2年,则依据唐

律,第三次处刑时应判处的刑罚为()。

•A.徒刑4年半

•B.徒刑3年

•C.流刑2000里

•D.绞刑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唐律疏议•贼盗律》规定:"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

流者绞。”即前后三次犯应处徒刑的罪,不是以其中一个重罪处刑,而是处以徒刑之上一种刑罚

即流刑2000里。三次犯应处流刑的罪,则处以绞刑。故选C项。

10、《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年份是()。

•A.1988年

•B.1993年

•C.1999年

•D.2000年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1999年《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5条中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故选C项。

11、最早实行议会制度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英国是宪政制度的母国,在政体构成上奉行“议会至上"的原则,表现为议会产生政府,

政府要对议会负责,特别强调议会是代表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具有至上的权威。早在国王爱德华

一世统治英国期间,爱德华就于1295年召开"模范议会",一般认为这是英国议会的开端。以后,

英国议会制度不断发展。可见,英国是最早创立议会制度的国家,故选A项。

12、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可以被选为国家主席的年龄条件是()。

•A.45周岁

•B.30周岁

•C.40周岁

•D.35周岁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79条第2款的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国公民

可以被选为国家主席、副主席,故选A项。

13、从法律意识的形成看,()。

•A.它随着法律制度的建立而产生

・B.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C.它以司法机关的办案质量优秀为前提

・D.它凭借国家强制力强制人们形成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法律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14、不属于通过法律自由实现之直接表现的有()。

•A.法律把自由意志转化为自由权利

・B.法律确定各种自由权利的范围

•C.法律提供选择的机会,增加自由选择的效能

・D.法律基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而限制自由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法律基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而限制自由不是法律保障自由实现之直接表现,故D错

误。

15、根据刑法规定,减轻处罚是()。

・A.判处法定刑中比较轻的刑罚

・B.判处法定刑中最轻的刑罚

•C.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D.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答案:C

本题解析:

量刑情节可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从功能上看,法定情节有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的

情节。《刑法》第63条第1款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

以下判处刑罚。

16、甲为报复杀害其仇人乙,在农贸市场将自制的爆炸装置点燃后掷向乙,致乙重伤,并造成三

名菜农轻伤。对甲的行为应定为()。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

•C.故意伤害罪

・D.爆炸罪

答案:D

本题解析:

区分爆炸罪和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关键在于:以爆炸手段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行为

是否危害公共安全。如果爆炸行为虽然主观上指向特定的个人或者公私财物,但是爆炸发生在公

共场合,实际危害了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的,则属于想象竞合犯,

应当按爆炸罪论处。本题中,甲在农贸市场将爆炸装置点燃后掷向乙,其行为危害到不特定多数

人的生命安全,构成爆炸罪。

17、甲因与乙有仇,便捏造乙卖淫的事实,到处散布并向公安局告发,使乙受到严重精神伤害。

甲的行为构成()。

,A.诬告陷害罪

・B.报复陷害罪

•C.侮辱罪

•D.诽谤罪

答案:D

本题解析:

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侮辱罪则是指使用

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侮辱罪和诽谤罪的行

为方式不同,侮辱罪不可能使用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的方法;诽谤罪则必须捏造事实,并以公

然散布这一事实为必要。本题中,甲捏造乙卖淫的事实到处散布,构成诽谤罪。A项,诬告陷害

罪的目的是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窕,卖淫不属于刑事处罚的范围;D项,报复陷害罪的主体是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18、不直接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只指出应当作出规定的机关的法律规则是()。

•A.确定性规则

•B.委任性规则

•C.准用性规则

•D.参照性规则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导,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

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

19、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B.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C.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D.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但是法律原则的

适用则不同,因为不同的法律原则具有不同的强度,而这些不同强度的原则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

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中。

20、在中国近代史上,以美国国家制度为蓝本实行总统制而制定的宪法性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B.《中华民国训政纲领》

・C.《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告废除封建帝制,以美国的国家

制度为蓝本,确立了总统制的共和政体,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这个大纲为1912年制定的《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蓝本。故选A项。《中华民国训政纲领》是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文

件,该部宪法性文件确立的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宪政体制,而不是三权分立制衡下的总统制。《中

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文件,该部宪法性文件实质在于蒋介石个人

独裁,无所谓三权分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一部重要的宪法性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同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特点在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

21、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处罚。要负刑事责任者,要

以身高为标准,大约规定男身高达六尺五寸,女身高达六尺二寸,才能负刑事责任,故选B项。

22、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的不同,法律可分为()。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国内法和国际法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指规定法律关系主体

的实体权利和义务(或者职责、职权)的法律;程序法是指规定保证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

以实施的程序或方式的法律。

23、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的是()。

・A.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

•B.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

•C.决定全国总动员

・D.决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A项属于全国人大的职权,故选A项。根据《宪法》第67条第18项、第19项、第20

项的规定,排除B、C、D项。

24、下列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区别,表述错误的是()。

・A.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普遍的效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具有效力

・B.规范性法律文件适用的对象是不特定的人,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则适用于特定的人

•C.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反复适用,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仅能适用一次

•D.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的内容是一般的行为模式和标准,非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的内容是

特定的事项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有权制定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非

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发布的个别性文件,这类文件的效力仅及

于特定案件或相关的主体、客体、行为,没有普遍约束力,并非不具有效力。故A错误。

25、判例作为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存在于()。

•A.罗马法系

•B.社会主义法系

・C.罗马法系和普通法系

•D.普通法系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在罗马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中判例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只有在普通法系中判例才是正

式的法律渊源。

26、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A.甲买回剧毒农药意图杀害妻子,后念及夫妻多年情分,悄悄将农药处理掉

・B.乙以出卖为目的,买到一婴儿后,尚未出手即被抓获

•C.丙尾随从银行取款出来的刘某,意图抢劫,在小区人口处被保安阻拦

・D.丁乘某女不备,将其扑倒,意欲强奸,却被该女制服

答案:C

本题解析:

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常见的预备行为如练习犯罪手段,犯罪前

调查、排除障碍等。需要注意的是,途中行为、尾随行为、守候行为、寻找行为都是预备行为,

而不是实行行为。A项属于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中止;B项属于拐卖妇女罪的犯罪既遂;D项构成

强奸罪的犯罪未遂。

27、下列选项中,不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是由国家主席提名、全国人大决定的是

()。

A.国家副主席

・B.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C.国务院总理

•D.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62条的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全国人大决定。故选

C项。

28、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B.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C.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D.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但是法律原则的

适用则不同,因为不同的法律原则具有不同的强度,而这些不同强度的原则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

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中。

29、甲与国有公司仓库保管员乙合谋后,由甲在乙值班时将库存物资运出。销赃所得3万元由二

人平分。在本案中()。

•A.甲、乙都构成贪污罪

•B.甲、乙都构成盗窃罪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贪污罪

・D.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乙构成盗窃罪

答案:A

本题解析:

《刑法》第382条第1、2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

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

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与上述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30、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B.傅别

・C.券书

・D.契券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借贷契约称为傅别,汉朝的买卖契约称为券书,古代对

契约统称为契券,故选A项。

31、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侵犯人格尊严的方法不包括()。

•A.侮辱

•B.打击报复

•C.诬告陷害

•D.诽谤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38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

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可见,从严格意义上解释,侵犯人格尊严的方法不包括

打击报复,故选B项。

32、下列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身特别保护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许可不受逮捕或刑

事审判

•B.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许可不受逮捕或刑

事审判

•C.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而被拘留,执行拘留的公安机关必须

立即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报告

・D.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而被拘留,执行拘留的公安机关必须

立即向该人民代表所属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74条的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

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故选B项。

33、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选区的大小,按照每一选区选()。

,A.1〜2名代表划分

•B.1〜3名代表划分

・C.3名代表划分

•D.2名代表划分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选举法》第24条第2款的规定,选区的大小,按照每一选区选1〜3名代表划

分,故选B项。

34、甲因与乙有仇,便捏造乙卖淫的事实,到处散布并向公安局告发,使乙受到严重精神伤害。

甲的行为构成()。

•A.诬告陷害罪

•B.报复陷害罪

•C.侮辱罪

・D.诽谤罪

答案:D

本题解析:

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侮辱罪则是指使用

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侮辱罪和诽谤罪的行

为方式不同,侮辱罪不可能使用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的方法;诽谤罪则必须捏造事实,并以公

然散布这一事实为必要。本题中,甲捏造乙卖淫的事实到处散布,构成诽谤罪。A项,诬告陷害

罪的目的是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卖淫不属于刑事处罚的范围;D项,报复陷害罪的主体是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3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是()。

•A.罢工权

•B.平等权

・C.出版自由

•D.受教育权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33条的规定,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故排除B项。第35条

的规定,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故排除C项。第46条的规

定,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故排除D项。我国宪法没有规定罢工权,故选A项。

36、下列关于唐朝刑法适用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十恶大罪,罪犯本人一律适用死刑

•B.共同犯罪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

・C.出罪者举轻以明重

•D.自首减免刑罚,但自首不尽、不实者,不适用自首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A项错在:十恶大罪,罪犯本人一律适用重刑,但未必适用死刑。C项错在:入罪者举

轻以明重,出罪者举重以明轻,C项表述正好反了。D项错在:自首减免刑罚,但自首不尽、不

实者,也适用自首,只不过以不实、不尽之罪处罚。

37、《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

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一规定属于()。

・A.义务性规范

•B.委托性规范

•C.准用性规范

・D.确定性规范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准用性规范和委任任

性规范。确定性规范,是指明确规定一定行为规则,不必再参照或者援引其他规则的关系。

38、在我国,居民委员会是()。

•A.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组成

•B.由主任、副主任3至7人组成

・C.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3至7人组成

•D.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5至9人组成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7条的规定,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5至9

人组成,具体成员人数由当地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根据居民委员会的规模和工作需要确定。故选

D项。

39、元朝为了推行同罪异罚原则,将全国人分为()。

•A.二等

•B.四等

・C.五等

•D.三等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元朝将全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以实施同罪异罚原则,故选B

项。

40、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是()。

•A.国家副主席

•B.中央军委副主席

,C.国务院副总理

,D.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62条第4项〜第8项的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最高人民检察院检

察长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

长的提请进行任免。国务院副总理由全国人大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进行决定。中央军委副主席

由全国人大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进行决定。故选A项。

41、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单位犯罪都是故意犯罪

•B.单位犯罪都是以牟利为目的的犯罪

•C.单位犯罪都采用双罚制

・D.单位犯罪也可以只处罚自然人

答案:D

本题解析:

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制,即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

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刑法分则特别规定只实行"单罚"的,依照规定。按照我国刑法规定,

单罚制就是仅处罚直接责任者,而不处罚单位本身。A项,我国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多数是故意

犯罪,但也有少数是过失犯罪;B项,并不是所有单位犯罪都是以牟利为目的的,如某些责任事

故性单位犯罪并不以牟利为目的。

42、从法律意识的形成看,().

・A.它随着法律制度的建立而产生

・B.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C.它以司法机关的办案质量优秀为前提

•D.它凭借国家强制力强制人们形成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法律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43、唐朝的徒刑一共()。

・A.两等

・B.三等

•C.五等

•D.十等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唐朝的五刑一共二十等,其中笞刑五等、杖刑五等、徒刑五等、流刑三等、死刑两等,

故选C项。

44、甲为报复杀害其仇人乙,在农贸市场将自制的爆炸装置点燃后掷向乙,致乙重伤,并造成三

名菜农轻伤。对甲的行为应定为()。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

•C.故意伤害罪

・D.爆炸罪

答案:D

本题解析:

区分爆炸罪和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关键在于:以爆炸手段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行为

是否危害公共安全。如果爆炸行为虽然主观上指向特定的个人或者公私财物,但是爆炸发生在公

共场合,实际危害了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的,则属于想象竞合犯,

应当按爆炸罪论处。本题中,甲在农贸市场将爆炸装置点燃后掷向乙,其行为危害到不特定多数

人的生命安全,构成爆炸罪。

45、规定"五院制"政府组织形式的宪法性文件是()。

•A.《中华民国约法》

・B.《训政纲领》

・C.《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五院是指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该制度最早规定

于《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故选C项。

46、新中国成立后,从()起宪法以根本法形式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

式。

•A.1954年

•B.1975年

•C.1978年

•D.1982年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我国1954年宪法以根本法形式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故选A

项。

47、亲属相隐不为罪原则确立于()时期。

•A.汉宣帝

・B.汉章帝

•C.汉文帝

•D.汉武帝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亲属相隐不为罪原则又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唐朝称为“同居相为隐"原则。"亲属

相隐不为罪”是指亲属之间首谋隐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源于儒家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的思想。该原则确立于汉宣帝时期,故选A项。

48、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处罚。要负刑事责任者,要

以身高为标准,大约规定男身高达六尺五寸,女身高达六尺二寸,才能负刑事责任,故选B项。

49、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同宪法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

・A.有权改变或撤销

•B.有权撤销,无权改变

•C.有权改变,无权撤销

・D.无权撤销,无权改变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67条第8项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

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故选B项。

50、甲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缓刑,在缓刑考验期内去外地参与传销活动(尚不构成犯罪),监督

机关得知后多次通知其即刻返回,但甲以各种理由推托拒不返回,情节严重。对甲应当()«

・A.撤销缓刑,同时认定构成脱逃罪,两罪并罚

•B.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C.重新确定缓刑考验期

・D.撤销缓刑,对原犯罪从重处罚

答案:B

本题解析:

《刑法》第77条第2款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

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

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A项,脱逃罪的主体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

疑人,甲未被关押,不构成脱逃罪。

51、唐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A.明德慎罚

•B.尚德缓刑

・C.缘法而治

•D.德本刑用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唐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德本刑用",故选D项。"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

"缘法而治”是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尚德缓刑”是清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52、甲在行驶中的公共汽车上与售票员发生争执,气愤之下举起随身携带的铁锤猛砸汽车车窗,

致车窗玻璃破碎、车窗变形,造成经济损失2万余元。甲的行为构成()。

,A.破坏交通工具罪

•B.故意毁坏财物罪

・C.破坏交通设施罪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答案:B

本题解析:

如果行为人故意毁坏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

因而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应当以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论处。如果行为人故意毁坏

不影响安全行驶的辅助性设备,因没有危害公共安全,不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

但情节严重的,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本题中,甲砸碎正在行驶中的公共汽车车窗,并未危害公

共安全,但造成经济损失1万余元,情节严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53、明朝的《大诰》一共有()编。

•A.—

•B二

•C.三

•D.四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明太祖朱元璋在制颁《大明律》的同时,为了防止"法外遗奸",特制定并颁布《明大诰》,

《明大诰》一共四篇:《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故选D

项。

54、亲属相隐不为罪原则确立于()时期。

•A.汉宣帝

・B.汉章帝

•C.汉文帝

•D.汉武帝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亲属相隐不为罪原则又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唐朝称为"同居相为隐"原则。"亲属

相隐不为罪”是指亲属之间首谋隐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源于儒家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的思想。该原则确立于汉宣帝时期,故选A项。

55、将诉讼区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的朝代是()O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秦朝把"贼杀伤、盗他人”等杀人、偷盗犯罪列为严惩对象,称为“公室告",对此,官府

必须受理。对于“子盗父母、父母擅刑"以及“髡子、奴妾”等的犯罪,列为"非公室告",对此,官

府不予受理。故选A项。

56、尽管()并不是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法律,但它对英国宪法的发展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A.1701年《王位继承法》

•B.1689年《权利法案》

•C.1679年《人身保护法》

•D.1215年《自由大宪章》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英国宪法实际上是由不同历史时期陆续颁布的宪法性文件和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宪

法惯例、判例构成的,主要包括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

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自由大宪章》并不是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法律,

但它对英国宪法的发展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故选D项。

57、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是()。

・A.国家副主席

•B.中央军委副主席

・C.国务院副总理

,D.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62条第4项〜第8项的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最高人民检察院检

察长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

长的提请进行任免。国务院副总理由全国人大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进行决定。中央军委副主席

由全国人大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进行决定。故选A项。

58、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处罚。要负刑事责任者,要

以身高为标准,大约规定男身高达六尺五寸,女身高达六尺二寸,才能负刑事责任,故选B项。

59、下列不属于执法活动的有()。

・A.工商局给某企业颁发营业执照

•B.人民法院对王某盗窃一案进行审理

・C.县物价局进行物价大检查

・D.市公安局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收押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执法,即执行法律,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贯彻和执行法

律的活动。B属于司法活动。

60、甲将自己亲生的婴儿以2万元价格卖给他人。甲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的这一认识

错误属于()。

・A.法律认识错误

•B.对象认识错误

・C.客体认识错误

・D.手段认识错误

答案:A

本题解析: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表现为三种情况:①"假想非罪”,

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②"假想犯罪",行为在刑法上并没有规

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③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行轻重发生误解。本

题中,甲将自己亲生的婴儿以2万元的价格卖给他人,构成拐卖儿童罪,甲却认为自己的行为不

构成犯罪,这种认识错误属于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中的"假想非罪"。

61、甲为报复杀害其仇人乙,在农贸市场将自制的爆炸装置点燃后掷向乙,致乙重伤,并造成三

名菜农轻伤。对甲的行为应定为()。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

•C.故意伤害罪

・D.爆炸罪

答案:D

本题解析:

区分爆炸罪和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关键在于:以爆炸手段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行为

是否危害公共安全。如果爆炸行为虽然主观上指向特定的个人或者公私财物,但是爆炸发生在公

共场合,实际危害了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的,则属于想象竞合犯,

应当按爆炸罪论处。本题中,甲在农贸市场将爆炸装置点燃后掷向乙,其行为危害到不特定多数

人的生命安全,构成爆炸罪。

62、国家工作人员甲与普通公民乙相互勾结,由乙接受他人财物,由甲为行贿人谋取利益。甲、

乙的行为()。

•A.属于必要的共同犯罪

•B.属于任意的共同犯罪

・C.属于特殊的共同犯罪

•D.不成立共同犯罪

答案:B

本题解析:

《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

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本题中,甲、乙构成受贿罪共犯。共同犯罪有必要的共同

犯罪和任意的共同犯罪之分。受贿罪可以由一人单独实施,也可以由二人以上实施,二人以上共

同实施的,就构成任意的共同犯罪。共同犯罪还有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之分。本题中,

甲、乙是没有组织的共同犯罪,属于一般共同犯罪而不是特殊共同犯罪。

63、依据唐律的规定,对于判处流刑的罪犯,还需服劳役()。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唐朝的流刑分为三等,即流2000里、流2500里和流3000里。对于"三流"犯罪,都要

同时服劳役1年,故选A项。后来唐太宗在"三流"之外增设加役流,作为死刑的宽待刑,加役流

服劳役3年。加役流不属于法定流刑刑种。

64、甲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缓刑,在缓刑考验期内去外地参与传销活动(尚不构成犯罪),监督

机关得知后多次通知其即刻返回,但甲以各种理由推托拒不返回,情节严重。对甲应当()o

・A.撤销缓刑,同时认定构成脱逃罪,两罪并罚

・B.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C.重新确定缓刑考验期

•D.撤销缓刑,对原犯罪从重处罚

答案:B

本题解析:

《刑法》第77条第2款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

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

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A项,脱逃罪的主体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

疑人,甲未被关押,不构成脱逃罪。

65、刑法规定: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这一规定属于法构成要素中的().

・A.法律原则

•B.法律概念

•C.法律技术性规定

•D.法律规范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的法律后果

的行为规范。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的价值准则或规范,

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规定或法律事实加以描述

概括的概念。

66、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是()。

•A.国家副主席

・B.中央军委副主席

•C.国务院副总理

•D.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62条第4项〜第8项的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最高人民检察院检

察长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

长的提请进行任免。国务院副总理由全国人大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进行决定。中央军委副主席

由全国人大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进行决定。故选A项。

67、根据刑法规定,减轻处罚是()。

・A.判处法定刑中比较轻的刑罚

•B.判处法定刑中最轻的刑罚

・C.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D.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答案:C

本题解析:

量刑情节可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从功能上看,法定情节有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的

情节。《刑法》第63条第1款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

以下判处刑罚。

68、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任命专家若干人为顾问。顾问由()任免。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调查委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36条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

根据工作需要,任命专家若干人为顾问,顾问可以列席专门委员会会议,发表意见。顾问由全国

人大常委会任免。故选B项。

69、下列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区别,表述错误的是()。

・A.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普遍的效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具有效力

•B.规范性法律文件适用的对象是不特定的人,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则适用于特定的人

•C.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反复适用,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仅能适用一次

・D.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的内容是一般的行为模式和标准,非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的内容是

特定的事项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有权制定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非

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发布的个别性文件,这类文件的效力仅及

于特定案件或相关的主体、客体、行为,没有普遍约束力,并非不具有效力。故A错误。

70、在我国,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报()。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生效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C.国务院批准后生效

•D.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生效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

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71、在我国实行直接选举的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由()主持本

地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B.本级人大常委会

・C.选举委员会

•D.本级行政机关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选举法》第7条的规定,全国人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

人大代表的选举由本级人大常务委员会主持;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民族乡、镇设

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可见,实行直接选举的地区由设立的选举委员会主持

本选区内的选举,故选C项。

72、最早实行议会制度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英国是宪政制度的母国,在政体构成上奉行“议会至上"的原则,表现为议会产生政府,

政府要对议会负责,特别强调议会是代表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具有至上的权威。早在国王爱德华

一世统治英国期间,爱德华就于1295年召开"模范议会",一般认为这是英国议会的开端。以后,

英国议会制度不断发展。可见,英国是最早创立议会制度的国家,故选A项。

73、构成法律部门的最基本细胞是()。

•A.法律制度

•B.法律体系

・C.规范性法律文件

•D.法律规范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

的总称。它是法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法律分类的一种形式。部门法是由调整相同种类的

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组成的,因此法律规范是法律部门的最基本细胞。

74、《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

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一规定属于()。

・A.义务性规范

•B.委托性规范

•C.准用性规范

•D.确定性规范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准用性规范和委任任

性规范。确定性规范,是指明确规定一定行为规则,不必再参照或者援引其他规则的关系。

75、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单位犯罪都是故意犯罪

・B.单位犯罪都是以牟利为目的的犯罪

・C.单位犯罪都采用双罚制

•D.单位犯罪也可以只处罚自然人

答案:D

本题解析:

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制,即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

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刑法分则特别规定只实行"单罚"的,依照规定。按照我国刑法规定,

单罚制就是仅处罚直接责任者,而不处罚单位本身。A项,我国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多数是故意

犯罪,但也有少数是过失犯罪;B项,并不是所有单位犯罪都是以牟利为目的的,如某些责任事

故性单位犯罪并不以牟利为目的。

76、规定关于本自治区实行的区域自治比较重大问题的规范性文件是()。

•A.自治条例

・B.单行条例

•C.地方性法规

•D.地方性规章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自治条例,一般是指规定关于本自治区实行的区域自治的基本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自

治机关的职权、工作制度以及其他比较重大的问题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规章,是指地方国家行

政机关为保证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行政区的地方性法规的遵守和执行,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地方性法规,是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

结合本行政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77、甲为报复杀害其仇人乙,在农贸市场将自制的爆炸装置点燃后掷向乙,致乙重伤,并造成三

名菜农轻伤。对甲的行为应定为()。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

•C.故意伤害罪

•D.爆炸罪

答案:D

本题解析:

区分爆炸罪和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关键在于:以爆炸手段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行为

是否危害公共安全。如果爆炸行为虽然主观上指向特定的个人或者公私财物,但是爆炸发生在公

共场合,实际危害了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的,则属于想象竞合犯,

应当按爆炸罪论处。本题中,甲在农贸市场将爆炸装置点燃后掷向乙,其行为危害到不特定多数

人的生命安全,构成爆炸罪。

78、唐朝有关亲属相奸的内容规定在()。

A.《名例律》

B.《户婚律》

・c.《贼盗律》

•D.《杂律》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唐朝将有关强奸、和奸、亲属相奸等犯罪规定在《唐律》12篇中的《杂律》中。《名

例律》属于《唐律》的总则,规定的是立法指导思想、基本精神以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户

婚律》规定的是户籍管理、赋税征收、徭役、田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如继承、七出、三

不去等。《贼盗律》规定的是恶性杀人、伤人的法律。

79、下列不属于执法活动的有()。

・A.工商局给某企业颁发营业执照

・B.人民法院对王某盗窃一案进行审理

•C.县物价局进行物价大检查

・D.市公安局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收押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执法,即执行法律,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贯彻和执行法

律的活动。B属于司法活动。

80、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的不同,法律可分为()。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国内法和国际法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指规定法律关系主体

的实体权利和义务(或者职责、职权)的法律;程序法是指规定保证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

以实施的程序或方式的法律。

81、下列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身特别保护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许可不受逮捕或刑

事审判

•B.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许可不受逮捕或刑

事审判

・C.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而被拘留,执行拘留的公安机关必须

立即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报告

・D.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而被拘留,执行拘留的公安机关必须

立即向该人民代表所属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74条的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

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故选B项。

82、北洋政府时期,采用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宪法原则的宪法文件(草案)是()。

•A."五五宪草"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天坛宪草"

•D“段记宪草"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3年)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第一部宪法草案,又称为"天坛

宪草"。"天坛宪草”采用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确认了民主共和制度,体现了《临时

约法》的宪法精神,故选C项。《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6年)又称为“五五宪草",它主要秉承

了《训政纲领》的宗旨,不可能确立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采取三权分

立原则,但制定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而不是北洋政府时期,故排除B项。《中华民国宪法草

案》(1925年)又称为"段记宪草",是段祺瑞一手炮制的,也不能体现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故排

除D项。

83、判例作为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存在于()。

•A.罗马法系

•B.社会主义法系

・C.罗马法系和普通法系

・D.普通法系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在罗马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中判例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只有在普通法系中判例才是正

式的法律渊源。

84、将诉讼区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秦朝把"贼杀伤、盗他人”等杀人、偷盗犯罪列为严惩对象,称为“公室告",对此,官府

必须受理。对于"子盗父母、父母擅刑"以及“髡子、奴妾”等的犯罪,列为"非公室告",对此,官

府不予受理。故选A项。

85、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法治教育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19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